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扬弃≠抛弃——谈“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效整合

扬弃≠抛弃——谈“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效整合
探究式学习有许多其他学习方式无 法 替 代 的 优 点,但 探 究式学习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了解这 些 条 件 有 利 于 我 们 更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从 教 学 内 容 看,须 有 恰 当 的 探 究 问 题,问 题 是 探 究 的 载 体,它要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这 些 特 征;从 时 间 方 面 看,学 生 们 需 要 有 时 间 去 思 考、猜 想、验 证、讨 论、总 结;从 教 学环境看,要 在 充 分 了 解 学 生 的 基 础 上 选 取 适 当 的 教 学 资 源.另外,探究 式 学 习 需 要 充 足 的 探 究 材 料. 同 时,教 师 要 做好组织工作和指导工作,要把学生的思 维 恰 当 地 导 向 更 广 更深的方向.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 当,都 是 有 意 义 的 学 习. 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 方 法 ,正 确 处 理 好 “面 向 全 体 ”和 “因 材 施 教 ”的 关 系 .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中,我让学生 动 手 操 作 把 圆 转 化 成 我们学过的图形,从 而 推 导 圆 的 面 积 公 式. 七 八 分 钟 后,除 了几个课前预习的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 的 长 方 形 外,其 他 的 学生手足无措.对 于 这 种 状 况,我 并 不 感 到 奇 怪,因 为 和 以 往的直线图形相比,圆 是 曲 线 图 形,学 生 不 知 从 哪 儿 下 手 进 行割补,也就无法 转 化 成 学 过 的 图 形. 于 是 我 激 趣,让 学 生 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然后再模仿操 作,最 后 学 生 在 比 较、探 究中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 式. 学 生 学 得 轻 松,于 是 我补充说:“同学们 学 得 轻 松,因 为 你 们 站 在 巨 人 的 肩 膀 上. 为了研究圆的面积,科 学 家 们 付 出 了 很 多 艰 辛 与 努 力,希 望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结果是全国上下都在搞探究教学。

其实,学生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

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

从化学教材分析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的教学等;有些内容应采用探究性学习,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宜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教学。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有接受学习的成分。

比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林华23课堂教学关系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

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

其实,真实的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是预设不变的。

其原因有三: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

其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也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同的情况。

最后,即使是传统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出现的新情况。

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试。 但倡导探 究性学 习, 我们 是否就要 丢弃传统教学 中的成功经 外界的刺激 ; 学生 以 自己已有的知识 、 经验 为基础 , 对新 的知识
验 ?是否就要摒弃注重知识传承 的接受性学 习?在实践 中的思 信 息进行加工 、 理解 , 由此建构起 新知识 的意义 , 同时原有 的知 考 ,为我带来了高 中数学教学 中的新视 野——接受性 学习和探 识经验又 因为新知识经验 的进入 而发 生调 整和改变 。所以学 习

浅谈接 受性学 习和探究性学 习的有机结合
内蒙 古包 头 市 北 重三 中( 0 1 4 0 0 0 )马丽 梅
[ 摘 要] 新课 程要 求 我们在 数 学教学 中要 贯彻 落实 三维 目标—— 知识 目标 、 情感 目标 、 能力 目 标, 并且提 倡“ 自主 、 合作 、 探 究” 的学 习方 式, 但 是我们 强调探 究性学 习并不是排斥 接受 性学 习, 我们应该 把有意 义的接 受性学 习和 探究性 学 习有机结 合起来。这 两者 的结合体 现在 数学 教 学 中则为在教 师 的指 引下 , 允许学 生 自主探 究。本文试从 实践 中通 过不 同方法让这 两种截 然不 同的学 习方 武在课 堂上得 到辩证 统一 , 使 三维
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这是针对我们 以往教 学 中过分注重 排 斥接受性学 习。这就要 求教 学过程 中作为“ 引导者 、 组织者 ” 、 知识传承 , 过分注重 接受性学 习的基础上提倡的 。 但并不意味着 “ 平等 中的首席 ” 的我们 , 应该着力 于深入研 究两种学 习模 式 的
强调接受学习 、 死记硬背 、 机械训练 的现状 , 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 以待发 , 自主 、 合作 、 探 究的学 习方式才能 向纵深发展。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 学法指导】
论“ 探究学 与“ 习” 接受学 习”
‘ 闫增 宁
( 河北省唐 山市 开滦第 一 中学 , 河北
唐山
030 ) 6 0 0
摘 要 :探 究学习” 接 受学习” “ 和“ 作为两种 学习方式在教 学过程 中是相辅相成 的。 学过程 中我们应该针对不 教 同知识 的特 点, 习对 象, 时选择不 同教 学方式 , 学 适 任何一种 学习方式 , 只要 恰 当运用 , 都会收到最佳教 学效果。 关键词 : 习方式 ; 究学习; 受学习 学 探 接
充分发 挥它在教育 中的价值 ,并非摒弃 接受性学 习方
再去 亲 自探索和发现 ,只需从 自己原有 的认 知结构 中 检索与新 知识相联 系的部 分 ,使 自己的新 旧知识相互
十 一+ + ”— ” ・ + ”+ ”+ *十 -+ -十 一+
相结合 。这样 , 不仅提 高了学生 的作 文水平 , 而且提高 了学生对 生活 的评判能力 , 了丰 富的社会知识 背景 , 有 学生的语文素质焉有不高之理 ? 2 师在选 择作文题 目时 , . 教 应选择贴 近学 生的生活 的题 目。 位教师为了启 发学生 的想象思维 , 有 让学生 以 《 到的借 口》 题 目写一篇 文章 , 迟 为 在学 生交 上来 的作 文 中表现 的惊 人的想象力令 人叫绝 , 究其原 因 , 主要是 老师选择 的题 目贴近学生 的生活 ,每位学生都 有这样 的经历 。可见 , 作文的命题很 是重要 , 教师在选 择作文 题 目时 , 应选择贴近学生 的生活 的题 目。让学生能够从 自己的生活 中找到可 以写此 题 目的作 文素材 ,让学生 易于动手 、 乐于表达 、 让作文呈现学生 的生活本色 。 3 . 教师在作 文立 意指导时 , 在保证立意健 康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探究

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探究

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探究作者:李红利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2期摘要:研究学者罗佳音认为“接受性学习的内化作用可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性学习认知,并最终达到接受性学习成果进一步深化效果。

”无独有偶,教育心理研究员梁晓华对接受性学习保持着积极肯定的态度,其觉得“接受是最好的理解,理解才能创新”。

由此可见,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将可有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良性发展。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做一下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理运用教育学者罗伯特·盖尔斯认为“探究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动力,只有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为保障人类文明的兴盛与繁荣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对的,俄罗斯教育学者基里连科认为“接受是最好的获得,只有接受才能有效的内化,只有接受才能转化为供给,因此接受性学习在学习领域中拥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当然,针对接受性教育,部分国内的专家学者将其定义为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毒瘤,大有除之后快的思想。

然而更多的现代思维教育学者却立足于肯定传统教育思想精华所在,认可接受性学习重要性,并将其与探究性学习合理应用,从而确保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落实科学。

一、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及各自优势在传统思想下,接受性教学被冠以“填鸭式”理念,以学生被迫接受学习内容为教学理论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

然而,在现代教育认知下,接受性学习有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其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理念已经被新时代所摒弃,相对的,其正以全新的面貌接受着现代教育的洗礼与考验。

所谓现代教育模式下的接受性学习,其重点立足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思想理念之下,将学生推向教学主体地位,以其能动性与理解力为基础,确保其主动接受教育知识,主动参与教学知识理解之中。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接受教育正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接受,自主内化及自主应用的全新模式,从而实现其教学方式的现代教育价值。

浅析“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机融合

浅析“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机融合
独 特 的优 势 :1它 能使 学 生 在 较 短 时 间 内获 得 大 量 的 、 统 的 () 系
笔者 曾多 次执教《 卖火柴 的小女孩 》有 时 自己讲得 口干舌 , 性化行为 , 不应 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 实践。应让学
科学 文 化 知 识 , 利 于 人 类 经验 的传 承 和 发 展 。 ( ) 于 发 挥科 燥 , 生 还 嫌 枯 燥 。通 过 反 思 , 找 到 了症 结 : 读 是 学 生 的个 有 2便 学 我 阅
间接经验 的能力和习惯 。
探 究的空间。有的学生让 同学们注意文 中的三个“ 只有” 慨叹 ,
和任何事物一样 ,接受性学习在具有优势 的同时也存在着 小 女孩 家境 贫寒 、 活悲 惨 ; 的学生 指着 那堵 “ 生 有 又厚 又冷 的
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 的致命缺陷 : 第一 、 不利 于学生形成探究的 墙 ” 说它 的一 边是地狱 , , 另一边是 天堂 ; 的学生 从中萌生 了 有 精神和操作 的技能 ; 二、 第 使用不好 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被 动。

正确认识 “ 接受 ” 探究 ” 与“
1 受性 学 习 的 优点 与不 足 . 接
中都是必要 的, 而且是 相辅相成 的。一些需要接受的教学 内容 ,
教师就应 该让学生“ 接受” 而一些需要 探索的知识就要让学生 ,
“ 究 ” 探 。
接受性学 习是一种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学 习方式 , 可以说 , 它 是随着教育 的产生而产生的。作为一种学 习方式 ,它有着 自己
师 就 是 不 敢 稍 加 点拨 ,生 怕 扼 杀 了学 生 独 立 探 究 思 考 的 机 会 。 这样就把“ 究式学习” “ 受性 学习” 全对立起来 。其实 , 探 与 接 完

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作者:杨彩英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5年第01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非常重要。

倡导探究学习不一定要排斥接受学习,在历史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能够做到有机结合。

一、历史课堂中的接受学习的运用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直接教学方式为主,与学生的接受学习紧密联系,以讲述法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而历史课程改革反对机械式的直接教学,支持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那么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做到:1.课堂上有大量的师生互动对话,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课堂上大量引用例证,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3.教师按序列逐步呈现学习材料,使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使之前后联系,融会贯通;4.注意学习内容渐进性与内在逻辑性,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灵活调整学习内容;6.要组织和安排练习活动等。

教师不是局限于对课本的结构、层次、线索做一般性地梳理,然后照本宣科,而是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新的整合之后,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特点,从而使历史课堂中机械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例如,在讲授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我引入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包括二战后初期的西欧、欧盟的盟旗、欧盟总部的图片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文字材料;设立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关于二战的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点、本课教材中的知识点,问题设置体现了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把以前的学习内容与本课结合起来,做到历史学习的系统性和前后联系性,图片和文字材料也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

又通过师生对话,大量引用材料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这样做就把机械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从而完成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作者:闫增宁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2年第08期摘要:“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作为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学习对象,适时选择不同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恰当运用,都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接受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3-02新的课程理念使原来接受性学习方式受到冲击,探究性学习理念逐渐被教师接受,但随之出现一种偏见,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受到批判,人们在公开课上所有问题都要想尽办法探究,不敢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这样使探究式教学走向了形式化。

实际上,两种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承的,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可取,只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度依赖接受性学习,把探究性学习置之度外,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只是让大家重视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它在教育中的价值,并非摒弃接受性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适时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使课上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分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类型,这种论述已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已经以定论的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再去亲自探索和发现,只需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部分,使自己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的同化,进一步扩大或改组自身的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它与我们目前提倡的“探究学习”基本相同。

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猜想、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事物间的各种关系及变化规律。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融合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融合
成 人 教 育 学 报
J u M fl rh s Ad REd c o o m o l Notwet u u tin te
S p2 1 e .0 2
NO. 5

5 期
接受 学 习与探究 学 习的有效 融合
安淑珍
( 田市秀屿 区埭头 中心小学 ,福建 莆 [ 摘 莆 田 3 16 ) 5 1 6


课 堂教学可 以在 “ 接受 中探究 ”
经验告诉我们 ,任何走极端的行为都有可能导 致 危 险 。探究 学 习与 接受 学 习并不 是 两种绝 对 对立 的学 习。在 “ 接受中探究 ” ,就 是以接受学习为总 体框 架 ,教师将 主要 内容 以定论 的形式 呈现给学 生,同时在其 中融合一些探究的成分。或者是在学 习过 程 中先 接受 后探 究 ,大 致相 当于 教 师的启 发式 讲解 。人类经过长期 的生产实践 ,积 累了丰富的科 学 文 化知 识 ,这 些知 识要 让学 生掌 握 ,不 可能 让学 生 重新 去 探 索发 现 ,而 能让 学 生 快捷 的掌 握 知 识 ,
最好 的办法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 。我认为 , 在数 学教 学 中不能 一 味追求 新 的教 法 ,而要 根据 教 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那些具 有 探 究 性 和 开 放 性 ,仅 凭 个 人 的力 量 难 以 考 虑 周 全 ,须 发挥 小组 集体 智慧 的 问题 ,我们 也要让 学生 在 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多种教学方式有效融合 ,才能 使学生更全面 、持续 、和谐的发展 。如 : 五年级 下册第5 页、5 页 盼 8 9 刷围墙》 一课 ,这些活动操 作性强 ,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 ,具 有 很强 的 开放性 、探 究性 和趣 味性 ,在这 样侧 重 于 探 究 学 习 的一 课 中也 少 不 了要 接 受 学 习作 为铺 垫 ( 网上调查涂料的价 目以及人工如何收费等) ,还得 备好课 、灵活使用教材。我认为综合实践 盼刷围 墙》 一课范 围太广 ,就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境 ,事先 用数 码相 机 照教室 墙壁 的污 点 和裂缝 ,吸 引 了学生的注意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 , 用 数学 眼光来 发 现 问题 ,教 室墙 壁 需要 重 新 粉刷 , 便把它改成 盼 刷墙星 ,产生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 使学 生 以最佳 状态 进入 研究 中。接着 围绕 “ 粉刷 墙 壁 ”展 开 讨论 ,明确 该 方 案需 要 了解粉 刷 的 面积 、 预算材料费和粉刷人工费。制定研究步骤 ,使研究 具有 目的性 ,完整而又系统 ,体现了学生的 自主参 与与引导者的完善结合 。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 需 要计 算 哪几 个 面 的 面积 ( 花 板 和 四周 ) 天 ,我 们 需 要 测 量 哪 些 数 据 ( 室 的 长 、宽 、高 ,顶 梁 的 教 高 ,黑 板 的长 、宽 ,门 、窗 的长 、宽) 。紧接 着 小 组合作 ,测量计算 。让学生明确 ,如果想粉刷除去 地 面 以外 的五面墙 ,那 么需 要粉 刷 的墙壁 面积 总和 该怎么计算?并按要求加以整理 ,算出要粉刷的总 面积 ( 还要调查在装修时粉刷墙壁需要粉刷几遍) 。 再 根据调 查 到 的每平米 需要 的人 工费 指导计 算 人工 费 用 。接 着就 是购 买材 料 :问 : lg k 能够 粉 刷 多大 的面积? (. )如何购买所需要的涂料 呢?信 3 5 息来 源方 式 ? ( 网络查 询 、 电话 查询 、实地 查 询 。 )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创新课堂1212016年 第7期创造。

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

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

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存在着传授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接受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亲身实践感受,通过质疑分析探讨,发现问题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当前基础教育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上仍有很多欠缺存在很大不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所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很多老师出现一种偏见认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性学习是落后的、过时的,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唯一的,致使教学走上了形式化道路。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到 的 数据 出现 了 ( 上 表 ) 四 组 同 学 分析 实验 数 据 后 , 们 得 如 。 他 出 了物 体 受 到 的重 力 与 质量 成 正 比和 不成 正 比的 两种 截 然 相 反
的 结论 。面对 这 样 的 数据 和 结 论 ,教 师 没 有 直接 表 达 自己的 意 见 , 是 把 问题 抛 给 学 生 : 种 结 论 正 好 相 反 , 个 结 论 是 正 确 而 两 哪 的 ?问题 产 生在 哪 里 ?是 数据 本 身 还 是 实验 操 作 过程 ? 维 的 碰 思 撞 由此 生 成 。机 灵 的 学 生 马 上 拿 起 弹 簧 测 力计 开 始 小 声 “嘀
都 可 能会 有 助 于达 到 某 种 目的 , 却妨 碍 达 到 另 一些 目的 。 比如, 现式的探究学习在启发学生思维 、 养学 生能力、 发 培
“ 究 学 习 是 学 生学 习 化 学 的一 种 重 要 方式 , 是培 养 学 生探 究 探 也 意 识 和 提 高 探 究 能力 的 重 要 途径 。教 师应 充分 调 动 学 生 主 动参 与探 究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 导 学 生 通 过 实 验 、 察 、 查 、 料 收 引 观 调 资 集、 阅读 、 论 、 论等 多 种 方 式 , 提 出 问题 、 想 与 假 设 、 讨 辩 在 猜 制 定 计 划 、 行 实验 、 集 证 据 、 释 与 结 论 、 思与 评 价 、 达 与 进 收 解 反 表 交 流 等 活动 中 , 增进 对 科 学 探 究 的理 解 , 展 科 学 探 究 能力 。 ” 发 探 究 是人 类 的 生 存 之 本 ,人 类 正 是 靠 着 探 究不 断地 向前 发
点 , 往 往 使 知 识缺 少 系 统性 : 生 自学的 探 究 教学 有 利 于 学 生 但 学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小河中心学校涂几会【摘要】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概念的界定,哪些内容适合接受式学习,哪些内容适合探究式学习,哪种情况下两种教学方式要相互融合,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接受探究概念适合融合在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式学习”隆重的被推上了课堂的主席,有的老师把探究式学习当作惟一合理的学习方式,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不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各类知识的特殊性,一律让学生先进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违背了有效教学的原则。

有针对此情况,我谈几点看法。

一、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概念的界定接受式学习主要指通过教师讲授或者是学生自学直接接收间接知识。

采取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记忆、理解。

接受式学习由于传授知识的信息数量多,速度快,所用时间少,所以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师的钟爱。

奥苏伯尔批评了把言语讲授和接受学习贬为空洞的说教和机械模仿的说法,他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可能与机械学习划上等号,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

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

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这样,接受性学习将是有意义的。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里,学生的探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

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要转变在一些课堂中存在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实践能力。

自然重视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然而,提倡“探究性”是不是抛弃了“接受性”,不要接受性的学习呢?笔者认为,注重“探究性”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二者是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是受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个性特点不同而取舍的,并不是一概而论。

一、探究性与接受性的不同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揭示知识本质,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亲手“操作”的经历中体验“操作”方法、感受“操作”情趣,掌握“操作”技巧,养成“操作”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其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情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交往与沟通。

接受性学习方式,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被动的传授知识,教科书是课堂的主宰者,它主要通过教师的铺垫——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一教学程序未完成,教师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的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分秒,用极其有效的速度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并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形成技能、技巧,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相比,接受性学习是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决定学习方式学习的课题与内容对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影响。

不是所有的学习课题与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就能解决。

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接受学习能发展。

例如:几何知识直观性较强,可以直接呈现或比较容易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

而代数知识相对抽象,很多内容不太容易或不太适合让学生直接进行探究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

二 、新课程背景下探 究学 习方式的应 用中的误区
在新课 程 改革 的 背景 下有 些教 师 对 接 受学 习与 探 究 学 习 的含 义 认 识 不 清 , 存 在 着 重 探 究 学 习 、轻 接 受 学 习 , 甚 至 以探究 学 习否定 接受 学 习的倾 向。 在实 际教学 中 ,有些 教师往往从表面 上看待教 学方式 ,认 为要转变学生 的 学 习方 式 ,就 必 须 进 行 课 堂 讨 论 和 探 究 。于 是 ,不 管 是 什 么教 学 内 容 , 都 要安 排 讨论 和 动手 的教学 环节 ,从而 使 课 堂教 学处 于 形式主 义 的探 究学 习状 态 之 中 。探究 活 动遍 及各 个学科 ,从 自然
学 生的学 习方式 一般 有发 现 学 习和 接 受 学 习两 种 。 在接 受 学 习 中 , 习 内 学 容是 以 定论 的 形式 直 接 呈现 出来 的 , 学 生是 知识 的接 受者 。在 发现 学 习中 , 学 习 内容 是 以 问题 形 式 间接 呈现 出来 的 , 学 生 是 知 识 的 发 现 者 。 两 种 学 习 方 式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此也是相辅相成 彼 的 关 系 。 目前 随 着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实 施 ,探 究 学 习 作 为 实 现 学 生 学 习 方 式 转变 的 着 力 点被 广 泛研 究 和使 用 , 以 “ 主动 参与 、乐干 探究 、交流 与合 作” 为 特 征 的 学 爿 方式 正 在 中小 学 逐 步 形 成 ,但 同时也 出现 了滥 用 、误 用探 究学 习或不 能正确 处理 传统 学 习方 式 与现 代 学 习方式 关 系的倾 向 。如 何使 探究 学 习
研 究 等 认识 活 动 突 出来 , 学 习过 程 更 使 多地成 为学 生 发现 问题 、提 出 问题 、分 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培养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转变学习方式实 质 是 教 育价 值观 、人才观 和 培养 模式 的改 变 。

论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的优缺点、两者之间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论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的优缺点、两者之间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一、阐述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的优缺点、二者之间关系及其讲授意义.之袁州冬雪创作1、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的优缺点(1)承受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示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承受学习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人们颠末漫长岁月发现和积累起来的系统的迷信文化知识.第二,随着社会日益发展,人必须终身不竭地学习,终身不竭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必须具有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即承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才能,承受学习的习惯和才能,主要地是通过承受活动形成的.第三,承受学习是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历、现成的知识,不重复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承受学习对教导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讲较低,因而经济易行.当然,承受学习在操纵现代化设备、设施的情况下,可以停止得更为有效,而且这是一个发展趋向.(2)承受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认知发展处于详细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详细经历,因此承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第二,对于在认知发展上已达到形式阶段的学生来讲,当他们刚刚开端学习一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范畴时,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自己的详细经历为依据,因此,仅靠承受学习是不敷的.第三,承受学习虽然具有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掌握现成知识的功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创造精力,让学生掌握迷信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分明不如发现学习.(3)发现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示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智力发展.因为通过亲自发现去学习,可使人依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处理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习具有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使学生体味到发现中的乐趣,享受某种愉快的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增强对学习自己的兴趣.第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这种发现方法和探究方式是处理各种问题以及将来停止迷信探索时所需要的,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第四,有助于坚持记忆.发现学习是使学生自身可以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而形成的记忆,就会因具有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坚持下来.(4)发现学习又具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示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很低.第二,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文科讲授.第三,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历,并树立有效的假设,若不具有这些条件,发现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碰运气式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就是极力提倡发现学习的布鲁纳自己也承认,一个人不成能只凭发现去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发明创造一样.2、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及其讲授意义(1)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怎样的关系?讲授中怎样处理承受与发现的关系呢?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偏重点分歧:承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第二,是呈现学习资料的方式分歧:在承受学习中,教员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员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第三,是学习的心理过程分歧:在承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归入到认知布局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归入到认知布局之中.第四是教员所起的作用分歧:在承受学习中,教员起主导、节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员只起指导作用,而不节制详细的学习过程.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接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首先发现学习需要以承受学习为基础.没有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停止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定是很低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自觉地、机械地停止“试误”式的发现.有效的发现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可以来自承受学习,也可以来自发现学习,但最主要的是来自承受学习.因为通过承受学习来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比通过发现学习要高得多,如果大量的知识都靠发现学习来积累的话,那末不知到何时才干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停止高水平的发现学习.其次,发现学习也是促进承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在发现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含承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可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懂得.(2)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关系的讲授意义综上所述,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在讲授中的意义,主要有这样四点:第一,从总体说,学校讲授应以承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这是因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每个个体都应该在未成年时吸收、继承人类颠末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文化中的精华,承受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只有这样个体才干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发展水平.因此,让学生童吸收人类的文化,大量地掌握人类通过漫长的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是学校讲授最重要的任务.掌握现成知识的最有效的法子乃是承受学习,而没有需要也不成能让他们重新发现,即重复知识的发现、发生过程.当然,发现学习也是不成缺少的,因为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使学生掌握迷信发现的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而这些都是学校讲授的重要方针;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发现学习还是学生赖以懂得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经途径.第二,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讲授中的地位,应随教导条理的变更相应地有所变更.可以这样说,学生受教导的过程就是从承受走向发现的过程.第三,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讲授中的地位,应随分歧的讲授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地有所变更.相对而言,在数理学科中应比其他学科中更多地使用发现学习.就一门学科的分歧学习阶段而言,在初学一门学科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学科时,一般总是先采取承受学习,尤其是对那些核心性的概念和原理的学习.第四,没有哪种学习方式相对好,也没有哪种学习方式相对差,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二、建构主义实际对传统讲授的变动⒈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讲授的先决条件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学习实际是认知学习实际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实际,可谓源远流长.但是自八十年月初期以来,虽然认知心理学已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建构主义学习实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发生分明的影响.直至近些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实际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依照建构主义实际停止讲授改革试验研究的学校也日渐增多.其中缘由固然有学习实际的风行必定要滞后于作为其实际基础的心理学的风行这样一个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九十年月以前社会上还缺乏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抱负条件.前已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显然,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四大属性的充分体现,例如:“情境”,建构主义学习实际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需要前提,并作为讲授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连系,则更能发生身临其境的传神效果.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协商与会话过程主要通过语言(少数场合用文字)作前言,这就要求计算机辅助讲授系统必须要有语音功能,即要用多媒体计算机才干支持.与此同时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为超出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杰出的条件.如前所述,协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懂得(即真正完成意义建构)是一个不成缺少的重要环节.建构主义学习实际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标,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员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忙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涵接洽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讲授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接洽),因而对学生认知布局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讲授环境无法比较的.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近些年来建构主义实际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有较大的发展,加上HotJava的出现使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进一步融合,这样就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将建构主义实际实际应用于讲授过程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⒉建构主义是深化讲授改革的实际基础不管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情况看,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讲授改革的关键都是在于:可否打破长期以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讲堂的传统讲授形式.这种讲授形式的特点是:以教员为中心,教员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员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讲授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克不及包管讲授的质量与效率,又晦气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晦气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表里的许多教导工作者、教导学家、教导技术专家多年来从实际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实际正是这种尽力所取得的主要实际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实际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便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讲授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员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员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导思想、讲授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实际、讲授实际和讲授设计实际.如上所述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实际迅速走出实际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员的讲授实践普遍地连系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讲授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导思想与讲授观念的锐利武器.。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小学教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被证明。

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使学习者不断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问题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学生都非常重要,不存在孰优孰劣。

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讲授,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的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靠老师讲学生听。

所以教师要看教学内容所处的学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

以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不会反思总结,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思路狭窄刻板,学习模式单一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老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提高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学生在题海中奋战。

大量的题海战术中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了。

但是新课改之后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于强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分情况不分年段尽可能避免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出现,完全让学生探究、自学,让本来不需要探究的陈述性知识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完不成教学任务。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有经验的老师会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融合

小学数学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融合

以 科 学 的 分 析 , 接 受 学 习 分 为 机 械 的接 受 学 习 和 有 意 义 的 接 把
受 学 习 。 如 他 所 做 的 关 于 学 习的 二 维 分 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意义
谈接受学 习 。2 1 年 版《 01 数学课程 标准》 出“ 提 认真听讲 、 积极
思考 、 手实践 、 动 自主探 索 、 作 交 流 等 都 是 学 习 数 学 的重 要方 合 式 ” 明 确 把 “ 真 听 讲 、 极 思 考 ”这 一 接 受 学 习与 其 他 学 习 , 认 积 方 式 放 在 同等 重 要 位 置 上 。 因此 , 们 要重 新 研 读 接 受 学 习和 我
玩 , 增 加 了 师 生 、 生 间的 交流 互动 。 同 时 , 戏 也 体 现 了层 也 生 游
连一连 : 生独立完成 课本第 9 学 4页 的 连 线 、 9 第 5页 的 第 2题 。连 好 后 , 说 你 为 什 么 这 样 连 ? ( 过 连 线 了解 每 个 学 生 说 通 的学 习情 况 , 止 “ 便 车 ” 现 象 出 现 ) 防 搭 的 三 、 图 片 游 戏 找
1帮 自己找 图 片。 .
次性 , 第一层 次 自己找 图片, 第二层次帮别人找 图片。 第二层次 比例 2找 小猴 图片也略有提 高, 小猴 图片前每 人都到 不 同的 找 位置去 实地观察过 , 而这里却 不再 到别人 的位置上 去 , 而是 坐 在 自己的位置发挥想 象—— 别人观 察到的应该是什 么样子 , 比
交流 、 断 。 判
发 挥想 象 , 体现 了由形 象思 维到抽 象思 维的提 升 , 发展 了空间
观念。 】
( ) 馈练 习。 5反

“探究”与“接受”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探究”与“接受”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创造性 。 二、 处理好“ 向全体” 关照个别差异” 面 和“ 之间的关系
相辅相成的,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不可偏废。 下面就对两种
学习方式 的有效整合 ,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处理好“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 与“ 之间的关系
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式 , 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 的。教 师面对 的学生 , 无论成绩好坏 , 能力强弱 , 都具有表现和展 示 自己的愿望 , 都具有合作的潜能。 因此 , 作为教师要面 向 全体学生 , 从人格上尊重他们 , 从心理上解放他们 , 从方法 上引导他们 , 使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合作与创新的品质得到 开发。 为此 ,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首先是因为学生除了平时在校学习时间外 , 放学后 、 、 周末
节假 日等相 当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孩子天生好奇 、 爱动脑筋, 他们所进行的科学思考与活动不会以校内外时 间来截然划分。其次 , 中的科学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引 发展 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
墼 盏 塞 壅 墨 塑 窒~ 一
学 科 教 学 探 索
浅谈农村 小学生 家庭科 学课程资源 的开发和利用
王 立 新
( 田县玉 田镇东姚庄小学 ,河北 唐 L 0 4 O ) 玉 I 6 10 J
摘 要: 科学课 堂 中实施探 究的时间是 有限的, 家庭科 学课 程资源是课 堂教 学的补 充和扩展。教师要 以多种 方式 、 多种 渠道 开发与利 用丰 富的家庭课程资源 , 努力取得 家长对 学生科 学探 究活动 的支持 , 鼓励 家长和孩子一 起 进行科学探 究活动 , 同促进 小学生科 学素养的提 高。 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 面向全体 学生 ,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究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6-05T11:48:41.2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1期作者:刘永玉[导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了课堂。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浪教育工作站733109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了课堂。

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

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比较这两种学习方式,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

正如布鲁纳认为,了解一般的有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

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花费的时间较多。

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

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灵活选择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促发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

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究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知识学生都能探索得出,有些教学内容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应该看到,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不能说教师讲解就导致机械学习。

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内因外因均具备,即使前进的步子小一些,也是有效的学习。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理念: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第二,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

“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只要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那才是最有效的。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

重视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打好基础,没有一定的基础,一味地强调探究学习是不可取的。

探究性学习不只重形式,更要重视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

要从实际出发,适合运用哪种学习方式就用哪种,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适合于学生自身的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然而有的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我认为,只要能完成教材及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以的,不一定确定谁主谁辅,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看过程看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而同归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