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变奏曲
浅谈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创作手法与演奏技术分析
浅谈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创作手法与演奏技术分析摘要: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之一莫扎特创作的《小星星变奏曲》,这首变奏曲是他17首钢琴变奏曲中最杰出的一首,也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
通过对介绍莫扎特生平艺术成就,乐曲渊源,进而论述了这首乐曲的各段写作手法,以及演奏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写作手法演奏要点《小星星变奏曲》又名《c大调变奏曲》,一般认为是莫扎特1778年旅居巴黎时所作,这首变奏曲被认为是他17首钢琴变奏曲中最杰出的一首,也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
莫扎特(mozart),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卒于维也纳,他3岁起显露出突出的音乐才能,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8岁开始创作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一部歌剧,是世界上罕见的音乐神童。
可惜的是,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因年早逝,35岁的短暂一生给世界留下了近六百部各种体裁的珍贵音乐作品。
莫扎特是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室内乐等。
变奏是一种音乐创作手法,就是使主题变形,即对原来的旋律进行一些修饰或者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使之富有更多的变化,更有利于表现乐曲内在的不同情感。
用变奏的手法写成的乐曲就是变奏曲,也称作主题(theme)与变奏(variations),就是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主题变形,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发挥。
即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使人一方面能听出原型,同时又有新鲜感。
《小星星变奏曲》是为钢琴独奏所创作,包含十三个段落。
第一段是主题,接下来依次是变奏一至变奏十二。
主题:在c大调上呈现,基本是由四分音符组成,中速,带有陈述性,节奏与旋律单纯质朴,增加了特有的装饰音,显得更加优雅而活泼。
左手与右手节奏相同,正三和弦为主的和声手法表现简洁。
浅析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一、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主题分析 主题开门见山、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唤醒了童年的回 忆。主题为C大调,和声进行基本为正三和弦,高、低声部为四分音 符,速度较慢,星星们仿佛从很远的地方来,同时增加了装饰音, 显得更加俏皮活泼。 二、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变奏分析 VAR.I:乐曲突然由平稳的进行转化为充满动力感的进行,星星 们仿佛在你追我赶地嬉戏着。调性、和声基本与主题相同,高声部 为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低声部则围绕主和弦做相应变化,从而 形成对比以衬托主题。 VAR.II:这一变奏与VAR.I形成了应答关系,快速跑动的十六分 音符转移到了低声部;高声部则以和弦明确的展示出了主题,增强 了音响效果,和声进行非常饱满而且丰富多彩,星星们像是在捉迷 藏,时隐时现。 VAR.III:高声部为分解和弦的三连音和少许跳音,音型极富弹 性,起伏也比较大;低声部再次出现了主题线索,在这一变奏中, 小星星们好像跳上了云朵,嬉戏玩耍,充满了喜悦的活力。 VAR.IV:分解和弦的三连音这时出现在了低声部,从下而上的 音型非常具有涌动感,与上一变奏相呼应,和声进行大多建立在主 属和弦之上,与主旋律形成映衬;高声部为柱式和弦,音色饱满沉 稳,星星们好像在玩耍后安静了下来。 VAR.V:高、低声部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错进 行,巧妙运用休止,使两声部非常具有空间感,好像看到了漫天闪 烁的繁星,非常具有童趣,使得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VAR.VI:这一变奏先在高声部以柱式和弦展现出主题,并以低 声部的流动来衬托,中间部分两声部互换位置,随后又变回开始部 分,高、低声部以柱式和弦和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不断交替,轮流 呈示主题,赋予了星星灵动的感觉。 VAR.VII:高声部以两个八度的快速上行音阶进入,慢慢渐强, 随后的下行音阶与跳音结合,使得节奏听起来收放自由;低声部为 强有力的八度主题音,高声部休止的地方由低声部填空,整个变奏 非常轻盈流畅。 VAR.VIII:这一变奏由C大调转为同主音的c小调,调性色彩比
赋格曲的乐理知识
赋格曲的乐理知识下面给大家带来赋格曲的相关乐理知识,欢迎阅读!赋格曲的乐理知识一:主要部分第1部分为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
开始时,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接着第2声部在属调上(偶尔也用下属调)模仿主题,称为答题,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比的旋律称为对题。
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见模仿)。
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
主题与答题然后再在其他声部上轮流进入。
呈示部中主题(包括答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有的理论体系认为,呈示部中主题的进入应以4次为准)。
有时在呈示部之后,主题又在主调或属调上进入一次或两次,称为呈示部的补充进入;当补充进入的次数与呈示部相等时,称为副呈示部。
第2部分为发展部。
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第2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除二段式的赋格曲外,还有三段式的赋格曲,后者尤为常见。
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可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如扩大、缩小、倒影等,主题进入的次数也无定规。
发展部开始时主题常在主调的平行调上进入,以与呈示部中的主题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其后可转入其他副调。
赋格曲的结束部分或再现部分(指三段式的赋格曲)中,主题又在主调上进入,并与答题构成主调——属调或主调——下属调的布局;也可采取各种密接和应的形式进入。
在结尾处,常有持续音的运用。
不论在呈示部或发展部,主题每次进入之间出现的音乐段落称为小尾声或间插段(篇幅较大者),其素材大都从主题或对题中演化而来,具有中间过渡和发展的意义,并促进了音乐整体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而这正是赋格曲写作中的显著特征。
二重赋格曲的结构组织有两种:1.两个主题同时呈示,即两个主题在二部对位的结合中同时进入,而且在以后的多次进入中保持不变,并与间插段交替出现。
如W·A·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弥撒》第1段中的“主啊怜悯我们(Kyrie)。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卓越超群。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尤以《D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被广大乐迷称为《精灵钢琴协奏曲》。
《精灵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于1785年创作的,它是莫扎特最后一部用管弦乐伴奏的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部协奏曲不仅在旋律上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在结构上也相当紧密,音乐形式严谨。
它的曲式为快速-缓慢-快速,由三个乐章构成。
整部协奏曲以优美动人的第一乐章最为让人难忘。
这一乐章的特点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主题和地中海风格的曲调。
开头钢琴和乐队通过交替奏出一段急促的主题,然后转入柔和而优美的第二主题,给人以宁静和悠扬的感觉。
而后来的华彩展示和钢琴与乐队的对话,则更是使人印象深刻。
整个乐章流畅自然,既有结构上的严谨性,又有鲜活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章是协奏曲中最为温柔和感人的乐章。
它运用了韵律明快的主题进行了几次变奏,全部由钢琴独自演奏。
这个乐章的情感表达是莫扎特最成功的地方,给人以宁静和悲伤的感觉,同时又流露着一种优雅与深情。
第三乐章是协奏曲中最为活跃和欢快的乐章。
这个乐章以快速奔放的主题为主,音乐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乐章中有着钢琴和乐队相互对话的部分,充满了火花和活力,令人兴奋不已。
整个《精灵钢琴协奏曲》充满了青春气息和生命力,融合了莫扎特独特的表现力和优美旋律。
它是古典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通过对《精灵钢琴协奏曲》的分析,不难看出莫扎特在作曲上的天赋和创造力。
他能够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作品,是因为他深刻理解音乐的本质,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音乐中。
他的音乐作品既有结构上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感情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莫扎特的《精灵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情的作品,它展示了莫扎特作为作曲家的天赋和创造力。
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莫扎特的音乐。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赋格曲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赋格曲图马克思?雷格尔的《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作于1914年,是一首由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主题构成的二重赋格.作曲家非常喜欢双主题种形式,大多数赋格曲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如.《巴赫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1)(钢琴作品),《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6)(四手双钢琴作品),管弦乐队作品《约翰一亚当一席勒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lO0)都是如此.传统的二重赋格有三种布局方式:并列式,重叠式,综合式.《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布局.具体分析如下:(1)主题特点赋格第一主题ARegletto=132.,,——====赋格第一主题,由第-/j\提琴奏出,它是一个包含两组从小字二组a至小字一组a的下行十二个半音旋律,这十二个半音被作曲家巧妙的隐藏在自然调式音中,赋格主题也恰巧被这两组a到a划为两个分句,并形成了自然音与半音的.I乐西安音乐学院郭强交替进行.当然它最后明确了赋格主题的调性,即与莫扎特主题同为A大调,8小节长,再加上6/8的拍子,让人们感到雷格尔有意在回归.赋格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主题不仅在外貌上没有任何联系,而且性格上也不相同,赋格第一主题的音乐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甚至在一提琴的跳弓演奏下还略有些"顽皮".赋格第二主题(第3小节l长笛,I双簧管声部)圣——====:===一赋格第二主题在外形上更接近莫扎特主题,由1长笛与I双簧管同度奏出,上行三度的旋律进行及下行二度模进这些原主题的特性均被第二主题保留,半音化的旋律形态,婉转悠长的音调,又赋予第二赋格主题新的性格特点,它的形象介于典雅的莫扎特原创主题与活泼的赋格第一主题两者之间,并有效的将第一赋格主题与莫扎特主题联系起来.第二赋格主题也为A大调,6/8的拍子,8小节长度,于是第一赋格主题,第二赋格主题,莫扎特原主题a句三者在长度,调性,节拍全部一致,这就为赋格综合再现部时三个主题的同时出现创造了条件.商从整体布局上来看,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创主题应是整部《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的核心,雷格尔在最后的赋格中也有意强调.第一呈示部时,一主题先后出现了六次(基本呈示部出现四次,补充呈示部出现两次);相比之下,赋格第二主题就显得相形见绌,呈示时先是结合主部素材构成的对题出现了两次,第三次呈示时与第一主题同时出现,构成二重赋格;并且第二主题在综合再现部三个主题同时呈现一次之后便隐去,只留下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创主题最终完成整部乐曲,两个核心主题被有意突出.这两个主题一个典雅,一个活泼,却都呈现出莫扎特式的"天真烂漫",充分表达了雷格尔创作此曲的初衷——表达对莫扎特的无限敬仰.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雷格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赋格主题也有所仓U新,其显着的特点就是主题不再是单一调性,尽管传统赋格也存在转调主题,那也只是在主/属,主/下属的范围内进行的,而雷格尔则在分属不同体系的范围内进行转调(自然音,半音体系),比之以前,这种做法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雷格尔的传统观念并未就此而改变,首先表现在他的主题无论怎样变,最终仍然会回到调性框架之内,也就是说它的主题有调性;其次,它的调性布局仍为传统手法,就象下面将要分析的,《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的第一,第二呈示部均为主/属调,在这一点上他又是严格遵循传统.(2)赋格结构这首赋格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的展开部,第二呈示部,综合再现部.图示分列如下:第一部分:第一呈示部'星示巷'l补充呈示,15d'节1小节751,节I195Tl锄p—RI硼卜R】龋叫R插一ITI(ob)~TIcRlg.~)?晰一IB---Ilk TJ(Ⅱ)R3R5R工I锄r工)R6工l氓'班焉8小节,疆l71厦5小节量"1,节■411,节,加Ea41懦牛爵AE^EAEF在第一呈示部中,赋格第一主题总共出现6次,基本呈示部出现4次,在补充呈示部出现2次,调性遵循传统原则,主/属程式.应该指出,该赋格应用的全部都是自由对题,且对题素材均源自第一主题.第二部分:第一呈示部的展开部(中间部)豳3.5小节O.5+1.5+7小节l9小节一间插一Tl(音色主题)Tl一闻插一T1().-闻插一Tl(音色主履)第64小节后半■冀卯小节虞77小~dJl"84小节,譬94,.I-'IS,籍1o2十节,Ill十节, FECCF第二部分开始于音色转接式的间插,它用主题头部素材构成,从双簧管开始经过长笛,一,二提琴到木管再到弦乐之后,第一主题在F大调上出现,此时的主题不像呈示部那样以相对单一音色出现,而是将主题交由长笛——弦乐——长笛,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大管——长笛,双簧管——弦乐——双簧管,单簧管,大管,中提琴来完成,构成了色彩斑斓的音色主题(下例第4小节起).开始于84小节的间插运用卡农式模进的手法,将音乐的情绪逐渐引向高潮,当圆号在C大调完整的演奏完第一主题,乐队随即掀起了这首赋格的第一次高潮,并形成了一个长达l9小节的问插段.令人叫绝的也是此句的结尾,雷格尔运用了他最钟爱的小下属和弦转调,主题第四次出现开始于F大调,但紧随其后的赋格第二主题却是出现在A大调,雷格尔巧妙的让第二部分的结束于八分音符的d的小三和弦,或者说结束于d小调,它既是F大调的关系调,又是A大调的小下属和弦,转调就这样非常自然的构成了.第三部分:第二呈示部2小节1l小节T2(Q:同)R(!.{DT2(Q£,Q)RT2-j一间摇一TlQI童II)一间插一第128小节,第135小节,第144小节,第146小节壤:1.53小节AEA第二赋格主题出现于第128小节,它是一个非常甜美的音乐形象,由l长笛,l双簧管声部奏出(参见55页),并由上文(参见59页谱例)所述的A大调的小下属转调引出,对题采用以第一主题材料构成的自由对题;第二主题的呈示部仍采用传统的主属布局方式,在135小节时进入属调,音响变得浓重起来,I圆号,大提琴声部奏出真正的第二赋格主题,大管,I1V圆号,低音提琴则运用"和声旋律"形态主题进行强化处理,对题材料还是源自第一主题,主题的第二次陈述运用开放式收拢的方式引出两小节第一主题材料构成的间插,在这之后真正的二重赋格出现,如图所示,赋格第一主题与赋格第二主题在146小节相会,自由对题用第夭离—T——H—.E———I—C大师?名曲一主题素材所构成,音乐的情绪随着这两个主题的交相辉映逐渐高涨,再加上后续的l1小节间插段推波助澜,使得乐曲的第二次高潮疾风骡雨般来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并列式二重赋格,第二呈示部应该开始于属调,而此曲的第二呈示部开始于主调,如此设计,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它要与中间部形成和声转换,由C\F大调转入A\E大调,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呈示部最后结束在属调E大调上,此处若再从E大调起调,调式色彩未免过于平淡.因此,作曲家将调式布局稍加改换,从主调起句,这样既可将两次主题的呈示方式统一,又达到上述两方面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可以看到作曲家精心的安排与设计.第四部分:综合再现部3小节TI(El;Y;IlI.§)呻(扩充)薨扎特主曩键;:皴;£!;!;iII1.旦'I2(E'蛙Iv.T1素材cI.T,~II.IIV)其扎..主■(—Trpt—,III)第165小节/第172小节/第175小节A蠡在汹涌澎湃的音响声中,乐曲进入赋格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莫扎特主题同时聚合的第四部分(开始于165小节). 伴随着一,二主题,莫扎特原创主题由小号,圆号的激昂,嘹亮的奏起,三个主题~D---股势不可挡的洪流,相互碰撞着, 涤荡着,浩浩向前;密集的声部,交织的音响,将人们的情绪带至兴奋的顶点.再经过三小节的短暂扩充之后,第二赋格主题好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隐去,只留下了莫扎特主题与赋格第一主题——将这两个《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最为核心的主题汇合在一处,通过简单有效的单对位对比方式进行最后的陈述,如上图所示,声部依然是浓密,音响依然是磅礴,它再次强化了人们对全曲的印象与回味.乐曲的最后,音乐进入宽广壮丽的情境中(Largo),铜管声部再次出现在VatⅢ,VarVf,VarVm中出现过得的莫扎特变奏主题,仿佛仍在提醒人们回顾过去的变奏乐章.在恢宏激昂的情绪下,在宽广磅礴的气氛中,全曲结束.(3)对题特点a.整个赋格没有一次重复的对题,即:无固定对题出现.b.所有对题素材皆来自第一赋格主题.01五夭C对题多数半音化,要么整体半音化,要么局部半音化.d.由于对位的关系,多个自由对题同时并存.(4)调性与和声A通观整个《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应该说,雷格尔作品的调性是十分明确的,虽然乐曲中充斥着频繁的离调,转调,大量的半音和声,但是每一乐章均从主调开始,并结束于主调,这一传统手法并未改变.B.雷格尔的作品到处洋溢着浪漫晚期的和声特点,尽管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都在"遵循传统",并极力的倡导"纯音乐",但这晚期浪漫派的风格特点,使得他的音乐充满新的色彩,这也对传统赋格或传统技术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创新.(5)结构特点A.结构庞大,音响浓重雷格尔从小随父亲,后来随林德纳,里曼博士学习管风琴,并以演奏家的身份进行巡演,应该说他非常喜欢管风琴这种宏大的音响特质,甚至还倡导了"管风琴运动",于是将这种音乐习惯引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也就不足为奇,所以他喜欢"缜密的结构",并以此形成多种复合音色,增加音响的厚度,使之成为雷格尔作品的最显着的特色.B.多主题赋格的应用雷格尔的大部分赋格曲作品运用双主题的二重赋格形态,最早可追溯到其作品《三首管风琴曲》(op7,作于1892年) 中的《d小调赋格》,还有后来的《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6)(四手双钢琴作品),管弦乐队作品《约翰一亚当一席勒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l00)都是采用二重赋格形态,这与传统赋格多数为单赋格有所不同,运用二重赋格这种壮观的立体对位形态,不但使得整个乐曲音响更为宏大,而且还增强了音乐上的戏剧性冲突,同时采用多主题赋格作为套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也可对全曲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雷格尔一生钟爱赋格——这种复音音乐的最高形式,并且将它与变奏曲相结合,构成格律与非格律的综合音乐形态, 从而独树一帜.此外,他作品的严谨,细致以及极具个性的音乐语言也是值得后来者不断学习与借鉴的.应该说,雷格尔作为十九世纪末晚期浪漫派与二十世纪初现代多元化音乐的承前启后者,其历史地位必将得以广泛确认.套。
莫扎特钢琴变奏曲中的古典风格与演奏探索
莫扎特钢琴变奏曲中的古典风格与演奏探索巴伦博伊姆演奏K.331莫扎特钢琴变奏曲中的古典风格与演奏探索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明朗、轻快、流畅、优美和富于歌唱性为主要特征。
变奏曲是他重要的音乐作品形式之一,本文主要就莫扎特钢琴变奏曲中的古典风格和演奏技巧的探索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演奏者对于钢琴变奏曲的演奏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1、如何演奏莫扎特钢琴变奏曲《李生睡在森林里》(K.264)?2、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丨听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K.265/300e);3、纪念舒曼丨《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探析丨“舒曼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事物的情感体验,这部作品体现了他的梦幻感和虚无缥缈气质。
” 4、以《哥德堡变奏曲》为例,谈朱晓玫的钢琴艺术风格;5、星星们都已经到齐了丨解读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6、浅析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丨通过这首曲子来认识勃拉姆斯,会发现其钢琴作品充满了华丽而复杂的技巧,并伴有较高的演奏难度。
一、关于变奏曲变奏曲是由音乐主题和若干个在此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多次不同变化发展的变奏共同构成的曲式结构。
变奏曲是非常古老的音乐演奏形式,在西方音乐史中变奏曲最早可上溯至15世纪,起源于欧洲的民间音乐。
变奏曲的创作到了17至18世纪的巴洛克时期愈显成熟,这时主要以固定低音变奏类型为主,巴赫也曾创作过一些独立的变奏曲如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等。
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变奏曲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奏类型如装饰变奏、双主题变奏等。
发展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变奏曲比古典时期的装饰性变奏更加复杂、自由和精致,在严格变奏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多的因素如主题结构的变化、主题性格的变幻不定、各变奏之间更大的对比等,这就是自由变奏(又称性格变奏)。
变奏曲发展到二十世纪以后就变得更加自由了,这时的变奏曲受19世纪浪漫时期的自由变奏影响较大,变奏中对主题动机的展开变化常常与原主题的结构相去甚远。
雷格尔的三首性格变奏曲分析
作者: 曲致正
作者机构: 大连市音乐家协会,辽宁大连116023
出版物刊名: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40-47页
主题词: 雷格尔;变奏曲;《巴赫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贝多芬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莫扎特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
摘要:变奏曲与赋格曲在马克斯·雷格尔全部的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和分量.是其一生非常感兴趣并投入了极大精力的重要创作体裁。
其中《巴赫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以巴赫的康塔塔《基督升天记》中的主题为基础创作而成,使用了“动机变奏”原则,实现了复调意义上的动机变奏的全新形式:而在《贝多芬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中,他将主题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从中提取、衍生,使之成为变奏曲的发展资源;《莫扎特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里的大多数变奏,则是在基本布局上增加一个或更多的声部而构成的。
论竖琴《莫扎特主题变奏曲》
式的 。
第五变奏 , 遵 循 着 变 奏 曲 的 常规 变 化 , 第 五 变 奏 创 造 了 一 个 演奏高潮 , 最 后 这 个 变 奏 的 韵 律 节 奏 比 作 品 之 前 的 所 有 节 奏 都 要快很多 , 在 技 巧 上也 是 破 有 难 度 。 作 曲 家 在 简 单 的 低 音 线 上 , 遵循着主题已经成型结 构 的和声模 式 , 高 音 旋 律 线 在 每 个 节 拍
现 在 的 格 林 卡 的 莫 扎 特 主 题 变 奏 曲 拥 有 两 个 版 本 。在 纽 约 的L y r a Ho u s e的某 个 剪 辑 中 , 在 一个 专 辑 中 同 时 提 供 了这 两 个 版本 。第 一个 版本 , 最 初发行 于 1 8 5 4年 , 包 含 了 三 个 变 奏 和 主 题; 第 二 个 晚一 些 的版 本 有 着 5 个 变奏 , 加 上 主 题 。两 种 版 本 的 最 大 差距 在 于 第 二 变 奏 , 在 第 一 个 版 本 高 音 部 分 存 在 的 复 调 旋 律 并 没 有 在 第 二 个 版 本 出 现 。 由于 原 始 版 本 的结 构 更 完 整 、 完 成度较高 , 因此 在 本 章 中所 讨 论 的是 此 版 本 。 主题 的音 调 为 降 E大调 。它是 有 再 现 的二 段 体 结 构 , 并 且 每 个 乐句 有 八 小 节 。二 段 体 结 构 的每 一 段 都 进 行 重 复 。主 题 的 和声 节 奏 为 每 一小 节 有 一 个全 音 符 , 在最 后 三 个 小 节 出 现 更 大 的
论 竖琴《 莫 扎特 主 题 变 奏 曲》
徐 子 珊
( 四川音 乐 学院 , 四 川 成 都 6 1 0 0 0 0 )
摘要 : 竖琴 有 大量 经典 曲 目, 《 莫 扎 特 主 题 变奏 曲》 是 由俄 罗斯 作 曲 家 米 哈 伊 尔 ・格 林 卡 ( M. Gl i n k a 。1 8 0 3 —1 8 5 7 ) 创作 , 他在 1 8 2 2年
莫扎特钢琴变奏曲K264音乐与演奏分析
将 力度 推 上 去 : 5 — 7小 节 向下 模 进 .可 稍 稍 减 弱 一 些 要 特 别 留 意 4 — 7小 节 个 别
音 符 出 现 的重 音 符 号 . 强 调 这 些音 符 的 时 候 一 定 要 自然 : 2 、 1 8 、 2 0小节 的八 分音 符 跳 音 不 可 太过 短 促 .否 则 也 容 易 突 兀 . 有
损 莫 扎 特 音 乐 风格 第 2 5小 节 的 弱 后 突 强 一 定 要 处理 好 。 之 后 的 乐 句 显然 是 与前
一
乐句 进 行 对 比 右 手 十 六 分 音 符 的触
键, 要注 意 瞬 间 下键 , 瞬 间离 键 , 当 然 要 真 正 做 到 这 样 并 不容 易 . 需 要 手 指 高 超 的 灵 活性 . 尤其 是 这 里 很 多 小 节 开 始 的 音都 是 4指 弹奏 的 . 而 4指 在 所 有 手 指 中 的独 立 性 是 最 差 的 .所 以 要 保 证 旋 律 的 清 晰 流 畅. 必 须 加 强 4指 的 练 习 . 可 以单 独 练 习 右手 , 并且 使 用 断 奏 , 改 变节 奏 的 方法 . 速 度 由慢 开 始 逐 步 加 快 待 练 > - - 3 熟练后 . 再 双 手 连 贯 起 来 弹奏 9 — 1 6小 节 左 手 要 注 意 音的保持 . 该 连 的 时候 连 . 该 放 的 时 候
点 可 以从 经 典 作 品 之 一 k 2 6 4入 手
分音 符 的跑 动 .犹 如孩 子们 在 奔 跑追 逐 .
不难 发现 主 题 旋 律 蕴 含 其 中 演 奏 中注 意
音 乐 的起 伏 . 十 六 分音 符 跑 动 不 要 像 手 指 练 习 一样 枯 燥 乏味 此 次 变 奏 中莫 扎特 多 次 采 用 了模 进 的音 乐 手 法 . 如 第 1小 节 和 9 — 1 6小 节 向上 连 续模 进 .弹 奏 时 可 顺 势
浅谈莫扎特钢琴变奏曲
浅谈莫扎特钢琴变奏曲作者:李净伊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5期摘要:莫扎特一生为钢琴写了不少的变奏曲,他旅居各地时,以当时流行的乐曲为主题,即兴谱成的一连串变奏曲,用来展现本身卓越的钢琴技巧,并引起当地听众的关心。
而在萨尔茨堡、维也纳等地的作品,同样也倾向于炫技与即兴趣味,其依赖现成主题的态度依然未变。
又由于即兴趣味强烈,每次演奏时,形态都有所改变,因此相同的一首乐曲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谱稿,无法说哪一个是真正的“原版”。
关键词:莫扎特;变奏曲;经典作品在变奏形态上不出古典乐派变奏曲的惯例,属于在不破坏主题轮廓的范围内,以音型装饰为中心的“严格变奏”。
在完全以大调呈示的主题之后,先由十六分音符转成三连音,经音型变化的旋律分左右手弹奏,在用小调、速度转缓的变奏之后,由八度音程及两手交错形成的华丽技巧部分,转入大致上拍子都已经改变的急速变奏,再以主题结束。
变奏次数由6—12次,以12次为最多。
一、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K265本曲是莫扎特在巴黎时所作,是一连串变奏曲中的第2首。
主题来自法语歌曲《哦!妈妈,让我告诉您吧!》,是描写年轻的少女想把爱人的事情向母亲表白的歌曲,在我国则以“小星星”之名改编成儿歌,广受人们的喜爱。
乐曲主题采用C大调,2/4拍,结构是主题与12个变奏。
主题的表情单纯率真,被公认是以童谣而非情歌形态呈示。
第一、二变奏分别以十六分音符将主题分割、装饰;第三、四变奏由左右手弹奏三连音呈示;第五变奏是由对位法构成的两手对话;第六、七变奏以快速音群为中心;第八变奏转为平行小调的c小调,形成一个高潮;第九变奏回原调,主题是两手模仿弹奏;第十变奏是两手交错呈示的华丽的主题;第十一变奏转为柔板,其中并加入精致的装饰音,构成典雅的音乐,此处两声部同样以模仿形态导入主题;第十二变奏指定为快板,右手、左手以十六分音符快速音群,到最后的终止和弦一气呵成。
二、F大调《哲学家的矫情》变奏曲K3981783年3月30日,莫扎特在维也纳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了两首变奏曲,当时奥皇亲临欣赏。
莫扎特及其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分析研究
莫扎特及其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分析研究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由莫扎特创作,作品中混合了浪漫风格和古典风格的特征。
把古典风格的典雅和浪漫风格的激情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分为两部分,依次为序曲、赋格曲、变奏曲和尾声。
在序曲中,莫扎特采用一般交响曲序曲架构,以低音乐句和弦乐句连续叠加,以宏大的气势登场。
赋格曲以三行弦乐句作为特征,以缓慢且柔美的旋律表现出浪漫情怀,令人沉醉其中。
变奏曲则以介绍置入曲式来表达古典典雅,充满旋律变换,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
最后的尾声,由流畅的旋律持续发展,结尾拉开序幕,完美结束。
交响曲的作曲技巧丰富,乐器编排精巧,从康应弦乐四重奏到交响乐团,莫扎特把自己的经典之作融汇到一起,用不同的乐器调子以及比较灌音技巧,以极精细的音乐阅读功力把乐理放在作品的创作中。
由于莫扎特本人不愿过多细节的描述,所以对这部作品的解析由学者们自行推导,莫扎特创作的技巧及作品的实质仍被探讨研究。
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及其演奏组织安排的开题报告
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及其演奏组织安
排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是一首著名的钢琴作品,以亨德尔的主题为基础,以变奏的方式展现了勃拉姆斯出色的作曲技巧和深厚的音乐造诣。
该曲是
勃拉姆斯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钢琴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课题旨在从演奏组织安排的角度,探讨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为演奏家对该曲的演奏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并有助于深入
理解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思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以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演奏组织安排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变奏曲的演奏技巧、赋格部分的演奏
技巧、整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等。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
实际演奏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对演奏家的采访以及实践演奏,
深入探讨该曲的演奏组织结构和演奏技巧。
三、预期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对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的演奏组织安排的研究,探究其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为演奏者提供实际的演奏借鉴和改进,有
助于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该曲的音乐内涵和艺术魅力。
同时,本课题还有助于深
入了解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思路和风格特点,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具有深远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赋格曲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赋格曲图马克思?雷格尔的《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作于1914年,是一首由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主题构成的二重赋格.作曲家非常喜欢双主题种形式,大多数赋格曲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如.《巴赫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1)(钢琴作品),《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6)(四手双钢琴作品),管弦乐队作品《约翰一亚当一席勒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lO0)都是如此.传统的二重赋格有三种布局方式:并列式,重叠式,综合式.《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布局.具体分析如下:(1)主题特点赋格第一主题ARegletto=132.,,——====赋格第一主题,由第-/j\提琴奏出,它是一个包含两组从小字二组a至小字一组a的下行十二个半音旋律,这十二个半音被作曲家巧妙的隐藏在自然调式音中,赋格主题也恰巧被这两组a到a划为两个分句,并形成了自然音与半音的.I乐西安音乐学院郭强交替进行.当然它最后明确了赋格主题的调性,即与莫扎特主题同为A大调,8小节长,再加上6/8的拍子,让人们感到雷格尔有意在回归.赋格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主题不仅在外貌上没有任何联系,而且性格上也不相同,赋格第一主题的音乐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甚至在一提琴的跳弓演奏下还略有些"顽皮".赋格第二主题(第3小节l长笛,I双簧管声部)圣——====:===一赋格第二主题在外形上更接近莫扎特主题,由1长笛与I双簧管同度奏出,上行三度的旋律进行及下行二度模进这些原主题的特性均被第二主题保留,半音化的旋律形态,婉转悠长的音调,又赋予第二赋格主题新的性格特点,它的形象介于典雅的莫扎特原创主题与活泼的赋格第一主题两者之间,并有效的将第一赋格主题与莫扎特主题联系起来.第二赋格主题也为A大调,6/8的拍子,8小节长度,于是第一赋格主题,第二赋格主题,莫扎特原主题a句三者在长度,调性,节拍全部一致,这就为赋格综合再现部时三个主题的同时出现创造了条件.商从整体布局上来看,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创主题应是整部《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的核心,雷格尔在最后的赋格中也有意强调.第一呈示部时,一主题先后出现了六次(基本呈示部出现四次,补充呈示部出现两次);相比之下,赋格第二主题就显得相形见绌,呈示时先是结合主部素材构成的对题出现了两次,第三次呈示时与第一主题同时出现,构成二重赋格;并且第二主题在综合再现部三个主题同时呈现一次之后便隐去,只留下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创主题最终完成整部乐曲,两个核心主题被有意突出.这两个主题一个典雅,一个活泼,却都呈现出莫扎特式的"天真烂漫",充分表达了雷格尔创作此曲的初衷——表达对莫扎特的无限敬仰.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雷格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赋格主题也有所仓U新,其显着的特点就是主题不再是单一调性,尽管传统赋格也存在转调主题,那也只是在主/属,主/下属的范围内进行的,而雷格尔则在分属不同体系的范围内进行转调(自然音,半音体系),比之以前,这种做法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雷格尔的传统观念并未就此而改变,首先表现在他的主题无论怎样变,最终仍然会回到调性框架之内,也就是说它的主题有调性;其次,它的调性布局仍为传统手法,就象下面将要分析的,《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的第一,第二呈示部均为主/属调,在这一点上他又是严格遵循传统.(2)赋格结构这首赋格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的展开部,第二呈示部,综合再现部.图示分列如下:第一部分:第一呈示部'星示巷'l补充呈示,15d'节1小节751,节I195Tl锄p—RI硼卜R】龋叫R插一ITI(ob)~TIcRlg.~)?晰一IB---Ilk TJ(Ⅱ)R3R5R工I锄r工)R6工l氓'班焉8小节,疆l71厦5小节量"1,节■411,节,加Ea41懦牛爵AE^EAEF在第一呈示部中,赋格第一主题总共出现6次,基本呈示部出现4次,在补充呈示部出现2次,调性遵循传统原则,主/属程式.应该指出,该赋格应用的全部都是自由对题,且对题素材均源自第一主题.第二部分:第一呈示部的展开部(中间部)豳3.5小节O.5+1.5+7小节l9小节一间插一Tl(音色主题)Tl一闻插一T1().-闻插一Tl(音色主履)第64小节后半■冀卯小节虞77小~dJl"84小节,譬94,.I-'IS,籍1o2十节,Ill十节, FECCF第二部分开始于音色转接式的间插,它用主题头部素材构成,从双簧管开始经过长笛,一,二提琴到木管再到弦乐之后,第一主题在F大调上出现,此时的主题不像呈示部那样以相对单一音色出现,而是将主题交由长笛——弦乐——长笛,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大管——长笛,双簧管——弦乐——双簧管,单簧管,大管,中提琴来完成,构成了色彩斑斓的音色主题(下例第4小节起).开始于84小节的间插运用卡农式模进的手法,将音乐的情绪逐渐引向高潮,当圆号在C大调完整的演奏完第一主题,乐队随即掀起了这首赋格的第一次高潮,并形成了一个长达l9小节的问插段.令人叫绝的也是此句的结尾,雷格尔运用了他最钟爱的小下属和弦转调,主题第四次出现开始于F大调,但紧随其后的赋格第二主题却是出现在A大调,雷格尔巧妙的让第二部分的结束于八分音符的d的小三和弦,或者说结束于d小调,它既是F大调的关系调,又是A大调的小下属和弦,转调就这样非常自然的构成了.第三部分:第二呈示部2小节1l小节T2(Q:同)R(!.{DT2(Q£,Q)RT2-j一间摇一TlQI童II)一间插一第128小节,第135小节,第144小节,第146小节壤:1.53小节AEA第二赋格主题出现于第128小节,它是一个非常甜美的音乐形象,由l长笛,l双簧管声部奏出(参见55页),并由上文(参见59页谱例)所述的A大调的小下属转调引出,对题采用以第一主题材料构成的自由对题;第二主题的呈示部仍采用传统的主属布局方式,在135小节时进入属调,音响变得浓重起来,I圆号,大提琴声部奏出真正的第二赋格主题,大管,I1V圆号,低音提琴则运用"和声旋律"形态主题进行强化处理,对题材料还是源自第一主题,主题的第二次陈述运用开放式收拢的方式引出两小节第一主题材料构成的间插,在这之后真正的二重赋格出现,如图所示,赋格第一主题与赋格第二主题在146小节相会,自由对题用第夭离—T——H—.E———I—C大师?名曲一主题素材所构成,音乐的情绪随着这两个主题的交相辉映逐渐高涨,再加上后续的l1小节间插段推波助澜,使得乐曲的第二次高潮疾风骡雨般来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并列式二重赋格,第二呈示部应该开始于属调,而此曲的第二呈示部开始于主调,如此设计,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它要与中间部形成和声转换,由C\F大调转入A\E大调,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呈示部最后结束在属调E大调上,此处若再从E大调起调,调式色彩未免过于平淡.因此,作曲家将调式布局稍加改换,从主调起句,这样既可将两次主题的呈示方式统一,又达到上述两方面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可以看到作曲家精心的安排与设计.第四部分:综合再现部3小节TI(El;Y;IlI.§)呻(扩充)薨扎特主曩键;:皴;£!;!;iII1.旦'I2(E'蛙Iv.T1素材cI.T,~II.IIV)其扎..主■(—Trpt—,III)第165小节/第172小节/第175小节A蠡在汹涌澎湃的音响声中,乐曲进入赋格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莫扎特主题同时聚合的第四部分(开始于165小节). 伴随着一,二主题,莫扎特原创主题由小号,圆号的激昂,嘹亮的奏起,三个主题~D---股势不可挡的洪流,相互碰撞着, 涤荡着,浩浩向前;密集的声部,交织的音响,将人们的情绪带至兴奋的顶点.再经过三小节的短暂扩充之后,第二赋格主题好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隐去,只留下了莫扎特主题与赋格第一主题——将这两个《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最为核心的主题汇合在一处,通过简单有效的单对位对比方式进行最后的陈述,如上图所示,声部依然是浓密,音响依然是磅礴,它再次强化了人们对全曲的印象与回味.乐曲的最后,音乐进入宽广壮丽的情境中(Largo),铜管声部再次出现在VatⅢ,VarVf,VarVm中出现过得的莫扎特变奏主题,仿佛仍在提醒人们回顾过去的变奏乐章.在恢宏激昂的情绪下,在宽广磅礴的气氛中,全曲结束.(3)对题特点a.整个赋格没有一次重复的对题,即:无固定对题出现.b.所有对题素材皆来自第一赋格主题.01五夭C对题多数半音化,要么整体半音化,要么局部半音化.d.由于对位的关系,多个自由对题同时并存.(4)调性与和声A通观整个《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应该说,雷格尔作品的调性是十分明确的,虽然乐曲中充斥着频繁的离调,转调,大量的半音和声,但是每一乐章均从主调开始,并结束于主调,这一传统手法并未改变.B.雷格尔的作品到处洋溢着浪漫晚期的和声特点,尽管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都在"遵循传统",并极力的倡导"纯音乐",但这晚期浪漫派的风格特点,使得他的音乐充满新的色彩,这也对传统赋格或传统技术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创新.(5)结构特点A.结构庞大,音响浓重雷格尔从小随父亲,后来随林德纳,里曼博士学习管风琴,并以演奏家的身份进行巡演,应该说他非常喜欢管风琴这种宏大的音响特质,甚至还倡导了"管风琴运动",于是将这种音乐习惯引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也就不足为奇,所以他喜欢"缜密的结构",并以此形成多种复合音色,增加音响的厚度,使之成为雷格尔作品的最显着的特色.B.多主题赋格的应用雷格尔的大部分赋格曲作品运用双主题的二重赋格形态,最早可追溯到其作品《三首管风琴曲》(op7,作于1892年) 中的《d小调赋格》,还有后来的《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6)(四手双钢琴作品),管弦乐队作品《约翰一亚当一席勒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l00)都是采用二重赋格形态,这与传统赋格多数为单赋格有所不同,运用二重赋格这种壮观的立体对位形态,不但使得整个乐曲音响更为宏大,而且还增强了音乐上的戏剧性冲突,同时采用多主题赋格作为套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也可对全曲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雷格尔一生钟爱赋格——这种复音音乐的最高形式,并且将它与变奏曲相结合,构成格律与非格律的综合音乐形态, 从而独树一帜.此外,他作品的严谨,细致以及极具个性的音乐语言也是值得后来者不断学习与借鉴的.应该说,雷格尔作为十九世纪末晚期浪漫派与二十世纪初现代多元化音乐的承前启后者,其历史地位必将得以广泛确认.套。
探究莫扎特各个时期的风格
探究莫扎特各个时期的风格作者:李斓轩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一、初期莫扎特最初的创作时期是从1774年开始。
18岁的他有着强烈的求知心理,在这一时期莫扎特创作了六首钢琴奏鸣曲,即《家乡奏鸣曲》,分别是[KV.279]-[KV.284]这是他旅行演出返回萨尔兹堡期间创作的。
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年轻、开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处处洋溢着无忧无虑的少年气息。
第六首《D大调奏鸣曲》[KV.284]是莫扎特六首钢琴奏鸣曲中最辉煌的一首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这首曲子就像一个活泼的少年,在这世间无忧无虑,让人感到轻松并愉悦。
第一乐章的开始就奠定了全曲的主题整个旋律线条让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22—34小节是副主题,它和主题一样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左手多用八度和三度音程使乐曲充满了气势。
从34小节到呈示部的结束使这种辉煌的气势发挥到了最高水平。
右手以三十二分音符为主,左手以音程八度上行为主,并且在44、50小节中左右手都是附点三十二分音符下行,这样的转变使矛盾感和紧张感加剧。
52-71小节是这首奏鸣曲的展开部,它引入了一个新的乐思,使整个旋律充满了意境和幻想。
最后用音阶的快速流动结束了展开部,给人一种单纯的美。
而后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是具有波兰舞曲风格的回旋曲,莫扎特在每一次的回旋主题里都加入了新的装饰音。
1—8小节是主题,他给人一种优美和恬静,表现出端庄和高贵。
9—16小节进行了第一次回旋主题的装饰,是主题所体现出来的古典韵味更加的浓厚。
17—24小节进行了第二次的主题装饰。
由25—30小节连接导入展开部,展开部让主题音乐更加丰富起来,似乎是内心的感觉和倾诉。
第三乐章是莫扎特第一次写出的真正的“主题和变奏”,这种变奏形式一共出现了十二次,给人一种无可厚非的音乐质感,虽然主题的开始让人沉思,但是却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莫扎特平和的状态,音调柔和、沉着、质朴,如歌唱般的进行着。
二、中期从1777年开始,这一时期他的大部时间在萨尔兹堡度过。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全面发展的音乐才华和近乎完美的音乐造诣,使得他的作品依然在当今音乐界占有极高的地位。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西方钢琴协奏曲的典范。
本文从乐曲的结构、曲风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来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一、结构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快速又充满活力的首部、中间的慢速中段、以及结尾的快速部分。
这种三段式结构的乐曲形式在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中非常常见,例如《第21号钢琴协奏曲》、《第23号钢琴协奏曲》等。
尽管三段式结构看似简单,但是莫扎特在每个部分都精心布置,让乐曲呈现出层层递进、生动精彩的感觉。
在钢琴协奏曲的第一部分,莫扎特通常会将该乐曲的主题和主旋律展现并进行发展。
在这个部分里,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呼应和互动十分巧妙,像是一个对话,让听众在富有张力的音乐中拥有体验、物色和发现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中间部分,曲目通常会以柔软婉转的旋律为主,营造出一种慵懒沉睡、夜已深的氛围。
此外,莫扎特也经常会在这个部分添加一些合唱或管弦乐器独奏来增添柔美和优美的效果。
在乐曲的结尾部分,莫扎特往往会以某种形式回到乐曲的主题部分,这种回收主题的形式称作“再现主题”,使得乐曲整体性更加完整。
二、曲风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曲风千变万化,从浪漫奔放到优美秀丽,从悲情动人到欢乐轻快。
这种多变的曲风在莫扎特的丰富音乐素材和变化多样的表达手法上得以体现出来。
例如,在《第21号钢琴协奏曲》中,演奏家需要用到快速的指法和独特的特效,以充满欢乐和活力的音乐打动观众;在《第20号钢琴协奏曲》中,却表现出莫扎特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力,使得音乐中带有了一丝忧郁和感伤。
三、历史背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奥地利和德国出现的,当时正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等艺术思潮盛行的时期。
在这种背景下,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了当时乐坛的一股新风,不仅音乐素材丰富、构思新颖,还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具备了极高的创新性。
浅析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 总第319期87音乐研究莫扎特《主题与变奏》由主题与六个变奏组成。
主题音乐情感温和纯净,整个变奏曲在保持主题基本结构与音乐情绪的同时,采用装饰变奏手法对主题旋律进行发展,同时在织体、速度、和声等方面做变化,产生了许多带有动力性的对比因素,但听众又能在每一个新颖的变奏中听到暗含的主题线索,也使得主题的音乐内涵与品质特点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音乐形象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整个变奏套曲层次清晰,非常具有逻辑性,变奏手法新颖多样、对比鲜明,旋律优美细致,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本文通过对作品本体的浅析与阐述,从而进一步发掘莫扎特《主题与变奏》中纯净细腻的音乐情感。
一、主题部分分析主题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 大调,音乐色彩温和,旋律极具抒情性与歌唱性,6/8拍带有舞曲性质,明快流畅。
第一乐段为1—8小节。
前4小节为第一乐句,高声部由附点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发展开来;低声部是将高声部移低八度的下三度重复;中声部为属持续音。
整个乐句旋律平稳且有动力性,演奏时要避免太强太亮的音色。
后4小节为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同头换尾的重复,最后以II—K 6 4—V7—I 的和声进行结束了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为9—18小节。
9—12小节为第一乐句,由第一乐段的乐思引申而来,新的音乐材料与第一乐段产生对比,低声部在前两小节变成了分解和弦的织体形式。
13—18小节为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最后和声进行收拢结束在主和弦上。
二、变奏部分分析VAR.I:以问答形式出现,节奏忽然加密,音乐形象非常生动,使主题旋律更加精致。
高声部采用上下助音的音型对主题旋律进行加花变奏。
低声部采用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进行节奏性填空,增强音乐灵动、明快、跳跃的气息,增加了华彩的感觉,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穿插其中,使低声部织体产生变化,增强了结构内部的对比性和张力。
最后采用了K 6 4—V7—I 的和声进行,第一变奏的音乐在丰满、扎实的和弦中结束。
变奏曲(Variation)简介
变奏曲(Variation)简介变奏曲(Variation)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
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
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
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
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
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
变奏少则数段。
多则数十段。
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变奏曲。
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
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这种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变奏。
另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是装饰变奏。
装饰变奏只是保持主题的旋律骨架。
而变化旋律的细节,也就是用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进行加工,同时也可以变化音乐语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
贝多芬所作《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
贝多芬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
主题后紧跟着的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
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欢畅。
以上这两个例子,仅是在乐曲中采用了变奏手法,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有系统地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那就叫变奏曲。
变奏曲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变奏。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音像版本对比的可视化研究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音像版本对比的可视化研究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音像版本对比的可视化研究引言:音乐艺术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勃拉姆斯是19世纪末世界音乐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为音乐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包括了《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
通过对不同音像版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作品的演绎方式和不同演奏者的表现风格。
一、曲目背景与简介《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是勃拉姆斯于1861年作曲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是他最具技巧和难度的作品之一。
它的曲目结构包括了一个主题和25个变奏。
勃拉姆斯选取了亨德尔的赋格为主题,并在变奏中采用了赋格、装饰、转调等多种技巧,以展示他的创作才华和音乐表现力。
二、音像版本的选择与对比1.版本一: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个选取的音像版本是由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演奏的版本。
拉赫玛尼诺夫以其出色的技巧和激情四溢的演奏闻名于世。
在他的演奏中,强烈的音乐张力和充满感情的表达使得整个作品更具震撼力。
他灵活运用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带给听众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2.版本二:阿什肯纳齐第二个选取的音像版本是以色列钢琴家阿什肯纳齐演奏的版本。
阿什肯纳齐是20世纪著名的钢琴家,他以其细腻的音乐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赞誉。
在他的演奏中,他更加注重音乐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强调每个音符的细致处理和音乐的线条感。
阿什肯纳齐的演奏使整个作品更加含蓄和细致入微。
三、可视化分析与比较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使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分析他们在演绎上的差异。
1.演奏技巧在演奏技巧方面,拉赫玛尼诺夫更加强调速度与力度的掌控,他以其卓越的技巧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能量。
而阿什肯纳齐则更注重细节的处理,他通过精准的按键和柔美的音色来刻画曲目的内涵和情感。
2.表达风格在表达风格方面,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更加激情四溢,他将音乐的张力推向了极致,给人一种压倒性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 放有. 高敦
Sh a x J a y Ga io a n i i o u・ pj a
教 育 教 学 探 索
【 要 马克思・ 摘 】 雷格尔 M xR g , 7 1 6 ̄ 1 世纪 0 初一 ( a ee 1 3 9 )_9 末2 世纪 位杰出 德国 r8 - 1 的 作曲家, 复音 尤以
曲部 分 进 行 分 析 , 图探 寻其 在 变奏 曲创 作 方 面 的 写 作特 征 , 以 此 获 得借 鉴 与 启 示 。 试 并
享 强 B
【 键 词】严 格 变 奏 自 由变 奏 动 机 变 奏 变 奏 曲 赋 格 曲 对 位 法 半 音 化 和声 关
“ 变奏 曲是把 某个熟悉 的曲调或者专 门创作 的主题作 为基 础, 从而写出种种不同变化 的音乐作 品, 的变奏 曲紧密仿 效原 有 来 的曲调 , 有的却相似之处很少 , 有时是从 和声而不是主题方面 保 留原来 的部分 , 这种曲式 自 1 6世纪以来很 受作 曲家欢迎 。它 分 为:“ 低音声 部上的加花 变奏 ”D v i so r n ) 主 ( i s n n ”V r t n n ate e ” 。 ( a ai so hm )① i o
② 变奏 I,6小节 , 3 结构完全与 主题相 同 , 采用 的是 固定 曲 调变奏手法 。以 A部为例 , 扎特 主题未作任何改变 , I 莫 由 双簧
管 、I 单簧管 同时奏 出 , 调性 仍为 A大调 ; 与此 同时 , 一提琴 在 上声部 , 二提琴上声部 , 大管 、 I 大提琴上声部 , 采用加花 的分解
③变奏 Ⅱ,6小节 , 3 结构也完全相 同于主题 , 此章依然是 在 固定主题的基础上进行 的装饰变奏 ,唯一不 同的是本章 主题 是 以主题 的三 级音 为轴 的倒影形 态 , 调性也 作 了改变 , F大调 , 为 如果说一乐章雷格尔还试 图保持莫扎特式 的和声风格 ,然 而从
马克思 ・ 雷格尔 的《 莫扎 特主题变 奏与赋格 》o 3 ) (p 1 2 作于 11 , 9 4年 曲中的“ 自由变奏” 或称“ 动机变奏” 非常具有特点 , 这是 种产生于 l 9世纪末 2 世纪初的新 的变奏方式 , O 它决非传统意
和弦以及长笛声部 的半音进行装饰 ,这与其他声部担任 的和声 层交相辉映 , 形成 了色彩斑斓 的艺术效果 。 在 A部反复 时 , 主题则改 由双簧管 、 大管 、 二提琴二声部 中 提琴二声部的下声部 、大提琴一声部的上声部 以及低音提琴声
随着音乐诸要素 的不断发展 ,变奏曲的可变因素也同样在 做 着相应变化 , 作曲家可将音 乐中的组成要素 : 主题 、 和声 、 节奏 和拍子 、 织体 、 乐句结构和音色都进行变化。如果要把变奏 曲作 以归纳 , 划分 出它一般 意义上 的类 型 , 那么 它应 该包括“ 严格变
音 乐见 长 , 他 重要 的历 史地 位 与 杰 出贡 献 在 其 身后 却一 直 未 能得 到 广 泛 确 认 , 到 2 但 直 0世 纪 7 0年 代 , 们 才逐 渐 人 认 识 到 这 位 作 曲 家的 重 大 价 值 。 文 通过 对其 最 为著 名 的 管弦 乐队 作 品 《 扎 特 主 题 变 奏 与赋 格》 o 3 ) 变奏 本 莫 (p 12 的
一
义上的 自由变奏 , 因为我们通 常是将性格变奏 与 自由变奏概念等 同; 现在所讲的“ 自由变奏” 与此不同 , 而是从原主题当中挖掘一个 或两个动机素材 , 然后再在这些动机素材 的基础之上衍生 、 发展 出 能够反映原主题基本内涵 的新的变奏形态 ; 这种变奏为了便 于展 开主题中的动机 , 常打破原主题的和声与结构 , 主题与变奏之间衔 接因素也常是主题动机 , 主题基本上被改编 , 原 以至于从来就不完
第二乐章起雷格 尔式 的半音化和声开始 出现 ,尽管他 的和声从 功能上看仍为传 统手法 , 由于半音化 的引入 , 但 使其和声风格别
具一格 , 臻显 晚期浪漫特色 。 我们仍 以 A部 为例 , 自然 音体 系的主题 由双簧 管 、 提琴 一
整出现 , 主题素材与主题之间关联非常 自由, 甚至是分离 的。 那 么, 是什么原因让变奏曲与赋格曲连缀 ?是什么原因让这 两个分属不同系统的结构能组合在一起? 这种非格律 的变奏曲与 格律 的赋格曲形成并置关系 ,首先是强调这两种体裁相异性 , 自 由变化的主题与相对严谨 的赋格可形成结构上的多元 , 其次是在 强调相异性 的基础之上追溯它们的“ 同源” 关系 , 虽然它们从 曲式 学与形态学的角度看分属两个系统 , 但它们却都是建立 在同一个 基 本命题之上 的音乐形式 , 况且变奏 曲的若 干形态 , 本身也呈现 复调结构。从这一点上来看 , 变奏曲与赋格应该是“ 姻亲” 。 在《 莫扎 特主题变奏 与赋格》 叩 12 的八次变 奏 中, ( 3) 我们 清楚地 看到了上述种种变奏类型 ,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 ①《 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 3 ) (p12的主题是一部借用主 题 的变奏 曲, 这部作 品的主题来 自以著名 的《 耳其进行 曲》 土 为 终 曲的莫扎 特( ( A大调 钢琴奏鸣 曲) K 3 1第一 乐章 , ) V3) ( 以此表 达 他对 莫扎特的敬仰 。( ( A大调钢琴奏鸣 曲) K 3 ) ) V3 1 一乐 章也 (
奏” 自由变奏” 和“ 两种形态 , 而严格变奏应包 括 固定低音变奏 、 固定 曲调变奏 、 装饰变奏三种类型 , 再经过发展形成 了性格变奏 或是变化 幅度更 大的 自由变奏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严格变奏 中不 “ 存 在改变音乐性格 的情况 。” ②
部 的上声部共同担任 ; 而一提琴上两声部则 呈平行 三度状 , 与二 提琴上声部以主调 Ⅲ级音为轴进行倒影 ,与主题声部构成 同步 反 向对 比复调结构 , 此时的长笛声部 、 竖琴 以及 I 单簧管 、 提 一 琴 的下两声部 、大提琴 的下声部运用分解和弦 的形态共 同担任 主题装饰。接下来 B部 的变奏方式依然如此 , 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