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大丰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大丰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大丰收》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大丰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以及丰收的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农作物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具体过程以及丰收的意义,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丰收的喜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丰收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丰收的意义。

2.难点:农作物生长的具体过程,如何提高产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丰收的喜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农作物图片、视频、实物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回顾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引出丰收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作物生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过程,以及丰收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

每组给出具体的建议,并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劳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农作物,我们还可以种植哪些植物?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丰收的意义,以及热爱劳动的重要性。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3、4课-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3、4课-教科版

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的观察,教材首先明确观察对象与观察要求“取一些冰仔细观察,”然后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自身感觉器官对冰展开观察。

第二部分是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水结冰的温度,这个实验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

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冰这一自然现象的直接认识。

【教学背景】: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

学生对固态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

本节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

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的冰,对冰有一定的程度上的感性认识。

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也知道冰在“温暖”的情况下变成水。

因此,学生理解冰的特点并不难,而且,学生渴望探究自然界中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对于冰与水之间转化的温度还不是很确定的,通过本课的科学探究,将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必须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在什么温度结成冰。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科学实验报告单(2021年春修订)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科学实验报告单(2021年春修订)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3)1.运动和位置 (13)2.各种各样的运动 (16)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8)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0)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22)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24)7.我们的“过山车” (26)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29)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29)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31)3.蚕长大了 (33)4.蚕变了模样 (36)5.茧中钻出了蚕蛾 (38)6.蚕的一生 (41)7.动物的繁殖 (43)8.动物的一生 (45)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47)1.仰望天空 (47)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49)3.影子的秘密 (51)4.月相变化的规律 (53)5.月球—地球的卫星 (56)6.地球的形状 (58)7.地球—水的星球 (61)8.太阳、月球和地球 (63)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66)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理解日月食的产生,以及掌握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宇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在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在呈现和操练阶段,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巩固和拓展阶段,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理解日月食的产生。

3.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日月食的产生。

3.天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直观演示:教师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任务驱动:教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关于日月食的PPT或视频。

3.准备一些天文知识的相关资料。

4.准备课堂用的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月食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日月食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它所对应的学科核心概念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在新课标里的学习内容要求是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材聚焦部分直接阐明了本课的两个重点:①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②怎样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达成这两个学习重点,教材安排了以下五个探索活动:活动1,观察图片,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活动2,两人静止不动,借助方向盘和软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活动3,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活动4,是活动2和3的延伸,借助校园平面图,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活动5,根据已知的方向和距离来标出物体所在位置。

五个探索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学生认知水平和科学思维提升的过程。

通过进阶的活动体验和同伴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有初步的科学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首先要掌握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难度不在于判断,而在于表述判断的证据,因为他们缺少“参照物”这一物理概念的支撑。

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不要求掌握“参照物”一词。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会通过观察视频、图片和交流讨论认识到“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认识到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通过比较和测量,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科学的表述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证据。

以具体情境为基础,借助模拟实验,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并初步感知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天空》这一单元,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建立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

2.实验材料: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2.呈现(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征。

实验一: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仪,观察月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实验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实验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实验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

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第1页共79页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教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教材的特点、内容概述以及教材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

一、教材特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在设计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系统性强: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学科规律和顺序进行安排,从而打破了零散知识的桎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2. 问题导向: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 实践性强:教材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4. 贴近生活:教材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内容概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从生活和实践中选取典型现象,通过问题、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辨别能力。

2. 生态环境:教材介绍了自然环境、动植物、天气气候等常见的生态环境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资源,提倡环保意识。

3. 身体健康:教材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介绍了有关饮食、运动、卫生等方面的常识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保健和预防疾病。

4. 科学实践: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三、教材使用建议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指导孩子更好地使用教材:1.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2. 引导思考: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实践应用: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开展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XXX《影子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说课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影子的秘密》。

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分析、实验器材创新、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反思与评价。

一、实验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本课的单元内容是太阳、地球和月球。

本课是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进一步探索,也为月相的研究做铺垫。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

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

3.教学目标:本实验主要从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重点是: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难点是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的方法,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改变光源。

实验创新设计二、实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由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来探究影子的秘密。

其中,前两个活动课本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示的,共同存在以下不足:影子与阻挡物重叠起来,不利于影子形状的观察。

学生无法将影子的形状绘制在屏上,从而更好观察影子与光源的变化情况。

此外,在改变光的照射角度实验和改变木圆柱的摆放形式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三、实验器材创新在原有实验材料里增加纸屏、光源线路板。

屏的作用是承接影子的成像。

光源路线板是为了规定光源的行走路线。

将阻挡物换成圆柱形磁铁方便操作。

利用磁石固定及改变手电筒及阻挡物方向与位置(看操作)。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介绍1.本教材包含8篇课程内容,分别为《天空》、《家里和四周地形》、《植物》、《动物》、《气候》、《人类和环境》、《用能源》以及《地球与宇宙》,全面覆盖了科学学习中的宇宙生活环境知识。

2. 《天空》篇涵盖了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包括星星、月亮、太阳和风。

《家里和四周地形》篇围绕周边的地形进行研究,了解海洋、大地、山脉和河流的知识。

《植物》篇全面总结植物的特性,学习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以及植物功能对生活的影响。

《动物》篇重点讲解动物的知识,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探究动物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气候》篇探讨气温、气压、降水、冰雪和雾露等科目,探索其气候的演变规律。

二、教材的科学性1.以课本的视角,以实验研究和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质特性、地球特性、陆地海洋特性和一般性规律,并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潜力。

2.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练习试题,结合实践,让学生体验并认识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标准,提高学生基础科学理解素养。

3.本教材力求将学科内容、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嵌入各种围绕宇宙生活环境的科学知识,通过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知识,探究形式教育学生科学文化。

三、课堂教学效果1.板书的设计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以贴近学生学习的视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实践活动,丰富课堂经验,让学生在实践的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发现,达到教学的目的。

2.教师应生动有趣地运用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与自然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维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3.通过多种游戏以及小报的制作和实物的收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增加学生认知科学知识的深度,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正确的角度去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激发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界的兴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课属于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月相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观察月相图片、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验、讲解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月相变化图片。

2.月相变化视频。

3.月相变化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相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月相变化视频,展示月相变化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相变化的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月相变化实验,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航海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月相变化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月相变化的规律。

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6课,继续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聚焦板块,回顾了第5课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在相同时间内,根据物体运动的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探索板块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告知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第二个活动是毛毛虫比赛,看谁行驶距离远,引出两种测量相同时间的方式。

小结得出结论,并拓展应用比较物体的快慢。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的快慢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能准确说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第5课,学生学习了“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为本课“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的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运动距离长,运动快;运动距离短,运动慢。

2.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能够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一、聚焦1.温故知新:通过小动物长跑比赛,回顾上节课知识点——相同距离比时间判断物体运动快慢。

2.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怎么比较运动快慢?二、探究活动一:1.给出各种交通工具在1小时内的行驶距离,让学生依据运动快慢进行排序2.得出结论,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长,则运动快;运动距离短,则运动慢。

活动二:毛毛虫大比拼1.播放视频,让学生自制一条毛毛虫,比拼谁的毛毛虫跑的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
本文档旨在介绍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探索科学世界的乐趣。

单元一:生物和环境
本单元介绍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学生将研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变化。

单元二:物体的材料和用途
本单元主要关注物体的材料和用途。

学生将研究常见物体的材料成分及其用途。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探索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三:太阳和月亮
本单元讲解太阳和月亮的知识。

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单元四:水资源
本单元着重介绍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

学生将研究水的循环过程、水的性质以及水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单元五:力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力的作用。

学生将研究不同力的种类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了解重力、浮力和摩擦力等力的作用。

单元六:空气和天气
本单元讲述空气和天气的知识。

学生将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空气和天气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概述。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增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希望本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月相的变化规律,掌握月相的形成原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月相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观察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掌握月相的形成原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月相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掌握月相的形成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解释月相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实验法:学生通过模拟月相的变化,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培养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月亮变化的图片、模拟月相变化的道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观察月亮的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亮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相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模拟月相变化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月相现象,如农历十五的圆月、初一的弯月等,学生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教科书通过展示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月相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月亮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图片,描述月亮的变化。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3.推理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时间的月亮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时间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亮的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2.呈现(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月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板书月相变化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代表,让他们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并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月亮,还有哪些天体也有类似的变化?”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7《动物的繁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7《动物的繁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7《动物的繁殖》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繁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动物繁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义。

本节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能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动物繁殖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2.难点: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和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从而总结出它们的繁殖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动物繁殖的看法,增强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的卡片。

3.准备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繁殖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动物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动物的繁殖特点,以及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方法。

4.巩固(5分钟)针对每组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使学生明确动物的繁殖特点和保护动物繁殖环境的意义。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已经了解的动物繁殖方式,还有哪些动物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学生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进行课后调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用电流产生磁场、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和电机的性质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磁铁和电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磁铁的性质和应用2.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磁铁和电机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磁铁、电流表、电机、线圈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磁铁和电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和电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一、教材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

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

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

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

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

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二年级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观察、记录的认识与兴趣,他们对于月相的规律性变化还没有科学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将带领学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知道月相在月初是弧形的,在月中是圆形的,在月末是弧形的,提升学生对于月相规律性变化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玉门市第二小学王风琴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

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本单元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

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各个器官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为了满足植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希望学生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单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共7课,是以风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

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植物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

二、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7.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8.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9.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10.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1.种植和培育植物。

2.使用放大镜。

3.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4.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5.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6.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7.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8.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9.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10.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3.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教学重点:1.学生们能种植和培育植物。

2.通过种植和培养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了解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

3、知道植物器官的独特结构与生长过程中的功能相适应,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1.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4.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指导种植、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动物具有生命周期。

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

尽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二、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2.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3.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5.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6.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4.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5.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教学重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4、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教学难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本单元共7课,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第1课和第2课),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认识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第二部分:逐步观察研究物质(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第3课一第7课)。

二、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4.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过程与方法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

2.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3.观察水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4.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一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5.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