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社会问题。从舍贝里(Sjoberg,1960)的前工
业化城市的社会地理的理想化模型开始,西方学
者在流动人口聚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
特纳(Turner)的两阶段说①及关于少数群体的居住 隔离②研究成果颇具代表性。
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控制的 放松(或者鼓励流动),人口跨区域流动规模有进 一步扩大的趋势。大量到来的流动人口在促进城
identity than other two communities, which would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migrants.
KEYWORDS: migrantcommunity; community type;
转)也越来越离不开流动人口的介入。
【修改日期】2 0 0 8 - 0 8 - 1 4
面对规模快速增加的流动人口,我国学者对
此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其中,社会学界对这 一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 体”、 “社会问题”等3 个不同的视角(李怀,2006), 其研究内容多关注于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特 征(项飚,1996;刘梦琴,2000)、流动人口聚居
大类,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简易安置”、“集
4.1.2 居住型聚居
中安置”二类。
该类聚居区多为公交线路较多的站点周边地
33
区、地铁站周边的棚户区、城中村以及城乡接合
罗仁朝 王 德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4.1 自发聚居
部的私人出租屋,交通便捷是该类聚居区形成的
所谓自发聚居是指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是
人员流动性强(居住时间在2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比
研。在诸多流动人口聚居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例高达 82.0% );流动人口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内
从形成机制入手,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分为“自下
部分异明显,难以形成认同感(有 81.7% 的人表
而上的自发聚居”与“自上而下的统一安置”两
示对社区公益活动没有参与的意愿)。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9)02-0031-07
【中图分类号】C 9 2 2 【文献标识码】A
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机制产生 【 作 者 简 介 】
了空前的冲击,城市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基础设 罗仁朝(1 9 7 2 - ),男,同
施更是不堪重负。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流动人口 济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所,75.5% 共用厕所,拥有独立使用厕所的比例
市之一,2007 年全市总人口已达 1905 万,其中,
仅为 3.1%。在服务管理方面,由于流动人口迁
流动人口为 627 万,占人口总量的 32.9% ⑥。随
入迁出缺乏监督,人员流动性强,成分复杂,聚居
着郊区工业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已由过去分布于
区服务管理组织松散,是治安案件高发区。调查数
2.2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首先依据不同的形成机制,对流动人口聚居
区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案例,通 过对不同类型聚居区城市区位、物质环境、服务 管理、聚居人群特征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特征的 总结,为不同类型聚居区的整治提出建议。主要 数据与素材来源于笔者2007年6月在上海市嘉定
区真新、江桥、南翔、马陆等镇(街道)的流动 人口聚居区实地调研(图 1)。在重点聚居区,除 了实地踏勘、相关人员访谈、文字材料收集外,还 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 况、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居住水平、社会保障、 社会心理等 6 个方面,共发放问卷 600 份,有效 回收 491 份。获取了更加详细、系统的流动人口 聚居区第一手资料。
3 流动人口聚居区概念及类型划分基准
3.1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界定 “流动人口聚居区”是一个表述模糊、但指代
对象非常明确的概念,有人称之为“边缘社区”、 “城市里的村庄”或“城市里的农村社区”。有学
者认为,所谓“流动人口聚居区”,即是以自发在 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 口为居民主体、以房屋租赁为主导建构方式、以 城乡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自发型集中居住区(吴 晓,2002)。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特征类似于西 方国家的“移民社区”(项飚,1998)。尽管流动 人口的住房来源多种多样,但能够形成具有一定 新社会空间或社会区特征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存 在 4 个构成要件,即居民身份、一定规模的流动 人口总量、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相对稳 定的集聚状态。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是以进城 务工群体作为基本居民;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是 构成社会空间的基础;而流动人口高比例的集 聚,才会影响社区的传统社会网络与交往方式等 亚文化;同时,该聚集场所应相对稳定,有一定 的时间持续性,可以观察其特征及变化过程。据 此,笔者将流动人口聚居区界定为:以进城务工 的流动人口为居民主体、存在状态相对稳定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或居民点。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Shanghai
31
1 引言
罗仁朝 王 德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世界各国在高速城市化的历程中,均出现过
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浪潮。以失地农民为
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仅使城市住
房、卫生等物质环境恶化,同时也带来违法犯罪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罗仁朝 王 德
【摘要】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 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 3 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 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 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 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 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 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 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 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 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 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 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越来越多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同时,流动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若即若离,难以产生认同感与 归属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研究显 示,移民在流入地的融合一般要经历定居
(settlement)、适应(adaptation)和完全同化(total
聚,私房出租行情非常好。但房客私接乱拉电线、
assimilation)3个阶段(王春光,1999)。而前2个
2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数据Fra Baidu bibliotek源
2.1 研究目的 我国流动人口长期居住于城市的比例越来越
高,尤其是“家庭式”迁居,有着显著的“经济 移民”的特征③。但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由于长期处 于城市的“边缘”,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这一新 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与上海国际化都市发展目 标存在背离④。从构建安全、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的视角来看,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也显得越来 越迫切。本文从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机制入手, 通过探察不同聚居类型的内部特征,明晰我国流 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资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 期为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聚居类型;聚居特征; 上海
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 MIGRANT COMMUNITIESIN SHANGHAI LUO Renchao; WANG De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migrant communities into three types: spontaneously aggregated communities;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and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rough on-site observation and survey analysis of typical migrant communities, it findsthat the spontaneous aggregated communities are featured with poor living condition, 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 limited communications and obvious social conflicts. In the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ough 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tough, there are good management, basic public facilities, strong social identity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 among residents. The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have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facilities and social
图 1 聚居区调查点分布 Tab.1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ed communities
3.2 聚居区类型划分基准 关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类,不同的研究目
的会采用不同的划分原则与标准。如吴晓在描述 聚居人群之间的社会联系时,以聚居流动人口的 职业关系、社会关系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混 居型与缘聚型两大类。而刘海泳在描述空间组织 特征时,从空间形态入手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 为团聚状聚落、条带状聚落、散点状聚落、片状 聚落 4 类(刘海泳、顾朝林,1999)。
对城市的影响也日趋加大。随着城市居民与流动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人口在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冲突的 王 德(1 9 6 3 - ),男,同
加剧,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也在逐步增 济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加。但同时,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正常运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必要条件。在此聚居的大多是在城市中心的服务
以流动人口为行为主体,由个人微观选择行为汇
行业人员,如商场营业员、餐饮服务人员等。由
集而成的自下而上聚集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其形
于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之间距离较远,交通便
* 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 目子课题“地区人口迁 移动态模拟及安全预警” 部分成果(2006BAJ11BO2- 02)。
城市化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 年 第 33 卷 第 2 期 VOL.33 NO.2 FEB.2009
U rb a ni za tio n
液化气钢瓶随处摆放,威胁居住者的安全。现状
阶段也是笔者关注的重点⑤。
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缺乏,使得外来私人流动诊所
泛滥,流动人口居住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房屋居
4 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特征分析
住面积普遍较小,10~20m2 的占 93%,且 2 人以
上合租的比例为 87%。有 21.4% 的房屋没有厕
上海作为我国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最大的城
城市中心及城郊结合部向更远的郊区农村蔓延,
据显示,在社会治安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
并沿主要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分布(罗仁朝、 “满意”的比例为零,社会治安问题的严重性。在
王德,2008)。2007 年 6 月,笔者在上海市普陀区、
聚居人群特征方面,主要居民均为普通流动人口,
闵行区、嘉定区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了实地调
32
过程(吴维平、王汉生,2002;吴维平,2007)以 及聚居空间发展方向(蓝宇蕴,2005)等。城市 规划学界对流动人口聚居行为的研究颇为关注, 如流动人口聚集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赵渺希, 2005;李云,2005;周文娜,2006)、影响机制(彭 震伟、路建普,2002)以及居住社区、居住建筑 的空间特征方面(张 ,1998;吴晓,2002;鞠 德东,2004)。还有研究者就流动人口聚居的某一 类型进行过深入研究(田莉,1998;敬东,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