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地毯式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地毯式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地毯式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4 落英缤纷()()5复前行()6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初极狭()()9才通人()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26不足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32寻向所志()()33欣然规往()34未果()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版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八下复习检测)

部编版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八下复习检测)

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大道这行也》《虽有嘉肴》《马说》桃花源记文章主旨《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的经过。

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乐富足的理想社会。

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作者主张和平,希望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强烈愿望。

基础知识1.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叙述________,可描写________,可介绍________。

写法上大多以________为主,而兼有了________。

2.《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该诗人名________,字________,世称________,是中国第一位________诗人。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 )豁.然开朗(huó )B.垂髫.(tiáo )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 )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处处志.之(做标志)屋舍.俨然(房屋)B.寻.病终(不久)渔人甚异.之(怪异)C.阡陌交通..(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林尽.水源(完,没有了)便扶向.路(从前的、旧时的)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屋舍俨然.豁然.开朗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

“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二、常考字词1、缘(沿着,顺着)2、鲜美(鲜艳美丽)3、落英(落花)4、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5、异(对……感到诧异)6、穷(穷尽,这里指走完)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属(类)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阡陌(田间小路)11、交通(交错相通) 12、悉(全,都)13、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4、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15、要(通“邀”邀请) 16、邑人(同乡的人)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9、具言(详细地说出) 20、不足(不值得)21、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1、遂(终于) 22、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23、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4、欣然(高兴的样子)25、规(计划) 26、未果(没有实现)27、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28、津(渡口)三、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 (丢下、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①寻向所志 (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指渔人的)①忘路之远近(的,助词)②渔人甚异之(见到的景象,代词)③桑竹之属(这,代词)四、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桃花源记》练习卷及答案-精选文档

《桃花源记》练习卷及答案-精选文档

《桃花源记》练习卷及答案《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用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节选文字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他是___________派的鼻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隐蔽,不易发现。

B“鸡犬相闻”表现了村中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

C“怡然自乐”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村人生活的安逸。

D该段主要描绘了桃花源优美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1.东晋陶渊明 2.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良、之、属)3.B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复前行,欲穷其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与外人间隔。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这样写的目的是: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豁然开朗。

(2021年整理)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2021年整理)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寻()(7)便要.还家要( )(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交通:古义,今义,(2)妻子:古义, 今义,(3)绝境:古义, 今义,(4)无论:古义,今义,(5) 鲜美:古义, 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阅读题考点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

桃花源记阅读题考点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

桃花源记阅读题考点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四问答题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

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和追求理想社会。

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15、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强化训练(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强化训练(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强化训练(含答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强化训练(含答案)第9课桃花园强化训练一、背诵默写1.就文本而言,可以说是好的。

“一句话”紧紧抓住森林中最引人注目的花朵和地面上的草丛,画出花朵而不是静止的树枝和花蕾,采用动态落体英语;《草》并没有列出草的高度,而是着重于颜色和形式,这可以说是一句诗意山水的好句子。

2.《礼记·礼与交通》一章说:“老年人不只是亲吻亲人,也不生独生子女。

他们让老年人走到尽头,坚强而有用,年轻而强壮,矜持而寡居,孤独而生病,还有东西要抚养。

”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儒家“老有所为,幼有所长”思想的句子是:3.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4.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5.这篇文章中的成语类似于陆游的诗“山川重,毋庸置疑,没有办法,另一个村子柳花灿烂”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

(10分)1。

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2.解释句子中下列附加词的含义。

(2)道路交通()(2)回家()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4.作者生活在一个重税、奴役和战争的时代,但本文所描绘的是另一幅画面。

这体现了什么样的愿望?(2分)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二)阅读《桃花源》一文,回答以下问题:(17分)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这个世界是什么,但我不知道有汉朝,不管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3.用原句回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描述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5.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生艰难的时代。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阅读题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阅读题

桃花源记阅读题2012-03-05 20:07桃花源记阅读题1、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2、盛世少有隐者。

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

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3、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4、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3分)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3分)7.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8、.能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9、.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10..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11.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12、.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13、.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14、.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1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16、.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17、.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19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言之有理即可20、.请归纳本文中的成语。

21.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2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3.作者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他怎样的理想?24.请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25、本文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26、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2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28.请你分析一下太守和刘子骥求访桃花源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们后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29、.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现出来的?30、.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官司府还是“高尚”的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31.“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32.你认为这种世外桃源能否实现?1、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

《桃花源记》“地毯式”复习(带答案)解读

《桃花源记》“地毯式”复习(带答案)解读

《桃花源记》复习时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缤纷] [异][穷] [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 [延] [语(yù)] [扶] [向] [及][诣][遣][欣然][规][果]【一词多义】[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 [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 [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 古:[开朗]古: [交通] 古:今:今:今:[妻子] 古: [绝境] 古: [无论] 古:今:今:今:[如此] 古: [不足] 古:今:今:【通假字】通“”,意思。

三、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重点词要翻译准确)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和。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所闻:、(与世隔绝之久)所历:、(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二)内容要点归纳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桃花源记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题强化训练附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划线的字词。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

()⑵落英缤纷。

()⑶渔人甚异之。

()⑷屋舍俨然。

()⑸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⑹阡陌交通。

()⑺黄发垂髫。

()⑻便要还家。

()⑼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⑽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⑾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⑿不足为外人道也。

()()⒀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⒁及郡下,诣太守。

()()⒂寻向所志。

()⒃遂迷,不复得路。

()⒄欣然规往。

()⒅未果,寻病终。

()()⒆后遂无问津者。

()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翻译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依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准确所在地在哪?4.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中人”都说了些什么呢?5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呢?6.本文按渔人进出桃花源的()为线索,以()为顺序。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桃花源记》1、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

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

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津:渡口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文中第二段描写了乡间美景,请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

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源人想永久保持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陋室铭》1、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雅致恬淡。

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

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

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篇一」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骐,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第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研讨与练习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同步训练达标训练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

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灰j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从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地毯式阅读训练晋太元中,武陵入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荚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永源,便得一山,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入。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入。

黄发垂髫,并怡然窝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入,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入闻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入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入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大守,说如此。

大守即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本文作者,一名,自号,私谥,(时代)著名诗人。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

他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后来发现官场腐败庸俗,“不愿”,4l岁时在县令任上辞官,归隐田园,写了许多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田园诗派,因而被称为“__ __”、“”。

他的品格可以用他的自传《___ _》中的两句话概括,。

二、本文原是《_ _》中的序,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____ ,全文___ 线索,以为顺序,从___ _到__ __再到___ _,一线贯之。

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四、给下面的字注音。

夹( ) 舍.船( ) 屋舍.( ) 豁( ) 俨( ) 阡( )着( ) 髫( ) 要( ) 间( ) 语( ) 诣( ) 骥(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有:①②③④⑤⑥⑦六、解释下面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文中义和今义)①芳草鲜美..若有光..②仿佛③阡陌交通..邑人..④妻子⑤来此绝境..魏晋..⑥无论七、回答问题。

1.本文哪些地方是详写的?哪些地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提示:体会详略的安排与文章主题的关系)2‘桃花源社会有哪些特点?(或问: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提示:有好的特点,也有不好的特点)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向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不让渔人向桃源外的人说桃源中的事呢?5.人不让渔人向外人讲桃源中的事,渔人是怎么做的?他做得对吗?6.渔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桃花源社会是不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是不是现代人未来生活的归宿?为什么?8.晋、宋交接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仙境?(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的联系)9.一个虚构的封闭、保守、无知的“桃花源”为什么让后来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魂牵梦绕?(或问:《桃花源记》流传千古的真正魅力何在?)10.为什么写再去寻找桃花源却找不到(连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之士也不得一睹桃源仙境的机缘)?若找到了会是怎样的结局(合理想象,写一个找到的结局)11.桃花源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给我们什么启示?1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让我们想到与之意境相似的陆游的两句诗,请写出这两句诗和诗题。

13.“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可以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1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类似这样的描写:,。

___ _,。

,。

,。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老子》第八十章也有类似这样的描写:___ _ ,____ ,____ ,__ __ 。

____ ,_____ ,_____ 。

由此,我们可看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16.文中说桃花源人是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秦灭六国,四海统一,结束混乱分裂局面,人们为什么要避它?17.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用意?18.第三段中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什么?19.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环境和人的描写意在表现什么?20.桃花源人风俗淳朴,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21.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不抄写原文,简要概括回答)自然环境:____ 。

社会环境:____ 。

人们生活:____ 。

22.第二段有个成语总写渔人的感受,这个成语是:。

23.表现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是:,。

24.现在人们如何运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用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

25.桃花源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26.“桃花源”因何得名?用原文回答:27.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语句有哪些?28.表现桃源人安居乐业生活的语句有哪些?29.第三段文字写了渔人在桃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同时交代了。

30.第三段最后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情节有何作用?31.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句子是:。

32.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33.从三、四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在横线上:。

34.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

35.描写桃花林景象的语句是:。

36.你如何理解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37.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人,最后写刘要去找桃源,目的何在?38.阅读第二段,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人手描写桃花源,请以“桃源美,美在……”领起,写几点赏析性的文字。

39.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渔人因何至此?40.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世外桃源”,请用原句回答:自然环境的优美:。

社会环境的平静:。

人们生活的恬适:。

41.本文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42.西方有一个词和中国的“桃花源”意思接近,这个词来源于十六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写的一部书《》,这个词是。

43.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因为陶渊明而驰名中外,这正是“山川因人而胜”,“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鸣”。

试举几例,说明这一规律。

八、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2.林尽水源3.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九、猜谜语:今岁今宵尽(打《桃花源记》中一句话,要求说明理由。

)十、结合《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的对联创作。

1.人间神仙境,。

2.,秦时明月共古今。

3.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4.世外桃源,桃源无事,桃源世世无事;。

十一、自创一副内容与《桃花源记》或陶渊明相关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十二、补出下面括号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省略的成分。

武陵人( )捕鱼为业……林尽( )水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十三、“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课下注释说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试想:桃源人的衣着怎能与桃源外的人完全一样呢?看来这个注释有误(否则只能认为陶渊明虚构时一时疏忽),你认为当作何解?(试着从课文和《桃花源诗》中找两条根据)《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诗》原诗如下: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十四、“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中的“志”,有人说是“做记号”的意思,所以“之”只能是助词,不翻译。

但是仔细想一想,渔人是以船代步,他怎么处处做记号呢?看来,“志”另有解释。

请你查查《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课文情节,确定一个合理的解释。

十五、指出加点词词类活用的方式,并解释意思。

1.欲穷.其林( ) 2林尽.水源( ) 3.甚异.之( ) 4.复前.行(5.未果.( ) 6.狼洞.其中( ) 7.其一犬.坐于前( )8.父利.其然也( ) 9.稍稍宾客..其父( ) 10.邑人奇之( )11.意将隧.人以攻其后( ) 12.凄.神寒.骨( ) 13.悄怆幽邃..( ) 十六、默写《桃花源记》(尤其要重视描写桃花林和桃花源的语句)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默写《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默写《饮酒(结庐在入境)》默写《杂诗(人生无根蒂)》默写《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十七、假如桃花源已被开发成旅游胜地,你作为一名导游,要带领游客去桃花源一游,请你写一段导游词。

十八、(此题有一定难度,只给那些语文水平高的同学做)“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的乌托邦,正是这幻想的乌托邦,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憧憬,成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以《我的精神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一、陶渊明;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东晋;陶侃;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彭泽;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桃花源诗并序;叙事散文;渔人进出桃源;时间先后;发现桃源;访问挑源;离开桃源。

三、年间;沿着;助词,的;新鲜美丽;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很,非常;以……为异,感到奇怪;代词,代桃林景象;又;走完;代词,那;消失;隐隐约约;丢下,离开;仅仅;又;开阔的样子;房屋;整齐的样子;代词,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完全;课本注释说是桃花源外的世人,本人认为注释有误,当指世外之人;指老人;指小孩;都;快乐的样子;竟然(或于是);详细;他们;同“邀”,邀请;都;消患;妻子儿女;同县的人,同乡;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从这里;于是,就;竟然;不用说,不必说;详细;感叹;其余的;请;他们的;拿出,摆上;告诉;不值得,不必;已经;沿、顺着;从前的、旧的;做记号;助词,不译;到;往见,拜见;就;从前的、旧的;做记号的地方;竟然;再;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实现;不久;就;问路,访求;……的人。

四、jia she she huo yan qian zhu6 tiao yao jian yu yi ji五、(1)世外桃源(2)落英缤纷(3)豁然开朗(4)鸡犬相闻(5)黄发垂髫(6)怡然自乐(7)无人问津六、鲜美:文中是新鲜美丽之意,现在是味道美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