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专员培训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 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 核心。 • 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其中,基本保 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全面保 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优先保护是指优先保护弱势地位的劳 动者。
个人所得税制度
高消费征税
收入平等化的措施有: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培训
发展教育事业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0 0 1 0 8 0 6 0 4 0 2
收 入 占 比 %
0
20
40
60
80
100
0
人口占比%
练习—单选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A、国民收入 B、基尼系数 C、人均GDP D、需求弹性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v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 期性交替P7 v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观 性劳动力假说
§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 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 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 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 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 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 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
2011年
王红刚 wanghonggang@163.com
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 劳动法
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v劳动力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 动
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P1
v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 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 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
v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 法和规范研究法。
v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 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v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法》。 v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 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 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等。
v 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v 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 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解决办法:超前的职业指 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 响。
行政解释。
v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
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 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分为产业集体合同、 行业集体合同。
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v三、劳动法的体系(P36)
1.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 劳动标准制度 4. 职业培训制度 5.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P39
u劳动法律关系是指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 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u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1、存在现实的劳 动关系、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 范。 u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P40
v1、劳动合同关系 v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v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v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v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v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v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v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42
v主体。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 的形式主体。 v内容。权利和义务。 v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v三、劳动法律关系事实 v劳动法律行为。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合法行 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可使劳动 关系变更或消灭。 v劳动法律事件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P18
v1、就业的概念: v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 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 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失业及其类型P20
v
v v v v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
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v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三个属性:P1
1. 相对稀缺性。是指可支配的劳动资源相对 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 2. 绝对性。已有需要和愿望满足后,又会产 生新的需要。 3. 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效用最大化 P2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
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非正常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 对付)。 ㈡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 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 业。
§ §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三方原则:政府、工会、企业家 3、物质帮助权的原则。是指丧失劳动能力及失业时从社会
协会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v 三、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P33)
v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 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v三、劳动力市场P2
v v v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 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 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二、劳动力需求P7 v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 工资率下愿意并能雇用的劳动量。 v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的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 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v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 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v需求无弹性(E=0);单位需求弹性(E=1) v需求富有弹性(E>1);需求缺乏弹性(E<1);
v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v v v v v
四、失业的影响P21
反映失业的 程度指标:
失业率和失业 持续期
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失业的负 面影响
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 型形式 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 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P23
(一)政府支出: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转移 支付是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 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 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 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 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 的实施进行监督。
三、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v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 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 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 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P13
1.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 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 充分就业
五、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P13
•1、人口规模
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
两方面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
•3、人口城乡结构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P14 v一、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v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 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v二、工资形式 § 1、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时间或产量 计算的报酬。(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 2、福利 § 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 §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 价格指数 v三、福利的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延期支付
总人口
v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 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 动时间.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P5
v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 应程度。 v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 / (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 供给无弹性 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 变。 § 供给有无限弹性 E=无穷大,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 动的绝对值大于0。 § 单位供给弹性 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 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 供给富有弹性 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 供给缺乏弹性 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B
)
练习—单选
( )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 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 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收入政策
B
练习—单选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 (A)实现劳动资源的配置 (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 (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 (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 体规定;但在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大于具体规定。
§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 特殊性和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高度的稳定性。 § 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v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P29: §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 • 劳动权包括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
B
练习—多选
失业类型分为(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阶段性失业 )。
ABCD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P28
v一、劳动法的概念: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 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和。
v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 §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 规范。
v规范研究法:说明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 策服务的工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v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 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 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p5 v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P5
v1、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 v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 ×100% v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P24 1、财政政策: 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
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 调整政府购买水平 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变动税率 2、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利率调节总需求.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调整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
控制工资收入过度增长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个人所得税制度
高消费征税
收入平等化的措施有: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培训
发展教育事业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0 0 1 0 8 0 6 0 4 0 2
收 入 占 比 %
0
20
40
60
80
100
0
人口占比%
练习—单选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A、国民收入 B、基尼系数 C、人均GDP D、需求弹性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v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 期性交替P7 v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观 性劳动力假说
§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 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 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 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 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 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 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
2011年
王红刚 wanghonggang@163.com
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 劳动法
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v劳动力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 动
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P1
v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 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 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
v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 法和规范研究法。
v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 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v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法》。 v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 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 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等。
v 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v 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 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解决办法:超前的职业指 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 响。
行政解释。
v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
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 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分为产业集体合同、 行业集体合同。
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v三、劳动法的体系(P36)
1.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 劳动标准制度 4. 职业培训制度 5.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P39
u劳动法律关系是指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 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u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1、存在现实的劳 动关系、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 范。 u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P40
v1、劳动合同关系 v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v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v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v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v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v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v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42
v主体。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 的形式主体。 v内容。权利和义务。 v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v三、劳动法律关系事实 v劳动法律行为。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合法行 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可使劳动 关系变更或消灭。 v劳动法律事件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P18
v1、就业的概念: v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 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 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失业及其类型P20
v
v v v v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
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v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三个属性:P1
1. 相对稀缺性。是指可支配的劳动资源相对 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 2. 绝对性。已有需要和愿望满足后,又会产 生新的需要。 3. 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效用最大化 P2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
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非正常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 对付)。 ㈡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 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 业。
§ §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三方原则:政府、工会、企业家 3、物质帮助权的原则。是指丧失劳动能力及失业时从社会
协会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v 三、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P33)
v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 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v三、劳动力市场P2
v v v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 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 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二、劳动力需求P7 v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 工资率下愿意并能雇用的劳动量。 v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的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 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v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 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v需求无弹性(E=0);单位需求弹性(E=1) v需求富有弹性(E>1);需求缺乏弹性(E<1);
v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v v v v v
四、失业的影响P21
反映失业的 程度指标:
失业率和失业 持续期
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失业的负 面影响
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 型形式 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 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P23
(一)政府支出: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转移 支付是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 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 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 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 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 的实施进行监督。
三、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v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 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 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 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P13
1.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 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 充分就业
五、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P13
•1、人口规模
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
两方面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
•3、人口城乡结构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P14 v一、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v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 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v二、工资形式 § 1、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时间或产量 计算的报酬。(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 2、福利 § 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 §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 价格指数 v三、福利的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延期支付
总人口
v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 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 动时间.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P5
v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 应程度。 v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 / (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 供给无弹性 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 变。 § 供给有无限弹性 E=无穷大,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 动的绝对值大于0。 § 单位供给弹性 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 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 供给富有弹性 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 供给缺乏弹性 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B
)
练习—单选
( )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 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 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收入政策
B
练习—单选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 (A)实现劳动资源的配置 (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 (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 (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 体规定;但在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大于具体规定。
§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 特殊性和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高度的稳定性。 § 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v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P29: §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 • 劳动权包括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
B
练习—多选
失业类型分为(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阶段性失业 )。
ABCD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P28
v一、劳动法的概念: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 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和。
v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 §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 规范。
v规范研究法:说明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 策服务的工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v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 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 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p5 v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P5
v1、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 v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 ×100% v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P24 1、财政政策: 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
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 调整政府购买水平 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变动税率 2、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利率调节总需求.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调整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
控制工资收入过度增长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