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坛精华帖)

合集下载

风景谈(教参)(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风景谈(教参)(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风景谈(教参)(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风景谈(教参)一:作者介绍茅盾,姓沈,名德鸿,字雁冰。

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生于浙江桐乡县青镇。

七岁入镇上第一所新办小学读书。

十四岁到浙江吴兴中学读书。

十七岁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预科毕业后,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于一九一六年秋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在这里,他接触了大量的外国文化艺术作品。

五四时期,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重要组织者。

一九一七年一月,第一篇译作《三百年后孵化之卵》发表。

自此以后,至一九二。

年底止,发表过近百篇译述和政论。

一九二。

年一月,编辑《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

年底,与郑振铎等人酝酿组织文学研究会。

一九二一年一月,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

茅盾接编并革新了《小说月报》。

五月,与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发起组织“民众戏剧社”。

一九二二年八月,妇女问题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茅盾是发起人之一。

一九二二年起,在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

一九二六年一月,与悻代英等联名发起组织中国济难会(后更名为“中国革命互济会”,系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不久,到广州参加革命工作。

一二七年一月到武汉,任武汉《民国日报》主笔。

“四一二” 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

一九二八年夏东渡日本。

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间,他积极而又广泛地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特别注意被压迫民族及俄国和苏联文学。

一九二八年六月,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蚀》。

一九二九年完成长篇小说《虹》。

这前后,写过论文《鲁迅论》等;出版过译作《雪人》和论著《西洋文学通论》、《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等。

一九三。

年春回到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与鲁迅等革命作家并肩战斗,在对反动文艺倾向的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介革命文艺作品,培养青年作家和粉碎反革命文化“围剿”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九三二年,完成长篇名著《子夜》。

这部作品,是茅盾创作上的重要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曾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2023)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2023)

《风景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把握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风景”的独到看法。

【教学重点】《风景谈》谈的内容和谈的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风景并不一定非是名山大川、怪石幽泉、杨柳晓峰、百花争艳,今天我们来学习茅盾的《风景谈》,看看作者谈的又是怎样一种风景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3.27在北京逝世。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2.写作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牛12月。

抗战初期,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

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3.字词积累颀(qí):高曳(yè):拉捐(qián):用肩扛东西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坳(ào):山间平地魆(xū):暗坼(chè):裂掬(jū):用两手捧偎(wēi):紧挨着碣(jié):圆顶碑石籁(là 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荷(hè):扛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写猩猩狭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风景谈》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

2. 提高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的自然与人性的美,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风景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2. 准备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前预习。

3. 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讲解。

4. 安排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黄土高坡》歌曲,提问学生是否去过黄土高坡,感受如何。

2. 引出风景话题,并展示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景的看法。

3. 引出课文《风景谈》,并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懂的字词。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正音正字。

3. 讨论:六幅风景图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4. 派代表发言,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补充。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1. 教师提问:本文写的是风景,为什么标题却是“风景谈”?2. 学生思考并讨论,尝试解答教师问题。

3. 教师总结并引出本文的写作手法——象征。

4. 教师提问:六幅风景图背后都有象征意义,那么它们分别象征什么?5. 学生思考并讨论,尝试回答教师问题。

6. 教师总结并补充说明。

7. 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要描绘这些风景,并赋予它们象征意义?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8. 学生思考并讨论。

9. 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含蓄、深刻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除了黄土高坡,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场景也可以用风景来描绘?它们又象征着什么?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3. 教师点评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 搜集一些经典的山水文学作品,分析其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风景谈》这篇散文的阅读兴趣,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阅读策略来解读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3.引导学生对自然风景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风景谈》的主题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包括理解作者意图、感知作者情感。

3.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风景谈》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景象。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被优美的风景所吸引?呈现(10分钟):教师将《风景谈》的散文分段展示在黑板上,简要解读每一段的主题和内涵。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每段散文的含义和情感。

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每段散文的意义和价值观,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发,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拓展(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其他的风景图片,让学生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并写下对于这张图片的感受和思考。

然后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风景,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风景谈》全文,思考自己对于整篇散文的理解和评价,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总结:学习收获和鼓励作业:阅读《风景谈》全文,写下观点和感受。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课文所描绘的六幅“风景画”,突出了景物的特色,涉及多方面的生活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讨论,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
幅画面内容。
一:沙漠驼铃。二:高原归耕。三:延河夕照。四:石洞雨景。五:桃林小憩。六:北国晨号。
3.具体赏析
第一幅“风景画”(第1自然段):沙漠驼铃。
这段文字通过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有了人类活动的沙漠的对比,赞美了人的活动对自然面貌的改观,点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个中心。这幅画由远处着笔,是全文的楔子,对后面五幅“风景画”具有统领作用。
课时编号
授课谈
课时数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正确读写文童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归纳六幅“风景园”。
(2)学习各类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
(1)赏析战士剪影,分析“群像”和“具像”安排之妙。
(2)分析它们六幅画的精神内面。
3.素质目标:
(1)感受作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之情,对延安军民崇高精神的讴歌,学习并发扬延安军民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六幅“风景画”(第9、10自然段):黎明剪影。
这里把号兵和哨兵放在喇叭飘着红绸子、刺刀闪着寒光的背景上,不仅使人物的形象显得更为刚健,而且使画面的色彩更为鲜明。自然风光中有了这样的人物,才成为“真的风景”,才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四)总结
六幅画从遥远而荒凉的沙漠写起,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自然改观、使自然生辉的思想,然后写黄土高原的种种自然风光,进而表现延安人民的劳动、学习、休息的场景和战斗生活,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由生产劳动到精神生活再上升到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样的思想。六幅画连接起来,展示了一幅珍贵的历史长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革命根据地是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延安军民正在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课文的中心思想深刻,表现手法含蓄。课文通过写景来写人、写精神,写景写人,又不明确指出是何地何人,只是淡淡地写或者暗示地写,采用不带政治色彩的语句来写,含而不露。这种含蓄的写法,是应对国民党书刊检查的一-种斗争艺术。

风景谈_1

风景谈_1

风景谈导读:《风景谈》教案目标设定1、从理解“风景”的含义入手,把握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与人的活动的结合。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六幅生动的图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初步了解“关键语句”的特点、作用和识别。

3、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从语法、修辞角度品味句子表达效果的方法,学习运用长短句表达情感。

4、一般了解茅盾及其生平创作。

掌握14个词语。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⑴、通过录音手段,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加标题的训练,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征。

⑵、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之间联结的语句,理清全文的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

⑶、利用“思考与练习”一的提示,明确“关键语句”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课前安排——完成“汉语句子常识”教学。

口语训练——以“今年国庆印象”为题,做3分钟发言。

注意从“画面准确”“情绪注入”角度点评。

引入新课——从“印象”的点评入手,引出课题。

讲述:印象==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迹象==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和将来。

点评:根据上述理解,对学生所讲述的话题作分析,特别注意比较与“我的国庆假期”的区别。

在讲评的基础上,用“从不很显著的情况中推断事物本质”的含义引出《白杨礼赞》,进一步引出《风景谈》——一篇与《白杨礼赞》写于同时代的文章。

板书:风景谈熟悉课文——理解题意:请学生阅读注释①——播放课文录音,要求:边听边思考——文章一共谈了几幅“风景”?从所给的词语中为每一幅“风景”找个最适合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板书——)沙漠风光、沙漠驼铃、高原归耕、月夜晚归、生产归来、河畔声喧、石洞雨读、促膝读书、桃林小憩、桃园即景、黎明剪影、北国晨号。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教师巡视。

——讨论1:明确一共几幅画?明确:共六幅画,起止段落标志见书上。

谈论2:选标题,并说明理由。

明确:沙漠驼铃——高原归耕——河畔声喧——石洞雨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讨论3:从上述选小标题的理由,领悟课题的含义:明确:按照“人的活动+自然风光”均要表现的要求,可见,作者的“风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包含着深意的。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2023)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2023)

《风景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从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入笔的作用。

2.理解个别有寓意的句子。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他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

与叶圣陶、郑振铎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

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作家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市乌镇。

乌镇可以说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英荟萃的地方,这样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力与文风。

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成人。

和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一样,茅盾的“第一教师”是其寡母。

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以后,茅盾便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他初出茅庐,便着手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不久他便成了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茅盾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了小说家的笔。

左联期间是茅盾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重要作品。

抗战时期,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美文诵读[阅读导入]“文”历来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得力助手,它能移风易俗,导化人心,所以才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之说。

写于抗战相持阶段(1940年)的《风景谈》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它和《白杨礼赞》是姊妹篇,都是以景为名,实际上是写主宰风景的人,文章以“文”绘“画”,借风景为背景衬托来描写热爱生活,有着崇高理想的延安儿女,所谓“文以载道”,这篇文所载之“道”正是:延安军民所散发出的热情、奋发有为、信心十足的民族精神——延安精神。

文章通篇未提“延安”,从风景何以能看出延安精神?我们就来仔细品读吧!批文入情风景谈(节选)茅盾文本一: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作者从影片《塞上风云》写起,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还由此引出下文对猩猩峡外的沙漠的描写。

)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风景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景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引言风景是指自然环境中的美丽景观,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

风景以其独特的美丽和各自的特点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本课时将以风景为话题,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风景,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目标与重点1. 目标:- 了解不同类型的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 重点:- 介绍不同类型的风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呈现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介绍风景的分类(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风景的分类,包括山水风景、海洋风景、城市风景等,并给出相关的例子。

3. 展示不同类型的风景(1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类型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景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 学生观看展示材料后,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幅风景图片进行口头描述,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学习词汇(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风景相关的词汇,如山、水、花、树等,并进行相关的搭配练习。

5. 观察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多幅风景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6. 完成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片,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与反思1.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在观察风景时要用心感受美的细节。

2. 反思(5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第五部分:拓展学习1. 阅读与写作(15分钟)- 学生阅读与风景相关的文章,并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与想法。

2. 实地考察(30分钟)- 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亲自去观察和感受风景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第六部分:教学反馈与总结1. 教学反馈(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在观察和描述风景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自然景观的认知和感受。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或有疑问的部分。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启发和借鉴。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风景谈》原文。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步骤1. 解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表达。

2. 分析写作技巧:详细讲解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文学艺术的美。

风景谈(第一课时)

风景谈(第一课时)

风景谈(第一课时)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38
请教各位教师多提批评建议
《风景谈》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重精神生活的追求轻物质生活的追求。

2、知识目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解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在描写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议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概括六幅画面的内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描写与议论的巧妙结合。

课型:讲读课
教法:发现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要介绍茅盾及其主要作品、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概括六幅画面的内容,赏析第一幅画面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语:
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

《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

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

《风景谈》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风景谈》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从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入笔的作用。

2.理解个别有寓意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他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

与叶圣陶、郑振铎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他的《白杨礼赞》。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

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中职语文高教版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中职语文高教版

《风景谈》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风景谈的主题。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主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风景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插图、关键句、主题等。

2. 制作教学视频,展示自然风景,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4.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风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展现了哪些风景?2. 引出风景的概念:风景通常指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总称。

3. 结合图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景观的描述在风景中占的比重。

4. 强调:本次课程我们要学习的是文章中对风景的描写和议论,特别是那些表达思想感情和寓意的描写。

(二)作者简介1. 介绍作者: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交流自己对作者的认知。

2. 教师补充:重点强调作者在写作上的特点,如寓理于景、情景交融等。

3. 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经历和作品风格,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思想。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字音、节奏和难懂的词句。

2.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疑惑,重点讲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3.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讨论:风景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 选取课文中的一段风景描写,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寓意。

2. 讨论:这段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3. 教师总结:分析修辞手法在风景描写中的运用,强调其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和寓意的关键作用。

4. 布置小组任务: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不同的风景段落进行精读和赏析。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风景谈的主题。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主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风景进行审美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风景图片、文章关键句等内容。

2. 制作教学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4.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风景图片,让学生描述所见风景,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风景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风景并非只是自然景色,它也包括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貌。

由此引出本课主题——风景谈。

(二)作者简介通过PPT展示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同时,教师可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文朗读教师指挥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留、重音和语调的变化。

通过再三朗读,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四)重点段落讲解1. 讲解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开头所运用的比喻手法,以及该手法对文章主题表达的作用。

2. 讲解第二自然段,重点分析该段中“战士”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崇高美。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发扬崇高美。

3. 讲解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该段中所蕴含的哲理,即“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学习”。

(五)教室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六)作业安置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风景”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它作品,如《白杨礼赞》、《生活是多么的辽阔》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单元 二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风景谈》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并践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关键句、段落大意、主旨思想、图片等内容。

2. 准备与文章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播放。

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风景的理解,引出课题《风景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课题含义。

(二)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学生讨论并圈出不明白的词语。

2. 交流、疏解(重点“风花雪月”等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重点研读1. 找寻自己最感兴趣的场景,深入研读。

2. 课堂交流,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深入研读,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畅谈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写作手法分析1. 对比手法2. 象征手法3. 引用典故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风景中蕴含的哲理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六)布置作业1. 仿写《风景谈》第一段。

2. 搜集相关素材,写一篇身边风景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锻炼学生写作能力;通过写故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中描述的风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掌握阅读风景类文章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分析此类文章。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之情。

《第一单元二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3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单元二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3基础模块上册

《风景谈》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风景谈的主题。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风景谈的核心内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风景谈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

2. 制作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参考阅读。

4. 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课前预习检查,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并谈谈对风景的看法。

2. 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 齐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二)整体感知1.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些风景?这些风景有什么共同点?2. 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三)重点研读1. 精读第六段,思考问题:这段文字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自然是伟大的,然而,自然的变化万千的色彩又往往刻写在人的心灵上”?2.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将这种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班级分享,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1. 思考问题:文章中提到的“高尚的精神”具体指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2. 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汇报。

3. 教师总结,强调中职生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主旨。

2.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风景”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景的含义,明确风景对人的精神作用。

2.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观点,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风景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风景谈》教案q

《风景谈》教案q

123《风景谈》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品味作者结构文章的匠心。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赏析。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议论性语句线索性作用的认识。

难点:对文章总体结构特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茅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

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阅读要求:诵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明确:1.沙漠驼铃”(1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

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 2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3、4)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

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 5、6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教各位教师多提批评建议
《风景谈》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重精神生活的追求轻物质生活的追求。

2、知识目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解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在描写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议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与议论的巧妙结合。

课型:讲读课
教法:发现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要介绍茅盾及其主要作品、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概括六幅画面的内容,赏析第一幅画面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语: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早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三、写作背景:
四、讲析课文:
1、释题:《风景谈》就是谈风景,“风景”平常意义上讲指的是自然景观。

那么茅盾先生在本文里是否会仅仅给我们描绘自然景观吗?
2、朗读课文,要求:划出应掌握的生字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4、讲析第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来欣赏第一幅画面。

从写法、语言、修辞角度谈谈看法。

(1)第一句省略不写可以否?交待写作缘由。

(3)从视觉、听觉;色彩、形状等角度将景写得有声有色,可感可知,用最平常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大师的手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