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柱国
历史趣谈:史上最霸道的权臣宇文护:废杀三帝害三大柱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上最霸道的权臣宇文护:废杀三帝害三大柱国
导语:在皇权衰落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人物,女的一般是太后,不男不女的绝对是宦官,男的就是权臣啦!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不在少数,
在皇权衰落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人物,女的一般是太后,不男不女的绝对是宦官,男的就是权臣啦!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不在少数,霍光、梁冀、董卓、曹操、鳌拜等等,但谁才是是最霸道的呢?【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认为非北周权臣宇文护莫属!宇文护是谁?宇文护的名气确实很一般,但他干的事可真不简单!
所谓权臣,就是在权力上压倒一切势力,比如独揽朝政,废立皇帝,诛杀朝中大臣,这是权臣们的“标配”。
说宇文护最牛的理由也很简单,主要是他废杀的皇帝最多,害死的朝臣也不少,那么这位最牛权臣都做过哪些”僭越“的事呢?他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影视剧中宇文护的形象】
宇文护,小名萨保,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侄子,来自那个牛人辈出的武川镇。
当时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宇文泰整日忙于征战,所以就让侄子宇文护照看家务,后来经常也参与到军政事务的处理。
时间来到了556年10月,权臣宇文泰一病不起,但他的世子宇文觉年仅14岁,宇文泰怕儿子无法顺利掌握权力,就安排宇文护为监护人,代管政务。
宇文护在朝臣中声望也不高,特别是八柱国中的几位,地位均高于他。
为了树立权威,宇文护废掉西魏的皇帝拓跋廓,拥立堂弟宇文觉为皇帝,建立北周政权,不久废帝拓拔廓就被宇文护除掉。
由于宇文护独揽朝政,引起八柱国当中的赵贵、独孤信的不满。
赵贵意图除掉宇文护,不料事情泄露,赵贵被杀,之后独孤信也在宇文护逼迫下自杀。
生活常识分享。
上柱国
上柱国
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
汉废。
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
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
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
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唐以后正式确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权归中央机构,"上柱国"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简介
"左柱国"。
近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
然在隋初为从一品勋,而唐则四,实不为异也。
乙丑年,加严嵩,辞以人臣无"上",则夏公此官,固骖乘之祸耳。
乙丑,少师徐阶以十五年满加,固辞。
辛巳,少师张居正亦以十五年满加,亦辞,后卒以为赠。
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赠"上柱国"一人,张居正。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死后封赠上柱国,常遇春也是死后封赠,(明史常遇春传,姚广孝传有记载),《明史》和《国榷》上没有记载徐达曾受上柱国,存疑。
天启三年七月辛亥,叶向高进上柱国。
(《国榷》和《明史》宰辅年表有详细记载)。
八大柱国
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
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成就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
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
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
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
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
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
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集团有两大特征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隋和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柱国由来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西魏文帝时期又重新设立。
唐朝时的大氏族集团
九品中正制在隋代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以九品中正制为依托的门阀制度也早已不复存在。
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们代代相传的政治特权已经所剩无几;而经济上,经过了隋末唐初的战乱,很多士族“名虽著于州闾”,但也“身未免于贫贱”。
因此有人断言唐代的士庶已经合流,或是提出不能用士、庶的标准来划分唐的“地主阶级”。
然而,翻开两唐书,读者还是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崔姓、裴姓、韦姓、李姓等士族出身的官员。
深入进去,可以发现唐代依然保存着令人惊异的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
这些可以说和唐以前的时代一脉相承,却和唐以后的时代迥异。
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尽管士族在唐代已经走向衰落,但它仍然存在。
著名的史学家王仲荤先生更是认为:“(在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还是不能低估的。
”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并且承认士族存在于唐朝,也是展开这篇闲话的前提。
一、四姓或五姓按照唐代氏族专家柳芳的说法,“中国士人差第阀阅”被称为郡姓。
根据三世历官的情况又有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之分。
凡是能够进入其中的,称为四姓。
这说明“四姓”并不以四这个数字为限。
而柳芳所处的时代“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上太原王氏,合称五姓,因此柳芳认为这是“不经”的做法。
然而这种说法在唐代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从贞观时期修《氏族志》前夕唐太宗对山东士族的批评中可以看出四姓指崔、卢、李、郑;在中晚唐时期李肇的《唐国史补》中看到的情形也还是这样的。
不过李肇的记载让人看到五姓之中的太原王氏并不能和四姓平起平坐:“四姓惟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
这里的“银质而金饰”大意应和今天的“镀金”差不多。
崔、卢、李、郑四姓地位的确立可以上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
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49 2年)和太和二十年(496年)两次下诏定姓族,当时确立的四姓和唐代还有些区别。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太和二十年“定诸州士族”的情况:“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历史趣谈历史上鲜为人知北魏八大柱国 西魏八大柱国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鲜为人知北魏八大柱国西魏八大柱国由来导语: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一、八大柱国由来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后,此官遂废。
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宇文泰)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
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
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
周文帝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
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
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
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
二、八柱国: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其第五女襄阳长公主下嫁北周神武公窦毅,生唐太穆顺圣皇后)。
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追尊为太祖文皇帝。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北魏献文帝之孙,广陵王元诩之子)。
西魏恭帝即位,进大丞相。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周代魏追封唐国公(唐国号由来于此)。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西魏的八柱国传奇:隋唐门阀 族群荣耀至百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西魏的八柱国传奇:隋唐门阀族群荣耀至百年
导语: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几乎全部由世家大族所掌握。
南北朝后期,关陇军事贵族强势崛起,他们先后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从而形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几乎全部由世家大族所掌握。
南北朝后期,关陇军事贵族强势崛起,他们先后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从而形成了新的门阀。
关陇贵族的核心是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他们及其后代在隋唐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府兵制,包括他在内有八个柱国,其中宇文泰“位总百揆,督中外军”,元欣是“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其他六柱国,“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隋唐的史官称赞他们“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下面纵横五千年小编甜心即可就简要介绍一下西魏八柱国,附带十二大将军的情况。
1.宇文泰
小名黑獭,507年出生,武川镇人,鲜卑宇文部人。
北魏末年六镇叛乱,宇文泰岁父兄先后参加鲜于修礼、葛荣的起义军。
528年尔朱荣平定葛荣之乱,宇文泰的三个被尔朱荣所杀,宇文泰幸免于难,成为尔朱荣部将贺拔岳(武川镇人)麾下。
530年宇文泰跟随尔贺拔岳入关中。
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死,众将推举宇文泰统领部众。
此后宇文泰迎接北魏孝武帝入关,与高欢的东魏对峙。
宇文泰具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在他领导下西魏政权由弱变强,逐渐占据优势。
556年宇文泰病死,但他所创建的军事制度、选官制度,对隋唐影响深远。
2.李虎
生活常识分享。
话隋唐99|李渊李世民家族名将排行,怪不得他们能统一天下
话隋唐99|李渊李世民家族名将排行,怪不得他们能统一天下李渊的爷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军功世家,家世显赫,李渊及其子侄们从小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在唐朝统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名,李世民。
20岁左右的少年统帅,即使不做皇帝也是一代军事天才,他定西秦,收河东,一战擒二王而定中原,水淹河北军。
北方基本是他平定的,他箭法无双,弓马娴熟,冲锋陷阵,一手创建的玄甲军威震天下。
第二名,李渊李渊绝非昏庸无能之主,他韬光养晦,看准时机举义起兵,一路过关斩将,五个月拿下长安。
他不仅精通兵法,箭法百发百中,而且在统一过程中始终选择正确的战略,把控大局。
第三名,李建成并非懦弱无能之人,起义第一仗就和李世民一起兵不血刃拿下西河,兄弟俩一直并肩作战直到拿下长安。
统一天下过程中待在长安时间比较长,但刘黑闼最终是他平定的,而且软硬兼施,手段高明。
第四名,李孝恭李渊的堂侄,李唐宗室名将,北方基本是李世民平定的,而南方基本是李孝恭平定的,李靖是他的副元帅,和李世民一样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第五名,平阳公主李渊的三女儿,李世民的姐姐,是个不平凡的女子。
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柴绍也去帮忙,她在关中散尽家产,招募军队,又在父亲的名声和家奴马三宝的帮助下,招降了七万军队,和李世民会师后一起攻打长安。
平阳公主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虎父无犬女,可惜因为她是女子,打下长安后就在家相夫教子了。
第六名,李道宗李渊堂侄,被小说冤枉了千年,十几岁就跟随李世民出征,参与了打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等战役,李世民即位后,又参与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战争,为唐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在唐初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
李世民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齐名的当时名将。
第七名,李元吉李元吉虽无帅才,但也是一员猛将,李世民打洛阳时,他是副元帅。
李建成打刘黑闼时,他是副元帅。
军事才能不及两个哥哥,但他力敌十夫,并敢和尉迟恭这样的猛将比赛,虽然失败了,但说明他武力不弱。
论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格局的形成过程
论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格局的形成过程作者:赵厚德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北魏在六镇变乱后随即走向衰落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关陇地区为中心的西魏政权,后又分别演变为北周。
在西魏政权中,把持朝政的是著名的關陇集团八柱国。
本文从八柱国的出身与起兵过程及宇文泰在关陇集团中领袖地位的形成过程两方面入手,研究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格局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关陇集团;八柱国;贺拔岳;宇文泰夹在北魏与隋唐之间、大多数时间屈居于西北一隅的西魏、北周政权,虽然其时间短暂,空间偏僻,却颇值得研究[1],[2],而且在这两个政权的时空范围内形成、发展并掌权的关陇集团,却进一步开创了隋、唐两个王朝,也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
而关陇集团的创建者,便是宇文泰、李虎、独孤信等八位“柱国大将军”。
他们大都出身寒族,来自北镇军人群体;在六镇变乱及随后的尔朱荣之乱中,他们联合起来,建立了西魏政权;同时,他们与当地士族合作,最终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并走出函关、一统天下。
为什么关陇集团能够在贫瘠的西北一隅建立统治并屹立不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从关陇集团八柱国的早年经历与宇文泰在关陇集团中领袖地位的形成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八柱国的早年经历八柱国,是由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八人组成的。
我们尝试从他们的出身与起兵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身从民族上来看,八柱国中宇文泰、元欣、独孤信、侯莫陈崇、于谨是鲜卑族,而李虎、李弼、赵贵是汉族。
由此,八柱国的民族以鲜卑族居多。
从籍贯上来看,宇文泰、李虎、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均祖籍或出生于代北武川镇,元欣、于谨籍贯洛阳,李弼籍贯辽东襄平。
由此,八柱国的籍贯以代北武川镇居多。
从阶级上来看,宇文泰是武川镇的豪酋阶层。
从《周书·文帝上》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
”[3]宇文泰的先祖宇文陵是被迁徙到武川镇的“豪杰”中一员。
【名人故事】西魏八柱国李虎简介
【名人故事】西魏八柱国李虎简介李虎个人资料中文名:李虎别名:字佐庙号:唐太祖谥号:景皇帝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西魏所处时代:南北朝时期出生地: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出生时间:不详逝世时间:公元55年职业:太尉爵位:唐国公成就: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陵墓:永康陵李虎简介李虎(不详?公元55年),字佐,代北武川人(今内蒙古武川县),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
唐朝编纂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他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轻,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
李虎生平简介李虎,代北武川(北魏六镇之一,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碰上应试教育该倒霉了),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开,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得了胜利,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陕西,甘肃一带)平叛,贺拔岳因平叛有功升关西大行台(关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关西大都督(关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李虎水涨船高,也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总管内外军事(大体类似于参谋长职务),地位提升的很快。
这个时候关东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已经被枭雄高欢所控制,高欢视贺拔岳为心腹之患,便使了个政治手腕,名义上和贺拔岳称兄道弟(两人都曾是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手下干将),暗地里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一死,部下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对这支军队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这帮武川籍青年军官到底还是年轻,没了主心骨,惶惶不安,幸亏一位年长的将军右都督寇洛(武川人)能够沉住气,把不知所措的小兄弟们收拢了一下,在平凉驻扎下来,却发现少了李虎,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那么,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候离队干什么去了呢?原来李虎见贺拔岳遇害,悲愤万分,痛哭流涕,发誓要为贺拔岳报仇,但俗话说:鸟无头不飞,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来领导,人心离散,谈何复仇?他便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荆州刺史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贺拔胜也是一员名将,当初投奔尔朱荣时,尔朱荣非常高兴的说:“我得到贺拔兄弟,天下不足平也。
中国通史唐朝时期知识点总结3000子
中国通史唐朝时期知识点总结3000子唐朝的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
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一、唐朝的主要历史发展大唐开国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攻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
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
杨侑降为希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
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贞观之治(唐太宗)唐初局势平定后,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而展开了内部斗争。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击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
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
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
永徽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武周代唐(武则天)唐高宗中期后,朝廷实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
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她开创殿试和武举,打击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开元盛世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
北周八柱国
北周八柱国<1>八柱国是中国历史上西魏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为:(1)、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鲜卑宇文部后裔,南北朝西魏的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总领百官,督中外军。
目录[隐藏]后妃•嫡妻:文皇后元氏,北魏冯翊公主。
•妾:叱奴氏。
追谥宣皇后•妾:姚氏子1.明帝宇文毓,母亲是夫人姚氏2.宋献公宇文震3.孝闵帝宇文觉,母亲是文皇后元氏4.武帝宇文邕,母亲是姬叱奴氏5.齐炀王宇文宪,母亲是妃达步干氏6.卫剌王宇文直,母亲是姬叱奴氏7.赵僭王宇文招,母亲是姬王氏,580年被杨坚诛杀8.谯孝王宇文俭,581年被杨坚诛杀9.陈惑王宇文纯,580年被杨坚诛杀10.越野王宇文盛,580年被杨坚诛杀11.代奰王宇文达,母亲是姬张女毕,581年被杨坚诛杀12.冀康王宇文通,581年被杨坚诛杀13.滕闻王宇文逌,581年被杨坚诛杀女1.襄阳公主(下嫁窦毅,生唐朝太穆皇后)2.宇文皇后(西魏废帝元钦皇后)3.义安长公主(下嫁李弼子李辉)4.顺阳公主(嫁隋文帝弟滕王杨瓒)5.平原公主(下嫁于翼)6.永富公主(下嫁史雄)7.公主(下嫁贺拔岳子贺拔纬)8.公主(下嫁若干惠子若干凤)9.西河公主(下嫁刘昶)10.义归公主(下嫁海州刺史李基)11.襄乐公主(下嫁韦世康)(2)元欣(?-?),南北朝时代北魏、西魏皇族。
北魏节闵帝之兄。
西魏八柱国之一,字庆乐。
北魏广陵王元羽之子,性格粗忽、好鹰犬。
北魏孝明帝初年,任通直散骑常侍、北中郎将。
后出任冠军将军、荆州刺史。
转任征虏将军、齐州刺史。
元欣治二州,官民协力称赞。
后任征东将军、太仆卿。
528年5月,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元欣为副使。
6月,高干邕在齐州归降。
9月,封沛郡王。
531年3月,改封淮阳王,太傅、司州牧。
532年,加太师、开府。
7月、继承父亲的广陵王之位。
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至唐初仍作为门阀,为世人推许。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时因尔朱荣拥立有功,拜尔朱荣为 柱国大将军 ,地位在丞相之上。
尔朱荣之后,此官职废除。
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537年)开始任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后来有几个权臣亦任此职,到大统十六年以前,任此职的共有八个人:1.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
(此为千古圣帝李世民之先祖)2.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3.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
4.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
5.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
6.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
7.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8.柱国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太师、大冢宰、大行台、录尚书事、安定郡王宇文泰。
元欣只管理宫中事务,除宇文泰和元欣外,另外六个柱国大将军,每人督领两个大将军,分别执掌禁军,充当武臣负责抵御外侮。
这些均为宇文泰在世时的职务和爵位,后来都改封。
十二大将军:1.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2.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3.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
4.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秦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
5.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
6.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七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
7.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公李远。
8.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
9.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
10.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
11.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
12.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
经济史的重要名词解释 文档 (2)
11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
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
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世卿世禄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商鞅变法的时候.“使黔首自实田”:秦统一后,为了统一征收全国田税,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
“黔首”是指官吏以外的居民,即让这些百姓向封建国家呈报他们占有的土地数量,政府根据土地数额向他们征收赋税。
它标志着从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是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朝丞相李斯主张把除秦国史书以外的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中央政府主管的以外,一律收缴烧毁;以后敢谈这些书的处死,是古非今者灭族。
八柱国名词解释
八柱国名词解释就我个人来说,八柱国名词解释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屠格涅夫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
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既然如何,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总结的来说,现在,解决八柱国名词解释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现在,解决八柱国名词解释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
要想清楚,八柱国名词解释,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八柱国名词解释,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对我个人而言,八柱国名词解释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经过上述讨论,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了解清楚八柱国名词解释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总结的来说,既然如此,对我个人而言,八柱国名词解释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罗素·贝克曾经提到过,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这启发了我,我认为,可是,即使是这样,八柱国名词解释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既然如此,八柱国名词解释,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那么,了解清楚八柱国名词解释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对我个人而言,八柱国名词解释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八柱国名词解释因何而发生。
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查尔斯·史考伯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从这个角度来看,既然如此,八柱国名词解释,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北朝的军事制度
北朝的军事制度一军事领导机构1、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三个时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各有特色;『1』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北魏为落后的鲜卑拓跋部所建;建国初期,拓跋部刚刚进入奴隶社会,其政权带有浓重的氏族部落联盟的痕迹;北魏建国初,道武帝拓跋珪仿照魏晋旧制设置百官,其中包括不少武官;但北魏前期,这类官职徒有虚名,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与之并行的鲜卑官职;鲜卑官职主要包括八部大人和内侍官两部分;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道武帝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出入王命;八座,指魏晋尚书省的八座;次年,道武帝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十六曹,令大夫主之;至此,八部大夫成为北魏前期的中央军政中枢机关;八部大夫即拓跋部落酋帅,又称八部帅,他们还掌管京畿地区亦兵亦农的部落成员;八部大夫常坐止车门右,听理万几,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决策机关,也即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北魏前期的内侍官有都统长、幢将等;都统长领殿内之兵,值卫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值宿禁中者;他们是皇宫宿卫武官,掌管殿内及禁中的宿卫军;当时还设有外朝大人一职,为皇帝侍从官,掌管出纳诏命;内侍官由于身在皇帝左右,常可迭典庶事,参军国之谋,他们有时也可以充任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职能,参与军政大事;北魏太武帝时代公元424-公元451年,北魏前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发生一些变化;太武帝即位后,加强本不起多大作用的尚书省的实权,渐渐弃置八部大夫不用,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中枢;尚书省中的殿中尚书、南部尚书、北部尚书等成为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当时,北魏的内侍官仍然保留,继续发挥作用;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仿汉制改革官制,从此,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了根本的变化;北魏的军事力量在改革后包括中兵、镇戍兵、州兵三部分;其中中兵是军队的主力,是北魏王朝的主要支柱;因此,中兵的指挥系统是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主要部分;中兵的领导体制仿效汉制,设领军将军一人,总统中兵;北魏领军将军权势极大,宗室元叉在北魏后期任领军将军,时人称他总握禁旅,兵皆属之;领军下设左、右卫将军各一人,左、右卫将军以下又各领武卫将军二人;领军将军下还有领左、右等职,以下还有各种名号武官;此外,又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分统镇守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四面关津的中兵,另设护军将军总统四中郎将一度归属领军将军;中兵系统外,北魏后期尚书省设七兵尚书一职专管兵事;七兵尚书下设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等曹郎,分统众事;这是北魏后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又一主要部分;此外,当时还常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掌管军事;应该指出,无论北魏前期还是后期,最高军事领导权在皇帝手中,军事领导机构要对皇帝负责;『2』东魏、北齐时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东魏皇帝是傀儡,朝延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欢父子手中;高欢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皆在东魏担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替代皇帝成为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高氏丞相府中设内、外二曹专管兵事,内曹为骑兵曹,管中兵即鲜卑兵诸事;外曹是步兵曹,管外兵即汉人兵诸事;这是东魏真正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高洋即文宣帝;高氏代魏后,中央军事领导机构随之发生变化;文宣帝称帝后,立即罢丞相府,将丞相府诸司合并入尚书省,只留下骑兵、外兵二曹,改立为省,称骑兵、外兵省,命亲信大臣唐邕、白建分任二省长官,仍掌兵事,由自己亲自统辖;于是,骑兵、外兵二省成为北齐特有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北齐仍袭北魏旧制,设置领军将军等一套官职统带中兵,还设五兵尚书及所属曹郎主管兵事,大体情况如上述魏制;同时,北齐又在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设置京畿大都督一人,统带京畿地区领军将军系统之外的所有军队,职权也很重;以上也都属于北齐中央军事领导机构;『3』西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自成系统,与北魏、北齐大不相同;西魏皇帝也是傀儡,实际掌握政权的宇文泰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宇文泰在他的丞相府中设有谘议、中兵、外兵等参军及各种僚属,分掌军事,其丞相府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西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虽归宇文泰统带,但却属于宿卫兵,也即是中兵;府兵的指挥系统是西魏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另一重要部分;西魏府兵制,设八柱国大将军,宇文泰自任其一,实为府兵统帅,另一柱国大将军元欣仅具虚名,实际统兵者只有六柱国大将军,其各领一军,是为六军;六柱国下,各设二大将军;大将军下,又各设二开府;开府下,又各设二仪同,以下还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职;宇文氏代西魏建立北周后,周武帝宇文邕为加强君权,将府兵收归自己亲自统率指挥,府兵从此成为名符其实的皇帝的宿卫军;『4』北周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自成系统,与北魏、北齐大不相同;北周时期,实行的是仿周礼制定的官制;在北周官制中,夏官系统执掌军事,其长官为大司马;周武帝时,卫刺王宇文直请为大司马,意欲总知兵马,得擅威权;说明大司马确掌兵权;大司马下,设有小司马、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等多种属官,分掌众事;大司马府是北周时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如同北魏一样,北齐、北周的皇帝是最高的军事统帅,各级军事领导机构都要对其负责,最高决定权在皇帝手中;2、地方军事机构『1』北魏建立后,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曾在一些地方设置军府,在缘边地区设置镇戍,并在诸州各置都尉领兵;诸州设置都尉协助刺史领兵,各镇戍设镇将统御镇戍兵,这都可视作北魏的地方军事机构;但北魏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军事机构,是地方都督制;北魏建国之初,道武帝即曾仿魏晋之制设置都督,但地方都督制的确立,却似在太武帝时期公元424~公元452年;神麔三年公元430年,太武帝下诏:诸征镇将军、王公仗节边远者,听开府辟召,其次增置吏员;大约在此时,仗节在外的将军王公等都督方可开府置吏,都督制也才逐步完善;北魏都督,一般由朝廷委派,督率一方军队,统辖范围常达数州;在名位上,北魏都督也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以及都督、督诸军的高下区别,唯独都督诸军之下、督诸军之上的监诸军似不常设;北魏都督一方者,可以全权处理一方军事;北魏赵郡王元干出任都督关右诸军事时,孝文帝因为他总戎别道,特意嘱他以司空穆亮等人为师;北魏前期,前督虽常兼任刺史,刺史却未必全是都督,而且都督所督常不止一州;但至后期,北魏都督设置渐滥,诸州刺史甚至郡守大多为都督;所以北齐高隆之说:魏自孝昌已后,天下多难,刺史太守皆为当部都督,虽无兵事,皆立佐僚;这时的都督已成为地方州郡常设的军事机构,而且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2』东魏、北齐的地方军事机构大体同于北魏后期,其主体也是都督制;东魏、北齐的都督,从形式上说应有两种;一种是有使持节、持节等名号的主管一方军政的都督,其统辖区域少则数州,多则十余州;另一种是具体领兵的州郡都督;东魏北齐承北魏后期都督滥置之弊,州郡牧守也大多出任当部都督;东魏时,尚书仆射高隆之曾建议整顿地方都督滥置的现象,诸州郡自非实在边要,见有兵马都,悉皆断之;可见这种情况之严重;此外,东魏北齐沿袭北魏,也在沿边地区设置镇戍;东魏北齐的镇戍,镇设镇将、副将;戍设戍主、副;镇戍,也是东魏北齐地方军事机构的一部分;『3』西魏、北周的地方军事机构也大体同于北魏,但于名称上有些变化;西魏时期,地方军事机构的主体仍是都督制,仍与北魏一样,有主一方军政的都督和州郡都督;当时称总一方军政的都督为大都督,加大字,可能即为了与州郡都督和当时的实即领兵官的各种都督区分开来;北周时期,地方军事机构的主体是总管制;总管,实即原来的都督;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周明帝初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此后,总管制正式建立;北周的总管有大、小的区别,大者一般统辖数州或十余州,最多者可至数十州;小者仅统一州,实即原来的当州都督;宇文宪在武成公元559~公元560年年间出任益州总管、益宁巴泸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这是大总管;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周武帝令荆州、安州、江陵等总管并隶襄州总管府;这里的荆州等三州总管应是小总管,即仅掌管一州军事的总管;北周末年,益州总管王谦反叛时,所管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逐、合、楚、资、眉、益十八州……多从之;这里王谦显然是大总管,其所统18州之总管应属小总管;西魏北周在边境及一些重要地区也设置镇戍,镇戍设镇将、戍主主管镇戍事务,镇戍也是西魏、北周地方军事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军队体制1、北魏的中兵、镇戍兵和州郡兵;『1』中兵又称台军,是北魏军队的主力,其性质属于中央宿卫军;北魏前期的都统长等内侍官及其所统,便是北魏宿卫军的雏形,此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庞大的中兵编制;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发京师南伐,步骑三十万;这里的数十万军队,大约全是中兵;孝文帝改制后,中兵称为羽林、虎贲;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诏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次年,他又以代迁之士皆为羽林、虎贲;中兵中的王室子弟称宗子、庶子兵;中兵平时宿卫皇宫和京师,战时出征作战,有时也戍卫地方;北魏中兵的领导体制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中兵的统帅有都幢长、幢将、四厢大将、十二小将等各种名号;后期,领军将军是中兵统帅,领军将军之下,有各种名号将军,分统中兵;领军将军直接统帅宿卫皇宫及驻屯京师的中兵,权势极大;此外,护军将军亦为中兵统帅,主管驻屯京师四周各要津关戍的中兵,下有东、西、南、北中郎将各一人,直接统带京师四周戍守要津的中兵各部;护军将军的职权逊于领军将军;护军将军所统四中郎将曾归入领军将军指挥,这时的领军将军权势更重;『2』北魏建立后,为了防备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北疆设立镇戍,派兵镇守;后来,镇戍又设置于南部边界及内地的一些重要地区;镇戍的守兵即镇戍兵;镇戍兵的主要任务是戍边守土,有战事时也要受朝廷调遣出征作战;镇设镇将、副将,戍设戍主、副主,统率镇戍兵,镇将的地位相当于州刺史,戍主地位相当于郡守,戍主也常由郡守兼任;各镇戍领兵数量不等,一般来说,镇拥有兵力三、五千人;道武帝时期所置的军府,便军各配兵五千,又明元帝时王慧龙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人镇金墉;但实际上各镇戍因其地位的重要与否所有兵力大不相同,多者可至数万,少者不过千余;镇戍兵主要由鲜卑兵组成,如六镇,主要是国之肺腑,虽然其中也有中原强宗子弟,但他们也都鲜卑化了;镇戍兵相对中兵而言,可以视为外军;『3』州郡兵即州、郡属下的兵,属于地方军队,相对中兵,也可称为外军;北魏建立后,曾制诸州各置都尉以领兵,这是北魏州郡兵的早期形制,此后随着北魏的四处征伐,在新占领区设官置守,同时便在全国各州郡形成了一支为数不少的州郡兵;州郡兵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保证封建的统治秩序;但朝廷有大规模军事行动或其需要时,州郡兵也要奉调作战或到外地屯戍;北魏孝明帝时,冀州刺史李韶清简爱民,他死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于荆州,还经李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归;这是州郡兵外出屯戍的例子;2、东魏、北齐的夷汉分兵制东魏北齐的军队体制大体沿袭北魏,也分为中兵、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但其军制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夷汉分兵制;东魏北齐的开创者高欢在起事之初,赖以成事的都是鲜卑或鲜卑化了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人;后来魏孝武帝西奔,随他入关的洛阳六坊鲜卑不过万人,其余的六坊鲜卑兵大都归了高欢;因此,东魏的军队主体是鲜卑兵,总数当在20万以上;高欢所采取的是以鲜卑人打仗,汉人务农纳粮的作法;当时,也有汉人兵,但与鲜卑兵分开,单立一军,由汉人统率;北齐时,文宣帝挑选鲜卑兵中勇力绝众者组成精兵,号称百保鲜卑.同时,又简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士,以备边要;后北齐又正式以汉人服兵役,仍取高欢时作法,以汉人兵单为一军;高欢在东魏任丞相时,曾于相府内设内、外二曹主管兵事,内曹是骑兵曹,掌中兵鲜卑兵事;外曹是步兵曹,掌外兵汉人兵事;北齐代魏后,相府诸司并于尚书,唯内、外二曹一度不废,改称外兵省、骑兵省,仍掌兵事;内、外二曹的设立,也是夷汉分兵制的产物;后来北齐尚书省中的五兵尚书所辖尚书郎,也分为掌中兵鲜卑兵事及外军汉人兵两部分;3、西魏、北周的府兵制西魏、北周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府兵制;西魏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赖以割据的武川军团,主要由改编关陇各族人民起义军的将士而组成;后来又加上随孝武帝入关的六坊鲜卑兵万余人,西魏的总兵力大约有七八万人左右;随着与东魏之间的不断战争,西魏军队的补充日渐困难;由于居住于关陇的鲜卑人很少,宇文泰征召汉人关陇豪后的依附人口为兵以扩充军力,并以当地的豪族大姓统领这些汉人兵;为了协调胡汉关系,密切主将与士兵的联系,提高士兵身份以加强军队战斗力,宇文泰糅和周官六军之制和鲜卑早期部落兵制,创建府兵制;西魏大统十年公元550年,宇文泰仿拓跋部早期八部之制立八柱国大将军,正式建立府兵制;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宇文泰又仿拓跋部早期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的形制,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即凡府兵中统兵官,不论汉人还是其他族,一律赐以鲜卑部落旧姓,其所统将士亦从主帅改姓;府兵制下,共设八柱国大将军,其中宇文泰自任其一,又兼任都督中外诸军,实为府兵最高统帅,另一柱国大将军魏宗室元欣仅挂一虚名,实际领兵官为六柱国,各领一军,是为六军,六柱国下,各设二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又各设二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开府下,又各设二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以下还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领兵官;府兵的兵力配备是每仪同领兵千人,则开府领兵二千,大将军领兵4000,柱国大将军领兵8千,总兵力近5万人;早期府兵包括鲜卑兵、关陇军户、关陇豪后所领乡兵,没有一般民户;府兵另附军籍,不编入民籍,不负担赋税,平时半月训练,半月宿卫,战时出征;北周武帝时,将府兵征召对象扩大至上等民户,后又扩大至一般民户;由于府兵可以免除赋税,人们纷纷应召,因此史称是后夏汉人半为兵矣;北周府兵也由此直线上升,至灭北齐时,已有府兵20万人;西魏时期,府兵虽以宿卫军的身份出现,但领导权不在皇帝手中,归于权臣宇文泰之手;北周武帝时,改称府兵军士为侍官,并将领导权收归皇帝;至此,府兵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宿卫军;西魏北周军队的主体是府兵,但府兵不是当时唯一的军队;府兵之外,还有另成系统的宫廷宿卫军、镇戍兵、州郡兵等军队;大体说来,府兵和宫廷宿卫军是西魏北周的中军,州郡兵和镇戍兵是其外军;4、北朝的军队编制北朝军队的基本编制是军、幢、队、什、伍;『1』军是北朝军队基层编制的最高一级,军设军主、军副各一人,统率全军;一军所统兵数,没有明确记载;北魏建国之初,曾设置军府,每军配兵5000人,但这似非北魏常制;从一些散见史料看,北魏一军的正常编制,大约为千人左右,当时有所谓千人军将的称呼;这里的军将,大概即是指军主或与军主同一级别的统兵官;又当时的柔然军制,是以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柔然与北魏军制虽未必有直接的关系,但二者处于同一时代又相互交战频繁,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是极有可能的事;因此,柔然军制可以作为北魏军制的参证;东魏北齐在制度上多循北魏,军的编制应与北魏无大差别;西魏北周府兵制下的仪同将军所统一军亦为千人;大体说来,北朝时期一军的兵力为千人左右;『2』军以下的编制是幢,幢设幢主、幢副各一人,统领全幢;隋书百官志中记载北齐官制,以军主、副,幢主、副为序列,记军主官品为从七品,军副为从八品,幢主为从九品,每级相差一品;由于军、幢是序列关系,所以当时常军幢连称;一幢所统兵数,也没有明确记载;柔然军制是以百人为幢,但据宋书索虏传记载,汝阳城内有虏一幢,马步可五百;则北魏一幢兵力远不止百人;大体来说,其一幢似有兵力数百人;『3』幢以下有队的编制,队有队主、队副,统带全队;北魏孝武帝时,朝廷派台使至岐州,因驿逻无兵,摄帅检核.岐州刺史元谧队主高保愿列言所有之兵,王皆私役;一队所统兵数,史籍也没有明确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军队中队的这一编制有些特例;如皇太子的卫队,其地位要高于一般的队;从官品上看,皇太子的二卫队队主为从五品,诸队主为从六品,二卫队队副为从七品,诸队队副为从八品;这里的卫队队主地位比军主要高二品,诸队主比军主高一品,而军主的品级仅相当于二卫队队副;这里的队显然非一般建制的队;『4』队以下是什、伍等传统基层建制;以上幢、队所述主要为北魏军队编制,但东魏北齐大体同于北魏,西魏北周早期军制与北魏略同,后期虽建有府兵,其军队基本编制与北魏大致相同;三兵种与兵役制度1、兵种『1』北朝军队的兵种主要是骑、步二种,而其中又以骑兵为主;北魏前期,由拓跋部部落成员组成的军队,全是擅长骑射的骑兵;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早在北魏建国之前,拓跋部已有控弦之士数十万,马百万匹;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军队主要都是骑兵;孝文帝改制后,汉人开始正式负担兵役,又由于北魏势力的向南延伸,单一的骑兵已不适合攻城略地,北魏军队中步兵成份逐渐增长;因而北魏后期,步骑协同作战的情况逐渐增多,而骑兵单独出击的实例逐渐减少;至后期,北魏军队的步兵比例似已超过骑兵;但由于骑兵在古代战争中的强大战斗力,骑兵仍是军队主力;东魏、北齐军队中,骑兵所占比例也很大;它所拥有的20万鲜卑兵,几乎全是骑兵,因而其主管部门称骑兵省;东魏北齐的汉人兵则主要是步兵,其主管部门则称步兵省;东魏北齐的中军即宿卫军多为鲜卑骑兵,而外军即州兵和部分镇戍兵则由汉人步兵担任;但东魏北齐有大规模军事行动时,则步骑配合使用;西魏、北周军队也以步、骑为主要兵种,骑兵所占比例同样很大;出征时也常步骑混合使用;『2』北朝时期,由于各代都曾与江南对峙,因而在步、骑之外,其军队也还有一定数量的水军;如北魏神麔三年公元430年,太武帝为防刘宋北进,就曾诏冀、定、相三州造船三千艘,简幽州以南戍兵集于河上以备之,孝明帝时,扬州刺史李崇因萧梁军北侵,密装船舰二百余艘,教之水战,以备台军;后李崇又曾派部将李神乘斗舰百余艘,沿淮与李平、崔亮合攻硖石萧梁控制之城;李神水军克其东北外城;说明北魏在与南朝交界的边境一带,有一支颇具战斗力的水军;但从北朝整个军事形势看,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以及北方地理环境的条件,北朝的水军很不发达,在军队中所占比例不大,远不能和南朝的水军相比;2、兵役制度北朝时期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1』北魏前期的军队,主要是拓跋部落联盟内各部落的部落兵;各部落内所有适龄男子都有当兵的义务,都是当然的战士;随着北魏社会的发展和连年的征战,本来亦农亦兵的部落兵成为职业兵,北魏庞大的部落兵系统也随之转化成为国家常备军;北魏的职业兵,户籍与普通民户单立,当兵成为他们的特有义务,世兵制由此形成;北魏的世兵称为兵户,又有营户、镇户、府户等称呼,大体皆为一类;兵户不经放免,要终身为兵,地位低于普通民户;北魏的镇戍兵、中兵都是兵户,但身到羽林、虎贲的中兵由于担任皇帝宿卫,是兵户中地位较高的一种;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后,兵户制逐渐衰落下去;东魏、北齐由鲜卑兵组成的中军还是职业兵,仍属世兵;但从高欢开始,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都采取尊崇鲜卑的政策,尤其对鲜卑兵采取只用其行军作战,不使其负担赋税力役的作法,因而东魏北齐兵户的地位有所提高;西魏创建府兵制之前,宇文泰所统领的鲜卑兵亦多为职业兵,从性质上说也是世兵;西魏后来实行的府兵制下,府兵编入军籍,不负担其他赋役,平时宿卫训练,战时出征;从其性质说,当然也是职业兵,但因其不负担其他赋役,身份地位也因府兵的改革而大大提高,与北魏时期的世兵已大不相同;『2』征兵制是北朝各代都使用的集兵方式;北魏前期,已有征发汉人充兵的事例;到孝文帝时,已普遍征发汉人服兵役,当时各州州兵,大体都为征发而来的汉人民户;由于州兵服役有一定期限,定期番代,又称番兵;东魏时,亦常征发民户充兵;北齐建立后,正式规定民户服兵役的年限为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凡适龄男子,都要按时到军中服役;由于北齐北兴长城之役,南有金陵之战,征战频繁,北齐民户服兵役的期限和征兵的范围常常超出规定;西魏北周时民户也要服兵役;当时规定: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丰年不过三旬,中年则二旬,下年则一旬;。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六兵制六兵制(此章本题为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载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柒本第叁分,兹略增订,以为本书之一章。
)(壹)府兵之制起于西魏大统,废于唐之天宝,前后凡二百年,其间变易增损者颇亦多矣。
后世之考史者于时代之先后往往忽略,遂依据此制度后期即唐代之材料,以推说其前期即隋以前之事实,是执一贯不变之观念,以说此前后大异之制度也,故于此中古史最要关键不独迄无发明,复更多所误会。
夫唐代府兵制,吾国史料本较完备,又得《日本养老令》之《宫卫军防》诸令条,可以推比补充,其制度概略今尚不甚难知。
惟隋以前府兵之制,则史文缺略,不易明悉,而唐人追述前事,亦未可尽信。
兹择取此制前期最要之史料,试为考释,其间疑滞之义不能通解者殊多,又所据史籍,皆通行坊刻,未能舆传世善本一一详校,尤不敢自谓有所创获及论断也。
(贰)《北史》陆拾(《周书》壹陆同,但无“每一团仪同二人”至“并资官给”一节,又《通典》贰捌《职官典》拾将军总叙条及叁肆《职官典》壹陆勋官条略同)云:初魏孝庄击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后,此官遂废。
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
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
周帝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今并十二大将军录之于左: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略]与周文帝为八柱国。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略]是为十二大将军。
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
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
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
日本杂谈:武川镇军阀,西魏
日本杂谈:武川镇军阀,西魏日本的资料保存完好,日本的历史评论:李世民家族来自鲜卑族的武川镇军阀。
首先看看《兰陵王入阵曲》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齐(550-577年)的奠基者高欢(496-547年)骁勇善战,他的两个嫡系孙子,一个母亲出身高贵当了皇帝=高纬(556-577年),一个母亲出身低下当了将军=高肃(高长恭),史称兰陵王。
兰陵王武艺高强,战功显赫,在北周10万大军攻打北齐洛阳的邙山之战中立下奇功,人们编成《兰陵王入阵曲》颂扬高肃,引起高纬妒忌,573年杀害了同父异母的兄弟兰陵王高肃和高欢时代的名将斛律光(515-572年)。
从此北齐无大将。
兰陵王死后仅仅四年,北周就灭亡了北齐。
高纬只顾与爱妃冯小怜荒淫和逃跑,被俘赐死。
李商隐曾作诗讽刺高纬:“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右图是北齐北周(北朝)与陈(南朝),后隋代北周,灭陈。
这首《兰陵王入阵曲》传入日本并且流传到唐朝(618-907)。
秦王李世民非常喜欢这首单人歌舞,他也编写了36人的大型歌舞《秦王入阵曲》。
后来《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国失传了约1400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日本皇家宫廷保留节目中非常意外地发现了这首完全没有改变的单人歌舞《兰陵王入阵曲》,甚至演出服装都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崇尚中华”的日本不仅保留了中国的盛世隋唐的文明,也保留了中国乱世时期的文明。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的皇室都属于鲜卑血统:北魏六镇。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王朝,他们起先向曹操的魏国进贡,后来建立魏。
历史学家为了区别,把鲜卑人建立的魏,称为北魏:南北朝的第一个北方政权是北魏,386-534年=148年,鲜卑人建立。
南北朝的最后统一的政权是隋朝,581-619年=38年,鲜卑人建立。
继承大隋的大唐政权是隋朝的亲戚,也是鲜卑贵族。
这段故事,要从北魏的六镇开始说起。
谈到北魏,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战乱不断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汉武帝没有消灭匈奴西汉的汉武帝(前156-前87)没有消灭匈奴,只是消灭了几个单于和匈奴王。
武则天为什么要称帝
武则天为什么要称帝无字碑是武则天的功绩,不知是因为太多了,写不上,干脆立无字碑,还是武则天自知惭愧,不敢往上写才立的无字碑。
总之,武则天是我国史上的传奇人物。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武则天为什么要称帝,一起来看看吧。
武则天称帝的原因武则天在六七岁的时候登基为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称帝呢?首先,《旧唐书·高祖诸子传》就有记载,武则天之前的时代,是一个女权开放的时代,这就给武则天称帝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那时候的女子并没有“贞洁”的观念。
高祖的宠妃张婕妤、尹德妃就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着乱伦的关系。
在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之后,便将李元吉的妃子杨氏纳入自己的后宫之中。
而武则天呢,她本身便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还没有去世的时候便已经与身为太子的李治私通了。
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先是被李治纳为他的昭仪,后又成了大唐的皇后。
其次,在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出了一位“女皇帝”——陈硕真,这让狂傲的武则天倍受打击。
陈硕真出生在盛唐,却一直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在当地官员贪赃枉法不顾百姓的死活,中央政府忙于争权夺利无暇他顾的时候,她联合民众揭竿而起,自称为帝,深受当地百姓的支持,被称为“文佳皇帝”。
但是陈硕真并不是正统的女皇帝,也因此被史学家忽略。
最后,武则天称帝不单单与其本身的野心与狂傲有关,更是现实所逼。
那时候的朝堂混乱不堪,只有她能够独当一面,她必须站出来稳定朝纲。
这便是武则天称帝的直接原因。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很多的国号,就像武则天是李治皇后时候的国号为唐一样,这代表着天下的归属。
在武则天称帝之后,便改了国号为周。
但是为什么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而不是沿用唐的国号呢?周朝,早在先秦的时候便已经存在过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商朝之后便是周朝。
“华夏”的创造者便是周朝,也是“华夏”最初的指代。
整个周朝一共经历了三十代三十七个皇帝,但是周朝确切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也因此不能断定周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期一共有多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柱国隋唐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将军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
八柱国: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密曾祖父)。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北周、隋、唐三朝外戚)。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古代中国的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
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
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
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
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
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
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
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
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北周太祖文皇帝(死后追谥),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
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沿袭近二百年,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
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南梁的襄樊、巴蜀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功业若此,盛矣哉!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
他先后做过西魏的丞相、太师、大冢宰,独裁军国大政.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
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
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
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
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
“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
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
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
“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
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
”。
“后拜司徒。
恭帝初,迁大丞相。
”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
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
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
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
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
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
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
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
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
”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
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
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
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
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
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
“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
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
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
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
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
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
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
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
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
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
”“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
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
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
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