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愈来愈受到政府以及企业的重视。
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性也愈发受到重视。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本文就我国现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0 .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开始愈发的重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则是收入低、素质低。
农民的收入与农民的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又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所有的农村、农民问题最终都将要借助于农民本身的素质的影响来解决,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知识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的增加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
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还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完全的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更没有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成农村发展所匮乏的真正的人才,因此,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引起各级各界的重视。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原因
1.1 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发展。
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教育体系等都不断吸引着农民涌向城市。
然而,另一方面,这也是造成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人力资本的积累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自我国建国以来,各农业院校培育的毕业生,真正从事农业第一线生产的、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少之又少,仅有11.6%。
而城乡的经济差距,又促使农村的新一代不断涌入城市,离开农村,造成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惊人。
1.2 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育的落后是造成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
农民文化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振兴农业的关键是科技,而科技进步则主要是教育,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事业[1]。
从有关数据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39%,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不仅受教育年限短,而且即使是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难获得专业性继续教育[2]。
而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不高。
我国农村在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人才极为匮乏,专业农业技术推
广人员不仅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
因此,许多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无法在农村广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1.3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剩余劳动力巨大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据我国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总人口的50.32%。
据有关部门估计,中国现今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处于1.5~2亿,并且我国每年剩余劳动力依旧不断增加,且大部分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中西部大量劳动力的转移,许多农民选择到沿海城市工作,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劳动力转移过量,导致土地抛荒,“空巢村”的现象。
然而这些个体的特殊现象并无法代表整体的劳动力转移过量。
事实上,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我国实际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总量为1.5亿。
2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只有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我国新农村的建设。
在结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经验下,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制定正确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思路
如今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服务现代农业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等观念,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进行研究。
2.2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实现合理有序向城市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农民的收入中,劳务性收入也不不断提高,而非农业收入与国家的就业政策等有关。
要使农民在国家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享受到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同时使农民参与到市场化的竞争中,而不是被“边缘化”,并且要让没有转移的农民从农业中受益,就要提高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能力,增加他们的工作机会。
2.3 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要改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的状态,就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适应新农村的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来对待。
改变农村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那种“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局面,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教育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改革,提高教育的实用性、科学性。
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在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创办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
培养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农村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高级人才进不来、留不住、长期青黄不接的严重问题[3]。
2.4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关系问题
政府应发挥其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动作用,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体系。
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医疗保障等方面,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对自身的投资。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除了积极引导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其余的一切都应交给市场。
正如西奥多·舒尔茨所言,“全世界的农民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从某一角度讲了,他们都是时刻在算计个人收益的经济人,他们总是能够十分精妙地、敏锐地域经济形势相适应”[4]。
因此,我们要相信市场,相信农民对市场作用的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28-134.
[2] 常海燕.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对策[j].大众商务,2011(6).
[3] 刘尧,城乡和谐发展中的农村高等教育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2).
[4] 西奥多·舒尔茨著.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黄晓媚(1991-),女,福建省晋江市人,福建农林大学在校生。
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