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主要以文学经典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对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以及对文学经典的重视进行探讨,并与现代语文教育进行对比,以期发现其中的特点和变化。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传统方法的运用。

古代教育重视礼仪和规范,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用背诵和默写的方式,通过反复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虚心向老师和先贤学习,尊重师长并遵守教学纪律。

古代语文教育还注重文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积淀深厚,文学经典作品众多且精彩,如《诗经》、《论语》、《史记》等。

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美学价值,通过阅读和品味这些经典文献,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道德情操和人生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现代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背诵和默写,而是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同时,现代语文教育也拓展了教材的范围,将更多的文学作品、实用文本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入教学中,以适应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发展。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注重传统方法的应用和对文学经典的重视,强调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语文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些不同点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教育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文章结构的设定是为了合理组织和安排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信息。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目的是通过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明确文章的框架和方法。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文 教育 中。而 且 这 种 教 育是 一直 与 占代 社会 的 伦理 教 育 、 德 育 教 育等 结 合在 ~ 起 的 。孔 子 教 育思 想 中包 含 “ 身成 仁 ” 杀 之 见 ,孟 子 教 育思 想 中包 含 “ 生 取 义 ”之 说 , 《 经 》 可 舍 诗 以 “ 、观 、 群 、 怨 ” ( 《 语 》 ) ,就 连 《 字 经 》 、 兴 论 三 《 自家 姓 》 、 《 干字 文 》 这 样 的识 字 课本 都 不 仅仅 是 简 单 的
综 合 以外 ,还 有文 、史 、哲 的大 综合 。北京 师 范大 学 中文系
教授 王 富仁 认 为 :古 代语 文 教育 “ 主 体 内容 是文 学和 伦理 其 学 、道 德学 ,是一 个 ‘ 语文 ’的概 念 …… 实 际上 是一 个 民 大 族语 苦文字 的汇 总 ,它 体 现 的是 …个 民族 文 化 的全部 ,而 不
言 ?至 于 中、高考 则 更 是 问题 多多 、弊 端种 利 :从 方 引 进 , 的 、广泛 流行 的 客观 题或 者 变相 的客 观题 ( 主观 题 客观 化 )
充 斥 于语 文试 卷 ,文 学作 品 内涵 的丰 富性 、多义 性 、独特 性
迫于压力,废除了长达
下二 多年 的科举考试制度 ,开始
中 国的汉 语文 教 育源 远 流 长, 它起 源很 早 ,从 现在 可 考
证 的殷 商 甲骨 文 的 习刻 ( 学习 刻契 )算起 ,至 少有 三 千 多年 的历 史 。从 古代 的儒 学 大师 到现 在 各 行各 业 的优秀 人 才 ,经 过 几 千年 的延 续 , 中华 民族 用独 特 的语 言 和文 字创 造 了举 世
t理 纬
中 国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的 特 点 及 现 代 观 照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古代文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材。

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作品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寓言故事、古代诗词和传统戏剧等进行教学。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简洁明了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接近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解读来发现其中的美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和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例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古代文学作品虽然产生于古代社会,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仍然有着普遍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他们发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古代寓言故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对比和探讨。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考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

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进行创作和表达。

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进行创作,或者让学生编写古代故事的续篇或改编现代故事为古代文学作品等。

通过这样的创作与表达,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礼乐教育,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中得到了初步的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辩证等方面。

1. 语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

文字的发展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兴起。

2.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和辩证等。

阅读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写作主要是写作技巧和文体的培养,修辞主要是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讲解,辩证主要是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培养。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语文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发展态势。

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从考试评价到教师培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 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现代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再局限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现代语文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广泛的知识交流和学科整合。

2. 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文学、修辞与鉴赏、写作能力、口语表达、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语言文学注重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修辞与鉴赏注重文学表达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能力培养,口语表达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未来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未来语文学科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媒体化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媒体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知识与技能俱备的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知识与技能俱备的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古代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一份有思想、有态度且知识技能俱备的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对于学生的语文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文技能方面,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具有非常独特的方法和思路。

古代语文教育侧重于实践操作,讲究“学以致用”。

古代语文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培养。

而不求甚解教学法,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其通过逐步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进而实现非常自然的知识演进和技能提升。

在激发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语言之美方面,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也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具有个性和魅力的语言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解读诗文中难懂的字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验语言的美。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带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为学生提供实际感官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的内涵和精神。

在引导学生用掌握的语文技能去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学习并继承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征。

通过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的引导,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视线从繁琐技能的训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达到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的确是一份知识技能俱备的教科书,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古代语文的传承,需要我们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热爱,让知识技能更好地加以运用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中国古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其它文学类课程的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是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较强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并行课程为《古代汉语》,后续课程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共同形成中国文学体系。

2.课程设计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立足于作家和作品分析,通过诵读和欣赏使学生充分体验文学的美感,教会学生探索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对学生古代文学理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突出师生间的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课程前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学史、文学运动及文学流派。

⑵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状况。

⑶掌握古代文学的伟大成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⑷能够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⑸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评价古代作家及古代文学作品。

⑵能够借助有关资料及工具书阅读一般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⑶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⑷能够写出观点清晰的文学欣赏短文,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作品领悟能力。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口头 文学 。
古代 的语 文 教 育 . 无论 是 识 字教 学还 是 “ 国学”
常识教学 , 无论是读书作文 , 还是思想政 治教育 , 常 常是扭合在一起 的, 不管你扭合得如何 , 或生硬 、 或 交融 , 都是想方设法 的“ 扭合 ” 。 比如 蒙童读《 三字 经》 , 首先是识字 , 其次是识物 。 “ 稻粱菽 、 麦黍稷 、 马
2 . 古 文教 育 的统合性
古文教育期. 语文教育则逐渐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生活分开 这个时期语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 , 一
是 以 儒 家 思想 为 主 导 , 在 与道 家 ( 老庄 ) 思想 、 佛家
) 从这 两段 话 来看 . 到 宋代 也还 是 分小学 和 大 学 ,
十五成 童 之 前在小 学 , 十五成 童 之后 在 大学 。 其实 , 成童前后 . 有相 当一 部分 知 识 是 属 于 后 来称 为 “ 中 学” 阶 段 的 内容 。 “ 格物 、 致 知” 这 类 内容 , 是包 含 书
糙 而 生动 的 言语 教 育来 自于 生活 . 生活 是学 习语 言
而数任 的。 它 的这种多功能性 , 就表明它的内容的
极 端 丰富 性 。
的大课堂 在 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 人们靠 口耳
授 受 的方 式传 播 和学 习劳动 技 能 . 从而 促使 口头 语
言不 断 发 展 . 以至 创 造 了 谚语 、 歌谣 、 神话 、 寓 言 等
中 学 语 文 ・ 理 论 探 索 l l I I 攀
牛羊 、 鸡犬豕, 这 些 字先要 认 识 , 同时还 要认 识 这 些
牲畜和谷物 。 知书 识 理 , 懂情知故 , 这也是学习《 三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牲质和辅点

浅谈我国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浅谈我国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浅谈我国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摘要]我国传统的启蒙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步骤,积累了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结合《古文观止》《古文释义》两本文选教材,着重讨论了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特色。

[关键词]古文阅读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特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材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其中最能体现传统语文教育特色的是阅读教学。

前期阅读教学的教材主要是短小精悍的蒙养故事、散文故事、成语故事等,后期配合“四书”“五经”的学习,阅读教学的教材转为文选评点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文观止》《古文释义》。

两本书均流传很广,影响巨大,集中体现了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特点和方式、方法。

一、精选历代名篇,详加评点批注选编古文,由于是选编者本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进行的,所以存在很多不同。

在数量上,有的多达千篇,有的只有数十篇,但大多在100~300篇之间,其中《古文观止》220篇,《古文释义》147篇。

在使用过程中,塾师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在内容上,有的只选唐宋时期的古文,有的则选从先秦直至作者生活的前一时代的作品。

但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就是只选历代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而同代人的作品则没有经过这一历史检验的过程,一般不选择。

我国传统语文教材流行最长久、最广泛的教材往往是不知名的“里巷塾师”编写。

古文选编本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在体例上差异并不大,或者说,在对文章内容的阐释和讲解方面思路基本一致。

对此,张志公先生有精辟的总结:“所有这些评本,大都有注,评(或批)和圈点。

注,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等;评(或批),是指点文章思想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的要点;圈点,是用符号(画在字旁的圆圈、黑点、直线、三角,画在段落末尾的短横等)标示重要的词句或段落的划分。

这些,一般总称为评点。

”①正是由于特定的教学对象、固定的教学目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古文选本风格和体例上的大体一致。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如果把整个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1],那么,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至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即为古代语文教育期。

其中,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结合劳动和生活进行言语和文字教育的阶段为言文教育期,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渗透在文化教育中的读写教化的阶段为古文教育期。

古代语文教育期虽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但渗透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活动中的语文教育理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不乏启示。

一、生活教育:既重视语文课堂,更重视社会生活生活教育既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又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3]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与方法正符合教育的本源,当然也符合语文教育的本源。

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言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此期间,人类经由洪荒时代、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言文教育期的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分离独立,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它虽然内容贫乏、形式简单,处于混沌、粗疏的状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但它与生活这一原始情结相联。

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种经由生活的原始途径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法,就是当时和此后语文教育最正宗而本真的基本方法。

到了古文教育期,与言文教育期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出现了以“家训”为标志的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

尤其是那些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大都认为“天下之本在家”。

由于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他们的家训自然成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是影响较大的家教书。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的教学策略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的教学策略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的教学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的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古代诗文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古代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古代诗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古代诗文的背景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教学《春晓》这首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春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气息,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情感。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古代诗文的了解和领会。

二、注重情感体验,增强学生情感投入古代诗文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情感投入,让他们在诗文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对诗文的认同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的建筑和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诗人登楼观景时的心情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通过情感体验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情感投入,激发他们对诗文的浓厚兴趣。

三、结合实践活动,拓展诗文阅读的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组织学生到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郊游活动,让学生在山水之间感悟诗文的意境和韵味;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的魅力与美妙。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诗文的实际体验和感悟,使其对诗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千家诗》作者:“后村先生”即
南宋刘克庄,字潜夫,自称后村 居士。
6
对中外学汉语语文教教学学法论
2021/3/10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三字经》选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12
对中外学汉语语文教教学学法论
2021/3/10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三)封建社会教育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5
对中外学汉语语文教教学学法论
2021/3/10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三》、《百》、《千》、《千》简介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 号深宁居士。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 姓氏的书,
成书于北宋初。是宋朝初年钱塘 一个老儒编的。
《千字文》作者:周兴嗣(502549),字思纂,南朝“齐”属的 “陈郡项人”。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一)识字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14
对中外学汉语语文教教学学法论
2021/3/10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在三个教育阶段中,特别是在封建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明显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阶段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但在原始社会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存在。

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原始记事、伦理道德教育中,都有不少的语文教学的内容。

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

而大量的语文教学内容,也综合在经学教育之中。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学历时最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三、百、千、千”是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的作用是集中识字。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从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到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由于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

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学习畏难情绪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语言晦涩、篇幅较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去接触和了解古代文学。

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有趣故事、引入生动的历史背景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先讲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故事,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此外,利用多媒体资源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播放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影视作品、音乐或动画,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建立起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比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紧张的气氛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加强诵读指导,培养语感诵读是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体会古代文学的语言魅力。

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对于一些生僻字和多音字,教师要提前讲解,确保学生读准字音。

同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把握好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比如,在诵读李白的《将进酒》时,要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诵读柳永的《雨霖铃》时,则要读出婉约哀怨的情感。

其次,要注重诵读的多样性。

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诵读中感受作品的魅力。

还可以组织诵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三、结合历史背景,加深作品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2012-10-22
三、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 1.导致了“谈话法” 、 “鉴赏法”、“分 析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滥用。 • 2.大量的采用提问、谈话、讨论等方法组 织学生活动,把讲课变成问课;领导听课, 靠教师提问多少次和学生举手发言多少次 来评定教学水平,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2012-10-22
(三)1956—1958年,汉语、文 学分科教学实验
• 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中央 教育部为此颁发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 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 本。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 《汉语》课本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课 本》则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 • 主要问题:文学课本份量太重、难度太大,对 字、词、句等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 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术语概念较多,不能 很好地学以致用;文学教学、汉语教学和作文 教学如何配合的问题没有解决等。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 一、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述评 •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 和创新
2012-10-22
一、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述评
(一)1949—1953,“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 改革(二)1953—1956,“关于《红领巾》教 学”的讨论 (三)1956—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 验 (四)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语文 教育(五)1960—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的语文教育 (六)1966—1976,“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 (七)1977—20世纪末,新时期的语文教育 (八) 21世纪的语文改革
制作单位:文学院 发言人:邢星 张喜泉 高刚
•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古文教育分位三个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教育阶段;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阶段;进一步的阅读和训练阶段。

(一)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古文教育的读本主要有三种:《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

我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所以也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的语文教材。

专供儿童识字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及各类杂字;掌故性故事性很强的《图国册》《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进行语言文字方面“小学”教育的《字体蒙求》《文字蒙求》,古文选本中的《古文美键》《文章轨范》《东莱博议》《古文观上》等,都成了清朝兴学以前各书塾采用过的语文读物。

这些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当时的伦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语文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读物内容上背离实用性,编排上欠缺科学性,都还不能说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因而,也更谈不上是符合教育科学要求的语文教科书。

(二)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在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以《千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为代表的蒙学读物,其目的主要是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儿童识字以后,一方面读写散文故事,同时读写优美而前进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的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

课件,读散文读诗歌是识字以后的一项教学任务。

除了读散文诗歌还要进行阅读。

大致儿童入学第三个年头,进入读写基础训练为主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对对子,有的还教给学生一点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知识。

“诗经”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主要途径,“讲读”也就成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文章写作方面,从史料来看,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写作教学。

古人在四五岁启蒙时就一方面读《急就篇》《三字经》《千家诗》等识字课本,一方面练字炼句、属对、叶韵,进行写的基本训练,类式于今天小学的造词写句子,但比今天的训练层次高得多。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说到古代语文课程,嘿,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又爱又恨的经历啊!想想那些古老的文字,简直就像在解密千年以前的谜团,既神秘又迷人。

老师们总是喜欢给我们讲那些“唐诗宋词”,我心里想,这些古文能吃吗?不过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美丽和韵味,才知道古代的文人真是才华横溢,那个时候的课本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枯燥乏味,而是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课堂上,老师时不时就会念出几句优美的诗句,语调抑扬顿挫,感觉就像是在听音乐一样,尤其是那些描写自然的诗,让我想起了春天的花开和秋天的落叶。

哎呀,那种意境,简直让人陶醉。

每当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句子,心里总是会冒出一阵阵暖意,仿佛能看见那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大地上,真的是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说到学习古文,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些绕口令似的句子,有时候一读就搞得自己满头雾水,感觉像是中了“语文的毒”。

但当我真正去琢磨那些字词时,发现它们不仅有意思,而且还能让人脑洞大开。

古人的智慧可真不是盖的,许多成语都源自于古文,像“画龙点睛”、“杯弓蛇影”,每个成语都蕴含着一个故事,让我在背诵的同时,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真是身临其境啊。

古代的语文课程可不像现在这么单一,除了读书,还要写字。

那会儿,练字的日子可真是“艰苦卓绝”。

想象一下,握着毛笔,浓浓的墨香弥漫在空气中,每一笔每一划都得小心翼翼。

写得不好的话,老师可是一点都不留情面,生怕影响到我们的“书法家”梦。

虽然当时觉得太磨人了,但回想起来,真是让人怀念的日子。

那些个字,写得像蚯蚓爬过一样,也算是一种风格吧。

学习古代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感受那种文化的底蕴。

每次翻开古书,就像打开了一个宝藏,里面装着智慧、情感和哲理。

看到那些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我总觉得,古人真的是“心中有诗”,把他们的情感化作字句,留给我们后人去品味。

那些诗词,陪伴我们走过了多少个晨昏,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

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

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
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古代语文教育形式

古代语文教育形式

古代语文教育形式古代语文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语文教育形式多样,包括经书讲解、诵读、注释、作文等多种方式。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三个方面介绍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

古代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著作为主。

古代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因此经典著作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这些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孟子》、《诗经》、《史记》等,通过对这些著作的阅读和解读,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同时,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写作能力。

古代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多样。

古代的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对灵活多样。

其中,经书讲解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老师会将经典著作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解释其中的意义和思想。

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另外,诵读也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生会背诵经典著作中的篇章,通过反复诵读来提高语感和记忆力。

此外,注释和作文也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

学生会在阅读经典著作的同时,辅以相关注释,帮助理解和掌握。

而作文则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选用也非常重要。

古代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因此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

教材应该包括经典著作和相关注释,以及一些辅助材料。

经典著作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注释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著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注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思想。

辅助材料可以是与经典著作相关的诗词歌赋、历史人物传记等,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

古代语文教育形式多样,包括经书讲解、诵读、注释、作文等多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

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

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

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

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

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二)“五经”、“四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

1、“五经”“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

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

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1]。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2]。

4、联系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成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

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

”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

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

“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

”[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

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

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

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

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5]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

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6]。

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

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

[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

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9]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

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

4、先放后收“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

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10]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

……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11]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