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与瑶族研究_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七

合集下载

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

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
r l iu ut r ,sca sr cu e c n m i sca a t i ei o sc lu e o il t t r ,eo o c o il ci t g u v y.
Ke o d :Na l g n t n l a a e y,Fe xa t n yW r s ni ai a s g wa n o p i i o g,g g a h tu t r ,rsa c o t n o o e rp y sr cu e ee rh c n e t
维普资讯
广西 民族研 究
20 0 6年第 4期 ( 总第 8 6期 )
・19 ・ 0
费孝 通 与南 岭 民族走 廊研 究
王元 林
【 要】在费孝通先生 “ 摘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中,民族走廊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 ,费先生先后四次做过阐述。其高屋建瓴的民族走廊理论以及对 大瑶山的社会调查至今对我们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有关南岭民族走廊的民族
nanlingnationalpassagewayfeixiaotonggeographystructureresearchcontent南岭走廊是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这一走廊与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列为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a d itg aiesr cu eo h ieen t n t a s ul b i a tn As n f h he ain n n e r t tu t r f eChn s ai h tWa b i yFe Xioo g. eo et ren t — v t o t o t o a asg wa s l sa e y ,Na l g n t n l asg wa s x o n e o rt e y M r e .Th o il n et— p ni a i a sa e y Wa e p u d d fu i sb .F i n o p m esca v si i

南岭走廊平地瑶春节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南岭走廊平地瑶春节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2020年8月第41卷第4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Aug.,2020Vol.41No.4南岭走廊平地瑶春节文化的民族志研究张芯木,陈敬胜(湘南学院法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平地瑶的春节文化是其区别于其他瑶族支系的核心属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平地瑶的春节文化也随之及变。

通过田野调查,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湘桂走廊的平地瑶春节文化进行研究发现:平地瑶春节文化既保留了部分传统文化的特质又包容开放地吸纳了时代文化要素,其农耕文明的总体性特质痕迹明显。

平地瑶的春节文化作为地方性智慧和文化资源在社会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平地瑶;春节文化;民族志研究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0.04.002一、问题的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

“在节日民俗中,蕴含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与追求,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⑴瑶族是南方主要的山地民族,主要居住在粤北、桂东、湘南三省交界处的南岭走廊山区。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大众传媒的冲击,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瑶族传统文化发生变迁。

族群文化的变迁是否会模糊民族的边界,淡化族群认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瑶族春节文化在内容、形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何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江华县平地瑶族主要聚居在南岭走廊余脉姑婆山西麓的山脚下,其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是丘陵。

当地居民称之为“瑶恫”,俗称上伍堡。

我们的田野调查点——老车瑶寨,位于姑婆山24岭之一的相公岭脚下,是一个单姓瑶寨,全部姓车。

据族谱记载,老车瑶寨的始祖大约在明永乐年间从贺州迁徙到现居住地,至今也有600多年建寨史。

老车瑶寨现有两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360人,耕地220亩,其中水田110亩,山场5000多亩。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如彝族、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群体拥有独特的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在传统社会里,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耳传的方式,如民间诗歌、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和舞蹈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开始逐渐转移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现代音乐的出现,使很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音乐失去兴趣。

少数民族族群中的年轻人也被现代文化所吸引,并逐渐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越来越容易的获取到各种不同的音乐,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音乐的流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普及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其次,需要建立更多的文化机构和平台,让传统音乐得到更多的展示和推广。

例如,可以举办一些音乐节或比赛,让年轻人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并且接触到更多的传统音乐。

最后,可以通过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和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传统音乐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

总之,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视。

通过加强宣传、建立文化机构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等措施,可以让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

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
本文将从南岭民 族审美文化积淀、开展南岭 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 旨趣和审美人类学的拓 展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目的是进一步将审美人 类学的田野范围拓展到湘粤黔桂交界的南岭地区, 让这一带的审美文化资源 为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探 讨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南岭民族聚居区的深厚文化积淀
/ 南 岭0, 又 称 / 五 岭0, 是 横 亘 在 湘、 赣、 粤、黔、桂五省区之间 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 岭、萌渚岭、越城岭的 总称。南岭山脉 东连武夷 山, 西承云贵高原, 是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分 水岭, 也是长江和珠江中 游地区许多支流的发源 地。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 区是中国南方壮侗语族 和苗 瑶语 族各 少数 民族 聚 居的 / 民 族文 化富 矿 区0 。
[ 关键词] 南岭走廊 文化积淀 壮侗民族 苗瑶民族 审美人类学 1 中图分类号2 K890 1 文献标识码2 A 1 文章编号2 1674- 0890 ( 2009) 03- 111- 07
一、引论: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审美人类学 ( Aest het ic Anthropology) 是美 学领域有关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 研究成果, 同人 类学领域对诸族群审美文 化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所 形成的学术积累, 经化合 创生而逐渐形成的一门 综合性交叉学科。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国外有一 部分人类学家密切关注文 化中的审美现象和情感 表达方式, 审美人类学的 调查研究逐步由自发转 向自觉, 大量学术成果的 问世预示着一门新兴交 叉学科日渐成熟。
1992 年, 美国人类学家库特编辑出版了5 人类学、艺术与美学6 一书, 提出 美学人类学的概念, 1996 年, 范 # 丹姆( Wi-l fr ied Van Damme) 出版5 美在语境中 ) ) ) 走向人类学的美学探讨6 。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专栏稿约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专栏稿约

出版物刊名: 民族论坛
页码: 114-11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X期
主题词: 民族走廊;学科基础理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资源;民族论坛;民族问题研究;区域研究;
民族地区;研究机构
摘要:<正>南岭民族走廊研究得到了民族学界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已形成了区域研究多学科成果共荣局面。

加强各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学术新思想,是促进学术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南岭民族地区已发出呼声,希望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充分利用片区民族文化资源,为加快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谋献策。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湖南等南岭周边省区政府部门及高校研究机构致力开启南岭民族走廊研究新篇章,《民族论坛》杂志社摇旗呐喊,现以'南。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

摘 要: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

拟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变、民族迁徙、信仰流播、“中心”与“边缘”等多元视角来看族群舞蹈文化的互动互融,印证南岭民族走廊各族群在历史上的动态流变,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研究的视角与案例。

关键词:民族走廊学说;南岭民族走廊;区域文化互动分类号:G122;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4)01-169-10一、民族走廊学说与南岭走廊(一)作为方法的“走廊学说”首先,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民族走廊学说的提出与界定。

“民族走廊”的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78年提出的,基于当时我国需要解决民族识别的余留问题,费孝通先生在解决民族研究的若干问题时,主张从区域历史的民族关系中识别出单一民族,过去的民族研究,是按民族的单位孤立起来,分别的一个一个地研究,在方法论上固然有其长处。

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自收稿日期:2023-12-25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BE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舞蹈编导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以项目制为例”(项 目编号:2023JGXM_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 骁(1983-),男,江西南昌人。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导,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岭南舞蹈研究,舞蹈高等教育研究。

曹德祺(1996-),男,广东湛江人。

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岭南舞蹈研究,舞蹈 创作及理论。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南岭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走廊之一,这里民族众多,风土人情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南岭走廊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代,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展开研究,并尝试阐述其价值和意义。

一、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南岭走廊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这里的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他们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成为了南岭走廊文化的一大亮点。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

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多承载着史诗、祭祀、劳动、战争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彝族音乐以其雄浑磅礴、悠扬婉转的风格享有盛誉,而壮族音乐则以其激越壮丽、情感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婉转、风格独特而备受关注,而布依族音乐则以其舞蹈和音乐融合、色彩丰富而独树一帜。

这些音乐文化在演奏形式、音乐器材、歌舞形式、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发展轨迹。

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音乐传统逐渐被边缘化,传承人口减少,传统乐器逐渐失传,传统歌舞形式受到冲击,音乐文化空间收缩,传统唱咏形式被娱乐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面临着这些挑战,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依然表现出了勃勃生机。

一方面,一些学者和音乐爱好者积极投入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之中,通过学术研究、音乐教育、文化普及等方式助推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问题

试论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问题

328文|陈鸿培 彭晓丹试论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问题摘要:南岭走廊的地理位置优越,汇集了许多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特征。

在这里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

因此本文就南岭走廊的资源开发问题展开了探究,主要从开发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意义、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优势和开发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方法三方面进行。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南岭是内地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路线,也是各民族的聚集之地,具有天然的民族文化优势。

但是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没有充分开发展现它的价值,所以对其进行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开发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整合瑶族文化南岭是瑶族文化的聚居地,之前人民政府也为瑶族文化做了一些研究和保护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为在不同的省市,被行政区分割,无法达成统一规划。

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导致不能系统地研究和调查,无法深入探索瑶族文化,造成资源的浪费[1]。

开发南岭瑶族文化可以打破现有的划分格局,减少省际壁垒的影响,提高瑶族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程度,从而提高对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水平。

2、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瑶族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成为了瑶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印记和价值追求,是瑶族的精神动力和追求,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2]。

文化大革命期间,瑶族文化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许多珍贵的物品和资料被摧毁和丢失。

随后因为改革开放,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许多年轻人深受其影响,对民族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忽视传统民族文化。

因为人们的忽视和冷漠,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岌岌可危,因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急不可待。

开发南岭瑶族文化是为瑶族文化建立生态保护区,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瑶族人民复兴民族提供动力源泉。

3、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的共融先进文化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证明。

瑶族招郎仪式中族群文化认同的建构——以南岭走廊中段西岭山FMP瑶族村为例

瑶族招郎仪式中族群文化认同的建构——以南岭走廊中段西岭山FMP瑶族村为例
Ya e pema a ea v tg fav r t fstst o s u te ncc l rlie t . I i o eo ei o p o l ytk d a a eo ai yo i oc n t c t i u t a d ni n e e r h u y t t s n ft h m—
p r n a s t a o p o l d p o s ca h g n t t e y a d c n e e t ere n c c l r e il . o t tme n h tYa e p e a a tt o il a e i i ai l o s r i t i u t e f xb y a cn i v n v h h u l Ke r s t e Ya e p e y wo d : h o P o l ;D o —l w c r mo y o r a e e n ;Cu tr d n i c t n;I e t y c n t c in l a ie t ai ul i f o d n i o sr t t u o
Co t u to o h c Cu t a d ntt bo o’ nsr c in fEt ni lur lI e iy a utYa S Do r—l w r m o o — a Ce e ny An Ex m pl o t l o nt i a e t he Xi ng M u a n FM P o Vilg n t e i Ya l e i h a
t n u e t e s r ia n e e o me t f o ma mi o e s r u v v l d d v lp n r l a l ti n c s ay f rt ed f r n t n c g o p ii g h a on f y,i s e e s r o i e e t h i r u sl n h f e v i e s me rg o o man a n t e t b  ̄c l r l d ni ,a d t c e ta s o g a in c l r .T e D o — n t a e in t i ti i e u t a e t y n a c p t n l u t e h o r h h r u i t o r e u l w C r mo y g v sa s e n h w t k h ie a d e s r a h e o n t n ft o o r o n t a e e n ie n w ro o o ma e c o c n u e t tt e r c g i o s o r mo e d o n h i w

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及成因分析--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三

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及成因分析--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三

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总第153期)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及成因分析*——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三袁丽红【摘要】南岭走廊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间有着频繁的交往交流,随着交往交流的深入,族际间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民族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南岭走廊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与国家的民族政策、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深度交往基础上的民族交融以及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是南岭走廊地区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影响因素【作者】袁丽红,广西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

广西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0)03-0103-0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南岭走廊的民族交往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研究”(14XMZ045)。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民族关系,没有民族地区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

在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国家或地区中,民族关系状况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直接影响到边疆的发展和稳定。

在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内,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民族矛盾。

南岭走廊作为多民族杂居地区,虽然历史上存在着零星的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的现象,但基本上能和睦相处,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平等政策的实行,民族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逐渐消除,民族交往交流向纵深发展。

南岭走廊地区各民族间有着频繁的商贸往来、互惠合作和技术交流,还有族际通婚、拟制亲属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密切的关系,在深度交往的基础上,各民族在信仰文化、居住文化、节日文化、人生礼俗、语言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族际间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出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民族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蒋艺芝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6期【摘要】南岭民族走廊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聚落,保留了非常丰富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等,对于研究和传承瑶族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南岭民族走廊区域范围内的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

其不仅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之一。

针对南岭民族走廊的瑶族民间工艺的现状,要进一步探索瑶族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着力点,分析南岭民族走廊中瑶族民间工艺的留存和优势,从战略性和科学性的角度以设计语言贯穿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推动瑶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而在最大程度保护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借助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成果的应用推动瑶族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教改项目“基于“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的文旅产品设计创新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291号,873)。

南岭是指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从行政区上看,包括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广东的韶关、清远、河源,江西的赣州等地。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是指在南岭走廊黔、桂、湘、粤、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族、苗族、畲族等。

一、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概述南岭民族走廊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聚落,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创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和民间工艺品。

民间工艺是南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绚烂的组成部分之一,瑶族民间工艺主要有织锦、刺绣、挑花、蜡染等。

汉代,瑶族先民就“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隋代,瑶族妇女服饰“青布衫,斑布裙”。

探访“南岭走廊”

探访“南岭走廊”

探访“南岭⾛廊”编者按:翻开中国地形图时,可以看到在我国⼴东、⼴西、湖南、江西等省区交界处有⼀系列由北向东平⾏的⼭岭和⼭地,其中以⼤庾岭、骑⽥岭、都厐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岭最为有名,史称南岭。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从民族学的⾓度提出⾛廊与板块学说,给“南岭⾛廊”赋予了更⼴泛的涵义。

“南岭⾛廊”⾃古以来,就成为中原进⼊南岭以南地区的重要通道,诸多民族在这⾥迁徙、流动、融合,创造了独具特⾊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化。

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廊,基本处于省际边界,有相同的⾃然环境和区域⽂化,近年来,有些学者建议在这些民族⾛廊地区设⽴“多民族⾛廊区域治理实验室”,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标。

民族画报⽹站从今天起,将以连续报道的形式表达“南岭⾛廊”中丰富多彩的⾃然景观和⼈⽂环境,以飨读者。

我们所说的“南岭⾛廊”区域为:⾃西向东包括云南东部,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江西的赣州,⼴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桂北、桂西北,⼴东的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福建西部等⼴⼤地区。

这⼀区域是我国长江、珠江两⼤⽔系的分界线,也是我国⼤陆南部最具地理意义的⼭地。

“南岭⾛廊”南北宽约330多公⾥,东西长约1000多公⾥。

这⾥⽣活着汉族、瑶族、苗族、畲族、侗族、佬族、壮族、彝族、⽑南族、布依族、⼟家族、⽔族等⼗⼏个民族。

⼀条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廊在我国民族学与⼈类学领域⾥“南岭⾛廊”同“藏彝⾛廊”、“西北⾛廊”并列为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民族⾛廊。

民族⾛廊的理论最早是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体。

他把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划分为“六⼤板块”(北部草原区、东北⾼⼭森林区、青藏⾼原区、云贵⾼原区、沿海区、中原区)和“三⼤⾛廊”(西北⾛廊、藏彝⾛廊、南岭⾛廊),板块之间以⾛廊相连结。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南岭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走廊,地处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作为南岭走廊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积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围绕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进行研究,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南岭走廊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涵盖了彝族、苗族、壮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其中包括了歌舞、器乐、民歌等多种形式。

这些音乐文化不仅在宗教、祭祀、生产劳动等生活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时期,南岭走廊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特色。

彝族的独弦琴、苗族的芦笙、壮族的木芦笙、侗族的牛角琴等各具特色的乐器和音乐形式,为南岭走廊地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韵味。

这些音乐文化不仅在民间生活中广泛传唱,也成为了当地群众娱乐、交往的重要方式。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风貌的变迁以及现代化文化的冲击,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和老龄化现象加剧,传承环境的变迁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场景和对象明显减少。

现代音乐、流行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冲击也日益显著,年轻一代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下降,传承愈发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传承环境和载体逐渐减少、传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受到困扰、传承对象和继承人逐渐减少、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的冲突以及流行音乐的冲击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

针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存在的问题:1. 传承环境和载体减少。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南岭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交流和融合地带,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这些音乐文化承载着南岭土地的历史记忆和人民情感,对于研究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和推动当代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

南岭走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这里聚集了布依、苗、仡佬、壮、瑶等多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如苗族的芦笙、布依族的歌舞、仡佬族的竹笛等。

通过研究这些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与创新,从而增加对中国民族音乐多样性的认识。

研究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可以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少数民族人员流动、全球化影响等。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这些音乐文化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而为制定保护和传承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具体的当代传承案例,我们可以探索出一些可行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音乐人的技艺水平和创作能力。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少数民族音乐人的技艺传统和创作风格,从而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创作的素材和参考。

研究音乐人的传承经验和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和创新实践,从而促进音乐人的学习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推动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音乐人的技艺水平和创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关注和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研究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研究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研究*李军袁丽红【摘要】不同民族技术知识体系互动交流可从差异性、互补性、开放性等方面加以阐释,其中差异性是其互动交流的内在动力,互补性是其相互借鉴的现实需求,而开放性是其相互学习的客观要求。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体现在工具制造、农业生产、建筑风格、传统工艺等方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各民族技术知识的整体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以技术知识为载体的交往交流为新时期形塑睦邻友好、共生共存的新型民族关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南岭民族走廊;技术知识;互动交流【作者】李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

湖北武汉,430073。

袁丽红,广西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

广西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5-0058-009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民族关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

[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睦邻友好、相互依存与共生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必备条件。

在南岭民族走廊通道上交错杂居着不同民族,如壮族、汉族、侗族、瑶族、畲族等,生活在这一空间区域的民族群众为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与发展机遇展开各种形式的交往,如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社会交往等。

国内学者围绕该区域族际交往交流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徐赣丽(2011)从族际通婚、互认老庚、生活互助等方面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岭民族走廊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2];王晖(2010)以“打老庚”为切入点探讨了滇桂黔交界地区的民族关系,打成老庚之后就有“想老庚”“拜老庚”“帮老庚”等一系列交往活动,亲如兄弟,相互帮助[3];刘秀丽(2010)的研究认为,扼守湘桂边界的四大民瑶与该区域的汉族土人、远瑶等民族持续互动,在吸纳采借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生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瑶文化,从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共生[4];石中坚(2011)以粤东畲族招兵节为个案,按照“过程—事件”展示了畲族同胞与汉族对抗、合作、交流、融合的全过程[5];袁丽红(2018)探讨了南岭民族走廊中的平地瑶与汉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

南岭走廊瑶族地区基层博物馆文化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瑶族地区基层博物馆文化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瑶族地区基层博物馆文化传承研究罗晓琴;李双;高纯;石剑【摘要】The grass-roots museum in Yao areas of Naling passagewa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research,display publicity,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ctivities plays a certain role to store the continu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But it has not yet formed an organic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facing the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In this regard, the grass-roots museum in Yao areas of Naling passageway should cultivate inheritance subj ect,rich cultur-al heritage content,optimize the heritage field construction,innovate cultural heritage,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and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南岭走廊瑶族地区基层博物馆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管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培训和开发利用等活动,为储存延续民族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尚未形成有机的文化传承体系,面临文化持续传承发展的困境。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第24卷第6期2009年12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 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124No 16Dec 12009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9—11—05 [作者简介]陈能幸(1984—),女,广西南宁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的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陈能幸,陈 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南岭走廊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着大量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把握其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整体性、传承性、延续性、活态性、创新性、脆弱性、濒危性特征,是对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特征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020(2009)06-0023-05 南岭是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从行政区上看,包括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广东的韶关、清远、河源,江西的赣州等地。

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

它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

并认为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1]。

“南岭走廊”是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列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2]。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是指在南岭走廊黔、桂、湘、粤、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族、苗族、畲族等。

排瑶宗族的“非典型性”与南岭民族走廊的族群互动

排瑶宗族的“非典型性”与南岭民族走廊的族群互动

排瑶宗族的“非典型性”与南岭民族走廊的族群互动作者:孙荣垆艾少伟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排瑶的宗族是排瑶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排瑶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观察分析、深入理解排瑤传统社会文化的关键点。

本文以田野材料为基础,把排瑶宗族置于区域社会内族群互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排瑶宗族所承载的社会文化。

本文认为,排瑶宗族的“非典型性”特征正是南岭民族走廊这一区域社会内多族群互动、交融的反映。

【关键词】排瑶;宗族;南岭民族走廊;族群互动【作者】孙荣垆,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艾少伟,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113-0009一、引言作为一种在中国存在很长时间且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族成为国内外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既有对宗族性质、结构和功能的探讨,也有对宗族与村落社会、国家关系的探讨,既有深入的个案研究也有对宗族整体性的把握。

宗族已成为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宗族这一在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社会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哈扎尔顿根据历史资料,对安徽休宁县的吴氏宗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华南型、长江下游型、华北和西北型三种汉人宗族类型。

[1]137~169武雅士把汉人社会宗族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归纳为9个特征,并以此把汉人宗族分为3种类型。

[2]60~61古迪在武雅士中国汉人宗族类型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宗族组织概括为三种类型:拥有共同财产(社团型宗族)、拥有祠堂和墓地、拥有族谱(非社团型)。

[3]241~271上述国外学者对中国宗族的研究表明,受所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区域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形态,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论出发,会得出对宗族不同的理解。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瑶族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瑶族研究

第24卷第5期文山学院学报Vol.24No.52011年10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Oct.201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瑶族研究黄禾雨(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收稿日期:2011-06-02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JC-ZX201104)。

作者简介:黄禾雨(1985-),女,瑶族,广西柳州人,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一些学者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瑶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他们撰写了一些实地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文物。

这些前驱者的努力和成果激励着学术同仁和普通民众,学术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国际学界由此有了“瑶学”的一席之地。

研究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瑶族;瑶学中图分类号:K2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1)05-0032-05一、20世纪上半叶瑶族研究启动的时代背景“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族称,最终确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以后。

中国古代文献中瑶族的称谓有“莫徭”、“蛮徭”、“徭人”、“猺人”等等。

[1](P7)南朝史录已有“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梁书·张缅传》卷三四)这是目前最早见于文献的关于瑶族先民的记述。

历代史书、方志、文人笔记、小说中有关瑶人起源、迁徙流变、经济活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汉瑶关系等方面的记述史不绝书,给研究者认识瑶族先民在历史上的社会和文化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但由于历史上汉瑶关系存在着阻隔与冲突矛盾,汉文对瑶族的记载一般都不同程度带有主观偏见甚至歧视色彩,因此文字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需要研究者审慎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IN H ong zeng, Y U Shi jie
( Guang x i Uni ver si ty f or N ati onali ti es , N anni ng 530006, Chi na)
Abstract: N anling Corrido r is an area w here a large populat io n of t he Yao
2. 多学科合作研究, 科研成果丰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学者便开始多学 科合作研究瑶学。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 由于受 ! 左倾∀思想的影响, 瑶学研究方法仍较为单一, 大多 数学者多从历史学、语言学或民间文学对瑶族历史 文化现象进行描述或研究。1978 年后, 学术界解放 思想, 拨乱反正, 许多学者积极进行学术反思, 突破 各种禁锢, 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研究瑶学, 既拓宽 了瑶学 研 究 的领 域, 也取 得 了 丰 硕 的 学术 成 果。 2007 年, 中国的 瑶学研究 者在奉恒 高主编 的领导 下, 联合广西、广东、湖南、云南、北京、上海等地的瑶 学研究人员, 采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艺术学、 宗教学、遗传学、教 育学等多学科合作攻关, 历时 8 年, 完成了%瑶族通史&的撰写、出版工作, 结束了瑶 学研究没 有通史的历史, 在学术界 引起很 大反响。 这一时期, 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成果主要有张 有隽的%瑶族历史与文化&、胡起望与范宏贵的%盘村 瑶族&、黄鈺与黄方平的%国际瑶族概述&、玉时阶的 %白裤瑶社会&、蒲朝军等人的%中国瑶族风土志&、莫 忍章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史&、莫金 山的% 瑶族石牌 志&、郭维利等人的%盘村变迁&、田伏隆的%湖南瑶族 百年&、柏果成等人的%贵州瑶族&、李祥红等人的%江 华瑶族&、练铭志等人的%排瑶历史文化&、李默的%韶 州瑶人&、黄贵权的%靛村瑶族&、粟卫红等人的%红瑶 历史与文化&、刘保元与莫义明的%茶山瑶文化&等。 民族学与社会学结合研究的有徐平等人的%大瑶山 七十年变迁&、梁茂春的%跨越族群边界&、彭兆荣等 人的%文化特例&、秦红增等人的%瑶族村寨的生计转 型与文化变迁&、黄海的%瑶麓婚碑的变迁&等, 民族 学与语言学结合研究的有毛宗武等人的%瑶族的勉 语方言研究&、毛宗武等人的%炯奈语研究&等, 民族 学与法学结合研究的有高其才的%瑶族习惯法&等, 民族学与文化学结合研究的有赵廷光的%论瑶族传 统文化&、谢明学与玉时阶的%瑶族传统文化&、玉时 阶的%瑶族文化变迁&、徐祖祥的%瑶族文化史&, 民族 学与文化古籍结合研究的有吴永章的% 瑶族史&、张 声震的%密洛陀古歌&、蒙冠雄等人的%密洛陀&、郑德 宏等人的%瑶人经书&、奉大春等人的%平地瑶歌选&、 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的%盘王大歌&、黄鈺的%评 皇劵牒编&等, 民族学与医药学结合研究的有覃迅云 等人的%中国瑶医学&与%中国瑶药学&等, 民族学与 文学艺术结合研究的有农学冠等人的%瑶族文学史&
京、云南等地进行了隆重的学术纪念会, 我们学报分 称。长期以来, 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国
别在 2010 年第二期和第五期发表了相关内容。为 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汉、回等民族聚居的地方,
了进一步继承大师们的学术传统, 第六期邀请您主 民族及族群构成复杂, 文化积淀深厚, 是民族文化研
持了! 南岭瑶族∀专题, 现在请您谈谈费孝通先生的 究的! 富矿区∀。20 世纪 80 年代后, 费孝通先生从

imbalanced. In t he f ut ure Yao et hnic st udies, eff ort s should be m ade in st rengt h

ening discipline const ruct ion and academic t eam building, enhancing basic and ap

by t he fact s t hat t he Yao Et hnic Gro up has many branches and is scatt ered in dif

ferent ar eas, and t hat t 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ather slow and
t he f orm at ion of t he Yao Et hnic Gro up, its relationship w it h ot her ethnic gr oups,

and t he int eg rat io n of t he m ult iple Chinese ethnic g roups. Now adays, t he Yao

plied research, and act ively conduct ing t rans nat io nal and t rans cult ural dia

logu es.
Key Words: N anling Cor ridor; t he Yao et hnic st udies; discipline co nstr uc
秦: 据我所知,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瑶学研究方面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如机构的设立、人才培养层次的 提升、学术著作的出版及学术交流等, 在此想请您给 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
玉: 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跨境民族。据 2000 年统计, 全世界有瑶族 320 多万人, 其中分布 在中国约有 262 万余人, 其余的 60 多万人分布在越 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中 国的知识分子早就开始对瑶族有所了解, 但真正的 研究却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时期, 中国的知 识分子开始用人类学、民族学等方法对瑶族进行调 查研究, 虽然他们的调查研究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 看都有一定的局限, 但毕竟为后来的研究积累了不 少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 从中央访问团开始, 经过几次较大的瑶族语 言、社会历史与民间文学的调查, 出版和发表了一批 瑶学研究 的成果, 培 养造就了一批 瑶学研 究学者。 但总的说来, 当时这一时期的瑶学研究毕竟是刚起 步不久, 所 创造的研 究成果不 多, 影 响不大。1978 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学者以高度的责任

ethnic st udies have w it nessed outst anding achiev em ent s and reached an unprece

dent ed lev el in t er ms of w idt h and dept h. H o w ever, f ur ther st udies ar e impeded
[ 关键词] 南岭走廊; 瑶学研究; 学科建设
岭 瑶 族
[ 中图分类号] C912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3- 8179( 2010) 06- 0023- 05
秦 红

Nanling Corridor and the Yao Ethnic Studies
An Interview w ith A nthropologis ts ( 57)
南岭走廊与瑶族研究
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七
秦红增/ 问, 玉时阶/ 答
[ 摘 要] 南岭走廊是中国瑶族人口和瑶族族群分布较多的地 区, 对分布 在这一带的瑶族进 行全面

系统的调查研究, 对研究瑶族的形成、瑶族与 其他民族的 关系以及 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 的形成都 有极 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 瑶学研究取 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就, 无论 是在广度上, 还是在 深度上, 都达到 了 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由于瑶族支系众多, 居住分散, 社会经济发展较 缓慢且不平衡等原因, 影响了 瑶学研 究的进一步深化。今后, 瑶学研究要抓好学科建设与学术队 伍建设, 抓好基础研究与现实 研究, 积 极开展 跨国跨文化的对话。
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开拓创新, 广泛开展田野调查与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空前活跃, 学术成果不断问世, 一批新人不断成长, 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国际交流日 趋频繁, 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改革开放 30 余年, 是 中国瑶学研究得到空 前发展的黄 金时期。这一不能比拟的。其主要成就 表现如下:
t io n
红增( 以下简称秦) : 玉教授, 2010 年适逢费
秦 孝通、林耀华两位大师 100 周年诞 辰, 中央 民族大 学、云 南大 学等 研究 机构 分别 在北
南岭民族走廊理论对瑶族的研究有哪些指导意义? 玉时阶 ( 以下 简称 玉) : 所 谓! 南 岭∀, 又称 ! 五
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总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 ES ( Phil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第 32 卷第 6 期 2010 年 11 月
VOL. 32 NO. 6 N O V . 2010
# 费孝通: %中华民 族的多 元一体 格局&, %费 孝通 文集& 第 11 卷, 第 381~ 382 页, 北京: 群言出版社, 1999。
∃ 乔健、谢 剑、胡起 望: %瑶族 研究论文 集& , 第 14 页, 北京: 民 族出版社, 1988。
行建设, 为将来招收瑶学博士生做准备。从此, 瑶学 不仅正式成为一个学科走进大学, 而且提升了人才 培养的层次, 为培养高层次的瑶学研究后备力量, 提 高瑶学研究水平, 壮大瑶学科学研究队伍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