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1页,含答案,Word版,全站免费)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导学案(人教版)新闻两则课题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5、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请学生就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严肃性,在课文中选例进行分析。
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学后反思学法指导栏学习目标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2、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学习重点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知识链接:1、读谁下列加点字字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歼〈〉灭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绥suí靖jìnɡ:阻zǔ遏è:锐不可kě当dānɡ:3、介绍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和重点。
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导学本节课的课文是《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关于一个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选择题时的故事。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以及训练写作技巧。
1. 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小明在考试中是怎么做选择题的?c. 为什么小明遇到选择题时会紧张?d.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e.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a. 你是否有过遇到选择题时紧张的经历?请描述一下。
b. 你认为小明为什么会紧张?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c. 小明在作文中表达的想法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学习1. 课文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 小明为什么对选择题紧张?b. 小明在考试中是如何做选择题的?c.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d.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单词与短语学习学习以下单词与短语,并尝试运用到句子中:a. 选择题:multiple choice questionb. 表达:expressc. 正确:correctd. 错误:wronge. 紧张:nervousf. 压力:pressureg. 全程复习:review the whole processh. 以…为基础:based on3. 语言点解析请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你在考试中紧张的经历的文章,包括以下内容:a. 描述具体的考试场景,你的感受和表现。
b. 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
c. 通过此次经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扩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第一单元整体学习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结合背景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
3.学习阅读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内容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4.结合作品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消息二则》2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飞天”凌空》1课时《一着惊海天》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新闻”,着重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对于消息的阅读可以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内容。
可以通过抓标题、看导语等方法快速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对于特写和通讯,阅读时可抓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关键语句以及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语句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
2.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消息二则》这是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题材,可采用先朗读新闻的方法,要求学生听读,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然后再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继续巩固消息这一题材的阅读方法,注意与《消息二则》的区别。
《“飞天”凌空》是一则新闻特写,注意和消息的区别,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描写。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了解通讯的写作特点。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 1.积累词语,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一、第一单元:《小故事大道理》第一课时:《草王坝》导学目标:1. 了解《草王坝》的作者、主题和背景知识。
2.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变化。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1. 了解《草王坝》的作者、主题和背景知识。
2.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变化。
教学难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和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草王坝》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 制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导入课文,让学生提前了解故事。
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作者的信息,引导他们猜测故事的内容和可能的寓意。
3. 听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逐段朗读课文,并辅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师提前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整理出来,进行示范和解释,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5. 深入理解寓意和道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草王坝》中的寓意和道理的理解,引导他们从中汲取人生哲理。
6. 小结和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
二、第二单元:《辞章》第二课时:《谢病酒行韵》导学目标:1. 了解《谢病酒行韵》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传世价值。
2. 掌握辞章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培养欣赏古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谢病酒行韵》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传世价值。
2. 掌握辞章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草书和隶书的区别,并能正确书写。
2. 感受古文的韵味和艺术美感。
教学准备:课文《谢病酒行韵》教学课件毛笔、宣纸教学过程:1. 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古文的韵味。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古文或播放古琴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独特魅力。
2. 了解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谢病酒行韵》的作者谢灵运和他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文化艺术的内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 kuì dǎng jiān sài dū wúè xiá2.(1)失败而退却。
(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3)已经。
(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1)消息,(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合作探究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发。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精确、简洁的言语,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打算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感情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地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则:第二则:7、精读第—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拟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X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据南岸广阔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X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1页,含答案,Word版)-精品教案全册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舓:中国——新华舓美国——美联舓、合众舓英国——路透舓法国——法新舓日本——共同舓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K12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走近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臷.()要塞.()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合作探究】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1页,含答案,Word版)
精品语文资料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51页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51页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精心整理《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5. 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的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2.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
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已整理(全册)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第二课时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人教版本初二语文上册的全册导学案有包括答案.docx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二芦花荡【学习目标】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走近孙犁, 1913 年 4 月 6 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 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合作探究】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精讲精练】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9.三峡国学名句: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陆游《三峡歌》学习目标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重视朗读训练,在诵读中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学习本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作者,著名、散文家。
三峡指、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 ) 不见曦.( )月夏水襄.( )陵沿溯.()阻绝乘奔.( )御风素湍.( )绿潭绝巘.( )怪柏高猿长啸.( ) 属.( )引凄异哀转.( )久绝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不见曦.()月。
..()夜分(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沿.()溯.()阻绝(5)绝巘..()多生怪柏(6)每至晴初霜旦.()(7)属引..()凄异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3)略.无阙处()(4)至于..夏水襄.陵()(5)良.多趣味()6、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回清.倒影()(3)每至晴初霜.旦()(4)素湍.绿潭()(5)空谷传响.()(6)清荣峻茂....()7、翻译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4)、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舓:中国——新华舓美国——美联舓、合众舓英国——路透舓法国——法新舓日本——共同舓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臽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舔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kuì)歼.灭(jiān )督.战(dū)芜.湖(wú)签.订(qi ān )取缔.(dì)对臷.(zhì)要塞.(sài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B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合作探究】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臸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
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
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
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主题阅读】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
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
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
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
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
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18、这是一篇()。
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舓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舐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22、相同点:23、不同点:【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生字词阌.乡()潢.川()鄂豫皖()绥靖()阻遏.()管辖()襄阳()逃窜()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3.划分层次,了解结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合作探究】4、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5、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6、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