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载体初探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注重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整体性和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勤劳奉献的精神面貌,注重道德伦理的价值观等特点。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取之处,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启发了他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得到珍视与弘扬。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人民至上的原则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点。
这种有机结合应当尊重两者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分析。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和睦与社会稳定。
通过这种有机结合,可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推动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探析
社会文化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探析胡 炜【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是时代必然,是历史发展轨迹中不可更改的重要痕迹。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性决定了中国要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开放性以及同化力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注定是不可分割的,是发展中的中国实践的需要,更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和过渡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互动洋务运动以来,近代中国不断“师夷长技”,企图从国外的先进理念中总结经验用到中国的发展和复兴上来,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伟大的先驱终于找到了适应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轨迹的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取得了成功,得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照搬照抄的西方思想不适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让中国找到了一条最便捷最适合的道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形成了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的浪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关系处理近百年的探索和无数先驱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仅仅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不到中国的伟大复兴的,是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挽救中国的劣势,才能使颓败的中国重新走上繁荣富强[1]。
但是中国长达百年的封建统治早已让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照搬马克思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同样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了首要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运用应该做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论是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都要做到扬长避短。
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继承,抛弃一些陈旧封建的思想,批判和反思过时理论;吸取马克思主义中适应中国的理论知识,切实的运用到中国革命中来,立足于实践,发扬强大的生命力与我国国情结合,在时代发展中找准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开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展革命、建立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要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有差异的。
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展文化改造,使其理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使之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局部,才能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承受。
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开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不断开展。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文化视角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及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文化载体研究
① ② ③
④
所谓文化 , 就是 “ 人类创造 的物 质财 富和精神
财 富 的 总 和 ” 。 “ 化 实 际 上 主 要 包 含 器 物 、 度 ① 文 制
和观念三个方面 , 具体包括语言 、 文字 、 习俗 、 思想、
一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文化载体概述
化传播 的本土化规律。马克思主义要实现 中国化 , 也 要遵 循 这一规 律 , 与 中 国 的社 会 生 活 和 文化 传 要
统结合起来 。 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中国优秀文化作 为载体 , 在具体 的历史条件下 , 通过各种 文化平 台、 文化 手 段, 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寄于文化之 中, 最终使马克
这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一是 中国传统
文化 与马 克思 主义 基本 原 理 的相 通 相 融 , 中国化 的
马克思主义必须从 中国传统文化 中汲取 丰富 的养 分; 二是作为西方话语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 为中国 人所接受并成为 中国共产党 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借助 中国特定 的文化载体。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第一次质的 飞跃 。毛泽东思想 中的许多光辉理论 , 均可在传统 文化中找到它的根源。如实事求是源于东汉史学家 班固的《 河间献王传》 休 学好古 , 的“ 实事求是” 毛 , 泽东后来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解释。群众路线继 承了中国素有 的“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为轻 ” “ 君 、民 为水君为舟 ,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等一 系列光辉的
院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2 1 } 0 0年第 4期 。
载体 、 民俗文化载体以及政治文化载体 、 信息文化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与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1.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辩证法,认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者都强调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学习。
2.人民观: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者都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3.社会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者都强调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1.坚持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既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发挥文化的感召力: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思考框架。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思维方式的整合: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实证和实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内涵和修身养性。
二者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全面,既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又注重内心情感和道德修养。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1.建立哲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哲学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具体阐释和创新,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传统,包括思想、哲学、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旨在发挥两者的优势,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进行挖掘和发掘,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仁爱和平”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相契合。
这种融合与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社会的文化自信,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社会制度领域也得到了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治理能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制度融合与发展,使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形成了独特的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艺术文化领域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艺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种融合与发展通过表现中国特色、中国风俗、中国精神等,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建设研究【中文摘要】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
这一点表明,中国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一个基本载体。
如此载体的内容、特点、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功能如何,以及如何对不同的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很值得研究。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即以中国优秀文化作为载体,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文化平台和文化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寓于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并以此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本文认为对承载着中国优秀文化的文化载体所进行的建设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扎根于现实,对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优秀文化能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能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源泉,在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如果要保持生机与优越性,与中国优秀文化之间进行的互动与融合则必不可少,因此,对以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新兴网络优秀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载体所进行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源泉以及永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青春的关键之所在。
本文从文化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载体建设的概念界定入手,深入剖析文化载体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对文化载体建设的内容进行论证和阐述:由于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富有天然的教育意义而针对其教育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而中国革命传统优秀文化则主要依靠传统的文化艺术作品来表现,因此对文艺作品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寄寓于宣传工作中,则宣传阵地建设的好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为重要;以及针对新兴网络优秀文化进行的互联网建设等等。
对特定问题的阐释研究,离不开理论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文化载体建设概念的界定和把握采取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借鉴了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如自然科学领域中对载体的定义等。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上最具鲜明特色的理论体系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是中华民族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力和适应力,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例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之一。
另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重视人的基本利益,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不断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不谋而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不破坏中国本土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和发展共同愿望,提高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认识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容。
例如,在儒家伦理文化中,孝道、友善、仁德等理念可以在现代社会有很好的普及和使用价值,而在道家和墨家文化中,尤其着眼于公平和公正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也有很好的启示和辅助作用。
这些传统思想和价值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相结合,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推动着独特中国道路的建设发展。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严密结合助推着这种影响力的扩大并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例如,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已经成为国际上越来越重要的健康研究和应用领域,而中国政府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在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理论思想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理论方面的融合与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的价值观。
如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阶级斗争和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文化伦理”,都是体现了对人类自由、平等、正义等普世价值的追求。
二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也应当在这方面得到体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实践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实践、经验和传统智慧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二者的融合与发展需要在注重实践的道路上寻求发展之路。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两种文化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灵魂有着深刻的影响,二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应体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
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中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落脚点和切入点。
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深入推进。
在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国家治理、政治理念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如如何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统一方面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公正正义理念等融合进现代政治实践中,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经济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可以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寻求共同的发展和贡献。
如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公正公平的调节,如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和充分发挥“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中的智慧,如何在珍视人民利益理念下寻求新的创新、生产和经济发展等,都是二者融合发展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切入点探析
思主义的文化源头 , 溯可 以到 古 希腊文 化 , 处来 自于 德 国古典 哲 上 近 学, 从根本 上说 , 欧洲 文 化体 系的一部 分 , 仍是 其文化结构 、 思维方 式属 发挥决定性 的 作用 , 持 实践 是 知识 的源 泉 , 坚 是检 验 真理 的 标 准 等 于外 向型文 化 , 而中国文 化的源 头很多 , 主要来 自于 先秦文 化 , 但 特别 等。 与中 国传统文化范畴的密切结合 ,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深层次 的 是 是儒 、 、 , 于内向型文化 。必须在适合 中国国情的 前提下 , 释 道 属 关注 中 理论契机。 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进程 中的有 机融入 , 而实现 有 中国特色 进 三 、 一 步提 升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文 化 层 次 上 的 中 国 化 进 的文化理论 , 实现马克思 主义 的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成为中 国的指导思想 , 并不是 随意选择的 , 是 这 2 辨 析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与 中 国化 的 马克 思主 义 、 历 史性 的选择 , 是中 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 撞、 相互融合的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指马克思主义与我 国的具体特点 相结合并 果 , 也是经过革命和建设 的实践得 出的。虽然在 中国历 史上对 马克思 且能获得一定 民族形 式的具体过 程。1 中主要包 含五 个方 面 : _其 第一 , 主义哲学思想 曾产生过怀疑 , 但是经过实践证明 , 马克思 主义仍然能有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及基本原理得到体现 ; 二 , 第 科学总结 中国革命 以 效地适应 中国的 国情并 推动社会发 展。现阶段 , 马克思 主义中 国化面 及建设的独有经验 ; 第三 , 体现中华 民族的优秀 文化成果 ; 四 , 第 体现人 临更加艰 巨的任务 : 实现作 为西方先进 的文化 形态的马 克思 主义哲学 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 第五 , 符合群众需求的 生动 语言形式 。而 中国化的 与 中国传统文化 的相互融合 , 进而创造出全新的主流文 化。 _ 3 马克思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逻辑 结果 , 国化的马克 中 第一, 马克思主 义哲 学的 中国化 。随着社 会的不 断进步 , 新科技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核浅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核浅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并实现不断茁发展离不开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是与中国具体时间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指引下所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通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的历史和现实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文化之间融合、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和核心,在逐步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建立起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非毫无依据,也并非脱离中国的一切实际,而是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且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和结合点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理论的需要程度,以及这种理论满足国家需要的程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具有先进思想的的中国人开始对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进行仿效,从器物、制度再到文化层面,逐步探寻救国的方案,但是由于文化精神上的不足,和没有强有力的物质支撑,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对西方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开始把文化作为一种工具理性,于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当时各种流行的政治主张和文化思潮进行仔细地甄别过后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证明,这种根基存在。
首先,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其次,要实现马克思主义要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还必须依托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广泛传播的内在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之所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可,这和富于思辨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同之处。
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从客观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可通融的内在相关性;从主观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自觉选择和积极努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文化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层涵义。
作为科学理论,它要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
同时,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根、开花。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才能成为本民族的指导思想,并能够最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
对此,毛泽东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2】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是典型的西方思想体系,对于中国来说,它可以说是一种“异质文化”,但是这种典型的西方思想体系不仅没有在中国毁灭绝迹,反而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其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践路线”。
这种中国化的过程既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也体现了对中国历史、现实及国情的深刻认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主、平等、和谐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理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命”和“仁”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追求相契合,共同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注重突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也强调了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上。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中国梦”理念,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提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目标。
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传统文化时代化
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传统文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经过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而形成的一种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简单地指导入马克思主义的原版书籍,而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思辨,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是指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反思,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以及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文学艺术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需要进行时代化的转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相辅相成,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理论探索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相互交融,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将会继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传统文化时代化也将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使得中国文化更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探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探究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淀了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
经历了几千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寻求现代化转型。
五四运动开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大大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这场变革就其实质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和中国近代新文化的重构。
在这场变革中,西方文化的浸染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中西方文化博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命题,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往深层次发展。
有着西方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中国化,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就必须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虽然在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还有一些差距,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难以产生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开放、自由、平等、创新、民主和科学等先进理念。
但是这种差距是可以追赶的,只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无比活力和先进性注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发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出时代特点,就会焕发无限生机,实现现代化转型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从苏俄传到了中国。
它虽然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完全有可能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坚持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面对中国的具体历史、经济、社会等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体系,强调仁爱、和平、均衡和谐等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伦关系,提倡个人与家庭、集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在两者之间建立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的。
要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上进行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关注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相契合。
要在实践上进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可以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相互融合与发展。
要在理论创新上进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
通过融合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时代特点相结合的过程,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1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具有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总是通过某种现实的文化形态来获得表征,因而先进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往往伴随并渗入民族性特征。
当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势文化在向外扩散和传播时,其时代性规定总是以某种民族性内容为载体来实现,此时,其民族性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也获得巩固和张扬[1]。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探讨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近代以来,它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即文化的时代性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滞后性,造成西学东渐的必然发生,其实质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传播,这在早期中国是一个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渐渐开始“中国化”历程。
从文化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化碰撞、冲突、选择和整合的历史。
随着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浪潮的不断高涨,传统的封建旧文化的腐朽性日益暴露,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文化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主题。
而这种新文化,既要能反映传统文化的根基,又要突破传统意识的局限;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理想信念,又要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需求。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观念传入中国。
中国文化面临着对封建主义文化和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双重超越,既反对复归传统,也反对“全盘西化”,从而直接切入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实现对“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文化选择的真正扬弃[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原本的理论指导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它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融合,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这与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相契合的。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公正、人类解放的理念相结合。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革新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传统文化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更新。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和制度需要被纠正和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观念需要被批判和消除,对人口贫困地区的固有观念也需要被突破和改造。
我们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原则相抵触的观念和制度,例如封建等级观念、私有制等。
我们需要通过批判性思考来确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以继承的,哪些是需要转变或者消除的。
只有在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将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还要注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并加以实践验证,才能真正体现出理论创新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革新创新、批判性思考,并注重实践。
只有在这样的思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既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 学者 Ry odWii s曾经说 过 : 文化是指 人类 活动 的模 式以及 给 予这 些模 式重 要性 的符 号化结 am n la lm “
构 。不 同的人 对 ‘ 文化 ’ 不 同的定 义 , 常 文 化包 括 文 字、 言 、 域 、 乐 、 学 、 画、 塑 、 剧 、 有 通 语 地 音 文 绘 雕 戏 电影
化平 台和各 种文 化手段 , 将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的 内容 寓于文化建 设 之 中, 终使马 克 思主义 的基 本原理 以及 最 中国化 的马 克思 主义 以文化形 态表现 出来 。
单独来 看 , 文化载体 是对各 种文 化活 动的抽象 概括 ,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研 究视 域 下 , 在 是指 以文化作 为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载体 。在 现实 生活 中 , 各种 已知 的文 化活 动形 式 多种 多样 , 比如 电影 电视作 品、 乐 音
等。 在 汉语 中, ” 文化 实 际是 “ 人文教 化” 的简称 。有“ ” 人 才有 文化 , 文化 是讨 论 人类社 会 的专 属语 。“ 是 文” 基础和 工具 , 括语 言和 文 字。作 为 名词 的“ 化 ” 人群 精 神活 动和 物质 活 动 的共 同规 范, 一规 范在精 包 教 指 这 神活 动和物质 活动 的对 象化 成果 中得到体 现 ; 为 动词 的“ 化” 共 同规 范产 生 、 承 、 播及 得 到认 同的 作 教 指 传 传
且 灌输还 会让人 产 生反 感 、 触 的情绪 , 抵 即使我们 宣传 的理论 是正 确 的, 出发 点是为人 民着 想 的, 是面对 其 但
生硬 的灌输 , 受众还未 了解其 内容便 已先戴 上 了有色 眼镜 。与此 同 时, 方对 文化产 品非常讨 巧 的设 计会让 西 大部分 民众在潜 移默 化 中接 受 它们所 宣 扬的理念 , 而遗 忘甚 至丢 弃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理 论 成果 以及 社 进
好评; 中宣部理论局所出版 的《 6个为什么》 以及《 个怎么看》 7 则用朴实的话语和生动的实例 弘扬了主旋律 , 教会 人们使 用马 克思主 义的世 界观 、 方法论 来理 性地分析 问题 。但是仅 仅这 些还是 远远 不够 的, 面对 日益复 杂化 、 多样化 的文 化载体 , 我们 需要进行 有效 引导 , 需要理 论界 、 育界 、 教 文化 界 、 闻界 、 乐界全 力投入 、 新 娱 精 诚合 作 , 中国化 的马克 思主义 植根 于群众 。 使 二 、马 克思主 义 中国化 文化 载体 的分类 近年来 , 随着 科技 的飞速发 展 , 种新 型文化 载体层 出不 穷 , 新速 度 快 , 各 更 以及 复杂 多样 是其 显著特 点。
化载体 的教 育、 传播 功能 , 以老 百姓 喜 闻乐见 的形 式来将 中国化 的马克 思主义 内容 寓 于其 中, 人 们 受到潜 使 移默化 的影 响。而在这 一环 节 中, 最为 重要 的就 是如 何来 进行 引导和 设计 。 中 国化 的马 克 思 主义 是指 导我
国社会 主义建 设 的唯一正确 理论 , 广义 上来讲 , 从 它是 服 务 于大众 的, 是人 民的理论 。但 面对信 息爆 炸 和互 联 网的飞速发 展 , 面对 各种 文化观念 的相 互碰撞 , 以灌 输为 主 要形 式 的教育 宣传 方 式 已经有 些 力不 从 心 , 而
作品、 书籍 、 画作 品、 筑作 品、 绘 建 舞蹈 、 种集 体文 艺活 动 以及 现 阶段 最新 出现 并发 展 迅速 的 网络 以及 网络 各 游戏 , 些 文化活 动都 可 以作 为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的传播 载 体。 目前 的任 务是 通过 引导 、 这 设计 , 挥这 些 文 发
一
概念逐 渐被 引入各 学科 的各 个领 域 , 并有 着 不 同 的含 义。 如在 交 通运 输 和 军 事领 域 , 体指 各 种运 载 工 载
具; 在化 学 中, 体指在 化 学反 应过 程 中的催 化 剂或 中 间生 成物 ; 流行 病 学 中, 载 在 载体 指 疾 病携 带者 和传 播 者, 又称 为病媒 ; 在分子 生物 学和遗传 工程 学 中, 体指 可 以将特 定 遗传 物质 带入 细胞 内的携 带体。 由此我 载 们 认为 , 载体具 有承载 性 、 导性 、 传 关联 性 等 3个 显著特 点。 综上所述 , 者认为 , 笔 所谓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的文化 载体 , 是将 文化视 为 一个 动 态的过程 , 就 通过各 种文
加工 , 比如 快餐 中逐 渐加 入 中国式 的饮 食 , 其更 符合 中国人 的 习惯; 比如各种娱 乐 活动或 影视 作 品 中, 使 又 中 国人 的出镜 率有 所提高 , 就使 其所 宣扬 的某些观 念更具 有迷 惑性 。 因此 , 这 我们要 不 断推进 马 克思主 义 中国 化 , 要使 中国化 的马 克思主义 深入人 心 , 就 没有 了人 民的支持 , 就 失去 了生命力 。在文 化载体 的建 设 上 , 也 近 年来我们也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如近来所拍摄 的《 建国大业》 《 山大地震》 《 、唐 、 第一书记》 等影视作 品广受
过程和 手段 。文化 实际上 主要包含 器物 、 制度和 观念 3个 方 面 , 具体 包 括语 言 、 字 、 文 习俗 、 想 、 思 国力 等 , 客
观地说 文化就是 社会价 值 系统 的总和。
而载体 一词 最早用 于 自然科 学领 域 , 指物质 、 息和文 化等 的运 载 物 , 信 后来 随着 学科之 间的互相 交叉 , 这
21 0 0年 1 2月
管j 子 掌 I 』
J u n lo n g me t o r a fMa a e n
De . 01 c 2 0
Vo . . 123 No 6
第2 3卷
第 6期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文化 载体 初 探
袁 宝菊, 苏晓哲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马 克思主 义 中国化 文化 载体 的 内涵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观。 比如西方 的影视 大 片 中所极 力 宣扬 的某 种价值 观 , 虽然现 实并非 如此 , 因其讨 巧 的设 但 计, 以人 为本 的 出发点 , 会让不 真正 了解 西方生 活 的人们 产 生某 种 幻想 , 并在 心底 对其 所 宣 扬 的文 化和价 值
观产 生某 种认 同感 。值 得注 意的是 , 这 些外来 文化 的传 播过 程 中 , 在 西方设 计者也 进行 了针对 中国人 口味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