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背影》语文导学案
7《背影》导学案
7.《背影》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4.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学习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一)检查预习1.给形近字组词,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意思及写法。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省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文集《》、《》,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新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抒情散文。
二、课堂探究(一)、认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清文章线索及结构。
本文是通过“背影”来表现父爱的,在文中划出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并试在“背影”前加一个字或是一个词来概括父子间表现出来的感情。
(一个字)背影――背影――背影――背影(一个词)背影――背影――背影――背影明确:背影――点题(倒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背影――为子买橘(……)深沉的父爱背影――依依不舍的父子深情背影――深切怀念父亲照应开头、总结全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6):。
第三部分(7):。
(二)、课文中的“背影”又是与“我”的眼泪相互映衬的,下面让学生找出描写“我”眼泪的句子,并思考这四次泪水在当时情况下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一次流泪只是为文章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之泪)第二次流泪是哭背影――对父爱的。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预学导学:教学过程:一、我会学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差()使簌簌()蹒跚()suǒ()屑书jí()参差()不齐擦拭()tuí()唐fù()闲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惨淡:情郁于中:大去:祸不单行: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他是当代著名的家、、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他的作品收在《》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我的疑问: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
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预习小结我给自己的预习打分。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分钟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导学案 5篇
《背影》导学案篇10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
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
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
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
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2、课文所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
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教学依据《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7、《背影》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4.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资料助读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
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
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拭()颓()唐举箸()琐屑()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典质: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3.整体感知(1)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
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3)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4)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5)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探究案一、揣摩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怎样的心境?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二、研读“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1 课文第六语段,填上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导学案(定稿集体备课)
《背影》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等第【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
散文代表作是《背影》、《河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2.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课前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颓唐()拭去()狼藉()簌簌()差使()蹒跚()踌躇( )2.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4.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5.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课堂探究】6.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7.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并分析流泪的原因。
【课堂练习】1.亲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请写下来。
2.《背影》能成为父爱的典范之作,你还发现课文中有哪些写作上的特点吗?3.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母吗?请同学们将父母最精彩的瞬间融人你的情感,写下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导学案朱燕一、教材助读,初步感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
江苏扬州人。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和《春》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了解背景。
《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当时已27岁。
它描写的是他20岁在北京大学上学时,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疴,将哀伤和愤懑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3.关于《背影》。
1928年8月,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
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
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
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
七年级背影导学案
七年级背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父子深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1)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父亲的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奔丧()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拭泪()颓唐()琐屑()举箸()交卸()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琐屑:3、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五、课堂探究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请简要概括。
明确: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四次背影。
第一次:“我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第二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父亲离开时的背影。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
2、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一次背影?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次?明确:作者重点描写的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因为这次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也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心。
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的动作艰难而又努力,展现了他对儿子深深的爱。
第7课背影导学案.doc
第7课、《背影》导学案邢培江温故知新:1、《阿长与〈山海经〉》出自的散文集《》。
2、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准。
憎恶、骇破了胆、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3、文中的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目标:1、积累生字词及作家作品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丰富感情。
3、理清文章线索,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朱自清,字佩弦。
江苏省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其优秀作品《春》、《背影》、《荷塘月色》、《绿》都选入中学教材。
2、解读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
又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 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3、积累生字词交即()奔* ()踌靖()迂腐()踏鲫()觌唐()琐眉(4、本文写了件什么事?以什么为线索?)晶羊()5、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划出文中写背影的文字。
思考: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合作探究1、重点朗读第六段,思考: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试举例说明。
2、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深情,请将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话勾画下来,并体会它包含的意思。
3、泪水是感人的东西,文中几次写到儿子流泪?试找出来,分析其中的含义。
《第7课 背影》导学案
《第7课背影》导学案《第7课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理解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品味叙事散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
【学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写准注音、解释生词。
交卸():奔丧():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2.朱自清字,号。
江苏省扬州市人, 、、、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
3.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并据此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二、课堂助学(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D、“我”第四次流泪,是因为,这是心酸之泪。
(四)再读品析:1.想一想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以“背影”为题,“背影”既是的素描,又是的写照,是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和。
2. 你认为哪一次写得最感人?为什么?3.感受父爱: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作者从穿着、、几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具体描写。
写穿着,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写,简洁朴实,字字含情,爱在言中。
写,选用了“ ”、“ ”、“ ”、“ ”等动词和“ ”、“ ”、“ ”等形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学生思考: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写得详细,可回来时却简略,为什么?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所以这个“背影”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这“背影”中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也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五)精读感悟“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中有几处写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其中的感情你能感受得到吗?请找出来细心品味,体会作者流泪的原因。
(六)课堂巩固阅读下文字,回答后面问题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
《背影》导学案 3篇
《背影》导学案篇3课型:学课时间: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它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学习这施展文章我们只要能理解并掌握两个学习重点,就能够找到答案。
重点1抓住最有个性、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刻画人物。
抓住最具修改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神韵。
重点2学会铺垫。
这节课围绕重点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朱自清曾于1947年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由此可看出,父亲给作者的许多好处,当属在其20岁时的送行,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
在过铁道买橘子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那么,请找出父亲爬月台的相关语句,并分析背景是如何刻画的。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刻画的背景有几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如何进行刻画?一个背影,竟让“我”多次眼泪横流。
除了父爱子,儿子感念父爱,还有什么原因?请分析文章其他情节,分析其激荡作者感情的其他原因。
文章处处有背影,请用四字短评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指明与背影间的关系。
共6个问题,请大家认真快速朗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二、学生做书间笔记,老师巡视。
三、学生小组各选组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随时予以补充。
四、教师精讲课文。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开头破题(点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接着叙写家境的遭遇。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
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朱自清是大儿子,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
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背影导学案及答案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分析作者几次流泪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一.预习导学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作品有散文集,诗文集,代表作品有我们曾学习过他的文章。
2.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交卸奔丧橘子迂腐琐屑栅栏差使蹒跚狼藉簌簌踌躇颓唐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亏空惨淡勾留妥帖踌躇光景琐屑典质自已蹒跚乱七八糟的样子纷纷落下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失业在家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衰颓败落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散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的细致刻画,表现了。
二.课堂研讨导入多媒体视频播放名家经典诵读,引领学生进入背影的情境之中。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1.交流展示预习导学4.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3.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那一次刻画得最细致?4.文中写作者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5. 研读课文第6段。
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概括本段大意。
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本段共写了“我”两次流泪,两次流泪感情一样吗?为什么?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三.巩固延伸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写的一篇反映的散文。
作者在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是。
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线索;2、体会父子情深;3、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难点: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①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②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③“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再次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①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②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③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3、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熟读成诵。
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小结:父亲年事已高,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地“攀”着、“缩”着。
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四、品味语言,感悟主旨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⑤“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导学案新人教版
7、《背影》学习目标:一、有情感朗诵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世至情。
二、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3、体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特色。
4、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育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情感。
学习进程:前置作业一、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学者、。
《背影》是散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3、结合语境说明下列词语:狼籍:迟疑:触目伤怀:蹒跚:自已:颓唐:课堂探讨一、朗诵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诵,比比小组内谁读的最好)二、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回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
说说作者要紧写哪次背影呢?3、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二、3语段与此有什么联系呢?4、作者擅长在叙事和描述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文章中有很多处表现了如此的特色,请同窗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一、读写训练一、请你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哪些细节,能够看出他们浓浓的爱,写出来咱们一路分享。
二、依照你对父爱的明白得,仿写练习:(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酷寒的冬季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纯洁明净:,。
二、达标检测一、书写完全正确的()A.悲伤虚弱妥当诸多 B.惨淡踪迹栅栏钩留C.晶萤交御奔丧狼藉 D.亏空失业谋事踌蝫2、选出加粗字说明完全正确的一组()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适当,适合)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C.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光阴)D.颓唐(失败的样子)自已(操纵,抑制住)3、迁移过关玉兰花的经历卢玮①不记得从何时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熟悉或不熟悉的邻人,特意前来要花。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精选1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精选17篇)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篇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藉)chóu(踌)躇蹒跚(shān)琐屑(xiè)颓唐(tuí)diàn(惦)记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
(琐屑)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情郁于中)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事?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虚/实背影作用虚写文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背影”出现作渲染和铺垫实写车站送别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是主题的集中体现实写父子告别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再现主题,突出中心虚写文章结尾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总结全篇,深化主题三、合作探究1.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
7《背影》导学案
7《背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正确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二)学习重点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三)学习难点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这是一篇经典课文。
质朴中含至味,平凡中见真情。
在文中作者先是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后来父亲在“买橘子”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父爱,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你们,是否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品味《背影》中蕴涵的深深父爱。
四、教材精华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①联系全文来看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段析】第一局部: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成为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
【品味】“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突出了印象之深。
全文从“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②点题之后,为什么不接着写背影,而是宕开一笔,从祖母去世那年冬天写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段析】这个自然段写了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品味】“祸不单行”,为推出“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父亲说这句话是对“我”的安慰,父亲的心情本来难过,又安慰“我”,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背影语文教案(7篇)
背影语文教案(7篇)背影语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捉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3、体会本文俭朴平实的语言风格教学计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
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白,让你立刻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低沉,需要细心的体会。
今日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知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
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追忆八年前的事。
1917年冬,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
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
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
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
又借钱办了丧事。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哀痛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当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白什么?最后一段,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予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本身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挂念、体谅和珍惜和儿子对父亲的感谢、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民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语文导学案
编号:8007 年级:八年级第3周上课时间:9月22日自学等级组长签字: 课题:7 背影朱自清
晨读目标: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背诵课文,背诵课外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学习目标:(学科班长朗读)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2、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知识链接
预习提纲
一、资料助读
1、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的资料,填空。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人, 、、学者、。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二、积累生字新词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还可补充你生疏的字)
交卸.()奔丧.()橘.子()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蹒跚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参看书下注释就会了)
祸不单行满院狼藉簌簌亏空
惨淡赋闲勾留妥帖踌躇光景
颓唐不能自已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琐屑
自研自探环节自学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导学案》;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
4、朗读法。
文章语言精美,含蓄蕴藉,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
5、讨论法,独立探究为主,充分实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6、主动掌握文中生字词;
7、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语段研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①着上面,两脚再向上②;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③,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为选文内容拟写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请将“倾”“攀”“缩”三个动词填入文中的横线上,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①,表达效果:
②,表达效果:
③,表达效果:
3.文中写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画线的句子“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请具体说说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5.选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的好,为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6.为什么浦口惜别时父亲的“背影”让作者终生难忘?试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7.父爱如山。
生活中我们对父亲理解的太少太少了,请你在父亲节时为父亲发送一条短信或邮寄一张你精心制作的贺卡,表达自己对父亲的谢意。
请把短信或贺卡的内容写在下面。
[课外拓展•创新]
类文赏练
阅读《距离》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距离
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
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
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
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
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
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
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
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
”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
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
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
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
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
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
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
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
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1.通读全文,另选一个角度,为本文再拟写一个题目。
2.“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什么样的心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继父交往中的几件事情。
4.文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平常,实则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请品析下面的几个句子。
①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②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③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
5.本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6.文中的“继父”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极其相似。
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