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成语故事)(四十四)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一)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一)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一)商鞅立信商鞅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注: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金:古代货币单位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①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②耳。

知古称雍州③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1、滥竽充数——《韩非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1: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粮食仓库。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道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2也。

立。

5破它。

“拿你的存在的。

3宋国笑。

注释1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4、邑人:谓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姓名。

7、与:给。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报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12、资:借。

13、遂:终于。

14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唧唧复唧唧,XXX在家织布。

听不到机杼声,只听到女儿的叹息声。

问女儿在想什么,问女儿在想念什么。

女儿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也没有什么在想念。

昨晚看到了军队的征兵令,可汗要点兵。

军令有十二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长兄。

我愿意去买XXX,替父亲去征战。

在东市买了一匹好马,在西市买了鞍和鞍垫,在南市买了XXX,在北市买了长鞭。

早上告别了父母,晚上就在黄河边上过夜。

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声,只听到黄河水流声。

早上告别了黄河,晚上到了黑山头。

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声,只听到燕山上的XXX呼啸声。

XXX是金溪的一个农民,他在五岁时就开始哭闹要研究。

父亲不理解,向邻居借来书给他,XXX自己写下了四句诗并为自己起名。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养父母和家族的感激之情,被一位秀才看到后传颂开来。

从此,他开始以指物作诗,文理皆有可观之处。

XXX对他非常惊奇,逐渐成为他父亲的宾客,有人甚至用钱买他的诗。

父亲利用这一点,带着XXX到城里拜访邑人,但并没有让他去上学。

我早就听说过XXX的故事。

在明朝时期,我从先人那里回家,曾经在舅家见过他,那时我大约十二三岁。

让他写诗,但我不能称赞他的早年经历。

七年后,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家拜访他。

他说:“我已经淹没在众人中了。

”王子说:XXX之所以聪明才智过人,是因为他天赋异禀。

他的天赋之高超,远远超过了其他有才华的人。

但是,如果他最终成为了普通人,那么他的才华也就没有被别人所认可。

相反,那些没有受到天赋照顾的人,也可以成为普通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 成语故事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 成语故事  全国通用

成语故事50篇名落孙山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

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

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

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六年级必备古代经典文言语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古代经典文言语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古代经典文言语文原文及解释
近年来,文言文研究逐渐淡化,但是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绝佳载体。

为了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研究古代经典文言语文,我们准备了以下几篇文章的原文和解释:
《孔乙己》
孔乙己非常饿了,就拿起部分饭菜吃了起来。

店主看见后,十分生气。

孔乙己唯有流着泪说:“我不是故意拿的,快拿去罢,只让我吃这一碗吧。

”这是一篇描写孔乙己遭遇不公,却表现出仁爱慈悲的故事。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元代文学家吴自牧的代表作,讲述他在旅途中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泉州西湖小石潭的描述。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气息清新,入门级的优秀文言文。

《论语》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著作。

其中包含
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探讨的是人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

重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千字文》
千字文是唐代文学家周兴嗣所作,一首以千字排列的古文。


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学、语言和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展现了中华民
族悠久的文化底蕴。

以上几篇文章,既有描写人物形象的小品文,也有探讨思想和
理论的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
还可以提高汉语语文水平。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更好
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昔有画龙者,笔势雄浑,神采飞扬,龙之形象,跃然纸上。

然未点睛,龙似未醒,全无生气。

时有智者,见画龙者,遂以毫尖点其目,龙便腾空,气象万千。

【译文】古时有一位擅长画龙的人,他的笔势雄浑有力,神采飞扬,画出的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但是,龙的眼睛还没有点上,龙看起来就像是没有醒来一样,全无生气。

有一位智者看到这幅画,便用笔尖点上龙的眼睛,龙便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典故】画龙点睛,原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精彩之笔,使整个作品或事物生动有力。

此成语出自《宣和画谱》。

【故事】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擅长画龙。

一日,吴道子受命于皇帝,要在皇宫中画一幅龙。

吴道子深知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精心构思,用心描绘。

画龙时,他笔走龙蛇,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跃出。

然而,画到龙的眼睛时,吴道子却犹豫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点上龙的眼睛,龙便活了,如果点得不好,整个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正当吴道子苦思冥想之际,一位智者路过,看到这幅画,便说:“画龙点睛,方能成活。

”吴道子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拿起笔,点上龙的眼睛。

果然,龙瞬间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皇帝看到这幅画,龙颜大悦,赏赐了吴道子许多财物。

【现代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画龙点睛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通过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举动,使事情或作品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谈判中,关键的一句承诺;在演讲中,精彩的一句总结;在写作中,恰当的一句比喻,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使事物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哲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成语故事)(四十四)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成语故事)(四十四)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四十四)肃然起敬原文: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

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执经登坐,讽诵 朗畅,词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译文:惠远师傅住在庐山中,虽然年纪老了,但仍旧不停地讲解佛经。

徒弟中有的不努力,惠远就对他们说:“一个人到了晚年,就象只能照到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按理说是照不长远了;但愿你们年轻人就象早晨的阳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明亮啊!”说完,就拿着经书登上讲座.又朗读,又背诵,声音响亮而流畅,言辞和神色都极为恳切。

程度好的学生于是对他更加肃然起敬了。

管中窥豹原文: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

”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译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几岁的时候,曾经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楚楚可怜原文: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

斋前种一松树,恒自手壅治之。

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译文:孙绰作《遂初赋》,后来在畎川盖了几间房子隐居,表明自己不再追逐名利。

孙绰在房前种了一棵松树,常常亲自培土修理。

高世远当时是他的邻居,就对孙绰说:“小松树虽然楚楚可怜,但永远也做不了栋梁呀!”孙绰说道:“枫柳虽然粗大,但有什么用处?”望梅止渴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时,部队行军长途跋涉,路上又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士兵们都很口渴。

曹操为了不耽误行军,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3、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2、走:跑,逃跑。3、折:折断。4、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5、冀:希望。6、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道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5、冠:戴帽子6、烹:煮。
译文: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7、名落孙山——《过庭录》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1、滑(gǔ)稽:能言善辩,应对如流。2、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3、偕:同,一起。4、失意:没考取。5、缀:附着。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
赏析: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言文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言文

(一)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守以卑者()(2)博闻强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3. 周公要告诫儿子的是:(用原句回答)4.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谦卑(2)强大2、不谦虚谨慎而失去天下,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3、子无以鲁国骄士4、一个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二)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食马者()(2)力不足()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 概括前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第二段: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参考答案】1、(1)同“饲”,喂养(2)充足2、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3、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世上不是没有人才,要害在于首先要有识才之人(三)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阅十余岁()(2)是非木柿()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3.“以为顺流下矣”表现了僧人的什么特点?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经过(2)这2、到河里去寻找那两个石兽,竟然没有找到3、“据理臆断”,想当然4、凡事不可只凭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地做出判定(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六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六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六)农妇与鹜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

熟视之,乃鹜也。

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

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

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从前安徽南部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捡柴时,隐隐约约(不经意间)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呻吟声),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

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

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伤口痊愈,(野鸭)临去之时,频频向农妇点头,好像是在感谢。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到集市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

到了第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原来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

闵子骞闵子骞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

子骞为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

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

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

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

”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

”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义士赵良赵良者,燕人也。

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

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言文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言文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言文(一)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表述文中加点的词语.(1)守以卑者()(2)博闻强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就是也.3.周公要告诫儿子的是:(用原句回答)4.念了本文,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1(1)谦卑(2)强大2、不谦虚谨慎而丧失天下,引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3、子无以鲁国骄士4、一个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必须存有一种谦逊的美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无法尽其材,鸣之而无法通在其意,执策而之南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无人知晓马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食马者()(2)力不足()2.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的画线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归纳前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第二段: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1、(1)同“饲”,喂食(2)充裕2、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3、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同意促进作用;第二段:千里马被磨灭的根本原因4、世上不是没有人才,要害在于首先要有识才之人(三)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福拉寺中,闻之笑曰:“尔辈无法究物理,不为木柿,岂可为暴跌偕同之回去?实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浮渐浅耳.沿河谋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1、表述文中加点的词语.(1)阅十余岁()(2)不为木柿()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谋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容得3.“以为顺流下矣”表现了僧人的什么特点?4.这个故事说我们什么道理?1、(1)经过(2)这2、至河里回去找寻那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出3、“据理臆断”,想当然4、凡事不容只凭自己所晓得的道理就主观地作出认定(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小学文言文集锦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小学文言文集锦  部编版

小学文言文集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1.《江南》江南可①采莲,莲叶何②田田③。

鱼戏莲叶间。

鱼戏④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注释】①可:在这里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

②何:多么。

③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④戏:嬉戏。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地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又游到了西边,一会儿又游到了南边,一会儿又游到了北边。

一年级下册2.《人之初》人之初①,性②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③不教④,性乃迁⑤。

教之道,贵以专⑥。

子不学,非所宜⑦。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⑧,不成器⑨。

人不学,不知义⑩。

——选自《三字经》【注释】①初:开始,开头。

②性:性格,本性。

③苟:如果;假使。

④教:教育,指导。

⑤迁:改变。

⑥专:专心致志。

⑦宜:合适,应该。

⑧琢:雕琢。

⑨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⑩义:古同“仪”。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三年级上册3.《司马光》群①儿②戏③于庭,一儿登瓮④,足⑤跌没水中。

众皆弃⑥去,光持⑦石击⑧瓮破⑨之,水迸⑩,儿得活。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注释】①群:一群。

②儿:儿童,孩子。

③戏:游戏,玩耍。

④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⑤足:失足。

⑥弃:放弃,抛弃。

⑦持:拿。

⑧击:打,敲打。

⑨破:使……破裂。

⑩迸:涌出。

【译文】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一个孩子爬上水缸(玩耍),失足跌入水缸中,被水淹没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八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八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八)何梅谷化妻何梅谷,鄱阳人也。

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

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

进退狼狈。

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

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 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顿悟,遂止。

何梅谷是鄱阳人。

他的妻子将要老死了,喜欢念经,从早到晚,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

何梅谷凭儒学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

一天,他三番五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

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上百遍,怎么能不对你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唐临为官唐临为万泉丞。

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

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

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

”令惧其逸,不许。

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归乡。

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

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

临由是知名。

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

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

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时候。

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劳作怎么让让他们生活,请把他们放出来。

” 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

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于是县令请假回家。

唐临把囚犯全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

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

唐临就从此出名了。

徐有功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

武后特出之。

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

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2、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乐府诗集》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五)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五)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五)陈遗至孝陈遗至(1)孝。

母好食釜(2)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3)装一囊,每煮食,辄(4)贮收(5)焦饭,归以遗(6)母。

后值(7)孙恩(8)掠郡,郡守袁山松(9)即日(10)出征。

遗已聚敛(11)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机馁(12)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陈遗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十分孝顺的人报答。

晏子答梁丘据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矣。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无知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后来果然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

顾荣施灸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之炙而施焉。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1、滥竽充数——《韩非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1: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粮食仓库。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道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2也。

立。

5破它。

“拿你的存在的。

3宋国笑。

注释1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4、邑人:谓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姓名。

7、与:给。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报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12、资:借。

13、遂:终于。

14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精选5篇)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精选5篇)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精选5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精选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篇1《学弈》全文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观潮》课文翻译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七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七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七)刘备托孤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灭魏灭吴,统一中国。

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

”诸葛亮哭着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后主,对他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

”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

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范仲淹罢宴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 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 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一、原文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二、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三、启示本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②《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二)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二)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二〕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

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

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

〞说的就是这回事。

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

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

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

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

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场有点生气。

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答复。

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那么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那么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1;偶有遗忘,那么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文本(四十四)
肃然起敬
原文: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

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执经登坐,讽诵 朗畅,词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译文:
惠远师傅住在庐山中,虽然年纪老了,但仍旧不停地讲解佛经。

徒弟中有的不努力,惠远就对他们说:“一个人到了晚年,就象只能照到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按理说是照不长远了;但愿你们年轻人就象早晨的阳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明亮啊!”说完,就拿着经书登上讲座.又朗读,又背诵,声音响亮而流畅,言辞和神色都极为恳切。

程度好的学生于是对他更加肃然起敬了。

管中窥豹
原文:
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

”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译文: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几岁的时候,曾经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楚楚可怜原
文:
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

斋前种一松树,恒自手壅治之。

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
“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译文:
孙绰作《遂初赋》,后来在畎川盖了几间房子隐居,表明自己不再追逐名利。

孙绰在房前种了一棵松树,常常亲自培土修理。

高世远当时是他的邻居,就对孙绰说:“小松树虽然楚楚可怜,但永远也做不了栋梁呀!”孙绰说道:“枫柳虽然粗大,但有什么用处?”
望梅止渴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
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时,部队行军长途跋涉,路上又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士兵们都很口渴。

曹操为了不耽误行军,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
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口水。

终于到达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
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 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

孔融到
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

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
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