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

合集下载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赞同或否定,去做无谓的论争,而应该直面事实,接受事实,研究问题。

在深入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利弊后,取其精华,处理好其与其他社会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审美日常生活文化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在我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即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与审美艺术的审美性相交融,具体表现为:人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像的消费与生产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生活化,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得见得、“审美的”日常生活,一种视像与身体快感的精致统一。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因何而起的呢?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看,造成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首先是社会形态的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带动了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大众消费文化,客观上打破了精英文化的一元格局,拉近了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其次,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的具体结果和直接对象,视像的生产根本上源自于我们时代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快感的高涨欲求和热情追逐——生产是作为消费的同一物而出现的,同时高新技术与大众传媒迅速扩张了视像生产。

生活美学审美提升方案

生活美学审美提升方案

生活美学审美提升方案生活美学是指通过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品味和享受美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生活美学。

首先,了解艺术。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可以去参观艺术展览,阅读艺术书籍,或者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在了解艺术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艺术创作的技巧和理念,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其次,注重生活细节。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暗含着美的元素,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受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

比如,一朵花的绽放,一杯咖啡的香气,一曲悦耳的音乐等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打造温馨的家居环境,布置自己的房间,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再次,提升个人品味。

个人品味是指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喜好。

通过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味。

可以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话剧表演等,与不同的艺术形式接触,体验和感受其中的美。

另外,培养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对美的敏感和鉴赏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多看漂亮的画、多听美妙的音乐、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等,激发自己的审美意识。

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将自己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

最后,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现出美。

例如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远离烟酒等有害物质。

此外,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与舒适。

总的来说,生活美学是培养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提高生活的品味和享受美的能力。

通过了解艺术、注重生活细节、提升个人品味、培养审美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鸣。

本文主要谈及一些主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在中国的表征以及国内学界对此的主要争论。

“日常生活审美化”按照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1】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消费主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至今已历十数载。

①尽管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发生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或不置可否,但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和审美泛化的事实,却也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层面上日趋澄明,因而讨论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间隔,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者,在其代表性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他着重从三个维度来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以“一战”以来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文化为代表。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摘要: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所承载的审美化对观众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电视的审美追求应该从注重频道定位、节目回归和三网融合这几方面入手。

要做到客观、全面、科学认识电视文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电视在取代以往的艺术成为呈现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时,要使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律性,以获得观众持久的尊重和信赖。

生活审美化电视节目传统审美观娱乐融合生活审美化概念是近几年在美学领域兴起的,将这一概念引入电视领域后,我们可以发现,它在电视的制作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风格、类型和形态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提高全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电视在完成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也将责无旁贷地在强化全民族审美水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电视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至今我们都很难充分地认识和总结。

XX学者戴安娜,兰克在她的《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一书中曾经这样提过,“电视构成了一种文化活动场所,这个文化活动场所在建构现实、阐释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电视在取代以往的艺术成为呈现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时,又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律性,如何获得我们持久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呢一、注重频道定位,确保频道的创造力我们说,从语言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性格,从电视节目则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不仅如此,电视节目还可以传达一种精神上的导向,引导受众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节目首先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在其范围内可以产生传播功效。

而以往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是极其分明的,二者的鸿沟维护着精英与大众、贵族与平民、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权利和价值秩序,而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打破了这一切。

就以往对电视台而言,只要能够制作出新颖的电视节目,就可以吸引电视观众,占有市场份额,无需通过与众不同的频道定位来强化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如今,随着电视等图像技术的高度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

“在物质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上,现实紧随新技术和电视媒介,正在证明自身越来越为审美化的过程所支配。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以美为主导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生活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愉悦。

一个普通的早晨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我们静静地品味着早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就能够欣赏到生活的美。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审美感受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括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等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包括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它们更加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饭菜的摆盘和装饰上下功夫,让一顿普通的饭菜变得雅致可口;在居住环境的装饰和布置上追求简约而精致,让家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支撑,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需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驱动。

只有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在实践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内在的美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同样重要,这也是构建审美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追求真实和本真的美。

生活美学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美。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瞬间,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美学困局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美学困局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美学困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

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

“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的是期望掩饰虚无灵魂的努力,误以“拟象化”为“审美化”,而且在反对“唯美为尊”的同时,也反对“以美为宗”,最终使得美学研究陷入困局。

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

标签:日常生活;審美化;非审美化;困局;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在1988年提出的美学命题。

在中国,它也同样引起极大的关注。

只是,一开始学术界仅仅把这个问题称作“当代审美文化”,或者“大众文化”,而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例如,1995年,笔者曾出版《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①,2002年,笔者还出版了《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②。

这个问题引起国内学界普遍的关注,却是在2002年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大讨论之后。

这无疑与提倡者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全盘肯定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倡者的内在动机固然是期望借助对于该问题的讨论推动美学与文艺学的“转型”以及美学与文艺学学科边界的重新界定。

但是,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在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肯定与期望背后,也就隐含着一个美学与文艺学何谓、美学与文艺学何为的根本问题。

兹事体大,因此,认真的辨析无疑势在必行。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与国内“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倡者的看法不同,在笔者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真实存在着的,恰恰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

之所以会在提倡者那里出现完全相反的价值取向,则是因为他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定语境缺乏深刻的把握。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饱受批评是因为其初衷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距离。

正视现实而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重视美育,尤其要重视日常生活美育。

它要求从政府到个人,从企业到家庭,从传媒到受众,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并认真汲取传统美育资源,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审美追求。

由此可知,正是各种生产技术、市场手段和传媒文化通过商品与符号,大规模地进入、改造和建构人们的感官、日常生活环境及其生存体验,才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面临的困境尽管我们应该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够在当代社会实现足以说明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但人们对此却没有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如韦尔施就说过:“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

”[4](P6)中国更有學者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质是向富人们投怀送抱的“食利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当代学者与资本家的联姻。

[5]这就难免让人感到困惑,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追求不是人们自古就有的吗?连最崇尚俭朴的墨家代表墨子都承认:“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6](P22)说明只要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有对美的追求。

那么,这种追求为何会受到如此激烈的批判呢?其深层原因恐怕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绕开的悖论有关,即人类行为之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悖论,换句话说,人类的很多行为,其最初的目的与最终的结果之间往往不一致,会有一定距离,并由此产生悖论。

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初衷是想改变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产品粗糙、缺乏美感等现象,以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但我们回过头来反观,当“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时,大众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了吗?没有。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被极力刺激、调动起来的所谓“美”的追求,其实主要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且是以炫耀式消费为主,购买者对这些以审美方式呈现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不是为追求其审美价值,而是为了夸耀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体会。

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在日常琐事中注入美学的观念和精神,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审美化生活,比如家居环境的美化、饮食的美化、穿着的美化等等。

在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画,让家的环境更加雅致和温馨;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搭配的精致,让每一餐都成为一场美食盛宴;在穿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大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审美生活的日常化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体现。

审美生活日常化,就是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美、追求美,让审美的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以养成每天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一篇优美文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感受美的存在;可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注重言行举止的优雅和谦和,让美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追求品质和创新,让美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审美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修养,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地追求美、感知美、实践美,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丰富和多彩。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摘要】生活美学是对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日常化的探讨,通过对生活的审美化,我们能够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美感;而通过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我们可以将美感融入到日常处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关注细节、打造美好环境等方式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则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美感融入到生活中的点滴。

审美化与日常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相互促进提升生活质量。

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也体现了生活美学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加深,生活美学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生活美学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美感的启发和分享。

【关键词】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化,互动关系,实现,重要性,发展趋势,价值。

1. 引言1.1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生活美学是一门探讨生活中美好与美感的学科,旨在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享受。

生活美学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琐事到精神追求,都可以被赋予审美意义。

通过生活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价值。

生活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境界。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正是为了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化的重要性。

审美化并非只是追求表面的美感,更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对环境的改善和对生活的品质提升。

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

在当今社会,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通过审美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真正实现心灵的愉悦与生活的井然有序。

1.2 审美化与日常化的关系审美化与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审美化是指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普通事物赋予艺术感和美学价值,使之成为我们感官享受和心灵愉悦的对象;而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生活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方式。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的追求和感悟,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审美观念和态度。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旨在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审美化和生活日常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生活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我们来谈谈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通过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平凡的事物和行为变得美好和有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忽略周围的美好和细节,而忙碌的工作使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审美化日常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满足。

要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需要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是通过对自然、艺术、人文等领域的美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细听动人的音乐、观赏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阅读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或者品味一杯香浓的咖啡、一口美味的食物,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情感。

要注重日常生活环境的布置和整理。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环境、选择家具装饰和植物摆放等方式来打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在家中选择一些简约大方、色彩和谐的家具,悬挂一些美丽的画作或照片,摆放一些绿植和鲜花等,可以让家居空间更加温馨舒适和充满生活气息。

我们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一些独特的DIY装饰或手工艺品,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和个性化。

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修养。

生活美学强调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我们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品质。

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思考、交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修养,增强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和感受力。

只有通过内在修养和追求,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深刻的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让我们提高生活品质和发现美好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姓名:张嗣涛班级:05级美术学国画学号:05107107【内容提要】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

现代人的生活中,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日常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审美化。

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消费质量在提高,日常生活的品位在提升,普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生活本身有了更多乐趣。

【关键词】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审美化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经历着自然融合———分离对立———重新融合的过程。

艺术与日常生活最初并非两个独立的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并非产生于艺术的最初阶段。

在原始文化和古典文化时期,艺术和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对立,而是和谐并存于人类的活动中,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日常生活也促动艺术的创造。

艺术与生活的分家是一个“现代事件”,是现代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重新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显然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它是克服现代性局限和审美纯粹化局限的一种正当的努力。

从历史角度说,也许我们可以把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艺术在经历了与日常生活实践分家的现代性遭遇之后,再次返归日常生活的发展动向。

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初级现代化”的推进,正在向全面小康发展,发生了急遽变化,丰富多采,新奇纷呈。

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

人体美学(下)
第五节 心灵美 一、心灵美的基本含义 二、为什么人的美的核心是心灵美 三、怎样塑造心灵美 第六节 语言美 一、语言美的含义与特征 二、怎样做到语言美 第七节 行为美 一、行为美的含义与特征 二、怎样做到行为美 第八节 风度美 一、风度美的含义 二、风度美的特征 三、怎样塑造风度美
服装美学
(二)生活美学的涵义与研究对象
二、生活美学在美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三、生活美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绪论
以往美学的合法性是以高雅艺术居于人们审美活 动的主流地位为依据的。它所关注的是美的本质、 审美规律以及艺术形态中的美与丑等问题。它通过 审美的非功利性切断了美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 美与生活成为彼此对立,互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如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居于社会审美 活动主流地位的无疑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不再 是高雅艺术或者纯文学。美学所研究的内容已经扩 大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美与生活、商品、服装、环 境、旅游、选美等广泛联系而又相互渗透。 生活美学就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审美的日 常生活化大趋势下的产物。
第一节 服装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一、服装的实用意义 二、服装的象征意义 三、服装的审美意义 第二节 形体美 一、服装的时代特色 二、服装的民族特色 三、服装的职业特色 四、服装的和谐美 五、服装的形式美 六、时髦与性感化 第三节 着装的艺术 一、服装与主体条件 二、着装的技巧 三、怎样选购服装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生活美学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和理论美学比起来,生活美学在美学史上是没有地位的。 传统的美学观认为,美学是以美为研究对象 它的研究核心 是艺术而不是生活。审美是无功利或超功利的,如果将美学 研究和实用结合在一起,便认为是与审美的本性背道而驰, 是“美学的泛化”。 然而,面对席卷全球的科技发展,人类进入了电子信息时 代、消费文化时代,艺术和审美已经走进了现代生活之中。 所以生活美学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正因为如此,生活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 值:首先,生活美学的研究可以给原来的美学理论体系带来 新的生机。其次,生活美学对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培养良 好的道德情操、指导人们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实用 价值。1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转引于中西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

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

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

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这一概念强调了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和美学价值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试图将艺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日常物品和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从而提升人们的审美感受和生活品质。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历史意义和隐含语言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识一直被视为一种修养和品位的表现。

传统的绘画、诗词和家具等艺术形式也经常体现出对日常生活中美的追求。

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在20世纪初的现代化浪潮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至于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与激荡。

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大量涌入,对传统审美观念形成了一种冲击。

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审美标准,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呈现来丰富审美经验。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绘画、电影、设计和建筑等领域都出现了大量的表现形式和实践。

其中一位代表性的艺术家就是徐悲鸿。

他以绘画和雕塑作品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和艺术实践。

徐悲鸿以富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敦煌壁画》和《黄土地》等描绘了中国农村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人称道。

他的绘画作品直触了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以此来强调人民群众的审美和社会意义。

另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发展。

在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阶段,许多电影制片人探索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

他们拍摄了许多以农村生活、城市街头和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电影,试图通过影像艺术来展现人们普通生活的美感和真实性。

这些电影呈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通人生活的特点,使得电影成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唤起共鸣的艺术形式。

总体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一种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活力和变革的象征。

它展示了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品质和文化产品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虽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和舒适,但是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的关注依然存在。

_日常生活审美化_在中国_王德胜

_日常生活审美化_在中国_王德胜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王德胜李雷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

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

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文化研究感性日常生活美学作者简介:王德胜,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和审美文化、现代中国美学史研究。

电子邮箱:wangdeshen@solcnu.net李雷,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电子邮箱:jiexilien-310@163.com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文艺美学元问题与文艺美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6JJD75011-44008]、北京高校“创新人才”项目“20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项目编号:PHR201006108]阶段性成果。

Title:“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in ChinaAbstract:The concept of“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cannot be readily transplanted from Western theoretical discourse.It has to reach an internal affinity with the socio-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over-generalized aesthetici-zation so that it can integrate into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research.The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e claim center round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everyday life”and“sensibility,”while there is inherent theoretical continuity between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culture.The debates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issue of “everyday life aesthetics”to become a new aesthetic discourse in reality.Key words: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studies on aesthetic culture sensibility everyday life aestheticsAuthors:Wang Desheng,Ph.D.,is a professor in Chinese Department,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His research interest covers aesthetics,aesthetic culture,and aesthet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Email:wangdesheng@solcnu.net Li Lei,Ph.D.,is an editor of the journal Arts Criticism by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Beijing100029,China).His research interest is literary aesthetics.Email:jiexilien-310@163.com“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①至今已历十载。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

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区分出许多不同的层面,有些比较浅显直观,有些比较深入隐晦。

比如,个人美容、家居装饰、城市景观等等,属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外显层面;经济生活中符号价值的凸现、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改造以及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由“解释”而不是“事实”构成的,如此等等相对就比较深入,也不容易为人发现甚至接受。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所以成为当今美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原因在于审美化明显僭越了自身的边界。

按照经典哲学的划分,审美化应该局限在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比如说认识论领域和伦理学领域无关。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审美超越艺术领域的界限而进入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两年来引起文艺学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甚至一度以“新的美学原则”出现。

而围绕这一极具争论性的话题,国内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已经出现消费文化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随之产生并呈现蔓延之势,这将使加速中国文化的进化和现代化;二是认为中国仍然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主导,消费文化形态是极其边缘化的,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须以艺术人生或艺术生活的形态出现,不能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局部的消费文化特性无限扩大化而淆乱主导意识形态的文化根基;三是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此问题,既要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消费特性并支持消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肯定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无法平衡上述两种观点而采取的妥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施指出这场“ 审美化” 浪潮甚至将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一股脑
儿卷了进去, 我们可不是在美容院里残忍地美化着我们的身 体, 而且这早已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如丰胸、 纹眉、 隆鼻、 变 性手术等)。对此他讥嘲说:“ 未来一代人的此类追求, 理当愈 来愈轻而易举: 基因工程将助其一臂之力,审美化的此一分 支, 势将造就一个充满时尚模特儿的世界。” 韦尔施对日常生 活审美化的种种描述中渗透着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 费舍斯通在他的 《 消费文化和后现 代主义》 一书中, 也反思了日 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 他认为日 常生活的审美化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其一, 一战以后出现 的达达主义、 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 以及其他类型的亚 文化、 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一方面是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 圣性, 造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 , 一方面是进而消解了 艺术与日 常生活之间的界限, 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 和任何事物上。 其二, 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 如 福柯和理查 罗蒂等人就将生活视为艺术作品的策划,如是 每个人都梦想生存在一个艺术作品般的世界之中。其三, 指 充斥于当代社会日 常生活经纬的符号和影像之类。包括从马 克思的“ 商品拜物教” 批判到鲍德利亚、 詹姆逊等人的“ 拟像”
关于日 常生活与美的关系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 《 生活与美学》 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 美是生活” 任何 ;“ 东西, 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 那就是美的。 我 ” 们也可以从人类的总体性历史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与人的一 般生活的关系。从人之为人那天起人就开始按照“ 美的规律” 生产, 并且对美的规律的认识深人到生活的一切方面, 我们今 天所见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文物, 如彩陶等, 当时都是先民的日 常生活用品。正如童庆炳先生所说的: “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 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古时候, 中国的仕宦之家, 衣美裘, 吃美
日 常 生 活 审 美 化 与 美 学
王 英
( 兰州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提倡是近年来的热
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追述这一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来 龙去脉。 同时简述它在中国理论界引起的论争。 由此认为美学 可以在形而上的层面对“ 日常生活审美化” 这一现象进行深入
一种美学本来的出发点去进行。”
陶东风指出,由于日 “ 常生活的审美化深刻地挑战了文艺 自 律的观念, 及至改变了有关‘ 文学’艺术’ ‘ 的定义, 因而, 以 艺术与审美的自律为支柱 ,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学主 导范式就面临深刻的危机”因此,文艺学应该正视审美泛化 , “ 的事实,紧密关注日 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 及时地调整、 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具体做法就 是搞“ 文化研究” 当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 或“ 研究。赵勇认为 陶东风对‘ 常生活审美化” 旧 这一概念移植过来进行“ 文化研 究” 并没有对它进行价值判断。由此赵勇认为不对‘ 常生活 旧 审美化”进行价值判断的姿态或立场带人文化研究中,必然 “ 会使文化研究出现批判精神的下滑、 问题意识的缺席、 价值立 场的暖昧等问题。其结果可能使中国的文化研究陷人西 文
活审美化” 看作一种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 新的美学原则”
“ 日常生活审美化” 作为一个命题被提出来, 至今并无定 解。目 前国内学术界提到和引用其出处较多涉及英国费舍斯 通和德国韦尔施的著作。 作为‘ 常生活审美化” 旧 理论的倡导者之一, 德国后现代 哲学家沃尔夫冈 韦尔施认为‘ 常生活审美化” 旧 已经渗透到 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 “ 延伸到理论。现实中, 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 现实作为一个整体, 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筑。” 韦
研 究。 关键词 : 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
以假乱真思想等等。 当然对‘ 常生活审美化” 旧 这个命题关注的实际上远不止 这二人。美国的丹尼尔 贝尔的“ 后工业社会” 以及“ 资本主义 文化冲突” 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个命题, 但从科技传媒的作用 和消费文化角度涉及到这个问题, 还有美学家舒斯特曼从新 实用主义立场在美学和伦理学的界面上直接地提出了中产阶 级生活方式“ 审美化地构成” 。杰姆逊在《 当前时代的倒退》 一 文中把这种“ 倒退” 在美学上的呈现归为“ 资产阶级” 为动因的 “ 美学复苏” ,它有两个极点: “ 一方面是纯粹的装饰和令人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 ‘ 生 审 化吗 是旧常 活 美 ” ?
_
诚然,日 “ 常生括审美化” 作为一个广泛涉及文化学、 美学 文艺学、 社会学、 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命题。如同它在西方也不 是众口 一声那样, 在国内也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 文艺争鸣》 2003年第6期以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组文章, 集中 阐发了这一理论的核心主张: ‘ 常生活审美化” 旧 的提出, 是一场 “ 深刻的美学革命”“ , 一种新的日 常生活的伦理” , 并且将‘ 常生 旧
的崛起, 认定它“ 将我们推向一个全新的社会”那将是在技术与 , 市场基础上的美学重建,乃至人类社会秩序的重新组建。于 2003- 2004年掀起了新世纪美学和文艺学的第一场大辩论。 鲁枢元用“ 炸油条” 为例把‘ 常生活审美化” 旧 区分为‘ 旧 常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的日 和“ 常生活化” 在他看来,审美的 。 “ 日 常生活化” 是技术对审美的操纵, 功利对情欲的利用, 是感 官享乐对精神愉悦的替补。而‘ 常生活审美化” 旧 则是技术层 面向艺术层面的过渡, 是精心操作向自由王国的迈进, 是功利 实用的劳作向本质澄明的生存之境的提升。 二者的不同在于, 一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依附; 一是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 的升华。王德胜指责鲁枢元用“ 炸油条” 为例来说明以上区分 “ 简单而粗率”表现为“ , 理论上的误读、 误解的典型性” 。作者 认为:“ 美学的对象, 首先就是人类的感性和感性活动。 对当代 ‘ 常生活审美化’ 日 现象及其问题的理解, 同样也应该从这样
悦的平庸化; 另一方面是审美判断中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感伤
的 心 义。,者是 旧常 活审 唯 主 ’ 前 指‘ 生 美化” 是 艺 ;后者 指以 术
为中心的多元审美文化所承载着“ 意义” 的社会结构性。在西 方值得一提的学者中还没有见到有全面肯定这个命题者。
食, 盖房子 要有后花园, 工作之余琴、 书、 离手等等, 棋、 画不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