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1997年第2期(总第101期)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ECONOMICS No.2,1997(Tot.No.101)

 3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331010)资助。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3

宁越敏

摘要 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在评述了人口流动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成因和特征。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看,两个原因导致流动人口产生,一是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二是城乡差异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巨大推力。因此,需要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次上制定合理措施,有序地疏导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作者 宁越敏,男,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上海 20006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社会和空间双重转换的特征,即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其结果使沿海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出地和人口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业已产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影响。

一、人口流动的理论评述

在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中,刘易斯最早提出农村人口转移的模型〔1〕。刘易斯认为,不发

达经济的特征是二元结构,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才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拉尼斯和费接受了二元结构的观点,但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看到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事实上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劳动力流向

新时代流动人口的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新时代流动人口的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新时代流动人口的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新时代的流动人口问题是国家和各个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类型在不断变化,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具有特殊的人口流动性和流动数量,给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新时代流动人口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类型

流动人口的类型不同,其社会价值不同,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必须在流动人口的特征、需求和问题方面进行分析,以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

1.农村劳动力移民

农村劳动力移民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作为城市工人或农民。他们通常是无技术的农民,因为缺乏稳定的农业工作机会,他们被迫离开家乡,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最终落户城市。农村劳动力移民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大,属于低端劳动力,通常从事类似于建筑、服务、清洁、保安等工作。他们的社会地位低,拿工资少,居住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

2.短期工(包括招工)

短期工是指为了争取更高的薪资,而短暂的离开自己的母城市前往江浙沪等地工作的人群。虽然这些人在城市工作的时间

通常都不长,但他们在职业道路上是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其职业能力得到良好发挥。这些人也有一定的收入来源,有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3.大学生

在新时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其中不少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而去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度过自己的求职生涯。这些大学生通常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经验,其职业能力得到锻炼。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流动人口 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 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流动人口

已达到了约3.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5%。流动人口问题的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生活状况、社会融合等相关情况,从而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合理化建议,为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调研方法

本报告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真实情况。

四、调研结果

1. 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目的。

2. 流动人口的工作稳定性较差,收入并不高,生活压力较大。

3.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亟待解决。

4.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困扰,宿舍条件差,租房负担重。

五、建议

1. 完善流动人口的户籍制度,让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中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服务。

2.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支持,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

3. 完善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4.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提供更多的住房安置措施,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

六、结论

流动人口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找到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有效路径。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1

罗仁朝 王 德

提要:本文在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机制安置3个大类,并依据聚居区城市区位、形成机制、居民构成、投资方式等又分为7个亚类(自发聚居分为就业型聚居和居住型聚居2个亚类,简易安置分为福利型安置、配套型安置、引导型安置3个亚类,集中安置分为工业园区集中安置区与村集体建设的集中安置区2个亚类)。在对相关典型的聚居区特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资源整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 聚居类型 聚居特征 上海

1 引言

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均出现过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浪潮。由失地农民为构成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但给城市带来了住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物质环境恶化,同时也伴随着失业、贫困、犯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成为欧美各国上百年来城市建设的难点所在。这一现象也引起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注意,从舍贝里(Sjoberg,1960)的前工业化城市的社会地理的理想化模型开始,西方学者在流动人口聚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特纳(Turner)的两阶段说2和少数群体的居住隔离3研究。

在我国,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控制的放松(或者鼓励流动),大量流动人口似潮水般汹涌而来,迅速浸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同时,人口跨区域流动规模有进一步放大的趋势。面对我国高速发展的流动人口,我国学者对流动人口的聚居研究得到空前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界与城市规划学界。社会学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体”、“社会问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李怀,2006),如强调于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特征(项飚,1996;刘梦琴,2000)、流动人口聚居过程(吴维平、王汉生,2002;吴维平,2007)以及聚居空间发展方向(蓝宇蕴,2005)。而城市规划学界对流动人口聚居行为的研究者视角主要关注于流动人口聚集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影响机制以及居住空间、居住建筑的物质形态等物质环境规划建设方面(赵渺希,2005;李云,2005;周文娜,2006)。在流动人口聚居区物质空间方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多篇学位论文(张彧,1998;吴晓,2002;鞠德东,2004)对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形态、土地使用、居住建筑等方面

城乡人口流动问题研究报告

城乡人口流动问题研究报告

城乡人口流动问题研究报告摘要:

本报告对城乡人口流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城乡人口流动的背景和现状;其次,分析了城乡人口流动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城乡人口流动问题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1. 引言

城乡人口流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了城乡人口流动问题的凸显。

2. 城乡人口流动背景

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使得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转移。因此,城乡人口流动成为了必然趋势和现象。

3. 城乡人口流动现状

目前,城乡人口流动呈现出以下特点:规模巨大,涉及面广;流动方式多样,包括短期流动和长期流动;流动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多样,包括农民工、留守儿童等。

4. 城乡人口流动问题分析

城乡人口流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过多流

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二是农村人口流出后,农村经济发

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三是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的问题,如就业歧视、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四是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问题凸显。

5. 城乡人口流动问题的影响

城乡人口流动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是城市

社会资源紧张,如住房、医疗、教育等;二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面临

一定的压力;三是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离与矛盾逐渐增多;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理论探讨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刘铮 黄蝉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 上海 200444
【摘 要】外来流动人口是小城镇成长的重要力量, 其居住、就业分布以及年龄、文化程度构成, 都对小城镇的成长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效应。本文认真分析了上海 市外来流动人口分布趋势、来沪原因、整体文化程度等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
1朱宝树: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和问题思考[ J] . 社会. 2003. 11: 31- 33 2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外来流动人口来沪原因(按年龄分) [ OL] . 上海统计网: ht t p: / / www. st at s- sh. gov. cn/ 2005sht j / t jnj / node129/ user obj ect 1ai 6837.ht ml ht t p: // www.
表5 199 0 年和20 00 年三次产业就 业人口文化程度 构成比较 单位: %
资料来源: www. st at s- sh. gov. cn
由 上表可知, 2000 年, 上海市 第一产业就 业人口的文 化程度构成 明显偏低 。其中 , 大专 及以上 文化程 度人口 所占比重 虽然比 19 90年 上升了0. 2个百分点, 但仍然只有可怜的0 . 4%, 与第二、三产业差距较 大; 高中、 初中、小学 文化程度的 比重均有不 同程度的提 高, 其中 初 中文化程 度上升 了10 . 5个 百分点 , 文盲 和半文盲 比重则 下降了1 8个 百分 点。

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

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
为了进一步 分析上海市域 内各区
县人口的分布特征, 根据上海市各区县 的地理位置特点, 将上海市划分为中心
宝山区 嘉定区 远郊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南汇区 奉贤区
69. 2 47. 9 344. 9 55. 4 49. 6 45. 8 70. 2 52. 1
80. 95 48. 64 333. 26 53. 01 49. 55 45. 89 69. 03 50. 42
口呈平稳增长态势, 全市户籍人口年平
长宁区 60. 8
60. 49
70. 22
38. 30 15, 875 15, 793 18, 335
均增长率接近 3 。由于 1990~ 2000 年 上海市人口的年 平均自然增长 率为1 49 , 因此户籍 人口的增长主要为人 口的机械 增长所 致。全市 户籍人 口密 度由 1990 年的 2024 人/ km2 增加至 2052 人/ km2 ( 1995 年) 和 2084 人/ km2 ( 2000 年) 。而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常住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2 期 总第 138 期 图 1 上海市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 2 上海市户籍人口密度比较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2 期 总第 138 期
近郊区而言变化不大。总体上呈现出远郊区户籍人口向区外 的流动。其中崇明县的户籍人口减少最为明显, 金山、南汇、 奉贤三区的户籍人口略有减少, 而松江、青浦区的户籍人口基 本保持稳定。反映出各区不同的人口农村城市化过程, 远郊 区中较为边远区县如崇明、金山、奉贤、南汇等县区的农村人 口流动更多表现为跨区的流动, 其中尤以崇明县为最典型; 而 松江、青浦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则更多地表现为在区内的流动, 即农村人口向靠近近郊区、经济发达的城镇的流动。同时, 松 江、青浦区靠近近郊区的城镇由于区位条件和交通便捷度等 方面的优势, 还吸纳了部分从中心区流出的人口, 与区内流出 的人口大致相抵。因此, 总体上全区的人口总量变化不大。

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_社区类型_区位结构及变化趋势

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_社区类型_区位结构及变化趋势

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

*

)))社区类型、区位结构及变化趋势

王 颖

提 要 本文以上海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践调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将目前上海城市社区归纳为五种类型:传统街坊

社区、单位公房社区、高收入商品房社区、中低收入商品房社区和社会边缘化社区。文章研究了各类社区的区位分布,以及由此构成的上海城市的居住区位结构,并提出了目前上海城市社区的六个主要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上海城市社区 社区类型 居住区位结构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6-0033 -08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B

*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编号:59838290)

1背景简述

111 近年上海社区发展

自1995年开始,上海住宅建筑竣工面积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1990~2000年合计住宅房屋竣工面积达到0175亿m 2,上海市建成大量新居住区¹,大量城市居民迁入新居,新社区数量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原有社区内部的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演替。随着近5年来,上海居住存量房置换交易的大幅增加,一些已有的社区原有居民通过二手房市场卖旧房买新房,从原有社区迁走,而新的居民不断迁入,社区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社区发展表现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一是城市内部,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市内部新旧社区更迭并存,旧城内不同区位的社区分布格局日益分化。二是城市外围空间快速扩展,上海原有的城市郊区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部分乡村社区社会结构解体,而被以城市社区特征为主的社区社会结构所取代,新的城市社会结构在城市边缘区初步形成。 1.2 上海市居住新村的社会调查

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态探析

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态探析

( 华东师范 大学 人 口研究所 , 上海 20 6 ) 0 0 2
[ 摘要 ] 根据 上海市少数 民族流动人 口登 记数 据并 结合调 查访谈 资料 , 分析上 海市 少数 民族 流动人 口的现
状特征。结果表明 , 上海市少数 民族流动人 口生存发展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有 : 小生意 的比例 高 , 做 但合 法经 营资 格的取得 比较难 ; 子女受教 育 问题 突 出; 突发 事件 增长较 快。据此提 出进一步规 范各级政府部 门的工作职 责 、 切 实重视清真食品供应点合理布局 、 充分发挥 少数 民族人士和 少数 民族社会 团体作用等方面的建议。
t r ssEn u n e e t s r g i
随着我 国改 革开 放 的深入 、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发 展 和城市 化进 程 的加快 , 大量 少 数 民族 人 口与汉 族
人 口一样 , 出偏僻 的乡村 山寨 , 入城 市 , 事 务 工 经 商 活 动 , 成 一 支 少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大 军… 。上 走 涌 从 形 海 市公 安局 登记数 据显 示 : 20 到 09年底 , 上海 市 已有少 数 民族 流动人 口 148 8人 , 别 涉及我 国 5 少 9 1 族 5个
[ 键词 ] 关 少数 民 族 ; 动 人 口; 存 发展 ; 会 融 合 ; 益 保 障 流 生 社 权
[ 中图分类号 ] 92 C 2— 5 C 2 ; 9 0

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结果
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是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能够提高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定居意愿。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能够降低城市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这可能是因为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较高,难以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定居意愿。
03
不同群体的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存在差异,需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1
完善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政策,提高住房保障水平,降低住房成本,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定居。
加强城市流动人口就业支持政策,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落户门槛,促进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理论依据
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定居意愿,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将城市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作为因变量,将社会融合、社会认同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等理论作为自变量,控制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其他影响因素。
基本假设
变量设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城市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融合、社会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等。其中,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对定居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对定居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上海市人户分离状况的空间特征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上海市人户分离状况的空间特征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 —
朱 晓林 高 向 东 黄 祖 宏
( 东师 范 大 学 中 国现代 城 市研 究 中心/ 口研 究所 , 海 204 ) 华 人 上 02 1
[ 摘 要 ]“ 六普 ” 数据 显示 , 近几 年上 海市人 户分 离状 况呈 现 出新 的空间特 征 , 主要表 现在 : 户分 离人 人
51
21 02年第 2 期
南 方 人 口
明 1 县 ( 向东 ,04 。 个 高 20 ) 中心 城核 心 区和 中心城 边 缘 区构 成 了 中心城 区 ( 简称 中心 城 ) 近 郊 区 和远 ,
郊 区统 称 为郊 区
“ 六普” 数据显示 , 上海市内人户分离人 1由 20 5 00年的 249 万人增至 2 1 2. 7 00年的 341 8. 4万人 . 增长 了 7 .%, 08 年均增长率为 55 人户分离人 1 .%; 5占全市户籍人 口的 2 . 比 20 7 %, 00年上升 了 l. 4 03 个 百分点 ( 上海市统计局 ,0 1 。 中, 21) 其 上海市跨 区县的人户分离人 1有 2 1 7万人 。 区县 内部跨 5 1. 5 各
跨 区县“ 户在人不在 ” 1 的 7 . %, 人5 7 5 这表 明中心城边缘 区和 中心城核心 区是跨 区县人户分离人 口 0
的 主要 迁 出地 。 区县 内跨 街镇 “ 户分 离 ” 口主要 分 布在 近 郊 区 , 人 人 占全 市 区县 内跨街 镇 “ 户分 离 ” 人

浦东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研究报告

浦东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研究报告

浦东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研究

容摘要

市是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城市之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登记在册的人口总数达到2300万人,其中包括流动人口900多万人。其中浦东新区的流动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不仅对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而且对城市流动人口本身的冲击力也不容小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市浦东新区,人口综合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外来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已成为人口综合管理的一项重要容。如何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发挥城市流动人口的巨大潜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浦东新区外来流动人口的许多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格局条块化,忽视基层利益,政府在管理中的职能定位与法制不够健全等问题。由于以上矛盾导致了近年来浦东新区在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效能不明显,产生了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负面效应。本文拟对浦东新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在原因进行分析,理清政府自身职能围,明确管理的必要性,完善对外来人口综合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浦东新区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人口综合管理

Abstract

The population 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of city management is a basic work flow, with the city 's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grow, not only for the city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and the city floating population itself the impact force is also very importa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ity, play city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being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has bee the population prehensiv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ll the time since, Pudong New Area floating population of many interests can not be guaranteed, the govern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 mode still e*ist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pattern of thought; partmentalization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gnore the interest, the government the function in the management and legal system is diseased wait for a problem. Due to the above contradiction has led in recent years to Pudong New Area in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is not obvious, have had some influence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ty change a course of negative effect. This article plans to Pudong New Area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e*isting problem and reason undertake an analysis, make clear the scope of government function, clear management necessity, perfect to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 taking Shanghai city of Pudong New Area as an e*ample, through to the Pudong New Area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areas such as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ity.The population 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of city management is a basic work flow, with the city 's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grow, not only for the city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and the city floating population itself the impact force is also very importa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ity, play city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being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科技人才聚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科技人才聚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科技人才聚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

徐广林;王庆军;甘宁艳

【摘要】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国家与区域间相互竞争的焦点.首先综述科技人才及聚集研究现状;其次基于科技人才的流动性和聚集性,参考人口聚集模型,设计科技人才聚集度模型;最后以安徽省16个地市的截面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测算了科技人才的聚集度,分析了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安徽省科技人才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

【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

【年(卷),期】2014(014)010

【总页数】6页(P32-36,65)

【关键词】科技人才;聚集度;经济发展

【作者】徐广林;王庆军;甘宁艳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制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科技人才,高素质型科技人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间相互竞争的焦点。据相关调查显示,从1901年到2013年,全世界共有25个国家的74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国外工作,他们聚集在10个国家,其中英国12人,德国6人,瑞士5人,荷兰和以色列3人,法国2人,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意大利各1人,美国40人。获奖人数最多的美国,却只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到国外工作[1]。110多年来,全世界共有570多位科学家(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美国约占45%,这里包括8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1957)、杨振宁(1957)、丁肇中(1976)、李远哲(1986)、朱棣文(1997)、崔琦(1998)、钱永健(2008)、高锟(2009)。正因为大批科学家在美国的聚集,才有力推动了美国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以及经济的发展。另一项研究表明,“人才资源密度”的增长指数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指数呈正相关,人力资源密度每增加1%,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能提高1.9%,相关系数达到0.96,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上升2.6%,相关系数达到0.97[2]。因此,人才的流动和聚集对国家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有重要影响。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公共设施使用特征研究——以虹锦社区为例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公共设施使用特征研究——以虹锦社区为例

人 口的聚落形态 与功能结构研 究 ( 晓、 明伟 ,0 2 ; 流动人 口的居住状 态研 究 ( 怡, 吴 吴 20 ) 对 黄
20 ) 以及 流动人 口的管 理政 策研 究 ( 梦 白、 05 ; 李 胡欣 ,9 1 罗仁朝 ,08 等 。但 是 , 于流 动人 19 ; 20 ) 关 口对城 市公共 设施 使用 特征 的相关 成果 , 尤其 是 实证研 究 , 还不 多见 。 基 于上 述背景 , 者尝试 从城 市规 划 的视角 出发 , 取 城 市公 共 设 施 的使 用 为切 入 点 , 过 笔 选 通
对 中心城区典型流动人 口聚居地的实地调研 , 探索流动人 口使用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 , 寻找
与 本地居 民的差异 , 总结其 演变规 律 , 并 以加 深对 流动 人 口消 费生 活 方式 的理解 , 为城 市 规 划应
对 流动人 口的高速 集聚提 供参 考 。 本文 以问卷调 查和个 案访 谈相 结合 , 以设施 使用 频 率 和 年消 费 额 为 主要 指 标对 调 查 数据 并
口的集 聚在 为城 市发展 做 出卓越 贡献 的同时 , 对城 市 的 日常运 营形成 了空前 的考 验 : 方面城 也 一 市在住 房 、 通 、 础设施 、 共设施 的供应 方 面压力剧 增 ; 交 基 公 另一方 面流 动人 口特有 的生活方 式又 决定 了城市 不能 以普通 市 民的标准 来解决 这一 系列 问题 。面对 这 样一 个 不 断膨 胀 、 变化 的特殊 群体 , 如何 提高城 市服 务水平 、 适应 流动人 口集 聚等一 系列 问题都 有待 研究 和解 答 。 我 国学者对 流动 人 口的研究 已有相 当丰 富 的积 累 。从 2 纪 8 O世 0年代 的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

201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选揭晓

201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选揭晓
作奖 1 。 0名
21 0 0年 1 3 0月 0曰,学会及 基金会将在 第七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 发展论坛 ”上为获奖论文作者颁
奖 其 中:一等奖作 者将获得奖牌 奖状和奖金 10 0元 二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 奖状和奖金 5 0 元 ; 00 oO 三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 、奖状和奖金 30 0 0元 ;佳作奖作者将获得奖状 。
董鉴泓
赵 燕 菩
张 立
城 市 规 划 20 (0 0 91)
上海流动人 口聚居 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寻找消失的支路 破 解 城 市 支路 规 划和 建 设 难 题 的 思考
一 一
罗仁 朝 王 马

城市规划 20 () 0 9 2 规划师 2 0 { ) 0 9 6 城 市规 划 2 0 (2 09 1) 城 市规划 2 0 (0 09 1) 规划师 2 0 ( ) 0 9 4
— —
唐子来 赵渺希
赵 民 乐 芸
城 市规 划学刊 2 0 [ ) 09 ^
城市规 划 2 0 ( ) 0 9 9 城市规划学刊 20 ( ) 0 96
城 市 规 划 2 0 (0 0 9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的历史文化特征
城 市 的制 度 原 型 三 等 奖 论 我 国人 口结 构 转 变 与 城 市 化 第 二 次 转 型
初评 委 员会评 委名 单 ( 以姓 氏 笔画 为序 )

城社区开发现状及战略方向

城社区开发现状及战略方向

城市社区开发现状及战略方向

1)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我国做出的两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而“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支持单元”,社区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可持续发展建设向下延伸和落实的基本场所。当前国际上的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已成潮流,在以联合国为首的众多国际组织创导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地方政府正在参与编制并实施围绕可持续社区的发展规划,即“地方21世纪议程(LocalAgenda21)”行动计划。其中由地方环境行动促进委员会(ICLEI)支持的“地方21世纪议程模范社区项目”,已经研究了全球1300多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亿。在今后一段时期,城市人口会持续增长,给我国的社区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进行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和布局,如何引导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适应当前迅猛的城市化势头,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社区类型发生着不断的演变与转化。在我国城市社会结构体制与居住空间不断变革的条件下,研究我国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指导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居住区、社区与居住社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社会问题。从舍贝里(Sjoberg,1960)的前工
业化城市的社会地理的理想化模型开始,西方学
者在流动人口聚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
特纳(Turner)的两阶段说①及关于少数群体的居住 隔离②研究成果颇具代表性。
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控制的 放松(或者鼓励流动),人口跨区域流动规模有进 一步扩大的趋势。大量到来的流动人口在促进城
identity than other two communities, which would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migrants.
KEYWORDS: migrantcommunity; community type;
转)也越来越离不开流动人口的介入。
【修改日期】2 0 0 8 - 0 8 - 1 4
面对规模快速增加的流动人口,我国学者对
此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其中,社会学界对这 一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 体”、 “社会问题”等3 个不同的视角(李怀,2006), 其研究内容多关注于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特 征(项飚,1996;刘梦琴,2000)、流动人口聚居
大类,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简易安置”、“集
4.1.2 居住型聚居
中安置”二类。
该类聚居区多为公交线路较多的站点周边地
33
区、地铁站周边的棚户区、城中村以及城乡接合
罗仁朝 王 德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4.1 自发聚居
部的私人出租屋,交通便捷是该类聚居区形成的
所谓自发聚居是指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是
人员流动性强(居住时间在2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比
研。在诸多流动人口聚居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例高达 82.0% );流动人口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内
从形成机制入手,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分为“自下
部分异明显,难以形成认同感(有 81.7% 的人表
而上的自发聚居”与“自上而下的统一安置”两
示对社区公益活动没有参与的意愿)。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9)02-0031-07
【中图分类号】C 9 2 2 【文献标识码】A
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机制产生 【 作 者 简 介 】
了空前的冲击,城市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基础设 罗仁朝(1 9 7 2 - ),男,同
施更是不堪重负。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流动人口 济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所,75.5% 共用厕所,拥有独立使用厕所的比例
市之一,2007 年全市总人口已达 1905 万,其中,
仅为 3.1%。在服务管理方面,由于流动人口迁
流动人口为 627 万,占人口总量的 32.9% ⑥。随
入迁出缺乏监督,人员流动性强,成分复杂,聚居
着郊区工业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已由过去分布于
区服务管理组织松散,是治安案件高发区。调查数
2.2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首先依据不同的形成机制,对流动人口聚居
区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案例,通 过对不同类型聚居区城市区位、物质环境、服务 管理、聚居人群特征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特征的 总结,为不同类型聚居区的整治提出建议。主要 数据与素材来源于笔者2007年6月在上海市嘉定
区真新、江桥、南翔、马陆等镇(街道)的流动 人口聚居区实地调研(图 1)。在重点聚居区,除 了实地踏勘、相关人员访谈、文字材料收集外,还 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 况、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居住水平、社会保障、 社会心理等 6 个方面,共发放问卷 600 份,有效 回收 491 份。获取了更加详细、系统的流动人口 聚居区第一手资料。
3 流动人口聚居区概念及类型划分基准
3.1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界定 “流动人口聚居区”是一个表述模糊、但指代
对象非常明确的概念,有人称之为“边缘社区”、 “城市里的村庄”或“城市里的农村社区”。有学
者认为,所谓“流动人口聚居区”,即是以自发在 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 口为居民主体、以房屋租赁为主导建构方式、以 城乡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自发型集中居住区(吴 晓,2002)。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特征类似于西 方国家的“移民社区”(项飚,1998)。尽管流动 人口的住房来源多种多样,但能够形成具有一定 新社会空间或社会区特征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存 在 4 个构成要件,即居民身份、一定规模的流动 人口总量、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相对稳 定的集聚状态。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是以进城 务工群体作为基本居民;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是 构成社会空间的基础;而流动人口高比例的集 聚,才会影响社区的传统社会网络与交往方式等 亚文化;同时,该聚集场所应相对稳定,有一定 的时间持续性,可以观察其特征及变化过程。据 此,笔者将流动人口聚居区界定为:以进城务工 的流动人口为居民主体、存在状态相对稳定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或居民点。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Shanghai
31
1 引言
罗仁朝 王 德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世界各国在高速城市化的历程中,均出现过
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浪潮。以失地农民为
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仅使城市住
房、卫生等物质环境恶化,同时也带来违法犯罪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罗仁朝 王 德
【摘要】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 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 3 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 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 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 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 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 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 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 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 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 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 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越来越多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同时,流动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若即若离,难以产生认同感与 归属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研究显 示,移民在流入地的融合一般要经历定居
(settlement)、适应(adaptation)和完全同化(total
聚,私房出租行情非常好。但房客私接乱拉电线、
assimilation)3个阶段(王春光,1999)。而前2个
2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数据Fra Baidu bibliotek源
2.1 研究目的 我国流动人口长期居住于城市的比例越来越
高,尤其是“家庭式”迁居,有着显著的“经济 移民”的特征③。但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由于长期处 于城市的“边缘”,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这一新 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与上海国际化都市发展目 标存在背离④。从构建安全、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的视角来看,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也显得越来 越迫切。本文从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机制入手, 通过探察不同聚居类型的内部特征,明晰我国流 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资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 期为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聚居类型;聚居特征; 上海
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 MIGRANT COMMUNITIESIN SHANGHAI LUO Renchao; WANG De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migrant communities into three types: spontaneously aggregated communities;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and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rough on-site observation and survey analysis of typical migrant communities, it findsthat the spontaneous aggregated communities are featured with poor living condition, 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 limited communications and obvious social conflicts. In the simply settled communities though 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tough, there are good management, basic public facilities, strong social identity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 among residents. The concentratively settled communities have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facilities and social
图 1 聚居区调查点分布 Tab.1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ed communities
3.2 聚居区类型划分基准 关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类,不同的研究目
的会采用不同的划分原则与标准。如吴晓在描述 聚居人群之间的社会联系时,以聚居流动人口的 职业关系、社会关系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混 居型与缘聚型两大类。而刘海泳在描述空间组织 特征时,从空间形态入手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 为团聚状聚落、条带状聚落、散点状聚落、片状 聚落 4 类(刘海泳、顾朝林,1999)。
对城市的影响也日趋加大。随着城市居民与流动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人口在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冲突的 王 德(1 9 6 3 - ),男,同
加剧,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也在逐步增 济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加。但同时,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正常运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必要条件。在此聚居的大多是在城市中心的服务
以流动人口为行为主体,由个人微观选择行为汇
行业人员,如商场营业员、餐饮服务人员等。由
集而成的自下而上聚集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其形
于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之间距离较远,交通便
* 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 目子课题“地区人口迁 移动态模拟及安全预警” 部分成果(2006BAJ11BO2- 02)。
城市化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 年 第 33 卷 第 2 期 VOL.33 NO.2 FEB.2009
U rb a ni za tio n
液化气钢瓶随处摆放,威胁居住者的安全。现状
阶段也是笔者关注的重点⑤。
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缺乏,使得外来私人流动诊所
泛滥,流动人口居住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房屋居
4 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特征分析
住面积普遍较小,10~20m2 的占 93%,且 2 人以
上合租的比例为 87%。有 21.4% 的房屋没有厕
上海作为我国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最大的城
城市中心及城郊结合部向更远的郊区农村蔓延,
据显示,在社会治安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
并沿主要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分布(罗仁朝、 “满意”的比例为零,社会治安问题的严重性。在
王德,2008)。2007 年 6 月,笔者在上海市普陀区、
聚居人群特征方面,主要居民均为普通流动人口,
闵行区、嘉定区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了实地调
32
过程(吴维平、王汉生,2002;吴维平,2007)以 及聚居空间发展方向(蓝宇蕴,2005)等。城市 规划学界对流动人口聚居行为的研究颇为关注, 如流动人口聚集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赵渺希, 2005;李云,2005;周文娜,2006)、影响机制(彭 震伟、路建普,2002)以及居住社区、居住建筑 的空间特征方面(张 ,1998;吴晓,2002;鞠 德东,2004)。还有研究者就流动人口聚居的某一 类型进行过深入研究(田莉,1998;敬东,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