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合集下载

石氏伤科:审因论治腰痛

石氏伤科:审因论治腰痛

石氏伤科:审因论治腰痛石氏伤科乃我国骨伤科一大流派,相传甚久,闻名遐迩。

今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抑山教授,在继承祖传经验的同时,又博采百家之长,进一步开拓、创新、丰富、发展了石氏伤科学术思想。

尤其是在他四十余年的伤科临床理伤治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其内治腰痛,只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体现其流派的某些特点。

一审因论治与腰痛立法审因论治就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也就是运用整体观点,分析疾病的症状、休症来推究病因,从而提供治疗用药的根据。

先生认为腰痛立法,首先要明确腰痛所发生的原因,然后才能够“审因论治,辨证立法” 。

他说腰痛的原因历代医家都曾有过阐述。

从脏骑关系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腰者,肾之府,转播不能,肾将惫矣。

” 说明肾虚腰痛的特点。

从经脉关系而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入腰,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抵腰。

如〈医灯续焰》(清·王绍隆)日:“腰痛者,足之六经病也。

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入腹,各经受邪,则随各经之所过者为痛,与头心为痛之义略同,而手之六经不与焉,以手经不至于腰也。

”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隋·巢元方)把腰痛病证之因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日少阴,少阴肾也,.....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日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三日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日暨腰堕坠,伤腰是以痛;五日寝卧湿地是以痛。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认为腰痛之因“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对腰痛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盖此证有表里虚实寒热之异。

” 并精辟地分析说:“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逊诸热而痛或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

”又说:“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

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在伤科的临床应用

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在伤科的临床应用

病、 膝 关节骨关节病等各种骨伤科 疾患。并在 临床 治疗中取得较好 疗效 。
关键词 : 石氏伤科 中图分类号 : R 2 7 4 牛蒡子汤 骨伤科 临床应用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7 3 7 ( 2 0 1 5 ) O 2 一 O 0 4 4 — 0 3
用逐痰化瘀之法 , 随证施治 , 收效颇佳。 牛蒡 子 汤 就 是 基 于 “ 十 三科 一 理 贯 之 ” 的 理 论 基础 , 并结合 长期 临证 体验 , 发展 而成 的石 氏伤 科 内治的代表方剂 。在治疗中石氏伤科将石氏经验 方牛蒡子汤, 应用于腰痛诸症 、 颈椎病 、 骨关节 病等 伤科临床病症 。导师石印玉教授 也常以牛蒡子汤 为基础 , 处方加减变化 , 治疗骨伤科各种疾病。
S HI ’ S Ni u Ba n g Z i De c o r a t i o n o n c l i ni c a l App l i c a t i o n o f Or t h o pe d i c s a nd Tr a u ma t o l o g y S HI C h e n g , DU An — q i , W U J u n — h a o , S HI Yi n g — y u( Di r e c t o r )
“ 痰” 对 损 伤 性疾 病 的影 响 , 从 而提 出 “ 痰 夹瘀 血 碍 气而病” 是很 多 伤科 疾病 发 生 的一 个 重要 环节 的学 术 观 点 。并 在理 伤诊 疗 中以此 为指 导 思想 , 常常 运
1 . “ 痰” 是致 病 因素 , 与气血 津液 密切 相关
《 丹溪心法》 曾言 : “ 痰 之为物 , 随气升降 , 无处 不到。 ” 清・ 何梦 瑶 《 医 碥》 中也 认 为痰 “ 积 久 聚多 , 随 脾 胃之气 以 四讫 , 则 流 溢 于 胃肠 之外 , 躯壳之中, 经 络为之壅塞 , 皮肉为之麻木 , 甚至结成窠囊 , 牢不可 破, 其 患 固不 一矣 。 ” “ 其 症或 由损伤 而起 , 而 这种 损 伤并不重笃 , 更多见于积劳或过劳所致 。其症表现 多种多样 , 或关节肿胀 , 或筋块 , 或麻痹疼痛 , 或有 身热等等 , 所谓痰生百病也 。 ” 由此 可见 , “ 痰” 可导 致 人身诸 多 种疾病 n 。 人体 内的气血津液 , 皆可化生为痰 。宋 ・ 杨士 瀛《 仁斋直指方》 云: “ 夫痰者津液之异名 , 人之所持 以润 养肤 体 者 也 。气 血 平 和 , 关络条畅 , 则 痰 散 而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

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

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

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

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

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

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

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

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

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

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

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

(石印玉施杞)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无【处方来源】无【按语】[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珍藏版)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的计划...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2.损伤风湿膏3.阳和痰核膏4.红玉膏5.三黄膏6.碧玉膏7.黑虎丹8.桂麝丹9.接骨丹10.铁扇散11.金?膏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理气止痛汤28.鲜金斛汤29.柴胡桔梗汤30.损腰汤31.固腰汤32.腰背和营汤33.地龙汤34.调中保元汤二、王氏伤科(王子平)1.消瘀止痛药膏2.舒筋活络药膏3.接骨续筋药膏4.温经通络药膏5.坚骨壮筋伤膏药方6.舒筋活络药水7.舒筋活络伤油膏8.上肢损伤洗方9.下肢损伤洗方10.化瘀承气汤11.三黄宝蜡丸12.活血散瘀汤13.清心解毒汤14.活血定痛汤15.续骨活血汤16.夺命接骨丹17.活血舒筋汤18.蠲痹汤19.治伤大红丸三、魏氏伤科(魏指薪)1.安神定魄方2.川芎钩藤汤3.五香调气化瘀汤4.定心安神汤5.脑震伤方6.洗头方7.下颌洗方8.伸筋活血汤9.二陈舒肺汤10.行气通络止痛汤11.腰脊胸腔洗方12.生地白芍汤13.地龙汤14.丁桂散15.舒筋活血汤16.化瘀汤17.大活血汤18.痹痛汤19.外擦药酒方20.祛风活血洗方21.化瘀洗方22.三圣散四、施氏伤科(施维智) 9591.吊伤膏2.截血膏3.祛伤续骨膏4.接骨膏5.伤筋药水6.行气化瘀汤7.和营理气汤8.顺肺和营汤9.上肢化瘀汤10.下肢化瘀汤11.上肢续骨汤12.下肢续骨汤13.坚骨通络汤14.坚骨健步汤15.和营通络汤16.养血疏风汤17.疏风健步汤18.养血健步汤19.地龙舒腰汤20.化瘀能络汤21.补肾健腰汤22.育阴健腰汤23.安神化痰汤24.补肾健脑汤五、陆氏伤科(陆银华)1.琥珀安神方2.伤科危症夺命丹3.镇神丸4.二龙一珠汤5.荆芥头痛方6.头晕六味汤7.还少丹8.通气散9.还睛汤10.癫狂梦醒汤11.龙虎汤12.可保立苏汤13.祛瘀解毒汤14.破血汤15.川羌活汤16.腰痛九味17.参附回阳汤18.腰斩方19.妊娠腰痛方20.补腰方21.海底方22.琥珀三七散23.六仁三生汤24.歪嘴方25.伤膏26.四黄消肿软膏27.生肌散六、林氏伤科(林如高) 9801.风伤丸2.跌打补骨丸3.养营丸4.续骨丸5.回生散6.芎芷汤7.疏风活血汤8.顺气宽胸汤9.祛风散瘀汤10.补肾壮骨汤11.活血镇痛汤12.消炎退肿汤13.跌打营养汤14.风伤伸筋汤15.安神止痛汤16.通窍祛瘀汤17.祛风通络汤18.复苏汤19.清热凉血汤20.理气补血汤21.新伤跌打汤22.旧伤跌打汤23.顺气祛瘀汤24.散结利气汤25.透骨养筋汤七、刘氏伤科(刘寿山)1.接骨紫金丹2.舒筋壮力丸3.努伤化瘀丸4.补肾养血丸5.外敷接骨散6.外敷正骨散7.消肿化瘀散8.外敷活化散9.外敷生长散10.外敷壮力散11.腾药八、郭氏伤科(高云峰) 9931.清心药2.健项药3.下肢瘫方4.上肢瘫软方5.落枕方 6.桃奴泽兰汤7.胳膊疼方8.肘臂麻木方9.关节伤力肿痛方10.解郁失笑散11.季肋气滞作痛方12.腰伤气滞作痛方13.腿不能行方14.清肺止血散15.消下破瘀汤16.治瘫痪方九、郑氏伤科(郑怀贤)9991.二号新伤药2.三号新伤药3.四号新伤药4.五号新伤提骨药5.一号旧伤药6.二号旧伤药7.三号旧伤药8.四号旧伤药9.五号旧伤药10.一号接骨药11.二号接骨药12.三号接骨药13.四号接骨药14.六号接骨药15.七号接骨药16.一号活络膏17.二号活络膏18.一号接骨丸19.二号接骨丸20.冷膝丸21.活络酒22.风湿酒23.人参三七酒24.五加皮酒后记1008附录。

石氏伤科治疗骨折的特色

石氏伤科治疗骨折的特色

作 者单 位 : 0 0 2上癣 市黄 浦 医 中心 医院 石 氏伤 科 20 0
可见 , 邪与 痰 漫 有关 . 湿 是 蘩鄂 , 露| 祝 兼 痰 - - | I
维普资讯 h 瘀 阻 不 化 的 契 因 。 石 氏 继 承 又 发 扬 了 祖 国 医 学 的 精 华 , 辨 证 理 伤 中 , 于 在 善 调 治兼 邪 , 其 注 重痰 湿 。认 为 : 证 的发 生 , 尤 痹
折 的理 论 和 诊 治 特 色 , 要论 述 : 摘 1 气 血 为要 , 期 辨 治 三 石 氏 在 总 结 前 人 l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骨 临床 对 折 的 治 疗 , 出 了 气 血 兼 顾 , 以 气 为 主 , 血 提 “ 以 为 先” 这 一 指导 思想 , 始终 贯 穿于 骨 折 的 3 , 并 期治疗之 中 。 石 氏认 为 骨 折 的 辨 证 治 疗 有 3期 之 分 , 治 疗 上强 调 “ 血 兼 顾 , 气 为 主 , 血 为 先 ” 气 以 以 宗
旨。
宜 攻防有 节 , 重 有 度, 血 之 药 以不 伤 正 气 轻 活
为要 。 二 是 由 于 攻 药 之 鞭 鞑 , 折 之 摧 损 , 伤 机 体 元 气 难 免 有 耗 , 以 , 时 用 药 摆 阵 , 益 气 所 此 宣 扶 正, 脾 养 血 , 气 助 血 。 常 用 药 物 有 : 健 理 黄
芪、 党参 ( 补气 ) 茯 苓、 山 药、 , 淮 白术 ( 脾 ) 青 健 , 皮、 陈皮 、 手 ( 佛 理气 ) 。 13 骨 折 后 期 : 时 久病 使 体 质 虚 弱 , 肾亏 此 肝 损, 气血 不 足。石 氏认 为 : 肾乃 人体 之 本, 肝 精 血 之 源 , 肾 亏 虚 , 血 失 源 , 筋 骨 不 得 藩 肝 精 剐

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

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
透, 以利 于有 效 成分 的溶 解 和浸 出 。
花, 加龙 齿 1 2 g 、 白芷 6 g , 用法 同前 。继 续 三 色 三 黄 膏外 敷 , 用法 同前 。用药 2周后 , 颈 后疼 痛及 头 晕 、 胀 痛缓 解 , 但 感 觉 乏 力 。再 用 牛 蒡 子 汤 加 减 : 炒 牛 蒡 9 g 、 僵蚕 6 g 、 白蒺 藜 9 g 、 桂枝 3 g 、 细辛 3 g 、 白术 9 g 、
药经验作一总结 。
川芎 1 0 g 、 天南星 l 0 g 、 马钱子 3 g 、 羌活 1 0 g 等) , 每
日 1次 。用 药 2周 后 , 疼 痛缓解 , 但有头晕 、 胀 痛 症
状 。治 法 改 为 活 血 祛 风 、 平肝 通络 , 原方去续断 、 红
1 汤 剂
脉细 弦滑 , 苔 薄 腻 。X 线 检 查 可 见 颈 椎 退 行 性 病 变 ,
C 、 C 肥大增 生 。病 因病 机 为风 邪 痰 湿互 阻 、 气 血 失
剂型。《 汉书 ・ 艺文志 ・ 方技略》 中已载有汤 、 丸、 散、
膏、 酒 醴 等剂 型 名 称 。 中药 剂 型 不 同 , 药 物 在 体 内 的 吸收程 度 不 同 , 药 物 的药 理 作 用也 不 相 同 j 。石 氏伤
科 是 中医骨 伤科 流派 之 一 , 临床用药重视方随证变 、
和, 治 以疏 散 祛 风 、 活 血 通 络 之 法 。方 药 牛 蒡 子 汤 加
减: 炒 牛 蒡子 9 g 、 炙僵 蚕 9 g 、 白蒺 藜 9 g 、 防风 6 g 、 羌
独活 ( 各) 6 g 、 钩藤 ( 后下 ) 9 g 、 当归 6 g 、 青陈皮 ( 各)
汤剂是 将药物饮 片加水浸 泡后 , 再 煎 煮 一 定 时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_蔡奇文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_蔡奇文

1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2)△通讯作者 E-mail:qdh5707@yahoo.com.·学者论坛·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蔡奇文1 邱德华1△ 石仰山1[关键词] 外治法;石氏伤科;三色敷药;复方紫荆消伤膏[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205(2013)03-0068-02 外治法是中医十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骨伤科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石氏伤科已有140年的历史,依靠其外用药之精华三色敷药起家,逐步发展起庞大的外用药体系,扩大了外治法的治疗范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值得后学研习探究。

1 外治用药源流外治用药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外治医说》之书,历代医家均有阐述。

《黄帝内经》中有“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

东汉《伤寒论》亦有“火熏令其汗,冷水巽之,赤豆纳鼻”的治法。

西晋《崔化方》已有乌膏之名,依其治法,应是膏药无疑。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则有“用仙正散于损处断处”和“凡拔伸捺正,要软物如稍片之类奠之”等描述。

《医宗金鉴》也记载了很多外治手法和外用之药。

清·吴师机《外治医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并强调“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

敷药和膏药的应用,都属于外治。

若病在皮肉筋骨,损伤有定所,用敷药或膏药直接贴在受伤的地方,使药性从外而入,有时比内服更易奏功。

2 石氏外治用药方略石氏伤科依前人之经验,同时察其病机,明其病理,撮其要旨,结合骨伤外治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善用敷贴、涂擦、熏洗等外治用药之法。

石氏认为:损伤之处,无论瘀凝气阻,或夹兼邪,运用外治必须辨证,或以敷贴,或用熏洗,使其之效由外达里,起到提而泄之,疏而通之,消而化之,温而散之,松而解之,滑而利之之功。

骨伤名医经验分享之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三):膏剂

骨伤名医经验分享之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三):膏剂

骨伤名医经验分享之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三):膏剂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内容有:膏剂的概念和应用场景治案验方膏方是南方冬令进补网红!文:石瑛,殷梦媛,石印玉石氏伤科是享誉上海的一大中医骨伤科流派。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

先人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增强治疗作用的目的,对药物进行加工,产生了不同的药物剂型。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已载有汤、丸、散、膏、酒醴等剂型名称。

中药剂型不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也不相同。

石氏伤科是中医骨伤科流派之一,临床用药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尤其是对汤、丸、膏、酒、散剂的运用,更有独到之处,本文从这些剂型入手对石氏伤科的临证用药经验作一总结。

今天给大家介绍膏剂及典型病案分析。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中药剂型中的一种,是传统医学的精华。

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了膏剂雏形的记载。

膏剂分内服和外用2 种,内服膏剂又称“膏滋”“煎膏”,有调养身体、强筋健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功效,用于滋补养生与调治慢性疾病。

膏剂用药往往是在有效汤剂处方的基础上剂量增加10~15倍,形成有效的膏方剂量。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与青壮年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生理上正气虚损、肝肾不足,病理上表现为多病相兼、虚实夹杂。

适当进补可补益肝肾、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应用膏剂可综合调治气血阴阳,使阴阳达到动态平衡,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故内服膏剂常应用于正气虚损的老龄患者。

典型病例( 石筱山医案) :患者,男,80 岁,初诊时间1962年11月18日。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一、石氏伤科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一、石氏伤科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一、石氏伤科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瓦仲为石氏伤开第三代传人.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斤蔽顾,善于有所侧玄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利以理伤续断,尤其拉长用巧劲正骨上elrjy筋及结合体质、蔽邪辫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仿论治,石氏主张气血蔽硕.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皓临证体会捉出气血袭顶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决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止,康复史须状助正.石氏又认为报伤亦有度实之别.虚人受仿是本虚标实,重拐掩芳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成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氏还渔意治伤须留意兼那,诸如风寒疚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疾取冶.气滞血痛,失于流畅,即易成疚.疾癖胶截致使益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斤邓蔽夹,也使痰浊湿滩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共治庆能伙疗效更见显芳石氏以其几代的经脸,有系统的外教内服秘方脸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析增删币妇丁,使其更臻完菩.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按病情不同及甘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石印玉施祀)1.三色敷药【劝能主洽】功能活血祛粥,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3洲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劫山)治一田伤筋骨折,背紫肿月比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处方组成I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己、川抚芍、左秦芜生甘草、番木鳌.!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米和匀,用怡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

.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也隔3至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2.损伤风湿膏f劝能主洽I功能活血化0,11消肿散结,祛风散飘通络止痛,舒筋健甄通利关节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捕.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捕.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黔情应用。

石氏伤科运用牛蒡子组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

石氏伤科运用牛蒡子组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

石氏伤科运用牛蒡子组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石氏伤科是享誉海内外的一大中医骨伤流派。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

而牛蒡子便是石氏擅长运用于临床组方的一味君药,临证运用每获良效。

现将石氏伤科运用牛蒡子组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如下。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与分型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临床上常见关节肿胀、形寒肢冷,或红肿热痛、经脉瘀阻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认为,此疾病是外感风湿,或内伤久病化为痰浊,进而引起气滞血瘀造成的,由于关节内与关节周围筋脉与经络不通,随之出现了疼痛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的常见基本分型有三。

风湿热型:正气虚衰,涉水冒雨,感受风湿,邪入肾经,血脉瘀滞,导致痛风。

关节疼痛剧烈、扪之发热,红肿明显,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则舒,遇热则剧。

风寒湿型: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

肢体关节疼痛,曲伸不利,冬春阴雨天气尤易发作;风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或呈放射样,涉及多关节,尤上肢居多,或兼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缓。

痰湿流注型:此乃素体肥胖,嗜食膏粱厚味,致脏腑气化功能受阻,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形成痰湿,流注关节而发病。

伴有关节疼痛,或足心、足跟作痛,但坐久卧起则痛甚,行动迟缓,或兼胸闷眩呕,苔白滑,脉濡缓。

牛蒡子常见配伍的功效作用牛蒡子,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牛蒡子的描述为:“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具有疏散风热,宣肺袪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的功效。

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多种病症。

石氏伤科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探讨

石氏伤科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探讨

·流派菁华·石氏伤科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探讨江建春,吴军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上海 200011)摘 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属于中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

石氏伤科是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在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

石氏伤科认为正气不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其基本病机特征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风寒湿邪、跌扑损伤、劳损等原因所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凝聚、痹阻经脉为标。

强调整体辨证,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候类型分为气滞血瘀证、风寒痹阻证、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及肝肾亏虚证。

治疗上遵循“审因论治,注重气血,调治兼邪,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理念,同时注重杂合以治、防治一体与身心同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治、膏药外敷、手法、针刺、功法等多种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3个方面,对石氏伤科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腰椎;石氏伤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1]。

石氏伤科是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在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3个方面,对石氏伤科诊治该病的经验进行了探讨。

1 病因病机石氏伤科认为,正气不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内因;其基本病机特征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风寒湿邪、跌扑损伤、劳损等原因所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凝聚、痹阻经脉为标。

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则筋失濡养,不能“束骨利机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脏亏虚,则肾中精气培育和充盈乏源,运化失司而痰湿留滞,阻滞经脉;肾主骨,肾气不足,则腰脊无力,“转摇不能”。

筋骨力学失衡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机,从筋骨关系而言即“骨错缝”“筋出槽”,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2-4]。

【石仰山:骨伤科方】

【石仰山:骨伤科方】

【石仰山:骨伤科方】国医大师石仰山,中医著名骨伤流派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氏伤科对外用药的运用,可谓是独具匠心,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外用药,比如其所创制的“三色敷药”,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如今,石老离去,但他所留下的那些医学知识却是无价之宝,在沉痛缅怀石老的同时,也希望所有中医人携手共筑中医梦,为中医药的发展进献绵薄之力。

今天,我们且一起来看看石氏伤科的那些特色外用药!在外治药运用上,石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制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

其中部分药物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在此仅对其理法方药、制法、疗效略作阐述,以供参考。

1.三色敷药【处方】黄荆子(去衣炒黑)八两(240g),紫荆皮(炒黑)八两(240g),全当归二两(60g),五加皮二两(60g),木瓜二两(60g),丹参二两(60g),羌活二两(60g),赤芍二两(60g),白芷二两(60g),姜黄二两(60g),独活二两(60g),甘草六钱(18g),秦艽一两(30g),天花粉二两(60g),怀牛膝二两(60g),川芎一两(30g),连翘八钱(24g),威灵仙二两(60g),木防己二两(60g),防风二两(60g),马钱子二两(60g)。

【制法】共研细末,用蜜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用法】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三到五日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如三黄膏、红玉膏、黑虎丹、接骨丹等。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伤筋骨折之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2.红玉膏【处方】铅丹15g,熟石膏90g(一方用氧化锌亦可)。

【制法】拌和筛细,将白凡士林500g炖烊,调和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若损伤兼有皮肤破损或湿疹者,可将红玉膏盖于三色敷药的全部或局部后敷贴患处。

石氏伤科临床惯用方

石氏伤科临床惯用方

石氏伤科临床惯用方石筱山,中医伤科专家。

江苏无锡人。

自幼从父学医。

1924年开业行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

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擅长治疗脑震荡及外科疑难杂症。

对外伤筋骨、内伤气血的伤科杂病,既辨证施治予以内治方药,又能按病症特点灵活应用针刺、外敷、固定等外治手法。

祖传外敷药为国内外广泛使用。

石仰山,上海市中医院门诊部名老中医诊疗所特邀专家。

1950年高中毕业后,继承父业,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及针灸、外科,并师从黄文东攻读中医经典著作。

1955年开业行医,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4年为首批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石氏伤科学科带头人。

从事伤科临床40余载,理伤续断注重实践,推崇整体观点“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指导思想,力求明其病理,察其病机,撮其要旨,结合骨伤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

擅长气血兼顾,注重兼邪,突出痰瘀,内外并重,脾肾同治,治病求本。

临症用药颇具特色,内服配伍强调君臣佐使,尤以药对运用而屡建奇功;外用之剂配伍则又讲究辛窜走窍,注重剂型改革,疗效颇著。

自行研制石氏伤膏,椎脉回春汤,胸胁内伤合剂,腰痛I、II、III汤方,骨密I、II号,接骨片,伤筋药水,风湿热袋等理伤系列药品,在石氏伤科专病专科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临床经验丰富,擅治伤科以及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腿痛等疑难杂症。

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课题4项,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01三色敷药紫荆皮、黄金子、当归、赤芍、丹参、怀牛膝、姜黄、五加皮、木瓜、羌活、川独活、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防风、木防己、川芎、秦艽、连翘、生甘草、番木鳖。

研细末,和匀。

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

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5天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糁药。

学习和使用体会功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珍藏版)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的计划...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2.损伤风湿膏3.阳和痰核膏4.红玉膏5.三黄膏6.碧玉膏7.黑虎丹8.桂麝丹9.接骨丹10.铁扇散11.金?膏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理气止痛汤28.鲜金斛汤29.柴胡桔梗汤30.损腰汤31.固腰汤32.腰背和营汤33.地龙汤34.调中保元汤二、王氏伤科(王子平)1.消瘀止痛药膏2.舒筋活络药膏3.接骨续筋药膏4.温经通络药膏5.坚骨壮筋伤膏药方6.舒筋活络药水7.舒筋活络伤油膏8.上肢损伤洗方9.下肢损伤洗方10.化瘀承气汤11.三黄宝蜡丸12.活血散瘀汤13.清心解毒汤14.活血定痛汤15.续骨活血汤16.夺命接骨丹17.活血舒筋汤18.蠲痹汤19.治伤大红丸三、魏氏伤科(魏指薪)1.安神定魄方2.川芎钩藤汤3.五香调气化瘀汤4.定心安神汤5.脑震伤方6.洗头方7.下颌洗方8.伸筋活血汤9.二陈舒肺汤10.行气通络止痛汤11.腰脊胸腔洗方12.生地白芍汤13.地龙汤14.丁桂散15.舒筋活血汤16.化瘀汤17.大活血汤18.痹痛汤19.外擦药酒方20.祛风活血洗方21.化瘀洗方22.三圣散四、施氏伤科(施维智) 9591.吊伤膏2.截血膏3.祛伤续骨膏4.接骨膏5.伤筋药水6.行气化瘀汤7.和营理气汤8.顺肺和营汤9.上肢化瘀汤10.下肢化瘀汤11.上肢续骨汤12.下肢续骨汤13.坚骨通络汤14.坚骨健步汤15.和营通络汤16.养血疏风汤17.疏风健步汤18.养血健步汤19.地龙舒腰汤20.化瘀能络汤21.补肾健腰汤22.育阴健腰汤23.安神化痰汤24.补肾健脑汤五、陆氏伤科(陆银华)1.琥珀安神方2.伤科危症夺命丹3.镇神丸4.二龙一珠汤5.荆芥头痛方6.头晕六味汤7.还少丹8.通气散9.还睛汤10.癫狂梦醒汤11.龙虎汤12.可保立苏汤13.祛瘀解毒汤14.破血汤15.川羌活汤16.腰痛九味17.参附回阳汤18.腰斩方19.妊娠腰痛方20.补腰方21.海底方22.琥珀三七散23.六仁三生汤24.歪嘴方25.伤膏26.四黄消肿软膏27.生肌散六、林氏伤科(林如高) 9801.风伤丸2.跌打补骨丸3.养营丸4.续骨丸5.回生散6.芎芷汤7.疏风活血汤8.顺气宽胸汤9.祛风散瘀汤10.补肾壮骨汤11.活血镇痛汤12.消炎退肿汤13.跌打营养汤14.风伤伸筋汤15.安神止痛汤16.通窍祛瘀汤17.祛风通络汤18.复苏汤19.清热凉血汤20.理气补血汤21.新伤跌打汤22.旧伤跌打汤23.顺气祛瘀汤24.散结利气汤25.透骨养筋汤七、刘氏伤科(刘寿山)1.接骨紫金丹2.舒筋壮力丸3.努伤化瘀丸4.补肾养血丸5.外敷接骨散6.外敷正骨散7.消肿化瘀散8.外敷活化散9.外敷生长散10.外敷壮力散11.腾药八、郭氏伤科(高云峰) 9931.清心药2.健项药3.下肢瘫方4.上肢瘫软方5.落枕方 6.桃奴泽兰汤7.胳膊疼方8.肘臂麻木方9.关节伤力肿痛方10.解郁失笑散11.季肋气滞作痛方12.腰伤气滞作痛方13.腿不能行方14.清肺止血散15.消下破瘀汤16.治瘫痪方九、郑氏伤科(郑怀贤)9991.二号新伤药2.三号新伤药3.四号新伤药4.五号新伤提骨药5.一号旧伤药6.二号旧伤药7.三号旧伤药8.四号旧伤药9.五号旧伤药10.一号接骨药11.二号接骨药12.三号接骨药13.四号接骨药14.六号接骨药15.七号接骨药16.一号活络膏17.二号活络膏18.一号接骨丸19.二号接骨丸20.冷膝丸21.活络酒22.风湿酒23.人参三七酒24.五加皮酒后记1008附录。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胡劲松邱德华石仰山(指导)(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上海200002)关键词石氏伤科中医中药特色中图分类号:R28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205(2002)01-0057-03上海石氏伤科创始于1880年,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石氏伤科起初以外用膏药闻名,至石筱山提倡十三科一理贯之,对于伤科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强调整体理伤,注重兼邪;气血兼顾,尤重痰湿;分部用药,佐以引经;辨证施治,顾护胃气。

以下就药对的应用、引经药的应用和顾护胃气三方面简要介绍。

1药对的应用药对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配伍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多为各医家独特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很能体现医家理论的用药的精华。

石氏擅用药对治疗伤科疾患,此仅举有特色的几对药对,以示其用药之精华。

(1)牛蒡、僵蚕药对:牛蒡、僵蚕药对石氏在伤科杂病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股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髋关节滑膜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滑囊炎等等。

石氏认为该类疾病大多属中医“痰湿入络”范畴,其主要病因是由于人体气血不和、运行不畅,导致津液凝聚,进而聚积成痰,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掣痛,手足牵掣隐痛,聚于局部则肿而成块。

对该类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宜采用化痰利湿,通络散结之法。

石氏每运用牛蒡、僵蚕两药,为其治痰散结之要药。

牛蒡:性凉、味辛苦,祛痰消肿,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

”《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

”《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

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

”收稿日期:2001-05-23作者简介:胡劲松(1970-),男(汉族),湖北麻城市人,主治医师。

《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劫痰湿,散肝风。

”由此,牛蒡、僵蚕两者配伍应用可通行十二经脉、开破痰结、导其结滞、宣达气血、滑利关节。

石仰山证治经验

石仰山证治经验

石仰山证治经验石氏伤科的手法特色一.石氏手法要点石氏说:“手法是医者用双手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方法。

”手法首先是用于诊断的,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

摸法在历代文献中都曾提及,石氏则在运用摸法的过程中还注意比,与健侧比与正常情况比。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通过手法获得诊断。

以往,没有条件用x射线检查以辅助诊断,比摸是极为重要的。

现在,x射线检查十分普遍,而比摸手法仍不可忽视,还是伤科医师应掌握的基本诊断方法。

只有亲手比摸,才能具体了解伤情,有时还可使某些早期在x射线检查中难以明确的骨折得到临床诊断。

诊断后即要以“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的手法施以治疗。

石氏“一般常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亦作“转”)”。

拔,伸,捺,正主要用于正骨。

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疗骨折就是用这四种手法。

拽,搦,端,提则主要用于上骱。

拽是向前拉,搦是握住,《世医得效方》说“拽直”,“搦教归窠”。

端为端托,提乃上提。

这四种手法应用时往往两手并用,左右分工。

如右手或端或提,相机而行,左手为辅,或拽或搦;或助手拽搦,医者端提,互相配合。

按,揉,摇,抖多用于理筋。

《伤科大成》用治伤筋说:“轻轻揉捏”,“摇动伸舒”。

抖是用手抖动,也有舒筋的作用。

石氏就是这些手法还指出过两点:一是“这十二法在应用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无论正骨,理筋,上骱,随着需要可以互相换用。

”因此,不宜机械地划分这是正骨手法,那是理筋手法。

二是理筋手法不独用于伤筋,“接骨前后亦须注意理筋,使之活动顺和”,“骨折接续后期,亦应以理筋为辅助手法”。

这一点,石氏在临证时极为重视,目前仍有必要予以强调。

石氏还认为:“用手绑扎固定的方法,似亦可附列于手法之内”。

这主要是说明其重要性决不亚于正骨复位。

尤其是骨折整复后,石氏必亲手绑扎,多在损伤部位外敷药物及棉花垫衬妥后,用绑带先绑三圈,并在以后的包扎中注意使该部稍紧而得固定确实,两端则较松,能使气血流通。

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

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

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一、三色敷药[组成]紫荆皮(炒黑)240克,黄金子(去衣炒黑)240克,当归60克,赤芍60克,牛膝60克,片姜黄60克,五加皮60克,木瓜60克,羌活60克,独活60克,白芷60克,威灵仙60克,防风60克,防己60克,天花粉60克,川芎30克,秦花30克,连翘24克,甘草18克,番木鳖60克。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筋骨损伤所致的青紫肿胀疼痛,亦治陈伤及风寒湿痹。

本方以紫荆皮、黄金子为君,两味药的用量约占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

紫荆皮,苔平,破宿血,活血行气。

消肿解毒。

《仙传外科集验方》一胜膏,《外科正宗》冲和膏,均以紫荆皮为主药。

《本草述》说:紫荆皮“活血,解毒功能并奏”。

黄金子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止痛。

《仙授理伤续继秘方》在除痕方中用黄金子,使伤后痊愈无痕。

《本草纲目拾遗》说:“杖疮起疔甲,(黄金子)培干为末,搽之即开,表用刀刮”。

三色敷药中以上2味合用为君,消瘀散结,退肿止痛,加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药品互为辅佐,以增药效。

番木鳖一味是石氏于50年代增入的,意在增添止痛之功效。

由于血瘀初起,尤其积瘀严重的易于化热,故治疗瘀肿初期,可在桑皮纸上加用三黄膏(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石膏)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效。

三色敷药的具体用法是,以上述方药共研细末,和匀,用饴糖调和如厚糊状,置缸内备用。

使用时将调成的三色敷药,摊于性韧持质柔的纸张或纱布垫上,约厚0.3~0.4公分,覆盖上桑皮纸一层,敷于患处,3~5天更换一次。

必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推三黄膏或红玉膏,也可再掺入桂麝丹,接骨丹等,但根据病情而定。

在敷药上加层桑皮纸,不但便于其上加药以增敷药的功效,又不影响敷药的渗和而仍然发挥其作用,而且在更换时敷药不粘皮肤易于取下。

这样在治疗骨折过程中,因换药而可能导致骨折断端位置上的影响就大为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中医 骨 伤 科 杂 志 2002年 6月 第 10卷 第 3期
维普资讯
· 学 习 园 地 ·
石 氏伤 科 用 药 特 色
胡 劲 松 邱 德 华 石 仰 山 (指 导 ) (上 海 市 黄 浦 区 中 心 医 院 伤 科 上 海 200002)
收 稿 日期 :2001 05— 23 作 者 简 介 :胡 劲 松 (1970 ).男 (汉 族 ).湖 北 麻 城 市 人 ,主 治
医 师 。
本 草思 辨 录 》日其“治 湿胜 之 风痰 …… 劫痰 湿 ,散 肝 风 。”由 此 ,牛 蒡 、僵 蚕 两 者 配 伍 应 用 可 通 行 十 二 经 脉 、开 破 痰 结 、导 其结 滞 、宣 达 气 血 、滑 利 关 节 。 故 石 氏 家 传 名 方 “牛蒡 子 汤 ”即 以 此 两 药 为 君 组 成 。
(1)牛蒡 、僵 蚕 药 对 :牛蒡 、僵 蚕 药对 石 氏在 伤 科 杂 病 中 运 用 得 极 为 广 泛 ,如 :颈 椎 病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肩 关 节 周 围 炎 、股 骨 外 上 髁 炎 、桡 骨 茎 突 狭窄 性腱 鞘 炎 、髋关 节 滑膜 炎 、膝 关 节创 伤性 滑 膜 炎 、滑 囊 炎 等 等 。石、氏认 为该 类 疾 病 大 多 属 中医 “痰 湿 入络 ”范 畴 ,其 主要 病 因是 由于 人 体 气 血 不 和 、运行 不 畅 ,导 致 津 液凝 聚 ,进 而聚 积 成痰 ,若 入 于 经 络则 麻痹 疼 痛 ,入 于筋 骨 则头 项 胸 背腰 掣 痛 , 手 足牵 掣 隐痛 ,聚于 局部 则 肿 而成 块 。对 该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疾 病 进 行辨 证 治疗 宜 采用 化 痰 利湿 ,通 络 散结 之 法 。石 氏每 运 用 牛 蒡 、僵 蚕两 药 ,为 其 治 痰 散结 之要 药 。 牛 蒡 :性 凉 、味 辛 苦 ,祛 痰 消 肿 ,通 行 十 二 经 络 ;《本 草 备 要 》日其 “散 结 除 风 …… 利 腰 膝 凝 滞 之 气 。” 《药 品 化义 》曰其 “能 升 能 降 ,主 治 上 部 风 痰 。” 本 事方 》日其 “治 风 热成 历节 ,攻手 指 作 赤肿 麻 木 ,甚 则攻 肩 背 两膝 ”。僵 蚕 ,性 平 、味 辛咸 ,祛风 解 痉 、化 痰散 结 。 本 草求 真 》日其 为“祛风 散 寒 ,燥 湿化 痰 、 温 利 血 脉 之 品 。”
(3)草 鸟 、磁 石 :草 乌 、磁 石 药 对 以通 脉 息 痛 为 其要 。疼 痛在 骨 伤科 疾 病 中是 极 其 常见 而 又 难 以 解决 的症 状 。从古 代 医家 的论 述 可 以看 出 ,无论 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不 通 则 痛 是 疼 痛 的 根 本 机 理 。百 氏牢 牢抓 住 疼 痛 的致 痛之 因 ,采 用 通 脉息 痛 之法 , 并 根 据 临床 变 化随 症 治疗 。草乌 ,性 热 ,味 辛 ,宜通 血 脉 、搜 风 胜 湿 、散 寒 止 痛 ,是 临床 一 味很 好 的镇
关 键 词 石 氏伤 科 中医 中 药 特 色 中 图 分 类 号 :R289.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l005 0205(2002)0l一 0057 O3
上 海石 氏伤科 创 始 于 1880年 ,至今 已有 百余 年历 史 ,石 氏 伤科 起初 以外 用膏 药 闻名 ,至石 筱 山 提 倡 十三 科 一 理 贯 之 ,对 于 伤科 用 药颇 有独 到之 处 :强 调 整 体 理 伤 ,注 重 兼 邪 ;气 血 兼 顾 ,尤 重 痰 湿 ;分部 用 药 ,佐 以引 经 ;辨证 施 治 ,顾 护 胃气 。 以 下就 药 对 的应 用 、引 经药 的 应用 和顾 护 胃 气 三方 面 简 要 介 绍 。 l 药 对 的 应 用
(2)柴 胡 、香 附 :柴胡 、香 附药 对 是石 氏用 于治 内伤 疾 患之 要 药 。伤 科 内伤 初 成 皆 由卒 然 身受 ,其 症 状 除 疼 痛胀 滞 者外 ,依 其 部 位在 头 、胸 、腹 、会 阴 等处 而诸 变 百 出 ,但 总 由 阴气 不舒 (气 滞 ),阳气 不 达 (气 郁 )所 为 。石 氏认 为“头胸 腹 之 内伤 ,不 沦其 新 伤 宿 损 ,或 虚 实 之 证 .总 与 肝 经 相 系 。”治 以 疏 泄 肝 胆 三 焦 之 气 血 郁 滞 最 为 适 宜 .往 往 使 用 肝 经 之 药 。石 氏施 治 时 多 以柴 胡 与 香 附相需 为用 。柴胡 . 味苦 ,性 微 寒 而 质 轻 ,为厥 少 二 经 的 引经 药 ,按 足 少 阳 经 的 循 行 是 由 上 至 下 ,足 厥 阴 经 则 由 下 至 卜. 故 可 随 经 气 上 下 ,能 升 能 降 ,具 升 清 阳 、降 浊 阴 之 功 。石 筱 山 曾 言:“柴 胡 能 升 能 降 ,因 而 得 着 一 个 ‘和 ’字 ,只 要 善 于 用 ,小 论 病 在 上 、中 、下 哪 一 部 , 都 很 适 宜 ,其是 治伤 科 内 伤 的 一 味 有 效 良药 。”香 附 ,味 微 苦 甘 ,性 辛 、入 肝 、三 焦 之 经 。 《本 草 纲 目 ≯ 日 :“香 附之 气 平 而 不 寒 ,香 而 能 窜 ,其 味 多 辛 能 散 ,微 苦 能 降 ;微 甘 能 和 。生 则 上 行 胸 脯 ,外 达 皮 肤 ,熟 则 下 走 肝 肾 ,外 彻 腰 足 。”柴 胡 香 附 药 对 ,在 脏 主 血 ,在 经 主气 ,以之 治 脏 是 血 中之 气 药 ,以之 治 经 ,是气 分 之药 。只要 配 伍 得宜 ,自能 开 郁 、散滞 而 通 达 上 下 ,用 治 伤 科 内 伤 瘀 阻 气 滞 诸 证 ,确 有 良 效 。 代 表 方 如 石 氏 胸 胁 内 伤 方 。
药 对 是 临 床 用 药 中 相 对 固 定 的 配伍 单 位 ,具 有 一 定 的 独 立 性 ,多 为 各 医 家 独 特 经 验 的 总 结 ,具 有 较 好 的疗 效 ,很 能体 现 医家 理 论 的用 药 的精 华 。 石 氏 擅 用 药 对 治 疗 伤 科 疾 患 ,此 仅 举 有 特 色 的 几 对药 对 ,以示 其 用药 之 精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