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合集下载

课堂教学中的动和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和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

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

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

因此,理想的教学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

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

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1.重“动”轻“静”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

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

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

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

语文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动静结合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动与静都是必不可少的。

动与静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动”正是基于“静”态的活动。

可以说:“静”是“动”的前提和保证。

我们提倡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张弛而有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注意力。

在多种感官参与下的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学生静下来,有利于加强小朋友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静静地阅读和思考中走进文本、感知文本。

一堂处理得当的课堂,一定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

一、让小学生动起来尊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千方百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勇于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1.动脑要让小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必须要恰当,使小朋友们“ 跳一跳,摘得到桃子”。

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从文中看似矛盾之处质疑等,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初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2.动口(1)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感悟,增强语感。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朗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再创造,同时,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

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和加强健康的作用。

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2)表达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

要求说话必须讲普通话,语言清晰、简洁、规范、易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可以让他们看图说话、观察说话,对于中、高年级小朋友,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设计一些话题,让他们说话、讨论、辩论。

听了一件事情以后,让他们把事情复述下来。

3.动手动手写、画、做,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常用手段。

认识动态和静态的教学活动

认识动态和静态的教学活动

认识动态和静态的教学活动动态和静态的教学活动是教育界常用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对比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的优缺点,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

一、动态教学动态教学,指的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现实生活情境,通过直接参与、实践、体验和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实践和思考中逐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能力。

动态教学的优点: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知识真正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3.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培养集体意识。

动态教学的缺点:1. 需要更多的教师准备和劳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 可能存在学生自我决定能力低、表现不积极等问题,在教学上需要引导和调整。

3. 有些课程或知识点难以进行动态教学,需要采用其他教学方法。

二、静态教学静态教学,指的是一种基于音像资料、讲授、演示和演讲等方式,传递以往的学术知识,并通过课堂测试、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的一方面说、学生的一方面听和理解,适用于需要将知识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的情况。

静态教学的优点:1. 教学准备工作相对简单,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高,适用于知识传递或概念解释等方面。

2.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静态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课程和教学进度。

3. 可以通过听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质量,监测教学效果。

静态教学的缺点:1. 课程呈现形式单一,学生主动性较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局限。

2. 教学气氛相对会有些枯燥,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3. 教学内容可能会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形象化呈现。

在实际教学中,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都有不同的优势,所以不能单纯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极端的偏向。

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综合考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提升教育质量。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在2017年秋季学期的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讨论卡片、操作工具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视频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本质。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模型的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运动和静止的感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化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体验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动与静 谈谈你对静的理解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动与静 谈谈你对静的理解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动与静谈谈你对静的理解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四十五卷》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收获颇多,但也使我的疑惑越来越多。

我在班上办过手抄报,学生很爱写点什么随笔、小说、诗歌之类的,可是考试的作文得分却很低;我在班上高谈阔论讲文学、讲美感、讲文人傲骨,但是学生回答不出修辞、说明方法和写作手法;我让学生多读书,写读书笔记,学生就给我抄书,阅读理解仍然答不出标准答案。

于是,我便想素质和成绩怎样才能有机结合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实践和理论都要求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综合素质和应试成绩的共同提高。

其实两者也并不矛盾。

《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意思是八卦生而万物兴,阴阳协调而风生水起。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也会有个阴阳?我不是理论家,不敢妄言理论,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动静的协调。

动静协调、阴阳和谐能不能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和成绩发展的有机结合呢?动与静一:朗读和默读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在他的一篇文章《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

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

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

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

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徐老师的朗读感动了李振村,使李振村痴迷于语文,成长为以后的语文教育家。

师生互动中的动与静

师生互动中的动与静
快。 二要构建平 等关系 , 创造 民主动 三要运用影视动画 , 创设教学动
能 去当演员吗? ’看着这样一位 ‘ 天 真 ’的老师 ,大家 对日 : ‘ 能! ’我 觉得 ,我那幼小 的心灵被一把十亿 分 尖利 的刀 ,划出了一道 ‘ 巨无霸 ’大 3子 。 1 ‘ 现在给你们讲一个我 自己的 故事 ……这故事大概是老师小时候偷 梨子 的故事。老师讲到一半 ,就让我 们猜是怎么偷到的 , 我们纷纷帮老师 出主意 。可老师给 了我们一个令 我们 难 以相信的答案 , 是善 良的看果园的 老爷爷帮 了她们……’老师让我 们打 草稿 : ‘ 把我当成……’ ‘ 看门的老
假? ’王玲德还说看 老师的表情跟 真 的一样。大家一致认为是真的。这时
பைடு நூலகம்
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 习过 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 要成为 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 , 交流机 会的提供者 ,师生互动的组织者 和学 生发展 的支持者 ,帮助者。教师要树
立起 “ 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 尊重
课 堂 教
唐朝诗人王维在 《 鸟鸣涧》 中写
道: “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 出惊 山鸟 ,时鸣春涧 中” 。诗 中动静

西
结合 ,情景交融 的美好景色给我们留 下 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堂优质 、精 彩 的语 文课也 需要 教师 注 重动静 结 合 ,师生互动 , 相得益彰 。 重视教学情境 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 中,要始终体现学生 的主体 地位 ,教 师应 通过 以下 三方 面,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的主
傅 西果 .教 师 ,现居 江 苏赣 榆 。
静 。具体做法 如教学 《 我们爱 你啊 ,
中国》一文 ,教师可以先播放著名 山 川风景:九寨沟 、桂林 山水等影像资 生生互 动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热爱学 再领略著名建筑 : 长城 、布达拉 生, 对学生持肯定 , 接 纳的态 度,建 料 ; 敦煌莫高窟的雄伟辉煌 ;让学生 立民主,平等 的师生关系 , 从 而激发 宫 、 最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对 浏览 吐鲁番葡萄 、哈密瓜 等特产 , 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 ,尤其对学 习有 后走进历史长河 ,感受祖 国的四大发 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维护他们的自 尊 明 。学 生 心就 能想象 出 文章美 好景 象,体会文章的内涵美 ;体验到一种 心和提 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动静结合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动静结合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动静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寻求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追求。

其实,更多的教改者明白,语文课堂也应该是静的课堂,是动与静有机结合的课堂。

在这种理想的语文课堂上,静与动是交融的,是互动的,是共为一体的。

调控好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也就创设了完美和谐的语文课堂。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常常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

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若“静”“动”偏颇,比例失当,课堂可能会或死寂冷清,或嘈杂浮躁。

过分死寂的灌输式课堂我们早已加以否定,而活动过多、热闹过头的课堂我们也应及时反思。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的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呢?一、追求个性动态,让学生灵动而快乐。

1、动态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多元化与个性化。

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喜爱文字,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先动起来。

表现在语文课堂中,这种“动”是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

比如学生诵读体味,它可以是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也可以是高声诵读、轻声涵咏。

比如质疑讨论、探究对话。

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抑或教者与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应该是多样的全面的逐步深入的,更是见仁见智极具个性色彩的。

在这样的动态突显的“对话教学”中,常常进行着思想碰撞:教师或者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相互间碰撞出思想之火,生出更深层次的思想;然后双方或多方的思想、观点再次交流、碰撞;在反复交流中,新的信息、观点、理念在不断的影响着各方,不断的被接受或排斥,形成新的信息反馈,从而进行着思维、学识的不断完善与循环往复。

这是一种完美而又动感十足的语文课堂。

下面是笔者执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

谈语文课堂中动与静的有机融合

谈语文课堂中动与静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19㊀20183谈语文课堂中动与静的有机融合高清清㊀㊀语文课堂教学动与静的有机融合ꎬ不仅能够成功激活课堂互动机制ꎬ还可以提升教与学的和谐度ꎮ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相互掣肘的关键因素ꎬ和则两利ꎬ失则两伤ꎬ如何达成动静结合㊁动静相随㊁动静相宜ꎬ需要教师做出更多创新努力ꎮ教师讲学生听ꎬ这是动静结合ꎻ学生读学生写ꎬ这是动静相随ꎻ教师说学生思ꎬ这是动静相宜ꎮ一㊁动静结合ꎬ创设教学融合环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ꎬ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ꎮ教师要会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ꎬ为学生提升良好的学习环境ꎮ在具体操作设计时ꎬ自然涉及动与静的结合问题ꎮ一味强调 动 不科学ꎬ一味注重 静 也不可取ꎬ 动 与 静 要达成高度和谐ꎬ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ꎮ教师讲解ꎬ学生听课ꎬ这是相对 动 与 静 的结合ꎮ教师在讲解操作中ꎬ也需要思考ꎬ学生在听课中ꎬ更须要整合思维ꎬ这里的 动 与 静 要达成和谐ꎬ需要教师做出科学的评估ꎮ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ꎬ课堂教师导入时ꎬ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ꎬ并要求学生展开细致观察ꎮ教师导语设计具有启迪性: 济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不管你是不是去过济南ꎬ都会被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景所吸引ꎬ那些精美的比喻ꎬ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惬意和温馨ꎮ仔细阅读文本ꎬ找出精美的描写ꎬ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ꎬ并展开质疑活动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ꎮ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ꎬ快速进入文本诵读学习环节ꎬ给出许多质疑问题: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作者为什么要将济南和伦敦㊁北平进行比较呢?老舍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呢?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质疑问题ꎬ并达成一致学习认知ꎮ教师教学导入给学生带来丰富联想ꎬ自然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ꎬ这里有动静的结合ꎮ教师讲解属于 动 ꎬ学生展开联想属于 静 ꎮ当学生展开诵读学习时ꎬ设计问题是 动 ꎬ进行问题思考属于 静 ꎮ多重动静结合操作ꎬ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ꎮ二㊁动静相随ꎬ开启教学融合旅程课堂上的 静 ꎬ主要体现在思考上ꎮ而这个 静 都与 动 相随相伴ꎬ这是教师教学设计最需要考量的因素ꎮ如何才能达成动静相随ꎬ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给出教学调整ꎮ教师提出问题ꎬ学生展开思考讨论ꎬ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ꎮ即使学生讨论很激烈ꎬ问题答案都比较圆满ꎬ也不能就此判断动静相随融合到位ꎬ因为学生思考深度是不是得到有效挖掘ꎬ这是教师最需要认真总结的东西ꎮ对«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时ꎬ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梳理文本整体结构ꎬ找出写作线索ꎬ然后对不同季节雨的典型描写展开赏析探究ꎮ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学习行动ꎬ课堂学习气氛渐浓ꎮ课堂学习成果展示时ꎬ学生都能够给出个性操作ꎮ有的学生对夏雨进行赏析: 花朵怒放着ꎬ树叶鼓着浆汁ꎬ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ꎻ暑气被降低了ꎬ雨打荷尔蒙叶之声与蝉声蛙声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ꎮ 夏天的雨具有夏天的性格ꎬ热烈而粗犷ꎬ给人带来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击ꎮ也有学生赏析秋雨: 雨ꎬ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ꎬ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ꎮ 秋天的雨显得特别的温柔㊁端庄㊁沉思ꎬ这些性格特点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丰满而清秀ꎮ教师对学生个性表现给出课堂教学20㊀2018 3了肯定性评价ꎬ促使学生学习认知的顺利生成ꎮ三㊁动静相宜ꎬ提升教学融合品质课堂动静结合最为密切的应该是读写训练ꎬ因为有 读书破万卷ꎬ下笔如有神 一说ꎬ很显然ꎬ读是 动 ꎬ写是 静 ꎮ只有动静高度融合ꎬ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操作效果ꎮ«秋天的怀念»训练中ꎬ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习作任务: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㊁最纯洁的爱ꎬ虽然润物细无声ꎬ却有感天动地的力量ꎮ模仿史铁生的写法ꎬ结合自身实际ꎬ写一段关于母爱的文字ꎮ学生再读文本ꎬ对相关写法展开探究ꎬ并迅速进入书写阶段ꎮ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ꎬ对学生个性问题展开细致指导ꎮ有学生写道: 我的母亲特别能唠叨ꎬ不管什么事情ꎬ都需要说三遍ꎮ我常说: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ꎬ你都说三遍ꎬ我不知道哪一件更重要ꎮ母亲会毫不客气地呛我: 我说的话都重要ꎬ说少了你根本就记不住ꎮ 遇到这样的母亲ꎬ真的有无处遁身的感觉ꎮ有一段时间ꎬ母亲去照顾外婆ꎮ我算是解放了ꎬ再也不用听母亲唠叨了ꎮ但生活节奏明显乱套了ꎬ每天也像少了很多内容ꎬ生活变得冷清了ꎮ想不到ꎬ这唠叨却有无限的温度 教师对学生习作表现给出专业评价ꎬ指出其存在的问题ꎮ从学生习作表现可以看出ꎬ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ꎬ给学生带来更多认知机会ꎬ这里的动静结合达到了相宜的程度ꎬ其助学效果也显著体现出来ꎮ学生是学习主体ꎬ围绕学生进行动与静教学设计ꎬ需要给出多种观照考量ꎮ听说读写思是语文教学主要方法和手段ꎬ其动静指数存在个体差异ꎬ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操作过程ꎬ何时需要动ꎬ何时需要静ꎬ教师需要作出综合评估ꎮ这样才能给出适合度更高的教学设计ꎬ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ꎮ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中心中学(221147)借助留白艺术ꎬ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卢凯燕㊀㊀留白原本是艺术作品术语ꎬ指的是在作品中留下空白ꎬ引发欣赏者的无限遐想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ꎬ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留白艺术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考虑ꎬ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得以迸发ꎬ让学生有创意地阅读文本ꎬ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ꎮ这种教学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ꎬ有很好的教学效果ꎮ一㊁提问留白ꎬ培养发散思维学者王亮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ꎬ提问既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ꎬ也是一种教学艺术ꎮ提问能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ꎬ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留白艺术ꎮ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心理上的暂时留白ꎬ而这种心理状态能促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ꎬ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促进下更好地思考问题ꎮ«陈涉世家»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ꎬ思考陈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ꎬ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留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ꎬ可向学生提问: 大家觉得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呢?其起义的结果如何?作者是如何看待陈胜吴广起义的呢?对其有怎样的评价呢? 这些问题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展开ꎮ又如提出问。

《静态和动态》的课堂教学实录

《静态和动态》的课堂教学实录

生:以前我们学习了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今
师:同学们评论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平日读书或作文中的具
日我们为什么又要学习静态和动态呢?
体例子谈谈收获或体会。
〔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思维进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加深认识。〕
生:我写《游中山公园》一文,在写樱花时,光写了花的秀丽,没有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你把新学问和旧学问联系到一起了。我 写樱花是怎样落下来的。第二次我修改时,写上了樱花落下来的时候的动
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生:我觉得我们把手一拍和我们继续拍掌这是人的动态,不是鸟的动
师:怎么了?
态。
生:全部这些都是动态的记叙。
〔很好,一边听一边动脑筋。〕
师:好,要说完好。有不同意见吗?
师:好!你听得很认真。如今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写了大榕树的
生:在《鸟的天堂》一课里面,还有很多鸟活动时的动态,如:后来 静态,又写了鸟的动态。假如只写大榕树的静态或只写鸟的'动态好不好?
处于静态,假如在动,我们就说它处于动态。
四、联系重点课文《鸟的天堂》,加深对静态和动态的感性认识。
〔深入浅出,老师煞费苦心。用眼睛能看到的实质便是观看。教师不
师:我们回忆一下,刚学过的《鸟的天堂》一文,主要写了什么的静
用观看使学生理解更准确。〕
第1页共4页
态,什么的动态?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师:刚刚一个同学提出全神贯注听讲的同学处于动态,可大家为什么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疑导思
认为是静态呢?
生:我觉得全神贯注听讲的同学是处于动态,而不是静态,因为他的
生:因为脑子动,我们看不见。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

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

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

因此,理想的教学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

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

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1、重“动”轻“静”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

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

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

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

浅析综合实践教学动与静融合

浅析综合实践教学动与静融合

浅析综合实践教学动与静融合摘要:“动”与“静”是相对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运动和静止、快慢等;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则指事物发展变化中存在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动静结合就是要把事物的这种矛盾性把握好,使其能够和谐地共存于一个系统之中。

将“动”与“静”引入到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当中,不仅仅只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或新颖化,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动静融合;对策一、动静融合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教学(一)动静融合的概述“动”与“静”是一对矛盾,但又相辅相成。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对矛盾,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动”指的是小组行进的活动或运动;“静”指的则是思考辨析的一种状态。

两者之间在课堂的进行当中,互相结合与补充,只有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动静结合就是将静态和动态两种因素有机融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合作实践的最佳效果。

(二)动静融合的特征“动”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实践中,教师则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它强调静态的思考和分析,也就是说,孩子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个体的学习行进过程。

在开展综合实践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活动本身,还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加以观察和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1]。

比如,在教授“认识高铁”一课时,我就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感性认知,即通过观看视频来感受我国高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个阶段为理性认知,即将自己看到或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同时结合相关资料展开讨论交流;第三个阶段为总结提升,即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高铁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课堂教学辩证法之动与静——注意动静结合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辩证法之动与静——注意动静结合 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师 因理 解 的 片 面 而 导 致 自身 主导 作 用 的失 落 致 使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受 到 限 制 不 能真 正 地 动起来
, 。
需 要 思 考 教 学 目标 内 容 步 骤 方 法 手 段 等教 学 环 节

这 并 不 是 说 要 老 师在 教 学 中袖 手 旁 观 对学 生 撒 手 不 管 当局 外


以 桥 为 题 材 编 反 映 爱 情 的 电视 来自续 剧 可 以 编 多 少 集

为什 么 会
人 无 所作为


这 里 所 说 的静 下 来 是 指 两 层 意 思



是教师要 管
出现 这 种情 况 ? 究 其 原 因 是 :老师 没 能 给 足 时 间让 学 生 认 真 地 默 看课 文 冷静 地 思 考课 文 就匆 忙 地 组 织 小 组 讨 论 ;老 师 也 未能 确

堆 同学 之 间 思 想 观 点 的相 互 撞 击 能放 射 出 更 多 的新 知 识 新 思

起 来 要 带 给 学 生 充 裕 的精 神生 活 带 给 学 生 理 智 的挑 战 认 知 的
维 新灵感


它又像是


个新 闻发 布 会 同学 之 间便 于 在 这 里 相
, ,
冲 突 内心 的 震 撼 和 无 言 的 感 动

硬 塞结 论 或 者 代替 学 生 下 结 论 这 样 的 教 学 还 有 多

适 当 监 控 诱 导 点 拨 ;讨 论 结 束 后 的 全班 交 流 也 看 不 到老 师 的评
、 、
少 艺术 空 间 !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嘿,咱今儿就来唠唠这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你说这教学啊,就跟那做饭似的,得有各种调料搭配好了,才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动呢,就像是教学里的活力剂。

想象一下,课堂上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问题,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

这多热闹啊,多有生气啊!老师就像那领头的大雁,带着小鸟们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

比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争着抢着回答问题,那场面,可带劲了!这就是动的魅力,让孩子们在活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把知识给吸收了。

再来说说静。

静可不是让课堂死气沉沉哦,而是给孩子们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

就好比跑步累了,得停下来歇会儿不是?在安静中,孩子们可以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问题,把知识一点点消化。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独立思考的环节,让孩子们自己去琢磨,去探究。

这时候啊,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但孩子们的脑袋瓜可都在飞速运转呢!动静结合,那才是完美的搭配。

不能光让孩子们一直动,那不得累坏了呀,也不能一直静,那不得闷坏了呀。

就像走路,得有快有慢,有张有弛。

有时候让孩子们热热闹闹地讨论,有时候又让他们安安静静地思考,这样才能让知识全方位地进入孩子们的脑袋里。

比如说上语文课,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大家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这就是动起来。

读完了,再让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啥,有啥感悟,这就是静下来。

上数学课也是一样,做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大家比赛谁做得快,这是动,做完了再让大家检查检查,思考思考解题思路,这是静。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还能照顾到不同性格的孩子呢。

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动的环节里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而那些比较内向安静的孩子,在静的环节里也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这不就是一举两得嘛!咱再想想,要是一直让孩子们动,他们哪有时间去沉淀知识呀?要是一直让孩子们静,他们又怎么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孩子们爱上学习。

总之啊,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孩子们知识的大门,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邓小兵1.活与实的关系。

课堂气氛浓厚,师生情绪高涨,学生能够言之有物,达之有序,书之规范,言之精彩,作之有情,述之有感,评之有度,改之到位。

活是条件,实是根本。

2.静与动的关系。

静为独立思考,自我梳理,搜集信息,咀嚼体味,形成主见,动为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去伪存真,合作共赢,或先静,或后动,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鸣共振。

3.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主导为主体服务,当主体遇到障碍时,疑惑不解时,走偏失向时,无从着手时,茫然无助时,心猿意马时,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教师是参谋,是催化剂,是风向标,但绝不是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

4.教材与生活的关系。

教材是生活经验的反映与总结,是生活实践的一个范例,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出发,到生活实践中涉猎、体验、感受,课堂即生活,教材是纲要,生活实践是素材,要做好结合的文章,力求做中学。

5.举一与反三的关系。

“一”是基础,“三”是升华,没有“一”便谈不上“三”,学习过程中,要对现有的知识分析透,注意拓展与延伸,达到纵横左右,东西南北中,上接下联,左顾右盼,在“一”上狠下功夫,把握要核实质,使学生心胸开阔,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夯实根基,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反“三”,反“五”。

“三”“五”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瓜熟蒂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学知识,长智慧。

知识是一个基础,是形成智慧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目的。

智慧、能力、技巧、方法才是培养人才的最终追求。

知识是很容易被忘掉的,可是人的技能是不会轻易丢掉的,课堂上看似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实质上是通过学习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

7.保底与提升的关系。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不让一名掉队。

课堂上要分层次教学,使同学们都能找到支点,感受成功,享受快乐。

尽可能多地给予薄弱学生机会,让其展示自我,体验自我价值,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挑战,把握机遇。

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

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

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凭借准备好教案,能够更好地依照实际状态对课堂进度进行规律分析,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讲授内容要点,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课堂上的动静相宜

科学课堂上的动静相宜

科学课堂上的动静相宜在科学课堂上,动静相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

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动静相宜在其中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来获得,这就要求在科学课堂上,既要有适当的动态活动,又要有一定的静态学习。

只有动、静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更好地获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课堂上需要有一定的动态活动。

动态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使他们更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体验科学的魅力。

在学习物理方面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定律;在学习生物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带学生去实地考察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等。

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科学课堂上也需要有一定的静态学习。

静态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知识,更系统地掌握科学方法。

在静态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讲解、讨论等方式,了解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科学知识的体系结构。

静态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静态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

在科学课堂上,动、静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动、静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启发,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在理论学习中认识科学规律,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科学知识。

动、静相结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科学课堂上,动态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更深入地思考,更愉快地学习。

而静态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知识,更系统地掌握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要授课程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亲和力的动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静与动

课堂教学中的静与动

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魏晓芳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昨天用过的杯子洗一遍,然后再倒上一杯干净的水,绝不会把干净的水直接倒在昨天用过的水杯中。

相信这样的举动并不是我一个人才有,而是每一位想喝到干净水的人都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可是,在生活中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事实,在课堂教学中却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面对好动的学生,我们并不是让学生先释放好动的能量;而是寄希望于用更多的知识来压抑学生的好动;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我们并不是让学生先休息一下,而是期待着他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弥补因瞌睡而落下的学习。

这样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把一杯干净的水倒在了脏的水杯里,结果往往是水杯把水弄脏了,使得一切都前功尽弃。

可即使这样,老师也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应该把干净的水倒在脏的水杯里,而是尽可能地责怪自己拿到的水杯太脏了。

如果我们先让学生满足动的需要,或者宽容学生先打会儿瞌睡,接下来的课堂可能会更有效率。

如果我们能够在课程安排中就让学生有充分的睡眠与运动时间,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少了学生调皮与打瞌睡的机会。

一想到差生,我们不但惦记着他那糟糕的成绩,更讨厌他调皮捣蛋的身影;一想到优生,我们经常以他们的出色的成绩而骄傲,但似乎很少看见他们在运动场上的身手。

事实上,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要参与学习,也要参与运动。

这所以我们往往只看见差生的调皮而看不见优生的运动,既是因为差生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运动方式,而优生在运动上有着更好的自制力与计划性;也是因为当我们在看学生时容易受选择性观察的影响,即看差生时觉得他成绩与运动都差,而其中运动似乎更突出,甚至把运动看成是差生成绩差的原因;但在看优生时觉得他成绩与运动都好,而其中学习似乎更好,而且学习好成为学生不运动的理由。

其实,好静是人的本能,好动也是人的本能。

从来没有看见哪个人只静而不动,除非这人瘫痪了;也从来没有看见哪个人只动而不静,除非这人得了躁动症;人总是在静与动之间寻找着平衡,这既是个人生理健康的需要,也是他对社会期待的一种回应。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相对性原理。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教师提出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即相对性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如判断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等。

3. 教师总结并解释相对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滑轮组的运动状态、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动静结合大班教学计划

动静结合大班教学计划

动静结合大班教学计划动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有趣的动态活动和安静的静态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制定一个动静结合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一、活动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一些活动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物品或道具,如玩具、卡片、图片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安静、宽敞、明亮的教室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动态活动1. 游戏引导在大班教学中,游戏是引导学生参与的好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找朋友、找不同等,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巩固所学内容。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动作游戏,如模仿动物的动作、跳舞等,增强学生的活跃性。

2. 唱歌和活动歌曲音乐是大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适合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力。

唱歌可以加入一些动作,让学生跟随着歌曲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3. 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手工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剪纸、折纸、拼图等。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静态活动1. 观察和思考大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正在发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一幅画作,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绘画和写作绘画和写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绘画或写作活动,引导他们用画笔或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和写作才能。

3. 静心阅读宁静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聚焦注意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阅读活动。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大班学生的图书或故事书,让学生安静地阅读,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评估和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评估和反思。

动与静教学反思

动与静教学反思

动与静教学反思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尤其当涉及到动与静的平衡时,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动与静在教学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策略,它们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以下是我对动与静教学策略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动的教学策略通常指的是那些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上,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然而,动的教学策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一些需要深度思考和内省的学科中,过度的动态活动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与此相对的是静的教学策略,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内省和思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写作和讨论。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文学课上,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但是,静的教学策略也有其不足之处,长时间的静坐和思考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参与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动与静的平衡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灵活运用这两种教学策略。

以下是我对动与静教学策略平衡的一些具体反思:1.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需要实践操作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等,动的教学策略更为合适;而对于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的科目,如哲学、文学等,静的教学策略则更为有效。

2. 学生特点的考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偏好。

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则更喜欢静心思考。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尽量在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动的教学策略更为合适;如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静的教学策略则更为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

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

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

因此,理想的教学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

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

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1、重“动”轻“静”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

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

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

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动”与“静”,教师首先要了解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二、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1、“静”实质是一种“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动态的;另一种是静态的。

动态的活动包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等等。

这些活动,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动”,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能看见他们的动作。

而静态的活动包括:静静默读、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用心体验、细细品味等等,这时的学生也许一动不动,也许一言不发,但是,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他们的情感在变化,这种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

虽然,它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与动态的活动不同,但是,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相同的。

2、课堂“动”“静”必不可少课堂教学离不了静的活动,比如教师的讲解,需要学生专心地听;教师的示范,需要学生专注地看;遇到问题,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而且,越专注,学生获得的信息就越丰富。

同样,教学中,学生需要讨论,需要交流,需要合作,需要表达,因而他们也需要“动”起来。

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才会变得更广,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彰显,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可见,“静”和“动”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各自的作用,两者不可相互取代,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何时动,何时静,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教学对象来决定。

3、张生“动”而弛生“静”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时间不长。

长时间的单一的活动,容易使儿童产生疲倦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变化的、新鲜的事物则能不断地刺激儿童,使他保持注意力。

课堂的节奏应该富有变化,时儿快,时儿慢。

一味地快节奏,一个活动紧接一个活动,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而一味地慢,或者活动太少,该动不动,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没劲,从而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掌握好动静的度和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二者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有所获,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找述说的对象一吐为快;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寻求帮助;在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与别人分享。

学生正是在静态的活动中产生了“动”的欲望,随着静态活动的深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

而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一动到底。

他们需要专心地倾听,仔细地思考,不断吸纳新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他们不自觉地由动转为静,为自己下一步的动积蓄力量。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了解他们此时想要干什么,并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三、合理安排动、静态教学“动”与“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教与学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让学生该动口时就动口,该闭口时就闭口,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才能做到动静有致呢?1、“动”“静”结合,张驰得当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动”,而这个“动”又是相对的,也需要“静”。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

再加上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

所以,教师要针对各学科和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教学活动在“动”的过程中,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则难以得到充分的感知。

那样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

如果全“静”,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

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静”,且缓而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动”,快而不虚。

“动”“静”结合,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

“动”的时间要扣准,“静”的时间要适当,“动”“静”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

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宜多“静”(听授、思考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学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宜多“动”(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等)。

什么是“动”中求“静”呢?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应递减,学生活动范围应递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

同时,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腾出手来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静”中求“动”。

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时,为防止学生出现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抓住”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力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用更有效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结合自主探索、自主思辨进行学习。

通过“动”和“静”结合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3、“动”“静”交替,“动”“静”有致“动”与“静”纵贯整个教学全局,“动”“静”的交替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具有特定的教学程序。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简单地模仿、机械地记忆而教师应抓住教材的脉络与重点扼要地进行示范讲解、点拨指导,从而排难解惑,重点突破,冲淡难点,实现“一动一得”。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留出一定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一个走弯路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疑问,这恰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带动全部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并为下一个“静”作好准备。

因此,动静有致的教学,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

这就要求互动教学与随机练习的轮换交替,连贯衔接,同步进行。

有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常主动。

鼓励和帮助学生在“静”中自己探究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对当前现象或问题去加以分析解释,经历思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旨,就是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但其中要忌“动”“静”轮换过于频繁,这样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都应认识到:不论“动”的教学设计还是“静”的教学设计,都必须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之内。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动”“静”的选择与“动”“静”的组合,这样才能真正协调好“动”与“静”的一致性,做到真正的“动”“静”有致,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

“动”与“静”的教学活动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辨证统一关系。

“动”与“静”之间就象是一个钟摆一样“荡”过去再“荡”回来,快要到顶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一会儿摆向“动”,一会儿摆向“静”,不过再怎么摆来摆去还是课堂这个范围,牵着它们的那条线就应该是教学目标。

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定向和控制,努力让“动”“静”协调一致,逐渐由对立趋于靠拢和融合,产生更好的教学状态。

为了确保课堂中静态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老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为了丰富动态活动的形式,老师又必须为学生搭建灵活多样的活动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