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共18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分析
01
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实践应用仍显不足,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02
教师技术能力欠缺
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
教学中。
03
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尽管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教育资源,但优质、适合特定学科和年级的资
实践应用
应用于日常作业管理、阶段性测评、学生自主学 习等场景。
课堂互动工具使用指南
工具类型
课堂投票、实时问答、 小组讨论、在线测验等。
使用方法
教师发起互动环节、学 生参与互动、系统自动 统计结果。
实践效果
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 课堂趣味性、促进知识 内化。
家校沟通平台搭建
平台功能
发布学校通知、分享学生学习情况、家长与教师互动交流。
自主学习。
教育资源库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如课件、教案、 试题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 材。
在线学习社区
建立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 台,促进知识分享和合作学习。
在线学习平台
在线学习管理系统
提供课程管理、学习进度 跟踪、作业提交与批改等 功能,支持学生的个性化 学习。
在线协作工具
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如 Google Docs、腾讯文档 等,支持学生之间的在线 协作与交流。
03 课程整合策略与方法
跨学科整合
打破学科界限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不同学科 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强化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 题,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
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
比方说,有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计算机教师中颇为流行,甚至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中也不鲜见)--"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即要实现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以便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有效学习信息技术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
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
归纳起来,这些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即不了解什么是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即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并要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尤其是想要达到深层次整合的要求,就更要能经得起这种检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广义(guǎngyì)的信息技术定义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于信息的获取、传递、 分析、处理以及应用的一系列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应用 于教育领域,服务于教育的发展(fāzhǎn)和进步,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信 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第七页,共50页。
二、课程(kèchéng)
第十七页,共50页。
“最邻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 展水平和教师(jiàoshī)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 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第十八页,共50页。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
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jìnrù)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shíjiàn)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 处。
第十四页,共50页。
2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理论 基础
第十五页,共50页。
第十九页,共50页。
(4)协作(xiézuò)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
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 内容包括: 自主学习能力 对小组协作(xiézuò)学习所作 出的贡献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二十页,共50页。
抛锚(pāo máo)式教学
国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内涵的另一种观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第九页,共50页。
国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内 涵较主流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主讲专家:袁磊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概述3.2“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3.3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3.4协作探究型教学模式3.5Webquest教学模式3.6NTeQ教学模式3.7JiTT教学模式课前练习1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A第一次教育革命B第三次教育革命C第四次教育革命课前练习2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A)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光盘技术等的综合技术。
A计算机技术B网络技术C万维网技术课前练习3最适合课堂演讲、操练和练习的硬件排列方式是(A)A横排B竖排C混合排列课前练习4 .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学校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的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A )两种方式。
A、由点及面,逐层推进;全员、全程培训B、由面到点,分层推进;全员培训C、由上到下,全程培训D、由点及面,分层推进;全体培训课前练习5.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但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 A )三大领域。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B、了解、理解和应用C、生理、心理和情感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引言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成为社会中各类事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信息技术也为教学模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工具,使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真实、有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发展。
一、教学模式(一)概念界定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操作程序4.实现条件5.教学评价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概述(三)现代教学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教学模式是依据具体的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构建出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 的理论和 方法研究
贸 霞
( 二 连浩 特 市第 一 中学 , 内蒙 古 二 连 浩特 O l 1 1 0 0 )
摘 要 :课程 整 合将 信 息技 术看 作 是各 类 学 习的一 个 有机 组 成部 分 ,它主 要 在 已有课 程 的学 习活动 中有 机结 合使 用信 息技 术 ,以便 更好 的 完成课 程 目标。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_ T - 具。课程整合 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 养。课程整合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 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 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 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提 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 力要 求作 为一 个整体 ,有机 地 结合在 一 起 。学 生在 完成 任 务的 同 时,也 就 完成 了所需要 掌握 的学 习 目标的 学 习。 关键 词 :信 息技 术 ;课程 ; 整合 ;理 论 : 方法
答 的 问题 ,请 他 们 回答 ,答 对 了就 及 时 给 予 良好 的评 价 , 同时 要 注 意 不 让学生 察觉到对他 们的刻 意安排 ,避 免引起敏感 单亲大 学生的反 感 。然后逐渐增加 问题 的难度 ,鼓励单亲大学生参与回答 ,参与课堂
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 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深入理解整合 的概 念、整合的层次,正确掌握整合 的方法,将有助 于提高学科教师 的教 学能力,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有助于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
式。
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信 息方法 、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 合起来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 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 ( 二)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 不同程度和深度,可 以 将 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 的、 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阶段 ;开放式的、 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阶段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阶段 在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作 为展示 、交 流 、个别辅导的工具:在第二阶段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 环境、作为信 息加工 、协作、研发的工具 ;在第三阶段 ,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会引 起教育 内容、教学 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 的 信 息 化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 融合在各 学科教学过 程 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 术的优势和不足,并 了解学科教学 的需求 。在整合过程 中,教师要设 法找 出信息技术在 哪些地方 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 息技 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 目标 建设数字化教 育环境 ,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 学校教学方式 的根本性变革,培 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 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采用各种媒体和多种方式 交换信息和思想。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研究工具(research tools)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 找、评价、收集信息。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汇报 成果。
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要求,评价与 选择新的信息资源,进行技术革新。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技能 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 从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 教育观念,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 性和创新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 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改变了以往只注 重“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 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
——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观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的操作 和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求,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以下各 种工具的潜能,与学科领域的教学相结合,同时注意帮助学 生养成形成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社会、道德和人文观念 和习惯。
效能工具
研究工具
学习者
交流工具
问题解决/ 决策工具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tools)
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并做 出明智的决策。
学生把技术应用在策略开发中,以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E-learning
——利用IT创建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
导师 学生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上,掌握恰当的学习时机,教师们 应在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 力的基础上,再学习教学设计的理 论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 识。
实施方法
采用在线英语学习平台、模拟对话软件和英语影视资料等形式, 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英语水平测试、课堂表现和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评估,结 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明显提升。
案例三:某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整合实践
整合目标
01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自主学
习和协作学习。
实施方法
02
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线互动平台和数学游戏等形式,将信息技
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效果评估
03
通过学生成绩、课堂参与度和家长反馈等多方面评估,结果显
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有显著提高。
案例二:某高中的英语课程整合实践
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客观 地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 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教学辅助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 化教学辅助,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 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价 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认为教育 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01
02
03
探究式学习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协作式学习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 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提高 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 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事例的理念和方法
A级
B级
1.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广泛使用技术 的利弊;能根据需要设计和构建适合自己使 用的技术系统,并能识别、解决技术系统常 见的硬件、软件问题。(I、V) 2.会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进行课程 内容的学习,以及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Ⅱ、Ⅳ) 3.能经常而又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支持 学习、研究、交流和创作。(Ⅱ、Ⅲ)
解决问题。(V)
度。(V)
(3)初中7~9年级
A级
B级
1.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必 要时会把相关设备连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 技术系统;知道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学 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I、V) 2.会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和相应外围设备 ,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促进集体合作与 课程学习。(Ⅱ、Ⅲ) 3.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技术资源设计 、制作、发布、演示自己的或集体创作的 作品,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 。(Ⅱ、Ⅲ、Ⅳ) 4.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与同伴、教师、 专家及其他人一起研究与课程和生活相关 的问题,交流观点、信息,并能讨论解决 方案。(Ⅲ、Ⅳ) 5.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技术资 源完成各种任务,解决各种问题。(Ⅳ)
4.会使用技术工具和资源来管理、交流个 人信息或专业信息。(III)
5.能与同龄人、教师及其他人合作,利用 新技术环境(如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 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Ⅲ、Ⅳ) 6.自觉遵守并倡导他人合法地使用技术和 资源,能积极利用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并能做 出适当评价,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V)
4.能有效地运用技术与他人充分合作、交流 ,发表自己的作品。(III)
5.能利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如电子邮件 、网上讨论)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 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Ⅱ、Ⅲ、Ⅳ) 6.能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知道不正当使用技 术和资源的危害,能有意识的利用技术相关 解决问题。(V)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9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 涵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 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 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 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 启发思考、信息获取、 情境创设、 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 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 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 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 式与学习方式 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 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 为特征的新型教 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 为特征的新型教 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 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 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 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 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7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 涵
(1)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②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Computer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 计算机辅助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
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
整合,即综合,是指使分化了的系统的各要素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的教学等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从以上内容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
它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
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又作为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1.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以便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2.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应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
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融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并重教学设计理论。
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和方法
个性化学习路径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 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
径,提高学习效果。
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
优质资源共享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学生享 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个性化学习体验
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辅导。
互动与协作
借助在线工具和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进行讨论、 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协作能力。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 息素养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 能,难以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程教学 中。
对策
学生学习方式的挑战与对策
信息技术的引入可能改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部分学生可能过度依 赖信息技术,忽视传统的学习方 法。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强 调信息技术与传统学习方法的结 合,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能力 。
总结词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和平台,培养学生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学习能 力。
详细描述
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数字图书馆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 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 精神。
案例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学科的课程整合
总结词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 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强调创设数字化环境,强调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处 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总结词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互动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又一实践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详细描述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电子白板、智能终端、即时通讯工具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同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互动教学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案例一: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总结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又一重要实践形式,通过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详细描述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制作、编辑和发布。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注重资源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要注重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挑战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01
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混合学习理论
VS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潜能发挥。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学习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人本主义理论指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情感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6.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教学和 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几何画板软 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 手、探索问题的工具。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 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学习的规律。如三角 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近似 值的计算等。
•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2、信息传递技术3、信息处 理与再生技术4、信息使用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手段。
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 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
(2)方法。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
2、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 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3、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 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 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 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 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 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 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 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三个层面的关系图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封闭的,以知识 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的,以资源 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二)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一种基
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包 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 程资源、教学环境及课程教学实施等全 方位的融合,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整体变 革。
<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入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方法和资源,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有机融合。
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理论层面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应运而生,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实践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整合模式和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等。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一变革,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为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四大教学要素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 结构中表现出6个特点: 三、“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1.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双向的强交互,学生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不断与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 介于两种教学结构之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交流 ——向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并获得教师的反馈。 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从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获得大量的知 识与信息,从不同侧面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同时,还可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挑选、重组或整 合。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选择适当的教学媒 体,并对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进行设计。
教学改革
•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 • ---建构主义
伴随问题
• 是否应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 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
第一种关系 • 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既是多元的,又是一元的 ,即应多元与一元相结合 。
第二种关系 • 在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教改 实践时,既要考虑共同性 ,又要考虑特殊性,即应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谢谢观赏!
不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 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 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 可以从其他途径(如图 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 书馆、网络)获取大量 源 的知识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优 点 缺 点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监控,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 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现,培养创造型人才。 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 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 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具有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 造型人才的培养。 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而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 师生之情的情感交流的作用, 也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 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 标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制、规范与组织文化
IT
整
基础设施
教师培训
合
建立能使学习者 广泛受益的计算
建立能有效利用 IT、并掌握相关
中
机及网络的硬件
教学策略和观念
表述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 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 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 新型的教学方式 。
概念表述中的共同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先进的教育思
想,教学理论作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围绕创建“新 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来进行的,目的是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整合论 小整合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具有 终身学习的态度 。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解决课程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提高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1、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 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有技术能力的人: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者 信息的获取者、分析者和评估者 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 有意义的生产工具的创作者或有效应用者 交流者、合作者、信息发布者和生产者 遵守信息伦理的、有责任心的 有贡献的公民
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 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特 网基础等5个培训模块。
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 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
教师的信息素养
1具有信息意识,有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
1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 并能对其进行存储;
1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 析,具有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高效、准确 地选择信息的能力;
情感投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伴 随有不同的学习情感,学生高度 投入时表现为积极的情感;反之 则表现为被动及负面的情感。学 生在情感投入上分为积极情感、 顺从情感、消极情感。情感投入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 为投入。
信息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教学设计
重心不同的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有辅助工具的整合
估计出一个星系里的恒星数目之后,让学生发现寻求平均每颗恒 星的大概质量的方法,可以用传统的方法测得,也可以从国家 航空航天局网站获得信息,听取报告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 如何记录过程的,这对获得该项任务的结果和扩展性是十分重 要的,利用他们在练习中发现的信息,检验在计算中的实验误 差,5%-25%均是可接受的范围,学生应花一定的时间讨论 为什么25%还是可以接受的?学生们将他们的答案简单地相乘 计算出宇宙的质量,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解释他们的方 法为什么是合适的,将各小组的研究结果到一个不足5分钟的 演示作品中,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就宇宙质量问题的答 案进行平均与比较,理论性的答案可以在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网 站上找到 ,通常每个月都有更新。让学生对改变信息的必要
与者; 教师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 策略空间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技术路线
技高 术 应 IT 用应 程用 度
低
低 学习投入
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趋势
课程-学科-具体内容的应用路线; 利用信息技术保证课程标准更高质量的 实现。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整合
性作出结论,并将他们的结果和当前发布的在网上的信息进行 比较。最后作为对这项学习活动的扩展,介绍国家航空航天局 末来教室的探索模块软件,去探索天文学中的更多问题。
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观 ——IT能用来做什么?
媒体观 工具观 生态观
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观
媒体观
教学信息的表现和传递
媒体
教师
学生
内容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3、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支持
“知道内容”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学 生必须或需要应用知识: 建构新的理解 解决问题 做出决策 形成成果 进行交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具有先进教育观念、支持鼓励教师应用
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学校领导; 具有精通信息技术,并能将信息技术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注意运用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 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 工具的整合模式的探索,又要注重信息技 术作 为辅助教学工具的整合模式的完善与 升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重视各学科 的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各门学科 的特点来进行。
学生通过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 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信息并进行交 流。
学生通过采用各种媒体和多种方式 交换信息和思想。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研究工具(research tools)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 找、评价、收集信息。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汇报 成果。
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要求,评价与 选择新的信息资源,进行技术革新。
内容-领域-课程的应用路线;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进行综合 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为 学生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的学习、生存 和工作打下基础。
低技术投入,高学习投入 高技术投入,低学习投入 低技术投入,低学习投入 高技术投入,高学习投入
学习的主题为《宇宙究竟有多大?》,学习过程为学生 通过在因特网上搜集相关的信息,提出一个估计宇宙 中星系数目、星系中星球数量、星系中恒星平均质量 的方法,并通过收集的数据与基本研究数据一起使学 生能够估计宇宙的可视质量。完成该主题的学习需要 的工具是电子表格、演示软件等,资源来自国家航空 航天局等网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 组并指导各小组提出一个计划,估计宇宙中可见的星 系的数量,引导学生去国家航天局网站,以此为出发 点进行研究。当学生估计出可视宇宙的星系数目之后, 口头汇报结果;在此基础上改变任务,提出一个方案, 要求他们估计出一个典型的星系中恒星的平均数目, 仍然利用国家航天局的网站进行研究,将学习结果采 用各种形式在网上发布;学生
表述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 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 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 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 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 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 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 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 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 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认知投入:涉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 中使用的学习策略问题。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使用了较好的认知和元认 知技能,是积极的投入;学生在学 习中的学习策略是浅层次的,是表 面的投入,说明学生的认知投入是 和不同的思维活动相关的。学习中 应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行为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行为表现是否积极,不论在 课堂的学习中,还是在课外的学 习中,学生在投入的时间、努力 程度、钻研程度、坚持性、参与 程度上存在不同的行为投入。
环境,并维持、教学 高水平的教师,
的
更新
实践 提供培训和支持
环
课程资源
为学习者、教师
节
及教育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教育内
容资源和服务
现状:过分重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 设投入,忽视内容资源、教师培训和 运行维护
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78%) 课程内容(13%) 教师培训(7%) 设备运行、维护(2%)
(英国BECTa的资料,2000年)
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技能 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 从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 教育观念,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 性和创新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 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改变了以往只注 重“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 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效能工具(Productivity tools)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增进学习,提高 效率和效果,提高创造力。
学生用信息技术工具,合作构建技 术增强型模板,创作并发行作品, 开发其他具有创造性的产品。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通讯工具(communications tools)
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强调运用系统 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 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其间关系进行协 调的、整合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 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方法上,强调案例学习、 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观摩其他老师的 优秀案例,讨论分析其特点,根据一定的学 习内容或学习主题,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方 案,并和其他老师一起分享设计成果,得到 反馈信息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作为学 习主体参与学习,在完成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体验教学设计的过程。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tools)
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并做 出明智的决策。
学生把技术应用在策略开发中,以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E-learning
——利用IT创建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上,掌握恰当的学习时机,教师们 应在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 力的基础上,再学习教学设计的理 论和方法。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根据我国教育部2000 年公布的《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文件中规定 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与内容来 看,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与要 求,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