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民主义

【摘要】一个领导新式近代民主革命的政党,必须确立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就是著名的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在政治上所总结出的结晶。1905年11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而关于三民主义是否真正适用于中国,也是近代中外学者考察的一大问题,本文就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浅谈这一点。

【关键词】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中国革命

近代中国遭受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西方列强入侵后,面临内忧外患,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压迫中华民族的两座大山,在这样一个民族痛苦的历史背景下,一批又一批想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从最先的在器物层面上进行学习如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后来的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如维新变法的中体西用,力图使中国摆脱危机,走向强大。然而,这些努力都先后失败了,始终未能找到一条合适的救国之路。而要从根本上摆脱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深重危机,同时为未来的中华民族振兴排除障碍,创造前提条件,只有进行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彻底变革封建社会制度,才是中国走出政治危

机和社会危机,走向振兴的唯一选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开始了器物、制度的重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国前七年(乙巳年)春,孙中山由美赴欧,先后在巴黎、柏林宣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号召留学生,了解革命组织的团体,加入共有七十余人。七月,孙总理返日,又以兴中会为中心,把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和革命份子联合在一起,并于同年八月十二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并曾通过总章,发表宣言。《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1905年11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那么,三民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呢?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到:“近时杂志之作者亦夥矣。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感。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惟其最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此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提出的救国之道大多是夸夸其谈,不切合实际,不符

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未能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中国所存在的问题。

另外,孙中山先生又分析道欧美各国的强盛在于推行了三民主义,还做出了“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的判断。

接着,孙中山先生还具体分析了三民主义在当下中国的实现途径,并分析了欧美强国的三民主义利弊,提出了中国当时实行三民主义的可行性。一是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紧迫性。“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二是民生主义得以实现的条件已然具备。“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三是作者分析了欧美强国的实行情况,提出了中国当时实行三民主义的可行性。“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那么,何为三民主义呢?一为民族主义,即里面的“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旨在转化中国传统(天下)体制的王朝,成为

现代意义的(国民)国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既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清政府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和走狗,中国已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反满。《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二为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唤起国人普遍的国民意识,并借鉴西方的宪政制度,是国家摆脱治乱相徇的历史的基本途径。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历来凡是革命,政权问题都是革命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政权的归属问题,才能确定政权的性质,任何阶级,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通过它来将自己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的各种法律、政策来建立有利于本阶级的秩序,保护本阶级的利益。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推翻满清政府以后由谁来掌握政权以及如

何组织政权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国体和政体问题。三为平均地权,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法求富、社会主义的方法以求平均,通过核定地税、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三大主义同时来并行,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从其特点来看,三民主义强调主体性,中国要独立富强,则必须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国际竞争当

中,因此必须学习欧美之长,从而取长补短。但是,在借鉴西法的同时,需要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兼顾中国的实际国情,同时又要注意传统价值的发扬,以及实现传统社会理想。

此外,三民主义还有一定的实践性,创立理论的同时还制订有实践的方法或策略。例如实业计划以及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以三民主义为纲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到人心中。三民主义使中国有了一套完整的民主体系,虽然后来有过短暂的复辟(如张勋复辟),但是终究还是没能撼动民主的根基。因此,实践中证明了三民主义是可行的。

另外,其思想中还具有中庸的特点,其试图科学地看待局势,避免个人主义,片面化,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但又提出节制资本。

而纵观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没有能够明确地提出具有反封建性质的土地纲领,孙中山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平均地权”的主张也不可能真正地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他对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仅仅是停留在“同情”的限度内。孙中山申明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孙中山选集》上卷,第78页),反对农民用暴力来夺取地主土地,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便说明了这一方案是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