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1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c.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
(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 国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
(1845~1918)
(1869~1930)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多一些;在炎热的国 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极为敏锐……”
孟德斯鸠用气候寒暖造成人的感觉性差异来解释欧 洲人强悍,得以保持自由地位,亚洲人感觉性强, 忍耐力差,自然就懦弱。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地理思想也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2.非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认为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 是无关或基本无关的,各有各的规律。在近代地理学中,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 定论、可能论同时存在。德国地理学家佩舍尔(1826~1875,德国地理学家,主张地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亨廷顿(1876—1947)是美国地理学家,曾任美国生态学会会长(1919)、美国地 理学会会长(1923)和美国优生学会会长(1934—1938)。 亨廷顿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一生研究气候与文明的关系。主要著作 有:《亚洲的脉搏》(1907)、《文明与气候》(1924)、《种族的特征》(1924)、 《动态地理学》(1932)、《经济地理学》(1940)、《文明的主要动力》(1945)等。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
识点
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希望对大众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存眷查字典地理网。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性、季候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泥土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工具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几多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泥土、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成长与区位的干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区位因素农业成长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漫衍、复种制度和产量干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成长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阵势平展,土层深厚,适宜成长耕作业,山地适宜
成长畜牧业和种植业
泥土不同的泥土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漫衍普遍酸性泥土,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范畴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以上内容便是小编为大众整理的《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更多学习相关质料,敬请存眷查字典地理网,小编随时为大众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质料及要领!。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抄写和总结。
本文将根据高一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结合合适的格式和排版,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抄写资料,方便你日后复习查阅。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地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受限于自然环境的条件和影响,同时人类也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差异地球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这种差异导致了各地的生产活动也具有差异性。
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等主要形式。
在不同地域,人们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自身需求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出生和死亡的人数之差。
人口变动对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两个方面。
人口过剩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不足则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第四节农业与区位选择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形式之一,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不同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导致了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第五节工业与区位选择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源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等。
不同类型的工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倾向,如重工业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离资源丰富的地区。
第六节交通与区域联系交通对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方式主要有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
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物质和信息流动,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第七节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人类的活动又对地理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气温、降水以及季风等气候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在气温较高、降水充足的地区,适合种植稻谷;而在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地区,则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
因此,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水平都受到气候的制约。
2.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畅通,便于发展交通运输。
因此,地形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交通线路的规划和交通效率的提升。
3.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通常需要有充足的水资源来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河流、湖泊等水体资源为城市提供了可利用的水源。
因此,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往往与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土地被用来建设城市和工业区,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人口聚集,城市交通、垃圾排放等问题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2. 工业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
3. 农业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农业活动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例如灌溉农田,养殖水产等。
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水土流失的加剧,破坏了水资源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社
农 民增加 生产
蔬 菜 、 、 、 以 肉 蛋 奶 等
及 园 艺业 等
由于 农 产 品 需要 域性 园艺业 、 地 奶牛业等 产 便 利 一 改 不
品 易腐 烂 变质 的 农 善 业 要 求 有 方便 快捷
的运 输条件
△ 交 及 时 运 往 销 售 市 经 通 . 济 运 场 交通 运输 条件
区 位 因 素
对农 业 生 产 的 影 响
体现 的 农业 特点
举 例
条 件 变化 或 改造不利 因素
【 命题角度】 命题多以农业生产活动因时制宜 、 因地制宜为载 体切入 , 结合农业区位条件分析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知识 清单 】
自然 条件 : 照 、 、 壤 等 必 要 条 件 光 水 土
南红壤呈酸 性 。 于 利
种植 茶树 : 华北地 区 土壤 盐碱化 严重 . 需
要 改良
条件。 同的生物 , 不 生长发育要求 的 自然条件不 同, 而世界各地 的 自然条件 、 经济技术条件和 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 因此 , 生 农业 产 在 空 间分 布上 具 有 明显 的地 区差 异 , 同 的 区域 , 业 生 产 不 农
棉 生产基地
f 植物一种植 业
按生产对象 { 动物一畜牧业
I植 物 和 动 物水 地域 性 我 国 东 部 平 原 地 平 坦 一 梯 不
热 条 件 及 坡 度 不 同
.
区水热状 况较好 . 田
f 低投入 、 低产出一粗放农业
分类
素
农 业 生 产 的
地 形 开 阔平 坦 . 利 于发 展 种 植 业 . 西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素就是农业 的区位 因素 ,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 生产 的影 响是 不 同的。农业 区位选择 的实质就是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 依照 因
地 制宜 、 因时制宜的原则 , 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决策。 本考 点应作为理解层 面的 内容 , 具体要求 为两 个方面 , 一是掌握并
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这说明要依 据案例教学 的分析方法理
域 类 型 种 植 业
复习过程 中需要 将 区域地 理知识与系统地 理知识有机地 结合起 来 ,把握农业 发展 的主导区位 因素和 限制性 区位 因素 。 要 注意的是 : 时间上看 , 响农业 区位选择 的因素并不是一 从 影 成 不变的 , 市场 、 济 、 经 交通 、 技等因素对农业 生产 的影 响 日 科 益加强 ; 从空问上看 , 同地域 的主导 区位 因素各不相 同, 以 不 所 要 找出发展农业 生产最 突出的优势 区位 因素和限制性 因素 。
【 考点 透视 l
东 亚 、南 美 国 、 加 美 国 、 大 北 美 五 大 欧 洲 、 美 澳 北
亚 、 南 亚 拿 大 、澳 利 亚 、南 湖 周 围 地 洲 、 大利 东 澳 世 界 主 的 季 风 气 大 利 亚 、 非 、 新 西 区 、 西 欧 、 亚 、 新 西
要 分 布 候 区 . 及 阿 根 延 、 以 兰 、 阿根 廷 中 欧 、 大 兰 、 澳 南非 等 地 区 东 南 亚 的 乌 克 兰 、 等 利 亚 、 西 新
专 题 点 拨
‘ 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复 习 ‘ 人 ’ 审
●徐建华 / 江苏省 兴化市第一 中学( 2 7 0) 250 ●朱雪梅 / 江苏省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 2 0 0) 250
一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考点1 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1。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2.3.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同一的整体。
人类利用资源时,必须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③开发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1。
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2。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技巧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2)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读图,回答(1)~(2)题。
(1)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④两地皆全年少雨A.①② B。
①④ C.③④ D.②③(2)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①乙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
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②③【答案】(1)A (2)B下图为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甲、乙两地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 )A.森林覆盖率高 B.年降水量多C.冬季气温高 D.地势起伏小2.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水文C.气候 D.土壤【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甲地为内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森林覆盖率低,因此A、B错误。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②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⑥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c.农耕区畜牧业牧业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猪、牛、羊和家禽。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④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地理选修三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笔记
地理选修三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笔记地理选修三《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笔记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正面影响: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负面影响:人口增长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2.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正面影响:城市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负面影响:城市化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
3. 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正面影响:工业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负面影响: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失衡等问题。
二、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1.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相辅相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3. 人类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1.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4.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6.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补偿。
7.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以上是《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
人类生产活动
六、产业活动的地理区位的考查,通常以地图(或 产业活动的地理区位的考查,通常以地图( 示意图) 示意图)的形式呈现
例8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 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
(1)图示农业属于 A.粗放农业与自给农业 A.粗放农业与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与商品农业 C.粗放农业与商品农业 A.园艺业 A.园艺业 B.游牧业 B.游牧业 B.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B.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D.密集农业与自给农业 D.密集农业与自给农业 C.混合农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D.大牧场放牧业
例1 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 图。读图回答
林地 土壤 岩石 菜地花园 稻田 海 鱼塘 果园 村庄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随着城市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 变化。 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 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3)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现阶段, A.环渤海地区 A.环渤海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D.中 D.中、西部地区
例4
读图文材料, 读图文材料,回答
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近年来, 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近年来,我国 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 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 (1)据图文材料分析 据图文材料分析, (1)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 组区位因素是( 组区位因素是( ) A.原料 原料、 B.原料 原料、 A.原料、劳动力 B.原料、市场 C.技术 技术、 D.交通 交通、 C.技术、市场 D.交通、能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一一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⑵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引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首要条件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对各种生产活动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 农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土壤条件会决定不同的农作物适合种植的范围和产量。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和茶叶;气候寒冷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灌溉条件和水资源供应,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
2. 工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
地理条件是否适合建设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及是否丰富的煤矿、油田等能源资源,都会影响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其次,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一些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可能无法承载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排放,从而限制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3. 服务业生产地理环境对服务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旅游业对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的依赖较大,地理环境的美丽和丰富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样,对于邮政、电信等服务业,地理环境的发达程度和便利性将影响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三、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相反,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消耗加剧,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大量建设和工业污染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城市排水和垃圾处理也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分析了解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分析了解人地关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地关系则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人地关系的内涵和意义。
一、地理环境的概念与影响地理环境是指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体。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而人文地理要素则包括人口、经济、文化等因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又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与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适宜程度,人们由此选择不同的地域居住和从事各类生产活动。
例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的发展,而内陆山区则适宜养殖业的发展。
气候条件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与养殖业的发展,亦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土地资源的不同分布使得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各异。
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更容易从事农业、采矿等自然资源开发活动;而在土地贫瘠的地区,则更依赖于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
地理环境还决定了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域性的气候、地貌等因素塑造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例如,北方地区的严寒冬季使得人们更注重防寒保暖,形成了北方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
而南方地区则阳光明媚,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更为开朗与积极。
地理环境还对人类的语言、宗教、建筑等文化现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人地关系的内涵与意义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对地理环境进行利用与改造的过程。
人地关系的内涵包含着人类主体性与地球客体性的互动。
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在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
首先,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地关系的核心内容。
人类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地区居住与从事各类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素材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大平原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商品农业密集农业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广大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5)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6)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事工业(7)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8)工业惯性的影响(9)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1)工业联系: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形成类型:(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发展特点:(1)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2)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生产规模大小科技人员比例低高生产增长速度慢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研发费用低高技术密集型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2、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上海、广州——河口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运河城市:扬州、济宁(3)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堡(4)**事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事、**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新的因素出现:**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工业革命)晚(二战后)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低(30-40%)城市化速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初期、中期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解决途径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噪声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治理污染(2)加强绿化建设。
3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参考资料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参考资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
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
这一农业技术革新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而被誉为绿色革命。
(一)绿色革命给人类带来福音在绿色革命中,有两个国际研究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是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以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N.E.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三十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50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
另一个是国际水稻研究所。
该所成功地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迹稻“国际稻8号”品种。
此后,又相继培养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
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
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占种植面积的3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并部分出口。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至1980年促使粮食总产量从7 235万吨增至15 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菲律宾从1966年起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
尽管这类品种存在着要求肥水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但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
目前,发展中国家种植小麦1亿公顷,其中60%的面积采用绿色革命的育种成果。
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会议首次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新的绿色革命,即第二次绿色革命,其发展趋向有三个方面。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锦集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锦集今天为大家整理了高中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气候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零星种植:美国、拉美、南欧、非洲)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
注意美国的农业带。
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工业惯性的影响
(9)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2、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上海、广州——河口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军事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