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藏象_心_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 藏象(心肺)课件

中医护理学 藏象(心肺)课件

40
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 肝藏魂(梦、幻觉) 五神脏 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 脾藏意 (意念、主意) 肾藏志(志向、毅力)
41
(3)作用表现:
①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 能力: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 的作用。如《灵枢· 本神》:“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
42
②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 维活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还能协调脏腑组织的功能活 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饮膳正要· 序》:“心为身之主 宰,万事之根本。”《灵枢· 邪客篇》: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卫 生宝鉴》:“心乱则百病生”。
31
(2)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率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32
②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液之充盈, 则血脉旺盛;脉道通利,则血液不致 壅滞。 心、血、脉三者一体,构成一个相 对独立的系统,。推动血液运向全身 运行,其中心之阳气的推动和温煦作 用是动力和关健。
33
(3)生理病理表现(临床意义)
6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1
胆既为六腑之一,也为奇恒之腑
原因:六腑总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
藏”,胆贮藏的胆汁以助消化食物,间接 参 与 传化水谷的过程,故属六腑之一。但胆并 不直接接受水谷 ,也不直接传化糟粕,所藏 胆汁为精汁,由肝气所化,又具“藏精气” 的作用,六腑之中唯其藏而不泻,故又属奇 恒之腑。

藏象之五脏心

藏象之五脏心


➢ 心气血虚→脉显细弱,面色淡白。

➢ 心血瘀阻→脉象细涩或结、代,面色晦暗或

青紫。

➢ 心火亢盛→脉数而面红。
在窍为舌
舌——协助咀嚼、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 生理:心气通于舌→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 病理:

➢ 心阳不足→舌质淡白胖嫩。

➢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瘦薄。

➢ 心火上炎或见瘀点瘀斑。
➢ 心神失常→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
在液为汗

汗——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玄

府)排出的液体。“血汗同源”。

• 生理:“阳加于阴谓之汗”。

• 病理

➢ 心阴血虚→盗汗。

➢ 心阳气虚→自汗。
在志为喜

• 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

• 病理:过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
练 7.具有“主肃降”生理特性的脏是( ) 习 A.脾 B.肺 C.肝 D.心 E.肾
8.主管生殖机能是( )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9.与春气相通应的脏是( )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10.刚脏指的是( )
A.脾 B.肝 C.肾 D.心 E.肺
11.肾的外华是( )
A.爪 B.毛 C.面 D.发

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狂躁谵语

病理
反应迟钝、恍惚、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01 在 体 合 脉 , 其 华 在 面


02 在 窍 为 舌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藏象学说五脏—心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成为“神脏”。

五脏—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01生理特性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心以阳气为用。

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失常:*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失常:*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02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①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失常:*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②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失常:*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心(思维导图)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心(思维导图)

气虚血瘀心脏搏动无力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寒象+瘀血证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失推动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失温煦、血行减慢血液化生障碍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细涩或结代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心气不足心阴不足心阳不足经心火的作用,营气和津液入脉,化为赤色血液心虚火旺脉管舒缩有度、血液通畅、既不过速致妄行,也不过缓致瘀滞经脉壅塞不通,舒缩失常精神疲乏精神萎靡、神识恍惚、迷蒙、多睡精神疲乏、难以入睡失眠烦躁(精神虚性亢奋)虚热证面部红润光泽面色恍白、晦滞面色无华面色青紫面色红赤面色苍白、晦暗生理病理生理病理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心气不充阴阳失调意识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神采奕奕神失鼓动心神受抑神志模糊、甚昏迷不养神失宁静失制约淤血、刺痛、胸闷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脉痹阻心火亢盛心阳暴脱血汗同源:出汗过多→心慌、心悸情绪紧张、激动、劳动、运动及气候炎热→出汗心行血心生血(奉心化赤)生理病理心神正常,神能驭气控精心气虚心阳不足心阳暴脱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心血瘀阻生理病理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机能状态舌具有感受味觉的机能舌与言语、声音有关心主血脉心藏神主血主脉生理病理五脏六腑之大主位置在上五行属火,心为火脏(阳中之阳)通于夏气通:心脉通畅明:心神清明全身血脉统属于心心脏精气盛衰,可从面部色泽表现心之精气盛衰及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机能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阳虚性心脏病在“水旺”的冬季不易发作,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内外阴阳隆盛之时给以适当调理主血脉主藏神(主神明、神志)阳脏主通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生理特点生理特性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君主之官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营养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及心脉自身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营气和津液血液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学基础——第四单元 藏象

中医学基础——第四单元 藏象

中医学基础——第四单元藏象细目一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系统为通道,将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联系成五个功能系统。

细目二心要点一心主血脉:1.心主血一是心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二是心生血。

2.心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

要点二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具有统帅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心被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要点三心在体合脉要点四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要点五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要点六心在志为喜要点七心其华在面细目三肺要点一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1.肺主呼吸之气2.肺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和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要点二肺主宣发肃降1.肺气的宣发作用:一是呼出体内浊气。

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

三是宣发卫气。

2.肺气的肃降作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

三是肃清异物。

要点三肺主通调水道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所起到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要点四肺朝百脉,主治节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而聚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是助心行血。

2.肺主治节:一是调节呼吸功能;二是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要点五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要点六肺开窍于鼻要点七肺在志为悲(忧)要点八肺在液为涕细目四脾要点一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讲座(四)—藏象学说、心脏

中医基础讲座(四)—藏象学说、心脏

中医基础讲座(四)—藏象学说、心脏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

中医学既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察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以脏腑精气的贮藏、运动和代谢来解说脏腑机能。

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等;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追溯藏象理论的形成之源,可发现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解剖学是比较粗浅的,对人体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还难以作出明确的解释。

因此,古人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机能。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中基课件--藏象-心

中基课件--藏象-心

心胸憋闷 /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唇舌晦暗(灰黑)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
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 阳的基础 。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
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 四者充盛协调 同为维持心脏 进行功能活动 的物质基础 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阳相反相成
包”
⒋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主要有五: ①阴阳相配 ②经脉络属 ③部位相联 ④生理配合 ⑤病理相关
心与小肠: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 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 功能; 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 其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热 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关于神 广义之神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②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及其主宰者 狭义之神③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其情志活动、性格倾向等
生理与病理
⑵内容: ①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管窍的生理活动 生理:心主神明,人体生命各部分互相协调,彼此合 作,相互为用,全身安泰。 病理:心神不明,人体生命各部分失去协调与统一, 功能紊乱,产生疾病。 《灵枢· 邪客》: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⒈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主通主明 心气宜降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龙潜海底,雷寄泽中”
⒉属性: 阴阳属性:阳中之阳 五行属性:火
主通:心之阳气温通血脉,推动全身血液运行,
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生机不息。 主明:心之阳气能兴奋精神,推动和鼓舞人的 精神活动,使 人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思维敏捷。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ppt课件

⒈心的解剖
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中 两肺之间 膈膜之上 外有心包卫护 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 处,又名胃之大络
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 形似未开倒垂莲蕊 色红 中有孔窍 稍大于本人的拳头 心的位置 胸腔的纵隔内, 约2/3在身体正 中线左侧,1/3 在正中线右侧。
属性 阴阳属性:阳中之阳 五行属性:火
※藏象,突出的是“象”,以象测“藏”。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
为中心的整体观。从整体观出发,认
为人体是以 心 为主宰 —— 五脏为中 心 —— 配合六腑 —— 以精气血津液为 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物质基础 —— 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
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五 脏 六 腑 奇恒之腑
脏腑名称 阴阳属性 形态特点
反常病理表现
心火偏旺——面赤舌红,脉
数等
心血瘀阻——面色晦暗,舌
色青紫,胸前 闷痛、脉涩不 利等
(二)心藏神 ●含义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 言,主要有如下三种: 1 、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自然变化的规律,《内经》谓之“神机”。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3、脉道通利
约束血液运行,使之不得溢出
脉道通利
保持通畅,血行不致阻遏
心主血脉,上述三方面缺一不可, 然以心气充沛起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表现 重点从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四 方面来判断
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荣润
正常生理表现 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
心血亏虚——面白无华、舌淡
白、脉细无力等
主通:心之阳气温通血脉,推 动全身血液运行,以维持人的生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课件
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藏象心理论的应用:指导 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养
生等实践
藏象心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01
02
起源:源于 《黄帝内经》, 是中国古代医 学理论的核心
发展:经过历 代医家的不断 探索和实践, 逐渐形成了较 为完善的藏象 心理论体系
03
主要内容:包 括五脏六腑、 气血津液、经 络、精神情志 等方面
藏象心理论在 疾病诊断中的 优势:能够全 面、系统地了 解人体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 为疾病诊断提 供依据
01
02
03
04
藏象心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藏象心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 舌象、脉象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藏象心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 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藏象心理论在现代文化中的 应用:如文化传承、文化创 新、文化传播等
藏象心理论的未来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如基因测序、生 物信息学等,研究藏象心理论的科学原理
临床应用:将藏象心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中医诊 断、治疗、康复等
教育普及:推广藏象心理论的教育普及,让更多人了 解并掌握藏象心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心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藏象心理论概 述

藏象心理论的 应用

藏象心理论的 现代研究
1
藏象心理论概述
藏象心理论的概念
藏象:中医理论中,五脏六 腑、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与
病理变化的总称
藏象心理论的核心:五脏六 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生理 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
藏象心理论:研究人体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

1藏象-心

1藏象-心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的解剖形象及其表现于 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物象。
简单说:通过外在表现(象的观察)来判断内在(脏 腑)的健康。
“藏”
= “脏” (中医认为是看不到的,藏在里 面的) 。就是深藏在身体内部的器官。
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
主通:心之阳气温通血脉,推 动全身血液运行,以维持人的生
命活动,使生机不息。
主明:心之阳气能兴奋精神, 推动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动,使 人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思维敏捷。
主血脉 主藏神
1.心主血脉 含义: 主— 主持、管理、主宰 血— 心脏及全身的血液 脉— 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血 之府”
心主血脉的三个基本条件
1、心气充沛 心气——心动——血液运行 2、心血充盈 使足够的血量流入血脉 心血充盈 心气的活动得到心血的供养 与补充,不致衰竭
3、脉道通利
约束血液运行,使之不得溢出
脉道通利
保持通畅,血行不致阻遏
心主血脉,上述三方面缺一不可, 然以心气充沛起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表现 重点从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四 方面来判断
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 表现 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 则谵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心之所以能主宰生命活动与心主 神密不可分。 “五脏六腑之大主”
● 心主神&心主血脉关系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之所以藏神是 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以此为前提,心主 血脉与心主神二者相互影响。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 关系 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 例: 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

ZDAY124:中医基础理论(四)藏相(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ZDAY124:中医基础理论(四)藏相(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ZDAY124:中医基础理论(四)藏相(一)五脏的生理功能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务和现象。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是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根据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并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五脏六腑分为三类:一是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二是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知识点: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一)心的生理功能心在志为喜,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经属心而络于小肠。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2、心主神明: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

故称“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功能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

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

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经属肺而络于大肠。

肺的生理功能:1、包括肺主气、司呼吸: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2、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

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肃降、收敛的生理功能。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情况下,“肺气失宣”,可见鼻塞、喷嚏、恶寒、无汗、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等症状;“肺失肃降”,可见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状;两者又常相互影响,可见呼吸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等病症。

3、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包括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卫气)和肃降,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中医藏象-心

中医藏象-心




心气
心主血脉 内





2血

★ (1) 心主血
┌ 心行血 ─ 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

心主血 ─┤

└ 心生血 ─ 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
《素问 ·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 《医学入门》:“心乃内运行血,是心主血也”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
★ ① 心行血
心气充沛 — 心阴心阳协调 — 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 — 血液运行正常
附:心包络
含义: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简称心包,亦称“膻中”。
脏腑分属: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 故心包络属于脏。
功用:代心受邪。 病理:温病学说将外感热病出现神昏谵语等心神失
常病变,称“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神?心藏神? 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其功能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 什么叫心主血脉?其与哪些因素有关? 4、 何叫心包络?有何功能?临床上有何意义? 5、 如何理解“血汗同源”?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手少阴心经 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




★ 一 心的生理功能
1. 心主血脉 2. 心主藏神
★ 1. 心主血脉
·
· ……
“《“ 《 心素心 素 者问主 问

脉血主不液并心 ,,,息在推具
含 义
六之 痿
其节血 论
充藏脉 》
在 血
象 论

脉》
脉血主的脉动有 管液持作管和化
。。用中调生
”:
。运控血
行血液

第四讲+藏象_心_,《传统医学文化概论》

第四讲+藏象_心_,《传统医学文化概论》

更多的学者从“心气虚证”角度来研究心气。他们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了心气虚证的本质和客观指标。 心功能检测:樊良卿等采用心机图研究发现,冠心病心气虚 者左室排血时间缩短,认为心气虚与左室功能密切相关。史 载祥等采用同样方法检测了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状态, 得到相似结果,亦证实心气虚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功能 不全。李绍芝等人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心气虚者心输出 量明显减少。唐巍等采用核听诊器检测发现冠心病心气虚者 心舒张功能异常改变在先,而收缩功能改变在后,与心气虚 表现的轻重程度相一致。
心气是人体元气运行至心并在心发挥特定作用的表
现形式,这是对心气来源的表述,是可以肯定的, 而元气,可以看作是一些特殊的精微物质,但只从 “物质”来理解是不完善的。在中医理论中,气之 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活力, 而人体的元气则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元气运行至 心,元气所具有的生命力便在心发挥特定的作用, 这就表现为心的功能。于是我们看到,心气与元气 在本质上并无差异;由于元气是全能的,当它主持 心的特定功能时,才被称为心气,所以心气不过是 元气的一种分化形式。如果要明确地给出心气的概 念,我们可以这样说:心气是元气所具有的生命力 在心的体现,是心功能的原动力。
现代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心阴虚有关的指标:上海中医学
院等发现阴虚火旺者的尿儿茶酚胺平均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 著差异,以阴虚心火旺和心肝火旺者为突出,经滋阴泻火治 疗后,尿儿茶酚胺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张 道亮等人研究发现,不仅心阴虚者有24小时尿儿茶酚胺明显 升高,心气虚者亦有类似的反应,说明心阴虚与心气虚证都 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屈松柏等人发现,心阴虚者肾素 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表现为三种激素水平 均比正常人高(P<0.05或P<0.01),提示有明显的神经一 体液调节功能紊乱,但心气虚者也有类似的变化;樊良卿等 发现冠心病心阴虚患者的血清多巴胺一B一羟化酶的均值增 高,心气虚时降低,推测心阴虚者似与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有 关,后者则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有关。

藏象-心

藏象-心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 关系 心血充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 支配心主血脉
Page 21
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二者相互影响
例:
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
Page 22
(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合:内外相合,五脏在内,外合五体。
Page 18
现代的认识
对人体起最高主宰作用的是“元神”, 元神藏于心,这种神实际就是生命活动的根 本气机 —— 神机、玄机,来源于阴阳的运动 。
第一层次的神,一身的最高级主宰
心神、可分
为两个层次 ”
——元神
第二层次的精神, ——传统称“识神 是第一层次神的表现形式
Page 19
二、心与五体、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解释
病变:外邪侵袭于心时,代心受邪
Page 38
心包络
例: 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狂 痰浊蒙蔽心包——神昏模糊、意识障碍
注:
因心包附于心,在生理上没有独立意义, 其所表现的病变与心相一致,辨证治疗也从心 论治,故一般不单独而立论。
Page 39
心—君主之官
心血亏虚:心慌、心悸、面色无华。 舌,心之苗。 心脉亏损:舌面皱折、裂痕。 心火上炎:舌尖鲜红。 心血淤阻:心闷痛、面色灰暗。
Page 11
(二)心藏神
含义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 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内经》谓 之“神机”。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之为
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Page 12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藏象心的概述课件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藏象心的概述课件

中医学基础
心的概述
解剖位置形态结构生理特性
心位于胸腔,在两肺之间,略偏于左。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二)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像未开
的倒垂莲蕊。

《难经》形容心重十
二两,有七孔三毛,盛
精汁三合。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气下降
与夏气相通应
1心主通明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为火脏,烛照
事物,故司神明。

1心主通明
心阳心阴
心阳不足瘀滞不畅,精神委顿
心阳下行以助肾阳,制约肾阴,
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
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可出现上热下寒、阴阳失调的病证。

2 心气下降
自然界阳气夏季最旺心为火脏阳气最盛
3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阳虚衰病情在夏季缓解
阴虚阳盛病情在夏季加重
3 心与夏气相通应
治疗上,应用“冬病夏治”的理论来调理和治疗阳虚
性心脏病。

三伏
贴中暑3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概述
解剖位置形态结构生理特性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心阴虚有关的指标:上海中医学
院等发现阴虚火旺者的尿儿茶酚胺平均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 著差异,以阴虚心火旺和心肝火旺者为突出,经滋阴泻火治 疗后,尿儿茶酚胺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张 道亮等人研究发现,不仅心阴虚者有24小时尿儿茶酚胺明显 升高,心气虚者亦有类似的反应,说明心阴虚与心气虚证都 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屈松柏等人发现,心阴虚者肾素 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表现为三种激素水平 均比正常人高(P<0.05或P<0.01),提示有明显的神经一 体液调节功能紊乱,但心气虚者也有类似的变化;樊良卿等 发现冠心病心阴虚患者的血清多巴胺一B一羟化酶的均值增 高,心气虚时降低,推测心阴虚者似与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有 关,后者则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有关。
其他检测:廖家桢等报道,心气虚者血浆TxB2(血栓烷素
B2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而血浆6一Keto—PGF1a(6-酮前列腺素F 1a )明显低于正常;血浆核酸总量、DNA、 RNA均低于正常人;24小时尿17一羟、17一酮皮质类固醇 排出量有增多趋势(与肾阳虚的减低不同);24小时尿内肾上 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高于正常;血红蛋白a1,3-DPG (1,3-二磷酸甘油酸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 显然,上述指标的意义不在于揭示心气的本质,而在于使 心气虚证的辨证客观化。但在目前,这个目的尚未达到。上 述作者自己也说,这些指标对心气虚辨证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仍然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认为,心气是人体元气运行至心并在心发挥特定作用的
表现形式,这是对心气来源的表述,是可以肯定的,而元气, 可以看作是一些特殊的精微物质,但只从“物质”来理解是 不完善的。在中医理论中,气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是 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活力,而人体的元气则应具有很强的生命 力。元气运行至心,元气所具有的生命力便在心发挥特定的 作用,这就表现为心的功能。于是我们看到,心气与元气在 本质上并无差异;由于元气是全能的,当它主持心的特定功 能时,才被称为心气,所以心气不过是元气的一种分化形式。 如果要明确地给出心气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说:心气是元 气所具有的生命力在心的体现,是心功能的原动力。
有关心气的现代研究概况
陈振中等人认为,心气是血液循行的“原动力”,
这种“原动力”具有本质特征。所以量化这种“原 动力”,可以作为量化心气的一个指标。为此,他 们分别用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心 肌收缩性”(它是影响心脏射血功能的内在因素), 作为衡量心气的一个重要指标。结果表明,应用心 阻抗法建立的Vmax-Z等指标,可以相对排除前、后 负荷的影响,独立地反映心肌内在的收缩特性,具 有更为本质的意义,从而可用于评价“心气”水平 的变化。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 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免疫功能检测:气有防御外邪的作用,与免疫功能
有关。赵家琪等人研究发现,心气虚者淋巴细胞转 化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并发现其淋巴细胞内cAMP (环-磷酸腺苷 )含量增高,可能是细胞免疫功能 低下的机理之一。但廖家桢等认为,这种细胞免疫 低下可能是虚证的一个共同变化。 生化测定:罗陆一等人测定发现,与正常健康人比 较,心气虚患者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 性显著降低而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显著升高。 由于超氧自由基对心肌有细胞毒作用,而SOD对此 有保护作用,故认为心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中的 SOD则可看作是“心气”的分子物质。
在心藏神方面,心血作为化生“神”的物质基础,是必不可
少的。神属阳,血属阴,阴阳之间必须相互化生,相互依存, 并维持其某种平衡。一般地说,心神的运用,是要消耗心血 的。只有心血充盈,不断地为神的作用提供能量物质,神才 能健旺而不乱。但用神过度,则心血消耗太多,易致心血亏 虚。且频繁用神,神劳过度,心血不继,也将导致神伤,故 凡心悸、失眠、多梦、思维迟钝、记忆减退等症,往往与心 血不足有关。 在心血与心神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心气。心神 实际上是由心气升华而呈现出的一种高级生命功能,而心气 又是从心血中升华出来的。因此血、气、神(也叫精、气、 神)三者,是生命总体表现上的三个气化环节,前人称之为 “三宝”。人体所有气化活动,至血、气、神的相互化生, 而达到极点,故《内经》有“血气者,人之神”的说法。
(2)心血
心血,是指存在于心的血液,它对心起着营养和滋
润作用,是心维持其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几种基本物 质(气、血、阴、阳等)之一。但历来容易把它和心 主血混淆起来。应该明确的是,心主血的“血”, 是心的功能活动作用的对象,实际上它是周身之血, 而不只是“心血”。心主血,则将血液运行而达于 周身,至肝则养肝,是为“肝血”;至肺则养肺, 是为“肺血”;至脾则养脾,是为“脾血”;至肾 则养肾,是为“肾血”;至心则养心,是为“心 血”。但“心血”的决定因素不只是心主血一个方 面,诸如肝藏血、脾生血统血等,都对“心血”能 否充盈滋养心脏有重要影响。
更多的学者从“心气虚证”角度来研究心气。他们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了心气虚证的本质和客观指标。 心功能检测:樊良卿等采用心机图研究发现,冠心病心气虚 者左室排血时间缩短,认为心气虚与左室功能密切相关。史 载祥等采用同样方法检测了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状态, 得到相似结果,亦证实心气虚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功能 不全。李绍芝等人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心气虚者心输出 量明显减少。唐巍等采用核听诊器检测发现冠心病心气虚者 心舒张功能异常改变在先,而收缩功能改变在后,与心气虚 表现的轻重程度相一致。
心血涵养心脏,则对心主血和心藏神均有重要作用。
在心主血方面,心血主要通过与心气的相互化生, 间接地推动血液的运行。因为推动血液运行的直接 动力是心气,而心气与心血是相辅相成的。杨振平 等的实验研究发现,在静息状态下心血虚组的左心 室功能(STI)主要指标测值与正常人组比较没有显著 性差异,而负荷试验后,心血虚各项指标有了较大 幅度变化。也就是说,心血虚血不养心,可以导致 心主血脉功能低下,但它不似心气虚时直接而明显 的减弱,通常只是处于潜在的功能低下状态。


核听诊器又称“伽玛心脏功能仪”,是一种非显象法核素心室造影的小型单探头 装置,将探头置于心前区,探测示踪剂在心腔内随心室容积的变化。根据心室容积 曲线,计算心脏各功能参数。主要用来获取心输出曲线和放射性心动图,测量心输 出比、射血分数等几十个重要的心功能参数。
血液流变性检测:由于心气虚,则血行无力,往往
甚少。那么“心气”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从心气是 人体元气的一部分来看,那么它是指一些特殊的精 微物质。但事实上,从古到今许多医家更习惯于把 心气理解为心的功能。不仅是心气,以下将要讨论 的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也是如此。现代的教 科书又从“功能”退回来,但并未退到“物质”, 而是退到此二者之间,提出“动力”的新概念,认 为心气是完成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指心主血)的原动 力。
(二)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 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 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 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 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 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 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 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 为心气。
()心阳
心阳是与心阴相对的另一种基本物质,它的作用也和心阴相
反。心阳的作用主要是温养心脏,并激发心的生理机能,制 约心阴而不使过于抑制,从而使心的搏动能够适应人体功能 活动的需要。在心的主血和藏神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 挥了重要作用。在血液运行中,一方面需要心气和心阳的推 动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心阳的温养,使血液保持流动状态。 当心阳不足时,阳虚则寒,寒则血凝而不能流,形成心血瘀 阻。在神志活动中,一方面需要心血和心阴的滋养,才能化 生心神,另一方面需要心阳的温煦激发作用,才能振奋心神, 使人神清气朗,精神健旺。当心阳不足时,不仅表现为形寒 肢冷,而且使人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
主要参考文献



[1]屈松柏· 心脏病人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候特征探讨[J]· 湖北中医杂志,1995,(3):2426· [2]林谦· 心气虚证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78-81· [3]王金荣· 339例老年心虚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45· [4]黄碧群· 心病气血辨证超声心动图参数分析[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3):13· [5]柳文仪· 心气虚证超声心动图观察[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2):744· [6]廖家桢· 冠心病心气虚证临床微观辨证初探[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2-6· [7]李绍芝· 心气虚证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初步研究[J]· 中医杂 志,1988,29(2):130-132· [8]俞兵· 心虚证患者心钠素水平的初步观察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9,9:526-528· [9]贾宝善· 冠心病心气虚与核听诊器检测心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J]· 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7,7:203-205· [10]唐巍· 冠心病心气虚与核听诊器检测心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J]· 中医药学 报,1986,(6):17-19· [11]刘庆寿.心气虚证的影像学初探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5):321323
心阳与心气是有密切关系的。一般认为,临床上的心阳虚证
多由心气虚证发展而来。拘句话说,心阳虚是心气虚发展到 严重阶段的表现,心气虚是心阳虚的早期经过。所以,心气 虚者可无心阳虚的表现,而心阳虚者必兼心气虚。 由于心为君主之官,具有对一身的主宰作用,而这种作用 除了通过心的生理功能来体现外,还通过心阳的温养作用来 体现。肾阳虽为一身之阳的根本,必须经心阳的鼓动方能通 达全身。前人将心比作天之太阳,所谓“离照当空”,万物 赖之以温。又心在五行属火,火能生土,其实主要是通过心 阳温暖脾土,融化水谷。所以临床上可见心阳衰者,往往整 体机能衰退,尤其是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首先减退,从而进 一步影响元气的化生,使病情变得复杂而难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