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弓棚镇十二号村人间布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报告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理工作规范
![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现场处理工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2640b6df5335a8102d22053.png)
一、个案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常是指对新发病例或新发现病例的调查,目 的是确定是否布病,追查可能的传染来源及传 播途径,分析发生传染的原因和条件,了解可 能传播范围,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防止 疫情扩大。积累布病个案调查资料,为分析和 掌握当地布病流行规律创造条件。
(一)调查方法 1.询问病史。 2.填写《布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3.检查体征、书写病历。 4.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5.调查当地卫生状况和防治措施执行情况,以 及存在问题。
(1)对首发病例及某些早期病例调查:发病时间、 地点、性别、年龄、职业、表现、发病原因、与牲 畜及其产品接触关系、取血查抗体等。 (2)对疫区人群调查:年龄、性别、职业组成,民 族特点、饲养家畜的情况(畜种、数量、饲养方式、 配种方式等)。对部分人、畜进行抽样取样送检, 检测抗布氏菌抗体。 (3)对疫区的有关单位调查:屠宰场、奶粉厂、肉 类加工厂、鲜奶供应、皮毛收购、加工等单位的生 产、管理、卫生、职工的健康等情况,取血样送检、 查抗体水平。 (4)疫区自然特点: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乡 镇、山区、平原、水草状况、野生动物情况等。 (5)查阅当地有关布病流行资料及历次处理情况。
2、封锁 本病呈暴发或流行时(一个乡镇30天内发现10头 以上病牛或检出10头以上阳性牛,或50只以上阳 性羊),要对疫区依法实施封锁。在封锁期间, 禁止染疫动物和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出入疫 区;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临时 性检疫消毒站,对进出人员、车辆及有关物品进 行消毒;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 动;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放养,役用 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
7、消毒 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 熏蒸等方式;养畜场的圈舍、场地、车辆等, 可选用1~3%漂白粉、10~30%石灰乳、1~3% 来苏儿、0.3%新诺灵等以及其他有效消毒药消 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消毒,可采取深埋 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采取堆积密封 发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等。
人间布病调研报告
![人间布病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f7e6c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0.png)
按照旗委大学习大讨论的有关要求,为切实提高我旗人间布病防治水平,降低人间布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我深入到旗人民医院、疾控中心、苏木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讨论等形式,详细了解我旗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防治进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旗是人间布病的历史流行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旗就暴发了比较严重的布病疫情,疫情在1993年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然而,随着全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民牲畜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牛、羊等牲畜由集体放牧变为以家庭圈舍饲养为主,人与牲畜密切接触机会大幅增加,畜间布病疫情加重,致使人间布病疫情逐年大幅度回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加之我旗畜牧业快速发展,牲畜大量引进,畜间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5年以来,我旗人间布病疫情死灰复燃,病例数逐年增加,2015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16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17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23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23年截至目前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比去年同期增加9例,近年来,布病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我旗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二、布病流行特点(一)地区分布。
从患病分布地区来看,沿河苏木镇患病人数高于梁外苏木镇。
(二)时间分布。
从发病时间上分析,历史上全旗发病高峰为3-8月份,以接羔、剪羊毛、春耕生产季节为主;近两年来,由于饲养方式改变,全年都在发病。
(三)人群分布。
从发病人群分析,主要是从事放牧和饲养的农民,约占发病总数的95%以上。
且以30-60周岁的青壮年居多,约占总发病人数的80%。
由于男性青壮年是主要劳力,接触病畜增多,感染机会增加,2023年发病男女比例为1.5: 1。
三、主要感染途径布病主要感染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接羔期,农牧区有赤手接羔的习惯,特别是流产的羊胎盘等传播布病的概率更大,农牧民自身防护意识不强,造成人感染病;二是春播时强壮劳力运送和使用羊粪等农肥,没有戴隔离手套和及时洗手的习惯;三是部分农牧民从事皮毛贩运生意、屠宰、剪羊等工作时无任何防护措施;四是兽医和畜间防疫人员防护不当;五是个别农民有喝生牛羊奶的习惯,增加了布病感染几率。
布病流调报告
![布病流调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af46ab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6.png)
布病流调报告布病流调报告1. 简介背景信息•布病(Anthrax)是一种由孢子形成的肉毒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可感染动物和人类。
•本次报告旨在对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2.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选择了实验室动物、牲畜和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全面的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
调查内容•采集了实验室动物、牲畜和居民的血液、粪便和土壤样本。
•对样本进行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PCR等实验室检测。
•分析调查对象之间可能的接触源和传播途径。
调查结果•共有X例布病感染病例,其中X例为实验室动物,X例为牛,X 例为羊,X例为居民。
•指出已确认的传播途径和可能的风险因素。
3. 风险评估疫情爆发程度•根据调查结果,评估本次布病疫情的程度为高风险。
传播途径分析•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和病例间的关联,确定了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实验室动物感染传播–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风险因素识别•识别出了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不洁牲畜产品的消费–不当的实验室操作和处理–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4. 控制和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强调公众教育和宣传,提升布病防控意识。
•教育实验室操作人员正确处理实验动物和样本,减少潜在的传播风险。
•提倡牲畜饲养者做好卫生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
•呼吁公众遵守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处理食物等。
控制措施•成立布病防控工作组,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
•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样本处理和处置的安全性。
•加强畜牧业管理,建立疫苗接种制度,加强对牲畜的监测和隔离措施。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防控培训,提高布病防控的技术水平。
5. 结论•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和风险评估,建议采取以上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布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公众的参与和配合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相信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并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以上为布病流调报告的基本框架,详细内容可以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
布鲁氏菌病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疫区处理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bfabfb65ce050877321317.png)
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及疫区处理实施方案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通过近年来对全市布病情况的监测调查,我市人间布病疫情较为稳定,但仍有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
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科学处理布病疫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查清布病发生的原因、范围、传染源种类和人畜间流行强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落实科学规范的疫区处理手段,彻底控制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
二、组织机构为实现对布病暴发疫情规范处置的统一指挥和有效协调,成立鸡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由主管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地病科、应急办以及各县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
三、定义(一)病例定义1.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调查处理内容1、初步调查分析疫情:暴发疫情发生后,县区疾控中心必须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在最后一例病人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9c489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7d.png)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程志勇;赵贺春【摘要】目的:通过报告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理结果,为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与参考.材料与方法:对本次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检验结果与调查处理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共发现病例9例,罹患率3.50%.病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家庭聚集性,重点人群血清学检查18人,阳性6人,阳性率33.33%,畜间调查共采羊血液样本58份,牛血液样本12份,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结论:本次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传染源为病羊,传染途径为饲养、屠宰病羊及为病羊接产等接触病羊等行为;通过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1(025)006【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作者】程志勇;赵贺春【作者单位】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2001;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8+1桦甸市(县级)位于吉林市东南部,自1955年有传染病疫情报告以来,布鲁氏菌病疫情一直处于常年散发状态,且发病率均较低,2008年1月7日,通过疫情检索,发现桦甸市横道河子乡文华村保泉社存在布鲁氏菌病疫情的聚集现象,通过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调查,发现了更多的确诊病例,并确认为一起布鲁氏菌病疫情暴发事件,现将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的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国家疾病报告系统网络报告及现场个案调查、采样检验及处理结果。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3 血清学检验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
2 结果2.1 一般情况横道河子乡文华村保泉社位于横道河子乡西南部,面积1.5万平方米,总人口257人,以生产玉米、大豆等经济农作物为主。
2.2 人间布鲁氏菌病调查2.2.1 疫情的发现本次布鲁氏菌病暴发事件涉及个案病例9例,首发病例1例,发病日期和确诊日期相对较早,但由于患病后,卖掉羊只,羊只去向不明,本人已离开本地,通过电话进行个案流调。
县级疾控中心关于布病疫情调查报告
![县级疾控中心关于布病疫情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adcc40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3.png)
关于**县**镇1例布病调查报告2017年*月*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发现***人民医院在2017年*月*日12时24分报告****地1例布鲁氏菌病,我中心发现后,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搜索、采样检测、密切接触者搜索、污染物消毒处置、宣传教育、消毒技术指导等工作。
现将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总结如下:一、患者基本情况患者****,女,56岁,农民,家住****,联系电话1***********(丈夫饶明福电话)。
二、患者发病情况患者****,2016年*月*日出现左手关节疼痛,2017年*月*日出现发热症状,具体为早上体温正常,发热多出现于下午或晚上,最高达39℃,同时伴有乏力、肠胃不适症状,2017年 *月*日前往***医院内科就诊,医生初步将其以结肠炎收治入院,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于2017年*月*日出院;经流行病学史调查,该患者曾有布鲁氏菌病病羊及患者接触史,住院期间进一步做了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检查,于2017年*月*日通过血培养检测结果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病例,2017年*月*日院方通知家属检测结果开具抗生素药物回家辅助治疗。
三、流行病学分析1、地区分布:**县**镇牌楼村张坑。
2、时间分布:病例发病时间是2016年**月***日,诊断日期为2017年*月*日。
3、人群分布:*岁,女性。
4、传染源与传染因素调查:经调查,患者家曾为养羊户,2015年5月23日***(患者丈夫)兄弟二人在**省**县***镇购进羊58只,其中8只售于**乡,其余50只于**镇**村山中圈养,羊圈周围2公里内无人居住,养殖期间,平均每隔10天以84消毒液对羊圈消毒1次,2015年6月开始羊群陆续出现羊只死亡及母羊流产现象,共计死亡成年羊只14只,羊羔流产10余只,期间患者曾偶尔参与过羊只的饲养,无相关防护措施,与羊有密切接触史;2016年*月*日患者家退出羊只养殖,羊群转至**、**饲养,2016年8、9、10月***、***、***先后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患者与病例有密切接触史;同时2016年8月起,该羊群经农业局处置后,养殖户停止养羊。
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模板
![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fa44823e2bd960590c67753.png)
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模板前言:简要描述疫情基本情况,出现疫情的时间、地点或单位,报告单位或报告人,何时开展调查,此起疫情波及的人数、范围等,那些单位参与了调查处理等。
一、暴发疫情现场调查(一)疫情发生地或单位的基本情况根据疫情情况,收集有关的行政区划、经济情况,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总人口、15岁以下人口数、人口流动状况;学校和幼儿园数,在校学生和幼儿数;相应疫苗接种情况等资料。
(二)发病概况首例病例发病时间,追踪首例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疫情波及的人数、范围等,最后一例病例发病时间,是否有死亡病例发生。
(三)流行病学分布1、时间分布:描述暴发疫情中从首发病例至最后1例病例,每一病例的发病时间。
研究时间分布规律,从发病高峰推算暴露日期,查找引起爆发的原因。
可绘制柱图表示。
2、地区分布:描述暴发疫情波及的乡镇、村屯或街道、社区的病例发病情况,或中小学、幼儿园、工厂等集体单位的发病情况等。
可用发病数(率)地图或饼图等表示。
3、人群分布:描述患者的年龄别、性别、职业别等特征。
可绘制柱图表示。
4、免疫史分布。
5、主要临床症状和转归以及其他任何有用的病例特有的特征。
6、暴发的有关流行因素,如气候、工作和居住环境、接触史及医疗卫生管理等。
二、实验室检测本次暴发是否采集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采集的病例数、何时检测,结果如何;是否采集病原学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采集咽拭子的病例数,采集尿液标本的病例数等,检测时间与结果。
三、控制措施1、是否开展(医院、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如为幼托、学校暴发,是否建立晨检制度、查验接种证工作开展情况;如为用工单位,是否建立进出登记和健康状况记录,描述其详细过程。
2、是否对当地该起暴发疾病相关疫苗接种率进行调查,调查的年龄范围、人数,有明确疫苗免疫史人数。
3、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传染源(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疫点、疫区消毒等处理措施。
4、描述是否开展应急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如开展应急接种,应急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完成时间,接种范围、接种年龄、接种目标人数,实际接种人数。
布病调查报告
![布病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db52a4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3.png)
布病调查报告布病,又被称为棕色煤炭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传染病。
布鲁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球菌,可以在某些哺乳动物的血液、尿液、乳汁和体液中发现。
在人类中,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等。
本文将探讨近期的布病调查报告。
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布病疫情逐渐增加。
布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对布病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在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的情况:一、布病疫情的现状在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布病数据,其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这些地区,大量人群与动物生产有关,因此这些地区的疫情较为突出。
此外,布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摄入感染或者皮肤创口导致布鲁菌感染,而这些地区人们食用生肉、生乳、生蛋和些许者较为普遍,因此人们更容易感染布鲁菌,从而导致布病疫情的增加。
二、疾病的发病率报告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人群的发病率。
结果显示,布病的发病率主要是年轻人和中年人,而且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
另外,低教育程度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布病威胁,这说明人们缺少健康教育的新闻和预防意识。
三、预防和控制的挑战报告分析了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的挑战。
预防布病最关键的措施是保证食物、食品安全,包括出产期货安全、加工安全和风险管控等等,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布病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和知识,以便及时追踪和预防病情的发生。
四、结论总体上,布病在我国的疫情依然较为严重,这需要我们关注和资助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布病的研究,以便有效地防范和管理该疾病,确保公共卫生的安全。
此外,提高群众布病意识,促进布病防控知识的普及,也是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必要手段。
纪检监察机构应该深度参与布病防控工作,积极宣传和推广布病预防知识,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回顾性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回顾性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a47c8bb7e21af45b307a8d1.png)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回顾性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3-12-10T16:20:05.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乔介虹1 白晔1 刘日宏1 郝爽1 崔远圣2 岑彩凤2 [导读] 对病畜和阳性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
对疫区和周边受威胁的羊只全部进行口服免疫接种。
乔介虹1 白晔1 刘日宏1 郝爽1 崔远圣2 岑彩凤2 田万河3(1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2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疾控中心内蒙古兴和 013600)(3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中图分类号】R18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172-02【摘要】目的评价兴和县城关镇杨二城夭村布鲁氏菌病暴发点疫情处理措施及实施效果,分析和探讨控制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有效控制方法。
方法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疫区处理原则(GB15988—1995)进行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疫区处理,并对该村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进行连续3年的常规监测[1]。
结果 2010年通过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专项调查判定该村疫情为暴发流行以来,当年该村累计确诊新发布鲁氏菌病12例,通过综合性布病防控措施的实施,及时对疫情进行了处理,经2011年—2013年常规监测,该村无新增病例发生,证明防控措施取得明显实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政府部门重视,卫生主管部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加强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能够迅速遏止布病的发生与流行。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暴发流行疫情监测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2]。
1. 基本情况1.1兴和县城关镇杨二成夭村位于县城东南方,全村常住人口120人,养羊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以上。
榆树市2019年免疫无口蹄疫区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与分析的报告
![榆树市2019年免疫无口蹄疫区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与分析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ae9c51c172ded630a1cb623.png)
2020年第4期 吉林畜牧兽医·经验交流·JingYan JiaoLiu榆树市2019年免疫无口蹄疫区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与分析的报告王宪忠吉林省榆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榆树 130400为保障免疫无口蹄疫区平稳运行,榆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24个乡镇开展了常规和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方式1.1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问、查档案记录及临床监视的方法,各乡镇每月对辖区开展一次疫病调查。
1.2 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采取现场调查与血清学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无疫区、保护区的规模养殖场(含养殖大户)、交易市场、屠宰场、散养户开展口蹄疫专项调查。
2 调查范围2019年我市共对无疫区范围内的15个乡镇,对保护区范围内的9个乡镇开展了动物疫病常规和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在常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共对76个猪规模养殖场,45个牛羊规模养殖场;585个猪养殖户,375个牛羊养殖户,进行口蹄疫常规调查,调查猪65 440头、牛羊10 838头只。
在专项调查过程中,共对83个猪规模养殖场,85个牛羊规模养殖场,646个猪养殖户,464个牛羊养殖户进行口蹄疫专项调查,调查猪63 809头、牛羊12 193头只。
3 调查结果3.1 实验室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
按照监测方案确定的监测单元数量和采样数量,2019年,我市共确定40个商品代饲养场、散养户、屠宰场进行了抗体监测。
共采集血清样品1 200份。
1 055份血清口蹄疫O型抗体合格,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7.92%;1 021份血清口蹄疫A型抗体合格,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5.08%。
3.2 阳性排查情况。
2019年送长春血清样品480份,经长春市疫控中心实验室3ABC-ELISA方法检测,共检测出阳性样品32份。
根据《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监测净化方案》关于3ABC阳性畜处理技术路线规定,经上级疫控中心复检,排除了口蹄疫感染。
一例布鲁氏杆菌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一例布鲁氏杆菌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848a561de80d4d8d15a4f7e.png)
摘 要:2017年12月初,凤凰县发生一起人间感染布病的病例。
州疫控中心联合凤凰县疫控中心对该养殖户的牛羊及周边养殖户的牛羊进行了布病检测和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检测;阳性;流行病学调查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等,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呈小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根据农业部 2005 年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能感染人和家畜,引起发热、无力、心内膜炎、关节炎及不孕不育等症状[1]。
近年来,布病有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7年12月初,州疫控中心接到凤凰县疫控中心报告,发现一例人间感染布病的病例。
随即州疫控中心联合凤凰县疫控中心对该养殖户的牛羊及周边养殖户的牛羊进行了布病检测和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1 基本情况杨桂友老婆1月初首先出现低热、乏力等症状,经广州医院诊断为感染布病。
随后州疾控中心对杨桂友检测也确诊为感染布病阳性。
2 检测情况对杨桂友养殖户的牛羊进行全群采样,利用虎红平板实验和C-ELISA实验进行检测,确诊阳性牛1头、阳性羊21只。
3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3.1 杨桂友养殖户基本情况杨桂友养殖场位于廖家桥镇大坪村岩坎云寨5组,共74户、200人左右。
牛羊养殖户两户。
杨桂友养殖场养羊现存栏103只,牛5头。
养殖场面积300m2,距廖谭旅游公路300米左右,南边为长潭岗水库。
2011年左右开始养羊,2017年1月到8月共存栏200只羊,8月开始陆续出现死羊的情况。
据畜主讲述还有流产、死胎现象,但是未及时上报给凤凰县畜牧局。
11月羊存栏103只,其中母羊70只,其他羊33只。
3.2 引进情况2016年11月底从麻冲乡力三坳村一养殖户处,将其20多只羊全部买入。
布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布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93bb3b31126edb6f1a10a1.png)
布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对宣化县2008年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调结果的分析,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方法依据《张家口市人间布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对韩家坡、李家庄两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共流调了1310人,血清学检测107份,阳性24人,阳性率为22.42%,可见人间布病疫情依然严峻。
结论布病的有效防控,需要多部门配合,做好畜间、人间布病的防疫,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病知识宣传和布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治疗,以控制疫情蔓延[1]。
宣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布病的历史疫区。
上世纪60年代出现第1例布病患者,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畜牧业发展,家畜流动量的增加,畜间布病疫情明显加重,人间布病呈逐年增高趋势[2]。
特别是近几年疫情不断出现,全县13个乡镇均出现过布病患者,已形成了无序蔓延的态势。
2007年市地方病防治所将宣化县列为市级布病疫情监测点县,促使防疫机构加大了对布病疫情的监测力度。
为了解当地布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于2008年对韩家坡、李家庄2个布病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韩家坡和李家庄村常住人口共计2862人。
本次流调主要是7~69岁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如饲养、放牧、接羔、兽医、皮毛、乳肉加工及其他与阳性畜有接触的人员等。
1.2 方法宣化县疾控中心组成流调组,通过走村串户,利用现场讲解、广播、发放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对养殖户、放牧员、屠宰人员、皮毛加工人员以及有临床症状的重点人群抽血。
采用“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调查统计表”、“不同职业人间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和“布病不同年龄组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对李家庄、韩家坡两村进行流调。
1.3 实验室监测[3] 采集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作为初筛,阳性者做试管凝集试验,每批血清检测均作阳性对照。
诊断按国家标准布鲁菌病诊断技术(GB15988-1995)标准,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布病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阳性结果的,即确定为布病患者。
榆林地区畜间布病暴发流行调查
![榆林地区畜间布病暴发流行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769b3a1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0.png)
榆林地区畜间布病暴发流行调查
郭庆宏;刘霞云
【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年(卷),期】1997(013)006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郭庆宏;刘霞云
【作者单位】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701
【相关文献】
1.辽宁省1994年布病暴发流行调查 [J], 刘敏;赵恒云
2.隆子县雪莎乡一起人间肺鼠疫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J], 罗布顿珠;西绕若登
3.羊布病引起人间布病暴发流行的思考 [J], 孙凤珍;梁淑娟;李继堂
4.临沧县人间鼠疫暴发流行调查分析 [J], 马永康;李俊勇;熊孟韬;段兴德;董兴齐;彭何碧
5.榆林地区人间布氏菌病暴发流行调查 [J], 黄熙功;白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鲁氏菌病调查处理小结
![布鲁氏菌病调查处理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d2d68702d276a200292ee2.png)
布鲁氏菌病调查处理小结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2011年7月4日*村发生一例布鲁氏菌病。
对上述一例患者进行了调查处理,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位于紧邻**镇直北部,人口2000人。
二、患者发病情况
患者**,女,*岁,汉族,**地方人,患者2011年5月28日前后出现发热,体温37.5---41℃之间,直至目前以持续36天,髋关节、腰部疼痛等症状。
2011年7月3日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诊断为布鲁氏菌病。
三、患者畜类接触史及感染途径
患者***,以喂养貉子为营生手段,但曾喂养过貉子死羊羔,可能是导致患布鲁氏菌病的原因。
四、其他接触人群发病情况
经调查患者**确诊为布病,爱人及其他家属目前均健康正常,无相关临床症状。
五、疫区处理
1、接到疫情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县疾控中心。
2、建议患者家庭住室、庭院的地面、墙壁、桌椅等物体表面,采用84消毒溶液进行喷雾喷洒消毒处理。
消毒患者家庭住室约100平方米,庭院50平方米。
3、建议村书记对该村养殖户和皮毛购销户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群众搞好个人、家庭、牲畜养殖场所环境卫生、和预防消毒工作。
***卫生院
2011年7月5日。
布病调查汇总报告布病个案表
![布病调查汇总报告布病个案表](https://img.taocdn.com/s3/m/d40c1f6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2.png)
XX县城关镇1例布病调查报告1月25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XX县城关乡2村在1月25日17时报告1例布鲁氏菌病,属散发疫情,我中心发现后,由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地病科科长、及传染病防治科业务人员进入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搜索、采样检测、密切接触者搜索、污染物消毒处置、宣教消毒技术指引等工作。
现将疫情调查处置状况总结如下:一、基本状况城关镇是XX县少数民族回族居民汇集居住区域,由于该地区回民居多,多以屠宰和羊肉加工为主,导致了本次布病旳发病也许因素。
二、县布病发病状况1月1日至1月25日我县共发生布病1例。
三、流行病学分析1、地辨别布:县城关镇8村。
2、时间分布:病例发病时间是1月17日,诊断日期为1月25日。
3、人群分布:45岁男性。
调查状况病人李赵,男性,42岁,1月17日浮现不明因素发热经、多汗口服退烧药物治疗无效,后又到县中心医院进行就诊,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2月25日患者在郑州大学一附院被确诊为布病。
经调查该患者为屠宰羊为职业旳回民,且屠宰羊旳地方和居住同在一种院子。
与羊有密切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实验室确诊阳性。
四、传染源及传染因素调查:该村共有1余人,其中养羊户8户,屠宰羊户有80户。
经调查发病患者为屠宰户,与羊有密切接触史。
对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调查未发现类似状况。
我们同步又到患者就诊过旳县中心医院进行积极搜索未发现类似病例。
据调查得知也许旳传染源为有病旳羊皮和病羊;传播途径大多数为直接传染;传播因子为有病旳羊皮、病羊旳流产物、病羊血液、被尿和粪便污染旳圈舍、土壤及水等。
五、疫区解决:根据《疫源地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措施技术规范》,我中心专业消毒人员对病人家地面、墙壁、门窗、室内空气、餐具饮具、病畜圈舍、人用井水等存在隐患旳场合均进行了消毒解决,并指引患者家属对患者旳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消毒解决,并建立病人随访跟踪档案等进行规范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树市弓棚镇十二号村人间布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报告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感染布病后病情復杂,出现发热、关节痛、孕妇流产等症状,病原检测慢,临床难于鉴别,易误诊,复发率达50%,需要长时间联合用药治疗。
2014年7月30日弓棚镇十二号村九组高永林等5名村民前来榆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就诊,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布病病例,本文对此次疫情进行了处理调查。
标签:布鲁氏杆菌病;疫情;流行病学
布鲁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它作为细胞内寄生虫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对人造成感染的主要是马耳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病原体通过感染的动物的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
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
2014年7月30日~8月6日,经过对该屯115人进行主动监测,共发现布病患者30例。
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1自然情况弓棚镇十二号村九组位于榆树市西北约30公里,现有住户83户、310人。
屯中养羊五户、现有存栏62只羊。
村民以耕地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大豆,村民多数居住砖瓦结构房屋,村屯卫生条件一般,村民饮用水为自家小口井水。
1.2首发病例首发病例高永林,男、46岁、农民,发病时间为2014年4月中旬,临床症状有发热、流汗、腰痛、膝关节疼痛,病例诊断日期2014年7月15日,诊断单位为朝阳区疾控中心。
1.3疫情处理经过
1.3.1加大主动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
1.3.1.1截止2014年8月9日,榆树市疾控中心共检测血样141人,阳性30人。
阳性率21.3%。
疾控中心根据每次血清学检测结果,不断扩大检测范围,具体如下。
2014年7月30日,高永林等5名村民来疾控中心主动检测,血清学检测5人,阳性5人;
2014年7月31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村屯养殖户家庭的成年人,血清学检查57人,阳性17人;
2014年8月1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再次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村屯养殖户家庭的儿童及养殖户周围住户,血清学检查43人,阳性3人。
2014年8月6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第三次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养殖户周围住户及养殖户家庭儿童(8月1日不在家的人员),血清学检测14人,阳性5人。
2014年8月7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第三次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本村屯其他自愿检测的人群,检测22人,阳性0人。
同时,畜牧部门对现有存栏62只羊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1.3.1.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其症状体征,主动监测30例阳性感染者中目前全部为布病病例,其中19例已转为布病慢性病例。
年龄:发病人群中年龄8~81岁,以4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总数的50%,各年龄段分布为10岁以下1例,占发病总数的3.3%;30~39岁5例,占发病总数的16.7%;40~49岁15例,占发病总数的50%;50~59岁为4例,占发病总数的13.3%;60岁以上5例,占发病总数的16.7%。
性别分布,男22例,占发病总数的73.3%;女8例,占发病总数的26.7%。
1.3.2现场指导消毒情况现场指导养殖户及周边居民对庭院、圈舍、周边环境进行消毒,现场发放漂白粉3袋150kg、优氯净40袋。
1.3.3现场健康教育情况为避免感染者产生恐慌心理,采取了现场答疑,发放宣传单等方式现场开展了布病防治知识讲座,参与村民累计300余人,发放布病宣传单300余份。
2 爆发因素分析
2.1传染来源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4月份以前发病人群分析感染来源为2014年春节前该屯已经处理的一批羊。
2014年4月份以后发病人员可能与现存栏的羊或被周边污染的环境有关联。
2.2爆发因素分析
2.2.1通过现场座谈,十二号村九组养羊户五家,高××家羊的圈舍就在房前院内(紧靠窗前,夏天开窗时,羊圈和室内空气互相流通),家里经营小卖店,同时设有5张麻将桌,是当地居民常聚的场所,人畜接触频繁,增加了感染机会。
初步分析患者有可能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呼吸道传播途径而感染,是造成人间布病疫情暴发的主要因素。
2.2.2该屯有食病羊的习惯,凡是养殖户中有羊死亡(春节前该屯已经处理的一批羊中曾有过三只羊死亡),就有很多村民聚集一起参与宰杀,处理,食用。
处理完的废弃物随意丢弃,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也是该屯布病爆发的原因之一。
2.2.3病例之间关联情况病例传染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养羊户:发病7例;②参与屠宰病羊的:发病2例,可能参与食用病羊感染的发病3例,经常活动在到高××家的发病20例(含参与屠宰病羊的2例)。
3 指导治疗情况
根据该屯居民发病情况,疾控中心指导居民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建议到白城地方病一所、榆树市医院、弓棚卫生院进行治疗。
为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疾控中心已将诊疗方案发放到弓棚卫生院,弓棚卫生院已经做好收治患者的准备工作,药品配备齐全,腾出专用病房两间,并派专人负责布病患者的收治、管理工作。
同时计划派医生到白城地方病一所进一步学习诊疗方法。
4 下一步工作计划
①继续与畜牧部门配合,查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控制疫情扩散;②加大主动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做到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避免转为慢性病例;③加强布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当地居民防病意识;④指导跟踪布病患者进行规范治疗,避免转为慢性病例;⑤召开全市医疗机构布病防控知识培训工作会议,增强医生认证能力;⑥加强对全市养殖羊进行检测,发现病羊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强化流通羊的检疫工作,避免病羊流入我市境内;⑦针对疫点情况,建议将现存栏的羊进行宰杀,该屯暂时停止养羊两年,净化村屯环境,避免新发病例出现。
5 后续报告
9月10日,市疾控中心有又对该屯未参与检测的其他人群中的36名自愿检测者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接受治疗的30名患者大部分症状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王敏,姚伟,万强.2009年大连市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
[2]斯瑞,徐志凯.布鲁氏杆菌病国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