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弹力》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弹力》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物理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6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明确弹力概念,以及弹力大及计算,形变等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它们的方向。3.理解胡克定律。
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弹性的物体.
3.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我们把这种弹性物体对手的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感受性实验、师生合作演示性实验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认识更进一步。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物体只有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环节三:演示较硬的物体也具有弹性。
1、弹簧、海绵这类物体具有弹性,那 认识到较硬的物体也有弹性,从而感知生活中有弹性 么玻璃瓶有没有弹性呢?桌子有没有 的物体 弹性呢? 2、生交流。 3、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播放 视频) 4、像玻璃瓶、桌子这样的物体也是有 弹性的,只是受到力是形状变化非常 的微小。
1.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学习重点难点
2.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 学习评价设计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 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 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 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有 关现象。]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 PPT 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9.弹力
对物体
用力
改变
形状或体积
去掉力
恢复
弹性 弹力
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 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1) 认识力的作用。 (2)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1)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2)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
3.9《弹力》(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3.9《弹力》(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弹力》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2年9月20日上午第一节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弹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弹力原理,学会用弹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弹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弹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突破理解弹力原理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结合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弹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利用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弹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橡皮筋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授弹力概念:通过PPT展示弹力的定义、性质和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弹力实验,如弹簧拉伸实验、橡皮筋拉伸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弹力的作用和原理。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弹力带等,引导学生运用弹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如弹簧门、弹力鞋等,引导学生分析弹力的作用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弹力》教案设计
《弹力》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弹力》是一种主题为舞蹈和运动的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了芭蕾、现代舞、肢体表演等多种元素。
它不仅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还需要有较高的柔韧性和身体控制能力。
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柔韧性和身体控制能力,培养他们对舞蹈和运动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控制能力;2.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身体灵活性;3.发展学生对舞蹈和运动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内容1.身体热身运动:包括拉伸、扭转、挥舞手臂等,以准备学生进行后续的舞蹈动作训练;2.基本舞蹈动作训练:如起身、站立、转身、蹲下、跳跃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控制能力;3.舞蹈组合训练:将基本舞蹈动作组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跳舞的基本技巧;4.舞蹈表演训练:让学生进行舞蹈表演,提高他们的演技和舞蹈表达能力;5.团队合作训练: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身体热身运动(10分钟)•让学生做头部、颈部、肩部、手臂的拉伸运动;•让学生扭转腰部、臀部,进行下肢的拉伸运动;•让学生挥舞手臂,锻炼上肢力量。
第二步:基本舞蹈动作训练(20分钟)•教学生正确站立和走路的姿势;•让学生练习转身和蹲下的动作;•指导学生进行跳跃和起身的练习。
第三步:舞蹈组合训练(30分钟)•教学生一段简单的舞蹈组合动作;•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练习,逐渐熟练掌握;•分组让学生进行互相表演,加深实践经验。
第四步:舞蹈表演训练(20分钟)•教学生基本的舞台表演技巧,如眼神交流、动作协调;•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舞蹈表演;•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第五步:团队合作训练(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训练;•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小舞蹈表演,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评价和欣赏他人的表演。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热身运动中的参与和表现;2.考察学生基本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3.观察学生在舞蹈组合和表演中的表现;4.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训练中的表现。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3.2弹力(第一课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
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一:(预计用时 10 分钟)
【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 演示实验 1:刻度尺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 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 3:纸张被手揉皱.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师:上面的这几个小实验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生 1: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它们的体积有的 发生了变化.、、、 师:(鼓励)刚才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刚才举的 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我用力挤压玻璃瓶或压 桌面,那么玻璃瓶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生 1:没有. 生 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 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实验. 【演示实验】 如下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的不同部位,细管中 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可以判断瓶子 发生形变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 象
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
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师: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生: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
与它接触的物体。 师:弹力产生的原因? 生: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练习,巩固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大家来总结一下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方案 1.弯曲的刻度尺将小球弹出. 2.拉伸的弹簧将与之相连接的小车拉回. 学生讨论回答 生:通过观察以上的几个实验,可以知道弹力产生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3.2 弹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3.2 弹力(第一课时)》
称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弹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弹力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弹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弹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学生活泼可爱,对身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具学生学习能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着挑战的欲望。
他们乐于动手,有力分析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能对具体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教学策略选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择与设计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师:一个物体受到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从“力可以教学过程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
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5种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好,开始实验(按压器材……撤去力……)。
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三)进入新课,科学探究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每3人一组)现象分类,并说出分类时的特点。
第2页共3页生:第一类:弹簧、橡皮筋、气球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
第二类:橡皮泥、面团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3.2弹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教学法的选用及依据
通过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采用讲解法,演示
教学策略选 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择与设计
2.教学的手段及依据
结合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内容利用多谋体课件、导学
案和相关的实物演示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师:在学习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以后,我们来学习
一种特殊的力:弹力
(多媒体演示一幅画面,并进行分析)
题,这样孩子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测量,获取数据。 改进实验方法,节省课堂时间。 强调实验细节,有效指导实验。大家商定具体的方
法,当堂演示学生会看不清楚,应在课前录好视频或着 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说明。
规范教学设计,夯实教学基本功。教材分析不能只 有本课分析,应先进行单元分析再进行本课分析。通过 在铁架台缠绕的橡皮筋上挂钩码引出弹力概念,概念引 出之后可以给学生说一说,橡皮筋的弹力是有极限的。 课例研究综 最后应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学生做以交流。其次, 述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顺序号。
改进实验仪器,有效获取数据。通过大家实际操作, 发现小车在运行中会偏离轨道,改进意见在小车上再加 两个铁钉让前后的重量一致,力争解决小车跑偏的问
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学生进行发言后评比学习的效率 巩固所学的内容 给学生进行评价 课堂小结 师:回忆自己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请同学自愿上 台来总结所学的内容。 生:部分同学生自主上台回顾所学内容。小结学习 内容,加强理解记忆。 布置作业 课本 56 页问题与练习 第 2 题做好记录并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
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弹力概念的形成,了解其意 义,体会产生弹力的过程。
《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
《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弹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弹力》教学设计篇1【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设计思想】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
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
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弹力》的教案设计
《弹力》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弹力》年级:初中学科:体育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弹力”这一体育概念的含义。
2. 了解身体某些部位具有弹力的原因。
3. 学习并练习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
4. 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弹力?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具有弹力?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图示和文字,详细讲解身体具有弹力的原因,如肌肉弹力、关节弹力等。
同时,讲解身体弹力的重要性和对运动技能的影响。
3. 实践操作(30分钟)3.1. 暖身运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简单暖身运动,如慢跑、摆臂、摇头、转腰等,以准备接下来的活动。
3.2. 弹力练习(1)教师示范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
同时,向学生解释每个动作的重要性和对弹力的训练效果。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由一个学生担任教练,其他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动作错误。
4. 温故知新(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复习刚才的学习内容。
比如,问学生哪些动作是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5. 结束(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坚持练习,提高身体的弹力水平。
三、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执行动作。
2. 针对理论讲解部分,可以设计一份简答题或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对于实践操作的反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四、教学资源1. 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
2. 图示和文字材料,介绍身体弹力的原因和训练方法。
3. 暖身运动和弹力练习所需的器械和场地。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弹力。
2.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或活动,锻炼身体弹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2弹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弹力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弹力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弹力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弹簧、弹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弹力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弹力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弹力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弹力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弹力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弹力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分析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科学communication: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图表等形式,表达弹力相关概念和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4.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科学的信任和尊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弹力时,学生可能会对弹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理解感到困惑。他们可能会对弹力的概念感到抽象,难以直观地理解。此外,学生可能会在实验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如何准确地测量弹力的大小、如何判断弹力的方向等。教师需要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范,以及提供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弹力》
83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32期(总第356期)课例点评▲一、教学内容(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
(2)所属章节: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二节《弹力》。
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的《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学好弹力既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又可以为学习《摩擦力》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通过实验观察到微小弹性形变的存在。
②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③掌握常见的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和拉力的方向。
④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和劲度系数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转换法”“放大法”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
③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弹力的相关特性的过程中,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让学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关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在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简单、和谐之美。
了解东汉的经学家和教育家郑玄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2)探究胡克定律。
4.教学难点(1)两物体间接触时是否有弹力的判定方法。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
5.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6.教学用具橡皮筋飞鸟、弹簧蹦蹦杆、超大弹力球、橡皮筋、彩泥、夹子、平面镜、激光笔、弹簧秤、铁架台、钩码、刻度尺、拉伸弹簧、压缩弹簧等。
7.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
①展示:蹦蹦杆、弹力球、橡皮筋。
②邀请学生参与体验。
③视频:“弹力牛人”。
④提问:这些器材提供什么力,使这些牛人能完成高难度动作?⑤引入课题:《弹力》【设计理念】用生活中有趣的器材和视频材料,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弹力的兴趣。
【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弹力》引言:《弹力》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语言目标:- 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完整的《弹力》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并初步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2. 阅读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弹力》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学生能够发现和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寓意。
3. 思维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以及背后的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输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享交流对《弹力》中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生能够感悟到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 学生可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通过声音传递人物情感;- 教师可进行语音指导,帮助学生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2. 词汇理解:- 教师通过课前导入、课中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难词、生词;- 学生可编写单词卡片,进行词义解释和例句造句。
3. 情节分析:-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梳理课文中的情节,并分析情节背后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生可运用表格、图表等方式呈现自己的分析结果。
4. 人物形象观察:- 学生观察并描述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特点等;-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绘制人物形象画像。
5. 文学寓意理解:- 学生学会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细节以及寓意;-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类似的寓意案例,并进行分享交流。
6. 表达与写作:-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写下自己对《弹力》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其他形式;- 学生可以举办分享会,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想法。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和交流讨论,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共同负责完成组内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弹力》教学设计完美版
《弹力》教学设计完美版《弹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教材文字叙述简洁,插图生动形象,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平台让学生动手、动脑,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成为研究的主体。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对实验的挖掘。
通过“弯弓射箭”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通过教学中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树立创新的意识。
尤其在研究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时,让学生手掌轻推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开手的较短距离内运动方向与手掌平面存在的关系,形成弹力方向的感性认识。
在师生、生生互动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XXX力学的基础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以后正确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难点是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
教材用拉伸、压缩弹簧的事实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重点,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对于XXX定律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3、学情阐发通过本章第一节“重力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在初中阶段的研究过程当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
《弹力》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大小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胡克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橡皮筋等,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
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弹力的大小?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新课讲授1. 弹力的概念: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形变,当外力消失后,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力称为弹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且形变是弹性形变。
3. 弹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
4.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1)准备实验器材:弹簧、钩码、刻度尺。
(2)实验步骤:将弹簧悬挂在支架上,依次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记录弹簧伸长的长度。
(3)数据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胡克定律。
(1)准备实验器材:弹簧、钩码、刻度尺、电子秤。
(2)实验步骤:在弹性限度内,依次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记录弹簧伸长的长度和钩码的质量。
(3)数据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胡克定律的表达式。
(四)巩固练习1. 判断题:以下哪些说法正确?(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一定产生弹力。
(2)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
(3)胡克定律适用于所有弹性形变。
2. 计算题:一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当挂上5N的钩码时,弹簧伸长10cm。
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大小关系。
《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弹⼒》的课程教学设计《弹⼒》的课程教学设计 篇⼀:《弹⼒》说课稿 ⼀、教材分析: 弹⼒的概念是⼒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对它已有初步认识,在⾼中要⽣进⼀步深化对它的理解。
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的产⽣及产⽣条件、作⽤点和⽅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的发⽣、作⽤点和⽅向,还要让学⽣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领悟从特殊到⼀般的研究⽅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学⽣⽬前对形变和弹⼒有⼀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知道⽀持⼒、压⼒都是弹⼒,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的原因。
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这⼀抽象概念还有⼀定困难。
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式。
三、教学⽬标: 按教学⼤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产⽣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持⼒、绳的拉⼒都是弹⼒,会分析弹⼒的⽅向,能正确画出弹⼒的⽰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法。
5。
了解弹⼒在⽣产和⽣活中的应⽤,体会物理与⽣产和⽣活息息相关。
过程与⽅法 1。
从⽣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的观察能⼒。
2。
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进⼀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了解探究弹⼒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般⽅法。
3。
通过观察微⼩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的⽅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
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然规律的艰⾟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弹⼒产⽣的条件及弹⼒⽅向的确定。
胡克定律的理解及应⽤。
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及弹⼒⽅向的确定。
关于弹簧弹⼒的多解问题。
突破⽅法:利⽤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亲⼿实验, 体会弹⼒的产⽣,师⽣共同讨论得出弹⼒的概念。
重力与弹力核心素养下的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3、通过弹力的学习,发现学生对于运用胡克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薄弱,遇到题目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都把握不好,今后应当加强。
物理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知道胡克律。
科学思维:通过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培养学用“放大”的实验方法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重力与弹力
姓名:
丁耀华
工作单位:
丰城九中
学科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通过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来对重力和弹力的划分来引入弹力的知识。通过放大法让学生观察到有机玻璃和桌面的的微小形变。拓宽学生的认识,在课中加入许多的动态图更加激发学习兴趣。本节的概念比较多,实验也多,所以整体的内容比较多,需要精细化安排。
一、弹力
1、形 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挤压,②发生弹性形变。
二、胡克定律
F = k x
①k称为劲度系数,单位N/m,由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等自身性质决定。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6-07T02:11:57.36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总第369期作者:陈弋[导读] 发展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311200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
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前提,文章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弹力”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设计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提出,发展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能力和修养,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有其特殊性。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
“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完成物理课程学习的学生,多年后他们会对某道题、某个实验或某个定律记忆模糊,但物理的思想方法、研究态度将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将长久地支持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就是物理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
文章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弹力的教学案例。
一、“物理观念”维度观看“轻功再现的跳跳鞋”和“跳板跳水”视频,观察:人和变形的鞋底,人和弯曲的跳板间有何依赖关系?经历“按压弹簧和橡皮泥”实验,观察“拉直弹簧”演示,让学生说出感受和现象,引导分析得出现象和感受背后的规律,得出弹力产生条件及弹力作用点和方向,逐渐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素养对应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形变概念;理解弹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属于弹力,正确画出弹力示意图;掌握胡克定律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弹力》王群郑慧玉刘二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本文以高中物理必修1的“弹力”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和学情分析《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弹力概念形成及弹力方向的确定是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学生已知道弹力与其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引导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大小与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新知识,让学生动手体验,从定性认识出发,猜想其定量关系,通过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互助意识,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高一学生,在初中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了解弹力的具体表现。
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对弹力深层次的理解。
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
本节课通过“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两条主线贯穿整节课,精选生活中实例,运用形象直观的实验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确定1.通过认识常见的形变,构建弹力概念及产生条件;2.在典型事例中分析归纳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示意图;3.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了解科学研究方法;4.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课以理解变形、弹性的定义和条件、判断弹性的方向、胡克定律四个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环节1:游戏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同学们的家乡连云港是个美丽的港口城市(PPT展示图片),近几年发展很快,对外贸易需求量大,外语使用频繁,今天我们来做个猜单词小游戏,猜猜下面几个单词的中文意思:(从几个物理词语的英文表述入手)1.force 力2.limit 极限、限度3.deformation 形变4.elastic 有弹性的elastic这个形容词可以与其他几个单词组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呢?elastic deformation:弹性形变;elastic limit:弹性限度;elastic force:弹力,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设计:从端口图片引入文字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物理老师是怎么说英语的?),营造轻松愉快的情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环节2:创设情境,构建概念,培养思想方法教师1:区分弹簧和旧钢丝。
观察到了哪些变化?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师: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问题1:动手做一做,分别对弹簧、旧电线、橡皮泥、气球等施加力的作用,观察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后交流总结:弹性变形:外力撤除后,可恢复原状。
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如弹簧、气球、尺子等。
非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如橡皮泥、旧电线等。
弹性形变有拉伸形变、压缩、扭转、弯曲形变。
设计意图:注重个人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
问题2:弹簧变形后能恢复吗?问题3:如果用手按桌面或推墙,桌面和墙会变形吗?用实验来判断。
2.演示:重物压薄塑料板,可观察到明显变形,如图。
若换成压厚木板上,再观察有形变吗?生:有,但形变不明显。
老师:砝码直接压在桌面上,眼睛几乎看不出变化。
桌面变形了吗?(邀请学生参与小变形的演示,利用光学中的光反射原理将其放大,用力按压桌面。
光落点变化,说明桌面有小变形)。
演示:用手捏塑料瓶,观察明显变形。
师:换成玻璃瓶,眼睛几乎看不到,若用力挤压玻璃瓶,有没有形变呢?(学生上台做实验)用红水灌满玻璃瓶,用插有细管的塞子塞住瓶口,用手挤压瓶体,观察细管内液面的变化。
总结:生活中有些变形不容易被肉眼看到,但确实存在,而且是微小的变形。
设计意图:回顾初中旧知,关注学生学习进阶。
通过有梯度的设置,减少思维障碍和认知难度。
科学认识微小形变。
体会“放大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方法。
问题4:物体发生形变后,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吗?用手拉弹簧或橡皮筋时,你有什么感觉?体会手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了什么?学生:我感觉手疼,是受橡皮筋发力的影响。
老师演示4:汽车压弹簧,你看到什么现象?压橡皮泥的小车在哪里?生:小车被推出去了,说明受到弹簧的弹力作用,压橡皮泥小车没动。
引导学生总结:一个发生弹性变形的物体(弹簧)对与之接触的汽车施加一个力。
这个力叫做弹力。
演示5:用手指腹压桌面,发生形变的指腹,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桌面会产生向下的压力。
问题5:你能从上面的例子分析中找到什么规律吗?学生分析交流总结出:(1)弹力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2)弹力产生的条件。
师:有些微小形变不易观察,一可采用替换法分析,用较明显的形变替代;二可采用假设法分析,即假设弹力存在,看假设的结果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环节3:演绎推理,分析归纳,培养科学思维问题6:观察例题,分析弹力方向,寻找什么特征?PPT投事例:(1)重物放薄塑料板上;(2)水球置于水平桌面上;(3)金属块放置于带有海绵的斜面上。
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从多个实例讲解归纳出:压力、支持力作用,两物体接触,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体验:(1)观察橡皮筋拉钩码,总结绳子、线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线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物体与竹竿接触时,竹竿发生弹性变形,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不沿竿方向。
总结:轻杆等产生弹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子。
环节4: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态度问题7:你知道弹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吗?体验: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用力拉橡皮筋,体会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
(提醒控制好力度,避免受伤)学生:形变越大,越疼痛,说明产生的弹力越大。
师:类似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压迫越重,反抗越强。
下面我们来研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关系:(1)提出问题,当我们拉伸弹簧时,会产生弹力,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与弹簧的弹力有关?演示7:两个不同弹簧上分别挂一个质量相同的钩码观察说明与什么因素有关?生:形变量不同,与弹簧自身结构有关。
(2)猜测假设,用两个相同的弹簧代替,其中一个有两个钩码。
弹性与什么有关?猜猜他们会是什么关系?学生:可能成正比。
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它们的定量关系。
(3)设计方案,画出草图。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教师提示好的实验设计应注重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安全(人身和仪器)、误差小等,探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定量关系。
(4)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合作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来自教师的个别指导,随时准备回答学生的问题。
(5)处理数据,引导学生常用实验数据处理有计算法、图像法。
并让学生体会图像法形象、直观的优点。
得出结论: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量x成正比。
其中,k为劲度系数,由弹簧自身结构决定的。
设计意图:注重物理问题的探究和实验设计思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实验的探究法、数据处理的图像法等。
环节5: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培养社会责任感简单介绍“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室开关、自动伞、自动笔等用品,十分方便。
各种按钮、按键也少不了复位弹簧,如电脑键盘等。
物流运输中易碎物品包装很“严密”,增加缓冲功能。
音乐盒等内部的发条储能功能。
(播放音乐)设计意图:实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加强对核心概念的掌握,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环节6:回顾总结,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最后引导学生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本节课所学的形变;弹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胡克定律等知识以及放大法、替代法实验设计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加强对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意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弹力》是参加在海边城市连云港举行的省级优质评比课。
教学主张体现以“人”为教育教学中心,注重以“人”为本,重視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首先,重视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培养,本节教学设计厘清教学逻辑,突出重点,由认识形变到弹力概念建构,再到弹力的方向分析,最后弹力大小的定性分析到探究定量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思路清晰明了,将科学思维培养于潜移默化中。
其次,本节课注重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将物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平时贴近生活的小实验,将物理生活化,注重物理思想方法教育,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再次,本节课关注兴趣激发、重视学科间综合教学和育人理念的渗透;加强家国情怀、责任感教育,注重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的设计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抓住学科教育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1] 普通物理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普通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物理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本文系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物理竞赛“主题式”协同教学研究”(课题编号:SQWK2020-080)的阶段性成果。
】(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