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一、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切实的一类学科。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对文体特点的感知能力,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本文将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提供参考。
二、文体意识的重要性文体是文章高度武装的表现形式,是作者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有效手段。
为有效地阅读和理解一篇文学作品,需要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因此,文体意识是掌握语文的必要条件之一。
文体意识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 注重文体的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解析、例文鉴赏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记叙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记叙文的特点。
在学习议论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分析文体的特点,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效率。
2.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在学习不同文体时,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相关的作品进行写作。
例如,在学习散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卢照邻的《小城故事》进行写作。
在模仿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体验和感受,进行自我表达。
3. 引导学生对比文体学生可以在阅读多篇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时,通过对比分析以增强文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叙事文和说明文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将两种文体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更好地运用不同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在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分析,使其认识作品的优缺点,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救。
例如,在分析散文《记得还有我》之后,让学生完成类似的写作时,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运用散文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文体意识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文体意识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文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特点、结构和运用方式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不同的文体,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来设计一节关于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课。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运用方式,掌握常见文体的基本表达风格和结构;2. 能力目标:学会区分不同文体,并能根据不同文体的要求进行写作和表达;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兴趣,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给学生介绍什么是文体意识,并解释文体意识的重要性;2. 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运用方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等;3. 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文体的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并体会不同文体的魅力;4. 进行文体分析的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运用;5. 通过模仿写作不同文体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一下,他们都读过哪些文学作品,对不同文体有哪些感受。
2. 阅读活动:教师选择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进行整篇阅读讲解,包括文体特点和运用方式。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在限定时间内分析一个给定的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4. 老师讲解:根据学生的小组汇报和讨论,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写作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文体,并结合之前讲解的文体特点和运用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可以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进行写作。
6. 互评活动:学生将写好的作文互相交流,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四、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主动发言、提出问题和参与小组合作。
2. 写作水平:评价学生写作中是否能够准确运用所学文体的特点和结构,是否能写出具有吸引力和表达能力的文章。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文体的辨识和理解能力,即对文体的认识和感知。
它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受话对象以及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觉察能力。
文体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交际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体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不同文体的语言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诗歌、小说、剧本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风格。
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和使用方式,培养他们对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敏感性。
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模仿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
最后,要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言活动,例如写作、朗读、演讲等,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文体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文体意识。
除了文体意识,不同文体还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比如,新闻报道通常追求客观、中立和简洁,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科技论文注重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要求使用专业术语和精确的数据;散文追求抒情、自由、自然,可以带有个人感情和评价;戏剧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要求情感冲突和冲突冲突的表达。
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教学策略。
首先,要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解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向学生展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其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运用不同文体的语言进行练习和实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报道的模拟,让他们亲自体验新闻写作的过程。
再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体学习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文体作品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文体意识和表达能力。
总之,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文体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
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
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因此,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体做法:一、课程目标要学习研究逐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会发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
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作出具体要求。
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
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
“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
童话、语言等用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情境——“童话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现实图景”,让学生透过童话或者寓言的“美好情境”,去感受生命与情感的美好。
从而进入言语情境,沉入特殊的言语世界里。
再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情感与知识目标,而“展开想象”则是学习这类文体的方法和策略目标。
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
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文体意识指的是学生对不同文体特点的认知能力,包括对文章的体裁、文风、文体等方面的理解。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水平。
下面将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技巧进行探究。
一、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体裁是文章的一种分类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判断其体裁。
记叙文常常通过叙述事件的发生顺序来展示情节;说明文通常通过列举事实、解释原理等方式来说明问题;议论文则常常通过提出论点、论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
通过分析文章的体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结构。
二、展示不同文体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文体的范例文章,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文体的特点。
可以选取一篇记叙文、一篇说明文和一篇议论文,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分辨它们的区别。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用词、句式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不同文体的魅力。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文体转换能力一个具有优秀文体意识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文体转换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文体转换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转换能力。
可以要求学生将一篇说明文转换成记叙文,或将一篇记叙文改写为议论文。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文体的特点。
四、加强学生对文风的理解文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和写作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技巧、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来理解作者的文风。
这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又能培养学生对文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学生应该能够欣赏和感受不同文体所表达的美。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特点,让他们体验到文体的魅力和美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
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
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
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1.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教学目标】:1.明确文体特点。
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文体特点。
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
【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所谓文体意识,就是写作时自觉按照文体要求进行写作,不要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去写,写得文体模糊,不伦不类。
文体意识比较淡薄是现在高中生作文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进入高三备考的同学们来说,如何理解高考文体要求中常见的“文体不限”?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文体不限”并非是指不要文体,而是说,只要围绕主题,采用记叙文体、散文、议论文体等都可以,但绝不是说一篇文章中可以采用几种文体。
一篇作文必须以一种文体为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四不像”文体,即“无文体”作文。
所以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明确文体要求,杜绝“四不像”。
对文体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是写作之大忌。
犹如厨师不识菜系,不懂菜谱,不知配料,烧出的菜肯定不鲜不美,无色无味,难以下咽。
所以,写作杜绝“非驴非马”首先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1.文体特征:议论类文章,议论的文字必须超过2/3;记叙类文章,记叙的文字必须超过2/3;散文,要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也就是文中要有“我”,以抒情、描写的文字必须超过2/3,兼有记叙、议论。
否则,视为文体不明。
2.文体辨析1)议论性散文和记人记事性散文形式灵活,便于抒发见解和感受,容易显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已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因此,尽管一些省对“文体规范”有明确要求,但是在实际评卷过程中,往往还是对它们“高抬贵手”了,有的甚至还因为文采突出而获得较高分数。
2).然而,我们还是有必要明确一下它们与“规范”的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a 议论文VS议论性散文: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观点有论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有时还下辖三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组成结构清晰的系统;后者,有观点无论证,观点很多,且随意散乱,几乎是“想到哪说到哪”,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和结构系统。
语文教学要强化文体意识
语文教学要强化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将其与构成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连接、组合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体意识。
一、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1、文体是体验课文文本的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进行了特殊的强调,传统语文教学对于体验是陌生的。
如何进行体验需要摸索,而文体意识为我们进行阅读中的体验提供了契机。
首先,文体意识的形成是以体验做为基础的。
文体意识形成中“体验”的经历,正是为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提供了范本。
其次,文体意识是迅速根据文体特点进入文章行文情境的保障。
面对具体文体的课文,文体意识能够迅速的确认体验的方向和主旨。
如小说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
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凝等等。
这种体裁上的特点为具体进入作品,提供了具体体验的契机和方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结果仍然还是哈姆雷特,在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很多人游离课文内容,感悟的结果不再是“哈姆雷特”而成为某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人。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混稀了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而且也没有搞清文学文体和普通写作文体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文体意识是对感悟具有引导作用,不仅不会将生活与作品混浠,也会分清文学作品和普通写作文体的内容,使感悟优秀课文文本时,即能深入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文体特点实施感悟策略。
2、文体意识是对文本的理解规范。
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去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
他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浅谈文体意识下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策略
列 宁说 过 ,没 有情 感 就 从来 没 有 也不 可 能 有人 类
事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信息 ,教师不可能一字不漏
地 进行 教 学 。因此 ,在 教学 中 ,教师 要 学 会对 教 学 内 对真理的追求。在追求 自主感悟 、个性体验 ,人文熏 容进行 大胆取舍 ,舍去学生学 习中已掌握 的内容 ,舍 陶的 《 标准》环境下 ,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 的学习 弃 与课 文 主题 关联 不 大 的 内容 ,抓住 一 些 统 摄全 文 的 提供广阔的情境和空 间,让他们在美好 的环境 中学习 要 素 ,抓住 重 点句 段 、关键 词 句 和 特 色语 言 进行 深 人 语言 ,感悟语言文字 的美 ,培养语感 ,张扬个性 ,陶 剖析 ,或背诵积累 ,或仿写运用 ,从中赏识到语言文 冶性情 ,提高学习兴趣 ,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 字 表达 的精 妙 ,以及 运用 文字 的快 乐 。 人文 内涵。例如 ,在教学 “ 观潮 ”中 “ 人声鼎沸”一 1 .在重 点 句段 的语 言特 色处 多读 词时 ,教师可 以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假如你看到 例 如 ,“ ‘ 诺 曼底 ’号 遇难 记 ”一课 ,小 说 以刻 画 盼 望 已久 的 钱 江潮 终 于来 了 ,在 这 激 动人 心 的时 候 , 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 的环境 你会如何表现?学生为 了表达 自己内心的欣喜之情 , 描写 ,揭 示社 会 矛 盾 ,反 映 现 实生 活 。选 编这 篇课 文 有 的兴 奋 的喊道 :快 来看 啊 ,潮 来 啦 !有 的一边 蹦 着 的主要意 图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 边叫着 :潮来 了!潮来 了!有的还挥舞着手 ,还有 形象 的方 法 。在 教 学 中 ,教 师 不 能孤 立 地从 人 物 、情 节 、环境三方面逐一分析 ,可以围绕课文是如何通过 的拍着手 叫好……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者用文字 人 物 的语 言 描写 来 表 现 哈尔 威 船 长 的这 个 主要 问题来 描述的喧闹情境 中,他们 已经忘了 自我 ,忘 了 自己是
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作者:蔡凤燕来源:《新教师》2014年第11期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阅读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文体不同,风格不同,表现的手法及方式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文体意识,面对不同文体,却用同一套路,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才能高屋建瓴地使用文本,驾驭文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解读文本要有文体意识阅读是信息的解码活动。
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其前提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
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
读者只有根据它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
不同文体的文本,其代码组合及解读方法完全不同,这是由它们把握社会生活的各自方式决定的。
教师对课文进行读解,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
否则,就会出现误读。
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把“山一程,水一程”理解为一程山一程水;把“风一更,雪一更”理解为一更风一更雪。
这就是缺乏文体意识的表现。
词中的“一”是虚指,而不是确切的数字,它含有连续不绝的含义。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风一更,雪一更”说明风雪交加,气候恶劣。
如果把“一”当作确切数字来看待,就无法体会到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的声势;也无法体会到将士们被聒耳的风雪声惊醒,睡意全无,更加怀念温暖、祥和的故园的情感。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感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世界,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体会到文本的精妙之处。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有文体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不同文体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文体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文体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章表情达意、承载思想的载体。
在写作动笔之前,作者首先要确定选择好文体,再组织语言负载一定信息,去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
由于传统写作教学侧重于对文体知识的讲授,文体能力的训练与文体知识的讲授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脱节状态,学生的文体意识缺失。
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文体感”,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水平。
增强文体意识,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
我们现在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它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我们在写作教学时,最起码要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作文要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么写。
“写什么”考虑的是文章的整体,即文章要写的内容、对象是什么,通过文章你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怎么写”最能体现你的文采,它讲究的是创意,即文章的体裁和表达的特点;“为什么要这么写”属于写作文时的反躬自问,它的出发点是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章体裁。
同样的内容因为文体有别,立意就不一样,如诗歌重在抒情,记叙文重在写人记事。
不同的文体其主题呈现方式迥异,说明文和议论文表现为一种思想、观点或主张,诗歌显示为某种直觉、情绪或情感,小说则凸显为一种典型形象,文本的结构、语言、题材等也会随之表现出独特的形态。
文体必须与内容表达和技巧的选择相匹配。
它不仅牵涉到怎么命题,怎么立意,结构如何安排,材料怎么选择,语言风格怎么确立等问题。
它还会影响到表达方式的运用。
我们如果把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围绕一个中心,灵活而综合地运用,确实不错。
像我们学习过的《记念刘和珍君》,课文中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但针对不同文体,一般还是要有所侧重,如《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类文章,作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抒情,文章主要以记叙为主,描写抒情是使叙述增色,议论是使主题深化。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技巧与文体特点分析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技巧与文体特点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写作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并且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一、写作技巧的应用1. 题目分析与构思写作的第一步是对题目进行分析和构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要求的写作内容和要求。
同时,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构思写作内容,例如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和提纲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
2. 提炼中心思想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提炼中心思想的技巧,例如通过概括关键词、总结段落主题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文体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3. 使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写作中常用的技巧,能够给文章增添美感和表达力。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并示范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4. 运用论证和举例在论述性的作文中,学生需要能够进行合理的论证和给出具体的实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举事实、引用名言、提供数据等方式来支持论证,同时也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合理举例的技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
二、文体特点的分析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以便能够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
1. 记叙文记叙文是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叙述事件或故事为主要方式。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描写、对话、时间顺序等手法,使文章具备生动、形象的特点,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写作内容。
2. 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清晰准确、论证严谨为特点的文体。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分析、比较、对比等方式,使说明文的表达更加准确、科学,并且能够有效传达作者的意图。
3.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以作者的观点和论证为核心的文体。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给出恰当的例证,并引导学生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关论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说说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说说阅读教学中的⽂体意识⽂体意识与⽂体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体是历史和社会需要的产物,它的产⽣与丰富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们为了不同的表达⽬的选择不同的表达策略和⽅法,逐渐形成了各种有⼀定规律的、形式⽐较固定的⽂本模式,就是⽂体。
这从中国最早的⽂体论述中可以窥见⼀斑:“夫⽂本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
⽂体意识是在丰富的⽂体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形成的对不同⽂体模式的⾃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简单地说,就是对不同⽂体有⾃觉的理解、感受能⼒,能根据不同的⽂体⾃觉选择适切的阅读⽅法和姿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觉选择合适的话语体式和结构⽅式来成⽂。
显然,⽂体是知识范畴的概念,⽂体意识是能⼒、素养范畴的概念;⽂体是⼀种知识,⽂体意识是⼀种经验,⼀种积淀,⼀种能⼒素养。
⽂体的划分,既遵从具体⽂本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模式的规律性,同时关注它们承载的不同功能。
对于读者⽽⾔,⽂体是先念的客观存在,是静态的;⽂体意识需要借助具体⽂体⽂本的阅读和表达实践来培养,是动态的。
对于作者来说,情况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如果他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有现成的⽂体模式可以运⽤,直接调动相关的⽂体经验就可以了;如果现成的⽂体模式不能满⾜表达的需要,他就有可能在表达实践中创造出⼀种新⽂体来(当然要考虑其受众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这也是⽂体越来越丰富的主要原因。
⽂体意识的形成是不是⼀定要以⽂体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呢?显然不是,⽽是以⼤量的读写实践为基础,⾸先以整体的、感性的、经验性的状态存在于认知系统中。
阅读也好,写作也好,为什么读,怎么读,为什么写,选择什么⽂体来写,对于成熟的读者作者⽽⾔,正是对⽂体有了这种经验性的认知,就逐渐成为了⾃觉能动的⾏为。
这种⾃觉只能是来⾃于⽂体知识的感性积累和长期的读写实践带来的对⽂体规律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体知识的理性学习却很难直接转化为读写实践的⾃觉能动⾏为。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体特点和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体特点和教学策略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只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而我这里的“材”指的是不同体裁的课文。
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准确辨识其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教学,解决文本教学中的“目标偏移与内容模糊”问题。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什么样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不能用读产品说明书的方法去读小说:前者是实用文体,宜作理解性阅读,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后者是文学作品,宜用感受性阅读,主要运用形象思维。
二、文体特点我们将小学教材中的文本按照文体重新分类,实现从单篇教学到类篇教学的跨越。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文体划分为两个类别:一是文学类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一类是实用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各种应用文。
这是一个“举三反一”的学习过程,不经历“三”的积淀,就难以获得“一”的提升;也唯有掌握了这个“一”,学生才能将获得的阅读方法与能力,迁移到同类文体作品的阅读中,实现“举一反三”。
这种将单篇课文按照文体归类教学,由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正向迁移。
这种由篇及类的“类篇”教学是最经济实惠的,可以帮助我们暂时从人文主题的单元序列中跳出来,从文体分类阅读的视角,将一册教材中的选文加以分类重组,形成以文体为主线的阅读单元,改进阅读教学。
三、教学策略文体分类教学,锻炼的是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根据每一类文体的特征,我们集中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区分文体之间的界限,提高文体的辨识力;二是文体的教学价值,以把握该类文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研制,提高文体的教学解读能力;三是文体的设计要领,即从文体阅读的思维方式入手,设计适合学生的阶梯式读写活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四是设计课例,选取有代表性的文本,研制出可操作、可迁移的教学活动设计,为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设计范例;五是实录评析,选择典范的名师教学实录,并加以深入地剖析点评,揭开该类文体的教学规律和有效路径,给一线教师以直观的课堂摹本。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一、文体意识的重要性二、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体意识的策略1. 引导学生认识散文的特点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散文的特点。
散文不同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需要学生有清晰的认识。
散文的随笔性、抒情性、叙事性、议论性等特点都是学生需要了解和把握的内容,只有通过对散文特点的认识,学生才能更好地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
2. 散文鉴赏与分析散文鉴赏与分析是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通过对其结构、语言、表达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逐步感知、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
可以通过对散文的题目、题旨、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散文作品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从而增强他们对散文文体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感知和理解散文作品。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中的情感体验、心理揣摩和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共鸣来理解和感知散文作品中的情感魅力;也可以通过对散文作品所抒发的思想、道德、人生观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感知和理解散文的内涵。
通过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散文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
4. 综合性阅读任务5. 创设情境、引发情感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感知和理解散文的特点,增强他们的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只有通过对文体意识的培养,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从而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感觉还可以的话,后面可以写一些实例讲解】。
基于文体意识简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要点
基于文体意识简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要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文体语言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我将从文体意识的培养角度,简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要点。
首先,学会区分不同文体。
高中语文写作涉及到多种文体,如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让他们能够区分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例如,叙事文着重于讲述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般采用过去时态和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说明文则是通过列举事实、分析原因等方式来说明一些问题,一般采用客观、科学的语言表达。
通过让学生透彻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能够帮助他们在写作时选择合适的文体,使作文更加得当。
其次,培养学生掌握文体语言的技巧。
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技巧。
例如,叙事文要注重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借助描写细节、运用对话等手法来丰富叙述;说明文要注重事实的陈述和观点的阐述,可以借助数据、比较、举例等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进行文风的创新。
尽管不同文体有各自的规范和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写作时完全僵化地遵循这些规范。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风意识,鼓励他们在掌握文体规范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化的文风。
例如,叙事文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来塑造个性化的叙事形象;说明文可以通过独特的观点和个人的见解来呈现自己的思考。
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风意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的创造力。
最后,注重文体的整合性学习。
在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体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文体的整合性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文体,写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
比如,在议论文中加入叙事的元素,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在说明文中融入议论的角度,以提升文章的思辨性和思考深度。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和把握散文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散文教学策略: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散文是一种自由流畅的文体形式,它融合了故事性、议论性和抒情性等多种表达方式。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他们理解散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优秀散文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
二、注重实践与创新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实践与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创作。
通过给予学生自由的话题选择和写作方式,鼓励他们展现个性化的表达风格,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引导他们熟悉散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文体特征,提高写作水平。
三、加强与其他文体的联系散文与其他文体如小说、诗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加强散文与其他文体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
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异同之处,在实践中提升他们对散文的理解能力。
也可以通过多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文学创作兴趣,提高整体的文学素养。
四、注重跨学科教学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注重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引入相关学科的内容和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散文。
比如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实践和创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并把握散文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实践与创新,注重与其他文体的联系,以及注重跨学科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散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散文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散文是一种开放性的文体,它不拘泥于格律和韵律,能够展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深入思考。
散文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开拓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教学常常被忽视,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较低。
为了提升散文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散文教学应注重文本分析和阅读技巧的培养。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借助散文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词藻的敏感性和对于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
学生还应该学会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快速浏览、精读和批判性阅读等,以提高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散文教学应注重写作训练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文体,通过模仿和仿写的方式,帮助学生磨砺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散文教学还可以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
散文可以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联动,以丰富学生的教学体验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情感来激发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幅画作,通过画面的描绘和细节来激发对于散文的联想和感受。
通过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通过注重文本分析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写作训练和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散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性特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哲理。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
基于文体特征,提升散文教学策略散文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它以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反映现实生活,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散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文体特征,从而提升散文教学策略,是当前教学工作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要重视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为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学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多进行实践操练,比如观察生活、记录思想、写作感悟等,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主动地使用散文语言进行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注重精读散文名篇,让学生从中领略散文的魅力,逐步提高对散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要注重散文的思想特点。
散文是一种以自由和灵活的方式,表现作者个人的感情、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体裁。
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加深对散文作品内在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者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式的散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社会现实、人情世故等,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感悟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要关注散文的结构特点。
散文多以篇章短小,结构灵活自由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教学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章构思和布局能力。
教学者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控能力,分析名家文章的结构布局,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细节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要关注散文的情感特点。
散文以真情实感为主要特点,通常表现出作者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更加容易融入到散文的世界之中。
在散文教学中,教学者要善于发现散文的独特魅力,通过重视散文的语言、思想、结构和情感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领悟散文的美,以此提升散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散文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播散文的魅力,提升散文教学的效果。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汪潮一、文体意识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
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
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
”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话题。
“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
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
”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
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汪潮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
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
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
”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话题。
“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
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
”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
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
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
这是一种“文体意识”。
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
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文体多样,题材广泛。
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
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
“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等等。
简言之,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
二、文体特点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
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
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
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
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
2.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就是寓言。
它的主要特点是:寓言的主题(寓意)、寓言的譬喻、寓言的艺术形象、寓言的语言等。
3.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
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
4.儿童诗歌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
它的主要特点是:饱满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巧妙的诗意构思、天真的语言表达、优美的童稚意境等。
5.古诗是饱和着作者丰富感情和想象,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精炼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其主要特点是: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意象、和谐的音韵等。
6.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其主要特点是:言文分离、固定不变、语言简练、陌生难懂等。
7.儿童散文,指的是用生动、凝练、充分生活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供少年儿童欣赏,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上形散而神聚、语言上优美而凝练、意境上真挚而深远等。
8.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其主要特点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
9.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六要素”、人称、线索、记叙的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
10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说明的层次性、说明的通俗性等。
一要研究不同文体特点的差异。
例如,清代诗评家吴乔在谈及“诗与文”的区别时曾经说过:“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比较不同文体的具体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
二要研究不同文体的“文体图式”。
不同的文体,在结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文体图式”排列。
用植物形状作比喻,叙事性文章像毛竹,一节一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说明性文章像梅花,许多花瓣围绕花心争相开放;议论性文章像紫藤,从一个节点出发长出无数细枝。
了解这些文体图式,就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理解和习作表达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要研究不同文体之间的转换。
文体是可以变换的。
同是一个材料,因为儿童年龄的高低,可以把它编成不同的读物,以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阅读。
如一个故事,写得详一点是长篇小说,短一点便是故事,再浅显一点就是故事诗或故事歌。
而适用到低年龄的儿童,可以把它做成故事画。
这说明儿童文学文体相互转化的可操作性,指明了儿童文学同质材料多种创作形式、途径的可能性,也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的变换提供了可能条件。
三、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应倡导的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应该遵照其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所以,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研究课题是探讨小语文体特点解读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文体类型教材的诠释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文章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的分析,重新建构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思想。
根据不同文体的含义及特点,可以梳理出不同文体的不同教学策略,主要是:
1.童话教学策略:引发想象、理解寓意、学习语言、个性感受、多项训练等。
2.寓言教学策略:感受形象、培养思维、揭示寓意、实践活动等。
3.神话教学策略:浸润神话人物、点燃独特情感、发挥神奇想象、积累语言表达、适当拓展延伸等。
4.儿童诗歌教学策略: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诗歌的欣赏、诗歌的吟唱与朗读、诗歌的阅读链接和拓展、诗歌的读写结合、与其他活动(音乐、舞蹈、戏剧、游艺等)结合、诗歌作家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等。
5.古诗教学策略:入境、会意、悟情等。
6.文言文教学策略:读通全文、理解内容、朗读课文、明理养性、熟读成诵、拓展课外阅读等。
7.散文教学策略:梳理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意境等。
8.小说教学策略: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欣赏小说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寻找学习的文眼等。
9.记叙文教学策略: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文章的的表达方式。
10.说明文教学策略:抓准说明的对象和中心、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采用直观教学等。
目前小学语文的不同文体教学实践和研究宜采用“文体解释”和“课例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既要把握不同文体各自的主要特点,又有明确不同文体的主要教学策略,更要有对不同文体教学课例的详尽分析:或是文本解读,或是教学设计,或是教学实录,还要有专家点评和学术研讨。
“文无体不立”,小学语文的文体值得关注,期待大家的踊跃参与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