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化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新进化主义

一、背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人类学界

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末,美国人类学界一直处于博厄斯“统治之下”,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博厄斯学派处于鼎盛时期。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L. Kroeber),罗维(R. H. Lowie),威斯勒(C. Wissler),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露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米德(M. Mead),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 Herskovits)这些名噪一时的著名人类学家都是博厄斯的弟子。

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博厄斯严厉批评了19世纪后期的单线进化主义者的理论,因为他们所主张所有的社会都是经过同一的、互相衔接的阶段而发展的。

博厄斯也以同样的势头,猛烈抨击了20世纪初传播主义者的种种理论。其中包括主张世界文化单一起源假说的英国学派(以史密斯为代表)和试图从少数古代原始文化中考证文化特征与文化丛的传播的德国学派(以格雷布纳为代表),二者都成为博厄斯攻击的目标。

博厄斯既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又强调必须从特定文化的整体脉络出发,对文化的诸特征做出正确的评价。博厄斯作为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美国人类学之父,一生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就是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平等、自由理念在人类学领域内的理论形态。博厄斯一生贡献突出,引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博厄斯去世之后的美国,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了。每个人都在博厄斯开垦的土地上各捡一小块耕耘”。

20世纪前半期,美国人类学界存在着浓浓的反进化主义气氛,这与博亚斯当时在美国的影响有非常大的关系。除此之外,从20年代起结构功能主义逐渐成为英国人类学的主流,及至布朗讲学于芝加哥大学,马林诺夫斯基讲学于耶鲁大学,结构功能主义又越过大西洋在美国人类学界获得更多支持者。

在这种人类学界大背景下,本章主人公之一L.A.怀特(1900-1975)和他的学生们,为复兴进化论,特别是怀特本人,曾以博厄斯及其同派为论敌,单枪匹马,专心致志地开展了一场又一场论争。此外,怀特同时代人,后面要提到的J.H.斯图尔德(1902-1972)也是公认的新进化主义者。

二、新进化主义理论的特点

L.A.怀特和J.H.斯图尔德是新的一代

(一)怀特的进化论

怀特把密执安大学作为自己培养进化人类学者的据点。在他抛弃博厄斯学派,去密执安大学任教之前,曾在纽约的布法罗大学执教两年。这里是易洛魁部族居住过的地方。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怀特接触到摩尔根有关易洛魁部族的研究成果,很受启发,后来又阅读了恩格斯用唯物论解释摩尔根《古代社会》这部著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马克思的有关著作。1929年怀特去俄国旅行。这期间,接触到大量的有关文献。他虽然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但并未接受关于文化进化的辩证观点。

在怀特代表作《文化的科学》和《文化的进化》中,虽然大量引用了斯宾塞、达尔文、摩尔根、泰勒的话,却只字未提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因为,在40年代至50年代期间美国的唯物论者,同苏联的门德尔学派遗传学家一样,遭到压制。这种压制,在50年代前半期麦卡锡主义时代达到顶点。怀特的态度很可能与这种政治形势有关。

在《文化的进化》序言中,怀特反对其他人称自己为“新进化主义者”。因为他认为,“新进化主义者”会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好像他提出了同上个世纪后半期的进化论不同的理

论,而只不过再度复兴了过去的进化论。但实际上,他的《文化的进化》一书描绘了从类人猿社会到人类社会的形成、直至铁器时代的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堪称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现代版。但是,这本书除了大量引用新的民族志资料外,贯穿全书的观点,如心理学主义、否定人有自由意志、否认大自然中神的意志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这是一部唯物论的进化论著作。

怀特指出:文化是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观念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中技术体系决定社会体系,艺术、哲学等观念体系则以社会体系为媒介,同样为技术体系所决定。

其观点与唯物论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命题相同,并无新意。

怀特的进化论与19世纪进化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十分重视技术体系中能源的使用量。

怀特指出:衡量文化进化各阶段的唯一最佳尺度,是以一年为单位人均获取的能源的量。不过,如果没有可以有效的使用这些能源的技术,即使能源使用量很大,也得不到充分的工作量。所以,正确的来说,能源使用量与技术相乘的积,才是文化进化的原动力。(E ×T=C)既然怀特认为获取、利用能源的技术决定了文化进化速度,决定了文化能够复杂到何种程度,那么,称它为文化问题上的“技术决定论”也未尝不可。

怀特把文化进化分成四个主要阶段:

(1)人类仅仅依靠身体能源的阶段;

(2)通过栽培农作物和驯养家畜,能够利用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成粮食并把它收获储存起来的阶段;

(3)通过动力革命,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作为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

(4)把核能作为非战争工具,而是使它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阶段。

能够跟前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

(1)没有阶级的、平等的所谓“原始共产制”;

(2)旧世界、新世界交替的古代文明;

(3)现代化工业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怀特在使用“文化”一词时,所指的不是特定地区或特定民族的文化,而是指已成为整个人类的汇合经验的普遍文化。怀特认为,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与此同时,他对人类文化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中会呈现出何种区域性变态,就显得漠不关心了。(而这恰恰是博厄斯很在意的地方吧?)

另一个特点,他认为,由技术、社会、观念组成的文化是独立的,而又能自律的现象领域,有自身的进化法则。所以,如果将这种文化现象还原为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用性质根本不同的诸学科的原理来加以说明,则是不科学的。

总之,怀特文化论的最大特点是:以“就文化论文化”为大前提。

(二)斯图尔德的进化论

斯图尔德曾称怀特的进化论为“普遍进化论”,以便同他自己的“多线进化论”相区别。他认为怀特的理论过于空泛,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的发展变化。

斯图尔德不像怀特那样看重人类的“单一文化”,而是提醒人们关注体现于形形色色特定民族和特定地区的“各种文化”。

他曾经提出疑问:当那些过去认为没有文化接触的边远地区突然出现了与西欧平行的文化发展过程的时候,问一问:产生这种类似性的机制,究竟是带有共性呢?还是异质的呢?

这就是“多线进化论”的最优先课题。

斯图尔德十分重视生态学环境,所以他的文化进化论有时又被称为“文化生态学”。

怀特和斯图尔德的进化论虽有不同之处,一为演绎性的,一为经验性的,但他们二人在对抗博厄斯的记述个性主义和相对主义、坚持定立法则的立场这点上,却是互相支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