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内容
创伤失血性休克简介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及评估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紧急救治
一、创伤失血性休克简介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损
的病理生理过程。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 定义为收缩压 <90mmHg(1mmHg=0.133kPa),脉压差<20mmHg,或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创伤失血性休 克的高病死率与其对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均造成严重打击后 果有关。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已趋于明确,除了物理 创伤对重要脏器所造成直接损伤外,低血容量所造成的低灌
二、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及评估
2、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急危重症患者早期判断以及治疗过程中
效果观察、治疗方案反馈与调整的重要手段[8]。《专家共识》 推荐了三类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无创(包括常规生命 体征监测、心脏超声监测等)、微创(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 监测)及有创(肺动脉漂浮导管)[3]。任何一种血流动力学监 测方法均应动态地且应联合多种指标进行评估,因为单一静态 监测指标常存在临床监测结果与患者真实血流动力学状态之间 差异,给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判断分析及治疗反应评价带 来困难[7]。
[10] 刘双庆 , 赵晓东 .《 NICE 严重创伤的评估和初始管理指南》解读[J].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7):577-580.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6.07.001.
二、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及评估
5、创伤评分与评估
创伤评分系统是纳入患者的生理指标、诊断名称等参数 后,进行量化及权重处理后经计算得出相应的分值,用以全 面评估创伤患者的严重程度。《专家共识》推荐PHI评分、 GCS评分、ISS评分、TRIS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系统用以创 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的评估,有利于准确判断病情及预后。
急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国专家共识
现场液体复苏的策略
急性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复苏策略时, 应用小容量复苏(小剂量高渗/高张盐液)
减少抢救的输液用量,快速(3~5 min 内)恢复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动力学, 提高患者生存率。
复苏液体的选择
胶体溶液
高渗溶液 高渗高胶溶
等渗 晶体溶液
复苏液体的选择
2007严重创伤出血的处理欧洲指南中,对于创 伤出血的早期治疗复苏液体的选择并未明确
复苏液体的选择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08)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
复苏液体包括天然胶体、人造胶体和 晶体,但没有证据支持哪一种液体复 苏效果更好。 国内相关指南提出:虽尚无大规模研 究证据支持,但对高张盐液和人工胶 体(羟乙基淀粉)的前景均看好。
2007欧洲指南指出患者的不均一 性,治疗策略。
多样性等原因,很难得出明确结论。 但是指南提出高渗溶液治疗结果 更具有前景。
复苏液体的选择
美国创伤患者院前液体复苏指南 (2009)
没有足够数据支持哪一种液 体复苏效果更好。
但推荐小容量复苏(250ml) 7.5%高渗盐水
J Trauma. 2009 Aug;67(2):389-402
等渗晶体溶液
目前等渗溶液主要为平衡盐溶液和生理盐水溶液
平衡溶液为目前复苏 时最常用的液体
但等渗溶液扩容效能 及持久性不佳
容易增加组织水肿和 肺水肿
现场救治时不具有普 适性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主要包括白蛋白和人工合成胶体(羟乙基淀粉溶液)
• • • •
扩容效能强 扩容时间持久 所需液体量少 组织水肿轻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众多专家联合召开 急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国专家 共识讨论会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04 手术治疗时机选择和术式探讨
手术治适应证和禁忌证分析
适应证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若经过积极 的液体复苏等初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 仍不稳定或存在持续性出血等情况,应 考虑手术治疗。此外,对于需要手术修 复的损伤器官或组织,也应尽早进行手 术治疗。
VS
禁忌证
在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存在严重合并 伤或多发伤等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存在 较高风险,应谨慎评估手术利弊并做出决 策。同时,对于已明确无手术指征或无法 通过手术治疗改善预后的情况,应避免不 必要的手术干预。
。
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预测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验证共识中推荐的治 疗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推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 用,提高救治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深入探讨创伤失血性休 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 我国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
患者因高处坠落导致骨盆骨折和腹腔内出血,经MDT团队 评估后,决定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止血和稳定病情, 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多学科协作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 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随着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多学科协作的 效率和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05
多学科协作在创伤失血性休克 中应用
MDT团队建设和运作模式介绍
MDT团队建设
建立包括急诊医学、外科学、重症医学、输 血科、麻醉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确保团 队成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培 训和演练。
2019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9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急症,是创伤因素造成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细胞缺氧,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一种综合征。
高渗晶胶复合液可通过渗透压梯度将肿胀细胞的细胞内液和组织间液转移至血管内,以自体输液的形式快速主动扩充血容量,霍姆复合液作为其典型代表,具有用量少、起效快,且不增加机体负荷等特点而被应用于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治疗。
创伤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不同于非创伤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低血容量是导致创伤患者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如及时输注晶胶溶液或血制品恢复有效循环,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目前最常用的是胸外按压CPR。
胸外按压CPR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研究发现至少有1/3被救者发生了胸肋骨骨折,且传统CPR中口对口人工呼吸存在疾病传播的危险,不易被施救者接受,这些都阻碍了传统CPR的有效实施。
针对传统CPR的诸多缺点,腹部按压法倍受关注,然而腹部按压在弥补了传统CPR不足的同时,亦有不理想之处,比如每次腹部按压放松时,膈肌自然下降回至原位,不能最大限度地螬加膈肌移动幅度,故影响了有效的循环和呼吸。
腹部提压CPR仪通过吸盘吸附于腹部,利用手柄有节律地提拉和按压,在规避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对腹部实施的主动提拉使膈肌下移,充分发挥了“胸泵”和“肺泵”作用,真正达到了心肺复苏并举之目的。
对于存在传统胸外按压CPR禁忌证(如胸部创伤)患者可进行腹部提压CPR,为患者赢得存活的机会,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笔者根据国内本领域专家的建议及临床救治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1 创伤性休克及CPR现状创伤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道路交通事故、工矿灾难、火灾等人为事故的增多,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难的频频出现,创伤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2022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2、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
2、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主要是根据致伤机制、组织低灌注临床表现以及血 乳酸水平等临床指标。 2.1 临床表现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要表现, 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焦虑, 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减少等。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 至偏高。失代偿期表现: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 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 少尿、无尿,皮肤花斑。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甚至 MODS。
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进阶评估
3.4 影像学检查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容量复苏无反应) 者,应尽量限制 实施诊断性的影像学检查。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d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 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但其阴性并不能 完全排除腹腔内和腹膜后出血。对怀疑存在出血的患者,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 或对容量复苏有反应,应考虑进行CT扫描。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不能根据 FAST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T扫描。对以下情况应进行全身CT扫 描(部分患者还需要动态复查):交通伤、高空坠落伤、受力部位不清楚创伤、 严重钝性创伤或多发伤的成年患者。不建议对儿童创伤患者常规进行全身CT 扫描,应根据临床判断限制CT扫描区域,确保仅对必要部位进行CT扫描。
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进阶评估
3.2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表3)。床旁超声检 查可动态评估心脏功能、血管外肺水、下腔静脉变异度等指标。脉搏指数连续心 排血量监测、肺动脉导管作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可在有条件的重症监护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建议
感染风险防控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创伤救治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规范,减少外源性感染的风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特点,合理选择抗 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
加强伤口护理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 伤口愈合。
器官功能障碍监测和处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尿量减少
肾脏对血流灌注减少敏感,尿量减少可能 是休克早期的表现之一。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可以反映失血程 度。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
血钠、血钾、血氯及血气分析等指标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内环境稳定情况。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与协作,提升团队整体救 治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完善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创伤失血性休克相关知识和技 能的培训,提高救治能力。
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和实战演练,提升医护人员应 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 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
解读目标
本次解读旨在深入剖析《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指导意义,帮助急诊医 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共识。
期待成果
通过本次解读,期待急诊医护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创伤失血性休克规范化救治的流程和标准,提高临床救治能力和 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同时,也期待该共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为提升我国创伤失血性休克整体救治水平做出贡献。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VS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 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 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 ),可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诊断。同时 ,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03 中国急诊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制定背景和过程
01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危重症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
应重视孕妇的全面评估, 包括胎儿状况、凝血功能 、生命体征等,同时加强 器官功能的监测。
治疗策略
在治疗上应注重母体和胎 儿的安全,合理选择手术 时机和方式,避免使用对 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
疾病影响
治疗策略
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 心病等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 治疗产生影响。
初步评估和急救措施
ABCDE评估法
按照气道(Airway)、呼吸( 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 、神经功能(Disability)、暴露/环 境(Exposure)的顺序进行快速评估 。
保持呼吸道通活动性出血进行直接加压止血,必 要时使用止血带。
THANKS
损伤控制手术的推荐
针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本 次共识推荐了损伤控制手术的 理念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 及时和有效的手术治疗。
多学科协作的强化
本次共识在多学科协作方面进 行了强化,强调了急诊科、创 伤外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 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在创伤 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重要性。
04 急诊处理和治疗策略
保共识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主要内容和推荐意见
早期诊断和评估
共识强调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评估 的重要性,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出血量、损伤 部位等方面的全面评估。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前言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性且危重的医疗急症,如果不及时和恰当地管理,可导致患者死亡。
鉴于我国急诊医生的数量及临床经验均不尽相同,因此,中国急诊医生联合会特召开了互联网视频会议,就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相关诊治进行了深入探讨,出了中国急诊专家的共识,以协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该急症。
本文将对该专家共识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
诊断标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有许多,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中国急诊专家提出了如下标准:1.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平均血压<70mmHg(成人);2.心率增快:心率>100次/分;3.中心静脉压下降:<8mmHg或无上腔静脉搏动;4.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0%或>30g/L。
在诊断标准方面,中国急诊专家也强调了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的诊断标准。
诊断流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流程决定了患者得以早期得到治疗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关键。
根据中国急诊专家的共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流程可概括为七步:1.快速识别并评估;2.同时建立一个大小的股动脉非侵入式血压检测;3.确定触发成人急性生命支持系统(ALSS);4.确定大量充实的需要,如果有必要,使用血管加压素和呱唑米等;5.根据急诊超声检查的结果,决定是否使用快速血流动力学优化技术(如快速纠正血容量);6.快速地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7.在治疗之后,评估处理的有效性。
治疗原则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迅速纠正低血容量和缺氧状态,以防止在此期间出现休克的否定反应。
中国急诊专家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1.无效扩容治疗的应用;2.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3.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采用严格可靠的代餐,维持血红蛋白水平;5.利用血糖监测来降低升糖和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预后评价严格的治疗方案与无障碍的监测和有效反馈机制是休克管理的关键。
中国急诊专家共识还强调了监测与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包括:1.评价过程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测量;2.按照ICE指南,进行胃肠功能保护;3.使用PACE和紫外线数据技术进行睡眠评估。
创伤休克指南解读ppt课件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主要是根据致伤机制、 组织低灌注临床表现以及血乳酸水平等临床指标
1.临床表现 2.量化判断方法
8
1.临床表现
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要表现, 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 神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 减少等。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至偏高。失代偿期表现:组织 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 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 小,少尿、无尿,皮肤花斑。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④神志状态:意识改变,如烦躁、淡漠、谵妄、昏迷等,是反 映脑低灌注的重要指标。
11
2.血流动力学监测
对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超声检查可动态 评估心脏功能、血管外肺水、下腔静脉变异度等指标。脉搏指 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肺动脉导管作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 法,可在有条件的重症监护单元应用,或用于复杂、难治性休 克或右室功能障碍患者[14] 。
ISS评分:ISS评分为身体3个最严重损伤区域的最高AIS分值的平方和。 AIS是对器官、组织损伤进行量化的手段,按照损伤程度、对生命的威胁性大小 将每处损伤评为1~6分。ISS评分范围为1~75分,如果单区域评分达6分, 总体评分则直接为75分。通常ISS≥16分为严重创伤,此时死亡风险为10%, 随着评分升高死亡风险增加。
1.一般监测
①生命体征:主要对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进行监测。失血
性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 心率增快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最早的临床表现。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方法方案选择意义重大,应作为常规检测指标, 检测指标应主要包含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和国际标准 化比值( INR) 等。TEG 可作为创伤失血性休克 患者凝血功效早期监测伎俩,有条件时可使用 ( 推荐意见 22,推荐级别: B 级)。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19页
三.创伤失血性休克监测
5.超声检验 腹部和心脏彩超是检验和监测腹腔脏器是否受
损和腹腔出血及心脏功效最有效方法,操作简便 快速,但要求操作者受过一定超声培训才可掌握 和识别,提议创伤患者有条件可选择使用( 推荐 意见 23,推荐级别: C 级)。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20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your name
第21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5页
一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与程度判定
➢ 重度休克: 失血量达全身血量40%~50% ,意识含糊,定向 力丧失,甚至昏迷,瞳孔大小正常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脉搏快而弱(>120 次/min),收缩压<60mmHg 或测不到, 脉压深入缩小,休克指数>2.0; 颈静脉不充盈,前额及胸 骨皮肤压迫后一直苍白,肢端厥冷,范围向近端扩大,冷汗, 尿量<18mL/h 甚至无尿; 主要生命器官如心、脑血液供给 严重不足,患者可发生昏迷甚至出现心脏停搏。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2页
一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与程度判定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 符合以下条件1,以及 2、3、 4项中2 项,或 5、6、7项中1项,即可诊疗为创伤失血性 休克:(1)有造成大出血创伤,如道路交通伤等; (2) 意识 改变,如烦燥不安或神志冷淡、昏迷等;(3)脉搏细速,> 100 次/min 或不能触及,休克指数>1.0; (4)皮肤湿冷, 胸骨部位皮肤指压痕阳性(指压后再充盈时间>2s),皮肤 可见花斑、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h 或无尿;(5) 收缩压<80mmHg;(6)脉压差<20mmHg; (7)原有高血压者 收缩压较原收缩压下降 30% 以上( 推荐意见1: 应按上述 条件进行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推荐级别: A 级)。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2版)考核试题及答案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调2023版)一、单选题1 .创伤性休克病人到达急诊室后,首先应()[单选题]*A、立即行X线检查B、剖腹探查,了解有无腹腔脏器损伤C、及时清创并包扎伤口D、应用血管活性药物E、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足够血容量V2 .休克早期心、脑血流的灌流情况是()[单选题]*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无明显变化VD、脑灌流量增加,心灌流量无明显改变E、脑灌流量无明显改变,心灌流量可明显增加3 .休克检测过程中,定期抽查动脉血气的目的是()[单选题]*A、可了解血液稀释或浓缩的程度B、了解休克时酸碱代谢变化的过程和严重程度√C、判断休克的预后D、有助于判断休克时机体内环境和酸碱平衡是否稳定E、帮助了解是否有发生DIC的倾向4 .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应首先()[单选题]*A、全血B、血浆C、10%葡萄糖溶液D、右旋糖酊E、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V5 .对休克病人的护理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应进行心理护理B、采取平卧位或休克臣M立C、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给病人保暖VD、给病人吸氧E、加强基础护理6.男性病人,45岁,十二指肠溃疡。
突发大量呕吐血约700m1,病人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冷,BP104∕90mmHg,P102/分,其表现属于:()[单选题]*A、休克早期√B、休克期C、休克晚期D、未发生休克E、虚脱7、各类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单选题]*A、血压降低B、脉压减小C、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VD、尿量减少E、中心静脉压下降8、休克指数(Shockindex f SI)⅛()的比值[单选题]*A、脉搏与舒张压B、脉搏与收缩压√C、舒张压与收缩压D、脉压差与收缩压9 .早期纠正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下列处理中最正确的是?()[单选题]*A、尽早大量输入血小板B、根据凝血功能指标结果选择治疗VC、早期大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D、应用重组凝血酶原复合物10 .动态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意义是?()[单选题]*A、加重医务人员工作量B、可更及时判断病情变化C、可指导治疗调整改善预后VD、可减少无效的监测11 .关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A、总体目标是改善微循环及氧利用B、所有阶段的治疗目标应相同VC、不同阶段可适当调整目标D、要针对不同阶段监测相关指标12 .关于氨甲环酸的使用,正确的是?()[单选题]*A、可预防和治疗创伤后凝血障碍VB、可促进凝血C、对所有创伤患者应预防使用D、不宜在创伤后使用13 .关于血乳酸监测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可判断氧合状态B、与组织灌注无关C、可判断治疗效果及组织缺氧改善情况,D、单次检测即可14 .早期纠正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正确的做法是?()[单选题]*A、尽早大量补充血小板B、早期补充新鲜冰冻血浆VC、应用重组凝血酶原D、根据凝血指标结果治疗15 .关于低体温创伤患者的急救加温,正确的是?()[单选题]*A、都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加温B、保温毯即可解决问题C、可直接进行强制性加温D、ECMO是重要的加温手段√16 .创伤失血性休克最早的临床表现是?()[单选题]*A、低血压B、心率增快VC发绢D、神志改变17 .使用氨甲环酸预防凝血障碍的原则是?()[单选题]*A、所有创伤患者入院时预防使用B、存在出血时使用√C、出血停止后使用D、损伤时间越长越适合使用18 .血乳酸水平的持续监测可以判断?()[单选题]*A、肾功能状态B、氧合情况C、组织灌注是否得到改善VD、电解质水平19 限制性容量复苏的关键措施是?()[单选题]*A、尽量达到正常血压B、采取可允许性彳氐血压复苏VC、不进行液体治疗D、根据标准方案输液20 .防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的关键是?()[单选题]*A、加温毯B、进行强制性加温C、降温治疗D、尽量保温√21 .以下关于休克的急救原则,正确的有()[多选题]*A、尽快补充血容量VB、如果是失血所致休克,补液的同时立即止血√C、补充血容量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VD、对于疼痛病人可应用止痛药物E、先止血,后补液22 .治疗休克时,除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外,还应()[多选题]*A、积极处理原发病VB、改善心脏功能VC、纠正微循环障碍√D、恢复正常代谢√E、预防并发症V23 .以下哪些表现提示休克病人血容量已补足()[多选题]*A、神志逐渐转清醒√B、四肢温暖、口唇红润√C、CVP上升至U12CmH20√D、脉压大于3OmmHg√E、外周静脉充盈√24 .关于休克的表现,下列正确的是()[多选题]*A、四肢湿冷√B、收缩压<90mmHg√C、尿量<3Om1∕h√D、脉压<30mmHg√E、脉搏<90次/分三、判断题1 .休克指数的正常值为O.5~0.8[判断题]*对V错2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血液制品选择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品 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进行选择,以维持患者生命体 征和内环境稳定。
输血反应监测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 体征和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反 应等,及时处理并调整输血方案。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时机
适应证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创伤失血性 休克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伤情 和手术指征进行评估,如内脏破 裂、大血管损伤等需要紧急手术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对于血压明显下降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以维持血压稳定,但需注意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对于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 辅助呼吸以维持呼吸功能稳定。
营养支持治疗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应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治疗以促进康复。
介入性诊断技术
在必要时,可采用介入性诊断 技术如动脉造影等,以明确诊
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亮点总结
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
本次共识着重强调了早期识别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性,以及及时 采取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作用。
细化治疗流程
共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流程进行了细化,包括液体复苏、输 血策略、止血措施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
监测血钾、血钠、血氯及酸碱 度等指标,维持内环境稳定。
影像学检查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
便捷、无创地评估心脏功能、 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等,有助 于诊断休克病因及监测治疗效
果。
X线检查
了解肺部情况,如有无肺水肿 、肺炎等并发症表现。
CT或MRI检查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利用超声技术评估心脏功能、血管损伤和腹腔 内出血等情况。
X线检查
02
通过胸部X线片了解肺部情况,如有无肺挫伤 或气胸等。
CT扫描
03
对头部、胸部、腹部和盆腔等部位进行CT扫描 ,以明确损伤部位和程度。
MRI检查
04
对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脊柱骨折等患者,可进行 MRI检查以进一步评估损伤情况。
预后判断因素
肾功能支持与保护
维持肾脏灌注
通过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维持肾脏灌注压,保 护肾功能。
利尿与肾脏替代治疗
对于少尿或无尿患者,可给予利尿剂治疗。对于严重肾功能衰竭患 者,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
监测肾功能
定期检查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及时评估肾功能状况。同时注意 观察患者尿量、尿色等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肾脏问题。
05
药物治疗及辅助措施
止血药物应用
01
02
03
早期止血
强调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 期即应用止血药物,以减 少出血量和输血需求。
药物选择
根据创伤类型和出血严重 程度,选择合适的止血药 物,如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凝血酶等。
注意事项
在应用止血药物时,需密 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血 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因素之一。
THANKS
确保安全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环境,避免进一步伤害。
快速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
止血与包扎
对出血部位进行迅速、有效的止血,并妥善包 扎。
转运途中监护与治疗
持续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 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
疼痛控制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
• 任何情况下,首次接诊伤者的医生都应遵循CABCDE原
则对患者进行快速的初次评估;在院前救治阶段,急诊 医生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有效控制可控制的出血,在确 定性止血措施起效前应采用限制性或延迟性液体复苏策 略。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小结
• 一旦伤者到达医院,接诊医生应对伤者进行两阶段评估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 专家共识(2023)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概述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约30%~40%因大量 失血导致死亡,失血也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 要原因。
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严重创伤的 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导 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的发生。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 推荐意见31:建议强化对TIC的重视,TIC的不同表型(
低凝状态或高凝状态)都可能导致不良预后的发生(1A );TIC的预防关键在于创伤早期有效控制出血。
• 推荐意见32:建议动态监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常
规、凝血功能(血浆凝血功能、VHAs),以指导复苏( 同推荐意见27),同时动态评估TIC的发生及表型变化( 1C)。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 推荐意见30:建议在对创伤患者行镇痛治疗前应常规开
展疼痛评估,采用快速简便的疼痛评估方法[如视觉模 拟评分(VAS)法或面部表情法];建议对创伤患者采 用阶梯化的镇痛策略;镇痛药物应选择对血流动力学与 呼吸兴奋性影响较小的药物,使用后应密切监测血流动 力学与自主呼吸兴奋性,并做好纠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及人工通气的准备(2C)。
2022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全文)
2022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全文)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死率极高,30% ~40% 的患者因失血过多死亡,急性失血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
当然有少部分患者死亡是不恰当的治疗措施所致,约占10% ~20%,及时、快速控制出血及有效的适宜的液体复苏,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但对于创伤出血被控制前、后的液体复苏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休克的判断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因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组织灌流不足、细胞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
要对创伤患者行液体复苏,首先要判断是否有休克存在及休克的程度。
以往分别通过神志状态及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情况给予较快速地判断。
虽然这些在休克的判断上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在判断休克的程度上略显局限。
由于组织器官维持正常代谢真正需要的是血流而并不是血压,因此机体的体循环状况并不能代表微循环状况,血压、脉搏、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PAWP) 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灌注状态。
在没有自主呼吸且有机械通气支持的创伤患者中,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fraction, GEF)和心肌收缩力是能够真实反映心输出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较好地预测创伤休克患者的液体反应性。
动脉血清乳酸是反映系统灌注不良状况的代谢障碍的指标,故实验室监测血清乳酸水平对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还可判断组织缺氧改善情况及预后,血清乳酸>2 mmol/L 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
危重症时间国内首部《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发布
危重症时间国内首部《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发布摘要由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共同撰写的《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于2017年12月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刊出。
共识阐述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并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监测与进阶评估、紧急救治的策略做出了推荐,还提出创伤救治团队的精细化管理和救治绿色通道的构建。
目前我国尚无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救治的相关指南,本共识的发布有助于规范和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为急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1.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方法a)根据临床表现快速识别1)代偿期: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要表现,包括早期的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减少等。
血压可能正常甚至偏高。
2)失代偿期: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少尿、无尿,皮肤花斑。
可能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甚至MODS。
b)利用量化标准进行判断:休克指数(脉搏与收缩压的比值)和综合评估法(综合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尿量、神经系统症状等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程度进行分级)。
2.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进阶评估方法a)监测方法:一般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皮肤和神志状态)、血流动力学、实验室监测(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凝血功能指标、生化指标、炎症因子)。
b)影像学检查:推荐了是否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情况。
c)创伤评分评估与动态评估1)运用PHI评分、GCS评分、ISS评分、TRISS评分和APACHE II 等评分系统评估。
2)在严密动态观察临床表现的同时,需对前述重要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紧急救治原则和目标a)以“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为原则。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与输液专家共识r(1)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与输液专家共识r(1)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与输液专家共识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创伤、出血、手术等原因造成的大量出血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导致多个系统功能障碍。
这是一种急危重症,需要紧急处理,而输液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输液专家共识中关于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一、严密监测在处理失血性休克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非常重要。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尿量等指标。
定时记录患者的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二、快速复苏氧气是失血性休克复苏的关键,因此,在到达前,应该给患者一个氧气面罩,并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开立输液。
输液的目标是快速恢复射血输出量和组织灌注,很多患者首选7.5%的盐酸羟乙基淀粉(HES130/0.4),以及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严禁给予含高分子的集中缓释胶体液,如明胶、羟乙基淀粉和明胶淀粉等,以免升高死亡率。
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实时可变的心脏功能指数、平均脉压变化等参数动态调整液体种类、剂量和速度,以达到最优治疗效果。
三、纠正酸碱失衡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血液内含物质代谢过程紊乱,往往伴随着酸碱平衡失调,因此,在输液的同时,应注意纠正和控制酸碱平衡。
如果需要纠正酸碱平衡,应施用碳酸氢钠或盐酸氯胺酮等药物。
四、血容量监测在输液的过程中,应注意血容量的监测。
可以通过心输出量监测等实验室检查来了解患者的血容量情况。
在请求警告线面前,必须调整液体种类和输液速度,避免过量输液而导致肺水肿等不良反应,并对液量状况增加水电解质监护。
如果患者失血过多,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但由于红细胞储备受限,不建议进行常规输血,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输血方案。
总之,失血性休克的处理需要全方位的治疗手段,输液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但在输液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补充其他药物的治疗,比如应用抗凝血剂和利尿剂等,利用多重手段协调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治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创伤是指机械力作用于人体后所造成的机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据WHO 统计,全球约10%的死亡和16% 的致残病例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是全球40 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v 90mmHg (ImmHg = 0.133kPa ),脉压差v 20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 )。
30%〜40%的创伤患者死亡是因为失血过多所致,此类患者中,有一部分因为错误的救治方案及不恰当的治疗措施而死亡,据估计约占10% 〜20% 。
急性失血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
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目前我国尚无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救治的相关指南。
本共识旨在规范和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为急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1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首先是血容量与血管容积的不匹配,造成外周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微循环变化、氧代谢动力学异常、炎症反应、凝血障碍以及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1.1 微循环变化创伤失血性休克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失血所致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尤其是重要脏器微循环改变。
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包括:①休克产生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 ),如热休克蛋白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 触发免疫应答及失控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循环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②内皮损伤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形成阻塞毛细血管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③创伤所致的持续或强烈的刺激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剧微循环障碍。
1.2 氧代动力学异常及细胞代谢改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存在氧代谢动力学异常。
氧代谢动力学异常即氧供应(DO 2)与氧消耗(V0 2)的不平衡。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降低反映了反应氧输送与氧消耗的不平衡,而血乳酸升高则间接反映了机体微循环低氧及组织细胞缺氧状态。
在此情况下,细胞能量代谢(如糖、脂、蛋白)亦会出现明显异常。
1.3 创伤性炎症反应与凝血障碍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在致伤因子的刺激下,机体局部可出现炎症反应。
损害的组织、器官、细胞不同,炎症介质的质和量也有不同,表现为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外渗,白细胞及趋化因子聚集于伤处以吞噬和清除致病菌或异物。
适当的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创伤修复,但过度炎症反应会导致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结合后,诱导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引发失控性炎症反应与组织损害,甚至造成凝血功能障碍,见己存布单因秦年誠 1過传1创伤*休克 创伤性凝血病 图1 创伤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1.4 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创伤失血性休克常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 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 ,SIRS )的发生,这是进一步造成 MODS 的重要病理生理 基础。
目前,关于MODS 发生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①创伤后失控性炎症反应; ②缺血-再灌注损伤。
创伤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引起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缺血和再灌 注过程,是MODS 发生的基本环节,严重创伤引发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如 不及时恢复有效血容量,将可能出现 MODS 或死亡;③胃肠道屏障功能损害及 细菌移位。
创伤失血性休克可引起胃肠黏膜缺血, 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继 而发生肠道内毒素和细菌移位,引发脓毒症;④基因多态性。
创伤后MODS 的 易感性与基因表达多态性相关,如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R 、白细胞介素 (IL ) -18、肿瘤坏死因子(TNF ) - a 、Y 干扰素(IFN )等基因表达相关。
纤藩蛋白激活|先iftl细胞I 用了和澈素秫放止血及 内皮细胞激活 詁体液红细胞输注 I扁斥性凝血国円 低体温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主要是根据致伤机制、组织低灌注临床表现以及血乳酸水平等临床指标。
2.1 临床表现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要表现,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减少等。
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至偏高。
失代偿期表现: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少尿、无尿,皮肤花斑。
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 ,甚至MODS 。
2.2 量化判断方法休克指数:休克指数(shock index ,SI )是脉搏(次/min )与收缩压(mmHg )的比值,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指标之一,可用于失血量粗略评估及休克程度分级。
休克指数的正常值为0.5〜0.8,休克指数增大的程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性(表1)。
创伤失血性休克程度进行分级。
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进阶评估3.1 一般监测①生命体征:主要对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进行监测。
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
心率增快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最早的临床表现,但是通过心率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同时应注意关注其他导致患者心率增快的常见因素如疼痛、发热等。
②尿量:尿量减少,充分补液后尿量仍v 0.5ml /(kg •h)提示肾脏功能受损。
③皮肤:皮肤湿冷、发绀、苍白、花斑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s,提示外周组织低灌注。
④神志状态:意识改变,如烦躁、淡漠、谵妄、昏迷等,是反映脑低灌注的重要指标3.2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表3 )。
床旁超声检查可动态评估心脏功能、血管外肺水、下腔静脉变异度等指标。
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肺动脉导管作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可在有条件的重症监护单元应用,或用于复杂、难治性休克或右室功能障碍患者表3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牛■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搏量(SV).心输岀量(CO).心脏心脏超声及其他无创监测指数(G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 )、左宅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射血分数(EF)及E/A峰比值等微创(1) co.心脏館负荷、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每摊童变异(SV巧、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SCCO)心肌收缩力、全心射血分数(GEF)(2)全身血管阻力(S¥R) /全身血管阻力措数(SVR1)(3)容量性指标:(;EDJ 胸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有创肺动脉漂浮导管(PAC)删右房压(RAP)或中心静脉压(CVP). 右室压(RVP).肺动脉收缩压(PASP). 肺动脉楔压(MWP)和CO等3.3 实验室监测①血常规:动态观察血常规、尤其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 对判断失血程度、凝血情况非常重要②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可反映机体通气、氧合及酸碱平衡状态,有助于评价呼吸和循环功能。
休克患者常见代谢性酸中毒及低氧血症。
创伤失血性休克者碱剩余水平是评估组织灌注不足引起酸中毒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间接敏感指标,治疗过程中对其变化进行监测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③动脉血乳酸:血乳酸是组织低氧的确切指标,在临床上也被作为反映组织灌注不足的敏感指标。
血乳酸〉2mmol /L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血乳酸2〜4mmol /L及〉4mmol /L的患者28d死亡风险分别是v 2mmol / L患者的3.27倍和4.87倍。
持续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对休克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每隔2〜4h 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不仅可排除一过性血乳酸增高,还可判定液体复苏疗效及组织缺氧改善情况。
④凝血功能指标:应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早期和连续性监测,有条件者应用血栓弹力图可进行更有效的监测。
⑤生化指标:监测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对了解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亦十分重要。
⑥炎症因子:炎症反应在创伤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是部分创伤并发症如脓毒症、MODS、高代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诱因。
TNF- a、IL-1、IL-6、CRP 等均是反映创伤后炎症反应程度的敏感指标,与患者伤情密切相关,有条件时可进行监测。
3.4 影像学检查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容量复苏无反应)者,应尽量限制实施诊断性的影像学检查。
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 , FAST)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但其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腹腔内和腹膜后出血。
对怀疑存在出血的患者,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或对容量复苏有反应,应考虑进行CT扫描。
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不能根据FAST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T 扫描。
对以下情况应进行全身CT 扫描(部分患者还需要动态复查):交通伤、高空坠落伤、受力部位不清楚创伤、严重钝性创伤或多发伤的成年患者。
不建议对儿童创伤患者常规进行全身CT 扫描,应根据临床判断限制CT 扫描区域,确保仅对必要部位进行CT 扫描。
3.5 创伤评分与评估PHI 评分:即“院前指数法”,应用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4 个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若有胸或腹部穿透伤,另加4分。
小于3分为轻伤,3〜7分为中伤,大于7 分为重伤。
PHI 评分是目前院前检伤评分体系中最好的一种定量分类法,国际上广泛应用。
GCS评分:GCS评分是根据患者睁眼、言语、运动对刺激的不同反应给予评分,从而对意识状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进行判定,总分15 分,最低3 分,8 分以下可判定昏迷,分数越低则昏迷程度越深。
ISS评分:ISS评分为身体3个最严重损伤区域的最高AIS分值的平方和。
AIS 是对器官、组织损伤进行量化的手段,按照损伤程度、对生命的威胁性大小将每处损伤评为1〜6 分。
ISS 评分范围为1〜75 分,如果单区域评分达6 分,总体评分则直接为75分。
通常ISS>16分为严重创伤,此时死亡风险为10%,随着评分升高死亡风险增加。
TRISS评分:TRISS评分是一种以伤后生理参数变化(RTS)、损伤解剖区域(ISS)和年龄(A)3种因素为依据的结局评估方法。
以存活概率(Ps)反映伤员结局,通常认为Ps>0.5的患者可能存活,Ps V0.5者存活可能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