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选修《写作》导学案第三专题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审题与立意的重要性,认识到它们是写作的关键步骤。
2.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与立意的能力,提高写作效果。
3.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审题与立意,拓宽写作思路。
二、教学内容:1. 审题的定义与作用2. 立意的定义与作用3. 审题与立意的方法与技巧4. 实例分析与演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审题与立意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审题与立意,拓宽写作思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审题与立意的定义、作用以及方法与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审题与立意的过程。
3.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审题与立意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审题与立意的定义、作用以及方法与技巧。
3. 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审题与立意的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审题与立意。
5. 总结: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审题与立意的要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审题与立意知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表现:通过学生分组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运用审题与立意方法的实际能力。
3. 作业质量: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将作为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依据。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图文并茂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题与立意的内容。
2. 实例材料:准备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写作实例,用于分析和练习。
3. 作业模板:提供作业模板,帮助学生规范写作格式。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审题与立意的定义、作用以及方法与技巧。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5

吴寅虎《拒绝做平庸的大多数》——材料作文审题例说教学目标:一、材料作文的审题如何从符合题意升格到切合题意。
二、通过明主体、析原因(由果溯因)的方法学会材料作文的深度审题。
教学重难点:学会材料作文审题的常用方法。
〔导学步骤〕一、目标出示(一)导入深山藏古寺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主持画院考试:题目"深山藏古寺"。
最佳之作: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
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
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由此可见,构思要能拒绝平庸。
(二)考纲要求⏹基础等级的第一点就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能准确、全面地审题。
写作前,要对题目、材料和要求进行审读和揣摩,从而确定立意主旨、写作范围、表达方式等。
从高考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考生都能符合题意,那为什么考生的作文成绩有差异,等级有高下呢?这其中一个核心因素就是立意有高下,立意的高下就在于我们审题缺少深度,满足于表象化、大众化的东西,所以在大家都能符合题意的情况下,我们要最求审题的深度和高度,力争写出“切合题意”的佳作。
二、链接高考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
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0

事理类材料作文如何准确审题丹徒高级中学李仙华教学设想:高考《考试说明》明确确定:作文审题要准确全面。
但在这几次考试中,学生审题出现偏差的人数较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快速审题。
学生审题时往往不会抓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不懂得材料中暗示的信息、命题者的感情倾向。
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主要的目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准确快速地审题。
其实,平时如何审题也和学生讲过,但收益不明显,所以,这次,我充分利用学生在考试中作文,以此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审题立意,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扣住材料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1、掌握事理类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的步骤和方法;2、正确运用所学方法,提高事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小组合作交流、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直接导入法)同学们,作文的审题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而在这几次的考试中,不少同学审题出现了偏差。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事理类材料作文如何准确审题。
一、事理类材料的含义事理类材料是指阐述道理的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诗等。
常用表达方式是夹叙夹议或是议论。
二、判断事理类材料和事件类材料1、事理类材料:【材料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事件类材料【材料2】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三、快速准确审题的步骤和方法材料一:(第二学期期初考试作文)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他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苏教版写作教案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苏教版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审题”与“立意”概念;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3.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写出具有立意性的文章。
二、教学重点1.审题的重要性;2.立意的技巧和方法;3.立意与文采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掌握审题的技巧;2.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立意;3.如何在文章中体现立意。
3.1 审题的技巧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正确地理解题目,才能有的放矢,写出有针对性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审题呢?简单来说,就是读懂题目,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要求。
1.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2.标明主题或重点,看看是否有细小的分支;3.确定主题或题目类型,并找出具体规则;4.按照顺序进行思考和写作。
3.2 立意的技巧和方法立意是写作的关键,有了正确的立意,才能成就一篇优秀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立意呢?简单来说,就是对所写文章的主题或重点进行清晰明了的表达。
如何进行立意呢?1.找寻问题根源,分析问题背景和条件;2.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以及适用范围;3.通过这些好的立意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内涵。
3.3 立意与文采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的立意,即使文章的文采再好,也无法达到好作品的高度。
实际上,优秀的文采应该是建立在正确的立意上的。
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文章写作呢?1.在写作时,要根据题目的主旨,选择合适的材料,不要与主题脱节;2.在写作时,要准确、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同时注意语言的得体和利落;3.在写作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要追求花哨、虚伪。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首先,老师介绍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一些切入点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思考。
例如,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著名的名言警句或者是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哲理。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为学生理解掌握本篇教案奠定了基础。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苏教版写作教案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苏教版写作教案一、前言作为一名学生,写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
而审题和立意是写作的关键步骤。
如果这两个步骤做得不好,将会影响文本的质量。
因此,本文将会详细介绍如何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
二、审题2.1 理解题目审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目。
理解题目是写作的前提条件,只有正确理解了题目,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写出文本。
具体来说,理解题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单词和词组。
•确定题目的主题和要求。
•将题目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
2.2 进一步分析题目理解题目只是第一步,进一步分析题目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分析,才能够写出具有严密逻辑和条理清晰的文本。
具体来说,分析题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检查题目中是否存在多义词或模糊不清的表述。
•确定题目所涉及的范畴,可能需要进行一些预备性资料的查找和收集。
•在分析题目的同时,需要思考自己有哪些观点可以给予支持。
三、立意立意是写作的第二个重要步骤,它是审题之后的下一步。
立意就是通过审题递进思考的过程,确定要写的方向和主题,使得文本具有目的性和个性化。
具体来说,立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3.1 确定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目的是指写作所要达到的结果,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写作目的。
在确定写作目的之前,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写作的对象是谁?对方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态度和观点?•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表达看法、阐述观点,还是提出建议?•写作的效果如何?是让读者更加理解你的观点,还是激起对方的共鸣?3.2 确定写作的主题写作的主题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每个方面都应该围绕主题展开,这样文本才能够具有条理性和连续性。
具体来说,确定写作的主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写作的主题,写作的时候要围绕主题展开。
•确保主题能够充分体现文章的目的。
•主题要与读者的需求和兴趣相统一。
四、总结审题和立意是写作的两个重要步骤,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6

叙事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教学目标:1、在全面理解材料含义的基础上准确立意;2、领会新材料作文的多元性,学会从多角度立意教学重点:读懂材料大意,准确立意教学难点: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把握材料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特点:1、难度大于话题作文,写作时多了一个自己读材料确定立意的过程。
2、内涵丰富,指向多元。
叙事型新材料作文及论述型新材料作文的特点:1、叙事型材料提供一个小案例或小故事,让写作者揣摩内涵、抽绎道理。
2、论说型材料直接摆出有一定广涵性的论说或道理,让写作者藉此之理反观或省察生活,或者对此之“说法”做进一步的分析思考。
二、案例分析——正确的审题路径以2021南京二模作文为例: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
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
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1、理清层次,明确材料大意明确:面对一些游客在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行为,艺术家以独特方式进行了教育、警示、批判;新方式的效果;艺术家创作的动因。
2、明确对象,分析关键信息明确:游客:搞怪留影、特别显眼(不注意场合,没有分寸)艺术家:替换背景、这是一个沉重的地方3、化具体为抽象所谓化具体为抽象,就是将故事中人物的具体做法及观点态度转化为一种抽象的道理,某种抽象的精神品质等。
明确:游客:搞怪留影、特别显眼(不注意场合,没有分寸)游客:漠视生命,戏谑历史(尊重生命、敬畏历史)艺术家:替换背景、沉重的地方艺术家:独具匠心;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4、选角度,明确文本立意注意:无论哪个角度都不可脱离材料的范围;立意与材料含义吻合;分析说理契合材料内涵。
明确:尊重生命:无辜的死难者敬畏历史:血腥、屈辱的历史独具匠心:以巧妙的方式警示世人三、实战演练例一: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毋亲。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课件

【答案】 《在路上》一文的作者独出心裁,她赋予“在 路上”以“生命意义”与“成长过程”这样的内涵, 这就使文 章中一粒玉米种子的成长有了特殊含义。这样的立意新颖奇 妙,富有想像力。
2.用“我”的眼光看农人,与用农人的眼光看玉米,在 立意构思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话题一:感动与爱心——有一种感动叫做爱心。“用爱心 传承爱心,用爱心温暖社会”,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 能欣欣向荣。人生是由爱交织成的网,如果没有爱,世界将会 没有光彩与生气。爱是寒冬里的阳光,能给人们带来暖意,是 黑暗中的明灯,能给人们带来光明。 话题二:责任——责任,是社会的地基。没有它,高楼大 厦在微风中就会轻易动摇。对自己负责,责任是严格的教官; 对别人负责,责任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对国家负责,那是 社会进步的条件。
孔子曾说过: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 一个国家, 没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 是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的, 这一点近代中国有着惨痛的教训与记忆。 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 以廉颇为代表的武力为后盾, 赵国完全成为一个任由秦国捏的 软柿子,蔺相如如何敢廷叱秦王, 如何能完璧归赵?秦王一怒 之下, 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戮相如于市, 武安君十万压邯郸, 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明· 王世 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而正是有“以勇气闻于诸侯”的 廉颇, 秦王才不得不考虑武力夺取的风险, 最终让蔺相如“毕 礼而归之”。
教师提到的“人的培养”, 比“谈学习的重要性”更为重 要。木头“ 以为轮”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但是人 就不同了。如果人性也像木材“ 以为轮”一样被弯曲,不再 挺直,那就不是对人的培养,而成了对人的摧残。这位教师想 到这些,担心学生的人性被扭曲,所以发出了叹息。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63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叙事类材料【目标略语】新材料作文是指自2021年之后出现的一种材料作文形式。
它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特点:1高度的开放性。
表现为“四自”:自主确定角度,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文体,自主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
表现为“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
一、教学过程新材料作文的“意”:①指材料的主旨②是命题者的意图③是我们写作的方向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
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准确地审题立意。
即:读懂材料的涵义→提炼涵义范围(立意)作为写作话题→依据话题确定作文中心。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领注意:角度问题,一般来说1、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2、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3、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角度分优劣:(切题、合题、基本合题)主要人物,主要原因,新颖独特,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的角度,自己驾轻就熟,材料丰富的才是最佳角度。
叙事类材料审题【例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奇怪,说:“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
”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专题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1.请仔细阅读“走进现场”材料,说说材料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中的材料,从正面理解表现了什么?从反面理解表现了什么?3.《劝学》中的话,为什么用在人的培养上就可怕了呢?4.《在路上》的构思立意新颖之处在哪里?5.根据审题和立意的一般要求,请点评《寻觅》和《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这两篇文章,说说有哪些长处和哪些不足。
1.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积极地思考,冷静地分析,善于质疑,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实质,然后确立作文的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寓言《乌鸦喝水》,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只乌鸦口渴极了,很想喝水。
它看见了一只水壶就飞过去。
壶里水很浅,乌鸦伸长了脖子也喝不到。
后来它想了一个办法,用嘴衔起小石子,扔到水壶里,一颗颗小石子沉到水壶底,水渐渐升起来了。
“啊,”乌鸦快活地说,“我喝到水了。
”这则寓言故事,透过乌鸦喝水的现象,解释蕴涵的本质。
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动脑筋,想办法,然后努力不懈地去克服困难,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我们可以取其本质,作为文章的论点。
2.推敲词句法审题立意,贵在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例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高尔基《花——致M.A.彼什科夫》:“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愉快的。
那时候,你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若抓住这一关键语句便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拟题时可用“奉献与索取”“给比拿愉快”。
3.超越常人大智慧什么叫大智慧?就是超越一般智慧的智慧,就是如同“亏他想得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是辩证思维。
辩证拓展,通常要运用以下观点。
一是发展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应看到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不能把问题绝对化。
二是联系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应看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它与周围的千丝万缕联系中找到问题的本质。
三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这一面,又要看到另一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全面认识问题。
所谓辩证拓展,就是要利用这些辩证思维去展开思路,立意谋篇。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篇议论文。
材料: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从别人那里偷了一个玩具。
(1)先用“发展的观点”分析。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要看到小学生以后的变化,可有两个写作角度:①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坏习惯→坏行为→坏结果);②(经教育及时改正)将来可能成才(浪子回头金不换,今天的坏习惯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堕落)。
(2)再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这就需要多研究一下这个小学生的周围环境,从他坏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上展开思路,探求小学生“偷”的深刻原因:①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其家庭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②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学校教育,学校应重视“养成”教育;③从小学生坏习惯看社会风气,社会是大课堂。
由此提示“责任在谁”的问题,进而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的重要性。
(3)最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这个小学生“偷”的“不光彩”行为时,应看到其另一方面,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一次偷不代表其本质坏。
(平时,他可能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尊敬老师)由以上分析可知,辩证拓展法运用恰当,即使是一则仅十几字的材料(或仅几个字的命题),我们也可拓展多个思路,拟定出多个观点,多个中心论点,选其一,然后展开论述,将文章写好。
要点导读1.提示:核心观点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提示:从正面理解:该消防队功绩卓著,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该警察保国安民,忠于职守,日夜辛劳。
从反面理解:该市的消防工作有待提高,老是发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事故;该市的社会治安很成问题,偷盗犯罪猖獗。
3.提示:因为如果人也像木材“车柔以为轮”一样被弯曲,不再挺直,那就不是对人的培养,而是对人的摧残了。
4.提示:如果以农人的眼光看玉米,虽然也是以玉米的成长过程对“在路上”作出诠释,但这种构思毕竟还是常规思维。
而作者以“我”(一棵玉米)的眼光看农人,这就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文章中说“我们为他们而死,他们为我们而老。
只不过相互收割罢了”“我们,他们,将一直在路上”,这既表现了对生命的认识,也表现了对宇宙对世界的认识。
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立意构思,显然超越了一般思维模式。
5.提示:《寻觅》很像一篇抒情散文,通篇用象征手法,想像力丰富,有意境,感染力强。
不足之处在于内容略显单薄,也许是作者过于忘情,语言重复较多;个别地方表意不明,比如,为什么要把灯“放入怀中”呢?《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一文很重视表达,第二段作为议论的背景资料,行文上用了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而第三、四段围绕真理研究的承继关系展开论述,由于前面铺垫得很好,论述要言不烦。
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语言表达都很老到,流畅自然。
但也需要注意论证过程应当严密。
也许作者想写成思想随笔,但是受到篇幅的限制,一些不该略去之处被略去了,如,关于“什么是‘哲学的眼睛’”这一问题,文章应作一些交代。
(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
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
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该题目要求从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
其中,以“坐在路边鼓掌”为话题,题目平易,难度适中,符合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能让大多数考生有内容、有兴趣写,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
从审题角度看,材料对很多考生来说都很熟悉,考生一般都能理解和把握题意。
该题目有较大的写作空间,提供了较多的立意角度,也体现了时代精神。
“坐在路边鼓掌”实际上是一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乐见他人成功,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怀;是一种甘为绿叶,助人成功的境界。
“为何鼓掌”“为谁鼓掌”“鼓掌的意义”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
因此,如何做到由表及里,体现自我关于人生定位的看法,需要考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从内容角度看,材料贴近现实,价值导向很好,并且开放作文的论点,可以让不同程度的考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审美观、生活体验以及真切的感受来选择论点,人人都会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这样,考生便可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来。
生命的意义波涛汹涌的河水因有了两旁石堤的规整而勇往直前,那河水源源不竭地驶向远方,最终汇入汪洋大海;淡雅芬芳的荷花因有了身旁荷叶的衬托而超凡脱俗,那荷尖上早已引来可爱的小蜻蜓,最终构成一幅温馨的夏荷图;浩瀚无垠的天空因有了周围云彩的点缀而宽广湛蓝,蓝天白云撩拨了多少人的心旌。
你想成为河水、荷花、蓝天,还是石堤、荷叶、白云?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于问题的答案也就不同。
如果要我来回答,我更青睐于后者,因为它更富有默默奉献、虚心谦让的生命意义。
生命因默默奉献而瑰丽。
在物欲横流的尘垢中,奉献仍然闪烁着钻石的瑰彩。
你可曾听过一对黎族教师夫妇李桂林和陆建芬,他们用十九年的坚持,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可如今的社会,火药味儿过于浓重,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打着如何当好“英雄”的如意算盘。
在竞争意识过于强烈的情况下,人们自私的本性逐渐暴露出来,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现象屡见不鲜。
殊不知,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团队。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2008年若不是张艺谋带领的奥运团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将中国五千年光辉璀璨的文明在几十分钟内展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怎会取得惊艳世界的成绩?生命因谦让而更有价值。
有人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在生命的独木桥中,人人都想尽快到达桥的另一端,于是,人们互相挤压,可桥的宽度有限,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儒家曾将“让”与“温”“良”“恭”“俭”相并列,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让梨,一只小小的梨也能折射出一个人谦让的美丽。
于是,现在出现了一句新格言:狭路相逢“让”者胜。
有时候或许以退为进,保持谦让的风度,是令对方折服的最佳方式。
狭路相逢,两者较量,败的只有一方。
这种战争对于败者更为残忍。
必要时我们可以让出一点空间留给对手,避免毫无价值地苦拼到最后。
这种智者所为,不也是一种境界吗?不也是一种大胜吗?材料中作家的女儿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智慧呢?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劳动与奉献。
英雄在奉献,平凡的人也在奉献。
我们在社会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谁能衡量出这贡献孰大孰小?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但生命带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思考。
你在人生的跑道上高歌猛进,我在路边鼓掌欢呼,尘埃落定时,也许你我的角色已经互换。
平凡与伟大,让我们静下心来,静静思考。
总评:本文主要阐述了两个论点:第一是默默奉献,不做最耀眼最闪光的明星,举了黎族教师夫妇李桂林和陆建芬的例子,很能打动人心;第二是谦让,“红花还需绿叶衬”,“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就是很好的绿叶精神,把狭路相逢“勇”者胜立意为狭路相逢“让”者胜,很新颖。
本文立意深刻,内容丰富,运用典型的事例,生动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还有,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环环紧扣,并且富有思辨性,不失为一篇佳作。
另外,本文的开头不失为一大亮点,用自然界中河水、荷花、蓝天以及石堤、荷叶、白云,生动地列出了做红花还是做绿叶的人生选择,颇具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