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实践意义

合集下载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基础。

因此,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1.生态平衡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因素都保持着稳态的状态。

生物之间通过种间关系相互联系,因此,一旦某一物种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2.物种应用的探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带来了许多种类的发现,这些物种应用价值巨大。

例如,可以发现一些具有重要的医学用途的药物等等。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3.鉴定变化趋势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鉴定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生物多样性的许多种类正逐渐消失,这对于生态规律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1.现有的丰富物种数量目前,已发现的生物物种数量众多。

据统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总数为1000多万个。

其中,仅蝴蝶类就有18万个品种。

2.物种濒危问题日益严重尽管物种的数量众多,但由于人类的行为,许多物种却面临濒危或者灭绝的危险。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统计数据,现有物种中,已有约1/4的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3.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原因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原因五花八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境破坏:人类的活动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

如森林砍伐、草地过度放牧等等,都会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2)生活习惯变化:随着人类收入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某些动植物的种群数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消费量的增长导致对某些物种的过度捕捞。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球变暖、严重干旱、降水不足等问题,都会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前景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保护和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第一节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讲述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章的基本教学目标是:1、例举种群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 ◇◆
1973年 3750吨 1983年 370吨 2001年 271吨 2010年 80吨 2011年 12吨
长 江 刀 鱼
◇ ◇◆
◇ ◇◆
松墨天牛在湖南张家界市各地 相继爆发
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8月)
7月上旬,慈利县江垭 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有 近6000亩松林被松墨天 牛所害,有虫株率达20% 以上,重灾面积超过 1000亩,个别严重林分 有虫株率达90%以上,已 导致大批松树枯死。
鱼类的捕捞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鼠害的防治
◇ ◇◆
如何才能拯救濒危的长江刀鱼种群?
◇ ◇◆
下图表示松墨天牛害虫的活动时间,要防治此 害虫,最佳的灭虫时间为哪个时段?
种 群 数 量
◇ ◇◆
小结
种群是能自我调节、动态稳定,有其发展和 消亡规律的同种生物构成的群体。 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其数量变化具有一 定的规律性。 加强对种群的研究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天敌捕食
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 ◇
◇◆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 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 验,结果如下:
大草履虫数量增长过程如何?

◇◆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大约在1800
年,人们把
绵羊引入澳
大利亚塔斯
马尼亚岛以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 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 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 敌,等等。
◇ ◇◆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学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中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过程。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1.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出生率高意味着新个体的加入,死亡率高则意味着个体的减少。

2. 迁移:个体的迁移可以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个体数多于迁出个体数,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将减少。

3. 竞争与资源:个体之间的竞争与资源的可获得性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竞争激烈时,种群数量可能减少;资源充足时,种群数量可能增加。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1. 等时间间隔增长:某些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数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呈现出直线的增长模式。

2. 对数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形成对数曲线。

3. 饱和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资源的可承载极限后不再增加,形成平台状的增长模式。

4. 周期性变化: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兔子和狼的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周期性的变化。

四、环境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是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几个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个体的繁殖和生存状况,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会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生物个体和种群造成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五、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重要因素,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数量、分布、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点。

种群数量变化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大小的变化情况。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其中包括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健康状况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种个体的数量,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种群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和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对于研究繁殖行为和遗传变异等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对于评估种群状况、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健康状况是指种群在生长、繁殖和生存等方面的状况,常用于评估生物种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栖息地和食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有所不同。

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的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这些生物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保护和管理物种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样带法、标记再捕法、人工饲养和生物群落调查等。

样带法是指在一定面积或线条上进行物种排查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标记再捕法是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获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的总体数量和增长率。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一、种群的概念在我们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种群。

种群,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比如说,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麻雀,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这些都可以称为种群。

需要注意的是,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它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这些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意义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研究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粮食产量。

在渔业捕捞中,清楚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既能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生态保护方面,掌握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动态,能够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增长。

在疾病防控领域,了解病原体的宿主种群数量变化,对于预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关键作用。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这几种类型。

增长型: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数量通常会增加。

这种增长可能是指数增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J”型增长;也可能是逻辑斯蒂增长,即“S”型增长。

波动型: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这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或者是种群内部的调节机制所致。

稳定型: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相近,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下降型: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四、“J”型增长“J”型增长是一种理想的增长模式,通常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比如,在一个新开发的岛屿上,引入了一些兔子,且岛上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兔子的种群数量可能就会呈现“J”型增长。

其数学模型可以用公式 Nt =N0λt 表示。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教案引言:本教案将介绍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对种群数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种群的增长、减少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群数量的定义及作用种群数量指的是某一物种在一定时期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增长和减少对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种群数量的调查与计算1. 静态法调查:通过对某一时期内种群的普查,统计个体数量来计算种群数量。

2. 动态法调查:通过对种群在不同时期的个体数量进行多次调查,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 直接计数法:对种群个体直接进行计数,适用于个体较少的种群。

4. 间接调查法:通过抓捕、标记、释放等方法进行调查,再根据标记个体所占比例来计算种群数量。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1. J型增长曲线:当环境资源充足,生物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即每个个体的繁殖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将会呈现J型曲线增长。

2. S型增长曲线:当环境资源有限,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个体数量的增长减缓甚至停止,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呈现S型增长曲线。

3. M型变化:某些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中出现波动,既有增长又有减少,呈现M型变化。

四、种群数量变化的控制因素1. 生物因素:种群数量受到种群内外的相互作用、个体间的竞争、捕食和繁殖行为等影响。

2. 环境因素:种群数量受到水、光照、温度、氧气、食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3. 人为因素:种群数量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栖息地的破坏、污染、气候变化等。

五、案例分析:种群数量的研究实例以某地区鸟类种群数量的研究为例,采用动态法调查,通过多次实地观察和统计,得出不同季节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论:通过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种的增长、减少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绪论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 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 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野猪的保护 封 山 育 林
长 江 增 殖 放 流 全力防蝗减灾
一、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 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 林内的杨树。
细菌的数量/个
某海岛上环颈雉种群 数量的变化
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 增长的推测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
在理想条件下, 种群数量增长的形 式,如果以时间为 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 来表示,曲线大致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 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 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西伯利亚的故事
旅鼠 白鼬 北极狐 雪鸮 长尾贼鸥 金斑鸻
呈“J”型。
时间
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J”曲线的应用
例: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 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0.6 2.0 4.1 4.7 10.3 11.6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西伯利亚的故事
西伯利亚的故事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现实意义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现实意义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现实意义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是描述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经典模型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经济、社会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探讨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现实意义,并对其优点和局限性进行讨论。

一、生物学中的现实意义1. 描述生物种群数量变化:逻辑斯蒂增长模型被用于描述生物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趋势。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和评估种群增长的速度和潜力,帮助生态学家和保护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预防物种灭绝。

2. 推测物种的扩散和迁徙: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可用于预测物种的扩散和迁徙。

通过分析种群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出物种的迁徙路径和扩张速度。

这对于林业、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物种扩散和入侵的风险。

3. 预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可用于预测和评估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增长速度和极限容量,可以确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规模,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学中的现实意义1. 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在人口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分析人口数量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和评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产品销售和市场营销: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可以帮助企业预测产品销售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通过对市场调研和客户行为的分析,可以建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来预测产品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增长率,以及调整产品定价和市场策略。

3. 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分析: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在分析社交网络和网络传播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网络结构的建模,可以预测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和规模。

这对于社交媒体的推广和营销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信息和推广产品。

研究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意义

研究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意义

研究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意义
研究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学意义:种群的数量和特征变化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

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和特征变化,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提前发现生态危机,指导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2. 管理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和特征变化可以为资源管理和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种群数量的增减和特征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策略、制定合理的物种保护政策,并且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进化意义:种群数量和特征的变化反映了物种的生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和特征变化,可以了解物种的进化过程和机制,探索物种适应环境的规律,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支持。

4. 预警意义:种群数量和特征的变化可以作为生物灾害、疾病和性别失衡等问题的预警指标。

通过持续监测种群数量和特征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生物安全和健康问题。

总之,研究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意义涉及到生态学、管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生物预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为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研究种群的意义

研究种群的意义

研究种群的意义
研究种群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群
体的特征和行为。

第一,研究种群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地区或社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种族、文化、经济状
况等因素都可能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到个体行为,发展和学习趋势。

进行种族、民族和文化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性质的人口群体,进而更好地指导政府的决策,衡量种族、民族和文化群体发展的程度。

其次,研究种群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教育和政策,以及如何更好地在不同社会状况下,帮助大家获得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更重要的是,研究不同群体的情况可以揭示出潜在
的不公平的社会政策和制度,以及阻碍了群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更加
富有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研究种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群,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它也有助于我们发现社会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帮助我们构建一
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世界。

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意义:教案中的启示

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意义:教案中的启示

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意义:教案中的启示作为生命的根基,种群和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概念不仅在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意义,对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

种群的意义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内所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个体总体。

这些个体在同一地区内共同生活,并通过交配、繁殖等方式传递遗传信息。

种群具有以下几个意义:1.维持生态平衡种群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其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当物种的数量较多时,它们会互相制约,保持平衡。

而当某些物种数量过多时,它们会危害其他生物,打破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2.保护物种多样性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物种的多样性。

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流和繁殖可以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促进物种的进化。

同时,种群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从而威胁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

因此,保护种群对于维持生态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改善环境质量种群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可以在其生活范围内清理垃圾、清理土壤、净化水源等,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

同时,它们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因此,保护种群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4.保障人类生存种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重要的食物来源、生物药物、工业材料和生态服务都来自于自然界中的物种。

种群数量的减少或灭绝都会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保护种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群落的意义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下,在经过漫长的适应过程后,可以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演化而形成的一类生物集合体。

生物群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维持生态平衡生物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每个种群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相互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系统。

种群数量与生态平衡

种群数量与生态平衡

种群数量与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种群数量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种群数量的增长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可能对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引发竞争,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另一方面,种群数量的过剩也会造成食物链的紊乱,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例如,当某一物种的数量剧增时,它们对食物源的消耗将过度增加,导致其他生物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

二、种群数量的减少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减少同样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但其方式与种群数量的增加略有不同。

当某一物种的数量减少时,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可能被其他物种所取代,导致食物链的扰乱。

此外,某些物种的数量减少还可能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造成连锁反应,进一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与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生态系统中的常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物种的数量不可能保持完全稳定,而是经历周期性的波动。

种群数量的波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取决于其幅度和频率。

适度的波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因为这意味着种群数量能够适应环境变化。

然而,过大或过频繁的波动可能打破生态平衡,造成部分物种的灭绝或过度繁殖。

四、维护种群数量与生态平衡的方法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控种群数量。

首先,保护和恢复物种的自然栖息地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通过保护栖息地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可以提供物种生存和繁殖所需的条件,从而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其次,养护和保护区域中的物种,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最后,加强对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从源头上控制种群数量的过度增长。

总结起来,种群数量与生态平衡密切相关。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对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过度增长还是过度减少都可能打破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

因此,保持种群数量在适度范围内,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种群数量的变化》 导学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 导学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现象。

3、探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二、知识梳理(一)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1、“J”型曲线(1)产生条件:理想环境,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模型:Nt =N0λt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S”型曲线(1)产生条件:自然环境,即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

(2)曲线特点①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

②K 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砍伐森林、捕猎、环境污染等。

2、结果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濒危动物的拯救和恢复。

(2)鱼类的捕捞量应控制在K/2 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有害生物的防治(1)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使其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2)采取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如清理环境、减少食物来源等。

三、典型例题例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能正确表示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A “J”型曲线B “S”型曲线C 直线D 抛物线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为“J”型曲线,A 选项正确。

例 2: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B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 环境阻力越来越大D 种内斗争加剧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内斗争加剧。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实践意义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实践意义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实践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实践意义?研究⽣物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和影响数量变动的因素,特别是种群数量的⾃我调节能⼒,就有可能制定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对种群数量变动进⾏预测预报,为⽣产服务。

例如农业、林业害⾍害兽的危害程度,动物传播的⼈类疾病的流⾏强度,⾸先就决定于这些动物种群的密度。

捞鱼量、⽑⽪兽产量的确定,野⽣的经济资源和珍贵动植物的保护、利⽤和管理,同样要研究这些动植物的数量变化规律,对其种群的数量变化做出预测,以此决定狩猎与采伐的合理度等。

图4-9 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式合理利⽤⽣物资源的基本原理是,既要使⽣物资源的产量达到最⼤,⼜不危害⽣物资源被利⽤的持续性。

现以鱼类捕获量的确定为例加以说明。

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的另⼀种表⽰⽅式是以dN/dt为纵坐标,以N为横坐标,这时,曲线为抛物线,呈倒钟形(图4-9)。

该曲线表明,当N=K/2时,种群增长率dN/dt最⼤;当NK/2以后,随着种群数量N的增加,dN/dt不断下降。

据此,要使鱼类捕获量达到最⼤,应使鱼类种群数量等于K/2,此时⼈们所得到的鱼类捕获量最⼤,⽽且种群数量不会下降(不会影响其持续产量)。

当N=K/2时,种群增长率dN/dt最⼤,这时的种群最NMSY,也就是能够提供最⼤持续产量的种群⼤⼩。

[最⼤持续产量是在最⼤限度的开发、利⽤可再⽣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最⾼再⽣能⼒的原则。

简称MSY 原则。

如果把⽣物及其环境作为⼀个整体当成⼀项资源看待,只要开发利⽤适当,这项资源可以不断⾃我更新,持续的向⼈类提供所需要的产量。

但是,如果在⼀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类取⽤可再⽣资源过量,就会破坏资源的再⽣能⼒,造成资源衰竭。

为了保证⼈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应提⾼资源利⽤率,尽量减少开发量;其次是保护和改善⾃然资源的环境条件,增加再⽣⼒和减少灾害性损失;再次是营造、培植资源,因为单靠⾃然恢复⼒已不能满⾜数量如此巨⼤的⼈⼝的需要了;此外,通过技术进步寻找来源更丰富的代⽤资源,也是⼀种发展对策。

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同一时间内,同种生物所组成的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影响,许多生物种群数量在快速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了解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探索其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已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生境变化、气象变化、种群内部竞争等,人为因素则涉及到人类活动、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等。

尽管受到了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1.增长阶段生物种群数量会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个阶段被称为增长阶段。

在增长阶段中,由于种群数量增增长速度较快,总数量会持续不断地增加。

此时,生物种群数量基本上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2.稳态阶段在增长阶段之后,当生物种群数量达到其适应容量时,它会进入一个稳定状态,叫做稳态阶段。

稳态阶段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停止,总数相对于增长阶段会更加平稳。

在此期间,生物种群的数量相对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同时又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应环境的变化。

3.衰落阶段由于环境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群落数量可能会进入一个下降期,这个阶段被称为衰落阶段。

在衰落阶段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放缓,而且外部因素开始对其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包括环境恶化、人为破坏等。

由于外界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影响,衰落阶段中,群落数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已经成为了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生物群落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帮助自然资源管理者更加优化调控资源管理。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别介绍几个例子。

种群研究报告

种群研究报告

种群研究报告1. 引言种群研究是生态学中的重要领域,通过对种群数量、结构、分布和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种的生态特征和演化过程。

本文将综合分析种群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应用,并以实例说明种群研究在生态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

2. 种群研究意义种群研究对于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种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和分布,我们可以探究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史和适应机制。

其次,种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态,为保护和管理遗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种群研究还有助于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对于制定生态保护和管理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3. 种群研究方法种群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样线法、标记重捕法、空间抽样法和遥感技术等。

样线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通过在一条固定的样线上采集数据来研究种群的分布和密度。

标记重捕法通过标记一定数量的个体并追踪其在之后的调查中的出没情况,从而估计种群的数量和动态变化。

空间抽样法通过在不同的空间样点上采集数据,绘制种群分布的空间格局。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等方式获取种群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物种特点,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种群研究。

4. 种群研究应用种群研究在生态保护和管理中具有广泛应用。

首先,种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物种的濒危程度和脆弱性,为制定物种保护计划和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对于濒危物种的种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种群数量、分布、繁殖状况等,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次,种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某一地区重要种群的研究,可以评估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此外,种群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为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实践意义?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和影响数量变动的因素,特别是种群数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有可能制定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预测预报,为生产服务。

例如农业、林业害虫害兽的危害程度,动物传播的人类疾病的流行强度,首先就决定于这些动物种群的密度。

捞鱼量、毛皮兽产量的确定,野生的经济资源和珍贵动植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同样要研究这些动植物的数量变化规律,对其种群的数量变化做出预测,以此决定狩猎与采伐的合理度等。

图4-9 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基本原理是,既要使生物资源的产量达到最大,又不危害生物资源被利用的持续性。

现以鱼类捕获量的确定为例加以说明。

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的另一种表示方式是以dN/dt为纵坐标,以N为横坐标,这时,曲线为抛物线,呈倒钟形(图4-9)。

该曲线表明,当N=K/2时,种群增长率dN/dt最大;当N<K/2时,随着种群数量N的增加,dN/dt 不断增大;当N>K/2以后,随着种群数量N的增加,dN/dt不断下降。

据此,要使鱼类捕获量达到最大,应使鱼类种群数量等于K/2,此时人们所得到的鱼类捕获量最大,而且种群数量不会下降(不会影响其持续产量)。

当N=K/2时,种群增长率dN/dt最大,这时的种群最NMSY,也就是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大小。

[最大持续产量是在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最高再生能力的原则。

简称MSY 原则。

如果把生物及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当成一项资源看待,只要开发利用适当,这项资源可以不断自我更新,持续的向人类提供所需要的产量。

但是,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类取用可再生资源过量,就会破坏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资源衰竭。

为了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减少开发量;其次是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环境条件,增加再生力和减少灾害性损失;再次是营造、培植资源,因为单靠自然恢复力已不能满足数量如此巨大的人口的需要了;此外,通过技术进步寻找来源更丰富的代用资源,也是一种发展对策。

]●在有限环境下的种群增长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增长很少符合“J”型增长,因为这些种群总是处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中。

在一定条件下,生物种群增长并不是按几何级数无限增长的,即开始速度快,随后转慢直至停止增长。

例如,在培养基中的酵母菌,开始它按几何级数增长,随后增长缓慢,直至稳定下来。

这种增长曲线大致呈“S”型,这就是通称的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基础上的。

(1)假设有一个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这个数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通常用K表示。

当种群数量达到K时,种群将不再增长,即dN/dt=0。

(2)假设环境条件对种群的阻滞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

例如,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就对增长率降低产生1/K的作用,或者说,每个个体利用了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空间就只有(1-N/K)了。

由此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可以表示为:dN/dt=rN(1-N/K)。

从逻辑斯蒂方程可以明显看出,若K>N,则种群增大;若K<N,则种群呈负增长,密度从大变小;若K=N,则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种群值。

逻辑斯蒂方程描述这样一个过程:种群密度为环境容纳量所制约,当种群的密度低时其增长接近指数增长,但其净增长率同时因种群的增长而降低,直至增长率为0;这就是说,在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依赖于密度的反馈机制。

因此,r和K这两个参数在种群研究中被赋予明确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r表示物种潜在的增长能力,是生殖潜能的一种度量,而K则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用来衡量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达到的最大值。

图4-6所示曲线为绵羊种群(a)和草履虫种群(b)增长的实际例子,曲线基本呈“S”型,且表明当环境发生波动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

请注意两个种群都稍微超过了种群密度平衡值,这主要是因为密度对r的作用有一个时滞,在简单的逻辑斯蒂方程中,这一点没有加以考虑。

图4-6 绵羊种群(a)和草履虫种群(b)增长实例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S”型增长与“J”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类增长型之间的过渡型。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Andrewartha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他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其数量增加迅速,直到繁殖结束时增加突然停止,表现出“J”型增长;但在环境条件不好的年份则呈现“S”型增长。

对比各年增长曲线,可以见到许多中间过渡型(图4-7)。

因此,“J”型增长可以视为一种不完全的“S”型增长(或者后者的一个阶段),即环境限制作用是突然发生的,在此之前,种群增长不受限制。

图4-7 生活在玫瑰上的成体蓟马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环境容纳量逻辑斯蒂曲线说明种群实际增长受到环境阻力的限制,因此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种群值不是无限的,这个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carrying capacity),通常用K表示。

虽然K是一个最大值,但作为生物学参数,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突破的,并且可以随环境(特别是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当旅鼠数量达到高峰时,植被因遭到过度啃食而被破坏,引起食物短缺和隐蔽条件恶化,此时K值变小,因此会有更多的旅鼠饿死、外迁或被捕食。

当旅鼠数量因死亡率的增加而下降到低谷时,植被又逐渐恢复,食物和隐蔽条件又得到改善,K值增大,于是旅鼠数量又开始上升。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包括内部与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指决定种群繁殖特性(内禀增长率)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影响种群动态的食物、天敌、气候等。

(1)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特征,是种群统计学的重要特征,它们影响着种群的动态。

但是,每一个单独的特征都不能说明种群整体动态问题。

自然界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着,不可能对种群始终有利或始终不利,而是在两个极端情况之间变动着。

当条件有利时,种群的增长能力是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当条件不利时,种群增长能力是负值,种群数量下降。

因此,在自然界我们看到的种群实际增长率是不断变化着的。

但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

这种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就可以观察到种群的最大的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记作rm。

按Andrewartha和Brich的定义(1954),内禀增长率是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种群内禀增长率是种群增殖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考虑到生物的出生率、死亡率,同时还将年龄结构、发育速率、世代时间等因素也包括在内;它是物种固有的,由遗传性所决定,因此是种群增长固有能力的惟一指标;它可以敏感地反映出环境的细微变化,人们可以视之为特定种群对环境质量的反应的一个优良指标。

内禀增长率的大小,与种群本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有关,决定于该种生物的生育力、寿命和发育速率。

一般来说,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大小与物种是稀有的还是优势种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rm高的物种,并不始终是普通常见的,而rm低的,也不一定是稀有种。

例如,蝉、非洲象等的rm值都是很低的,但它们是很普通的种,而许多寄生生物和无脊椎动物,虽然rm值很高,但数量不多。

(2)外部因素①食物食物对种群的生育力和死亡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通过种内竞争的形式体现。

在食物短缺的时候,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并使种群中的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生殖。

如果食物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种群的生殖力就会达到最大,但当种群增长达到高密度时,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就会下降,结果又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在艰难时期(如寒冬),常常会发生饥荒。

肉食动物对于食物短缺比草食动物更加敏感,当猎物种群密度很低时,猛禽常常孵窝失败。

例如,在雪兔数量很少的年份,长耳鸮只有20%的孵窝率;而在雪兔数量多的年份,100%的长耳鸮都能孵窝。

同样,当雪兔的种群密度很低时,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猞猁虽然能够继续繁殖,但幼兽大都死于饥饿。

②天敌从理论上讲,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效率如果能够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减而增减,那么,天敌就能够调节或控制猎物的种群大小。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当每个猎物的平均被捕几率随着猎物种群密度增加而加大的情况下,天敌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例如,旅鼠种群数量的增减,受着它的天敌(如北极狐)数量的影响。

当北极狐数量增加时,旅鼠会因被过度捕食而数量大减;反过来,北极狐又会因饥饿和疾病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当北极狐的种群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旅鼠数量会因天敌数量的减少而随即增加。

③气候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部因素莫过于气候,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超出种群忍受范围的环境条件可能对种群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为它会影响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迁移和散布,甚至会导致局部种群的毁灭。

一般说来,气候对种群的影响是不规律的和不可预测的。

种群数量的急剧变化常常直接同温度、湿度的变化有关。

例如,鹿种群在其分布区的北部对严寒的冬季气候极为敏感,如果连续出现几个严冬天气(积雪38 cm 达60 d以上或积雪61 cm达50 d以上),Adirondack山脉的鹿种群就会急剧下降。

在沙漠地区,某些啮齿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与降雨量有着直接关系。

更格芦鼠只栖居在Mojave沙漠的低地处,虽然它们具有贮存水分和长期忍受干旱的生理适应能力,但它们栖居的环境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

如果雨量不足,食料植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更格芦鼠的生殖力就会很低。

对生活在沙漠中的其他啮齿类动物来说,在季节降水量和食料植物的生长之间也存在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