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第2期(总第101期)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ECONOMICS No.2,1997(Tot.No.101)

 3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331010)资助。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3

宁越敏

摘要 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在评述了人口流动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成因和特征。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看,两个原因导致流动人口产生,一是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二是城乡差异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巨大推力。因此,需要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次上制定合理措施,有序地疏导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作者 宁越敏,男,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上海 20006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社会和空间双重转换的特征,即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其结果使沿海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出地和人口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业已产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影响。

一、人口流动的理论评述

在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中,刘易斯最早提出农村人口转移的模型〔1〕。刘易斯认为,不发

达经济的特征是二元结构,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才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拉尼斯和费接受了二元结构的观点,但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看到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事实上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劳动力流向

城市的先决条件〔2〕

。一般把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称之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麦茜认为,如果把上述理论延伸,那么人口区际流动就是由劳动力供需的空间差异所引起的。相对资本而言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低,而具有资本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高,由此导致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流向高收入地区〔3〕。

托达罗从个人决策的微观角度提出人口流动的又一解释〔4〕

。他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人口流动产生的原因,但对个人而言,是经过了迁移的成本—效益计算后才做出是否迁移的决策。在这里,成本包括旅行费用、找到工作之前维持生活的费用等等,效益则不仅仅包括较高的收入,也包括发挥自己的潜力。他认为,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则农村人口就向城市流动。

斯塔克和布罗姆提出移民的新经济学解释〔5〕。该理论强调移民是由家庭集体决策的结果。迁移不仅是为了获得预期收入,同时也为了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因此区域间的收入差异不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即使区际收入差异缩小,由于其他市场(资本、保险市场等)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农村人口仍然会向外迁移。由此导出的政策是,政府不仅需要缩小区际发展水平的差异,还需要在经济落后地区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样才能减少人口流出的数量。

以上理论都是从城乡差异角度探讨农村人口流出的原因,派尔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人口流入地对低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产生人口流动的原因〔6〕,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工资不仅反映了劳动力的供需条件,也象征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各种职位构成一个等级体系,一旦提高最低工资以满足这一岗位的劳动力需求,必将产生连锁反应,产生工资的结构性膨胀。因此,发达地区才从低收入地区引进劳动力以满足低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如果把这一理论引伸的话,发达地区引进低级劳动力,有利于提高竞争力,还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中国学者对农村人口迁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陈吉元等人认为城市收入高和农民失业率高分别形成同方向的拉力和推力促使农民进城〔7〕。辜胜阻提出了一个复杂的农村—城镇人口迁移模式,但可简化为乡城推拉力模式〔8〕。他认为中国农村由于实行以均分土地为特征的联产承包制,农村推力较小,中国的人口迁移模式是拉力占主导地位的模式。

各种观点从不同侧面研究了人口流动问题,为认识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但中国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流动必须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去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为此,我们在农村人口主要流入地之一的上海作了多方面调查,以期探讨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的成因。

二、上海市流入人口分析

50年代,中国为了在实施迅速的工业化战略时保持城市社会的稳定,采取了划分城乡人口的户口制度。在户口制度下,除入学(大、中专)、参军等少数情况外,农村人口一般难以进入城市。1978年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长期掩盖的剩余劳动力得到释放,其中一部分就地转化,另一部分流向城市寻求生路,数量与日俱增。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流入人口急剧增加。据1993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第五次抽样调查显示,全市流入人口达281万〔9〕。流入人口占上海户籍人口的比例从613%上升至814%,再上升至1914%。

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看,流入人口的成因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

人口集聚在相当程度上是经济集聚的结果。据估计,目前在上海从事正式非正式工作的外来人口约154万,占外来人口总数的55%,很明显,如果上海不存在巨大的外来人口就业市场,外来人口的数量不可能大幅度上升。但是,外来人口就业市场的形成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事实上,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原因,上海也存在着城市失业人口。据统计,1994年上海城镇失业人口达14185万人,待工人员27112万人〔10〕,二者合计达42万人,实际失业率达719%。在自身存在较多失业人口的情况下,上海仍然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市场。说明现阶段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外来人口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第一,沿海地区率先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对外开发开放,吸引了国内外资本大量集聚在上海,推动了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形成外来劳动力的巨大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