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2)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 物质的分类(1课时)》教学练 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练《第2章第1节 物质的分类(1课时)》(人教版)自学导引【基础知识构建】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各举2~3例2、交叉分类法:用直线连接相关名词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12【自主检测】1、氧气可以看作A .纯净物B .混合物C .化合物D .单质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2 B.Na2O C.NaClO D.FeSO43、体操运动员比赛时为了防滑,常在手心涂抹碳酸镁粉末。
碳酸镁属于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4、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分类完全正确的是A.硝酸钠 NaNO2 盐 B.氧化铁 Fe2O3氧化物C.纯碱 Na2CO3 碱 D.酒精 CH3OH 有机物5、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硫酸、生石灰、氯化钙B.盐酸、烧碱、硫酸铜C.碳酸、乙醇、醋酸钠D.磷酸、熟石灰、氢氧化钾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A.石灰石 B.Ca(OH)2 C.CaCO3 D.CH47、现有十种物质:①空气;②金刚石;③生石灰;④无水酒精;⑤稀硫酸;⑥干冰;⑦铜片;⑧高锰酸钾;⑨水;⑩碳酸钠。
用物质的序号填空:(1)属于混合物有,属于化合物的有;(2)属于单质的有,属于盐类的有;(3)属于氧化物的有,属于溶液的有;(4)属于有机物的是。
8、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H2O、②空气、③Mg、④CaO、⑤H2SO4、⑥Ca(OH)2、⑦CuSO4·5H2O、⑧碘酒、⑨C2H5OH、⑩NaHCO3。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有机物的是。
9、请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并说出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新授课课件:第二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Na2CO3 Na2SO4 K2CO3 K2SO4
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物质所属 类别。
例:用树状分类法对HCl,CO2 ,CaO ,NaOH, Na2SO4 , CaCO3 , Ca(OH)2 ,H2SO4进行分类。
化合物
酸
HCl H2SO4
碱
盐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பைடு நூலகம்
氧化物
CO2 CaO
小结:
分类一般步骤: 确定分类标准
选择分类方法
得出正确的分类
分类的一般原则:行之有效,简单易行。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化学研究而
言,便于了解各类物质的共性和各类反 应的本质;对于工作和生活而言,则提 供便利,实现高效。
作业:
请大家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分类
Na2SO4 NaNO3 Na2CO3 K2SO4 K2CO3 KCl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阅读P24第一段,认识分类法在学习科学技术中的应 用。
2、阅读思考与交流(1),能说出初中所学化学物质种类 和化学反应类型,能举例说出其它方面分类的例子, 知道分类的普遍性。
3、学生阅读P24倒数第一段及图2-2,归纳交叉分类的含 义及方法。
超市按照商品的用途将商品进行了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 一起的方法。
试想想:没有分类的世界的模样会怎样?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
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思考与交流
1、请回顾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物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正盐
盐 酸式盐
碱式盐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 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 盐和水的氧化物。
2.其他分类方法
【微思考2】Na2O2是碱性氧化物吗?说明理由。 提示 不是。Na2O2与酸反应时,不仅生成盐和水,同时生成氧气,不符合碱性 氧化物的定义。
【微思考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提示 不一定。如O2和O3、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等组成的物质都只 含一种元素,但都属于混合物。
二、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
1.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叫纯净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混合物
金属单质 单质
2.物质的分类 分类法一般分为交叉分类法(对物质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树状分类 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
(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如:
典例剖析
例1图表归纳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某同学归纳的下表物质与图中对应 关系正确的是( )
典例剖析 例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些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反应时可以生 成盐,某同学构建了如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图。
(1)请任写一种符合图中组合⑥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要求组合⑥不能与图中
已有组合重复):
。
(2)用面粉制作馒头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设其化学式为HR,R表示
有机酸根成分,若在蒸馒头前加入小苏打,则蒸好的馒头有很多小孔,吃起
正误判断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 ) 2.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 ) 3.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 ) 4.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构成。( × ) 5.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都属于混合物。( × )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一、常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________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举例:N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2.树状分类法 (1)含义:对________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________的分类法。
(2)举例: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二、分类法的应用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如Ca ――→①CaO ――→②Ca (OH )2――→③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2章 第1节 课时2 分散系及其分类
2.下列分散系,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雾 ②豆浆 ③AlCl3溶液 ④Al(OH)3胶体 ⑤泥水 ⑥CuSO4溶液 【答案】 ①②④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思考交流] 比较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 请探究下列问题
双
知
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212021/11/212021/11/212021/11/21
基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2.Fe(OH)3 胶体的制备和基本性质 △
(1)反应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实验操作 向_沸__水__中逐滴加入 5~6 滴__F_e_C_l_3 饱 __和__溶__液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红__褐___色, 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 Fe(OH)3 胶体。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直径
分散质粒子种类
外观特征
性
稳定性
质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溶液 <10-9 m 单个小分子 或离子 均一、透明
稳定 能
能
鉴定
无丁达尔效应
胶体 10-9~10-7 m 多分子集合 体或高分子 均一、透明
较稳定 能
不能
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
浊液 >10-7 m 巨大数目 的集合体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B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思考交流]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 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科学探究
胶体的制备: 1、取3个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 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 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FeCl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色,停止加 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 和泥水比较。
辨别溶液与胶体: Fe(OH)3胶体 GuSO4溶液 2、把盛有溶液和胶体得烧杯置于暗处,分别 用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 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人教版 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分类
初中时所学“溶液”的概念
• 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 合物叫做溶液 • 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扩大范围来说,溶液是一种分散系。 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 例如泥水。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质 粒子大 小
溶液
胶体
浊液
1nm
(<1nm)
100nm (>100nm) (1~100nm) 悬浊液、乳浊液
1nm=10-9m
分散系 比较点 分散质微粒 的直径
溶液 <1nm
胶体 1~100nm
浊液 >100nm
小分子或 分子的集合 巨大数目的 微粒组成 离子 体或高分子 分子集合体 酒精、 氢氧化铁胶体 石灰乳 实例 食盐水 、淀粉溶液 、泥水 不均一、 均一、透明 外观及 均一、透明 不透明、 、较稳定 、稳定 稳定性 不稳定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能 不能 可通过, 透光性差, 光照 丁达尔现象 无光路 有光路
作业:预习《离子反应》,完成练习册相对 应“导学坐标”,下节课检查
必修1-第二章----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目标导航] 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认识分类方法的应用。
3.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基础知识导学 一、常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________的分类标准,对______________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即对事物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举例:①Na 2CO 3⎩⎪⎨⎪⎧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属于 盐②将不同的物质与它所属的类别进行连线。
2.树状分类法(1)含义:对________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__________的分类方法。
即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2)举例:物质⎩⎪⎪⎪⎨⎪⎪⎪⎧⎩⎪⎪⎨⎪⎪⎧ 单质⎩⎪⎨⎪⎧ 金属单质 单质 ⎩⎪⎨⎪⎧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混合物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1.对于下列转化关系Ca ――→①CaO ――→②Ca (OH )2――→③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 写出有关序号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Na2CO3 钠盐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2、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 (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 的为胶体。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三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故D正确。
〔变式训练2〕(2019·长春高一检测)下列现象或应用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
A
B.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
C.夏日的傍晚常常看到万丈霞光穿云而过
D.由豆浆制成豆腐
解析: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属于萃取,与胶体性质无关, 故A符合;烟尘是胶体,胶体微粒带有电荷,通高压电,使胶体聚沉,烟尘 形成沉淀,从而净化空气,与胶体性质有关,故B不符合;因云属于胶体, 则具有丁达尔效应,所以夏日的傍晚常常看到万丈霞光穿云而过,与胶体 性质有关,故C不符合;豆浆是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与胶体性质有关, 故D不符合。
解析:布朗运动是微粒普遍的运动方式,用肉眼不可以把胶体和溶液区别
开来,故A错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的微粒称为胶体粒子,
故 生
B错误;用平行光照射NaC 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胶
体l 溶粒液子和具F e有( O较H大) 3的胶表体面时积,,只能有吸F e附( O阳H离) 3子胶或体阴产
结构
合体或大分子 的固体小颗粒 成的小液滴
特点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
不 均 一 、 不 透 不均一、不透 明,久置沉淀 明,久置分层
分散系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溶液
稳定 能 能 食盐水、 蔗糖溶液
胶体
介稳定 能 不能
Fe(OH)3胶体、 淀粉溶液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不稳定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浊
〔变式训练1〕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
C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 nm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本部分教学,知识性内容较为简单,故重难点落在了为学生建立起分类的思想上。
知识、能力、思想是体系的三个要素。
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的培养。
思想是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四、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主线与旧教材支离破碎地记忆一些孤立的事实和对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相比,在化学新课程与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形成。
高中化学第二章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6.两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 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这样可以克 服依据单一标准对物质分类的局限性。
②举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Na2CO3进行分类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钠盐 Na2CO3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碳酸盐 按其溶解性来分类,属于易溶性盐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 1 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图1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图2
图书馆使用分类法对书籍进行分类
当你走进大型商场的时候,会很顺利地购买到自己称心 如意的商品;当你走进图书馆的时候,会很快借阅到自己需 要的书籍,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总是把大量 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所谓分类,就是根 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 的逻辑方法。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种物质,请 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的?分类的依据是什 么?
在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某些盐的交叉分类
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①化合物的树状分类
②石油加工产品及其用途的树状分类
7.分类法的应用 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 我们对事物的处理举一反三,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 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2)由于科学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因 而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推出某些未被发现的事物的性质,进 而为科学预见奠定基础。
3.分类的主要规则 (1)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 (2)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 (3)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识·预习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预习
1.把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_分散在另_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中所得 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胶体的分类 常见的胶体分类方法是根据分散剂的状态进行分类,有 三种:固溶胶(如有色玻璃、宝石、珍珠之类),液溶胶(如牛 奶、豆浆之类),气溶胶(如云、雾、烟之类)。 3.胶体的性质 (1)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胶 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根据分散质的直径不同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 散系。列表比较如下:
分散系 举例
分散质粒子组成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外观特点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扩散
溶液 NaCl溶液
离子
<1 nm 均一,稳定
稳定
悬浊液 乳浊液
胶体
泥水
牛奶
Fe(OH)3胶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解析】 选项A,空气是由N2、O2及一些尘埃等组成 的混合物。选项B,胶体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即介 于1.0×10-9~1.0×10-7 m之间,所以微粒直径为2.5微米的细 小颗粒物不属于胶体。选项C,实施绿化工程,树木能吸附空 气中的尘埃,从而有效防治PM 2.5污染。选项D,PM 2.5表面 积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质。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依据】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迸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分类法实行学习,虽然教科书列举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但必须给学生强调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单一分类法”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复习初中所学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2.体验实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方法与途径: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分类事例入手,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反应实行分类整理归纳,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与评价: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省教学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4第一、二段,阐述上述原因【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主备人:李凤时间:2009年9月25日课程标准: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省教学要求: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溶液、浊液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分类法了解分散系概念和本质,并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2、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师)
化学1(必修)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元素的存在形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构成了这种元素的物质家族。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可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3.我的收获(1)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物质都是由______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______,元素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形态称为该元素的______态。
(3)不同种元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__________,元素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形态称为该元素的______态。
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①含义:根据______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②举例:N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2)树状分类法:①含义:对______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____的分类法。
②举例:物质⎩⎪⎪⎨⎪⎪⎧ ⎩⎪⎨⎪⎧ 单质⎩⎪⎨⎪⎧(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补充: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例外Mn 2O 7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多数金属氧化物,例外Al 2O 3两性氧化物) CO 、NO 是不成盐氧化物,特殊氧化物-过氧化物Na 2O 2、K 2O 2等(四氧化三铁特殊一般不认为是碱性氧化物、也不是酸性、两性氧化物)收获:①根据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019高考化学 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 物质的分类 考点(2)分散系、胶体讲与练(含解析)
考点二分散系、胶体李仕才1.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3)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类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悬浊液属于液固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1)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现象。
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2)聚沉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做聚沉。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入电解质溶液;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
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3)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如带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
应用:工厂静电除尘。
(4)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
3.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 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 × )2.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 3++3H 2O===Al(OH)3↓+3H +。
( × )3.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
( × )4.含0.1 mol FeCl 3的饱和溶液配制成胶体后,将得到胶体粒子0.1 mol 。
( × )5.FeCl 3溶液和Fe(OH)3胶体都呈红褐色。
( × )6.可用过滤的方法将胶体粒子与分散剂分开。
( × )7.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FeCl 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 × )8.直径为20 nm 的纳米碳酸钙属于胶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简单分类法
作业: 预习《分散系及其分类》,完成练习册 P27-28 “导学坐标”,下节课检查
同类物质按照从大到小 的范围分类。
分类标准 同一物质按照不 特点
物质类别间是平 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 行关系,而且有 互独立;不同层次的 相互交叉的部分 类别间是从属关系。
课堂小结: 1、分类一般步骤: 选择分类方法 确定分类标准 得出正确的分类 2、常用的简单分类方法: 单一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
例:生物学中把动植物按照界、门、纲、目、科、 属、种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进行分类
②特点: 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 没有交叉的。 不同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从属关系的。
③优点: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
树状分类法 纯 净 物 混 合 物
单 质 化 合 物
金属 Cu、Fe等
非金属
氧 化 物
化 学 物 质
Ca(OH)2+H2CO3===CaCO3↓+2H2O (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区别
交叉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
概念
对同个物质进 行多种分类。
同标准进行分类
对同类物质按照层次从大 到小进行分类再分类。
O2、H2等
CuO、H2O等 HCl等
NaOH等
酸
碱
盐
NaCl等
Q1: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吗?
不是。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组 成的,不同的是状态。
Q2: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吗?
不是。例如臭氧(O3)和氧气(O2),混 合在一起,他们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 并不是纯净物,必须是“同一物质”才能 是纯净物。 凡是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就是纯净物 。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理念:在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感叹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余,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对于数以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课标解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的一个内容。
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掌握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主重要。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分类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其次选择分类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的分类结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并会合理运用。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分类是科学方法,分类使生活便捷,有序。
重点: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难点:盐类与氧化物的分类。
教法:引导、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学法:自主预习,思考交流,合作等。
教学流程:教师:提前准备了水果(两个红苹果,两个黄苹果,两个黄香蕉),请位同学来对它们进行划分,你可以请一位小帮手,把你的结果让他帮你举起来。
学生:从水果类别分为苹果和香蕉;从全部水果颜色的角度划分,黄色水果(举起黄苹果和黄香蕉)和红色水果(举起红苹果);从苹果颜色分为红苹果和黄苹果(举起展示)。
教师:他分的对吗?学生:对教师:完全正确,划分的非常准确,详尽。
值得表扬,继续努力。
分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屏展示超市,图书馆图片),分类是一种科学方法,有了分类,生活更便捷,更有秩序,工作学习效率更高。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分类运用到学习化学知识中来,对研究对象进行划分,可以更系统的研究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结合课本和讲学稿,先来学习交叉分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第二节离子反应2课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复习2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整体设计从容说课一、教学分析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至于渗析和布朗运动并未涉及,胶体的介稳性、电泳现象和胶体的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
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具体建议如下:1.关于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教科书第一次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建议在“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例如:案例1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
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案例2 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对上述五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学完本章全部内容后,还可以对上述反应继续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思考与交流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了解到对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关于分散系和胶体概念的教学学习分散系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产生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例证。
教科书要求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来完成,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学生无法理解合金属于固体分散质和固体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空气属于气态分散质和气态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分类的角度加以积极引导与完善。
对于丁达尔效应,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悬(乳)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
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与溶液作对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身的特殊性。
为避免学生从氢氧化铁胶体(红色)和硫酸铜溶液(蓝色)颜色不同去思考丁达尔效应,可以补充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的对比实验。
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可以同时把溶液和胶体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较哪一种液体有丁达尔效应。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关于胶体的聚沉,教科书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介绍。
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胶体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的电荷。
然后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从中肯定合理的方案。
研究胶体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互相争论,最后得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实验所用的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
所得胶体应透明、呈红褐色。
做丁达尔效应的实验时,也可预先用木板或硬纸板做一个暗箱,暗箱用带小孔的隔板分为大小两室,小室装一个100 W的灯泡,大室可并排放置两个烧杯,同时大室侧面要留有可看到两烧杯的观察孔。
实验时,两烧杯中一个放胶体,另一个放溶液,注意在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尘或胶体。
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1】1.提示:请参考“本章说明”中的“内容结构”。
2.提示:如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化学中分散系的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
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等。
【思考与交流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有9种类型: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胶体性质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2.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学探究实验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在学习语文时,查字典、查成语等等,还有我们用键盘输入时,要用到智能ABC输入法、五笔字型输入法等等。
师:为什么我们能顺利查到生字、生词,还可以快速地输入文字呢?生:给文字进行了分类处理。
同样给汉字分类,分类的方法也有多种。
师:很好。
推进新课引言: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物质的分类。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思考与交流]教材24页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它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