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教学案例
幼儿园数学教学案例:数轴游戏
幼儿园数学教学案例:数轴游戏幼儿园数学教学案例:数轴游戏一、教学背景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幼儿园必修的学科之一。
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为此,幼儿园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提升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本次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能够在数轴上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游戏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本次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数轴游戏。
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根据题目在数轴上移动,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教学方法本次数学教学活动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教师也会通过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先向幼儿介绍数轴的概念,让幼儿了解数轴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游戏操作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两人,每组分配一张数轴,并给出若干个问题,要求幼儿根据题目在数轴上移动,找到正确答案。
例如,教师可以问:“请在数轴上标出5和7之间的所有整数。
”幼儿需要在数轴上找到5和7,并将它们之间的整数标出来。
3.游戏总结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幼儿总结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引导幼儿思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数轴游戏教学活动,幼儿们逐渐了解了数轴的基本概念,能够在数轴上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同时,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们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本次数轴游戏教学活动采用了游戏教学法,教学方法新颖,富有趣味性,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数学上册《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优秀教学案例
4.最后,结合实际问题,如温度、海拔等,让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轴上的点,进行大小比较。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给出以下几个讨论题目:
1.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规律?
2.如何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比较两个城市的海拔高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数轴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解决数轴相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习题:完成课本上与数轴相关的习题,巩固数轴的知识。
2.实践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将它们表示在数轴上,并进行大小比较。
3.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数轴在数学中的其他应用,如数轴上的距离、对称性等。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1.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有哪些规律?
2.如何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互补不足,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我还将组织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提高课堂氛围。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自我反思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2.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1. 数轴图示2. 教学卡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利用温度计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中是否有类似的表示数的工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
二、探索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教师提问: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0的意义,以及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
4. 教师给出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三、实例讲解1. 教师利用数轴图示,讲解数轴的三要素。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四、练习巩固1. 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卡片上的练习题。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讲解解题过程。
五、总结拓展1. 学生总结数轴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数轴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轴的三要素和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练习题和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4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轴上实数的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表示方法。
(2)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和比较实数的大小关系。
(3)了解无理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轴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数轴的理解。
(2)通过造数线段游戏,巩固学生绘制数轴的能力。
(3)通过探究数轴上实数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数轴上实数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思考。
(5)通过探究数轴上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轴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数轴的表示方法。
(2)数轴上实数的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1)无理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通过数轴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轴模型、数轴标尺、小黑板等。
(2)材料准备:练习题、试卷。
2.导入新课(1)引入数轴的概念教师出示一张地图,告诉学生上面有两个城市,城市A在地图上标注为0,城市B在地图上标注为2、请学生思考一下,如果我要从城市A到城市B,我应该走几个单位?学生回答:“要走2个单位。
”教师指着地图上的路线,又问学生:“如果我选择从城市A到城市B 的这个路线,我要走几个单位?”学生回答:“要走两个单位,因为这是最短的路线。
”教师解释:我们刚刚通过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入了数轴的概念。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用单位长度表示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造数线段游戏教师将一根数轴模型放在讲台上,并告诉学生这个模型上有两个点:一个是A点,标注为0;一个是B点,标注为2、请学生合作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找出一根长度为1的线段,并在数轴上的A点和B点之间的一些位置上作为起点。
初中教资面试数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数轴的概念,掌握数轴的基本特点和表示方法。
2. 能够通过数轴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难点:数轴上点的表示和大小比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来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引出数轴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数轴的定义:数轴是一条直线,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用来表示数的大小。
2. 教师演示数轴的画法,讲解数轴上的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概念。
3.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4.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数轴上点的表示方法。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四)应用拓展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数轴解决,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计算两个数的距离等。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数轴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数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学生对数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巩固?3.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数轴?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全面引导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轴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数轴》教学案例 2017基础教育成果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案例描述(过程、结果)
【教学细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2页练习1、2
2、课本22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3)、(负数次序不对)
(4)、(正确)
(4)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是正确的,(1)、(2)、(3)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数轴》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数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建议1、教学内容、学情分析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
教学中,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
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3、知识结构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应用:数形结合四、教学活动设计(一)讲授新课(出示投影1)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2)(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二)课堂练习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1、1.5,-2.2,-2.5, , ,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4)(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五、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六、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七、教学反思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教学案例及点评(孙建广)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教学案例及点评孙建广(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中学)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数轴、绝对值和有理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来探究“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现在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
1.合作探究互动探究1:在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a、b,若a=5,把点A向右移动3个单位后表示的数是;把点A向左移动8个单位后表示的数是。
若b=-6,把点B向正方向移动2个单位后表示的数是;把点B向负方向移动3个单位后表示的数是。
你能计算吗?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互动探究2:在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a、b,利用有理数减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A、B之间的距离。
(1)a=2,b=6;(2)a=0,b=6;(3)a=2,b=-6;(4)a=-2,b=-6.你能计算吗?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互动探究3:在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a、b,利用有理数减法,计算A、B之间的距离。
你能发现点A、B之间的距离与数a、b之间的关系吗?你能计算吗?你又有什么发现?归纳:在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AB=|a-b|或|b-a|。
也就是说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对应两数之差的绝对值。
2.拓展探究互动探究5:(1)点A、B、C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5、﹣1、3,那么A到B的距离是,A到C的距离是。
(直接填最后结果).(2)点A、B、C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x、﹣2、1,那么A到B的距离与A到C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用含绝对值的式子表示).(3)利用数轴探究:若x表示一个有理数,则|x﹣2|+|x+1|有最小值吗?若有,求出最小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4)当代数式|x﹣2|+|x+1|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
(5)求|x﹣3|+|x﹣2|+|x+1|的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值.3.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交给学生畅所欲言,共同分享他们各自的收获。
《数轴》数学教案
《数轴》数学教案
标题:《数轴》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数轴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实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数轴的概念,能在数轴上正确表示实数并进行简单运算。
难点:理解数轴的正负方向,以及数轴上的距离与数值大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地图等引出数轴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数轴的作用。
(二)讲解新知
1. 定义数轴:数轴是一个具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2. 在数轴上表示实数:规定原点左边为负方向,右边为正方向;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表示0。
3. 数轴上的距离与数值大小的关系:数轴上两个点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
(三)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数轴上的表示和计算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数轴的理解和应用。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轴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年级数学数轴教案
教案:数学数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数轴的定义和用途;b)能够在数轴上标出正数、负数及零点;c)能够用数轴表示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大小;d)能够利用数轴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a)通过数轴的实际运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轴的兴趣;b)结合游戏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通过数轴的讲解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b)培养学生对数轴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数轴的定义及用途;b)在数轴上标出正数、负数及零点;2.教学难点:a)利用数轴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一条直线上,怎样表示我们走过的距离呢?让学生将答案写在小组讨论板上。
b)讨论学生的答案及思路。
2.概念讲解(10分钟)a)用幻灯片展示数轴的定义和用途。
b)解释如何在数轴上标出正数、负数及零点。
c)解释如何利用数轴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3.课堂练习(20分钟)a)游戏一:教师展示一个数轴,学生将随机选择一个点,教师告诉学生该点的数值,学生需要判断该点是否正确,并解释自己的选择。
b)游戏二: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教师给出一个数轴和几组数字,学生需要按照顺序将数字放在数轴上,并写出相应的数值和运算过程。
4.拓展应用(20分钟)a)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轴表示问题并解答。
b)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小故事,故事中涉及数轴的使用。
学生需要将故事情节用数轴表示,并进行相应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5.总结反思(10分钟)a)课堂反馈:教师让学生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检验学生对数轴知识的掌握程度。
b)学生总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今天学到的数轴知识,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一个总结,并接受其他组的提问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假设你是数轴的设计师,请你设计一个帮助小学生学习数轴的游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关注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内容与过程并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案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数轴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相反数和绝对值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它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相反数的性质。
2.引导学生思考:“绝对值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绝对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数轴上找出给定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小组讨论:讨论相反数和绝对值在数轴上的特点,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案例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其中,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希翼能关心到大家!初中数学数轴教案一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精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味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小组商议,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
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末,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 :“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者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者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 ,B ,C ,D ,E 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索: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初中数学数轴教案二一、教学内容分析1.2 有理数1.2.2 数轴。
数轴(教学案例)
数轴(教学案例)数轴(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1、回顾小学数学是如何利用“数轴”表示正数和零的,可以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进行回忆,然后提出问题:你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体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的方法。
A、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例如:刻度都标在一条直线上;有一点表示0℃;0℃以上的刻度表示零上温度,0℃以下的刻度表示零下温度,即刻度表示温度有方向性;刻度是均匀的,相信刻度间的距离相等等。
温度计上的刻度的特点对应了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B、只描述数轴的特征,不特别强调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借助温度计作类比,说明三要素的必要性。
如温度计上必须有一个0℃,类似地,数轴上规定一个原点;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类似地,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相反方向则为负方向;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类似地,数轴上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C、一般地,画数轴时,先画一条直线(通常画成水平位置),在这条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规定直线上向右为正方向,画上箭头;再选取适当的长度(学生在练习本上可以选用0.5cm)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一点,依次标上-1,-2,-3……D、给学生讲清数轴画法,但不要求学生背诵数轴的步骤。
想一想:在举例后提出“想一想”的问题,使“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由一个简单的传授过程变成一个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对有困难的学生,可先确定大致范围,如1/4应在原点右边,0和1之间;-1.5应在原点左边,-2和-1之间。
或者继续提问:“-2/3呢?”加深学生对数轴的理解,体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一个给定的有理数的方法。
分数乘法教学案例:巧用数轴绘图,提高解题效率
分数乘法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规律和运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巧用数轴绘图,提高解题效率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乘法的规律和运算方法。
2.熟练掌握巧用数轴绘图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和方法。
2.利用数轴绘图解决分数乘法问题。
三、教学难点1.科学合理使用数轴绘图方法。
2.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和方法分数乘法是指将两个分数相乘得到的结果。
对于各种分数的乘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 将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得到新分数的分子。
(2) 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得到新分数的分母。
(3) 将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简化,并化成最简分数形式。
例如,计算3/4×4/5,我们可以按照上述步骤来实现:3/4×4/5=(3×4)/(4×5)=12/20=3/52.利用数轴绘图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使用数轴绘图是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一种有力方法。
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使用数轴绘图方法时,我们需要将乘数和被乘数表示在数轴上,然后利用数轴进行乘法运算。
例如,计算2/3×5/6,我们可以采用数轴绘图方法来解决:(1)在数轴上标记出被乘数和乘数。
(2)用直线段连接相应的标记点。
(3)计算连接两点的直线段的长度。
(4)将所得长度标记在数轴上,并求出所得的乘积。
(5)对所得乘积进行约简,得到运算结果。
五、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数轴绘图的方法和分数乘法的规律。
2.案例分析法。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的对各种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的理解。
3.朗读法。
让学生朗读分数乘法运算的步骤,加深记忆。
4.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分组合作,相互讨论,提高解题效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数轴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数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认识数轴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轴的定义和概念;2. 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并能判断大小关系;3. 能够将数轴上的数用文言文表达。
三、教学重点1.认识数轴,并能够用数轴表示数;2.掌握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3.掌握将数轴上的数用文言文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数轴上的正数、负数的表示;2. 掌握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数轴”,例如做游戏:在黑板上画好数轴,让学生手里拿着数牌,老师读出某个数字(正数或负数),学生就对应在数轴上找到所代表的点。
2. 提示问题(1)什么是数轴?(2)数轴可以表示哪些数?(3)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怎么表示?(4)怎么判断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3. 讲解新知识(1)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数的有向直线,作为纵轴的数线,用来表示数值的大小和正负。
(2)数轴上的正数、负数表示:正数:从0往右边数,表现在数轴上是向右的箭头;负数:从0往左边数,表现在数轴上是向左的箭头。
(3)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数在数轴上越大,箭头箭头距离数轴原点就越远,数在数轴上越小,箭头箭头距离数轴原点就越近。
若两个数在数轴上的距离一样,这两个数的大小相等。
(4)将数轴上的数用文言文表示:对于一个正数或者一个负数,我们可以用“以0为中心,向右(左)数x”来表示它在数轴上的位置,x就是这个数的绝对值。
4. 案例练习(1)演示给出一组数,将它们依次标在数轴上,并判断大小关系。
(2)提问一组数的大小关系,并让学生识别出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3)给出数轴上的一个位置,让学生用文言文表达。
5. 练习巩固(1)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作业。
(2)游戏:用数轴表示某个数,让学生猜测这个数是多少,看谁猜得快。
七、教学评价1.学生知道什么是数轴。
2.学生掌握数轴上的正负数表示方法,并能够判断大小关系。
小学数学数轴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门学科,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数轴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初学数轴的过程中,良好的教案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篇优秀的小学数学数轴教案。
一、教案设想1、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及其用法。
(2)学会在数轴上数值的正负及大小关系。
(3)通关数轴解题思路,解决数轴上的加减乘除。
2、教学重点:掌握数轴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理解数轴上数值的正负,判断数值的大小关系。
3、教学难点:学会在数轴上进行加减乘除,掌握数轴的正负规则。
4、教具准备:教材、白板、马克笔、数轴、笔、本子等。
二、教学内容:1、引入:学生们对数轴还不是很熟悉,需要老师引入相关内容:(1)数轴的意义:我们可以将数轴比作一条直线,在它上面用一定的方式标出整数,可以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数的大小、正负和数量关系。
(2)数轴的构成:数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数轴上的数值,二是表示数轴坐标轴的垂线。
2、数轴的正负(1)在数轴上标出原点,并让学生们国际表示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们步骤如下:从原点“0”向右走,第一个数是“1”,第二个数是“2”,第三个数是“3”,第四个数是“4”…以此为类推,向左走,依次标出“-1”、“-2”、“-3”、“-4”等。
(3)在数轴上标出正数“5”和负数“-5”,并让学生们把它们排列在一起观察正数和负数互相独立的特点。
3、数轴的大小关系(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在数轴上判断数值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2)教师先出一组数并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来,学生依次标出后,在数轴上互相对比,根据数轴大小关系判断每个数的大小关系。
(3)在数轴上给出两个数问学生它们的大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数轴上的位置出发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以帮助学生掌握数轴上数值大小的判断方法。
4、数轴解题方法(1)在数轴上对比数值大小(2)在数轴上进行加减(3)在数轴上进行乘除5、教学实验: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数轴的掌握以及应用技能,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题。
负数和数轴大班数学教案
负数和数轴大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负数的概念和意义。
2. 熟悉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3. 能够进行正数和负数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或黑板、白板。
2. 数轴示例图。
3. 实际物品如纸牌或玩具等。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问问题和讲故事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负数的思考。
1. 引入负数概念: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负数吗?负数是什么意思呢?2. 引发思考:教师:想象一下,你的妈妈给了你 5 块钱,你很开心地收下了。
然后,她又对你说:“亲爱的,你欠我 3 块钱。
”这时,你的钱越来越少了,这些钱的数值是正的还是负的呢?3. 扩展思路:教师:夏天来了,同学们喜欢游泳吗?我们都知道,游泳池中的水有时候会很冷,有时候会很热。
那么,你能用数来描述这种温度的变化吗?4. 引导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负数的概念,即负数表示小于零的数值。
5. 运用实例:教师:现在,我手上有一张纸牌,请你们猜一猜它的数值是正数还是负数。
教学重点:通过数轴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正数和负数的位置关系。
1. 认识数轴: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数轴(教师指向课件或黑板上的数轴图示),请你们看到上面的红线吗?这条红线有什么特别之处?2. 认识零点:教师:对于这条红线上的某个点,我们称它为“零点”,它表示数轴的中心位置。
零点的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
3. 表示正数和负数:教师:请你们观察数轴,想象你手上拿着纸牌,数值为 3。
那么你会将纸牌放在数轴的哪个位置?4. 负数的表示:教师:同样地,如果你手上的纸牌是 -2,你会如何表示它在数轴上的位置?5. 比较正数和负数:教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张纸牌,一张是 -4,一张是 2,请你们告诉我哪一个数值更大?6. 运用数轴比较: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数轴来比较 -3 和 5 的大小吗?教学拓展:通过负数的运算和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负数和数轴的理解。
1. 负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同学们,如果我有一张纸牌是 -3,另一张是 -2,那么将它们放在一起,它们的和是多少呢?2. 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同学们,如果我告诉你们温度计上显示 -10 度,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温度,你们能想象一下这样的天气吗?3. 游戏演练: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①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②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③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实行实数运算;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实行计算;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
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直径为1cm的硬纸板的圆。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试一试我们知道有理数都能够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是否都表示有理数?无理数能够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①课件演示课本第175页探究题;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的圆片在自己画好的数轴上实践体会。
②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坐标是2的点吗?画一画,说说你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每一个无理数都能够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练习:学生自己完成课本第178页练习第1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即:每一个实数都能够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类比在有理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结合数轴,在实数范围内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③深入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存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吗?除了课件演示外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理解到能够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而每一个无理数都能够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即无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于实数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一个实数有了直观的理解,体会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将数与图形联系起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师在此环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
比一比①问:利用数轴,我们怎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这个结论在实数范围内也成立。
②我们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吗?两个正实数的绝对值较大的值也较大;两个负实数的绝对值大的值反而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里两个数的大小:(1),1.4;(2)-;(3)-2,分析:像例1(1),即能够将,1.4的大小比较转化为的大小比较;也能够先求出的近似值,再通过比较它们近似值(取近似值时,注意精确度要相同)的大小,从而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回忆有理数范围内比较大小的方法,体会在实数范围内这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依旧成立。
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算一算问: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答: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
接着问:有哪些规定吗?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0,而且只有正数及0能够实行开平方运算,任何一个实数都能够实行开立方运算。
问:有理数满足哪些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分配律:a(b+c)=ab+ac我们如何知道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是否适用?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2)例3计算:(1)(精确到0.01)(2)(保留三个有效数字)(3)(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能够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对应的近似的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实行计算。
)鼓励学生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
其意义一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理解,以为从几个例子就能够得出普遍结论,二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
例2与例3要求是不同的。
例2在运算中遇到无理数但并不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例3却不同,不但在运算中遇到无理数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按照问题的要求解决问题。
课堂巩固课本第178页练习第2、3题。
小结布置作业①必做题: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的第4、5、6、8题。
②选做题: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的第9题。
③备选题:(1)若m表示一个实数,则-m表示一个()A.负数B.正数C.实数D.非正数(2)计算:①求5的算术平方根与2的平方根之和(保留三个有效数字);②(精确到0.01);③已知,求ab的值。
④个钢球的体积是200cm3,求它的半径(π取3.14,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如学生在有理数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除了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外,更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自己探索得到结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在“比一比”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有理数范围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体会在实数范围内这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依旧成立,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在“算一算”教学环节中,先复习七年级上已经学习过的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然后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且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是否适用?”然后鼓励学生多举一些例子来验证,其意义一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理解,以为从几个例子就能够得出普遍结论,二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
背景资料中国古代科学家对π的研究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这个数就引起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
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圆周率最早是出于解决相关圆的计算问题而提出的。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一代一代的数学家为了求出它的尽量准确的近似值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
德国数学史家康托曾说过:“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水准,能够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
”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仍然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
在我国刘徽之前“圆径一而周三”曾广泛流传。
我国第一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有圆“周三径一”这个结论。
在我国,木工师傅有两句从古流传下来的口诀:叫做:“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
这正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圆周率π和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
东汉时期官方还明文规定圆周率取3为计算面积的标准。
后人称之为“古率”。
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
为此,大约也是通过做实验,得到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不划一的近似值。
现在根据铭文推算,其计算值分别取为3.1547,3.1992,3.1498,3.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
人类的这种探索的结果,当主要用来估计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他计算就不合适了。
凭直观推测或实物度量,来计算π值的实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当粗略的。
在我国,首先是由数学家刘徽得出较精确的圆周率。
公元263年前后,刘徽提出著名的割圆术,得出π=3.14,通常称为“徽率”,他指出这是不足近似值。
虽然他提出割圆术的时间比阿基米德晚一些,但其方法却有着较阿基米德方法更美妙之处。
割圆术仅用内接正多边形就确定出了圆周率的上、下界,比阿基米德用内接同时又用外切正多边形简捷得多。
另外,有人认为在割圆术中刘徽提供了一种绝妙的精加工办法,以至于他将割到192边形的几个粗糙的近似值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竟然获得具有4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π=3927/1250=3.1416。
而这个结果,正如刘徽本人指出的,如果通过割圆计算得出这个结果,需要割到3072边形。
这种精加工方法的效果是奇妙的。
这个神奇的精加工技术是割圆术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人们对它缺乏理解而被长期埋没了。
恐怕大家更加熟悉的是祖冲之所做出的贡献吧。
对此,《隋书·律历志》有如下记载:“宋末,南徐州从事祖冲之更开密法。
以圆径一亿为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
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
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这个记录指出,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两大贡献。
其一是求得圆周率3.1415926<π<3.1415927;其二是,得到π的两个近似分数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他算出的π的8位可靠数字,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纪录九百多年。
以至于有数学史家提议将这个结果命名为“祖率”。
这个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呢?追根溯源,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祖冲之才能得到这个非凡的成果。
因而当我们称颂祖冲之的功绩时,不要忘记他的成就的取得是因为他站在数学伟人刘徽的肩膀上的缘故。
后人曾推算若要单纯地通过计算圆内接多边形边长的话,得到这个结果,需要算到圆内接正12288边形,才能得到这样精确度的值。
祖冲之是否还使用了其他的巧妙办法来简化计算呢?这已经不得而知,因为记载其研究成果的著作《缀术》早已失传了。
这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是一件极令人痛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