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新2020-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名师辅导材料】2020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名师辅导材料】2020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课时跟踪训练(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 A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解析] 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

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

故选C。

[答案] C4.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A.道家、墨家、儒家B.墨家、儒家、法家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解析] “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D。

[答案] D5.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解析] 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优化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优化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优化提升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学派由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 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 的这一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步改良政治, 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
2.演变规律 (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演变。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 意识的变化。 (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对点训练】 1.《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 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返)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对点训练】
2.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列思想中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因材施教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体系与学法指导课件 必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体系与学法指导课件 必
单元体系与学法指导
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项目




两大历史趋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主张“仁”,实行
势:国家由分
一个时代
“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 四 大 思 想
百家争
裂走向统一,
特征:大
“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派别:儒、

社会由奴隶制
变革
国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 道、法、墨
观唯心主义、主
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 成熟于南宋末期,发展于 宋明陆王心学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核心: 两个目的:适应
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大一统和中央集
新儒学 一个实质:文 权的需要
化专制
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三纲五 常”和提倡孝道
两种途径:“格
物致知”和内心
一个核心:理 反省
宋明理学
的存在
两个世界观:客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空观念·线索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从汉初的政治、经济方面,了解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认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代表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

(3)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认为“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2.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言行集成:《论语》。

(3)思想主张①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②人际关系: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

百家争鸣1.背景(1)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备课资料)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阶级、教育)⑴井田制度崩溃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⑵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政治环境。

⑶“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提供了阶级基础。

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特点:各学派互相法难,批改,有彼此吸纳,融合,思想活跃,富于自由和创新精神。

3、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⑴儒家学派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政治主张:提倡“仁”,要求统治者要“爱人”,遵循“忠恕”之道。

主张“克己复礼”;“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的范围扩大。

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学习上要求实事求是,溢故远新;要把学.思.相结合,独立思考。

人文思想:“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礼”强调社会成员要求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广泛开展,推动了社会成员总体素质的提高。

b.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号为“亚圣”。

主要思想: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仁政贯穿民本思想,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伦理观为“性善论”。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c. 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政治上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其伦理观为人性本恶,即“性恶论”,但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全国通用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

全国通用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重点)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重点)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3)阶级上:“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概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

(2)百家争鸣: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提示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 为、知足寡欲。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 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 以法治国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 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 士 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 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 私人讲学 , 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空坐标
学习指导
学习本单元,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要学会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 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唯物史观 来指导学习。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战国)
3.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3)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思维点拨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1)新兴地主阶级;(2)没落奴隶主贵族;(3)小生产者 四个派别:儒、墨、道、法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秦朝:遭打击;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秦朝儒学处于受压制时期
“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儒学处于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儒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遭到怀疑,但未动摇正统地位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孔子
B.董仲舒
C.正统
D.理学
E.李贽
F.君主专制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没落
维新变法时期
借助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新文化运动时期
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期间
儒家思想进一步遭到批判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回顾通关检测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回顾通关检测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

由此可以推断A.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B.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转型C.各派都试图解决国家治理问题D.各派都注重文化重建工作4.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这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

这A.反映了学术创新的停滞B.重振了百家争鸣的气象C.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D.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5.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6.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优选)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优选)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1.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020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0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图示法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点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背景、评价 1.背景。 (1)政治方面:统治者强化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专制 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 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2.主张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 可侵犯的理论。 (2)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 的是非为标准。 (3)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 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3.影响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 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经历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亡后, 他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2.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 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 “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 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代表著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 4.影响 顾炎武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 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概况 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一位进步思想 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主张 (1)唯物论方面: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 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 可循。 (2)认识论方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 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辩证法方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 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1)

主流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新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宋明 新体系—理学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谢谢观看!
3.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主要思想及成就: ①理气关系:理之源在于天理,理气浑然一体,先有
理后有气;
②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
③仁的概念;
④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仁者得道,道的内 涵是“三纲五常” ⑤集《四书》,做注解
(2)朱熹学说的影响: 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②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三教合一
(魏晋) 社会动荡 民族融合 佛教的盛行 道教的传播 (隋朝) 三教合一 (唐朝) 三教并行 尊道、 礼佛、 崇儒
儒学的缺陷
二、程朱理学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 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1.代表人物:
③对其它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三、陆王心学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1.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发明本心”。
2.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1)本心=天理=良知 (2)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吸取佛教的“心外 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 (3)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提出修养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知行合一”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 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_3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_3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史料导读】 柱状图的数据变化表明,在理学思想统治下,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 越来越大。
【读以致用】 依据史料分析理学给社会造成的影响。 【探究所获】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典例示范
示例 1 (2018 年高考·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 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思维升华点 【升华点 1】 归类汇总相关知识元素——宋明理学相关圣贤先哲荟萃 (1)唐代儒学复兴(宋代理学创立的先声)运动儒学大师韩愈(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字 退之,世称昌黎先生,河南孟州人,著有《韩昌黎集》、名篇佳作《师说》等)。 (2)北宋五子与理学创立(周敦颐——宋明理学开山鼻祖,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创立宋明理学中濂学一派,代表作品《爱莲说》,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张载——世称横渠先生,被尊为张子,陕西凤翔人,创立宋代理学中“气学”一派或称 “关学”,名言佳句即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二程——程颢与程颐,程朱理学实际开创者,河南洛阳人,创立洛学,程门立雪的 经典佳话;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世称安乐先生,经典作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 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3)朱熹即理学集大成者——朱子,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祖籍徽州,生于福建, 讲学著书于武夷山区紫阳书院,代表文献《四书章句集注》与《朱子语类》,集《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020—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2020—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①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

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_______。

(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________。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___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____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__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____”。

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1)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

(3)主张“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____________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

③提出“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必修3

第3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识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形成的背景。

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1.背景(1)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

2.著作:《焚书》《藏书》等。

3.思想(1)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圣人。

(2)主张自由、自治,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3)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四书”“五经”的经典地位。

4.影响:引起统治者的震惊和恐慌,将李贽诬蔑为“妖人”。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背景: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

2.共同点: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黄宗羲(1)著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2)思想①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

③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4.顾炎武(1)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思想①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之风,主张经世致用。

②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

③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认为人心风俗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治乱。

5.王夫之(1)著作:《读通鉴论》《宋论》等。

(2)思想①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主义观点。

②在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

③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强调行是知的基础。

④提出“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两者统一起来。

⑤提出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6.影响:震动了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易错提醒】(1)道学家不同于道家。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在中国历史上士与“士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中华民 族的脊梁。史学家钱穆曾讲:“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 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
——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 2.战国诸子的共同点 战国诸子对于天地人三方面,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展开唯心主义和唯 物主义的斗争。在天道观方面,儒家有“天命”,墨家有“天志”,老 庄有“自然”。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有“周道”,墨家有“尚同”, 老庄有“小国寡民”,法家有“今世”。在人道思想方面,儒家称 “仁义”,墨家称“兼爱”,老庄称“真人”,法家称“利众”。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
6.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多次阐述关于“仁”的含义,这些不是以祖先 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 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面牺牲另一方面为出发点,而 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要求为基点。 孔子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靠自己努力,从“我”做起。 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主 张恢复西周礼制,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把君子的自我道德修 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成为 儒家“人学”的思想核心,在儒学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没有变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士的兴起及影响 周代贵族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天子分封诸侯,诸 侯分封卿大夫,而士没有实际封地,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因古代学在官府, 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为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 的称呼。 士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上可以为卿相,下可以为士民、布衣,士的 社会地位和职业千差万别,在差别中又有共通的东西,即智慧、知识、道 德和勇敢。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处不需。 士正是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优游于社会各个角落,这个阶层成为上流社会 与下层社会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因此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重点)3.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重点)4.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9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

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

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面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归纳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必然的儒学在当时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当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种思想要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必须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需要。

知识网络知识精要1.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实证]史料一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教你读史](1)史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

(2)抓住史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

(3)关注史料三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

[史料应用]上述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提示】史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史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史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目的内容评价积极消极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限制了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君主权力和防止暴政神化并加强了皇权,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合理成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中充满封建意识;“三纲五常”加强了君权,在本质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也为汉代儒学所继承。

3.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的。

汉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当堂达标·固双基]1.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A[据材料“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可得黄老无为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故A项正确。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C[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汉代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新儒学。

据此可知,汉武帝采纳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故选C。

] 3.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表明他主张( )A.“百家争鸣”B.削平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

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D[“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

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体现,故选D项。

] 5.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 )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中C.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D.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B[汉武帝“独尊儒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用儒学家参与政治,以儒学作为任官授爵的标准;二是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因此B项最佳。

]6.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③汉武帝的重视④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A[“经济残破”不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排除④;①②③与史实相符,故选A。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

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上面材料的文字中有若干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例如:战国→春秋。

(2)如果要给上面材料文字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解析]第(1)问可根据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的生平、主要观点及其影响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

第(2)问可从传统儒家思想的演变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调和→对立,王道→仁政,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善论”→“性恶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儒家思想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