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民性与“中国式管理”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感

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感

中国⼈的国民性——有感 今天有幸,读到了林语堂的《中国的国民性》,感触颇深。

愿与⼤家分享⼀下。

原⽂附录如下: ⼀ 中国向来称为⽼⼤帝国。

这⽼⼤⼆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

⽼字易知,⼤字就费解⽽难明了。

所谓⽼者第⼀义就是年⽼之⽼。

今⽇⼩学⽣⽆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负的。

⽆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

国家和⼈⼀样,总是贪⽣想活,与其聪明⽽早死,不如糊涂⽽长寿。

中国向来提倡敬⽼之道,⽼⼈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理上⼀种成功,抵抗⼒之坚强;别⼈都死了,⽽他偏还活着。

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或死于⽕,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他能保⾝养⽣,终是胜利者。

这是敬⽼之真义。

敬⽼的真谛,不在他德⾼望重,福⽓⼤,⼦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个⽼丐,看见他寒穷,⽆⼦孙,德不⾼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的精神。

所以敬⽼是敬他的寿考⽽已。

对于⼀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还有更可怕的⽂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中国今⽇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

这种地⽅,只可意会,不可⾔传。

同时⽼字还有旁义。

就是“⽼⽓横秋”,“脸⽪⽼”之⽼。

⼈越⽼,脸⽪总是越厚。

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家⼤,脸⽪也⽐⼈家厚。

年纪⼀⼤,也就倚⽼卖⽼,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

张⼭来说得好:“少年⼈须有⽼成⼈之识见,⽼成⼈须有少年⼈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辈,⽽⽼辈襟怀不如少年。

少年⼈志⾼⽓扬,鹏程万⾥,不如⽼马之伏枥就羁。

所以孔⼦是⾮常反对⽼年⼈之状况的。

⼀则⽈“不知⽼之将⾄”,再则⽈“⽼⽽不死是为贼”,三则⽈“及其⽼也,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是骂⽼⼈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

中国的国民性对法治的影响

中国的国民性对法治的影响

中国的国民性对法治的影响作者:闫瑞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中华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特别是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人民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并反复出现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如重人治轻法治,超脱老滑,遇事忍耐等,这些国民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

关键词国民性国民性的概念法治人治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011-02一、国民性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国民性”这个概念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分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是否应提出“国民性”这个概念本身存在很大争议,一些人根本反对这个概念的提出。

这其中包括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尽管有比较多的人有某种性格,但不能说这就是国民性。

因为按字面讲,国民性应该是全体国民都具有的性,这是不可能的,在阶级社会里,即使同一阶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一样的思想。

另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性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本性,不是天生的遗传性或什么“根性”,而是在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陈规陋习,应叫“国民积习”,它包括两个方面:小农经济养成的不良习惯,如愚昧、守旧、怯懦、盲从、散漫、迟缓、安土重迁、没有时间效率观念;专制主义压迫下形成的不良作风,如讲亲亲、重亲属关系、家长作风等。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性乃“为某一民族所独有,对同一民族而言为共相,对外民族而言则为特质”,我们无法确定哪些是中国人独有而外国人没有的,所以这个概念的阐释具有片面性而不成立。

对于第一种意见,笔者认为,“国民性”这个概念从字面上讲并不是指每一个国民都具有的性,这个概念在五四时期提出仅仅是为了研究国民性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仅仅指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性。

而且,从研究意义这个角度来讲,企图论证某一种国民性是所有国民均具有的,然后再来对问题进行研究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首先,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提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比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人情关系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我看来,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地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特点,比如善于折中、注重情感、重视面子等。

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独特方式。

最后,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比如内敛、含蓄、重视群体等。

这些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精彩之作,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也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五个思考经过一课堂的讨论在听取同学们关于‚中国式管理‛的不同见解,借助同学们的见解,结合了自己大学以来读过的相关书籍,也算是碰巧在那天讨论完了之后看了一篇新闻,那几天,网上热炒中国设计生产制造的大飞机C919,其中里面有关于‚国产‛的答疑激发了我关于‚中国式‛,‚中国的‛思考,所以我想借助于自然学科角度源起的角度和哲学源问题的角度来探讨有关‚中国式管理‛的有关问题。

1.对于‚中国的‛界定首先我想我们有必要界定清楚,到底什么的才能被称之为‚中国的‛?在阅览了有关中国式管理的相关著作之后,我还是认为没有谁说清了‚中国的‛界限,鉴于此,我想用一些发散性的思维举一反三的阐述一下‚中国的‛,我想汉字、故宫、天安门、长江、黄河、钓鱼岛、台湾是‚中国的‛这是毫无争议的,因为没有人会质疑他们是‚中国的‛属性,因为他们界定属性很明确,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隶属于中国,当然,把这种思维移接到管理学上多少有些机械,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可言。

但就像刘文瑞认为的,‚管理学自诞生那一天起,泰勒就有使其自然科学化的倾向,而自然科学是没有文化特色的。

任何人都不会区分‘中国物理学’和‘美国物理学’,但是,现实的管理活动却有着明显的国家、民族、区域、人群等不同特色:日本管理不同于美国管理,中国管理不同于俄国管理,这都属于常识性经验。

‛因此,除非一个学者选择研究美国管理现象,且选择的是纯粹的美国样本,否则他就不得不面对所谓‚中国特色‛的问题,他必须思考各国现实管理活动在表象上的明显区别是不是本质的,是否存在普适的规律,以及如果存在,它与中国特定情境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如果不做这种思考,就有可能‚把带有文化色彩的管理经验当做普适的管理原理‛,或者相反,‚把文化本身当做管理‛。

[1]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很多人在一本正经地坚持中国没有管理学,那么我想这是基于把管理学视作一是因为它源起与西方,二是把管理学立论在科学的管理工具,手段等等等上,那要是从这个角度去来解释、立论管理学,毫无争议没有人会认为中国有管理学可言,但是事实真的这样的吗?所以反之关于中国式管理,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也只不过是基于某一个角度来对管理学在各个地方的实际运用的一种描述而已,而完全没必要上升到有没有中国式的管理的狭隘的民族主义问题上。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中国式管理”究竟为何物?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管理无所谓中式、美式、欧式、日式的区分。

各国应该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譬如战略工具、生产管理、营销方法等。

但因文化的差异,各国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差别。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定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

所以,从管理科学看,没有中国式管理;从管理哲学看,又有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的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

中华文化,以孔、孟为主流,掺以老、庄的自然思想。

而对管理最具影响的,在其注重‘务实’、‘中庸’,以及‘不执着’的态度。

这同时也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三大特征。

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大略划分为三个阶层,则有:执行层首重‘务实’,只要大家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实实在在遵照既定的计划去执行,便见功效。

管理层除了务实之外,尚须‘不执着’,因为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变迁,如果凡事依例而行,固执以往的经验,必然无法因应时、空变化所产生的种种压力,为了权宜应变,以求制宜,就应该‘不执着’,这是中阶层主管最重要的一种素养。

决策层既务实又不执着,仍然不足以保证所有决策皆合理,必须切实把握‘中庸’的道理,务求在变化多端的各种状态中,达成其合理的决策。

可见‘务实’、‘不执着’、‘中庸’,一层比一层困难。

‘中庸之道’,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是儒家融合道家思想的的结晶。

中庸之道的管理,亦即‘中道管理’,就是现代所倡导的‘合理化管理’。

既然中国式管理即为‘中道管理’,我们不妨称之为M理论。

M即‘人’(Man)、‘中庸’(Medium)与‘管理’(Management)的字首。

中国式管理重人,也重视中庸之道,刚好都涵盖在内,尤其从字形看来,它更是左右均衡,十分切合‘中’的特性。

中国式管理的的三大观念支柱中国式管理强调变动性,或者说是弹性。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方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和创新,而中国式管理也应运而生。

中国式管理是指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

与传统的西方管理方式相比,中国式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尊重、关怀和信任,通过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一、中国式管理的起源和特点中国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里,封建皇帝统治下的国家和官僚机构,采用的是家族式、官僚式、父母式的管理方式。

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是以家庭作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管理关系和企业中员工之间的管理关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官僚式管理方式是以官僚机构为基础,在机构内部建立相应的层级和职能,以此来实现对员工的管理。

父母式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在家族式和官僚式的基础上的,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会表现出亲切、关心、慈爱和理解的态度,从而使员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者的意图。

中国式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管理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员工视为公司的宝贵资源,始终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团队协作精神。

中国式管理不仅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还强调员工之间的关系。

管理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员工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改善企业的工作氛围。

2.注重道德和信任中国式管理更注重道德和信任的建立。

中国人一直注重自律和诚信,这种传统的道德准则在中国式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管理者会通过自己的榜样和其他方式来促进员工自律和诚信,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关系。

3.宽容和理解中国式管理更注重宽容和理解。

宽容是中国文化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会以宽容的心态对员工的错误和失误进行处理,相信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改进不足之处。

理解是中国式管理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管理者会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的了解和关注,建立起彼此的感情和信任。

中国式管理精要

中国式管理精要
一、中国式管理的含义
1、中的意思,是合理。凡事求合理,是中国人特质。
2、中国式管理,便是合理化的管理,务求管得合理。
3、应该管的才管,管的方式要合理,即中国式管理。
二、首先要有共同认识
1、管理必须和自己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有效。
2、对中国人、中国社会,要有深一层的体认和理解。
3、合乎中国人性格的管理,必须有更为优良的成果。
五、先孕育出合用制度
1、逐渐形成,需要多少建立多少,不必刻意求齐全。
2、由下而上,各单位自己去讨论,反正很快会调整。
3、保留弹性,以适应内外的变数,在法中衡情论理。
六、在团队中完成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有本事,才能够充分表现能力,使大家乐于接纳。
2、有理想,必须充分了解现况,才能够有效地实现。
3、能调整,在动态的环境中,适时应变求生生不息。
三、把自己的定位做好
1、基层员工,以“务实”为主,遵守规定照章行事。
2、中高干部,以“应变”为主,合理应变以求制宜。
3、企业总裁,以“前瞻”为主,随时抓住市场变化。
四、培养敏锐的第六感
1、总裁的主要职责,在领航、掌舵,方向感要准确。
2、五官的感觉会骗人,一切依据有形来判断会上当。
3、第六感最可靠,但是很不容易运用,要多多磨练。
十一、凡事务求慎始善终
1、慎始,指谋定而后动,必须和干部互动、好商量。
2、让干部先开口,才听得见不一样的声音、好意见。
3、慎始不一定善终,必须重视过程中阶段性的调整。
十二、无为才能够无不为
1、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让员工能全力发挥。
2、 无不为才有效果,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是什么意思?一中的意思,是合理。

凡事求合理,是中国人特質。

二中国式管理,便是合理化的管理,务求管得合理。

三应該管的才管,管的方式要合理,即中国式管理。

美国式管理特色,四个字,紧张忙碌。

总裁累到没有办法洗澡。

美国人当到经理一天工作十小时,总裁一天工作12小时。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日本式管理,辛苦劳累。

日本人是集体主义者。

日本人摸黑上班,然后摸黑回家,小孩子干什么都不知道。

日本人做总裁,如果公司倒闭,总裁要切腹自杀。

全世界最爱面子的是日本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式管理,轻松愉快。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并不轻松愉快。

我们老祖宗的道理没有错,是我们做错了。

道理不会错,否则不会流传五千多年。

中国人讲“本事”不讲“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人的中这个字就是合理的意思。

合理主义,管理就是管得合理,合理大家就接受,否则就抗拒。

美国人的抗拒是argue,不停地讨论,把不同意见说出来。

日本会一再地用各种方式来让上司了解他。

中国人的抗拒是不吭声,然后把你活活气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合理不合理在中国是变动的,在西方和是固定的。

做中国人最辛苦,因为环境太复杂。

在西方,合法就合理。

西方通过开车要系安全带用了很久,老百姓不让通过。

但是通过以后,他们全力配合。

恶法胜于无法,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绝对不遵守不合理的法。

公司都有制度,大家都不知道。

中国人的制度是不断变动的。

中国人的法律永远少一条,少的就是你要的那一条。

中国人绝对不违法,他只是做法律没规定的事情。

而且中国的法律相同一条有很多解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国人中国制中国化都是很宽松的。

中国人是理由专家,是世界上最会找理由的人。

中国人除非他心里服你,不可能用制度约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人讲情理法,合情合理,合理合法,合情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合理的目的是为了合法。

中国就是凡是都讲合理的国家。

什么叫中国式管理

什么叫中国式管理

什么叫中国式管理?依据大学之道来从事的管理,就叫中国式管理。

就是合理化管理;(各国合理的标准不一样)成功的管理;管理要现代化是自己的管理要现代化,不是盲目移植别人的管理。

管理一定要制度化,但是制度化管理一定不是好管理。

大学之道以前被当做一本修身养性的书,其实他更应该是一本管理书籍。

中国人只理会那些合理的制度,那些不合理的制度,我们根本不理会。

干部就是处理那些依法行不通、模棱两可的事情,依法行得通,员工就处理完了,处理不了的事情找你,你还说依法办理那就是笑话,就是官僚了。

中国的制度可大、可小、可松、可紧。

中国人的思维是有深度、有层次的,而不像外国人的思维是平面的。

美国式管理:(以事为本)1、核心能力本位:中国人会承认运气不好,他就是不承认没有能力;你告诉一个中国人你能力不足,他比谁都火大。

我能力不足,你做给我做看看,你不做给我看就算了,还说我能力不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承认我的能力不足。

我们会说,先来回到了,运气不好了,这些不是真心话,是安慰的话,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能力不足;中国人之福气有本事的人,我们不欣赏有能力的人;当我们讲到没人很有能力,这句话机几乎都是不好的话,你要小心哦,他有能力,他很可怕,我们说这个人有本事,有本事我就服了么。

中国人讲我有能力,但是不够;美国人讲,我有能力,就够了,他们比较单纯,我们有能力的人经常死的快,所以说见不得人家好啊,好人不能出头啊,多错了,中国社会,没有一个人会受委屈的,就是你有没有本事而已。

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要加上表现的让大家很欢迎,他就是本事;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一表现所有人都要打击他,就表示他没有本事了,只有能力而已了;2、依法办理一刀切法有不周到的地方,法经过文字后就开始扭曲了,完全依照法,就是不负责任了。

中国人是合理处理事情,依法很多人不服,你这什么规定,你家的规定,你这种规定算什么规定。

3、短期考核美国一般是一年考试,中国人是十年、百年。

就一个短期考核,害死后面人。

中国式管理糟粕十看点

中国式管理糟粕十看点

中国式管理糟粕十看点由于中国式管理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缺乏深刻的洞悉,因而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当前的历史形势。

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本质是“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而中国式管理却以“第一次现代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尽管中国式管理也谈全球化,但由于缺少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对全球化的理解是片面和不深入的。

这决定了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指点中国的未来。

从全球化和后现代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中国式管理理论,至少存在以下十大糟粕: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一:“中国中心论”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理论,都是“中国中心论”的体现。

所谓“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不过是“洋为中用”思想的翻版。

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在面临“第一次现代化”时不成熟的思想。

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摆脱不了这种误区,实在是一个大国的悲哀。

“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本质,将是以“大我”观念代替“小我”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

也就是,首先要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与世界已不可区分。

因此,刻意强调“中国式”是一种新形式的“闭关锁国”。

它的危险是,将再一次把中国隔离于世界之外。

尽管一些相对理性的中国式管理言论认为,中国式管理需要具备与国际管理学对话的能力,但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

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

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

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

在此种状况之下,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

因为,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

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

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式管理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

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走入歧途。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应用易经的道理,充分掌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对于世界大同的远景最为合适。

中国人有原则,却重视因时、因人、因地、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地没有原则。

中国人不明着说求新求变,实际上却不断地求新求变。

至于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和西方人的现代化毕竟有所不同,不能够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代化。

不当面顶撞,却暗地里自己去调整,看起来十分服从、实际上有自己的主见,这才是中国人的实际情况。

中国人害怕权威,并不敬重权威,当然不可能绝对服从。

中国人比较喜欢在私下单独说出不同的意见,而且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乐于接受。

会前、会后比较容易沟通,开会的时候反而很不容易沟通。

认为中国人把过错推给别人,不喜欢由自己来负责、不错、从表现上看,中国人确实如此。

实际上中国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只不过是保住自己的面子,表面上抵挡一下。

暗地里、私底下自己检讨、好好改进,才是实质上的自我反省。

真正的责任,到最后应该谁负责就由谁负责,谁也推不掉。

先在表面上推一下,对自己人也比较好交代,至少不公开连累家人,结果如何是以后的事情。

这种虚推实反省的做法,也是阴阳互动的易经道理。

管理一方面讲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

因为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却是内在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

管理者先求修己,感应被管理者也自动修己。

双方面都修己,互动起来,自然更加合理。

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要和对方讲道理,不忘先给足面子,这是中国人有情的表现,至为珍贵,不要轻易忘掉。

处处克制自己,时时提醒自己,任何人都可能有糊涂的时候,不可以一下子就把他逼到死胡同里,使他没有自动改善的机会。

这种态度称为自律,自己管制得恰到好处,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麻烦,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自觉受人敬重必须自动讲理,自律并敬重他人应该给足面子,自主地提高自动自发的精神,便是修己的三大要领。

中国式管理的要义

中国式管理的要义

中国式管理的要义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管理,之所以提出中国式管理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原因不在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物的区别,而主要在于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心理特征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中国式管理的目的也是针对于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心理特征的管理,以确保国内组织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程度发挥。

由于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组织价值创造的最大化,所以于中国式管理探求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在已有的物质条件下,如何使由中国人构成的企业组织价值创造的能力最大。

根据中外研究成果,对于一个组织来讲,组织成员的行为意识与行为特征大致可以分为自私性行为和组织化行为,而组织成员这两种行为的表现程度将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对于每个组织来讲(包括国家、军队、宗教、学校、企业等),组织成员只有在下列组织化行为占主导的状态下才更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1.对集体意识观念的接受;2.对组织规则的高度遵从;3.在组织规则指导个人的创新与自我利益的争取;4.与他人协同创造整体价值以增加自我的价值;5.保持高度的进取意识与责任意识。

以上5个方面是任何一个高效组织的成员所必须具备的。

作为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企业,除了要具备上述的5个条件外,员工的组织行为的需要再具备以下的特征,才更有利于组织价值的创造。

1.绩效意识而非情感、地位、关系意识;2.协作竞争意识,而非好人主义和排他主义;3.细节意识,而非粗旷意识;4.职业化意识,而非情绪化意识;根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成果总结,中国国人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好攀比,不管原因,只管结果,只要结果不好就不乐意;2、组织意识不强,以家族为依托的自我意识强烈;3、规则意识弱,强调灵活;4、做事不注重细节,不讲求严密,科学性思维弱;5、勤劳,善于吃苦、对发展与财富追求的意愿强烈;6、讲求人情、关系、情绪化强,经常以人的关系感觉处理事情;7、说话与行动的两面性;8、屈从性与隐忍性;9、仁爱与进取;10、好面子、侠义;11、务实,不迷信信仰;对于国人以上的行为特点,其组织价值创造的有效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中国式管理: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中国式管理: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所讲的中国式管理,是指中国式的。

所谓中国式,是指这些企业是中国企业,管理者是中国人,是按中国人认可的理念、规则,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管理。

说句大白话,就是我们周围众多的中国企业的管理。

这些年来,中国式管理日益引起企业界、学界重视,甚至外国学界都日益重视。

几年前,中国一位学者陈春花教授的一本书描述了中国大陆企业中国式管理的特点,她认为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的文化理念加西方的管理技术。

这本书影响很大,引起不少讨论。

同时,还有很多台湾学者专家在中国大陆出书讲课,介绍讨论中国式管理的各个方面。

最近几年,一些重要的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界团体和著名的大学也日益重视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甚至组织了专门的研究组进行研究探讨。

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中国式管理?据笔者观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希望了解中国优秀企业成功发展的原因。

这实质上也反映了许多人希望从企业层面了解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或者说“秘密”。

这毫不奇怪,企业是经济的基础,不了解中国企业,怎么可能了解中国经济呢?其二,希望学习这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提升自己。

许多中国企业希望学习成功发展企业的经验,促使自己更好的发展,许多外国企业也希望了解之,无论这些企业对它而言,是合作者或竞争者、先进者或追赶者。

其三,通过研究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探讨企业发展和管理的理论、模式及规律,从而对理论发展做出以中国企业实践为基础的贡献。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学者关心中国式管理的重要动因。

在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前两种原因可能是主要动因。

在各方面日益关心中国式管理的同时,质疑也同时出现。

一些人提出不存在中国式、日本式、美国式管理,认为优秀企业的管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还有些人认为中国式管理有中国式特点,就是中国的文化加西方的管理技术,值得研究,但未必值得那么关注,因为文化不易“跨国界”,而管理技术是共通的、可复制的。

还有人认为,中国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国际竞争力还不够,目前还处于学习追赶阶段,过多强调中国式管理可能会增加盲目性,不利于学习。

浅析中国人的“国民性”

浅析中国人的“国民性”

浅析中国人的“国民性”浅谈中国人的“国民性”内容摘要:作为中国人,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了解自身的劣根性,了解中国人如今在人格上的现状,才能让我们中国社会尽早走向更加文明的社会。

如果不深入研究探讨,我们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久了,就会觉得所有的事情,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如果我们不与其他更文明的国度相比较,我们是不会发现我们丑陋的一面的。

揭示国民性的丑陋,不代表不爱国。

正是因为爱国,所以才要揭示。

关键词:劣根性现状丑陋爱国揭示引言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或许我们会缺乏清醒的思维去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优与劣;沉浸在各种宣扬中国传统美德中,或许我们就那么天真地认为我们民族就是最好的。

可是,我们要清楚地明白,一个政党若想要在人民心中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它就要从文化、思想等方面把我们的思想禁锢了。

然后,不断地宣扬一种有利于政党统治的思想,让我们好好地服从于它,被它统治。

显然,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认同感。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爱国,要爱自己国家的文化。

可是,我们现在都长大了,都应该有理智的判断力。

我们要培养自己区分好与坏,优与劣的能力,不能总是一味无知地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开始要认真分析,我们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值得我们继续提倡传承的,有什么需要我们认识到并且改进的。

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必然要爱国,要爱我们的祖国,要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思辨能力。

但是,发现文化中的劣根性,进而从自身做起,告诫别人,从每一个小中国人做起,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好。

这才是正确的爱国方式!一、什么是“国民性”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又是国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

两者发福交错影响,经历历史积淀,就形成为国民性。

闲话 中国人的国民性

闲话  中国人的国民性
闲话
中国人的国民性
什么是国民性

一国国民占主导地位的性 格特点
一、饮食: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个体意识
二、面子与人情:中国人做人问题
重人前而轻人后 重Biblioteka 衣而轻内衣 重礼服而轻便服
三、家国一体:家本位与家伦理
民族是家庭的放大,朝廷是家庭的升格, 国家是君王为父,臣民为子的“大家庭”— ——家国一体
四、婚恋
无爱婚姻——结婚不以爱情为前提,婚后不
以爱情为旨归,离婚不以感情破裂为条件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溺爱与戾爱
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

如何实现中国式管理与人性化管理

如何实现中国式管理与人性化管理

第一讲究竟有没有中国式管理一、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有三种说法1、有人认为没有--管理就是管理,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

所以说没有中国式管理。

2、有人认为有--管理离不开文化,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管理当然就不同。

所以说有中国式管理。

3、有人认为:有也对,没有也对--管理的工具是一样的,只因使用的人不一样,所以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罢了。

二、不必过分强调中国式管理1、如果为了面子,这没有什么必要。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跟随面子没有多大关系。

2、如果为了爱国,这也不是办法。

因为爱国之心人人都应该有。

但是,也不可心盲目强调,说人家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

3、如果为了信心,也不该如此。

因为,如果真有中国式管理的话,也要行之有效才行,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

4、谈中国式管理,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因为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价值。

谈中国式管理,对人来讲应该是最高的智慧,这样才有收获。

三、认为有中国式管理和没有中国式管理,都有相应的道理1、原因之一:人都是大同小异的。

2、原因之二:全世界的管理目标都一样,都是要把工作做好,赚取利润,达到目标。

但是各国的气氛又是不一样的。

3、原因之三:管理的工具是通用的。

例如:电脑和报表,全世纪都在用,而且学就会,但是成效却大不相同。

4、站在使用起来巧妙各有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管理是各有一套,特别是中国人。

中国人善于创新,对于一种原则,会因为各自的实际环境而有不同的变化。

四、从硬件看,没有中国式管理1、硬件是指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

管理科学全世界都一样。

2、从管理的层面来看,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

五、从软件看,事实不容怀疑中国式管理的存在1、软件是指管理哲学,它是指人的思想。

管理哲学看不见、摸不首。

各国人的想法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管理哲学就不同,因此表现的的管理行为也就不同。

2、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

浅议中国式管理

浅议中国式管理

浅议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是指在我国及海外华人企业中,在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同时,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结合运用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的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也离不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效的管理方法都是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这是因为管理哲学具有民族性,地区性,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观与价值标准,而价值观的取舍在管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所处的民族与地域,更与其拥有的文化背景相关,因此,中国式管理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具有以下若干特点:1. 追求安定有序、圆满和谐的完美境界。

管理离不开文化,而儒家文化对中国式管理的形成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历来主张“和”这一观点,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观点出发,很容易发现当今中国式管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一,追求安定、有序的运行状态,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安定之后才会强大,安定之后才会富裕,富裕之后才会想精神上的满足,康而求知求美,是顺乎理义的事。

安定是中国式管理的前提,一切管理的功能都在于安人。

其二,要求圆满、均衡、和谐的管理境界,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中庸”思想表达的是追求圆满、均衡、和谐的合理化境界。

要避免“过”与“不及”,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即无论人、事、物、地,都要求其“适当”、“适宜”,也就是“恰到好处、刚刚好”。

“中”的就是没有过分和不及,没有过长与过短,也没有忽左,及忽右,因人而变,因时而变。

换句话说,圆满是追求一种无缺,完美的境界,即管理的效果就是实现企业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均衡则是要在管理中兼顾各方的利益;和谐则要求内心的欢愉,生活的充實,行为的和气,鼓励礼让,合理地化解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享博客> ERP后行者> 研发论述> [原创]中国的国民性与“中国式管理” (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 2009-10-23 16:18:10
[原创]中国的国民性与“中国式管理” (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
在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段“活字印刷”的表演,一个个字模起起伏伏地变化着,当所有一切归于静止时,场上出现的是一个大大的“和”字,相信大家对此都会有很深的印像。

那么奥运会开幕式上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字呢?在那么重大的场合,选择打出这样的特定的一个字,当然不会是张导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我们在此也不必去深究这个问题,但我们不得不说,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这个“和”字上。

“和”是以协商的态度,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来对待和处理问题,这里面同时有着妥协和坚持。

孔子在《论语》里所说“和为贵”,说明没有调和不了的矛盾,总会找出共同点的;“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各人在协调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各自保留意见的。

中国人做事,大事小事都是以协调为主来解决的。

就在国家事务的这个层面上来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和”,当前国家正在倡导的和谐社会,从上到下都在实践落实构建和谐。

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一贯持以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态度,采用灵活的方式解决国际事务;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就是一种灵活的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法,从而达到了共赢的目的;在对台湾问题上,为了统一大业,也是分别对待,求同存异,并不是简单的谁想吃了谁;另外,在钓鱼岛,南海诸岛、改革开放等问题上,无不透出这种“和”的思想,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以实现国家兴旺发展的长远目标。

在个人做事的层面上,中国人更是透露出那种灵活性。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下面这个例子:欧美人过马路遇上红灯,会主动停下来等绿灯来了才通过,即使当时并没有车子通过;而中国人过马路遇上红灯,如果当时没有车子通过,可能就会直接过去了事。

这并非陋习一句话那么简单,其实这也是由中国人的国民性所决定的,因为中国人做事往往会采取折衷的方法,而不是死守教条。

在中国人看来,过马路是目的,而安全是前提,在可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当然是可以过的。

中国人常说:“凡事好商量”,这就是一种和解协商的态度,总以为凡事总会有结果,不必较真,所以中国人在对待事务方面有时会不那么认真,这就给人一种散漫的感觉。

再举一个有关过马路的例子。

说是一个中国留学生,交了个所在国的女朋友,一次两人一起过马路遇红灯,一看没车就直接过去了。

女朋友于是想这个人连小规矩都不能遵守,觉得不可靠,于是便甩了他,此人深受刺激。

回国后,他又交了个中国的女朋友,又是过马路遇红灯,在没有任何车子通过的情况下,他规规矩矩地等到绿灯了才走过去,结果呢,中国的女朋友又甩了他,说他这人太死板,明明什么车都没有,还在傻等。

这是最典型的文化冲突事件。

地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个人选择的困惑;同样,企业受地方文化的差异的影响,也很容易迷失自己,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清醒地认识自身。

既然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体现了这种灵活的“和”的思想,那么,企业作为国家体制下的生产组织,同时也是由国人所构成的,当然在管理上彻头彻尾也都体现了这种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是与现代管理思想相违背的。

现代管理来源于西方,其模式已经在西方先进国家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得以证明是可行的。


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往往是灵活有余,规范不足,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管理,所以也有人因此就轻率地得出中国企业管理不行的论断。

中国有句古话,“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其实就是典型的重结果而轻过程。

国人向来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过程只是为目标服务的;西方重过程以求结果,或者说相对于结果而言,更重视过程,认定只有好的过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中国人做事,如果只知道按规则操作,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坏结果,而如果执行人强调自己是按规则操作,会被人认为是在推脱责任;而如果执行人没有按规则做事,得到的是一个好的结果,也许还会为他的灵活应变而受到褒奖。

在中国,“循规蹈矩”在决不是个褒义词,而“头脑灵活”却很有嘉许的意味。

中国人做事是讲诚信的,诚信是和之根本。

“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正因为相信这句话,相互之间抱着一种信任的态度,所以相信一切的事情也就好商量了。

中国人很多的问题都在饭桌上解决,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是谈判大师,能够把握协商的好时机,都知道选择在饭桌上人最放松的时候来协商分岐。

大事小事都可以在饭桌上协商,一顿饭下来许多问题也就解决了,甚至一些公司老总很大的生意就这么敲定了。

外国人对此可能不太好接受,总觉得太不正规,但国人确实是如此的,也觉得很正常。

当然,中国人做事,除了讲求诚信机动灵活以外,还很坚持原则。

中国式的协调决不是无原则的灵活,原则就是那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正因为有原则性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的管理在讲求灵活的同时却并不见得混乱。

例如,国家对于台湾问题,最终统一这条底线是不能变的,这是高于一切的原则性的问题,而其他一切都好谈。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许多管理者将实现生产目标作为一条底线,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只想着如何采用灵活快速的方法,却把一些管理规范性的东西给丢失了。

但是既然我们身处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总不能一味地指责国人的做事散漫,一味要求企业完全按西方标准来管理,在使用ERP上面也是全盘照抄使用。

我们还是要以中国人的“和”的方法来找出这种这两种管理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其实两种管理模式是各有优劣,中国化的管理灵活性高,对于特殊情况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缺点是如果执行过程有问题,最终没有获得好的结果,那追溯起来就比较困难,而且在涉及多方利益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有纠纷,那就会纠缠不清了;而西方的管理模式,由于注重过程执行,要求每一步的规范,通过强调过程来追求最终好的结果,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好,正常的加工效率会很高,但是正因为过于强调过程,在特殊情况下的执行就会显得不灵活,效率会较低。

我的一个朋友曾和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他们是一家服装企业,使用的是国外的一个ERP系统。

他说系统在处理质量问题时比较死板,一定要等到质量问题处理完了,数据记录才能打开,后续的工作才能继续执行下去。

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应用ERP时,由于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影响到了生产,甚至到了生产上不愿使用的地步。

朋友将其当结为国内的管理规范化的欠缺。

其实,国内企业的实际质量管理是比较灵活的,比方说用户企业发现一批货有质量问题,在与供应方在电话沟通确认后,就可以继续执行收货作业或生产作业。

质量问题的处理可以放在事后来处理,而且这种方法是双方企业都可以接受的。

这正是基于一种相互信任,相信事情是可以协商的,而且通过协商总可以找出双方可接受的处理意见。

这样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效率最高的,但可能引来的问题是,如果最终发生
了较大的损失,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而由于当初并没有书面的记录,那就会造成相互之间推卸责任。

不过,在国内,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的情况确实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在讲中国式管理时也要正视这个现实。

企业管理需要规范,这已经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来规范?而且如何在规范的前提下,又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中国式管理,当然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来实现管理。

我们知道,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存灵活性有余规范性不足的问题,然而,目前的一些ERP产品,却往往都是规范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这在实际应用中就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其实众多企业也想管理规范化,但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且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完全讲求规范是行不通的。

我们也知道,讲求灵活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没必要非得把任何的事情无论大小多少轻重都一概而论,都以同样的精力去管理,特事特办本来就是合情合理和非常必要的,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各方协商解决的,是可以走捷径的。

正因为当前的企业往往是灵活性有余而规范化不足,所以提倡管理的规范化,是每个企业者都愿意接受的。

但是,应该按企业原有的流程去实施规范化管理,而不是拿了另外一套规范硬往企业身上套。

这是因为,一个企业最初创立时,一定是不那么规范的,很多的管理模式都没有确定下来,只有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管理沉淀,各种管理模式才能逐渐固化下来了。

这个过程通常要经历三年左右时间,所以成立时间在三年内的公司倒闭的特别多。

在公司管理不稳定的基础上的企业本身也是不稳定的,等到企业的管理稳定了,企业的生存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企业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或者采用ERP系统,新模式对老的管理模式的冲击,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不稳定期,这种不稳定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在实施新的模式时,需要采用折衷的方法。

既然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经历多年积累稳定下来的,也是通过实践证明适应这个企业的管理的,所以首先要接受这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先将原来的管理模式通过系统运行规范起来,作为一种相对固化的可执行的规范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通过逐步完善调整到将企业的管理调整到新的管理模式上来。

这是一个由不规范转入规范的过程,将原始的企业流程经过提炼,并逐步改造提升,进而最终达到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这就要求新的管理模式或ERP系统有着很强的柔性,能够通过流程调整自我适应各种管理模型,并可以通过企业的自我改进来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流程。

中国式的管理,一定要在规范性前提下,又能实现相应的灵活性的管理,以顺应中国的国民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