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激流总序教案3

合集下载

沪教版《激流》总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沪教版《激流》总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沪教版《激流》总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在你的十五六年的人生岁月中,你所认为的生活是什么?
为什么?
二、十几年前二十七岁的作家巴金认为生活是什么?
为什么?
请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

三、巴金当时为什么会认为“生活是激流”展开讨论
1.讨论巴金当时生活的历史背景
2.讨论巴金的生平简历
3.讨论《家》、《春》、《秋》三部小说的内容及表现的主题
(注:此三个讨论题可以作为课前预习,请学生认领其中一个题目,精心准备,在小组讨论中发言)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交流
四、较我与巴金对生活的不同看法,理解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五、教师小结:
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

所以正在慢慢成熟中的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培养真、善、美的情操,勇于挑战困难,战胜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起社会责任感,为人生写下精彩的一笔。

六、介绍关于“序”、“跋”的知识
作业:简单讲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为自己的作文选写序并提名。

《激流》总序教案3

《激流》总序教案3

《〈激流〉总序》上海市第十中学任其斌教学目标1、了解序言和象征的特点,领会“激流”在表达生活体验和态度上的作用。

2、通过对词句、语段的品读和分析,把握文章情感意蕴,感受作者征服黑暗、开创新路的青春激情。

3、学习作者不断探求生活真谛的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和敢于“说真话”的高尚品格。

说明:本文是一篇序文,当然它具有序文的特点,但同时,这篇文章本身又是一篇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篇抒发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斗”、积极进取的真切感受的散文佳作。

作为序体文,必不可少要涉及序言这种文体的一般知识。

同时,这篇序文浅近平易,看似易懂,但由于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很少,要让学生理解平和文字下汹涌的激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那么,引导学生沉浸文本,体会作者深蕴的情感就至关重要了。

巴金的作品感性比重大,也有理性的思考,其汹涌的激情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入的思考,这又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也是作品价值最大之所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不仅了解《激流》三部曲的有关内容,更要走进巴金,感受他崇高的人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4、理解“激流”的含义及作用。

5、感悟作者追求生活信仰的青春激情。

说明:这篇序文不同于一般的“序”,主要介绍写作经过、说明作品主要内容等,而是通过对“激流”这一总名的物象特征的描述,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说主旨的寄寓,这就使“生活”这一内涵丰富、较为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而形象,易于理解和把握。

因此,理解“激流”的含义及作用史理解全文的关键。

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是深入体会、感悟作者深蕴情感的有效方法。

在品味语言、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重点段落感受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昂扬的青春激情。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文的教学指导可以运用作品导读、问题研读、读写结合感读等多种方法。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激流》三部曲中的小说或者看据此改编、拍摄的影视剧,增加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激流总序

激流总序

题目《激流》总序(一课时)巴金教学目标 1、鉴赏作者借助具体物象表情达意、寄托追求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藏着的促使青年们“向上”、“奋斗”、“征服”的汹涌激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借助物象表现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激流”的意义与《激流》三部曲之间的关系。

预习作业联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以“激流”命名小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本上有巴金青年时代的一张照片。

结合他的经历和作品,能否说说你初见此人的印象?戴着眼睛,文质彬彬;额头高耸,拥有着智慧;眼睛有着一些忧郁或说是忧虑。

本文写于1931年,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像巴金这样满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青年,必然对现实不安、不满。

他能做的,如同鲁迅先生一般,是用笔,用文艺创作来剖析社会,针砭时弊,疗救大众,寻求救国之路。

巴金当时虽然年轻,但已能用成熟、睿智的眼光看待社会,带着年轻人的有的冲劲与激情创作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化常识1、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的文学是和他的哲学人生思想选择相吻合的,即抛弃、背叛旧有的贵族利益,以博大的精神与爱心投身与拥抱普通民众,以含泪带血的心声来彻底唤醒他们,从而追求一个纯净美丽的平等世界。

巴金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兼具了天分与良知,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3 沪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3 沪教版第五册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的】: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方法】:以学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基础知识: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语文:2.6《激流》总序 教案(2)(沪教版第五册)

语文:2.6《激流》总序 教案(2)(沪教版第五册)

---------------------------------------------------------------最新资料推荐------------------------------------------------------ 语文:2.6《激流》总序教案(2)(沪教版第五册)《激流》总序杆杀湟棕教学目标杆杀湟棕 1、以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句话为学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

杆杀湟棕 2、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

杆杀湟棕说明:杆杀湟棕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 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所以,在教授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总要的环节,要通过挖掘文章的语言,来理解文章背后深刻的内涵及作者蕴含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

杆杀湟棕教学重点与难点杆杀湟棕 1、重点:学习本文写法:即鲜明的对照式结构,采用典型、生动物象来表现一个理念。

杆杀湟棕《激流》总序与一般序言的不同,了解作者运用物象手法使理念变得具体化。

1 / 3杆杀湟棕 2、难点:理解这里面有爱,有恨,反复出现的意义。

杆杀湟棕说明:杆杀湟棕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文章的象征性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国古典文章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抓住这个环节。

其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既然是文章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具体语言来挖掘,那就要抓住这里面有爱,有恨的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杆杀湟棕教学过程杆杀湟棕教学环节杆杀湟棕教师活动预设杆杀湟棕学生活动预设杆杀湟棕设计意图杆杀湟棕导入新课杆杀湟棕走进文本杆杀湟棕有个评论家在谈到巴金的《家》时说: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 ,巴金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

3.1.6课堂教学设计《激流 总序》

3.1.6课堂教学设计《激流 总序》
如何征服生活?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能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以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由此可见,在作者看来,有路作者将会成为路上前行的人,没路,作者会像激流一下创造自己的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激流?
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他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由爱、恨、欢乐、痛苦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难点:辩证地看待“激流”般地生活方式
教学反思
巴金的一生,是很厚重的一生,我对巴金的认识十分有限,他的作品我只看过两部《家》和《寒夜》,对于他的人生也只是略知一二,很难落实到细节,因此在讲课的时候显得底蕴不足,可能对“激流”的理解流于表层分析。
鲁迅: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我们完全可以用“20世纪中国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他认识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心的呼喊。
作业资源
“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这无疑是青年巴金的生活信念,请结合《小溪巴赫》一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走近巴金,理解巴金对生活的认识
2、鉴赏作者借助具体物象表达抽象思考的写作方法
3、辩证地看待“激流”般地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作者借助具体物象表达抽象思考的写作方法
2006.01.09.天生少年-走近中国神童(1)魏永康
2006.01.10.天生少年-走近中国神童(2)王思涵
2006.01.11.天生少年-走近中国神童(3)金今
2006.01.12.天生少年-走近中国神童(4)宁铂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六、《激流》总序(1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六、《激流》总序(1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六、《激流》总序(1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巴金简介:原名李尧棠,字芾(fú,取“蔽芾甘棠”)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

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百岁老人的愿望“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xx年11月25日百岁生日之际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

享年101岁。

《激流》三部曲简介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家》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激流》的第四部《群》,所述的不再是高家的故事了),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

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家》中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

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

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5—6册讲读课文梳理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5—6册讲读课文梳理

沪教版高中第5—6册讲读课文梳理第五册第1课《雨巷》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常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朦胧的意境。

1.内容概要:《雨巷》一诗交织着诗人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艺术手法: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语言富于音乐性。

第2课《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1.内容概要: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2.艺术手法:融情于景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写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5课《宽容》序言房龙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国作家,1882年出生在荷兰,文化普及者。

1.内容概要:这篇序言像一则寓言,叙述守旧与革新之间的斗争故事,表现两大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提倡理性和宽容2.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反复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用寓言的文体写序言。

第6课《<激流>总序》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内容概要: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与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

2.艺术手法: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增强其可度性的作用。

第9课《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1.内容概要: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在急流中》语文教案设计

《在急流中》语文教案设计

《在急流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在急流中的勇敢与坚定。

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急流中的勇敢与坚定。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急流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勇敢与坚定的思考。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4.精讲课文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作者在急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勇敢与坚定。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写作训练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写作训练题目,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作。

4.课堂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小结本节课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勇敢与坚定。

2.拓展阅读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吗?你是如何克服的?”4.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勇敢与坚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勇敢与坚定。

2.课堂测试教师设计课堂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测试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

4.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结束语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合作意识。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西南位育中学施海红时光飞逝,第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同时今年9月也是我们徐汇区全面推广新教材的第一年。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语文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非常感谢市区各级的优秀教师热忱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精神。

利用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新高一语文课本,下面我想谈谈对第二单元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

对于生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本单元所收录的七篇文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感悟的一个高度凝缩。

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尽情地体验不同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思索。

围绕单元主题,编者选择了四种文体: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诗歌和学理性文章。

其中,《〈激流〉总序》、《寒风吹彻》属于抒情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热爱生命》以及《听泉》基本属于哲理散文;此外,本单元还收录了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和科普文章《生命的本质》。

在第二单元中,我认为应该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流〉总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几篇课文上。

《〈激流〉总序》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可以说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典型范例。

前者作家巴金借助“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能够副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

作家是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支配下完成这样一篇杰出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放手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体验课文情感是感悟巴金生命的最佳的教学方法。

而后者作家赵丽宏则采用了称谓转换、铺陈、虚拟等手法赋予腊梅多重人格精神,因此要学习这样的哲理散文,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从理性的思考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围绕感悟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还收录了两篇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

《激流》总序

《激流》总序

问题四:就作者看来, 问题四:就作者看来,什么事物最能体现
“搏斗、征服”的精神? 搏斗、征服”的精神?
激流。 为了奔向大海,一路奔腾、激越、创造) 激流。(为了奔向大海,一路奔腾、激越、创造)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以《激流》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以《激流》作为三部小
说的总名?(《激流》的含义) 说的总名?(《激流》的含义) ?(《激流
问题二: 的搏斗、 问题二:“我”的搏斗、征服表现在哪些
地方? 地方?
第四段的“不白过,看见不少东西,知道不少事情, 第四段的“不白过,看见不少东西,知道不少事情, 不孤独,不绝望” 以及文末的“我还年轻, 不孤独,不绝望”,以及文末的“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 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我还要征服生活”
①反映出作者对生活实质和生命意义的理解(生活如激 反映出作者对生活实质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流,动荡不已,内容丰富;生命如激流,它的意义在于搏斗、 动荡不已,内容丰富;生命如激流,它的意义在于搏斗、 征服); 征服); ②是作者对自己澎湃激情的诠释(情感如激流,澎湃激 是作者对自己澎湃激情的诠释(情感如激流, 荡,充满活力,爱恨交织,苦乐兼有); 充满活力,爱恨交织,苦乐兼有); ③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自己像激流一样,不断 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自己像激流一样, 搏斗,勇于征服;也希望自己的这些作品,如狂涛激浊扬清, 搏斗,勇于征服;也希望自己的这些作品,如狂涛激浊扬清, 似狂飙摧枯拉朽,冲刷出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新时代)。 似狂飙摧枯拉朽,冲刷出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新时代)。
理解赏析
问题一: 问题一:作者对生活实质的认识有什么样的
变化? 变化?
由几年前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到现在的“ 由几年前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到现在的“生活 是搏斗,是征服” 是搏斗,是征服”。 ●作者以一个过去的错误认识开头,既反映了他的敢于 作者以一个过去的错误认识开头, 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精神, 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精神,也突出了作者对生活内涵的认 识的变化。 识的变化。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西南位育中学施海红时光飞逝,第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同时今年9月也是我们徐汇区全面推广新教材的第一年。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语文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非常感谢市区各级的优秀教师热忱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精神。

利用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新高一语文课本,下面我想谈谈对第二单元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

对于生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本单元所收录的七篇文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感悟的一个高度凝缩。

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尽情地体验不同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思索。

围绕单元主题,编者选择了四种文体: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诗歌和学理性文章。

其中,《〈激流〉总序》、《寒风吹彻》属于抒情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热爱生命》以及《听泉》基本属于哲理散文;此外,本单元还收录了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和科普文章《生命的本质》。

在第二单元中,我认为应该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流〉总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几篇课文上。

《〈激流〉总序》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可以说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典型范例。

前者作家巴金借助“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能够副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

作家是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支配下完成这样一篇杰出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放手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体验课文情感是感悟巴金生命的最佳的教学方法。

而后者作家赵丽宏则采用了称谓转换、铺陈、虚拟等手法赋予腊梅多重人格精神,因此要学习这样的哲理散文,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从理性的思考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围绕感悟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还收录了两篇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

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3 沪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3 沪教版第五册

《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走进诗人,感悟诗歌的情感2、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重点难点: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难点:知人论世,走进诗人世界,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教学设想:这首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却是学生陌生的。

就是在历史教材中,“文革”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而这对于这首诗歌的解读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必须要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然后再回到文本,这样才能获得从情感到灵魂的震撼和提升。

课型课时:诵读赏析 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

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

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生,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

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

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

食指不是那种摆弄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

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

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因种种原因,食指长期被埋没。

2、背景《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那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年代,江清和“四人帮”搅乱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秩序,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不生活在一种惶恐和无所适从之中。

激流总序 PPT课件 1 沪教版

激流总序 PPT课件 1 沪教版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5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51、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63、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64、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

65、只要有信心,就能在信念中行走。

66、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67、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6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69、任பைடு நூலகம்山都可以移动,只要把沙土一卡车一卡车运走即可。

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59、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激流总序 PPT课件 4 沪教版

激流总序 PPT课件 4 沪教版

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 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 发来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 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 悲剧,发表了《慈园》、《寒夜》等感情更蕴藉、思想 更深刻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界更为推崇。 “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 《随想录》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 荣誉奖。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 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俄]托尔斯泰
一、借托尔斯泰 的小说《复活》 , 表明作者曾经对 生活报存的态度。
[法]罗曼· 罗兰
二、引用罗 曼·罗兰的 名言,否定 自己曾有的 人生观。
“激流”这个物象有何特征?
请从文章中找出来.
明 确
• 作者首先说出一个反面的观点,然后引用罗曼
罗兰的话来树立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征服生活 • 唯一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以及类 似的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周围是 无边的黑暗,他也不会绝望,因为所有的恨与 痛苦都基于对生活的爱。 • 唯一的海即激流的追求,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 中的秉持,信仰,就本文而言,作者就是要告 诉人们,为了追求自由,摆脱束缚,就必须经 历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只要这种追求一天不 摆脱,追求就一天不会停止,所以这唯一的海 是自由,民主,以及追求它们所经历的过程



原• “我宁愿一个人孤独地去经历人世的风波,
去尝一切生活的苦味,我不要安慰和同 情,我却想把安慰和同情给别的人。我 已经这样地过了几年,这种生活不一定 是愉快的,但我过得还好。” ----青年时代的生活方式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宽容序言教案3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宽容序言教案3

《宽容》序言教学目标: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

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

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

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导入新课“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宽容又是指什么呢?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讨论)然后展示课件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讨论)然后展示课件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讨论)然后展示课件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讨论)然后展示课件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激流》总序

《激流》总序

《激流》总序朱家角中学王志刚2、理解、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3、挖掘课文结构2、对生活意义的思索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上的困难一课时读作品、看影视组织学生看《激流》三部曲中的小说或看据此改编、拍摄的影视剧,增加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阅读巴金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为研究、探询的线索,了解巴金回归故居时对以往生活的心绪与反思,从中揣测以《家》为代表的《激流》的命名心迹与寄寓。

1、《激流三部曲》:包括《家》(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春》(一九三八年初版)、《秋》(一九四 年初版)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对题材的熟悉和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序言: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所以也称为“前言”。

作为一本书的前言,本身就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是作者交给读者开启书之门的一把钥匙,往往在其中将创作意图,写作原则和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指示给读者。

一篇好的序文本身又是一篇优秀的艺术作品。

2、生活是什么?(学生讨论)3、我们来看看七十年前巴金对生活的认识。

(关于巴金,求学生课前了解)2.研读课文1、巴金认为“生活是什么?”,他的认知有没有变化,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提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个“搏斗”。

©生活是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成的激流。

2、那么“激流”是什么?动荡创造自己的道路 不曾停止发射出水花 奔腾 排山之势“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 激流会遇阻,会喷发,会迸射出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的水花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

《激流》总序教案

《激流》总序教案

九《激流》总序【教材分析】《激流》是巴金三部曲式小说《嫁》,《春》,《秋》的总名。

以“激流”来命名,暗示了作者在三部小说中表现一个共同主旨:生活中友爱、恨,有悲欢,有酸辣苦,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方面。

本文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和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掌握文中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寄托作者情感的写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生活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

”【教学重点】“激流”的五项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

因为存在着时代隔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作家巴金的资料,学生介绍作者。

三、介绍序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朗读课文五、问题:文章前二段引用托尔斯泰与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六、作者笔下的激流有什么特征?(永远动荡着,奔腾的,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七、这里“唯一的海”指的是什么?(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八、作者写“激流三部曲”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四点)九、主题探究对文中”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举例:贝多芬,海伦凯勒等)十、拓展阅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节选)【教学建议和说明】本文的教学指导,可以使问题导读、作品导读,也可以使读写结合导读。

问题导读,是利用问题的可研究性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并促使认识的深化;作品导读,是借“它山之石“以攻本文阅读重点难点之“玉”,具有良好的类比性和拓展型;读写结合导读,是将单一的认读转换成复合的文本化阅读,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与沟通。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激流总序教案3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激流总序教案3

《〈激流〉总序》教案学习目标:1.以课文前面“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学习本文的突破口。

运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

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需要“披文入情,析文入理”,要加强各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批读等)。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征服生活,积极投身革命的热情和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准备和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二期课改强调“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既然关注“人”就需要教学有针对性,需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来设置教学目标,可以看出,两个教学目标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从难易程度上看,不太适合我校高一学生的情况,似乎脱离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

但是,语文(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每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有些领悟,这是一份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从教师都要有“资源意识”的角度要求,学生都不是白纸,来到教室的时候都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想方设法把这个活的资源库“激活”,用学生的已知,解决学生的未知。

教师如果再辅助设置一些层层深入的台阶,逐渐引导学生爬上思想感情和智慧的某个高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是一项智慧性劳动,我们做教师的应当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智慧调动起来,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话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让每个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文的基本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追求。

我用的是“五环节备课模式——导入、阅读、解读、拓展、作业”,“模式”只是大的框架限定,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可以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本文还着眼于对课文的精读,因为二期课改都强调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这固然是一个好方向,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使用教材旨在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所以本文“以文解文”,和学生一起精研课文,只好怠慢“拓展”部分了。

激流总序——精选推荐

激流总序——精选推荐

《激流》总序徐汇中学霍存月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含的汹涌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2、懂得本文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在表现作者认识,寄托作者追求,并使这种认识与追求具象化的作用。

教学重点:“激流”的物象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准备1、看影视,读作品:增加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坎坷、动荡、激变的生活的感性认识,从中揣测以《家》为代表的《激流》的命名心迹于寄寓。

2、阅读推荐散文:鲁迅的《雪》,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孙犁的《采蒲台的苇》等3、查阅作者及其作品相关资料。

二、课堂导入由阅读的推荐作品概括共同写法:通过物象描写表现作者寄寓。

三、学生激情朗读全文四、说物象,话寄寓1、介绍本序的出炉情况本序是作者为自己创作的小说《春梦》写的“小引”,写完此序后改小说题为《激流》,后又改为《家》,后连续写下《春》、《秋》,合起来“急流三部曲”。

创作《激流》之际,巴金年仅27岁,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富于进取心和乐观精神,对生活怀着浪漫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

告诉了人们生命的真谛:生活是激流,这股激流扬起的水花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然而始终朝着“唯一的海”奔去,决不停止。

我们不能够确定地知道“这唯一的海是什么”,但总能够在生活急流的搏斗中懂得很多事情。

2、找出“激流”物象特征描述的句子3、探究物象的具体寓意(可采用点评方式进行)第二段:“它是一个搏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

不做命运生活的奴隶。

第三段:“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这也是一种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人生激情。

第四段:生活的激流也是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人生激情。

奔腾喧嚣的生活激流体现了作者不甘庸庸碌碌打发日子的生命激情的喷发逬射。

第五段:“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这是巴金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生命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流〉总序》教案学习目标:1.以课文前面“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学习本文的突破口。

运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

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需要“披文入情,析文入理”,要加强各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批读等)。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征服生活,积极投身革命的热情和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准备和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二期课改强调“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既然关注“人”就需要教学有针对性,需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来设置教学目标,可以看出,两个教学目标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从难易程度上看,不太适合我校高一学生的情况,似乎脱离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

但是,语文(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每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有些领悟,这是一份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从教师都要有“资源意识”的角度要求,学生都不是白纸,来到教室的时候都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想方设法把这个活的资源库“激活”,用学生的已知,解决学生的未知。

教师如果再辅助设置一些层层深入的台阶,逐渐引导学生爬上思想感情和智慧的某个高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是一项智慧性劳动,我们做教师的应当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智慧调动起来,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话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让每个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文的基本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追求。

我用的是“五环节备课模式——导入、阅读、解读、拓展、作业”,“模式”只是大的框架限定,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可以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本文还着眼于对课文的精读,因为二期课改都强调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这固然是一个好方向,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使用教材旨在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所以本文“以文解文”,和学生一起精研课文,只好怠慢“拓展”部分了。

做出这么多设想,我还是有些心虚的,因为我可能是属于那种“说得好而做不好”的人,请大家多多批评!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给本堂课定个调子,属于教学资源之一,注意与本堂课的联系)导入一:百岁老人有一个愿望:“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导入二: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

导入三:巴金:毕生实践“爱人”的伦理思想。

导入四:法国小镇为巴金自豪:距巴黎100多公里的法国小镇沙多去里是巴金创作第一部小说《灭亡》的地方。

导入五:有一本书《中长篇小说七大家》中说:“本书曾说过,巴金对文学的态度颇为幼稚和不逊。

”有个评论家在谈到巴金的《家》时说: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

好多人在谈到今年已经101岁的百岁老人巴金时说它不懂文学,巴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懂文学。

可是不懂文学怎么能成为伟大作家了呢?而且还享有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学特别奖”呢?(大约需要3分钟)二、阅读(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为下面更好地实施“解读”环节服务:感性认识(感知)是理性认识(深入解读)的基础,此环节不能跳跃,如果学生不预习,需要每个教师在课堂拿出一定的时间运用一定的方式让学生“阅读”。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默读,朗读,浏览;圈点批注式的阅读,等等均可。

本环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或检查预习情况。

提一些字词句的问题,着眼于语言的品味,看看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是否到位)检查预习情况:1.提一个小问题:文中说“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

”写作本文时,巴金到底有多少岁?2.“在这里我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这里”是指本文吗?你是依据什么得到这个认识的?(引导学生与《家》《春》《秋》联系起来,同时与“序言”联系起来,本文是作者自己给《家》《春》《秋》三部曲写的总序,借机介绍“序言”和作者及其作品)3.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激流”(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处,第六段中,第四段有)这个词语,大家能否联系全文给它粗略地下个定义?(激流是“一股有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也可以根据第四段概括:“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种种水花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激流”。

)4.文中说生活是一个“搏斗”,还说“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从文中看,“搏斗”与“征服”含义有区别吗?(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多多咀嚼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感受,进而领悟出两者的联系与不同)“搏斗是参与生活,征服是实现生活的追求。

”——这是教学用书的解释,可是这个解释并不到位。

搏斗可能是被动的无奈的,可能不具有优势;而“征服”是主动的,显示着勇气和力量,明显地占有优势,有斗争的主动权。

5.文章第四段说“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这“唯一的海”作者说不能确定地知道,到底能不能知道,大概说一说总可以吧?具体应该怎么认识这“唯一的海”?(生活的海洋,爱恨、欢乐痛苦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最终要到达的地方。

即激流的追求,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秉持、信仰——这是参考书的解释。

这个问题还有点难,留待后面解决,先跳过)(本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三、解读(深入阅读课文。

本环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深入探究课文。

可以继续“语言的品味”,可以是“思路的探究”,可以是“主旨的把握”,文学作品还要着眼于鉴赏。

“解”字的本义就是“判牛角”的时候,把牛角分开,后来引申为“宰牛”的时候把牛的四肢分解开,就是分解,肢解,这里用“解读”就是需要我们把文章分成一块块的来理解,但千万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整体阅读,不能搞得支离破碎断章取义。

整体阅读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精彩,品尝作者深刻的智慧)听老师朗读(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朗读)。

朗读前提出要求:合上书,仔细听,听完后说说听后的感受或者对老师的朗读做些评价,随便说,想到什么说什么(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识往往是从感觉即感性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这是课堂上的一笔巨大财富;设计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想和学生一起探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第二段说的话:“这篇总序平易自然,没有热烈的呼喊,不露斧凿的痕迹,但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即完成学习目标一)同学们发言……然后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划出本文能够使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的词句。

并试着读几遍,做些体会,看看能感受出什么。

……(上课时我用的是“问题”: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搏斗”“征服生活”“生活的激流”这些词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教师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来了,这是捷径)你认为所划出的这些词句中,哪些词句是关键词句,能够表达本文的主旨(主题)?——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文中多次提到我们活着是为了来征服生活,你能否说说,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征服生活”,作者有没有在文中透露自己对“征服生活”的理解?我们学习了本文后,还觉得作者不懂文学吗?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就是思想和智慧的天赖式的爆发,是心灵的花,思想的光,智慧的火。

巴金的好的作品如《家》、《憩园》《寒夜》等大都是感情和智慧的自然流露,没有斧凿的痕迹。

是真性情,是大手笔。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

这种气息反映出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作品,你毫不感到是在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谈谈当年我读《家》的时候的感受)!(本环节大约需要18分钟)四、拓展(二期课改明显的一个要求是“教材和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育教学行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教材一个明显的导向就是“阅读量的增加”——课本明显地加厚了!所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从而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活资源库“激活”,拓展部分就起这样的作用,它试图引导学生形成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拓展是课堂学习的延展和深入)上面我们共同品尝了一道精彩的大餐,美味佳肴,我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做出这道菜的厨师(介绍作者)。

我们共同认识了作者巴金对生活和命运的认识,大家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了,自己肯定对生活有一点认识,能否用带有一点哲理(不是富有哲理)的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从文中看,“激流就是生活”,征服生活就是征服激流,可是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生活”而曲笔地用了“激流”呢?共同探讨本文的“物象”(象征)手法的运用(联系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等课文)。

……(本环节大约需要7分钟)五、(“适当”总结和)作业(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并由课堂学习延伸课外的一种有效方式;作业还是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每一次作业都需要精心布置,也要显示出一点智慧才好。

不过,我这次作业应该说没有多少智慧)。

1.回去阅读巴金的作品,至少读一下《寒夜》、《憩园》,以后寒暑假的时候再读《家》。

2.深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精彩。

……(本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附录:备课断想1.教师有感情的说出词语也是一种启发。

2.全课贯穿“顺其自然”的思路,一切如水到渠成,这是我在教学中的孜孜追求。

介绍作者、作品很多老师放在一课伊始,那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很小,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好课文服务的,拓展也是在与课文学习有联系上的拓展。

3.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把握好这两个身份,处理好它们的“度”,教学可能就轻松而有效了。

4.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上的分析理解来概括的):生活的激流→搏斗→征服5.整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目的,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体现而出现的精彩就在“解读”和“拓展”两个环节。

从课堂实施来看,由于教师朗读的精彩,所以一下子使学生顿悟,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就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感受出的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情。

再结合文章反复出现的“搏斗”“征服生活”,学生自己已经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了。

6.课堂教学的“趣、实、活”是这样实现的:教师的教学机智、幽默语言,还有问题的启发性和精彩性特点使课堂变得“有趣味”,紧扣课文、精彩的朗读和抓住关键语句的分析使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教学设想”里说过,两个学习目标有点难,但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也说明了本课的设计还是颇具匠心的。

有了“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课堂上就笑声不断,变得“活”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