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 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

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

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

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全解(原创精品,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全解(原创精品,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选自《》,这是诗人《》的第一章,作者,字,政治家、家、。著有《》、《》,诗歌《》、《》、《》、《》等。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

①东:②临:③以:④观:⑤何:⑥澹澹:⑦竦峙:⑧丛生:⑨丰茂:⑩萧瑟:⑪洪波:⑫行:⑬若:⑭星汉:⑮幸:⑯甚:⑰至:⑱以:⑲咏:⑳志:

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

这首诗是曹操,途中登临时所作,诗人景象,表现了,抒发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以“”字总领全篇,流露了的心情,显示了“”的气势。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相衬,并济,显示了。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

和,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景。

5.这首诗结合,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选自《曹操集》,这是诗人《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本课共选取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XXX的《观沧海》、XXX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的《次北固山下》以及XXX的《天净沙·秋思》。

首先是XXX的《观沧海》。诗人东行登上碣石山,观赏

大海,感受海水的浩瀚和山岛的高耸。树木和百草蓬勃生长,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最后,诗人用诗歌来表达心志。

针对这首诗,理解性默写题目包括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和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等。赏析选择题目则涉及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如何展现诗人的宽广胸襟,以及最后一句的正确解读。

接着是XXX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听XXX左迁,便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

了XXX过去的功绩和忠诚,以及他此时的孤独和离愁。最后,诗人表达了对XXX的崇敬和祝福。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第三首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人游历于北固山下,感受到了山水之美和自然之灵。他描绘了山水的壮美和奇妙,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最后一首诗是XXX的《天净沙·秋思》。诗人在秋日里游赏于XXX,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和孤独。他描绘了秋天的景

象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岁月和生命的感慨和思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希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寄愁心/与明月

B. 江春/入旧年

C. 杨花落尽/子规啼

D. 断肠/人在天涯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 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 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 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 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4.下面对《天净沙 秋思》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 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 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5.对《次北固山下》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

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

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述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动摇荡,山岛高耸高耸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赏析选择题: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经由过程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

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

考点一:咏志诗

(1)考点解析:咏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咏志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会有以物、借物来抒发志向、理想的参照物或手法。

(2)例题验证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例题解析:答案: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析:本诗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可抓住诗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与把握主题思想。

类题解题技巧: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要注意结合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来分析。

考点二:羁旅诗

(1)考点解析: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

(2)例题验证

古诗鉴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

一、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

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赏析积累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赏析积累练习卷(含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积累卷

一、《观沧海》(七上P14)(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整体感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课后习题】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附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附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

(1)水何澹澹,。

(2) ,洪波涌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6)《天净沙·秋思》中的语句,“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方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7)《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答案】(1)山岛竦峙(2)秋风萧瑟(3)随君直到夜郎西(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答案】A

【解析】B.作者曹操,字孟德。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

句。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3.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简答题: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修辞是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

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

___ 【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___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

【元】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___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乙】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中考试题集锦赏析

(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

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中考试题集锦赏析

(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4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9、简要赏析画线句。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

1.(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三)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 ,次写海面上的③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

(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2分)

表现手法: (1分)

答:.(1)①观(1分) ②树木百草(1分) ③秋风洪波(1分) (2)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

(四)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答;.(6分)(1)(3分)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大意对即可)

(2)(3分)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五)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2分)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1.曹操政治家

2.D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中考试题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首句中写出了杨花,子规等意象。

(2)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3)这首诗中“子规”一词,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了暮春时令,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5.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