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1罗仁朝 王 德提要:本文在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机制安置3个大类,并依据聚居区城市区位、形成机制、居民构成、投资方式等又分为7个亚类(自发聚居分为就业型聚居和居住型聚居2个亚类,简易安置分为福利型安置、配套型安置、引导型安置3个亚类,集中安置分为工业园区集中安置区与村集体建设的集中安置区2个亚类)。

在对相关典型的聚居区特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资源整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 聚居类型 聚居特征 上海1 引言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均出现过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浪潮。

由失地农民为构成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但给城市带来了住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物质环境恶化,同时也伴随着失业、贫困、犯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成为欧美各国上百年来城市建设的难点所在。

这一现象也引起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注意,从舍贝里(Sjoberg,1960)的前工业化城市的社会地理的理想化模型开始,西方学者在流动人口聚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特纳(Turner)的两阶段说2和少数群体的居住隔离3研究。

在我国,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控制的放松(或者鼓励流动),大量流动人口似潮水般汹涌而来,迅速浸入城市的每个角落。

同时,人口跨区域流动规模有进一步放大的趋势。

面对我国高速发展的流动人口,我国学者对流动人口的聚居研究得到空前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界与城市规划学界。

社会学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体”、“社会问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李怀,2006),如强调于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特征(项飚,1996;刘梦琴,2000)、流动人口聚居过程(吴维平、王汉生,2002;吴维平,2007)以及聚居空间发展方向(蓝宇蕴,2005)。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3年 2000年
资料来源:同上图。
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进入 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大多从事的是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到目前为止,这一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已经出现 向上移动的迹象。
20.00 0.00
外来人口
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数据来源:同上图。
3、流动人口来源地趋于分散,安徽、河南两省的流入人口比例有很大的增 长。
在人口流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发达地区的周边省份是这些发达地区中流动人
口的最主要来源地。但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 渐减小。就上海而言,1993 年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和 四川省,比例分别占到 30.95%、24.50%、12.38%、4.96%和 4.39%,从这五省流 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7.18%;到 2005 年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为安徽、 江苏、四川、河南和浙江省,比例分别占到 30.22%、19.78%、7.48%、6.44%和 6.42%,从这五省流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0.34%。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上 海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分布趋于分散,且江苏和浙江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使这两 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反而是交通便利、省内经济欠发达而(农业) 人口众多的省份,如四川和河南流入上海的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有很明显 的上升。
表 2 1993-2005 年间上海流动人口文化构成变化 (单位:%)
2005 年受教育水平
总计


2000 年
1993 年

上海流动人口现状和管理建议

上海流动人口现状和管理建议

绪论当前,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

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使得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能力呈不断弱化趋势。

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当给社会安定发展造成了很大隐患,因此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传统观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一、上海流动人口现状1、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特征根据2005 年全国1%(上海3%)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流动人口达到581 万人,其中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到438 万,占实有流动人口总量的75.39%。

而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户籍人口增长的平和缓慢使得流动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的比例始终在上升,从最初的7.75%一直上升到2005 年的24.65%1。

也就是说,2005 年四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从增长速度上看,1988-1993 年是流动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5 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7.36%,1993-1997 年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1.39%,1997-2000 年又是一个流动人口的增长高峰时期,年均增长率恢复到21.10%,而2000 年以后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2000-2003 年年均增长9.65%,2003-2005 年年均增长8.22%。

但是,从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变化来看,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净增长40 万人左右。

2、上海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1)、上海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

截至2005 年仍有超过20%的人仅接受过小学以下的教育,但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经从1993 年的10.33%上升到2005 年的26.61%,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1.85%上升到9.81%。

2)、上海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各区县间的差别比较明显。

浦东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研究报告

浦东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研究报告

浦东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研究报告一、引言外来流动人口是指在户籍所在地之外的地方长期居住的人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流动人口在中国的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开放门户城市之一,上海浦东新区成为外来流动人口集聚的一个重要区域。

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研究有助于帮助浦东新区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挑战和需求。

二、外来流动人口的现状浦东新区是上海市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浦东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20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七分之一、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周边地区,例如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

他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三、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挑战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缺乏合适的住房条件,一些外来流动人口被迫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导致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差。

其次,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社会保障,外来流动人口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同,他们在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四、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为了更好地管理外来流动人口,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住房条件的改善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和租房补贴,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政府应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和职业培训的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3.政府应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服务,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4.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平等接受教育。

5.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多的社区活动和文化娱乐设施,促进他们的社交和融入感。

五、结论浦东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放门户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

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

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

全市 中心区 黄浦区 卢湾区 徐汇区
1995 年 1, 301. 6 636. 6
76. 9 39. 3 80. 6
2000 年 1, 321. 63 628. 24
66. 18 35. 59 86. 77
2000 年 1, 640. 77
693. 03 57. 45 32. 89 106. 46
( km2) 6, 340. 50
静安区 普陀区 闸北区 虹口区 杨浦区 近郊区 浦东新区 闵行区
40. 5 82. 6 67. 0 82. 7 106. 2 320. 1 148. 6 54. 4
35. 80 84. 27 70. 83 80. 36 107. 95 360. 13 165. 14 65. 40
30. 53 105. 17 79. 86 86. 07 124. 38 560. 07 240. 23 121. 73
关 键 词 城市人口 布局 疏解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 3363( 2002) 02- 0021- 06 中图分类号 TU 984 文献标识码 B
1 上海市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表 1 上海市各区县户籍人口基本情况
总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人口密度( 人/ km2)
1990 年代以来, 伴随着上海市 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城市 建设规模的扩大, 上海市的人口总量及 其空 间分 布也 在发 生着 相应 的变 化。 总体而言, 1990 年以来上海市的户籍人
远郊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又导致了外来流动 人口的注入。 五普 数据显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远 郊区常住人口的增加, 远郊区 五普 常住人口达到 387 67 万 人, 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了 54 4 万人。远郊区中除崇明 县外, 五普 常住人口均高于同期户籍统计人口, 其中松江和 青浦区为最高, 分别达到 14 6 万人和 13 7 万人。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_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精)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_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精)
文章编号 1006- 3862( 2005) 06- 0043- 04
城市社会学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Study on the charact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metroplitan development zone As a case of Pudong new district in Shanghai 康雯琴 KANG Wenqin
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发展研究 12 卷 2005 年 6 期 Urban Studies Vol. 12 No. 6 2005
43
城市社会学
康雯琴等 :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
的外来人口却增长 了 66 4% 。洋 泾和潍坊新村等 许多街道外来人口数已呈现负增长, 而三林镇的外 来人口却已达 11 8 万人, 北蔡镇也增加到了 9 9 万 人。在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 倒挂村 现象, 外来人 口数量超过了本地人口。
人均住房建 筑面积 为 11 4m , 低于 浦东户 籍人 口
2
1 2
流动人口居住来源和住房费用 据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 以家庭户中每户人口
中至少有一个外来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 ) 的家庭作为 判断流动人口家庭的标准进行分析。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住房的主要来源是租赁 , 而 本地户籍人口则主要以购建房屋为主。流动人口的 租房比例高达 69 0% , 与户籍人口 69 6% 购建房屋 的比例恰好遥相呼应, 高于浦东新区 32 9% 及全市 29 7% 的常住人口租赁率( 表 1) 。
流动人口的租房费用高于户籍人口, 在购建房 屋费用上则比户籍人口更趋于极化。流动人口的租 赁房屋费用主要集中在 50 元 - 500 元之间, 而户籍 人口的租房费用在 50 元以下的比重也不小。购建 房屋的费用上 , 户籍人口倾向于 1- 10 万, 而流动人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公共设施使用特征研究——以虹锦社区为例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公共设施使用特征研究——以虹锦社区为例

口的集 聚在 为城 市发展 做 出卓越 贡献 的同时 , 对城 市 的 日常运 营形成 了空前 的考 验 : 方面城 也 一 市在住 房 、 通 、 础设施 、 共设施 的供应 方 面压力剧 增 ; 交 基 公 另一方 面流 动人 口特有 的生活方 式又 决定 了城市 不能 以普通 市 民的标准 来解决 这一 系列 问题 。面对 这 样一 个 不 断膨 胀 、 变化 的特殊 群体 , 如何 提高城 市服 务水平 、 适应 流动人 口集 聚等一 系列 问题都 有待 研究 和解 答 。 我 国学者对 流动 人 口的研究 已有相 当丰 富 的积 累 。从 2 纪 8 O世 0年代 的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
图 1 虹 锦 社 区位 置
进入 2 1世纪 以来 , 流动人 口管 理政策 从严格 控 制 为 主 向管理 和 服务 并 重转 变 , 台 了大量 出
维 护流动 人 口合 法权 益 的政 策措施 , 居住证 制度 、 来从 业 人员 综 合保 险 暂行 办 法等 , 如 外 出现 了
收稿 1期 :0 0— 8— 7 5 2 1 0 0 t
对 中心城区典型流动人 口聚居地的实地调研 , 探索流动人 口使用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 , 寻找
与 本地居 民的差异 , 总结其 演变规 律 , 并 以加 深对 流动 人 口消 费生 活 方式 的理解 , 为城 市 规 划应
对 流动人 口的高速 集聚提 供参 考 。 本文 以问卷调 查和个 案访 谈相 结合 , 以设施 使用 频 率 和 年消 费 额 为 主要 指 标对 调 查 数据 并
移 问题 , 9 到 O年代 以 来 对 流 动 人 口的属 性 特 征 研 究 ( 丁金 宏 等 ,0 5 张 庆 五 ,9 1 宁越 敏 , 20 ; 19 ;

上海流动人口状况和特点

上海流动人口状况和特点
、 、

七 流 入 人 口 增 量大
由于
1988 1993



上 海 改 革 开 放 和 经济 的快 速
4
,

建 筑 民工 流 入 量 大 幅
,
发 展 上 海 流人 年的 年的
12 4
.
,
人口

增 加 本 次 调查 表 明 全 市 流 人人

, ,
动人
,

,
不包括 市 中心 区 内
,
6
万 人 增 加到
裱占
岑 奋 : 夕诊 决 夺 小今 资今 之今
;*

、斌 加 二布 诀 哭 勺 乍 乡伟 荞
1993


12

10
日 全
,
,
万人 是
2 1988

,
1988
年的
4
2
.
37


9 1
,
2
名外 来的拾 荒 逃荒 者
0
.

,
8 万人 其 中 市流 入 人 口 为 2 1
流 出人 口 增 势 较慢
34
,
.
占调 查 总 数 的
六` 之 洛决 人 花 乃 圣 娇车

{ )
沂 袱

: 歹褚 今 诀 夕洛 拼 褚今 欲 李兮 个 兮冰兮 达乡 之凡 斗今 诀夕 妞 车 ` 之车
颧巍蠢
才 诀 斌 寿 嵌 咋 今 车 记 边

夕斌 乡 卜 余 今 乍 决 布 井 令 兮 呀 令今 诀 洛 余

余 岑夺 岁
冻 气 喊、 凡决 沪 界 卜户

上海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上海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上海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作者:刘爽王震陈晨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20年第05期摘要:聚居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外来人口是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非均衡高度集聚”必然要求大都市区空间资源配置和结构组织模式作出回应。

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发展理念指导下,有必要对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过程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为新一轮人口普查背景下的城市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基于五普和六普的人口数据,揭示了2000~2010年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并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讨论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对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外来人口服务提升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大城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影响因素;政策建议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0.05.005引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对新时代上海城市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

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总量和建筑规模更加庞大,生命特征更加复杂,其中外来人口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对象,因而更应当在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的建设中予以重视。

随着特大城市的高拥堵、高房价、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日益严峻,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被看作是城市问题的根源,上海、北京等地都已制定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①。

实际上,聚居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外来人口是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特大城市,集聚了约1亿外来人口,其总人数与本地户籍人口相当。

以上海为例,2019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28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 450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万人。

更重要的是,外来人口的就业类型、居住选择、交通出行、消费行为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居民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使得外来人口的空间行为轨迹与本地人口不同。

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上海市的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普遍。

大量的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其他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这对于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上海市已经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以应对这一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深入分析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针对当前的政策和措施提出更为有效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稳定。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是否存在问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研究目标是:1. 探究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包括管理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

2. 分析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挑战和难点,例如:社会融合、人口服务、低端人口治理等问题。

3.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提升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来了解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定性研究将采用深度访谈等方法对互联网、巨头企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相关领域的多方当事人进行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 研究步骤(1)线上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上海市流动人口的规模、组成等情况,以及他们在上海市生活工作的情况,对于政府相关政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2)线下深度访谈:对互联网、巨头企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相关领域的多方当事人进行深入调查,探究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困境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3)数据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4)撰写研究论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外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上海城市流动人口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海城市流动人口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海城市流动人口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与研究内容城市流动人口,即在流动性较强的城市区域中长期或短期居住、工作、学习、经商等的人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成为当今城市社会中的一大特点和难点。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上海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300万。

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治理一直是中国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长期难题。

由于流动人口一般没有居住证,就业和社保方面不得不依赖雇主,因此其权益、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受到严重削弱,容易成为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

在这种情况下,高效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拟从上海的城市流动人口整体性治理角度出发,探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 上海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流动方向和流动原因等的情况分析与研究。

2. 上海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制、社会保障、公共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3. 上海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治理的可行解决方案,包括政策建议、技术手段、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探讨。

4. 上述内容的分析和总结,并对上海城市流动人口整体性治理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上海城市流动人口整体性治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报告、统计数据等。

2. 现场调查法。

根据上海的城市流动人口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活动范围、生存状况、需求等。

3. 专家访谈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借助专家的专业知识和资历,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三、研究意义城市流动人口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针对上海的城市流动人口的治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推进上海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改善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进一步加快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31【摘要】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3个类型。

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聚居类型;聚居特征;上海TYPES A ND CHARACTERISTICS O F MIGRANT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LUO Renchao; WANG De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migrant communi-ties into three types: spontaneously aggregated communities;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and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rough on-site observation and survey analysis of typical migrant communities, it finds that the spontaneous aggregated communities are featured with poor living condition,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 limited communications and obvious social conflicts. In the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ough 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tough, there are good management, basic public facilities, strong social identity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 among residents. The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have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facilities and socialidentity than other two communities, which would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migrants.KEYWORDS: migrant community; community type;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Shanghai1 引言世界各国在高速城市化的历程中,均出现过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浪潮。

上海常住流动人口特征及其户口政策研究(丁金宏)

上海常住流动人口特征及其户口政策研究(丁金宏)

上海常住流动人口特征及其户口政策研究(丁金宏)丁金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2000年,上海在实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同时开展了流动人口普查,本文依据这次普查资料,分析常住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提出相关的户口制度改革设想。

本文将常住流动人口定义为在上海居住五年以上而不具有上海户口的人口,居住不满五年的流动人口定义为短期流动人口。

一、上海常住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一)总量:迅速增长,占流动人口总体比重不断提高流动人口长期滞留的趋势在上海表现得很明显。

2000年普查时,常住流动人口达到70.2万人,占流动人口的比重增加到18.1%,1993-2000年的7年间,常住流动人口的年均递增率高达20.9%,相当于同期流动人口递增率(4.7%)的5倍,相当于90年代上海常住人口年均递增率(2.3%)的 9倍。

(二) 性别年龄结构: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壮年化"且时序稳定常住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34.3,略低于短期流动人口(136.3),而远高于全市常住人口的平均水平(105.7)。

从年龄分布来看,常住流动人口70 岁以下各年龄段的性别比都超过120,其中30-69岁之间各年龄段都超过125,形成了宽大的性别比高峰,尤其是35-59岁之间各年龄段的性别比超过 150,最高值达到185(50-54岁)。

相对于短期流动人口而言,常住流动人口性别比的年龄分布波动较小,尤其是在下面两个年龄区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第一个年龄区间是15-24岁,短期流动人口的性别比偏低,其中15-19岁的性别比只有80.9,不仅低于常住流动人口(112.1),而且低于常住人口(100.4)。

第二个年龄区间是 25-49岁,各年龄组常住流动人口的性别比都低于短期流动人口,平均差值达28.1,特别是40-44岁年龄组,短期流动人口性别比高达237.5,比常住流动人口高出56.7(图1)。

图1 上海常住流动人口各年龄段性别比及其与常住人口、短期流动人口的对比常住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男性为33.2岁,女性为32.0岁,较常住人口(男性37.5岁,女性38.9岁)显著年轻。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人口分布是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近10年来,上海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趋势,这与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

随着生产型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集中,大量就业人口向市郊流动,并把自己的生活区也转移到工作地附近。

同时,郊区卫星镇建设初具规模,而中心城区则形成以商业和办公为主区域,居住人口逐步向外转移。

1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区县户籍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合计黄浦区60.19 13.2573. 44卢湾区30.44 5.435. 84徐汇区91.09 27.95119 .04长宁区61.62 17.5479. 16静安区30.51 5.7236. 23普陀区87.89 36.3124 .19闸北区69.21 2089. 21虹79.06 19.6198.口区67杨浦区109.16 27.53136 .69闵行区96.75 120.37217 .12宝山区88.29 76.61164 .9嘉定区55.75 82.82138 .57浦东新区275.8 2020.43229 6.23金山区51.66 20.1171. 77松江区57.6 93.74151 .34青浦区46.19 60.5106 .69奉贤区52.18 52.72104 .9崇明县68.95 15.184. 05合计1412.34897.72310.04表2 2010上海各区人口分布与密度图3如图2所示,常住人口分布于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比例分别为30.4%,47.1%和22.5%。

特征如下:(1)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图4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上海人口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目录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概述 (2)二、案例社区流动人口现状特征 (3)(一)流动人口现状 (3)(二)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 (3)三、当前案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4)(一)东明社区流动人口户籍管理 (4)(二)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4)(三)东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4)四、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原因 (5)(一)管理方法落后 (5)(二)社会保障不足 (5)(三)治安管理力量不足 (5)五、做好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建议 (5)(一)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服务意识 (6)(二)增强社会保障、注重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6)结论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化经济等诸多原因,社会上逐步形成一个倍受关注的群体:外来流动人口。

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以及研究学者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外来流动人口引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问题不断上升,如何对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及构建良好沟通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社区为例,研究东明社区的流动人流人口管理问题,从分析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并指出了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最后,重点就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概述外来流动人口是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一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以及研究学者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状况及特征分析

上海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状况及特征分析

上海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状况及特征分析--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系列分析资料之七人口的户籍登记地和现居住地不一致的现象统称为“人户分离”。

人户分离按分离的空间是否跨越省级辖区可分为外省市人口流入到上海的人户分离和上海内部跨区(县)、街道、乡(镇)的人户分离。

其中,前者习惯上称之为外来流动人口,后者称之为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

按分离的表现形式,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又可分为“人在户不在”和“户在人不在”两种。

本文所探讨的人户分离是按“人在户不在”口径统计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在本乡镇街道而户籍登记地是本市其他街道、乡(镇)的上海户籍人口。

一、上海人户分离现状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户籍人口的流动性加大,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突出,规模也日趋庞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上海人户分离人口由2000年的224.97万人增至2010年的384.14万人,增长了70.8%,年均增长率为5.5%;人户分离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7.4 %,比2000年上升了10.3个百分点。

二、上海人户分离的特征1、年龄在20-59岁的中青年占七成上海人户分离人口中,男性有187.71万人,占48.9%;女性有196.42万人,占51.1%。

分年龄组看,0-20岁年龄组占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12.5%,与全部户籍人口中0-20岁年龄人口的比重基本持平;20-5 9岁年龄组占人户分离人口的70.3%,比全部户籍人口中20-59岁年龄人口的比重高出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占人户分离人口的17.1%,比全部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低6个百分点(见表1)。

人户分离人口中有七成是20-59岁的中青年,表明在本市市政建设和旧区改造过程中,中青年人更有条件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更容易产生人户分离,从而成为城市人口流动的主力。

表1 上海人户分离和户籍人口的年龄组构成2、近四成人户分离人口的“人”和“户”分离超六年从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来看,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户分离人口为370.83万人,占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96.5%。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 2011-09-23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区县人口数(万人)比重(%)全市897.70100中心区173.3019.3黄浦区13.25 1.5卢湾区 5.400.6徐汇区27.95 3.1长宁区17.54 2.0静安区 5.720.6普陀区36.30 4.0闸北区20.00 2.2虹口区19.61 2.2杨浦区27.53 3.1近郊区482.2353.7闵行区120.3713.4宝山区76.618.5嘉定区82.829.2浦东新区202.4322.6(包括原南汇区)远郊区242.1727.0金山区20.11 2.2松江区93.7410.5青浦区60.50 6.7奉贤区52.72 5.9崇明县15.10 1.7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2021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趋势及结构优化政策范文1

2021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趋势及结构优化政策范文1

2021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趋势及结构优化政策范文 一、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和主要趋势 上海常住人口规模从1300 万人发展到 2300万人,仅用了 20 年左右的时间,国外几个特大型城市这一过程则普遍经历了 50 ~ 100 年的历程。

通过对第六次上海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挖掘,发现上海人口空间分布趋势除郊区化、人户分离以及外来常住人口“市区少、郊区多”和“西部多、东部少”格局等趋势外,还呈现出以下四大值得关注的典型特征: (一)外环线人口城市居住环带基本成型 随着上海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和空间分布圈层外延的继续推进,外环线两侧形成显著的人口居住集中趋势。

六普数据显示,上海外环线两侧街道(镇),常住人口超过 1200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50% 以上。

从 14 个代表性街镇看,面积合计 400 平方公里,占上海市面积 6. 33%,常住人口 315 万人,占全市 13. 61%。

外环线两侧主要镇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江桥镇,其人口密度由2000 年的 453 人 / 平方公里增至 2010 年的 5986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增长超过 13 倍。

(二)人口通勤“潮汐往返”问题明显加剧 目前,在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向外疏导的同时,工作岗位并没有同步外移,相反还有向心集聚的趋势;城市核心区的交通负荷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向心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强。

2014 年,地铁全路网单日客流创历史新高,超过 900 万人次。

在过去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中心城区-郊区”潮汐式通勤的模式下,由于大量的商业资源等仍集中在上海内环、中环地区,导致外环居民通勤、购物出行距离和时耗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交通压力、通勤成本以及社会诸多矛盾的激化。

大量中心城区服务业就业人员集聚在城郊结合部,购物难、消费难不断困扰外环线两侧社区人口,这不仅导致了每天的就业“潮汐式”往返,还造成了消费和生活的“潮汐式”往返。

2012 年,黄浦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10. 08 万元,处于外环地区的闵行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2. 33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聚居区调查点分布 Tab.1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ed communities
3.2 聚居区类型划分基准 关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类,不同的研究目
的会采用不同的划分原则与标准。如吴晓在描述 聚居人群之间的社会联系时,以聚居流动人口的 职业关系、社会关系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混 居型与缘聚型两大类。而刘海泳在描述空间组织 特征时,从空间形态入手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 为团聚状聚落、条带状聚落、散点状聚落、片状 聚落 4 类(刘海泳、顾朝林,1999)。
必要条件。在此聚居的大多是在城市中心的服务
以流动人口为行为主体,由个人微观选择行为汇
行业人员,如商场营业员、餐饮服务人员等。由
集而成的自下而上聚集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其形
于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之间距离较远,交通便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罗仁朝 王 德
【摘要】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 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 3 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 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 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 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 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 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 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 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 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 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 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32
过程(吴维平、王汉生,2002;吴维平,2007)以 及聚居空间发展方向(蓝宇蕴,2005)等。城市 规划学界对流动人口聚居行为的研究颇为关注, 如流动人口聚集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赵渺希, 2005;李云,2005;周文娜,2006)、影响机制(彭 震伟、路建普,2002)以及居住社区、居住建筑 的空间特征方面(张 ,1998;吴晓,2002;鞠 德东,2004)。还有研究者就流动人口聚居的某一 类型进行过深入研究(田莉,1998;敬东,1999)。
3 流动人口聚居区概念及类型划分基准
3.1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界定 “流动人口聚居区”是一个表述模糊、但指代
对象非常明确的概念,有人称之为“边缘社区”、 “城市里的村庄”或“城市里的农村社区”。有学
者认为,所谓“流动人口聚居区”,即是以自发在 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 口为居民主体、以房屋租赁为主导建构方式、以 城乡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自发型集中居住区(吴 晓,2002)。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特征类似于西 方国家的“移民社区”(项飚,1998)。尽管流动 人口的住房来源多种多样,但能够形成具有一定 新社会空间或社会区特征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存 在 4 个构成要件,即居民身份、一定规模的流动 人口总量、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相对稳 定的集聚状态。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是以进城 务工群体作为基本居民;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是 构成社会空间的基础;而流动人口高比例的集 聚,才会影响社区的传统社会网络与交往方式等 亚文化;同时,该聚集场所应相对稳定,有一定 的时间持续性,可以观察其特征及变化过程。据 此,笔者将流动人口聚居区界定为:以进城务工 的流动人口为居民主体、存在状态相对稳定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或居民点。
大类,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简易安置”、“集
4.1.2 居住型聚居
中安置”二类。
该类聚居区多为公交线路较多的村以及城乡接合
罗仁朝 王 德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4.1 自发聚居
部的私人出租屋,交通便捷是该类聚居区形成的
所谓自发聚居是指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是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9)02-0031-07
【中图分类号】C 9 2 2 【文献标识码】A
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机制产生 【 作 者 简 介 】
了空前的冲击,城市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基础设 罗仁朝(1 9 7 2 - ),男,同
施更是不堪重负。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流动人口 济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城市中心及城郊结合部向更远的郊区农村蔓延,
据显示,在社会治安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
并沿主要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分布(罗仁朝、 “满意”的比例为零,社会治安问题的严重性。在
王德,2008)。2007 年 6 月,笔者在上海市普陀区、
聚居人群特征方面,主要居民均为普通流动人口,
闵行区、嘉定区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了实地调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聚居类型;聚居特征; 上海
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 MIGRANT COMMUNITIESIN SHANGHAI LUO Renchao; WANG De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migrant communities into three types: spontaneously aggregated communities;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and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rough on-site observation and survey analysis of typical migrant communities, it findsthat the spontaneous aggregated communities are featured with poor living condition, 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 limited communications and obvious social conflicts. In the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ough 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tough, there are good management, basic public facilities, strong social identity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 among residents. The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have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facilities and social
* 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 目子课题“地区人口迁 移动态模拟及安全预警” 部分成果(2006BAJ11BO2- 02)。
城市化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 年 第 33 卷 第 2 期 VOL.33 NO.2 FEB.2009
U rb a ni za tio n
identity than other two communities, which would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migrants.
KEYWORDS: migrantcommunity; community type;
液化气钢瓶随处摆放,威胁居住者的安全。现状
阶段也是笔者关注的重点⑤。
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缺乏,使得外来私人流动诊所
泛滥,流动人口居住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房屋居
4 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特征分析
住面积普遍较小,10~20m2 的占 93%,且 2 人以
上合租的比例为 87%。有 21.4% 的房屋没有厕
上海作为我国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最大的城
等社会问题。从舍贝里(Sjoberg,1960)的前工
业化城市的社会地理的理想化模型开始,西方学
者在流动人口聚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
特纳(Turner)的两阶段说①及关于少数群体的居住 隔离②研究成果颇具代表性。
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控制的 放松(或者鼓励流动),人口跨区域流动规模有进 一步扩大的趋势。大量到来的流动人口在促进城
转)也越来越离不开流动人口的介入。
【修改日期】2 0 0 8 - 0 8 - 1 4
面对规模快速增加的流动人口,我国学者对
此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其中,社会学界对这 一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 体”、 “社会问题”等3 个不同的视角(李怀,2006), 其研究内容多关注于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特 征(项飚,1996;刘梦琴,2000)、流动人口聚居
2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目的 我国流动人口长期居住于城市的比例越来越
高,尤其是“家庭式”迁居,有着显著的“经济 移民”的特征③。但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由于长期处 于城市的“边缘”,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这一新 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与上海国际化都市发展目 标存在背离④。从构建安全、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的视角来看,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也显得越来 越迫切。本文从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机制入手, 通过探察不同聚居类型的内部特征,明晰我国流 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资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 期为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人员流动性强(居住时间在2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比
研。在诸多流动人口聚居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例高达 82.0% );流动人口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内
从形成机制入手,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分为“自下
部分异明显,难以形成认同感(有 81.7% 的人表
而上的自发聚居”与“自上而下的统一安置”两
示对社区公益活动没有参与的意愿)。
在越来越多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同时,流动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若即若离,难以产生认同感与 归属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研究显 示,移民在流入地的融合一般要经历定居
(settlement)、适应(adaptation)和完全同化(tot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