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构建清晰的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程标准,构建清晰的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家”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崔教授列举了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的“出家”和“离家”现象,认为“所谓教学的‘出家’,就是指无目标导向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穿溜冰鞋’的课;所谓教学的‘离家’是指偏离目标的教学,即我们常说的那种‘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或者不受目标制约的深挖洞,广积粮’之类的课。”崔教授认为,要让教学“回家”,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家”是课程标准,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展开;其次是将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水平标准具体化,构建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以明确“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最后,在教学中要追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实现顺学而导,让教学行为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为后续的教与学作出决策。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因种种原因,广大一线教师面对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至今仍是无法明确并编制出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教学书的教学目标。再加上,在所谓的“创新”的旗号下的,在名目繁多的“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片面追求“亮点”“出彩”和“与众不同”的影响下,导致不顾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和教学目标与内容来开展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语文教学,成了教学“出家”和“离家”的重灾区。因此,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家”,就成了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家”呢?按照崔教授的观点,首先得将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水平标准具体化,构建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如何构建,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要提高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觉性。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这两个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的文件里,讲到关于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时,都强调一定要以学科的课程标准做标准进行评价。为什么一定要以学科的课程标准做标准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讲得十分清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的育人意志,是对国家对该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的描述。在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界曾出现一股质疑、否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潮,这是一股极其不负责任的思潮,影响极其恶劣。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可能制定得不是那么十全十美,还有不少地方可以改进完善,但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坚信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育人意志的这个性质不能动摇的,课程标准制定的语文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及其水平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实际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提高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觉性,

要认真学习、掌握和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思考:

为什么说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

二、怎样构建清晰的小学语文目标体系

(一)确立编制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标准化原则。

所谓标准性原则是指编制教学目标只能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科教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才能保证学生将来适应上一级的学习需要。

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为标准编制教学目标,相信大家一定没有异议。那为什么还要以教科书为标准呢?

1. 能克服仅仅根据对选文的研读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

语文教科书是采用文选的方法编制的,一篇课文,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思考,都有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以及主题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的教学,究竟要教些什么,如果仅仅根据对选文研读的话,就没有一个标准来确定了,这道理很简单: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根据自己对选文的理解和喜好,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就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了。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很多的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其实是对同一篇课文,教者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实际上不是“异构”。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仅仅根据选文研读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呢?这就要看教科书把这篇选文放在哪里,让它承担的是什么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后面所举关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例子,都以人教版为例,不再说明)。《鸟的天堂》,原来是六年级的课文,现编制在四年级;又如《一夜的工作》原来编制在六年级上学期,是精读课文,现在现在编制在六年级下学期,是略读课文。编制在不同的学期,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了。《鸟的天堂》课改前是“静态与动态”的学习,课改后改为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实验教科书则是“一边读一边想象”。《一夜的工作》课改前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从写作角度提出的,课改后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则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而实验教科书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则是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出。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篇选文放在哪里,承担什么教学目标,才符合阶段性要求,才符合国家对学生该阶段甚至是这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求,这都是编写教科书要考虑的。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克服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就不能根据自己对选文的理解和喜好制定教学目标,而要以教科书为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

2. 教科书是主体教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

为了能让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课改所用的“教材”这个名词术语的内涵与课改前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了。在课改前,“教材”仅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而课改的“教材”内涵不但包括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还包括所有能用在教学上的材料,如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等。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则有一个新的名词——教科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