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给大陆的启发——以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为例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给大陆的启发摘要: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介绍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法律建设的脉络后,以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法》为例,分析了该法设立特殊教育咨询委员会、有清晰的经费预算要求、界定多种特殊儿童、强调特殊教育的支持系统和注重特殊教育成效的评鉴等特点,并据此提出大陆特殊教育的法律建设要清晰特殊教育的对象、规定特殊儿童的鉴别、明确特殊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和注重专家的责任等建议。
关键词:台湾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法;启发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4-0001-05(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北京100075)一、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脉络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境地,各种社会活动无不打上相应的烙印。
随着当时人们睁眼看世界的脚步和“西学东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想的展开,一部分传教士开始了中国特殊教育的实践。
先是威廉·穆瑞(又译穆·威廉)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北京的甘雨胡同开始了盲教育的实践,继而米尔斯(又译梅尔斯)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在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开始了现代聋教育的实践。
之后,包括张謇在内的中外人士开始了中国各地现代意义上的残疾人教育的实践。
清朝末年,台湾作为与西方接轨较早的省份,在刘铭传的治理下,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具有了些许近代化的迹象。
也就是在这些光辉下,1890年(光绪十六年)英国长老会牧师甘雨霖在台南开始了现代盲教育的实践,这是台湾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的发端,也是后来台湾聋教育的先驱活动。
可惜的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自1895年始,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统治台湾后,他们想的是如何残酷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殖民统治,如何进行奴化教育,根本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更多考虑残疾人的教育问题。
加之后来日本霸占世界刘全礼∗∗∗第40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4月Vol.40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Apr .2020收稿日期:2020-03-07作者简介:刘全礼(1961-),男,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原理、特殊教育政策法律、发展障碍儿童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第2期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张晓冬(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07)[摘要]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明晰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设计模式及教学评鉴机制,这些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国大陆高校进一步实施与推进通识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通识教育;模式;启示[中图分类号]G71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12)02-0111-05[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2-03-16本文为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YLX2011197)、2011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Z1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晓冬(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除了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外,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选聘人才的标准。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大陆高校在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纷纷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其他领域学习的环境。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更为成熟,并且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与教育制度,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大陆学习与借鉴。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时期(1950———1983)在台湾最早开始探索通识教育的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东海学校,该学校于1956年7月制定了宏通教育的方案,用以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
台湾高中地理“核心能力”及其教学启示
划 户外地理 活动 内容
知道世界 主要 区域 的地理环境 及其发 了解世界主要 区域的地理环境背景与发展基础 ; 能 展 因素 , 解析 当今或 未来世界主要 区域 能指 出当今或未来世 界主要 区域所面临的重大议 题 ; 所 面临的重大议题 . 并提 出因应之道 能 以地理学技 术分析并提 出解决这些 问题 的方法 ;
表 形 态 的 内容 ;地理 事 物数 量 在 一 定 时 间 内呈 现 的波 动 性 变化 过 程 , 人 口数 量 增 长 的 内容 ; 理 事 物或 现 象 由 如 地 某 一 中心 向 四周 分 散 的 地 理 扩 散 过 程 ,如不 同 等级 城 市 服 务功 能 的演 变 、 国 西北 地 区荒 漠 化 的扩 张等 内容 。 我 所
包 括 在 一 定 空 间 范 围 内 ,按 一 定 周 期 运 动 或 变 化 的地 理 循 环 过 程 , 水 循 环 、 石 圈物 质 循 环 的 内容 ; 时 间 推 如 岩 随
提 出、 分析 和解 决地理 问题的 能力 ; 析 、 用地 理 图表 分 运
通 论
和 地 理 数 据 的 能 力 ; 理 信 息 的 收 集 、 理 、 析 、 用 能 地 整 分 运
培养学生搜集 、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 以及重组与应用 已
理 中一 级核心 能力 第三 条要求 对应 的第 四条 二级要 求 ( 2 , 生经过不断学 习逐渐 形成分析地理数据 、 制 表 )学 绘 图表 、 撰写 报告 的能力 , 以后 学习 中遇 到类 似 的分析 、 在 获取地理信 息和绘 制图表的问题 时 ,便 可从容应 对和解 决, 从而提升地理学 习能力 。 2 . 彰显地理 学科 实用性 地理 “ 心能力 ” 核 强调提 出和解 决地理 问题 , 注重 在 活动 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认 知 、地理信息 、地理实践等能
《台湾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台湾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台湾问题是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大课题。
台湾问题教学是促进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加强台湾民众认同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经之路。
本文以我校中学台湾问题教学案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台湾问题教学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就教学过程而言,我校的台湾问题教学注重有效的课堂互动,学生多样化参与,老师和学生相互沟通,共建良好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多媒体、影像、表格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台湾问题,并且以实例阐释。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老师从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两岸关系发展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地讲解,让学生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概念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老师也明确告知学生台湾问题是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大课题,台海两岸关系是一个国家实现统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课题,要求学生以“两岸一家亲”的思想去看待台湾问题。
综上所述,以我校中学台湾问题教学案例为例,可以看到,教学案例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以及明确指出“两岸一家亲”的思想等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提倡“一中原则”等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台湾问题教学,首先应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其次应当注重国际问题的教学,使其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最后,在台湾问题教学中,要充分提倡“一中原则”,把台湾问题教学与台湾民众认同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有真正的认同感,从而为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作出贡献。
应对当前两岸关系的思考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
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政治关系逐渐改善
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增加,政治关系 将逐渐改善,两岸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也将得到加强。
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两岸经济互补性强,未来经济合作将 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加强,文化交流 将日益频繁,促进两岸文化融合。
创新金融合作模式
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推动两岸金融市 场互联互通,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
文化包容与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
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 ,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 。
促进教育交流
加强两岸教育交流,推动两 岸高等教育合作,培养更多 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加强媒体互动
加强两岸媒体间的互动与合 作,传播真实信息,增进两 岸民众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
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动 两岸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两岸共同发展。
经济互利与共赢
深化经贸合作
加强两岸经贸领域的合作,推动贸易自 由化、投资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积极推动两岸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 程,加强与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合作
,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两岸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 深度融合,提升两岸产业竞争力。
03
应对策略与建议
政治协商与对话
坚持“九二共识”与一个 中国原则
推动两岸高层互动
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
推进两岸政治体制改革
在政治协商与对话中,应始终坚持“九二 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基础。
两岸教师融合心得体会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两岸教师融合项目中工作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与来自宝岛台湾的教育同仁们共同探讨教育理念,交流教学方法,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以下是我在这段经历中的心得体会。
一、文化差异与融合两岸教师融合,首先面临的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台湾和大陆同属中华民族,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两岸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 教育理念差异台湾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教学。
而大陆教育则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这种差异使得两岸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
2. 教学方法差异台湾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大陆教师则更注重课堂讲授,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两岸教师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 课程设置差异台湾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陆教育课程则相对较为系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在课程设置上,两岸教师需要共同探讨,寻求适合两岸学生的课程体系。
二、交流与合作为了缩小两岸教育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两岸教师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1. 互派教师互派教师是两岸教师融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互派,两岸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础。
2. 教育研讨会举办教育研讨会,邀请两岸教育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热点问题,分享教学经验,是加强两岸教师交流的有效方式。
3. 教学观摩组织两岸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相互学习、借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融合成果在两岸教师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教育理念更新两岸教师通过交流,更新了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
2. 教学方法改进两岸教师相互借鉴,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3. 课程体系优化两岸教师共同探讨,优化了课程体系,使课程更加符合两岸学生的需求。
台湾实施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要义与启示
台湾实施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要义与启示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我国台湾地区将于2022年8月正式推行12年义务教育政策,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到12年,后面3年(高中、高职、五专前3年)有条件免学费但不强迫入学。
为此,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
虽然在过去几年里围绕12年义务教育引来了各种争议与讨论,但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已成为世界趋势,势在必行.此项举措必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政策;免试入学;特色招生:超额比序台湾自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40多年来培育出大量的高水准技术人才,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迹。
12年义务教育政策是台湾地区的重要教育决策,它将增加受教育的人数,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带动台湾地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品质的提升。
12年义务教育政策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让他们在生命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同时,提升台湾地区的人才素质,增强台湾地区的竞争力。
经过长期的讨论和研究,台湾各界逐渐形成了推动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共识。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于2022年1月宣布12年义务教育政策正式启动,并从2022年起全面实施。
具体来说,12年义务教育政策分为两个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级中等教育(见表1)。
一、要义(一)目标设定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目标非常明确,从地区发展、社会及学生个人的不同视角,制定了总体目标与分阶段具体目标。
12年义务教育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稳步推进: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为启动准备阶段;2022年8月起,为全面实施阶段。
1.总体目标(1)提升民众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素养;(2)强化民众的基本能力,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3)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4)充实高级中等学校资源,均衡区域与城乡教育发展;(5)落实学生性向探索与生涯辅导,引导多元适性升学或就业;(6)有效舒缓过度的升学压力,引导初中正常教学与五育均衡发展;(7)建立学力检测机制,确保学生学力品质。
港台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以 , 如今 香港 地 区大学 的通 识 教育 中 , 在 国家 和 民
和认真借鉴港台地 区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 , 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无 疑是 有益 的 。
一
、
港 台地 区 大学 开展通 识 教 育的背 景
一
关于港台大学通识教育 的背景 , 既有 共 同的 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 下面仅从经济和政治两方 从经济上看 , 香港 和台湾地 区都 曾是 “ 亚洲
维普资讯
20 0 6年 4月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 教 研 究 版) 高
Junlo i gu U i r t( i e d ct nSu yE io ora fJ ns nv sy Hg r ua o t dt n a ei h E i d i
・
1 ・ O
维普资讯
科 目, 每位学生必须选修 4~ 6学分的通识课程 , 自 台湾地 区大学 的通识教育 方进入制度化 阶 此
段。18 97年, 台湾 当局解除“ 严令 ” 教授 治校 戒 , 以及政治松绑为通识教育 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
境 、 身与 自然界相互间的种种关系 , 自 使学生生活
化、 社会与哲学 、 数学与逻辑 、 物理科学 、 生命科
学、 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 内, 开设各种选修
课程统整在台湾——从理论、政策到执行
四、 台 湾的中 小学课程改革 “ 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充分体现了 统整的 精神, 课 程统整 计划得到了 “ 政府” 在人力、 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并在全台 湾范围内 试
办后全面执行 。
五、 课程统整的形式多样,台 湾的中 小学大多采取 “ 主题式” 统整的 模式,
i n t e g r a t i o n p l a n , I w e n t t o a j u n i o r mi d d l e s c h o o l , X i Z i w a n Mi d d l e S c h o o l ( a n o n y m ) T h r o u g h o b s e r v a t i o n , m a t e r i a l c o l l e c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v i e w i n g t h e t e a c h e r s , I c a r r i e d o u t
c a s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a n d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c u r r i c u l u m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c h o o l a n d t h e t e a c h e r s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i t i n t h e f o r m o f i n t e r v i e w
r e c o r d.
T h r o u g h d o c u m e n t s , I n t e n r e t m a t e r i a l s , o n - t h e - s p o t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v i e w a s w e l l a s a r r a n g e m e n t s o f i n t e r v i e w r e c o r d , I h a v e g o t s o m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a i w a n c u r r i c u l u m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 t h e l e v e l o f t h e o y r , p o l i c i e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 My c o n c l u s i o n s a r e
涉台教育观看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涉台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关于涉台教育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了解台湾历史与文化观看涉台教育讲座,让我对台湾历史与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台湾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沧桑巨变,以及台湾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展现出的英勇精神。
同时,台湾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台湾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涉台教育,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认识台湾社会现状涉台教育讲座让我对台湾社会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讲座中,专家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台湾的发展态势,使我了解到台湾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然而,台湾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治对立、经济困境、社会矛盾等。
这些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
通过涉台教育,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台湾问题,理性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增进两岸同胞感情观看涉台教育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在讲座中,专家学者们强调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民族感情,使我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
同时,讲座还介绍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成功案例,让我看到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的美好前景。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积极宣传涉台教育,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涉台教育讲座不仅让我对台湾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在讲座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此外,讲座还培养了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使我更加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关心祖国的繁荣富强。
台湾地区国民教育数学课程纲要简介及启示
能力及沟通能力. 2 学 习应用 问题的解题方法. ()
() 3 奠定下一阶段 的数学基础.() 4 培养欣赏数
学 的态度及 能力.同时又分别给 出了国民小学 和 中学阶段 的具体 目标.
体系. 本文通过对 台湾 《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 程纲要 一 数学学 习领 域》的简要 介绍, 以了解
台湾地 区九年 一贯制数学 课程纲要将九年
导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使之成为 良好的 辅 助 学 习工 具 . 第六部分是 附录, 包括六个 附录. 中附录 其 为五大主题说 明, 内容包含主题 的理念、目标、 重要概念或用词 的描述等. 数与量” 以“ 主题为例,
养学生正向的数学态度, 了解数学是推进人类文
明的要素;()数学教学 ( 3 含教材、课本及教学
法) 应配合学童不 同阶段的需求, 协助学童数学
通过该领 域的学 习以达到培 养学 生基本能力的 目的. 如基本 能力之 一的“ 例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
题” 在数学领域 的指标为‘ 行数学思维, 【 进 以数、 形、量的概念与方法探 讨并解决问题 ’ . 智能的发展;4 数学作为基础科学的工具性特 () 质. 第五部分是 实施要 点.它包括教学、评量、
第 四部分是 能力指标与十大基本 能力之关 系.在课程纲要 总纲中确立 了现代 国民所需要
的基本能力.() 1 了解 自我与发展潜能.() 2 欣 赏、表现与创新.() 3 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4 () 表达、 沟通与分享. () 重、 关怀 与团队合 5尊 知识 的完整面为教育的主轴, 以终身学习为教育 作.() 6 文化学 习与 国际 了解.() 7 规划、组 织 的 目标.国民教育数学课程须能反映下列理念: 与实践.() 8 运用科技与信息.() 9 主动探索与 1) () 1数学能力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2 培 研 究.(0 思考与解决问题 .具体到数学领域, ()
台湾地区职教高考制度_基本架构、优势及政策启示
台湾地区职教高考制度_基本架构、优势及政策启示一、引言台湾地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指通过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选拔适合从事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学生。
该制度在台湾地区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架构、优势以及政策启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相关制度背景、制度的组织架构、优势以及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制度背景台湾地区作为一个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的地区,对于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台湾地区传统的大学及普通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系统之间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台湾地区开始着手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
三、制度组织架构台湾地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考试科目:职业教育高考主要考试科目包括学科类科目和实践技能类科目。
学科类科目涵盖各类学科知识的考核,而实践技能类科目则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评分标准:考试采取定量评分方式,通过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录取学生的名次和分数。
3.录取规则: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高考录取方式一般采取分科标分和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选拔出来的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素质。
4.培养模式:录取的学生在高等职业学校将接受一定的专业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学校一般设有专业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
四、制度优势台湾地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就业能力: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离校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对于就业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
2.精准招生:职业教育高考通过考试分数和名次的排名,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从事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培养需求导向:职业教育高考制度能够更好地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满足产业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4.促进社会流动与公平:职业教育高考制度为社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上升通道,实现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
对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再认识
对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再认识王亚妮一、合作之背景(一)台湾高等教育现状1945年以来,经过改革和发展,台湾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和更加自主的教育运行机制,无论是教育层次和办学模式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台湾现有大学、独立学院(内设三个以下学院的大学—作者注)和专科学校,共计162所,其中大学117 所(公立46所、私立71 所),大学录取率就已达到97.1%,在全世界排名仅次于韩国,名列第二,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还高。
台湾的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转入普及化,但是台湾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关键性问题。
问题之一:生源质量低。
台湾高校的高录取率的原因简单说就是:学校多,学生少。
特别近年来随着台湾大学数量不断成长,部分专科院校已面临招生压力,只能通过降低录取分数线来招录学生。
更有部分专科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纷纷改制升级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
在这种几乎人人有大学上的情况下,大学筛选人才的功能在不断弱化,高考录取率高直接导致生源质量下降,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问题之二:教育资源浪费。
由于高校数量激增,同时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台湾每所大学运行经费急剧减少。
据相关资料显示,学生人均经费已倒退到15年前的水平。
部分民办高校因为招不到学生,导致办学经费短缺,使学校难以维持,濒临关门,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大陆高等教育现状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大陆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截止到2011年7月,大陆共有普通高校2359 所,其中,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 658 所,占大陆普通高校总数的27.8%。
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上,至2011 年,大陆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3105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5%。
大陆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量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在大陆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的门槛的关键时期,大陆高等教育面临着两大挑战。
挑战一:如何再上规模?虽然大陆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结合国情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大陆人口的基数大,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大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对较低。
台湾基础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赋》 一 文 有对 苏 轼 乐天 知 命 、 豁 达 乐观 的人 格 的 吸纳 ;
பைடு நூலகம்
“ 全景” 展 示 的圄 学 教 育
台湾地 区的 国学 教 育 的特 点 是 “ 全 景 式 展 示” , 即
师开设《 论语 》 课程, 教 学时 他抛 弃 了复 习提 问 、 导 入新
国学 文章 都 能 够 给 学生 带来 启发 , 教 师在 教 学 时善 于 “ 去 粗取 精” , 有 所 舍弃 , 越过 “ 说 文解 字” 式的讲 解 , 触 及 文 章 的 思 想和 灵连 , 在 与现 代 文 『 乜 的碰 撞 中使学 生
受 到传 统 优 秀 文 化 的熏 陶 , 成 为传 统优 秀文 化的传 承 帮与 若
“ 赅” , 无 法让 学生对 怍者及 作品产 生 完整的 印象。 记 得 一位 台湾 教 师在 讲授 一篇 古 文 时 , 花 了将 近
一
整 体 呈 现 。例 如 , 台北 市 中 山女 子 高 级 中学 在 国 学教
育 方 面有 着鲜 明 的特 色 , 该校 高 一年 级学 生在 上 、 下 两
国学教 育 曾在 一段 时 间内受到 冷遇 , 但令 人欣 喜 的是 , 近年来 , 国学 教育 逐 渐 受到 重 视 , 甚 至 引发 了国学 热 。 台湾 地 区的 国学 教 育有 许 多独到 之处 , 其 中的一 些做
的经验, 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渗入灵魂的国学教育
台 湾地 区的 国 学教 育 带有 浓郁 的应试 色彩 , 从 一 定 意 义上 说 , 台湾 学生 学 习国学 , 也是 为 了提 高 阅读 能
关于促进闽台文化、教育交流问题的思考
关于促进闽台文化、教育交流问题的思考近年来,闽台两地的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成为两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种交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文化交流闽台两地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尤其是福建省与台湾地区的交流更为密切。
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两地文化之间仍存在一些障碍,如语言、习俗、信仰等差异。
因此,加强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该加强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推广,如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两地人民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同时,可以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如电影、音乐、出版等领域,推动文化产品的交流和共享。
其次,应该加强文化人才的交流。
两地的文化人才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互相促进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强文化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最后,应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两地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难。
可以加强两地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教育交流闽台两地的教育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两地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因此在教育交流中需要适当调整。
其次,两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
为了促进闽台两地的教育交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等方式,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可以加强学术交流,共同研究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可以加强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中文课程、中国文化课程等方式,帮助闽籍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同时,可以开设闽南语课程、台湾文化课程等,帮助台湾学生更好地了解闽南文化。
最后,可以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
可以通过数字化教育、网络学习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同时,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特色与启示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特色与启示前言近年来,以产学合作为主轴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在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产学合作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从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特色和经验中,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模式。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特点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具有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
产学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学生从学校毕业到适应工作的 transition period,达到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技术人才的目的。
产学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应用课程台湾职业学校设置专业课程标准是根据各盟认可的职业标准,并得到产业同业协会结盟者载具特色职业能力范畴,以结合产学合作、当地产业需求,增进学生特长与职业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
在产业应用课程方面,职业学校强调学习与实作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工作技能。
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台湾职业学校引导学生参加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校外环境中,探索自己的兴趣,学习实际技能,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实践项目的开展,帮助学生理解产业现场的需求和挑战,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互动的机会,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建立起职业社交圈。
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课程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使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
企业参与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可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能。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启示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实践经验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建立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中国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模式需要建立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
学校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挑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设立产业应用课程职业学校应设置产业应用课程,结合产学合作、当地产业需求,增进学生特长与职业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
产业应用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增强职业能力。
两岸台湾问题的感悟
两岸台湾问题的感悟
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两岸台湾问题的感悟:
1. 重视历史和文化: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2.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3. 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互信,缓解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4. 推动和平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应该坚持和平、对话和协商的原则。
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5. 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两岸之间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努力。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对于台湾问题的感悟可能会因个人背景、观点和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如果你对台湾问题有更具体的问题或想要进一步讨论,我将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启示
家庭教 育 是 一切 教 育 的基 础 和起 点 , 既是 人
家庭 教育 指 导 服 务 体 系 ” 。可见 , 家 庭 教 育 指 导 服务 体系 的建 立 和完 善 已经 被 提 上议 事 日程 , 迫 在眉 睫 。在此 过程 中 , 有 许多 问题 亟需解 决 , 如法
的一 生 中接 受 最早 的教 育 , 又是 伴 随 人 一生 的教
业 务 的重点 转为 积极 督导 各县 市成 立 家庭教 育 服 务 中心 , 落 实基层 推 广工作 , 建 立专 业性 咨询 服 务
首都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a pi t a l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第 3期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2 0 1 1 年 颁布 的 《 中 国儿 童 发 展 纲 要 ( 2 0 1 1 —2 0 2 0
年) 》 提出, 将“ 适 应 城 乡 发 展 的家 庭 教 育 指 导 服
务体 系基 本 建 成 ” 作 为 主 要 目标 。2 0 1 2年 , 全 国
尚未 满 足群众 需求 ; 家庭 教育 指导 服务 市场 、 队伍
1 9 9 0年 )
1 9 4 5年 , 台湾 地 区 的最 高 教育 行 政 部 门颁 布 《 推行家庭教育办法》 。它 是 台 湾 地 区 推 动 家 庭
教 育 的最 高行 政 命 令 , 也是 最 早 的行 政 命 令 。这
项 法令 的实施 目的 , 在 于加 强伦 理 道德教 育 , 改进
程, 并 推 出 了针 对 不 同 类 别 家庭 的 教 育 计 划 。 中 国 台 湾 地 区 家庭 教 育 指 导 服 务 体 系 的
台湾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民主化”对道德教育产生了挑战
感谢您的 倾听
多元开放时期
1.本土化意识加深 1997年,“国立编译馆”组织教科书编纂委员会,采“统编”方式,编写“认识台湾”教科书, 并于该年开始使用。社会篇极力鼓吹“我们都是台湾人”宣扬所谓“台湾意识”、“台湾精 神”、“台湾魂”,只字不提“中国人”、“中华民族”,企图在教科书中将台湾史”从“中 国史”中脱离,显示“台湾的主体性”。
民族精神教育: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意识到迅速恢复台湾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唤起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弘扬民族精 神已成为当务之急 。 所以,大力倡导“中国气质、价值观及整个精神层次成为彻底的中国人。” 国民党当局在台苦心经营民族精神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反共意识,以建立精神国防。”蒋介石认为,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都是我们多年来教育的失败,而教育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去的教育没有 注意民族精神和战斗生活的基础,我们丧失了民族精神,就无法抵抗共产集团思想的渗透 。” 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实施民族精神教育, “为反共抗俄,知非提倡民族精神教育,不足以挽救危亡 。”1952 年国民党七大明确提出,为对抗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民族精神为武器,民族文化为骨干,才能够建立我们党 员三民主义的思想……达成反共抗俄救国建国的使命 。”
part
台湾德育课程设置
学校德育发展
02
学校德育的课程与内容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读后感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读后感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家们从中国统一事业发展现状以及台湾问题的新格局着手,重点分析分析当前台海统一思路与政策研究,对台湾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首先,书中指出,坚定实施“一国两制”政策。
只有坚持实施“一国两制”政策,才能开辟台海统一的道路。
只有团结一致,台湾情节才能思動。
其次,书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思路,要以“求同存异”、以对话替代对抗为主要处理方式,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可以极大地缩小台湾问题之间的差距,缓解台湾民众的心理,令台湾民众紧密结合大陆,更有利于实现台海统一。
最后,书中也强调要让台湾人参与到统一大业中来。
让台湾同胞熟悉两岸的历史情况,了解台海关系的基本状况,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社会的交流,实施两岸促进统一思想文化教育,共同肩负台海统一的使命。
通过阅读《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再次强调了实现台海统一的必要性,也明确了实现台海统一的步骤。
我们有信心,有信心实现台湾与大陆分离到统一的宏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9卷 第5期2006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5Sept.2006.646~650收稿日期:2006 04 01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冯惠敏,黄明东(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作者简介]冯惠敏(1965 ),女,湖北浠水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黄明东(1964 ),男,安徽舒城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通识教育;策略;文化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81X(2006)05 0646 05我国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经验已为大陆学者所熟悉,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之成功也得到了两岸四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但对于其成功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去思索。
那么,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成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得当。
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一)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推行最先是由民间发起的。
20世纪以来,由于学术分工过细,导致大学作为知识统整场所的目的为之失落,使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忧心不已。
许多教育界人士呼吁应从学问的整体立场来思考大学的责任,提出实施通识教育。
这种呼声在台湾学界颇有代表性,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198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 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 ,检讨大学共同教育问题。
这个专案小组,经过一年研讨,提出 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 报告书。
1984年4月5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通知各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在 文学与艺术 、 历史与文化 、 社会与哲学 、 数学与逻辑 、 物理科学 、 生命科学 、 应用科学与技术 等7大学术范围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办理通识教育共4 6学分的课程。
自此,台湾地区各大学全面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
199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成立 大学通识课程研究改进专案小组 ,并邀请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阳明工学院和元智工学院等4校作为全科大学、半全科大学和单科学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示范学校,以了解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
1991年, 第四次台湾科技会议 第五中心议题子题(五)提案中曾指出: 因应未来科技发展之需求,加强大学课程主辅修、通识教育以及第二外国语文教育一案中对现行通识教育,各校、院、系所执行内容不一,绩效不甚理想,应重新规划。
从此正式将大学通识教育列入讨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据此开始推动大学通识第5期冯惠敏,等: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647教育研究及教学改进计划。
为了推动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台湾教育主管部门1994年6月6日-15日组团赴日本8所大学考察通识教育概况,并提出考察报告。
1995年6月8日 22日,又组团赴美国10所大学考察通识教育实施状况,并提出考察报告,作为台湾各大学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参考。
1996年,第五次台湾科技会议对 加强协调促成通识教材之编纂 提出明确的结论与建议,科委会委托通识教育学会办理 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 研究计划。
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推动下,台湾各大学院校都开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为了检查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情形,并督促各大学更好地推行通识教育,1997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高教司委托通识教育学会办理 大学通识教育评鉴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
1999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委托通识教育学会办理 大学校院通识教育评鉴 ,并于当年10月完成台湾58所大学院校通识教育之评鉴。
这些评鉴对各大学校院提出了重要的改进建议,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1](第240 241页)。
目前,通识教育在台湾地区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普及。
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通识教育,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自2001年起,调动30亿经费资助 大学基础教育改进计划 (即通识教育改进计划)。
这对以后数年间台湾各大学院校的通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这些作为,是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
(二)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纵观台湾地区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始终有一批大学校长及专家学者活跃在通识教育的最前线,为通识教育的推行不遗余力。
早在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之前,台湾大学虞兆中校长就在台湾大学推行 通才教育 。
1982年6月1日,台大第1364次行政会议决议成立 推动通才教育工作小组 。
10月,该小组拟定 推行通才教育计划书 ,完成开设13门选修科目的计划,并开设4门通才教育科目。
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之后,台湾各大学院校更是积极响应,纷纷进行通识教育的规划和研讨工作,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如台湾中央大学的校长刘兆汉和东吴大学校长刘兆玄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
刘兆汉校长在任期间,曾担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长,积极推动中央大学以及全台湾的通识教育工作。
他就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长期间,开展了大量的推动通识教育的工作,仅1991年一年,就举办了7次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内容包括 人文价值与生命关怀 通识课程的理论基础研讨会 、 职技体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人文素养课群 教学规划与设计研讨会 、 通识教育与美育研讨会 、 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研讨会 等等。
现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长的东吴大学刘兆玄校长更是在大学通识教育方面提出 五识 (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教育,以此为目标引领东吴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为了全面地推进东吴大学通识教育,东吴大学还规划了 东吴通识教育讲座 ,不仅聘任中外大师前来演讲,还成立了 通识讲座教授审查委员会 专门规划讲座内容。
同时,还让教授而非博士生做助教,以便让老师有机会学习大师们教学的独到之处。
台湾大学的黄俊杰教授在推动台湾大学甚至整个台湾乃至大陆的通识教育工作更是鞠躬尽瘁。
除积极推动本校的通识课程改革外,他还多次组织了台湾岛内以及海峡两岸四地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发表了大量关于通识教育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大学通识教育专著,为台湾及大陆等地通识教育的推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台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张一蕃校长(现任第五届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的林安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的林俊秀教授等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
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大学校长、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推行,才使得台湾各大学院校教师逐渐认识到通识教育其实是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和哲思,并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断地投身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热潮之中。
为了提升通识教育水准,台湾各大学还积极行动起来,整合各大学通识教育资源。
1993年3月2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日,台湾高屏地区近20所大学院校联合起来,成立 高屏地区大学校院通识教育策略联盟 ,该联盟的宗旨是:提供通识教育理念沟通与经验交流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并相互支持(包括教师支持、跨校选课、合办讲座等);提升通识课程与教学的品质;强化通识教育组织行政运作;联合出版通识教育学术刊物;合办研讨会与教师研习会。
如1993年,该联盟所属的中山大学、高雄师范大学、高雄医学大学、高雄大学、屏东教育大学5所学校联合师资,共同开设 行为科学导论 通识课程。
该课程包含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5大内容,参与规划、运作、教学等人员有20余人,这对优化通识课程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帮助。
1994年4月, 高屏地区大学校院通识教育策略联盟 更名为 南台湾大学校院通识教育策略联盟 ,联盟成员发展到近40所学院校。
该联盟在继续推广通识教育理念、整合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水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第24页)。
(三)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行大学通识教育,台湾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
首先,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1994年4月成立的通识教育学会,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共同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落实而努力。
通识教育学会的任务是:研究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协助规划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发行通识教育学术刊物及举办研讨会,从事经验交流。
11年来,通识教育学会为推动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在台湾地区岛内举办了数次关于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宣传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且在大陆及香港等地也多次合办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与两岸四地学者共同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交流通识教育的经验,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其次,创办了两种有关通识教育的刊物,1994年4月由通识教育学会创办的 通识教育季刊 ,定位为学术性的期刊,提供大家发表研究或实践成果的园地。
2005年5月,在几位热心于通识教育工作的理监事的悉心规划下, 通识在线 也创刊了。
这是一份纸本与网络同步发行的刊物,旨在建构一个网络平台,发挥深度报导、理念探索、意见交流的功能。
这份刊物为海峡两岸四地大学通识教育的深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1 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研习会举办日期及主题届次时间主办学校主题名称第一届1995年2月台湾清华大学、科学月刊社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流第二届1995年9月东海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思想与方法第三届1996年5月中央大学课程设计与教学经验的交流第四届1996年12月科学月刊社、阳明大学大学之理想第五届1997年12月东吴大学大学通识教育里的情意教育第六届1998年5月逢甲大学大学理念与实践第七届1998年12月台北医药学院、台湾大学通识与专业的融合第八届1999年5月元智大学专业伦理与道德教育第九届2000年12月中山大学跨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视野第十届2002年5月世新大学21世纪通识教育的未来-从普及到深化第十一届2003年11月大叶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 理念、策略与方法第十二届2004年4月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问题与对策第十三届2004年12月弘光科技大学大学通识教育中的 主体性 与 群体性第十四届2005年5月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民主素养多元文化第十五届2005年10月中原大学多元文化激荡中的全人教育再次,对通识教师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