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不求甚解》教案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不求甚解》教案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课型:新授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导入:作者简介: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
历任【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
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
1961年,邓拓应【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燕山夜话》专栏。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前线》杂志上开设了【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新课:理解原文出处:“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成语“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属褒义。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那么,应该怎么正确看待“不求甚解"呢?今天,我们来听听马南邨的见解。
【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借鉴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简介】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60年代初,在《北京晚报》开辟了《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其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体知识】议论文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议论文常见的驳论方法:①直接反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②间接反驳:反证法(通过正面立论来反驳)、归谬法。
【读音释义】①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②不尽然:不一定是这样;不完全如此。
③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④要诀:重要的诀窍。
⑤咬文嚼(jiáo)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⑥大略:大致的情况或内容。
【整体把握】1、本文与《谈读书》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本文是驳论,《谈读书》是立论。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作者对此的观点又是什么?明确: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版本和使用情况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教学难点: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用“打基础”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内容,向学生简单讲述成语的基本功用。
2.讲解(15分钟)
用电子板书展示成语“不求甚解”的拼音、释义和例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拓展(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让学生通过例子体会成语“不求甚解”在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4.巩固(10分钟)
请学生用一两个语段,展示对“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疑问
进行解答。
5.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重写《红楼梦》相关段落,并用“不求甚解”这个成语进行运用。
三、落实策略
本节课的落实策略主要是通过电子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用法和运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对成语“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展示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九下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提示: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6.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从态度上论述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从方法上论述
(3)引陆家山的话——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7.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结论: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部编版九下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课题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2023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不求甚解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反思引言在教育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教师授课的功能。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有时候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可能存在一种倾向,即不求甚解。
本文将从教案编写的角度,分析不求甚解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改进策略。
一、不求甚解现象的表现不求甚解是指教案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面,缺乏深度和细致的推敲。
不求甚解的教案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 缺乏内容广度和深度:教案的内容只是简单地列举了教学内容,但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缺乏对学生的知识需求的明确理解。
2.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案中没有明确阐述教学目标是什么,无法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3. 缺乏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教案中对于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往往是随意选择,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不求甚解现象的原因分析不求甚解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时间:教师备课时常常面临时间紧迫的压力,为了抓住时间节点,教师可能会忽略一些细节和深度的思考。
2. 资源有限:一些学校或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参考资料,导致在教案编写中无法充分研究和理解教学内容。
3. 教师认知不足:教师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缺乏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不求甚解现象的影响不求甚解的教案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1. 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案的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随意和不深入,教学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2.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案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创新,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积极性。
3. 学习质量下降:由于教案缺乏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的理解,教学活动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质量下降。
四、反思与改进策略为了解决不求甚解的问题,提高教案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策略:1. 加强教师培训:教育局或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教师培训,增加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等奖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等奖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学习思辨的方法。
【说明:单元导读中“语文要素”目标有三个,第一个是“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第一篇课文是外国作家的随笔,重在了解关于读书的观点;后三篇是相对典范的文艺论文,重在完成第三个目标。
而本文作为一般性议论文,思辨的特点又比较突出,且作为首篇教读课,因此学习目标除了了解作者观点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思辨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教学难点】学习目标2【课前准备】温习《五柳先生传》,理解陶渊明其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思,引入目标展示图片(第一张:1月31日晚上11点人们排长队买双黄连口服液,第二张:1月31日网上双黄连口服液一夜脱销)导思:像这种抢购风潮,国内之前发生过多次,比如之前的抢盐,人们只听了个什么“影”,也没深入了解,就加入疯狂的抢购大军中,这其中抛除害怕、盲从等因素,关键是缺少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慎思明辨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没深入了解一件事,也没弄明白,只知道个大概,用一个成语来讲是什么?(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盲从跟风小则丢财,大则丢命,丢失自我。
我们要培养自己思辨的意识和能力,增长生活智慧。
今天我们要借助《不求甚解》,学习思辨的方法,此“不求甚解”会是彼“不求甚解”吗?【说明:阅读的终级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提高生命质量。
培养学生思辨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极具价值的。
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理由,就要与他所处的生活接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选取适当的生活实例导入本课学习。
】二、了解观点,学习慎思一般人对不求甚解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也是本文论述所针对的现象。
1.朗读课文第1段,针对一般人的观点,作者使用哪些关键词,表达了怎样的立场?明确:一般人的认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立场: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教案(4)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3、了解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2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中的议论文,所以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建立对于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地初步认识,这远比灌输概念和考点来得重要,学生对于议论文是如何证明观点的思路在之前的两篇文言文议论文中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应该以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体验运用到这篇现代议论文的学习中,相信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3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旧知导入
我们曾学过两篇文言文《黄生》和《潍县》,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想要反驳一个怎样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是不对的”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树靶子-引出处-阐内涵-证观点-结全文
活动3【讲授】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谦虚”和“活读”
2.作者是如何证明这观点的呢?
(1)归纳举例论证的内容
(2)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活动4【活动】拓展阅读深入理解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被编者删去了,请阅读之后将这段话归位:陆象山的话应该放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巩固教学
1.整理课文笔记
2.完成《千万别折腾汉字》的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教学方法】1. 快速阅读法2. 讨论法3. 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生难字。
2. 提问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马南邨,原名邓拓。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三解题“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四课文讲解(一)本文体裁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议论文驳论文(二)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三)作者是怎样反驳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1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来分析他的读书态度.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好读书其次:不求甚解最后:会意2 阐释不求甚解的含义:一是虚心。
二是不固执一点。
3 以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事例,证明“求甚解”容易曲解4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
5 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不求甚解 教案1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
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
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
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
)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
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
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
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
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
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
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
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
《不求甚解》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求甚解》这一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 阐述《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 分析《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4.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5.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
3. 《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
4. 《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不求甚解》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不求甚解》的了解。
2. 提问:你们对“不求甚解”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它在什么情境下会被使用?为什么?3. 介绍《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简单介绍《不求甚解》是一部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他的生平背景等等。
第二步:《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1. 教师简要概述《不求甚解》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不求甚解》的初步了解,尝试概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第三步:《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1.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并解释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再次分组,让他们分头阅读《不求甚解》的不同章节,选择一位自己角色的喜欢的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解读,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节的重要性。
第四步:《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个人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阅读体验,结合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讨论《不求甚解》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思考。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五步: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1. 学生个人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案(1)
13.2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三、写作背景《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四、课外延伸——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ɡ )咬文嚼.字(jiáo )王粲.(càn )豁.然贯通(huò )死抠.(kōu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重点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4、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
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
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不求甚解-说课一等奖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那么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二、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知识链接(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2)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3)议论文的分类: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5.听读课文,注音蒸馏(liú)劝诫(jiè)滞(hì)碍咀嚼(jué)味同嚼蜡(jiáo)好读书(hào)读好书(hǎo)6.解释词语(1)豁然贯通: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贯:贯穿;通:通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
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
历任【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
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
1961年,邓拓应【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燕山夜话》专栏。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
晗、廖沫沙合作,在【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前线》杂志上开设了【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新课:
理解原文出处: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
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
第二部分(第2至4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一是全用原文,言之有据,认为持不正确的观点的人之所以犯片面性的错误,原因在于断章取义,“只抓住了他所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平和,被批评者斗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正。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好读书才有发言权。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旧词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里。
第三部分(第5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采用了哪些论据?
学生阅读明确:
一是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二是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
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这就是结论。
学生阅读课文。
小结: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分析,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作业:
练习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