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人类意识的形态。

作为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旨在揭示和分析社会各个阶级、集团和个体的意识形态的本质、来源、特点以及其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表达形式,是阶级利益的反映。

他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确定的,并通过教育、传媒、文化等途径对人们进行灌输和塑造。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主导着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隐藏和强化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利益诉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经济利益至上、市场经济等。

这些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并以自然、公正、合理等美好词汇为幌子,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稳定的目的。

此外,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阶级或群体的意识形态,如所谓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它们都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标,但在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强调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成为统治意识形态,旨在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包括阶级斗争论、无产阶级专政、集体主义等,这些意识形态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福祉。

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仍然存在,一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不仅关注社会意识形态的生成和传播过程,还强调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和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实践中,各种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表达阶级利益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影响和塑造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转型和建设至关重要。

略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略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略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内容提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研读。

这要求我们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科学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

二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认识到它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与时俱进的开展理论,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伟大成果,是博大精深、多学科的完整科学体系,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三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结合中国实际,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和开展。

四要自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同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开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提出了两个重要论断和战略举措。

一个是,在长期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底上,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另一个是,为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把握知识创新和积累的加速,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之后,进一步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无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还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都与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

前者要求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要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这个根底上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

后者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学习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摆在首位,其中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由中央编译局的专家们精心编选和重新校译的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两部文集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对于帮助我国广阔干部和群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部分理论分析

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部分理论分析

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部分理论分析摘要:所谓意识形态是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同时还分析了以前的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制造精神统治世界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还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分析;思想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36一、深刻分析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在统治地位的思想。

他们以阶级思想来统治他们的世界。

一个阶级不仅是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也统治着精神力量。

这个阶级不仅主导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左右着精神资料的生产。

物质决定着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表现出来就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统治阶级中间存在着分工,也就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区别,在这个阶级内部,存在着一部分人,这部分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身份出现的,他们表现积极,并且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他们自诩为意识形态家,编造着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并靠此谋生。

马克思恩格斯揭露统治阶级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只是单纯地使这些思想独立化,把他们自己的利益强要看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在人的观念这个层面上,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普遍化和大众化了,把它们美化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

每一个新产生的阶级的统治基础都比前一个统治阶级的基础稍微宽广些;可是在这个新的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非统治阶级和它之间的对立。

这也就变得更加尖锐、更加难以解决和更加深刻。

当然这就使得此时的非统治阶级的斗争在推翻和否定旧的社会制度等方面,又要比过去一切为了夺取统治权的阶级所作的斗争更加坚决、更加彻底。

工作心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生产思想及其现实逻辑(最新)

工作心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生产思想及其现实逻辑(最新)

工作心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生产思想及其现实逻辑(最新)马克思在阐释意识形态基本属性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意识形态生产”在全面的社会生产中的基本位相及其如何表现其思想力量,也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生产”的历史逻辑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逻辑。

这对我们理解“统治阶级如何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延续其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统治阶级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为什么某种意识形态能够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等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生产”思想维度的揭示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但基于对马克思思想形成于大工业时代的背景判定,以及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思想核心内容的定位,“物质生产”始终是学界研究热点,表现为“显学”,而作为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要维度,“精神生产”并未得到相应的理论阐发,对其核心维度——“意识形态生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以“精神生产”为切入点探究“意识形态生产”的本质内涵,将学界在意识形态相关方面的纷呈研究拉回意识形态生成问题的探讨,从“内部结构”反思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供给问题,揭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内蕴的生产逻辑,是探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略,延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命力和魅力的重要维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重新探讨“精神生产”的基本位相,解蔽被遮蔽的“意识形态生产”维度,阐发“意识形态生产”的本质及其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经典论述是我们理解“意识形态生产”基本位相的重要思想源泉。

许多学者通过这些经典论述展开“意识形态生产”的意蕴探寻,但在解读上呈现出观点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就是观念、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将“意识形态生产”视为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认为尽管早期马克思将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视为一回事,但随着对精神生产内部结构认识的深化及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将精神生产分为“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与“自由的精神生产”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2)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国家是不可能走向消亡的,是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打碎的,消亡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国家。

3)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专政。

4)无产阶级国家消亡的条件是,共产主义经济基础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彻底实现。

《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1)信——写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1)点评中央高层领导人性格和工作特点,建议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和人事变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中国,基于实际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生产、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中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创造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用以控制和影响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形成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广泛凝聚全体人民智慧的思想体系。

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创新发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总布局、战略安排等核心内容。

4. 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如下价值和意义:1. 统一思想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助于统一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形成全体人民的共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作者:庞达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研究是当前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

但对于感性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等涉及其理论建构基础的关键问题目前尚没有研究成果能予以系统解答。

基于此,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和论述,尝试对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做出初步概括,并提出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逻辑性、社会性、客观性、生动性五大特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内涵;特征DOI:10.15938/ki.iper.2017.03.009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45-06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学术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对“意识形态”做出过严格的定义,但他基于实践的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出地改造赋予了“意识形态”以新的含义,使其成为马克思批判之前“虚假”哲学理论的重要武器。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在思想文化层面的综合反映。

而人的实践是一种综合了情感、意志和经验的感性活动,因此,如果从实践的视角来观察意识形态现象,可以发现现实中的意识形态,除了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形态,还包含着广泛而丰富的感性形态。

与理性意识形态相比,这些感性意识形态更真实、更生动、更接近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因而对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认同也具有更大地影响和指引意义。

近年来,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研究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于感性意识形态的内涵究竟该如何界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涉及感性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基础的关键问题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答。

基于此,本文计划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和论述,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探讨,以期对感性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的两种含义要理解感性意识形态的内涵首先要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3、“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的历史”
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和“反射”, “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创造了相应的原理、 观念和范畴”。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深处 揭示意识形态的根源,把意识形态看成是 受社会存在、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的东西, 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意识形态的产生、 性质和功能的发挥。当然意识形态的这种 受动性不是线性的和直接的,呈现出复杂 性和具体性,所以很难为人们所把握。
(6)意识形态的分类
齐泽克区分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 种。自在的意识形态是指作为一种教条、一个思想、信念、概念等观念的复 合体的意识形态,旨在说服我们相信其为真理,二实际上服务于某种秘而不 宣的特殊的权力利益;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他性—外化形式的意识形 态”,它总是以某种意识形态实践、仪式或机构等物质形式强化人们的信仰 与服从,如政府、教会、学校等等,在这些强制性的国家机器的“保护”下, 人们“平等地”、“自由地”参加集会、接受教育,也似乎感觉到“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正是这种表面上的“自主性”掩盖了人们对作为国家机器的 意识形态性的真实认识;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存在本身,实质上是 一种“非意识形态”或“超意识形态”,在这种“超意识形态”的控制下, 意识形态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以社会存在 的形式出现了,在这里,意识形态已经是被意识形态化了的社会现实生活本 身,或者说,意识形态已成为一种社会存在,成为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成 为社会运作的条件,人们生活于其中,受其控制,却感觉舒舒服服。
4、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
• 马克思强调了意识形态是维护阶级统治的 • 一种手段,通过运用一种软的工具在思想 • 上制约和控制人们,扮演“牧师”使人们 • 放弃革命行动:一是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 • 合理性;二是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自然 • 性;三是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公正性。以 • 次给人们错觉:现存的统治是最好的,能 • 给人幸福,实现自己。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一个争议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一个争议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一个争议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曾在《序言》中将“意识形态”等同于“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

然而,这样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的,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同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是“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

标签:马克思;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中性维度在有些学者看来[1][2],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存在一个“中性”内涵的维度,其中一个理由源于《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的这段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样的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确定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解决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3]在这一文本中,这些学者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全部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在其他地方论证这一问题时也同样如此)。

在他们看来,由于社会意识既包括错误的意识,也包括正确的意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存在着一个“中性”内涵的维度。

然而,这种理解的问题在于马克思在以往的文本中或《序言》中是否的确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全部社会意识呢?由此,从这个问题出发,本文将而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详细的考察。

一众所周知,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有关意识的理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其中前者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反对宗教,而后者主要反对的是传统认识论,它们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社会的思想倾向。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

意识形态有什么涵义?雷蒙。

高斯(Raymond Geuss)依据意识形态在感情色彩上的差异,把意识形态分为三类:第一,中性意义(或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description),人们把它当作一个描述性概念,以分析一定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不论真假是非,不做价值判断。

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常常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等,也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心理现象、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综合。

第二,贬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pejorative sense),主要是指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等的“意识形态”概念。

它把人类的一切精神思想文学艺术活动都看成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虚假意识(falseconsciousness),从而否定它自诩、自命的普遍真理性,揭示它曲解社会存在并进而维护某些特定团体的利益的根本特征。

第三,褒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positive sense),即建设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取得胜利之后,列宁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工人处境的思想体系。

它是在揭穿虚假意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建设性工作。

无产阶级之所以急于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是因为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至关重要,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便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真理性。

曼海姆对意识形态的分类: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学术背景,曼海姆把意识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定意识形态(particularideology),一类是整体意识形态(totalideology)。

前者是个别人的观念和表象,目的在于掩饰某些集团的私利;后者是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社会团体的意识形态,目的并不在于现实利益的掩饰和遮盖,而在于塑造特定的世界观,确定理论思维的总体架构和主体的认知态度。

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个人、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思想观念等方面。

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运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的含义、作用以及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指一套关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仰、观念、理论或思想的体系。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群体或个人对于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共识或信仰。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社会运作和组织的解释方法,它既是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意识形态的作用1.价值观的塑造:意识形态通过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它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引导个人及群体行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2.社会团结与认同: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塑造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认同。

相同的意识形态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互相合作、协调和支持。

3.权力分配与社会秩序:意识形态对于权力分配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它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规范和准则,帮助解决权力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4.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

政治力量通常会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作为执政的基础和工具,以此来建立权威和合法性。

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层面的现象,也与个人密切相关。

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往往会受到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同时,个人的意识形态也会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塑造了个人的世界观和认知方式。

个人的意识形态通常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关。

人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个人的意识形态可以影响其行为和选择。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个人的决策和选择。

意识形态可以激发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指导其行动。

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层面上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不同的群体和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引发社会冲突和分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性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点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各种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系,通常反映了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和思想观点。

它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艺术、科学等领域的观念和认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和观念,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

2. 统一性: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多个领域的思想观念,相互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 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但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能够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4. 动态性: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物质生活基础: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观念和思想。

它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变革。

2. 阶级斗争的推动: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将会为推动阶级斗争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引导阶级斗争的发展方向。

3. 维护统治秩序:社会意识形态有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4. 影响社会维度: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法律制度、艺术表现等。

它对人们的思想、文化与行为等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是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意识形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变革,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追求。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解读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解读

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解读张国启,李欣宇(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t50025)摘要:马克思揭开了意识形态内涵的神秘面纱。

并把这一概念推进到大众视野。

然而.不少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解读维度之中。

实际上,马克思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强调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在思想意识哼'的系统反映。

它是一种属性,而不是实体。

要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内涵,应当关注以下维度的分析:认识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阐释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征;价值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社会学意义的意识形态。

主要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其来源、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虚假特征;阶级本质;话语意图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3)01—0015—03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使用“意识形态”(Id eol ogy)这~术语概念,即它是“虚假的”、“颠倒的”意识,本文认为,理解马克描述其“观念学”计划:“这门学科有关对观念和感知的系统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应当从认识论、价值论和社会学等多个分析,对它们的产生、结合与后果的分析。

”{I Kp3”虽然特拉西维度进行分析。

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是,他并没有对有关的思想一、从认识论意义看。

马克思主要阐释了意识形态的虚观念和信仰体系作出清晰的褒义或贬义的暗示与判断,此假性特征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被赋予了复杂多样的内涵。

真正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很大程度上是在认识论意开意识形态内涵神秘面纱并把这一概念推进到大众视野的义上使用的.因此.本文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解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正如沃特·卡尔尼斯所指出:“在意识形读,也从认识论维度开始。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味着在现实社会中,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引领意识形态的发展。

一、巩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是一种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十分重要,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巩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需要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提高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对其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把握。

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和阐述,才能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引领和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

其次,需要注重思想理论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通过密切关注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及时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二、巩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意识形态的传播力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渗透和传播能力。

只有加强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首先,可以通过群众化的宣传方式来强化意识形态的传播。

在社会各个领域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普及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媒介,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

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材料的研发和推广。

针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精心编撰和发布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材,使其更加贴近群众,更易于理解和学习。

三、巩固意识形态的实践基础意识形态的实践基础是指实践活动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首先,要注重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发表时间:2011-07-05T09:55:25.6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王艳君[导读] 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

王艳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

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

因此,它是一个基本内涵存在争议的概念。

[1]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上层建筑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83-02 如同“空气”这一概念发明之前,我们也没有停止呼吸一样。

同样,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前,意识形态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早在公元前,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世界”就可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雏形。

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出现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科学沦为了神学的侍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幻化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思想被谬误和偏见所左右。

随着中世纪世界观的崩溃和新教的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讨论意识形态的直接先驱如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等思想家。

培根在《新工具》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

共有四种幻想: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

”培根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智慧都被那些他成为幻象——错误的、不理性的概念——所蒙蔽。

“四幻象假说”为其后的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它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开端。

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论述的主要内容(一)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虽然拿破仑“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学”的讥讽使得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广为流传,但意识形态的概念之所以像今天这样流行,还是由于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影响。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阶级压迫得 以延续下去 。这 里要说 明一 点 ,“ 每一 个企 图取 代 旧统 治阶级 的新 阶级 ,为 了达到 自己的 目的不得不把 自己 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 的共 同利益 , 就是说 , 这在观念 上 的表 达就 是 : 赋予 自己的思想 以普遍性 的形式 ,把 它们描 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 、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 。 二 、意识形态的特征 ( 一 )阶级性 。前 文已经提 出 ,意识形态 是属于某个社 会 阶级集 团的对 于社会关 系的观点 ,为 自身 的集 团利益 以及 群体本身的社会利益做理论基础 。在社会 中占统治地位或 主 流地位 的始终是属于统治 阶级 的。马克思认为 ,不管在 哪个 时代 ,统治 阶级 的思想都是要 占领 主要地位 的,同时其思想 也起到维护统治 的精神力量 ,这一现象 的出现是 由于统治 阶 级支配着社会 中的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着精神生产 资料 。因
意识形 态的基 本特征 ,从 而得 出马 克思的意识形 态概念是一 个否定性概 念 ,它的本质是 一个总体观念概念 的总和 ,马克思 意 识形 态理论的基本特征 有阶级性 、隐蔽性和 实践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 态是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与一 定社会 经济和政 治直接相联 系的观念 、观 点 、概念 的总 和 ,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经济思想 、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意识 形式 。意识形态 的内容是社会 的经济基础 、政治制度 、人与 人 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 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 内涵 ( 一 )观 念 的上 层建筑 。1 9世 纪 ,“ 意识形 态 ”一 词在 马克思 主义 中得到 了很好 的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 ,他将意识 形态理解是 与一定经济基础所适合 的观念上 的 “ 上层建筑 ” , 这个理论包括社会 中各种各样 的意识形态 ,主要有哲学 、艺 术 、经济 、政治 、法律思想 、道德等形式 。马克思在他 的著 作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明确提 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是 种特定 的社会意识 , 指的是 “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 而 且只要人们一 直存在 ,意识 就始终都是 这种产物 ” 。 即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二 )虚假 的体系 。在 《 共产党 宣言 》中,马克思从本 质 出发深刻地揭露 了意识形态其实是一种虚假 的意识 。马克 思 指出 : “ 在全部意识形态 中人们和他 们 的关 系就像在照相 机 中一样是倒 现着 的 ,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 的历史 过程 中产生 的,正如物像在 眼网膜上 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 活 的物理过 程中产生 的一 样。 ” 与此 同时 ,伟大 的恩格斯也 将 意识形态理解 为 : “ 意识形态是 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 , 但是通过虚假 的意识完成 的过程 。推动他 的真正动力是他所 不 知道 的,否则 这就不是 意识 形态 的过程 了。 ”意识 形态 的 产生过程就是 自觉地或不 自觉地掩蔽 自身与社会经济事实进 行联 系的客观过程 。 ( 三 )统治 阶级 的工具 。马克思 在其理论 中又阐述 了意 识 形态其实是 属于统治 阶级的一种思想 理论 ,“ 统 治阶级 的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第1篇: 意识形态领域的应知应会基本知识1、意识形态基本定义: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2、意识形态“三个事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4、意识形态“四个关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人心向背。

5、宣传思想工作“两个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6、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7、宣传思想工作重点抓好的“三个创新”: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8、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10月14日政治学习内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

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

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既没有历史,也没有发展。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表现为物质关系,又构成了思想和观念;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表现为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相统一。

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克服对意识形态的片面理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性;功能;实践性一、意识形态的含义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

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没有那么唯一。

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

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

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就是等同于虚假意识;但是在另一段话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这里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人们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为内容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征就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观念表现,这里并没有虚假的意思;除此之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从这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也并非“虚假”,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种合法化价值化的思想体系,并且是人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客观上把每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视为意识形态,并没有否定和虚假的意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分析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阶级意识形态,它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观念,并为统治阶级服务。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复习和分析。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形成的有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和观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它主张私有制和个人主义,鼓励竞争和自由市场。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则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工具,它主张公有制和集体主义,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

2. 反映阶级矛盾和斗争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

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宣扬个人主义和竞争,对无产阶级进行欺骗和压迫;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则宣传阶级斗争和革命,号召实现社会主义事业。

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反映了阶级矛盾和斗争的实质。

3. 反映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往往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意识形态也随之变化。

例如,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思想为主导到无产阶级思想为主导的转变。

4. 反映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制定和宣传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意识形态通常由资产阶级制定和宣传,旨在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意识形态则由无产阶级制定和宣传,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
2 0 1 5年第 1 1 期
张志丹 :阶级意识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的精神实质

阶级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
张 志 丹

要 :国 内外 学界迄 今 为 止对 马 克 思 意 识 形 态概 念 的代 表 性 解 读 主要 有 “ 社 会
意识形式论” 、“ 革命意识论” 、“ 阶级 意识论” 、“ 虚假意识论”和 “ 统治思想论”等多 种 版本 。可 是 ,这些 解读 并 未抓 住 马 克思 意识形 态概 念 的精神 实质 。抛 弃仅仅 停 留于词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新形势下 提升我 国意识 形态功 能战略研究 ” ( 项 目编 号 :B K S 0 6 9 ) 和教育部 2 0 1 5 年 “ 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的阶段性成果 。
4 5
社会科学
2 0 1 5年第 1 1 期
张志丹 :阶级意识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的精神实质
思有关意识形态文本进行严肃耕读 ,以深入堂奥、领悟本真,并为返本开新铺平道路。下面,我们
先梳 理对马克思 意识形态概 念理解分歧 的原 因 ,反思 国内学界对 马克思意识 形态 概念 的理解 ,然后
从文 本和学理上 深人证成 “ 阶级意识 ” 是马克 思意识形态 概念之精神 实质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7 - 2 5


对马克思意识 形态概念理解 分歧 的原 因探 析
马克 思意识 形 态思想 研究 多年 来一 直是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史 研 究 中具有 持 久 热度 的焦 点 问题 ,
其学 术价 值和 现实 意义是 不 言而 喻的 。其 中 ,关 于 马克思 意识 形态 概念 及其 精神 实质 的理解 ,可 谓争 论 已久 ,共 识难 成 。这也 生 动地折 射 出 了这 一 议 题 已经 成 为 当代 思 想 界 讨 论 最 多 、分歧 最
识 ” 是 这种 阶级 意识 的三 种历 史 形 态或 实践 样 态 。认 清 意 识 形 态 的精 神 实 质 ,对 于 夯 实对马 克思 主 义这一 工人 阶级 的 阶级意 识 的深度 认 同以及 我 国主 流意识 形 态话语权 的学
理基 础 显然 大有 助益 。
关键 词 :马 克思 ;意识 形 态 ;阶级 意识 ;社 会 意识形 式 ;革命 意识 ;统 治 思想 ;虚
变局背后的价值角力以及传统阶级结构的崩解与重构 ;在此背景下,各种版本的 “ 马克思主义过时 论 ” 再度 随风而起 。欲 力排众议 、回应逆流 ,如果离 开 了马克思 文本的深入解 读 ,离 开 了对 马克思
意识 形态理论 特别是 马克思意识形态 概念 的精 神实质 的把 握 ,恐怕 是绝无 可 能的 。实 际上 ,在此我 们通 过文本耕 读 ,得 出 “ 阶级意识 ” 是 马克思 意识形态 概念 的精 神实质这一学 术研判 ,意 味着无论 当代 中国主流意识形 态如何 “ 包容 开放 ” 、“ 扩容 分层 ” ,假若 背离 了坚守无 产 阶级阶级 意识 这一基 本 “ 理论底线 ” ,必然会舍 本逐末 ,南辕北辙 ,甚 或 自我消 解 ,误 人歧 途 。为此 ,的确需 要对 马克
假 意 识
中图分 类号 :B 1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 0 2 5 7 - 5 8 3 3 ( 2 0 1 5 ) l 1 - 0 0 4 5 — 1 0
作者 简 介 :张志 丹 ,南京 师 范大 学公共 管理 学 院教 授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句之 争 的皮 相之 见 ,穿透 文本 背后 对 马 克 思意 识 形 态概 念进 行 深入 地 历 史唯 物 主 义 解
读 ,就 不难 看 出 ,无 论 马 克 思 的 意 识 形 态 概 念 是 怎 样 的 漂 移 不 定 或 变动 不 居 ,其 中
“ 变 中的不 变” 的精神 实质 是 “ 阶级 意识 ” ,而 “ 革命 意识 ” 、“ 统 治思 想 ” 和 “ 虚 假 意
研 究是 主观任 性 、肤浅 无根 的。可喜 的是 ,这 些 年 来 国 内外 学 者纷 纷 从 翻译 文 本 的研 究 路 径 退 出 ,而转 向采取直 面 与深度 阅读 马克 思 文本 的研究 路径 ,由此 ,他们 也基 本摆脱 了传 统 的僵化 理 解 和负 面影 响 ,开始 充满反 思性 地 面对 马克思 文本 ,研 究发 掘其 中的思想 宝藏 。在 这种趋 势推 动 之 下 ,马克 思意识 形 态思 想 的研究 也得 到相应 的提升 ,这 实为令 人快 慰之 事 。与此 同时 ,近 年来
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重大争论 ,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学术之争 ,而是与人们的解读方法 、价值立 场息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 ,它是当今时代意识形态交锋新常态的 “ 症候式反映” :全球化时代东
西方的某种 “ 趋 同” ,“ 学术 凸显 、政 治 淡 出” 时代 的核 心 价 值观 之 争 ,政 治经 济关 系 “ 文化 化 ”
论” 、“ 阶级意识 论 ” 、“ 虚假 意识 论 ” 、“ 统治 思想 论 ” 等 多种 版本 。其 实 ,这些 论 断均 为 缺乏参 透 马克思 文本 而对 意识 形态 概念作 出的情境 主 义理 解 ,因而难 以把 握 意识形 态概 念 的精神 实质 。 对文 本解 读来 说 ,没有 思想 史 的文本 研究 是支 离破 碎 、缺乏 灵魂 的 ,没有文 本根 据 的思想 史
大 ,甚至 可 以说是 说法 最混 乱 的。需 要追 问 的是 :马克 思意识 形态 概念 究竟 指称 的是 什么 ?如果 它有 多张 面孔 、多 种理解 ,那么 ,其 中相 对恒 定 的一 以贯之 的精 神实质 或深 层本 质 又是什 么 ?综 括学 界相 关 的研 究 ,马克思 意识 形 态 概 念 在 学 术 史 上 大 概 有 “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论 ”、 “ 革 命 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