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 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史记》中的重要篇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领会司马迁的史学精神,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2)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记》中的历史事件。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
(3)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史记》的成书背景及体例2.1 成书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家世背景以及《史记》创作的年代,让学生了解《史记》成书的historical context.2.2 体例特点分析《史记》的纪传体、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让学生了解《史记》的literary struc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第三章:《史记》的重要篇章选读3.1 《史记》开篇——《太史公自序》选读《太史公自序》,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史学理念、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史记》名篇——《项羽本纪》选读《项羽本纪》,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军事才能及其失败原因,让学生领会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3 《史记》佳篇——《孔子世家》选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对比分析——《史记》与其他史书4.1 《史记》与《春秋》分析《史记》与《春秋》在体例、叙事风格、历史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古代史书的演变。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已经逐渐转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特点。
而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渊博、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将受到更多人才市场的欢迎。
在此大背景下,《史记》这本巨著被赋予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史记》为后人提供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历史信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变化说明,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向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多知道了一些信息,能够批判性的看待课本中的问题,这也是《史记》选读教案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1)深入理解《史记》的精髓,学会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解读史书。
2)掌握文化的阐述方法和文化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及其特色。
3)熟悉东方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
2、能力目标1)能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出写作主旨和阐述方法。
2)能够批判性地思考,理解文本中最重要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传播文化。
3)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培养自主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以开放、宽容、理性的态度了解和支持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加深个人的文化认同。
2)通过阅读史记之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内容1、史记选读导入通过对《史记》精装本的介绍,以及读者从图书馆或网上借阅或购买等方式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2、《史记》全书的分析和文化特点分析全书的编写年代、编写目的和章节结构。
通过示例讨论《春秋左传》和《国语》等史书与《史记》的比较,对《史记》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3、《史记》精华选读介绍《史记》的部分内容,根据学科特点选定不同的章节进行研究,涵盖了文化、历史、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及相关信息。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史记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重点:1. 了解《史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史记》选读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针对《史记》选段的相关课件或PPT4.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史记》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史记》有何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步骤二:介绍《史记》(10分钟)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包括其生平经历和写作动机。
2. 解释《史记》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步骤三:分析选段(20分钟)1. 分发《史记》选读教材,并指导学生阅读选段。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记录下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选段进行文本解读。
2. 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选段中的历史事件是否客观,作者的立场是否偏颇等。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预告下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史记》。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史记》选段,并撰写读后感或批判性评论。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史记》选段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的第一部分,共五个章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以及《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 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4. 学会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对《史记》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史记》的产生背景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
讲解汉朝的建立和《史记》的编写背景。
2. 第二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讲解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生平。
讲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编写《史记》的目的。
3. 第三章:《史记》的主要特点讲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4.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价值讲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5. 第五章: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阅读《史记》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讲解如何理解和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动机、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讲解《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特点。
分析《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作用。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篇1教案示例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4(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4(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3.归纳主旨问题投放1:阅读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
提示:(1)位卑人轻,死无人惜。
(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
(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极刑。
(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
问题投放2: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提示: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
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
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
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
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
”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问题投放3: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提示:《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
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
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
问题投放4:研读第5段,(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2)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经典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二十四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针对高中历史教育,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中选用了《史记》的精华进行选读,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
一、教材的选用及解析1.1 教材的选用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课程中,将《史记》中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筛选,让学生阅读其中精华部分,力求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迁。
1.2 教材的解析《史记》选读共分为六部分,包括了《纪传》、《国别》、《世家》、《列传》、《表》与《书·法书》。
其中,《纪传》主要介绍了历代君王的生平事迹,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个皇帝单独传记的重要材料;《国别》则概述了各个朝代的基本情况,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历史;《世家》详细记述了历代重要的贵族世家的发展历程,既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以及政治事件,又展示了诸多人文风情与社会历史,对于全面了解品尝历史非常重要;《列传》则围绕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表》则呈现了各种时空中的事件,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运作规则的重要材料;最后,《书·法书》则是历代典籍中关于法律制度的重要素材之一。
二、课堂授课内容2.1 课前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史记》及其意义,授课前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到《史记》的编写及其历史地位,解释《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价值,并简单介绍《史记》的创作背景、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知识。
2.2 课上内容:精读课文为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将《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挖掘其中的历史思想,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了解其大致内容及主题,最后提出阅读指引,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点。
同时,还可以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配合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产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使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价值。
第二章:《史记》的体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
了解《史记》的篇章结构。
2.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体例特点。
讲解《史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
使用图表法,清晰展示《史记》的结构。
第三章:《史记》的史料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史记》的史料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史记》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史记》的史料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史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其历史研究能力。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欣赏《史记》文学艺术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文学风格、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艺术特色。
通过具体篇目,展示《史记》的文学魅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史记》的文学之美,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阅读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史记》知识进行阅读与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选择《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进行深入阅读与讨论。
针对《史记》中的史料、文学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活动建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活动建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活动目标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的实施,提高学生对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活动设计活动一:阅读《史记》选段1.提前安排好学生,每个学生至少需要阅读一篇选段;2.为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准备一份有关选段的摘要,并在课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该篇选段;3.选段阅读后,老师为学生们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材料,引导学生对选段进行深入思考,并讨论该选段对古代史学的影响;4.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和提出问题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二:古代文化手工制作1.针对《史记》中出现的古代文化艺术,比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材料;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一种文化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加深了解和理解;3.学生对作品进行讲解,并结合历史背景和原理进行解释;4.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活动三:走进博物馆1.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当地有关古代文物的博物馆;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研究展品,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可结合自己所学,对展品进行解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4.老师根据学生对展品的解读和分析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评估本次活动评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的选段阅读和摘要是否全面、深入;2.学生的结论是否合理、科学;3.学生在手工制作和讲解过程中表现的专注度和认真度;4.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表现的观察力和研究能力。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从选段阅读中深入了解了古代历史和文化,还能通过手工制作和博物馆参观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本次活动也对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行了锻炼和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史记选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史记选读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史记选读的文言文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选取《史记》中的部分篇章,包括但不限于《本纪》、《表》、《书》等等。
三、教学重点1. 学习史记选读的基本背景和作者2. 阅读史记选读的文言文,理解古代经典文献的特点和内涵3.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度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史记》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史记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预习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3. 阅读讲解教师在课堂上以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方式,对史记选读的文言文进行解读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词汇用法以及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文言文运用教师设计相关的文言文阅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表达,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和应用能力。
5. 扩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同时结合文言文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对《史记》的了解更为深入,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古代文献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河渠书-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河渠书-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相关史事;2.掌握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3.掌握汉武帝的改革政策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简要史料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史料整合和比较能力;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2.掌握汉武帝的改革政策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和思考当代问题。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1.教学方法1.幻灯片讲解2.分组研究报告3.课堂讨论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河渠书-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重点讲解教材的组织架构和知识点安排。
2.教师利用幻灯片讲解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
;第二课时1.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特定时期,或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发生的原因、影响和对后世的启示。
第三课时1.学生进一步讨论本次分组研究报告中的重要问题;2.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和思考当代问题。
第四课时1.分组进行微视频创作,主题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小组利用创意的方式,向全班呈现。
3.教学评估1.分组研究报告和微视频创作;2.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态度和表现、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理解程度;3.按照学生自主创新思考的程度、个性。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思路要全面,除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外,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好的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在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并体会到历史的变迁。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语文教案 - 《史记》选读教学目标•掌握《史记》选读中关于历史人物的击鼓传花故事,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掌握《史记》选读中关于秦诸公宰相的背叛及其后果的故事,理解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关注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在教学之前,先放一首《大江东去》。
教师语:同学们,这是哪个时期的音乐?是流行还是古典?(等待同学回答)很明显,这是古典音乐,歌曲的来源是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这首歌一样,有着浓浓的历史感。
那么,请大家先看下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史记》选读。
课堂活动一:历史人物击鼓传花(30分钟)1.分小组,每组选一名同学来当“鼓手”。
鼓手需拿着鼓并不断敲打鼓声。
2.在鼓声响起的时候,教师说出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并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本书)递给旁边的同学。
3.传到最后,教师停止鼓声,拿到物品的同学将物品举起来,报出自己手上的物品,并将自己手上的物品传给旁边的同学,并开始响起新的鼓声。
4.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到活动中。
5.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击鼓传花游戏,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形象丰满,并能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印象。
课堂活动二:秦诸公宰相的背叛(35分钟)1.向同学们介绍秦诸公宰相和他们的背叛故事。
可以向同学分发一定篇幅的《史记》选读(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读书篇幅)。
2.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背叛故事及其后果,并列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3.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集体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物的选择和作用。
4.历史背叛和事件的影响,通过提问和辩论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
5.教师正确引导同学们,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并分析历史事件对于今天的影响。
总结课堂活动(5分钟)教师语: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通过《史记》选读学习了两个故事:历史人物的击鼓传花和秦诸公宰相的背叛。
《史记》选读 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史记》选读的《淮阴侯列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刘邦的形象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探索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学生们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尝试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评价一个人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淮阴侯列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史记》中人物评价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用法理解困难,如“短小精悍”、“善骑射”等词语的含义。
-历史背景融入:学生可能难以将历史背景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理解刘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人物评价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跳出传统的善恶评价,从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刘邦这一历史人物,这对于他们的思辨能力是一个挑战。
最后,我认为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方便我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相信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枯燥,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教学难点、现代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善骑射”中的“善”字在古代的含义,以及这一技能在当时的军事和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著作的经典之作,由司马迁所著,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历史学专著。
它详尽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选读《史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并培养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批判性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
2. 通过选读《史记》中的章节,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者。
《史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划分和内容。
2. 选读《史记》中的章节选取《史记》中的若干章节进行选读,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时间来确定选读内容。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章节:- 《伯夷列传》:了解周朝时期的忠诚与道德观念。
- 《齐太公世家》:学习齐国的政治变革。
- 《项羽本纪》:探讨项羽的个人魅力和运筹帷幄。
- 《陈涉世家》:了解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事。
- 《刘邦本纪》:研究刘邦的才能和智慧。
3. 阅读活动将选读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进行阅读,并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对该章节的主题有什么见解?- 你对于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有何看法?- 你认为这个章节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4. 小组讨论和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进行互动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共识和问题答案。
5.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关于选读章节的作文。
可以用以下问题作为作文引导:- 你觉得该章节中的历史人物有何特点?- 你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何评价?- 如果你是当时的历史人物,你会如何应对所面临的困境?6.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作文进行点评,并对今后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史记》的其他章节。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价值,培养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分析《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史记》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要求。
3.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实例。
3. 总结人物描写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史记》的叙事技巧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史记》叙事特点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结构。
3. 《史记》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史记》中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现实意义,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品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品质的认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史记》的基本概念、文学特色和历史人物评价。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史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评价和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史记》的基本概念。《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间的历史。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淮阴侯列传》。这个案例展示了刘邦的豁达大度、善于用人,以及司马迁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史记》中历史人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
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报任安书》教案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孙学军 223600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棰(chuí)圜墙(yuán)占卜()囹圄()槛(jiàn)缧绁(lã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段1、教师范读第二段2、学生齐读第二段3、字音愠色(yùn)倜傥(tìtǎng)4、词句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