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精品课件】

二、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 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 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 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 明"(唐 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声声慢》)等。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袅袅 (niǎo) 灼灼 (zhuó) 涔阳 (cén)
窸窣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pǔ) (gāo)
(dìng) (tiáo)
褒 (bāo) 寒砧 (zhēn) 言筌 (quán)
2、词语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五、课下小组作业: 选择一个常见的古诗词意象,搜集与之相关的诗句,下节
课进行课堂分享。
第二课时
一、古诗词常见意象分享(以小组为单位) 1、每个小组选派1-2名代表上讲台发言展示,各组之间互相学习。
2、小组展示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补充: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 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 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分析问题(4-6自然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总结全文(第7自然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9说“木叶”(解析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9说“木叶”(解析版)

第三单元9说“木叶”(解析版)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叶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清秋的典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飘零湿润洗净疏朗B.飘零滋养洗净稀疏C.飘扬湿润洗涤疏朗D.飘扬滋养洗涤稀疏【解析】第一空处,飘零: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花、叶等)坠落;飘落。

飘扬:在空中随风舞动。

此处指“木叶”的飘落,应用“飘零”。

第二空处,湿润:潮湿,润泽。

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

此处指木叶的黄色是由于雨的润泽,应用“湿润”。

第三空处,洗净:把衣物、器物等清洗干净。

洗涤:清洗,洗涮。

此处形容把“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清洗干净,应用“洗净”。

第四空处,疏朗:开阔清亮;豁达开朗;明敞;稀疏而清晰。

稀疏:宽松,不稠密。

结合后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把“木叶”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应用“疏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沉沉的阴天而不属于爽朗的晴空,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说“木叶”》是林庚的一篇论述文章,原文如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教版 必修五《说木叶》

人教版 必修五《说木叶》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 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 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Biblioteka 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 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 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 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 。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 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 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 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希望同学们在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 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一:

关于“梅”的意象讨 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红 雨 随 心 翻 作 浪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了解 意象 对诗 歌鉴 赏有 什么 作用

诗歌功能:表情达意
“立象以尽意”
外部客观世界 意象 诗人主观世界
鉴 赏 切 入 口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 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林 庚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
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
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
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
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
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
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作者介绍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
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
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说木叶翻译

说木叶翻译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译: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译: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译: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译:木叶”就是“树叶”的意思,“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意思就是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译:这句词出自屈原的《离骚.橘颂》,意思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服是适应的意思。

后皇,天地的代称。

《楚辞·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王逸注:“后,后土;皇,皇天也。

” 宋范成大《峡石铺》诗:“后皇嘉种不易熟,野草何为搀岁功!” 明何景明《雨颂》:“后皇惠鲜,终悔其伤。

”“徕”同“来”,相当于“生来”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译:桂树丛生在山的幽暗处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译: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译: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译: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译:无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木叶这一意象,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 素材,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主题表达方式
《说木叶》通过木叶这一意象,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主 题表达方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说木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承中华文化
《说木叶》作为一篇具有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
03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说木叶》的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
林庚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 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传 达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诗意浓厚
林庚先生的语言充满诗意,善于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比喻,将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木叶》的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林庚先生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拟人
文章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木叶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木叶的意象内涵。
引用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典故,通过引用前人的经典论 述和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说木叶》的意象分析
01
木叶的象征意义
在本文中,木叶被视为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凋零、枯萎和落寞。同时,
木叶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
《说木叶》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 《说木叶》的内容解析 •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 《说木叶》的影响与评价 • 《说木叶》的实践应用
01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说木叶》的作者介绍
01
叶赛宁:俄罗斯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 称,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高度评价

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课文原文哎,说起木叶课文,那可真是让人头疼。

记得上小学那会儿,老师总让我们背课文,尤其是那篇《木叶》,我到现在还记得。

“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老师在讲台上念叨着,我们底下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心里默念着:这木叶有啥好背的,不就是叶子嘛。

有一次,老师抽查背诵,点到了我的同桌小华。

小华站起来,支支吾吾地开始背:“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背到一半,突然卡壳了,他挠挠头,一脸尴尬。

老师看着他,说:“小华,你这是在背课文还是在数羊呢?”全班哄堂大笑,小华脸红得跟个苹果似的。

我在旁边偷偷地给他提示,小声说:“飘落,飘落。

”小华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接上:“飘落,飘落,像金色的蝴蝶。

”总算是背完了,老师点点头,让他坐下。

课后,小华感激地对我说:“小明,你真是我的救星啊!”我说:“别客气,下次可得好好背了,别老想着玩。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关于《木叶》的读后感。

我心想:这有啥好写的,不就是叶子嘛。

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作业,得认真对待。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木叶为啥这么特别。

我写道:“木叶,不仅仅是秋天的象征,它还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每当我看到木叶飘落,就想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写完后,我自己都有点小感动。

交上去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说:“小明,你这是写出了深度啊!”我心想:这木叶,原来还有这么深的含义。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木叶课文,不仅仅是文字,它们还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还有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笑闹的日子。

虽然那时候觉得背课文挺烦的,但现在想来,那些都是宝贵的回忆。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翻译赏析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原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以物写人,托物言志,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聚集在一起生长啊,生长在那深山幽谷中,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

赏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原文: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陶渊明《拟古》)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赏析: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说木叶》课件

《说木叶》课件

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03
文献参考价值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意义探讨
过渡自然
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使 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
04
《说木叶》的文学价 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01
语言精练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语言精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他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文章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无穷。
02
观点独到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中国古木叶”》一文激发 了后辈学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更 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奥秘和 魅力。它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种高水 平的学术范本,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 追求卓越和创新。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于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它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启发了 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 探索和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 实践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 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02
《说木叶》的主题与 内容
主题概述
探讨诗歌中树叶意象 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
阐述“木叶”这一意 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位和影响。
分析树叶在古代诗歌 中的运用及其演变。
内容解析
介绍《说木叶》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生平。
分析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和文论 ,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文精讲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文精讲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文精讲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林庚,我国著名学者。

有《唐诗综论》等著作传世。

2.题解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字词储备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也作洗练。

万应锭(dnɡ):万能药。

锭,药物未制成的硬块,供患者吞服,研汁内服或外用。

不落于言筌(qu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1 / 14筌,捕鱼的竹器。

疏朗:稀疏而清晰。

窸窣(xī sū):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飘零:①(花、叶等)坠落;飘落。

②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迢远:遥远。

课文剖析 1.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最新资料推荐------------------------------------------------------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精品课件】
第七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 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问题思考:
• 1、第一段作者列举谢庄的《月赋》,陆厥的《临 江王节士歌》和王褒的《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 的是什么?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 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 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 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 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 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二者意思是 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 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梅: 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自强不息的 象征。
柳:谐音留,惜别、依依不舍之情。
草:顽强生命力;凄凉之感。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 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 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 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诗歌的意境: ①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②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 ③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门闩(shuān ) 照浦(pǔ) 庾信(yǔ) 万应锭(dìng) 蛊惑人心(gǔ)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说课稿篇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语文]说木叶

[语文]说木叶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Fra bibliotek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柳》是写秋日之柳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 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 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 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 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 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 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1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 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 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 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 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 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3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36张PPT)
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 征。 ❖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关键点
在“木”字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




屈 原 《 九 歌 》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 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 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

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

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空阔黄色--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