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回顾与思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总结性内容,本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全书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涉及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多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全书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在不同的学校和学生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要激发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全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数学案例,让学生在分析中回顾和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制作全书知识点的回顾课件。

2.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全书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全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让学生在分析中回顾和巩固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1.2 教师简要介绍《黄河落日》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对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河落日》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2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2.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黄河边,感受黄河落日的壮丽景象。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对诗歌的感受。

3.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情感理解。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4.2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景观,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使用杜甫的风格和意象。

4.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5.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5.3 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或画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作为讨论主题。

6.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分享自己的知识,了解所选景观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背景。

6.3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和评论。

第七章:角色扮演7.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扮演当时的人物。

7.2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表达对所选景观的情感和看法。

7.3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和评论。

第八章:艺术创作8.1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或雕塑,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情感。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英雄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引入人民英雄的概念,解释人民英雄的含义。

2. 强调人民英雄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贡献。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英雄吗?你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谁?2. 引导学生思考英雄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3. 引入人民英雄的概念,解释人民英雄的含义。

4. 强调人民英雄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人民英雄的事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的具体事迹,感受他们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几位著名的人民英雄,包括他们的名字、事迹和贡献。

2. 通过故事形式讲述人民英雄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

教学步骤:1. 介绍人民英雄的事迹和贡献。

2. 通过故事形式讲述人民英雄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

3.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英雄的英勇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4. 引导学生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三章:人民英雄的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的崇高品质,激发学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内容:1. 分析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包括勇敢、忠诚、奉献等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的崇高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分析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包括勇敢、忠诚、奉献等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的崇高品质。

3. 举例说明如何将人民英雄的品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四章:缅怀人民英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缅怀人民英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解释缅怀人民英雄的意义,强调对英雄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思考。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对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对另一些知识则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前面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前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交流法:小组内讨论,共同总结前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复习前面的知识,做好回顾和总结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前面的知识,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将学生的总结呈现出来,以便于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交流。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检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已学的二次函数知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中包含了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对二次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理解不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他们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巩固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理解,以及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

2.实际问题:教师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二次函数知识,如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二次函数的特点。

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回顾与思考河南省郑州外国语中学程世喜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本章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应用,在本章内容编排方面,直观操作,观察,概括和交流是重要的活动方式.通过这些活动,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逐步形成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逐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师应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是否掌握,能否从函数图象中敏锐地获取函数的相关信息,是否善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只给予适当指导.二、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第五章反比例函数》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探索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3.会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4.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能利用图象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等能力;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本章知识的网络结构.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掌握其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方法师生交流互动法.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引入复习课;第二环节:重点知识回顾,形成本章知识结构图;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及练习,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第五环节:课后作业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引入复习课活动目的给学生设置疑问,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统计知识,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利用基本统计知识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利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采用了“基于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的三段五步n 环课堂内外兼修教学法”, 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步:情境导入;第二步:合作探究;第三步:巩固运用;第四步:收获感悟;第五步:拓展提升。

其中在第二步合作探究部分中又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5个小的环节,即知识框架、例题展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跟踪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白明泽、杨航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环 中位数/环众数/环 方差 甲 a 7 7 1.2 乙7b8c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需要运用哪些统计量?内容:我们班的白明泽、杨航同学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个话剧,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微视频——最佳射击队员之争目的: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取微视频中的用到的统计知识,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完整版)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版)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带领学生将表格完成。

应用性质和判定完成例题: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点E 、F 在AC 上,且BE ∥DF 。

求证:BE =DF 。

教师在这里将这道题进行开放处理:由学生讲出证明思路,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性。

例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点E 、F 在AC 上,连接DE 、BF ,_________,(添加一个条件)求证: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来填加适当的条件,使得命题成立并证明。

学生可以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到针对条件最简单的判定定理。

目的: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通过对定理的分析,体会到了证明的必要性,掌握了一些常规证明方法和工具。

实际效果:教师通过开放例题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总结证明方法的信息:根据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在证明命题时有了很多新的工具。

比如证明平行时,除了以前的同位角、内错角等,还可证明平行四边形;在证明边等时,除了全等,还可以分析所证线段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边等。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平行 (2)两组对边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4)两组对角相等 (5)对角线互相平分二、“三角形的中位线”内容:这一章节中,除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还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定理。

所以,这个环节上,老师选取了学生总结出的几道比较有代表性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定理理解,增强恰当应用定理的意识。

例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R、P分别是BC、CD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C.线段EF的长不变D.线段EF的长与点P的位置有关解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线段EF的长在P点的运动过程中,EF一定等于AR的一半,又由于AR的长不变,所以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应选C.例4 .如图,在△ABC中,AB=6,AC=10,点D,E,F分别是AB,BC,AC的中点。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这一节内容,主要是对之前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在三角函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对三角函数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顾和思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

2.难点: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回顾和总结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如:什么是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斜边长为10cm,一个锐角的对边长为6cm,求这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6《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6《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6《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六章《太阳和生活》。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包括太阳的形状、位置、运动规律以及太阳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 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
2. 太阳的运动规律
重点知识点:太阳每天自东向西旋转,每年绕着自身的轴自转一周。太阳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周期约为2.25亿年。
板书设计:太阳的运动规律
- 太阳每天自转
- 太阳每年绕轴自转一周
-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周期约2.25亿年
3. 太阳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创新素养:在探究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学生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5. 合作素养: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6. 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太阳的文化意义,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对太阳的认知和信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7. 教学工具: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工具,如地球仪、太阳模型等。这些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如地球的绕日运动、太阳的形状和位置等。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阳和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阳光明媚或者阴雨连绵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奥秘。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这一节主要是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思考,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教学。

2.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尝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进行讲解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板书。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主要内容。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如何通过具体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着重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如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朱自清的背景和作品,激发学生对《背影》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重要性。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如对比、象征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4.2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父亲为主题,运用描写手法写一段话。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描写手法、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阅读推荐: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写亲情的文学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5.2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探讨亲情在人生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对亲情的感悟和体会。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如朱自清的照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等。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悉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过程与方法: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历课前准备,总结、探索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发展总结归纳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3.在具体问题的证明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试验论证、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猜想—总结—证明—应用”的数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复习.2.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难点】总结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的多样性和系统性.知识总结:专题讲解专题一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专题分析】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可以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菱形的判定定理来判定,为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如图所示,在Δ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B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1)求证AF=DC;(2)若AB⊥AC,试判断四边形AD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先根据条件证明ΔAFE与ΔDBE全等,然后根据全等的性质结合三角形的中线推出结论;(2)先证明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其是菱形.证明:(1)∵E是AD的中点,∴AE=ED.∵AF∥BC,∴∠AFE=∠DBE,∠FAE=∠BDE,∴ΔAFE≌ΔDBE,∴AF=DB.∵AD是ΔABC中BC边上的中线,∴DB=DC,∴AF=DC.解:(2)四边形ADCF是菱形.证明:由(1)知AF=DC.又∵AF∥CD,∴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又∵AB⊥AC,∴ΔABC是直角三角形,∵AD是其BC边上的中线,∴AD=DC.∴平行四边形ADCF是菱形.【针对训练1】(2014·南京中考)如图所示,在Δ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过点E 作EF∥AB,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2)当Δ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FE是菱形?为什么?(2014·枣庄中考)如图所示,菱形ABCD的边长为4,过点A,C作对角线AC的垂线,分别交CB和AD的延长线于点E,F,AE=3,则四边形AECF的周长为()A.22B.18C.14D.11〔解析〕在菱形ABCD中,∠BAC=∠BCA,∵AE⊥AC,∴∠BAC+∠BAE=∠BCA+∠E=90°,∴∠BAE=∠E,∴BE=AB=4,∴EC=BE+BC=4+4=8,同理,可得AF=8,则AF=EC,又∵AD ∥B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ECF的周长=2(AE+EC)=2×(3+8)=22.故选A.[规律方法]本题主要运用菱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四边形AECF的周长,注意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是关键.【针对训练2】已知一个菱形的周长是20 cm,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之比是4∶3,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A.12 cm2B.24 cm2C.48 cm2D.96 cm2〔解析〕设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8x cm和6x cm,已知菱形的周长为20 cm,故菱形的边长为5 cm,根据菱形的性质可知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即可知(4x)2+(3x)2=25,解得x=1,故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8 cm和6 cm,所以菱形的面积=24(cm2).故选B.专题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专题分析】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矩形,可以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矩形的判定定理来判定,为利用矩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条件.(2014·湘潭中考)如图所示,将矩形ABCD沿BD对折,点A落在E处,BE与CD相交于F,若AD=3,BD=6.(1)求证ΔEDF≌ΔCBF;(2)求∠EBC.〔解析〕(1)首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可得DE=BC,∠E=∠C=90°,对顶角∠DFE=∠BFC,利用AAS可判定ΔDEF≌ΔBCF;(2)在RtΔABD中,根据AD=3,BD=6,可得出∠ABD=30°,然后利用折叠的性质可得∠DBE=30°,继而可求得∠EBC的度数.[易错提示]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恰当运用翻折变换的性质,依此提供证题所需的信息.此题容易出错的地方:①不能由折叠的性质结合矩形的性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②根据AD,BD的长无法得出∠ABD的度数.【针对训练3】(2014·沈阳中考)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边AD,BC上,且DE=CF,连接OE,OF.求证OE=OF.(2014·百色中考)如图所示,已知点E,F在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延长线上,AE=CF,DE ∥BF,∠1=∠2.(1)求证ΔAED≌ΔCFB;(2)若AD⊥CD,四边形ABCD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请说明理由.〔解析〕(1)由DE∥BF,可得∠E=∠F,结合已知条件,利用AAS便可说明ΔAED≌ΔCFB;(2)由ΔAED≌ΔCFB,可得AD=CB,∠EAD=∠FCB,利用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DAC=∠BCA,进而得到AD∥BC,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利用“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便可得到四边形ABCD是矩形.证明:(1)∵DE∥BF,∴∠E=∠F.又∵∠1=∠2,AE=CF,∴ΔAED≌ΔCFB(AAS).解:(2)四边形ABCD是矩形.理由如下:由(1)知ΔAED≌ΔCFB,∴AD=CB,∠EAD=∠FCB,∴180°-∠EAD=180°-∠FCB,即∠DAC=∠BCA,∴AD∥BC,∴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CD,∴∠ADC=90°,∴▱ABCD为矩形.[方法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ΔABC中,AB=AC,AD⊥BC于D,AE是ΔBAC的外角平分线,DE∥AB 交AE于点E,求证四边形ADCE是矩形.证明:∵在ΔABC中,AB=AC,∴∠ABC=∠ACB.又∵AD⊥BC,∴BD=CD.∵AE是ΔBAC的外角平分线,∴∠1=∠EAC.又∵∠1+∠EAC=∠ABC+∠ACB,∴∠EAC=∠ACB,∴AE∥BD.又∵DE∥AB,∴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AE=BD,AB=DE,∴AE∥CD,AE=CD,∴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又∵AB=AC,AB=DE,∴AC=DE,∴▱ADCE是矩形.专题三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专题分析】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正方形,可以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正方形的判定定理来判定,为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条件.(2014·扬州中考)如图所示,已知RtΔABC中,∠ABC=90°,先把Δ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至ΔDBE,再把ΔABC沿射线AB平移至ΔFEG,DE,FG相交于点H.(1)判断线段DE,FG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连接CG,求证四边形CBEG是正方形.〔解析〕(1)因为旋转、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得到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在判断DE⊥FG后,主要运用了“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2)在已知∠GEF为直角的条件下,需要证明四边形CBEG是平行四边形,得到四边形CBEG为矩形,再加上邻边BE=EG,即可判定矩形CBEG为正方形.解:(1)DE⊥FG.理由如下:由题意得∠A=∠EDB=∠GFE,∠ABC=∠DBE=90°,∴∠BDE+∠BED=90°,∴∠GFE+∠BED=90°,∴∠FHE=90°,即DE⊥FG.(2)∵ΔABC沿射线AB平移至ΔFEG,∴CB∥GE,CB=GE.∴四边形CBEG是平行四边形.又∵∠GEF=∠ABC=90°,∴四边形CBEG是矩形.又∵EG=BE,∴四边形CBEG是正方形.[规律方法](1)结论性探究题的解题策略是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直到已知条件和定理.(2)在证明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时,通常先证明其为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其为矩形(或菱形),最后得到正方形.(3)本题中涉及两个基本图形和一个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的是典型的“三垂线”图形,当∠B=∠BEG=∠GHE=90°时,∠BED=∠G,反之也可以成立;如图(2)所示的也是有关正方形问题的经典图形,DE和GF若相等必垂直,反之也可以成立.【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点P是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连接PD并将线段PD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得线段PE,连接BE,则∠CBE等于 ()A.75°B.60°C.45°D.30°〔解析〕过点E作EF⊥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则∠F=90°.∵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D=AB,∠A=∠ABC=90°,∴∠ADP+∠APD=90°,由旋转可得PD=PE,∠DPE=90°,∴∠APD+∠EPF=90°,∴∠ADP=∠EPF.在ΔAPD和ΔFEP中,∠ADP=∠FPE,∠A=∠F=90°,PD=EP,∴ΔAPD≌ΔFEP,∴AP=FE,AD=FP,又∵AD=AB,∴PF=AB,即AP+PB=PB+BF,∴AP=BF,∴BF=EF,又∵∠F=90°,∴Δ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F=45°,又∵∠ABC=90°,∴∠CBE=45°.故选C.(2014·自贡中考)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BF,BE=BF,EF与BC交于点G.(1)求证AE=CF.(2)若∠ABE=55°,求∠EGC的大小.〔解析〕(1)用SAS证明ΔABE≌ΔCBF;(2)根据∠EGC=∠EBG+∠BEF,∠EBG=90°-∠ABE,Δ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解.证明:(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ABC=90°.∵BE⊥BF,∴∠EBF=90°,∴∠ABE=∠CBF.∵AB=BC,∠ABE=∠CBF,BE=BF,∴ΔABE≌ΔCBF,∴AE=CF.解:(2)∵BE=BF,∠EBF=90°,∴∠BEF=45°.∵∠ABC=90°,∠ABE=55°,∴∠GBE=35°,∴∠EGC=∠GBE+∠BEF=80°.【针对训练6】(2014·泸州中考)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BC,CD上的点,且AE⊥BF,垂足为G,求证AE=BF.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ABC=∠BCF=90°,∴∠BAE+∠AEB=90°.∵AE⊥BF,垂足为G,∴∠CBF+∠AEB=90°.∴∠BAE=∠CBF.在ΔABE与ΔBCF中,∴ΔABE≌ΔBCF(ASA),∴AE=BF.专题四方程思想【专题分析】在探究特殊四边形的条件是什么时,常把需要满足的条件作为结论构造方程来解决问题,这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B=90°,AC=60 cm,∠A=60°,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4 cm/秒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 cm/秒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 秒(0<t≤15).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1)求证AE=DF;(2)四边形AEFD能够成为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证明:(1)在ΔDFC中,∠DFC=90°,∠C=30°,DC=4t,∴DF=2t.又∵AE=2t,∴AE=DF.解:(2)能.理由如下:∵AB⊥BC,DF⊥BC,∴AE∥DF.由(1)知AE=DF,∴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若四边形AEFD为菱形,则AE=AD.∵AD=AC-DC=(60-4t) cm,AE=2t cm,∴60-4t=2t,解得t=10,∴当t=10时,四边形AEFD为菱形.【针对训练7】如图所示,菱形ABCD的周长为8,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C∶BD=1∶2,则AO∶BO=,菱形ABCD的面积S=.〔答案〕1∶216专题五数形结合思想【专题分析】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数、式与图形结合起来考虑,用几何图形直观地反映和描述数量关系.用代数方法来分析几何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使问题巧妙、快速解决.涉及镶嵌的计算问题时,常要结合图形探索镶嵌的边角关系,构造方程,来解决边角计算问题.如图所示,用8块相同的小矩形地砖拼成一个大矩形,则每个小矩形地砖的面积是()A.200 cm2B.300 cm2C.600 cm2D.2400 cm2【针对训练8】将图(1)中的正方形作如下操作:第1次:分别连接各边中点,如图(2)所示,得到5个正方形;第2次:将图(2)中左上角的正方形按上述方法再分割,如图(3)所示,得到9个正方形,….以此类推,根据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013个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A.502B.503C.504D.505〔解析〕找到规律:第n次操作,得到的正方形个数为4n+1.当4n+1=2013时,n=503.故选B.。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回顾与思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这一章节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如整数、分数、小数、方程等。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方程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

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在学习《回顾与思考》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思考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回顾和总结整数、分数、小数、方程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思考探究,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回顾和总结整数、分数、小数、方程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练习,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顾和总结前面的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够提出问题。

2.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借鉴和提高。

3.思考探究: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3.学具:笔记本、笔、练习本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复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前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板书,呈现一些典型的例题或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是对整个九年级上册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回顾,以及在这些知识基础上的拓展与思考。

教材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数学,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知识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回顾和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回顾与掌握。

2.难点: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课件: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4.练习题: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平方根、立方根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平方根、立方根教学设计1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口 学生口答,教师出示第 4 学习兴趣。
答)
题组织学生板书计算过
2、在练习中加
(1)49 (2)0.04 (3)152. 2.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口答)
(1)36 (2)0.16
程, 2、学生独立尝试教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 生
强相关概念以及计 算方法的理解和掌 握。
【媒体应用】
相反数,求代数式 1 2x 的值。 y
活动四综合归纳,延展深化
①对自己——谈本节课有哪些收 获?
②对同伴——谈在学习本节内容 时应注意什么?
③对老师——谈本节课学习中还 有哪些疑惑?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进行回
通过反思,获得
顾反思,小结知识要点。 解决问题的经验,再
教师强调知识注意事项。 一次的提取重点,培
教学 资源
ppt 课件、《学习指南》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及目的
通过回顾与思考,检查学生对平方
活动一反思回顾,检索要点
根、立方根的相关概念以及求法等知识系
统化
通过基础闯关题,了解学生对平方

活动二基础训练,辨析概念
根、立方根简单计算和实际运用的掌握情

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夯实基础。

通过有梯次题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训练,辨析概念(探)——变式练习,拓展深化(变)——小结归纳,提炼方法(结)
——推荐作业,补充升华(展)的流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多角度的训练学生

熟练运用平方根、立方根进行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
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有理数、平方根、

中小学习作《变形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习作《变形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习作《变形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探讨《变形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作品。

采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变形记》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变形记》的文本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使用测试练习卷,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新课播放《变形记》的预告片或者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变形记》吗?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3.2 作品阅读与分析学生自主阅读《变形记》的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3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变形记》的理解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2 测试练习卷教师提供一份测试练习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

学生完成练习卷,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变形记》的主题思想,创作一篇类似的变形故事。

学生互相交换故事,进行评价和反馈。

5.2 课后阅读推荐教师推荐一些与《变形记》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本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总结与反思6.1 教学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和过程。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有理数及其运算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有理数及其运算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有理数及其运算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并能准确计算有理数的和、差、积、商。

2. 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绝对值的求法。

3. 能应用有理数与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概念回顾与引入- 复习整数和分数的概念,引入有理数的概念。

- 讲解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介绍有理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复习整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引入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

- 按照规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练习,注意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3.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复习整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入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 给出一些示例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讲解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4. 有理数的绝对值- 复习整数和分数的绝对值的求法,引入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定义。

- 给出一些有理数的求绝对值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5. 有理数的应用问题解决- 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有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 对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和比较,引导他们发现有理数运算规律和解题方法。

2.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和解题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布置一些有理数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和运算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布置一些有理数的应用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评估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知识检测:进行一次有理数的知识检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和教辅资料:教材提供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和例题,教辅资料提供了一些拓展和应用题。

2. 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有理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概率初步
回顾与思考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七中学金玲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本单元中,学生了解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了一些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概率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

七年级学生具有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小组间的竞争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因此,参与本节课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主要是复习本章内容,测试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节是从知识结构图入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本章所学知识点。

组内,通过“生教生”的方法展开例题的学习,努力做到全员参与。

组间,通过竞赛的形式做到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复习思考;课堂小结;博弈竞技;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内容:以“提问——补充”的方法复习本章内容。



的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P(A)=1
P(A)=0
(随机事件0<P(A)<1)
目的:通过学生抢答,小组加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复习思考
内容:组内互帮互助完成例题的学习,教师提问后统一答案。

例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请说明理由。

(1) 随机开车经过某路口,遇到红灯;
(2) 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3) 400人中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4)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质数。

例2 如图所示有9张卡片,分别写有1至9这九个数字。

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出一张。

(1) P (抽到数字9)= ; (2) P (抽到两位数)= ; (3) P (抽到的数大于6)= ,P (抽到的数字小于6)= ; (4) P (抽到奇数)= ,P (抽到偶数)= 。

例3 如图,一个均匀的转盘被平均分成10等份,分别标有1,2,3,4,5,6,7,8,9,10这10个数字。

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数字即为转出的数字。

两人参与游戏:一人转动转盘,另一人猜数,若所猜数字与转出的数字相符, 则猜数的人获胜,否则转动转盘的人获胜。

猜数的方法从下面三种中选一种:





游戏的公平性 概率的简单计算
(频率的稳定性,P(A)= ) n
m
(1)猜“是奇数”或“是偶数”;
(2)猜“是3的倍数”或“不是3的倍数”;
(3)猜“是大于6的数”或“不是大于6的数”。

如果轮到你猜数,那么为了尽可能获胜,你将选择
哪一种猜数方法?怎样猜?
目的:通过组内互帮互助学习,达到全员参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全员学习,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已学内容。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取值在0,1之间;
2、概率的简单计算;
3、游戏的公平性,并做决策。

目的:做好理论总结,为下面的应用打下基础。

效果:学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基本掌握本章内容。

第四环节:博弈竞技
内容:以“羊羊运动会”为背景,每一小组选择不同的对手进行挑战,其余各组可补充,如有其它方法可加分。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一题多解能力。

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内容:P161 2题;P162 5题。

目的:检验本节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效果:学生能独立完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反思
随机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现实世界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本单元的知识涉及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它的学习要注重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