7.1戈雷岛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与教学设计语文(S)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4登上企鹅岛教材:语文(S)三年级下册课文:14登上企鹅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语文(S)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了小作者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趣事。

通过对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其生长过程的介绍,表达了小作者在南极考察时的喜悦心情和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文章,全文共7个自然段,行文语言流畅、生动、充满着童趣。

为落实教材目标,教学设计思路如下: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研究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应摆脱情节分析,串讲《串问,应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体味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研究的特点。

采取“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可利用“读读、画画、想象、练说”等研究方法,把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具体到一幅幅人、事、物场景,并通过具体物质及想象、联想让一幅幅场景在大脑中活化、重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得到开发。

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和奥妙,探究、模仿、建构语言的运用形式(表达层面),探究作者剪裁内容、组织材料的方式,并能把这种感性触摸内化为心理经验,形成言语和语言运用心智,经过实践转化为言语和运用语言的技能。

教学目标:1.研究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研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丰盈学生概括心智。

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南极企鹅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南极的热爱之情。

4.研究课文仔细观察的方法,能把这些方法内化为语文心智。

1语文(S)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4登上企鹅岛重难点分析: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是围绕南极企鹅十分有趣这个意思,从几个方面具体写的。

研究课文仔细观察的方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6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6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word教案

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教学目标识记:奴隶贸易的起止时刻;三角贸易线路戈雷岛的地理位置;葡萄牙人发觉戈雷岛;塞内加尔独立;戈雷岛是贩奴的中转站。

奴隶堡是戈雷岛标志性建筑。

1960年,戈雷岛取得新生。

明白得:奴隶贸易的动因。

欧洲列强对戈雷岛的争夺;销售黑奴对欧洲、非洲的阻碍。

戈雷岛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

戈雷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重点戈雷岛与殖民主义罪恶难点奴隶贸易教学设计导入: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进程中制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咱们已经学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辉煌的文化遗产。

今天咱们会学习什么呢?(教师出示戈雷岛一幅海滩图片)这是拥有漂亮的海滩、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的一个小岛,是西非的旅行胜地。

可是在几百年前它却是人世地狱,(教师出示奴隶堡的明信片,画面是砖木石结构奴隶堡的底层,阴森黑暗,两面的石台阶连着通向大西洋的通道)。

这确实是人类近代史上殖民主义罪恶和非洲黑人凄惨命运的见证。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

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一目:围绕戈雷岛的地理、历史方面进行问题探讨。

能够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戈雷岛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优势?有哪些列强争夺戈雷岛?欧洲列强争夺戈雷岛的目的是什么?戈雷岛在奴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奴隶贸易的规模如何?这种奴隶贸易给欧洲和非洲的阻碍是什么?(教师出示奴隶堡的图片和以下材料)奴隶堡周围的院墙很高,但里面的建筑却只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小楼。

楼上是奴隶贩子的住处,楼下才是囚禁黑奴的牢房。

那个地址低矮、潮湿、黑暗,墙壁上只有一个碗口大的通气孔,即令在白天也要点上油灯照明。

囚室分男奴囚室和女奴囚室,还有专门关押小孩的童奴囚室和禁闭室。

每一个囚室只有几个平方米大,听说至少要塞进15到20个黑人。

囚室四面都是牢固的石壁,有些已长满了绿苔,一股潮湿的腐臭气味令人难以忍受。

讲解员告知我,奴隶们被关在那个地址待船外运,一样待船期要三四个月。

历史九上第14课《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与扩张》学案

历史九上第14课《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与扩张》学案

历史九上第14课《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与扩张》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

重点:三角贸易 章西女王 玻利瓦尔自主学习 一、 “三角贸易”1、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 ,从17世纪后期起 成为经营这种贸易的主要国家2、贩奴者一般从 乘船出发,到达 后用各种手段俘获 ,然后运到 ,最后带着 返回 。

因贸易路线呈三角形,由称“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二、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1、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2、 —— 年,印度终于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

参加起义的 成为领导者。

3、 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杰出的女英雄。

年,领导军队英勇抗击侵略,最后壮烈牺牲。

4、在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率领起义军队解放了 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后来被誉为“ ”。

合作探究课本90页参与园地精讲点拨:1、充满血腥气味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近代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前后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殖民者凭借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了异常残酷的殖民征服。

西方国家在殖民活动中获取了巨大利益,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亚非拉地区遭受侵略和奴役,民族灾难深重,人民不断抗争。

与此同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亚非拉各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2、贩卖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持续了400多年,使非洲丧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了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经济社会的倒退。

贩卖黑人奴隶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三角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明带到了美洲,对以后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达标检测: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 )A .葡萄牙和西班牙B .西班牙和荷兰归程 中程 大西洋 出程出程C .英国和法国D .英国和荷兰2.下列表示罪恶的“三角贸易”的航程,顺序正确的是( )A. 欧洲→美洲→非洲→欧洲B. 非洲→欧洲→美洲→非洲C. 美洲→欧洲→非洲→美洲D.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3. 最有可能的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4.从15世纪到19世纪,戈雷岛一直是非洲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先后占领过这里,他们中从事奴隶贸易后来居上的是( )A .葡萄牙人B .荷兰人C .英国人D .法国人5.“三角贸易”是欧洲殖民者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7.1军需处长教案1长春版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7.1军需处长教案1长春版

军需处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

(教师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

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四、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五、研究问题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15小岛导学案(表格式)

15小岛导学案(表格式)
2. 互助合作:用将军的口吻讲好故事。
3. 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将军为什么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进一步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预设:
(1)当发现菜地时,将军不由得一愣,他在想 ( )
(2)当炊事员端来一盘菜,将军在想( )




重点
感受守岛部队战士们扎根海岛、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难点
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深刻含故事表现了驻守在小岛的战士们扎根海盗、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距离同学们的生活较远,个别同学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3)当将军给战士们舀菜汤时,鼻子开始发酸,他此时在想( )
将军的举动,饱含着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更加让我们体会到战士们在岛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17
群学
展示
五、提升总结
互助合作,用将军的口吻讲好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讲故事。
10
教学设计
导 学 案
课题
15小岛
课型
新授


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1.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认识及巩固本课“瞒、域”等12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进一步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2. 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逐步形成“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感受守岛部队战士们扎根海岛、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进一步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九年级历史上学案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九年级历史上学案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环节五:测试评价12.()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是()A. 英国人崇拜太阳B. 当时英国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世界各地都有其军舰出没C.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大国,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D. 当时英国在世界各地占有大片的殖民地,是最强大的殖民帝国13.()“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材料表明:A.殖民掠夺是西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B.殖民地人民不具有反抗意识C.殖民掠夺是西方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D.资产阶级文明具有双重性14.()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 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15.()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16.()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的一位作家这样写道:“我们的港口是靠非洲奴隶贸易积累起来的资本建立的,是以活人的血肉为代价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基础。

”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 为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条件C. 促进了美洲的经济开发D. 给非洲带来巨大灾难17.()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15﹣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

”材料揭示了:A.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B.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C.罗马帝国的扩张范围D.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18.()有学者认为,“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同步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同步学案(含答案)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课程标准】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考点梳理】1.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2)葡萄牙①扩张: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

②掠夺方式:进行劫掠式的贸易,抢劫当地人的黄金。

(3)西班牙①扩张:16世纪,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②掠夺方式: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2.英国的殖民扩张(1)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海军战胜“无敌舰队”。

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2)三角贸易3.荷、法、英殖民争霸(1)荷兰①称号:“海上马车夫”。

②殖民: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2)法国: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3)英国殖民争霸①概况: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②结果:英国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4.殖民掠夺的影响(1)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础演练】1.(2019·广东)“当地的印第安人无法用来做种植园的活,因为他们染上了来自欧洲的疾病,正在灭绝。

种植园主起初想雇用欧洲的契约工人,但是,他们的工资太高且自由散漫”。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引发了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奴隶贸易 D.工业革命2.(2019·山东淄博)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最能印证这观点的历史事件是A.古代罗马的扩张 B.新航路开辟 C.三角贸易 D.拿破仑的对外战争3.(2019·河南)据统计,仅1500—1650年的150年间,西班牙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 吨黄金; 15—19世纪的近400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

2021届高考历史 第3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学案6(1)

2021届高考历史 第3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学案6(1)

第3讲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纲要求] 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1)万里长城;(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3)北京明清故宫和颐和园;(4)昆曲。

2.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2)奥斯威辛集中营。

考点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理骨干(一)万里长城1.历代长城(1)战国时期,秦、赵、燕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修建长城。

(2)秦始皇为防匈奴南下,命蒙恬大修长城。

(3)汉武帝重修长城。

(4)明代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

2.长城的建筑原那么、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1)长城的建筑原那么:因各地的地形地形和自然条件不同而不同,但都遵循当场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那么进行修建。

(2)长城的建筑风格:和本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朴实浑厚,粗犷奔放,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3)长城的建筑结构:长城是由城墙、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等一起组成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城墙是长城的主体。

(4)长城的文化内涵:建筑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装饰艺术也有很高的成绩。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许多民间传奇、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3.重大踊跃作用(1)防御作用:爱惜中原农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2)中外关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增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3)边疆作用: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进展的推动。

(4)民族关系:增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秦始皇陵的修建(1)目的:秦王嬴政为了身后能让自己的灵魂继续享受生前的无上尊严和荣华富贵。

(2)修建:秦始皇即位不久,就令人设计修建陵墓。

这座陵墓的修建,前后历时38年。

2.秦始皇陵(1)建制布局:依照“事死如生”的原那么,仿照都城的建制布局,宏伟壮观。

(2)地面建筑①围墙:在陵墓的周围围绕着三道围墙,分为内城和外城。

②礼仪性建筑和陪葬墓:陵寝的北部为礼仪性的建筑和陪葬墓,东侧依次有兵马俑坑、马厩坑和陪葬墓区,西侧为烧造砖瓦、加工陵材的地址和修陵人的墓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1军需处长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1军需处长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1军需处长长春版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严酷、袭击、严峻、掩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遭到感染和教育;正确了解〝丰碑〞的含义。

4.学习作者依照思想感情开展变化的头绪停止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是在读懂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引导先生初步体会文章先抑后扬及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难点是了解〝丰碑〞的含义。

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说话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音乐与画面,应用导语引入新课。

2.经过这种音乐和说话,你觉得运用怎样的情感来学习本文?二、渲染气氛,唤起情感,感知全文1.边看录像边温习旧课2.师生配乐〔演示课件〕朗诵三、四段,先生边听边思索: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三、抓住重点,以读悟文,想象语境,用心感受1.学习第三段第一片段(1)当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感到突然,更使将军担忧队伍的生活。

〕(2)当他块步走进人群中,他看到了什么〔演示多媒体课件,请先生配乐朗诵第七自然段,语调缓慢、悲壮。

〕---思索:镇定、安详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军需处长损人利己、视死如归〕(3)请你想象一下:从军需处长那悄然向前伸着的手,你可知道他事先能够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先生想象略〕2.第二片段(1)当将军看到这些情形之后,显得怎样?要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诵8、9、10自然段?〔声调稍高、语速稍快、情感悲痛气愤〕〔2〕从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体会到了什么?〔如:抽动颤抖……用得好,说明将军内心十分悲痛气愤,恨不得枪毙军需处长,足见将军对战士的热爱。

〕3.第三片段〔1〕当将军知道这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为什么愣住了?〔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先生配乐朗诵第11、12、13自然段并思索,语速缓慢,由悲痛到激动。

15 小岛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5 小岛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5 小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岛》原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域、艇”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哼”。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3、结合资料和关键语句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2、结合资料和关键语句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介绍岛名,揭示课题,引入第一自然段一、介绍岛名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叫《小岛》,它原来的名字叫《礁盘》,收在陆颖的《海军往事》中。

“礁”是的礁石,“盘”是盘踞。

礁盘是珊瑚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钙骨骼堆在一起而形成的巨大礁体,即所谓的“珊瑚礁”。

二、引入第一自然段,感受小岛的特点从它的形成就可以知道岛的大小以及土地的贫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那么请问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也交代了这个岛的特点呢?用横线画出来。

1、朗读第一自然段2、比较句势“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是否可以换成“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预设:不能换,第一句用了比喻的写法,比喻写法更加突出小岛的小,远离大陆,有孤寂之感。

教师总结:那么在这个小岛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梳理情节一、学习字词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习生字新词2、学习多音字“哼”二、梳理脉络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提示里有两个要求,其中之一是‘用将军的口吻,讲述登陆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让你以将军的口吻讲述小岛上发生的故事,哪些情节你觉得必须讲为什么预设:——我觉得“将军发现菜地”这个情节必须讲,因为……——我觉得“炊事员端来一盘小白菜”这个情节必须讲,因为……——我觉得“将军看到战士们桌子上的罐头”这个情节必须讲,因为……——我觉得“将军把菜倒进汤里,看到战士们的眼角有些晶亮”这个情节必须讲,因为……——我觉得“将军离开,回望小岛,敬礼”这个情节必须讲,因为......三、讲述方法,当堂操练1、讲故事,还得注意讲得明白,讲得生动。

五年级《小岛》阅读教案:引导学生积累生词与词汇

五年级《小岛》阅读教案:引导学生积累生词与词汇

五年级《小岛》阅读教案:引导学生积累生词与词汇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针对的《小岛》教材,是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小说,涉及到词汇量较多的情况,需要引导学生积累生词与词汇。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小岛》教材的内容;2. 学生能够积累与识记生词和学习新的词汇;3. 学生能够通过读书熟悉一些常用的英语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词和词汇;2. 组合法:通过组合已知的词汇,帮助学生识记新的词汇;3. 创意法:通过创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讲解法在阅读《小岛》教材时,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例如,第一章中提到的“deserted island”,可以通过“deserted”表示无人的,与“island”表示岛屿的意思通过交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 组合法当学生遇到一些新的单词时,可以通过组合已知的词汇来识记新的单词。

例如,当学生遇到了“explore”这个单词时,我们可以通过组合“ex-", “plore”这两个词来帮助学生理解“explore”的意思,即探险、探索。

3. 创意法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单词“crab”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看一些有趣的螃蟹图片,或者引导学生去海滩寻找螃蟹,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容易地接触和记住这个单词。

五、教学步骤1. 讲解法(1)先阅读《小岛》第一章,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和陌生词汇;(2)通过交流方式,对生词和词汇进行讲解,并在板书上标注出相应的词汇。

2. 组合法(1)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新的单词写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组合出它的意思;(2)通过示例,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相对固定的组合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新的单词。

3. 创意法(1)在学习新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它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从而可以更好地记忆;(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记住单词的方法,让学生间相互学习和交流。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的一次登陆战役。

一起看看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养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爱国情怀3.了解文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体会法国妇女的勇气和力量教学重点: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难点:领悟“勇气“的含义,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

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二、自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三、交流合作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气?为什么?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很明显。

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量。

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第一课时(学案)-2022-2023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第一课时(学案)-2022-2023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

23“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学案)-2022-2023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标要求本课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根据新的教材标准,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流畅朗读、理解和记忆课文;2.能够准确判断文中的事实和情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能够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4.能够理解全文的结构、脉络和主旨。

二、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诺曼底号”事件的背景和过程;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判断力,通过读懂文章的事实并结合自己的情感推敲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3.借助本课的学习,开展主题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人生中的情感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1944年6月6日“诺曼底号”登陆事件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一艘渔船上的8名船员在卫国战争时期的爱国精神与自我牺牲精神。

1. 课文简介本篇课文题材突出,催人泪下。

文中通过讲述一艘小船的故事,体现了小号人物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同时,通过叙述小船遭受重创后船员们的表现,表现了守望相助和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操。

本文立意高雅,以小见大,表现了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人的爱国意识。

2. 课文重点1.了解“诺曼底号”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同时,注意本文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读懂文章中船员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发现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人性美。

3.判断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脉络,理解全文。

3. 学习方法1.先通读全文,大致理解故事情节;2.从细节入手,推断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3.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4.进行主题阅读,感受故事背后的高尚精神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用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故事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2. 导入课题1.通过前置知识介绍“诺曼底号”事件,引导学生关注背景和历史意义;2.简单介绍课文性质、框架和主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并理解文章。

3. 学习活动1.全文阅读:指导学生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段落剖析:引导学生通过剖析每一段的主题、论述结构、叙述技巧等等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3.细节分析: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合文章的事实来推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4.主题阅读:通过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发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人性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6第7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加试要求:
①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
②殖民主义的罪恶
③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
1、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
时间:
动因:随着欧洲殖民者对的开发,许多种植园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过程:奴隶贩子的船队从欧洲到,在那里装上黑人,运到卖给种植园主,再用贩卖所得从美洲购买蔗糖、烟草等物品,运回出售。

称为“三角贸易”
枢纽:岛
2、奴隶贸易的集散地岛
位置:非洲最西端,自然条件优越,距最近
历史:殖民者首先发现了戈雷岛;后在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之间十几次易主,一直到1960年独立。

作用:一直充当贩卖黑人奴隶中转站的角色。

二、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奴隶堡
时间:18世纪
修建者:殖民者
作用:关押、屠杀、交易奴隶的场所
新生:年,年塞内加尔独立;
新作用:旅游胜地;作用
殖民分子进行奴隶贸易的直接动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动因:美洲新大陆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对资本的原始积累的需求
三、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A、非洲的戈雷岛的古代奴隶贸易转运站的出现,反映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B、历史角度:展现西非古代文化和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的惨痛历史,目的是不忘这段灭绝人性、践踏人权的罪恶历史,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的惨痛教训。

现实角度:为了不忘历史,牢记历史,在此基础上提倡非洲与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对话,实现互谅,关注人类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全世界的的和睦相处和平与发展。

学习反馈:
1、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延续了()年
A近二百年B近三百年C近四百年D近五百年
2、奴隶贩子贩卖奴隶的主要动力与欧洲殖民者对()的开发
A美洲B亚洲C大洋洲D非洲
3、欧洲殖民者将戈雷岛作为重要的奴隶贸易枢纽,主要是因为戈岛()
①自然条件优越距离②北美大陆最近③距离欧洲大陆最近④岛内都是平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首先发现戈雷岛的是()
A英国人B葡萄牙人C荷兰人D法国人
5、戈雷岛上遍布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各式各样的房屋和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奴隶堡B集中营C监狱D煤矿
6、戈雷岛见证了殖民罪恶,造成这种殖民罪恶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家贪得无厌
B、非洲的愚昧落后
C、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知识结构
CAAB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