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6课《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华师大东门100米处有着这样的两只猫,它们是流浪猫。

它们因为原来的主人毕业、不想喂养,而只能在校园中流浪。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目标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4.他们的结局如何?(三)预习检查、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1 —(1)基本信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长乐人(2)主要经历: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3)文学地位: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4)代表作品:《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等。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字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在家中的有什么样的地位?(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2 —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次:花白猫(1—2)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16.《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文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背景透视:《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3.相关资料郑振铎的最后一课: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侵占上海租界。

身在上海的郑振铎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郑先生热泪盈眶地说:“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直到日军的车队开进校园,郑先生才宣布:“下课。

郑振铎《猫》名师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郑振铎《猫》名师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郑振铎《猫》名师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彩开篇词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的生命也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与那些用血肉之躯供我们吃穿、赏玩、奴役的生灵们的相处方式呢?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婢女(bì)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

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3.作者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部编版《猫》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猫》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猫》教学设计(精选5篇)部编版《猫》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名⽼师,时常需要⽤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部编版《猫》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猫》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感知课⽂内容,体会⽂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哲理。

2、体验、探究⼩说主题的多义性。

3、品味细节描写。

教学的重点: 体验、探究⼩说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法: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1、学⽣⾃读课⽂,解决⽣字词。

2、学⽣朗读,勾画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导⼊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起来聆听⼀段⽣动感⼈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种发⼈深省的养猫的经历,让我们⾛进郑振铎的⼩说《猫》。

(出⽰课件——猫) 2、预习检测 全⽂共写了⼏只猫?重点写的是哪⼀只? ⼆、理解 1、作品中所描述的猫,你最喜欢哪⼀只,为什么?请⽤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第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中具体表现这⼀特点的细节描写)。

⼤家喜欢的基本上都是前两只,不喜欢第三只,为什么呢?第三只猫是怎样⼀只猫呢?我们来看看。

2、阅读写第三只猫的段落,勾画相关语句,⽤“这是⼀只——的猫,你看——”的句式说话。

(可怜——来得可怜,活得可怜,去得可怜。

) 3、这三只猫的结局是怎样的?在⽂中找出这句话,体会它在结构上的作⽤。

(亡失——总领全⽂) 关于猫的悲剧。

三、体验 1、第三只猫为什么不招⼈喜欢?如果是养第⼀或第⼆只猫时芙蓉鸟被咬死了,我可能会怎么样?(各抒⼰见) (个性需要⾃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学⽣⾃拟格⾔:A努⼒完善⾃我!B弱⼩就要挨打!C努⼒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的⽅法就是努⼒。

) 关于性格的悲剧。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第【1】篇〗猫》说课稿10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主要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的有机整合,以此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能力目标:①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跌倒、变化多端、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和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4、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

5、学习方法(1)“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6、教学课时:二课时二、说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文作者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的方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应用“读—悟—说—议—读—写”的学习方法。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3. 句子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如:拟人句、比喻句等,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 段落结构: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描绘动物特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和修辞手法描绘动物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动物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和段落结构。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动物特点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描绘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16 猫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新课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能说说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吗?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2.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 sè) 诅骂( zǔ) 红绫( líng )怂恿( sǒng 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深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举例解释:针对修辞手法理解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上的效果。如课文中的“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通过比喻手法,使得猫的眼睛显得更加生动、迷人。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表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轻盈、敏捷、顽皮、悠闲”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达。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情感体验: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动物的情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猫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堂时间分配。在本次教学中,由于对某些环节的讲解和讨论用时较长,导致总结回顾环节略显匆忙。为了更好地把控课堂节奏,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可爱的宠物猫?”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猫的奥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上语文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猫》,下面我以简单教语文,扎实求发展的教学主题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设想。

一、设计理念本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下几点理念:1、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2、立足文本语言,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既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来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受训练,情感得以激发,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实现简单教语文,扎失求发展的教学原理。

二、教材简说(过渡语——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包括内容分析重难点语言特点编写意图——学情分析——第一课时目标制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一般三点)重难点(说清通过什么方式达成目标) 在以上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下面我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猫》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四上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让学生了解动物,体会作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动物的意识以及学习作家的语言表达手法,而《猫》这篇课文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可爱、活泼的猫形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其中作者具体地从三个方面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即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听话,又尽职,高兴时与不高兴时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既胆小又勇猛,而写小猫时作者只是抓住满月的小猫如何淘气来写,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时应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此外本篇文章语言生动,写法巧妙,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6课《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习摘录,完成情节梳理,理清“我"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一、二课时)(重点)2. 通过文本细读,研读写猫的语段,掌握概括事物特点的技巧;(第一课时)3. 分析文中串联情节的关键语句,了解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第一课时)探究本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反思与悲悯,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

(第二课时)(难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归纳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直接导入: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起走进这一家人与“猫"的故事。

(1分钟)任务一:起“猫”名(4分钟默读,2分钟方法指导,8分钟展示)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结合课后练习一表格“来历"“性情”“外形"等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只猫起一个“名字”。

(此环节借鉴黄厚江老师的教学设计)【任务支架】1. 圈点勾画:(1)自定义符号标识。

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对符号的感觉,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词句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比如波浪线、横线、三角号、重点号、圆圈、方框、箭头等。

(2)阅读时持笔待用。

笔沿字走,与目光所及保持同步,以此提高阅读效率。

(3)明确圈点勾画内容。

①按照提示要求进行圈划。

②动词、修饰性词语(形容词、副词)、圈划表明顺序的词语。

③圈划段落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词句。

④速写段落旁批。

2.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___只猫,结合文章第___段的“___"这句话,我给他起名叫“___ ”的句式回答。

备选名:第一只猫:小活泼、小滚滚、花球猫第二只猫:小黄猫、小黄毛、小活泼、黄皮皮第三只猫:小忧郁、小忧忧、小可怜(老师一定要熟悉文本,紧扣内容辨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考点1:物象特点概括方法(1)关注形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猫》精品教案_7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猫》精品教案_7

“四主三元”教学模式优质课大赛《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的观念。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三只猫的不同性情及特点。

2.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2.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4.再读课文,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请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小组讨论,5.根据表格的内容,分别复述这三只猫的故事,要求简洁生动。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找出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给作者及作者家人带来快乐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2.讨论:为什么写前面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第三只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芙蓉鸟被害案”3.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4.第三只猫是一只什么样的猫?谈谈你对“可怜”的理解。

5.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6.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7.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目标导学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我”和“第三只猫”两个角度谈一谈。

2.生活中的“可怜猫”。

3.课堂总结。

4.教师寄语。

三、板书设计第一只猫(小侣):病死酸辛、难过猫:第二只猫(所爱的东西):亡失怅然、愤恨善待生命、同情弱小第三只猫(新活的生命):死亡良心受伤、更难过四、作业。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猫》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活动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应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并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学生也要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与人和动物相关,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节。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旨在增进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猫》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一共写了三只猫的故事,前两只猫都得到了“我"和家人的喜爱,对于第三只猫,开始时“我”是厌恶的态度,后来“我"误以为这只猫吃掉了芙蓉鸟于是棒打这只猫,后来“我”知晓了真相,感到了深刻的忏悔。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情节跌宕起伏,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且七年级学生初步把握了默读的阅读习惯,可以运用到本篇课文教学中。

但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本文的主旨的理解不够深入,也需要老师加以点拨。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节课结合了我校主体课堂理念,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受文章情节脉络、写作特色及主旨情感,以此来文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文章,采用圈点勾画以及摘录等方法,梳理第三只猫的相关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篇散⽂。

此⽂通过叙述了⼀个发⽣在⼀家⼈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我家养了好⼏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次,从隔壁要了⼀只新⽣的猫来。

花⽩的⽑,很活泼,如带着泥⼟的⽩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条红带,或⼀根绳⼦,在它⾯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上感着⽣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也污涩了,终⽇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个很⼩很⼩的铜铃,⽤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猫死了!” 我⼼⾥也感着⼀缕的酸⾟,可怜这两⽉来相伴的⼩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只来给你。

” 隔了⼏天,⼆妹从虹⼝舅舅家⾥回来,她道,舅舅那⾥有三四只⼩猫,很有趣,正要送给⼈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只浑⾝*的⼩猫同来。

⽴刻三妹⼀部分的注意,⼜被这只*⼩猫吸引去了。

这只⼩猫较第⼀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点也不怕⽣⼈,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跑到街上,在那⾥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吊胆,⼀天都要“⼩猫呢?⼩猫呢?”查问得好⼏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回,⽅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第1篇】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抓关键语句,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2.解读情感密码: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圈画并识记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思考: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儿?3、三读课文:试着理清文章思路,特别是“我”想想、情感的前后变化。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猫》,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来考考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师:你来读第一组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消耗一缕酸辛)师:读的很准确。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组词语。

(出示第二组词语:怂恿提心吊胆)师:这一组里“提心吊胆”的“吊”最容易写错了,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师:“吊”是悬着。

提心吊胆”的意思是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踏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如果你知道“吊”是悬着的意思就不容易写错了。

对于一些易错字,我们可以用“意思记忆法”加强记忆。

(出示第三组词语:天生忧郁蜷伏足下畏罪潜逃妄下断语)师:这组词里的“妄”什么意思?“妄”是胡乱,不合理。

妄下断语的意思是胡乱随意的做判断。

这个词我们同样可以用“意思记忆法”加强记忆。

师:三组词语读的都很准确,你们预习的很充分。

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三组词语。

“橙色预警”的字要注意读音,“红色预警”的字要注意写法。

师: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把8个词语分成三组?生:第一组词与第一只猫有关,第二组词与第二只猫有关,第三组词与第三只猫有关。

师:你读书很认真,很快就打开了老师设置的小机关。

那你能不能说说文中的哪些段写第一只猫,哪些段写第二只猫,哪些段写第三只猫生:1-2自然段写的是第一只猫,第3-14自然段写的是第二只猫,15-34段写第三只猫。

师:你很会读书,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思路。

二、默读感知概括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关键语句,为猫建立“成长小档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

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增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其次,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猫》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内涵较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册教材的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和把握文章的中心。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第三、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对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其次,《猫》这篇课文中所描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很难一下子就体会这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1.继续练习默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家人第三次养猫经历中情感波澜,体悟情感的细微之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从而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默读法、讨论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请同学们看PPT 上的这三只小猫。

现在,这三只不一样的猫咪是不是又浮现在你们的脑海中了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它们的世界里。

二、整体感知问题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设计意图:运用摘录或者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他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2:现在我们对三次养猫的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展示一些关于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猫。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们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2.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们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举例说明生字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字词。

四、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文章主题(10分钟)1. 学生们分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2.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复述课文的大意和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强调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醒学生们要善待动物。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们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2. 让学生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等方式,让学生们全面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增强了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生命——《猫》教学设计诸城市明德学校崇燕燕【学习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猫》;主题学习丛书5:150页《赠猫》、122页《巩乃斯的马》、11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阅读文章。

2.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注弱者,爱及生灵。

【双线目标分析】本单元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

七年级的学生充满了喜爱动物的天性,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与欣赏。

因此,本节整合课的人文目标设计就是让学生从“永不养猫”的负罪感的背后去认识生命,关注弱小,尊重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精神和品质,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爱及生灵。

《猫》这一课中的写作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和伏笔,因此本节课的素养目标就把对比作为知识训练点进行课本和丛书文章的切入。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本节课依旧训练学生充分阅读,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摘录和批注。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起对猫的喜爱,古往今来从贩夫走卒到九五之尊的皇帝都难以抵挡它的魅力。

因此可爱的猫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被戏谑地师:前两只猫那么可爱,亡失后我及家人很难过。

第三只猫那么不讨人喜欢,为什么死后我却更难过?最让我难过的第三只猫的冤死让我对这些小生灵的悲剧命运有了怎样的反省?生:我打了它导致了它的死亡。

生: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生: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有事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因为我的判断失误和暴行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生: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生:不能光凭个人好恶、私人的偏见、外貌的美丑去对待(动物)。

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既伤人,又害己。

尊重一切生命,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师:作者以前两只猫的描写做铺垫,通过整体对比,突出表现了第三只猫被冤打致死的悲剧启示性。

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比。

知识点拨: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或多个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师: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三只猫的不同命运。

通过对比突出,第三只猫就像是一架天平,称量着强者面对弱者时的人性。

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关注弱小,尊重一切生命。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阅读丛书的两篇文章,欣赏生命应该呈现出来的最美状态。

四、生命之美读丛书文章122页《巩乃斯的马》、13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要求:①仔细读文,抓好文章的对比手法。

②有感情地读好句子,理解作者情怀及对生命的理解。

③做好批注。

1.跳读《巩乃斯的马》,重点读2、3、9段,找一找作者把巩乃斯的马和哪些动物进行对比,来凸显巩乃斯马自由不羁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

生:局部对比——与牛的性格对比,否定了牛的安贫知命的生命状态;与骆驼的外形对比,否定了骆驼为了适应环境把自己改造的丑陋畸形的生命状态;与毛驴的性格对比,否定了毛驴为了适应环境把自己改造成动物界的黑色幽默派小丑的生命状态。

生:结局对比——随着时光的流逝、文明的洗礼,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还有暴风雨中孤鹰被暴雨击落的结局。

只有马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

师:原因何在?生:第二段中关于牛骆驼和毛驴“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

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

”只有马,在第三段“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师:写马外貌的段落,请齐读。

师:写马性格的段落,请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对比,突出了表现了巩乃斯马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不受羁绊的勇敢执着不屈的进取精神。

这就是作者喜欢的龙马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种族精神。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了中国?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就像巩乃斯马一样,始终在前进中兼得自然与文明之长,保留着我们民族的特有精神和文化——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2. 速读丛书11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类鸟?运用哪些对比赞美了第三类鸟的生命精神?生:整体对比——三种鸟之间的对比:第一种(鸟儿中的现实主义者)接受现实、心安理得;第二种(鸟儿中的古典主义者)面对厄运,悲观绝望;第三种(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敢于抗争,不懈奋斗。

生:局部对比——第二种鸟和第三种鸟都可称得上是理想主义,第二种鸟在困境悲观绝望,为了理想而死。

第三种鸟是只要活着就敢于抗争,不懈奋斗地生命态度。

生:前后对比——三只鸟的共性: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

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有了不同的变化。

生:第一二种鸟和第三种鸟的对比,在对比和映衬中,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进行了褒扬,突出赞美它们那种面对厄运敢于抗争,为理想而勇敢顽强地奋斗的精神。

生:细节的对比——在笼中三只鸟的动作描写。

第一种鸟的两个“优雅”词语的讽刺写法,第二种鸟的“冷漠”“只求速死”,第三种鸟“以近乎残酷的方式练飞”的一系列动词描写。

生:我对第三种鸟的两种态度对比,“一直怀有敬意”和“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师:为什么我对它们是惭愧的呢?我惭愧什么?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倒数第二段写了几种鸟儿生存遇到的困境,除了大自然,很多困难是人类强加到它们身上的,正如文中的鸟儿们,是谁造成了鸟的困境,是人!师:即使这样,面对厄运和困境,文中的第三种鸟是怎样做的,它让我们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生:在厄运和困境中不应当妥协、不应当绝望,要为了飞翔而不断努力着!勇敢顽强地不懈奋斗!师:齐读最后一段。

五、生命之得成长路上,请发现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让你感动的生命个体。

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其生命状态。

可参考以下句式表达。

生命是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_,却也能______________。

示例:1.生命是伤心崖边的斑羚,虽然前方是万丈深渊,却依然为了种群的希望无悔起跳。

(提示:仿句要体现出对比手法,如:生命之卑与生命之美的对比。

)要求:1.小组合作,一同学口头展示,一同学黑板展示仿句。

2.让你感动的生命个体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发现的,也可以是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感悟到的。

如果是本册丛书文章的主角更好。

小组代表展示生:我读的是张抗抗《鹦鹉流浪汉》,仿句是“生命是一只鹦鹉流浪汉,虽然舍弃了舒适的饲养生活,却收获了回归大自然的自由飞翔。

”生:我读的是位梦华《自然界的计划生育》,仿句是“生命是奔海赴死的旅鼠,虽然明知大海就是他们的墓地,却依然前仆后继地为种群的延续慷慨赴死。

”生:我读的也是位梦华《自然界的计划生育》,仿句是“生命是疯狂跳舞的狐狸,虽然不再舞动时便是生命的结束,却依然毫不犹豫地为种群延续慷而死。

”生:我读的是迟子建《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仿句是“生命是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虽然屡次在爬高时重重地摔倒地上,却依然踉踉跄跄地朝着梦想勇往直前。

”生:我读的是郭雪波《海子爷和老雪狼》,仿句是“生命是海子爷和老雪狼,虽然他们曾经是敌人,却依然在生命的危急时刻互相帮助。

”生:我读的是徐国平《白狐》,仿句是“生命是一只美丽的白狐,虽然为了生存曾与人类互相争斗,却依然在洪流到来的前夕拯救了全村人的生命。

”生:我读的是曹文轩《痴鸡》,仿句是“生命是一只想做妈妈的母鸡,虽然屡经醒鸡的各种苦楚,却依然不改想做妈妈吗的痴心。

”展示诵读学生仿句(分角色)师:生命是什么?我问你答。

女:生命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男: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男:生命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女: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师:生命是一群巩乃斯的马,女:虽然会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残,男:却依然不改自由不羁的进取精神。

师:生命是一只笼中扑翼的鸟,合:虽然无数次撞笼跌倒,却依然饱涨着飞翔的激情!六、小结进取的生命的多美啊!如果没有人类的摧残!亲爱的同学们,带着爱出发吧!因为无限的远方,无数的生灵都和我们有关!七、教学反思选择好讲课的课文之后,我根据单元的学习要求进行了初步的单元整合备课,确定了本节课的语文素养目标定为“对比手法”的学习。

基于单元目标探讨的人文目标是人和动物相处的关系以及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我将人文目标从浅论进行了加深,首先从课文中猫们的悲惨命运中进行对比警示呼吁关注一切生命,延伸到丛书文章中去正确认识生命的状态,保留好生命本身自由不羁的原动力及生命进取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我将整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生命之悲——生命之省——生命之美——生命之得”。

导入环节,为了凸显人与动物相处关系处理的不同,我选择了丛书“经典诵读”中陆游的《赠猫》,将陆游与猫的平等感人与下个环节中郑振铎与猫的冤打致死形成情感对比的铺垫,凸显弱小生灵命运之悲的强烈。

课文作为语文素养目标的训练点,我整合了两个需要对比才能归纳的问题“三只猫的命运共同点”、“我的三次难过的词句”,通过摘录对比归纳,既凸显了本节整合课的人文训练主题,也引出了语文素养知识训练点。

两篇丛书文章的阅读顺序,我进行了认知层次的调整,通过《巩乃斯的马》中的几种动物的对比描写,让学生们真正认识生命的本真在于原始生命力的保持,对马的赞美即是让学生们反思生命的成长不应失却本真,在前进中要兼得自然与文明之长保留好特有的精神与文化。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这篇文章通过三种鸟之间的对比和我对第三种鸟的敬意惭愧对比,希望学生们明白面对厄运和困境不应当悲观绝望,不应当放弃理想,要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生命价值的可贵。

最后进行的说写小训练是希望学生通过整本丛书的大阅读实现本节整合课两个目标的训练巩固提升。

纵观整堂课,各个环节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

通过环节的逐层推进学习,学生能在每个环节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主动探知实现环节的收获。

如果说这节课有什么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遗憾在于学情的掌握。

面对陌生的学生,他们对于生命这个大课题的认识我始终没找到自己最满意的认知。

对于第三只鸟的精神,在有个学生的回答中说“它们是英雄”时,我没敢把“英雄主义”的个性解读说出来,这源于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自信。

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愈加地明确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欠缺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唯有此,才能不断地改进提升,实现真正地成长,实现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最完美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