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合集下载

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

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

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
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有很多,例如:
1. 《史记》- 司马迁: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的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2. 《诸葛亮传》- 温发权:本书介绍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成就、军事策略和个人品格等。

3. 《康熙大帝》- 二月河:该书描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文化政策和对国家的贡献等。

4.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这是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通俗读物,以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明朝的皇帝、官员和百姓等。

5. 《曾国藩》- 唐浩明: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名臣曾国藩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军事成就和个人品格等。

6. 《朱元璋传》- 吴晗:本书介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斗争和对国家的贡献等。

7. 《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 王晓磊: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武则天的一生,包括她的政治斗争、文化贡献和个人生活等。

8. 《红顶商人胡雪岩》- 高阳: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著名商人胡雪岩的一生,包括他的商业成就、政治斗争和个人品格等。

9. 《李鸿章传》- 梁启超: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名臣李鸿章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军事成就和个人品格等。

10. 《慈禧全传》- 高阳: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太后慈禧的一生,包括她的政治斗争、文化政策和家庭生活等。

11. 《雍正皇帝》- 二月河:该书描述了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文化政策和个人品格等。

除了以上这些书籍外,还有许多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建议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书阅读。

中国古代古籍名著推荐15部

中国古代古籍名著推荐15部

中国古代古籍名著推荐15部中国古代古籍名著15部1、“四书”“五经”“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等人。

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4、《尚书》《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

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佶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2经部、史部、类书、丛书、辞书

2经部、史部、类书、丛书、辞书

•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 词典。例如:
• 如、適、之、嫁、徂(cú)、逝,往
也。(释诂) • 克,能也。(释言)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释 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释训” 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 绵词。
•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 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 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 室器物的名称。例如: •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 (五)《乐》
• (六)《春秋》三传
•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
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 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 • 据《汉书· 文艺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 《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 《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
唐 代 第 一 部 类 书
明 代 规 模 最 大 的 类 书 清 代 的 大 类 书
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
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 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 (四)“三礼”
• 1、《仪礼》
• 原名《礼》,记载古代礼
制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
• 主要记载了贵族子弟成人、
结婚、交往的礼节,国君、 诸侯、大夫等的活动,以及 丧葬祭祀的礼节。 •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 授杨天宇著《仪礼译 注》
• 稗史: • 古代稗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采 录民情供统治者参考,所以后世一般称杂记闾巷风 俗、遗文旧事的史书为稗史。

推荐40本好看的历史书籍,喜欢历史的朋友不要错过

推荐40本好看的历史书籍,喜欢历史的朋友不要错过

推荐40本好看的历史书籍,喜欢历史的朋友不要错过在这里推荐40本历史类书籍,推荐的都是相对比较通俗的,趣味性强,便于阅读的。

当然,推荐的都是作者水平比较高的,一些网络文学和快餐历史的著作不在本推荐之列。

再就是,二十四史就不推荐了,毕竟是文言。

还有一些用偏文言文写作的也不推荐,比如陈寅恪的书籍。

还有偏学术的,比如张国刚的《藩镇研究》等等。

原创不易,谢谢!1、资治通鉴启示录作者:张国刚张国刚老师的小书两本,2019年出版,到2020年已经是第4版了,可见这本书有多火。

作为唐朝藩镇研究的奠基人,写这样的书也是信手拈来。

《资治通鉴》太大了,作者从中选择了骨干,把每一段的核心人物拿出来,以人物为中心来讲。

并以此展开,效果十分不错。

2、战国史作者:杨宽称之为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为过,这本书本质上还是一本学术专著,但是并不妨碍普通读者阅读,甚至读起来还趣味性很强。

战国编年是存在很多误差的,《史记》中的有很多纪年同样是存在问题的,比如《史记》中关于魏国的编年。

所以编年就成为一项难度巨大且十分耗时的工作,光《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就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

首次在战国年代学方面,将原来分散混乱,年代讹误,真伪混杂的史料,梳理得有条不紊,真伪分明。

这本书也是当下很多写战国类通俗著作的重要“借鉴”来源。

杨宽3、何草不黄:《汉书》断章解义作者:鲁西奇《汉书》的解读并不乏著作,想要讲好,却是很难的。

作为一名历史教授,专业性自然是有的,核心是如何让读者能够更轻松的的阅读。

尤其是作者要做到深入浅出,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作者从皇帝的治世实践、侠客与儒生的世界、普通百姓的去解读那个时代。

4、波峰与波谷作者:阎步克“我们祈求人类理性的进步,尽管并不确实未来;同时在反观历史之时,无所回避,尽量正视并忠实描述。

”本书围绕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势力、政治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着重分析了政治势力是如何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

所谓“波峰与波谷”,用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度的起伏轨迹,其中秦汉是波峰,而魏晋南北朝则陷入低谷。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一、类书简介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

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

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

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

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

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1.综合性类书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

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

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

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

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

缺点是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

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

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

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

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

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

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

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第十章 类书与丛书概论

第十章  类书与丛书概论

第十章类书与丛书概论1、三国时代,《皇览》是中国类书的始祖。

2、唐四大类书:《北堂书钞》(现在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第一部)《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3、宋四大类书:《太平御览》(被称作辑佚工作的宝山)《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文学类书,上继萧梁《文选》)《册府元龟》(史料类书,宋代最大的一部类书)4、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5、余鼎孙、余经的《儒学警语》是丛书的始祖。

6、《四库全书》是最大的丛书7、《四部丛刊》是一部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四部备要》为聚珍仿宋活字排印丛书。

8、戏曲文献:毛晋《六十种曲》9、《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规模最大的收集最广的古籍丛书目录。

10、《四库全书》收藏地: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和紫禁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

第九章谱牒学概论1、《年谱丛刊》是第一部涵盖时间最长,收入历史年谱最多,规模最宏大,线装版本最完备的丛书。

2、《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研究清代家谱最为完整的资料。

第八章方志学概论1、地方志最早由梁启超提出。

2、《禹贡》是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

此书把全国分为九州,包含在《尚书》中。

3、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以“志”命名的志书,可以说中国方志进入成熟时期。

4、唐代最早纂成的地理总志《括地志》5、现存较完整的一部唐代图志是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6、《元一统志》完成了全国区域志的定型。

7、明朱棣颁布《纂修志书凡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地方志编撰的政府条令。

8、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河南通志》9、《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著录最多,参考价值最大,记载了收藏处的全国性方志目录。

10、《中国地方志集成》是一套国内外选收方志最完整、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大型方志丛书。

第七章辨伪学概论1、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提出著名的辨伪八法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惠栋《古文尚书考》崔述《古文尚书辨伪》丁晏《尚书馀论》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相互印证。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05文献的体裁

05文献的体裁

第三十课时文献的体裁(一)所谓丛书、类书、总集、政书等,就是文献的体裁。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类书,《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通)是著名的政书,《四库全书》、《二十四史》、《诸子集成》则是大型的丛书等。

文献的体裁,是就文献编纂形式而言的。

从文献的编纂形式上说,古典文献的体裁至少可分为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十多类。

(一)文书和档案1、文书文书,是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以及诏诰、奏议、文告、诉状等,如侯马盟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

●P458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前494~前489年)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之辞。

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时发现。

盟书又称“载书”。

诸侯和卿大夫举行盟誓活动,以盟书记录盟誓之辞。

盟书皆有数本,一本埋于盟所或沉于河,以取信鬼神,与盟者各持一,藏于祖庙或司盟之府。

出土的侯马盟书共5000余件,字迹比较清楚的有600余件,每件最少10余字,最多达200余字,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

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都有重大意义。

●P459吐鲁番文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古墓葬区出土的东晋到元代(4~14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纸质写本文书。

主要是汉文,也有古粟特、突厥、回鹘、吐番文等。

19世纪末,先后遭到俄、英、德、日等的掠夺。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陆续发表了一些吐鲁番文书的考释材料。

1954年科学院出版《吐鲁番考古记》,自1959年起,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墓葬区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清理。

吐鲁番文书的性质:(1)公府文书,有朝廷诏敕、律文、籍账以及各级军政机构的文牒;(2)私人文书,世俗及寺观之衣物疏、功德疏和其他各类疏,以及契券、遗嘱、辞、启、信牍等;(3)古籍,儒家经典、史书、诗文、启蒙读物;(4)佛教经论、道教符篆及其他宗教文书典籍。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

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

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

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

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

1000卷。

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

原书北宋时已散佚。

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

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

160卷。

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

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

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很多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1. 《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讲述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以八卦和六十四卦来解释世间事物的演化。

《周易》对于中国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录了从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篇。

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风俗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文学与音乐艺术有深远影响。

3. 《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的言行录。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教诲,包括道德、政治、教育和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和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创作。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巅峰之作。

5.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学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它详细介绍了战争的策略、战术和军事原则,并强调了兵器运用和智谋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对于世界军事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怀诗。

这部诗歌以屈原的个人遭遇和对祖国沉沦的悲愤为主题,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7.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为中心,描写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融合了诗词、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8.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冒险小说。

它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物西天取经修炼的故事,包含了众多笑料、寓言和哲理,对于塑造中国神话故事的形象有重要意义。

4类书与丛书汇总

4类书与丛书汇总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事类 赋》提要:“类书始于《皇览》。”
• 《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帝好文 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 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 览》。”
• 《皇览》因篇幅太大,传写不易,在南北朝时 已有缩编本、摘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 《唐志》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宋志》 则抄合本亦无著录,盖唐末五代间尽佚。
一、类书
• (一)何谓类书 。 • 类书是抄集群书之词、句、段、篇,分
类排纂,以供查检的工具书。
(二)类书的起源
•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 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 类书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有 “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 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 至今。
•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之外单 列“丛书”类,认为“丛书最便学者,为其 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 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三)丛书举要。
• 1、《津逮秘书》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种七百四 十八卷,明毛晋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收汉魏至宋元四部书籍,影响较大。
• 2、《武英殿聚珍版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 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 印本(其中《易纬》、《汉官旧仪》、《魏郑 公谏续录》、《帝范注》系武英殿刻本)。多 系从《大典》辑出之书。
• 《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 寸。帝奇之, 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 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诛乃止 。 ”
• 六朝时编纂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炫博。同时与 文学创作上讲究用事与辞藻密不可分。
• 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 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物土产之美,山 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则某某,必加穷搜 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 而一成之后,传播遐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 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中笥,作志书、类书读 也。”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一、类书简介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

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

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

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

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

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1.综合性类书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

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

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

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

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

缺点是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

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

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

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

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

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

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

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丛书和类书的例子

丛书和类书的例子

丛书和类书的例子
丛书,是指一系列的书籍,通常由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题构成,例如一套小说、一套科学丛书等。

类书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丛书,它将某一领域的各种知识整理成册,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

以下是关于丛书和类书的几个例子:
1.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大型编书项目,它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2. 《永乐大典》则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部大型类书,它将各类知识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3.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人民文学》则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个重要刊物,它以发表人民文学作品为主,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

这些书籍和刊物都是中国文化和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参考.doc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参考.doc

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由纪昀编撰于乾隆后期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对传世古籍的一次总整理。

全书结集了上古至乾隆时期的主要古籍,总数近80000卷,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有重大作用;但纪昀在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传统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

2.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

由解缙主持,《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无所不包,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

清末毁于战乱,现存世量较少。

3.宗族制度:4.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的重要经典。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又称《国风》,即15国风,保存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小雅》和《大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和后世叙事诗很接近。

《颂》《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约作于春秋中期。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后代各类诗体的基础,并开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5.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6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7.中庸:《中庸》为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著作,原为《礼记》的一篇,主要阐述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国古代有名的书籍

中国古代有名的书籍

中国古代有名的书籍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书籍,其中一些字数超过了400字,以下是其中一些:
-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

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 《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 《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汉魏六朝以来道教经典,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这些书籍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

如果你对其中某一本书感兴趣,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

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而后,历代续有编刊,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三才图绘》,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渊鉴颣函》等等。

其中《永乐大典》原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杂的一部类书,可惜历经劫难、散佚,至今传存的已不及原书的百分之三。

而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全书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九部。

全书并且收录不少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文字翔实,实为今日查核典故、考经证史的重要依据和凭借。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

因为其主要是按类编排的,所以被称之“类书”。

明清时期,也有少数类书是按韵目进行排检的,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什么叫丛书?所谓「丛书」就是将原属单行流传的书籍,依照一定的原则、体例汇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概括的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下来。

南宋末年编纂的《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是现今公认的丛书始祖。

此后,类编群籍,总括篇章,似乎已成为丛书编纂的基本体例。

图书知识——类书、丛书

图书知识——类书、丛书

作者: 泊如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论坛
页码: 122-124页
主题词: 命名者;我国古代;印刷术;魏国;丛刊;类书;丛书;史学;汇辑;图书馆工作者
摘要: <正> 书名是了解一本书的窗口。

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懂点书名知识,本文介绍一下类书和丛书的命名方法。

类书的书名类书悬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检索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国的时候,魏国缪袭、王象等人就奉敕编纂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皇览》。

唐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治学的需要,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

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

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

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

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

1000卷。

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

原书北宋时已散佚。

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

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

160卷。

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

较为著名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

“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

又简称“御览”。

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

《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

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册府元龟》,1000卷。

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辑。

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

分31门,1104门。

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

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

南宋章如愚私撰。

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玉海》,200卷。

南宋王应麟私撰。

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

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

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22937卷,11095册,字数三亿七千万左右。

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解缙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

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名为《永乐大典》。

该书集中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关资料整编。

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

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字下将有关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号令文章,随字所含之类收载。

《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内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

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

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名《古今图书集成》。

雍正时复命蒋廷锡等重新增删润色。

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的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

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

典下分部,凡六千余。

部下又分别列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目。

所引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

《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

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

洵为典籍之大观。

”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丛书或称“丛刻”、“丛列”、“汇刻书”。

即合群书为一书或一套书而冠以总名。

丛书按书的性质分类,不变动原书的内容。

一般有综合性的丛书(如明代编辑的《汉魏丛书》、清
代的《四库全书》)和性质相近的丛书。

(如按四部分类编辑的经部、史部、子部的丛书《十三经注疏》《史学丛书》等)。

略细加分类,则可分为以版本为主的丛书如《四部丛刊》《百衲木二十四史》;按内容编辑的丛书如清人编辑的经学丛书《古经解汇函》《皇清经解》《小学汇函》《正谊堂全书》;按地域编辑的丛书如上述的《汉魏丛书》;收录专人的丛书类似选集、全集如《章氏遗书》(章学诚)《章氏丛书》(章炳麟)等等。

关于丛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

清代乾嘉学者以为始于宋咸淳年间左圭收录唐宋人野史杂说的《百川学海》;光绪时,缪荃孙认为宋嘉泰中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语》为丛书之始。

《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地学》252卷,是丛书之祖。

”更有人认为《尚书》《礼记》是“丛书的起源”。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任命皇室郡王及大学士为总裁,六部尚书,侍郎任副总裁。

实际上主要的较纂者是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和总校官陆费墀,而以纪昀出力最多。

在担任纂修职务的三百六十人中,聚集了不少当时著名学者如戴震、邵晋涵、姚鼐、朱筠、王念孙、任大椿、翁方纲等。

《四库全书》的定名,本于唐玄宗在两部分四库以贮经、史、子、集四部书。

它根据的书本包括敕撰本(约二百余种)、内府本(即朝廷藏书,约三万多种)、《永乐大典》本(约五百多种)、各省保进本(即由各地征集的遗书,计一万多种)、私人进献本(各地藏书家进献之书),以及通行本(坊市流行书籍)等六种。

从乾隆三十八年起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十六年全书完成一份(共制七份),前后约费时十年之久,总计所收著录之书3470种,79016卷,36078册。

存目6766部,93556卷。

分经、史、子集著录、收藏。

全书共抄成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分别藏于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渊阁、热河行宫文津阁,奉天陪都文溯阁(以上总称内廷四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即所谓江浙三阁)。

这七部书有四部已毁(文宗、文汇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源阁毁于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文澜原本散佚,现存的是后人抄补本)。

《四库全书》将清代以前的典籍加以收集、整理和抄写,对于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功绩。

但是,应该强调,清廷编纂《四库全书》,对于存“抵触本朝之语”的书籍或销毁,或删剜,或篡改,也有摧残文化的一面。

据《禁书总目统计》载,全毁书2453部,抽毁402部,剜改书1918部。

全毁书的约占《四库全书》存书、存目书总数的五分之一。

对古代文化的摧残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焚书。

古代丛书是祖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笔蔚为大观的珍贵遗产,据上海中华局1958年──
1962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统计,全国四十一所图书馆收藏的丛书有4797年,子目七万余条,其中古籍有三万八千多种。

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属于现存最大的丛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由于有国家图书馆至今保存完好的雍正版内府铜活字本,成为现存最大的类书。

作为“类书之最”,该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