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十四课:太阳病篇桂枝汤证讲解(二)

合集下载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十四:「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

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

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 sense。

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

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

丸剂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

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第07 讲太阳病概说(2)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太阳病篇作了个开头,就是讲的太阳病的大概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概说”,我们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随后我们讨论了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我们复习、回忆了太阳的有关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太阳中风病的变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关键词:桂枝加葛根汤证:内伤在气,督脉失养,外感风邪。

《伤寒论》第十四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文意:太阳病:太阳经脏腑气虚或他经脏腑气虚外感风邪的太阳病。

项背强几:项背非常拘强,总想伸背摇肩。

强,音jiang.拘强,僵硬,形容词;几,音ji.有盛大,著名之意;也有人将音读为shu.《说文解字》:“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

”,其意是描写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处借以描写人项背拘强伸颈摇肩,像短羽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两种解释都通。

何以项背强几?发生这种症状有两种原因:其一,邪气外束,向背部经气不畅;其二,督脉——向背部筋脉失养。

常见的是外邪束经,如寒邪,湿邪等,但各有其症状。

在此病中,没有其它症状,反而出现的症状是汗出恶风,汗出恶风是气虚不能敛阴,即太阳伤风病的症状,因此,这个项背强几一定是督脉失去阴液的濡养。

既然同是太阳伤风病,为什么此病家就会出现项背强几的症状呢?这又要回到《伤寒论》的辩证原理上来,内伤不但决定外感病的种类,而且决定着外感病的发展。

此病家本来气虚汗出过多,进而波及督脉,加之又感风邪,加剧内伤病态,汗出更多,以致筋脉失养,项背强几。

反而汗出恶风者:(一般项背强几应是风寒凝涩经络,本不当出汗,现在)反而汗出恶风。

(说明外感之邪并不是风寒,而是风邪;既是风邪,那内伤必是气虚。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由于本病病机是: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因此治疗既要调和营卫,又要滋养督脉。

故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

其意义有二。

其一,记述了一个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的案例。

其二,督脉失养怎样调治?所谓督脉失养,实际上是失去津液的濡养;对此,若从脾胃入手,不但路遥耗时,而且在脾胃阴气不虚的情况下,还不能滋阴;仲景用葛根扩张血管,起阴气而上行来滋补阴液,濡养督脉;实为一大发明。

伤寒论太阳表虚桂枝汤证纲要

伤寒论太阳表虚桂枝汤证纲要

太阳中风表虚桂枝汤证纲要一、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在《伤寒论》通常被称为桂枝汤证,当然,从适用范围来看,桂枝汤证不仅仅是太阳表虚中风证。

二、特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阳浮而阴弱: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说病机状态,另外也反映出脉象特征。

寸口脉,寸为阳,尺为阴。

太阳中风,寸口脉浮,所以叫阳符;尺脉缓,为阴弱。

太阳中风脉浮缓,就是阳浮而阴弱的表现。

2、阳浮者,热自发:这里提示的病机是,风阳与卫阳两阳相争,同时引发卫阳病理性亢奋,阳气在运动中向外释放热量,所以为热自发。

3、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和汗自出是相互推进的过程,卫阳被风邪所伤,固护、卫外功能失司,风邪又主疏泄,导致汗自出;汗自出耗伤体内阴液,反过来又促成了阴弱。

4、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啬啬、淅淅、翕翕,三个连绵词没有具体意思,取其声而不取其义,表达的是风阳袭表阳,温煦失司,表现出微微恶风寒,发热于表浅的状态。

总体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注解伤寒论》所谓:“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

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

”《伤寒寻源》: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所言太阳中风之病状,皆就皮毛上形容。

5、鼻鸣:在这里作为兼证,太阳主表,手太阴肺主皮毛,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风邪上壅造成肺的宣发输布功能障碍,肺开窍于鼻,所以出现鼻鸣。

6、干呕:这里不是邪传阳明的情况,还是太阳中风的兼证。

其病机为:体表受邪,体内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固护于里,体内营卫失和导致干呕。

三、桂枝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桂枝汤方五种药物配伍组成,取其两类功效:1、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辛温解表,祝卫阳驱邪散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怎样是太阳病?在第一讲里已经说过,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的综合病征。

在这些综合病征的基础上,再加以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证候,叫做“中风”(中是去声,中风在这里,是伤风的意思,和忽然晕倒的脑充血的中风不同)。

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证候,叫做“伤寒”。

“太阳病,发热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温病”。

有“发汗已,身灼热”的,叫做“风温”。

有“关节疼而烦,发热皮肤如薰黄色”的,叫做“湿病”(《金匮要略》里,还有暍病)。

这是承袭了《难经·五十八难》的“伤寒有五”而来的。

伤寒论把这五种不同类型的证候群,并列在一处,主要意义,就是使我们了解这五种病,都有其不同证候,足以鉴别。

过去和现在,中医能够识别了这是中风,这是伤寒,就是依靠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证候群,作为标志。

在这五种里面,中风伤寒和湿病,都有恶寒征候,而温病和风温,条文里很明显的指出:“不恶寒,身灼热。

”它的现症,既无恶寒,就不应该冠以“太阳病”三字,但是仍冠以太阳病,这有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各人见解,还很难取得一致。

例如山田正珍氏说:“今仲景氏冠之以太阳病者,一以其发动之初言之;一以其头项强痛言之,以别夫阳明病之必自恶寒发热而来者也。

”但陆九芝就不是这样说法,他说:“伤寒由表入里,其始仅为太阳病证,温热由里出表,其始即为阳明证。

”又说:“温热之病为阳明证,证在《伤寒论》中,方亦不在《伤寒论》外。

”他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症,也有探讨的必要(在阳明篇再予以详述)。

这里所要讲的是,太阳中风的脉症和治疗。

仲景说太阳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

”阳浮,就是轻取(触到皮肤,不加重压)则浮;阴弱,就是重按(指压加重)则弱。

形容他的恶寒,似啬啬然(形容怕冷,方氏或问曰:啬、悭吝也,恶寒者,辟如悭吝啬细,惧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寒也);恶风,似淅淅然(形容怕风,淅、淅米也,孟子接淅而行是也);发热,似翕翕然(形容发热,顾氏溯源集云:翕翕者,热在表也,如鸟翼之附外也)。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太阳十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此有内闭之风不能外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泻内闭之风,后与桂枝汤则愈。

风池,足少阳穴,风府,督脉穴。

太阳十一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脉浮弱者,阳浮阴弱也,外感阳浮,阴弱营虚。

当以桂枝汤,补营虚而发皮毛,自表而达里,调和营卫。

2虽言外证未解,是发热汗出,重点是有汗,无汗者不可用桂枝汤。

浮弱不浮紧,则外有寒而不闭,只是外证不解,桂枝汤补虚化营,通经解肌,营卫调和而自汗出,是为汗解之义。

3本条提纲有一个“当”字,在加黄师注释中又有一个“凡”’字,后续提纲中还有“法当”与“一定之理”,以后有这些关键字出现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以明中医之理,它就像数学公式一样,迷茫的中医理论中找到一个正确的治辩定理。

论:本条可以和太阴十六对比研究,太阴中风。

太阳十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汗出亡津,阳明燥盛,也不可下,必先解表,而后下之。

外证未解,误下为逆,此一定之理。

必先解外,乃可议下。

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解表不越桂枝者,是有汗出之义,然后里证可议下者,是汗出内燥也。

2本条表达重要一个观点,有表证必先解表,此为一定之理,重中之重,不解表者,必不可下,下之为大逆。

太阳中篇与下篇,俱是误治之坏病。

3本条与上条的区别就是,上条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营弱贼风,本条是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汗出内燥,二者主要表达,就是以表为主。

另外教治法与禁忌,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

太阳十三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1夫病脉浮大,问病得,言但便硬也,假设利之,此为大逆。

便硬为实,汗出而解,此何以故?脉浮在表,“当”以汗解。

图表伤寒论14——太阳病桂枝汤到厥阴病的方阵演变

图表伤寒论14——太阳病桂枝汤到厥阴病的方阵演变

图表伤寒论14——太阳病桂枝汤到厥阴病的方阵演变1胡老六经辩证特点胡老的六经辨证体系特点如下图:这是区别于脏腑经络辨证体系的最大区别,但是注意辩证体系没有高下之分,两种体系学到深处都是高手,因为无论哪种辩证方法,都是一个比较粗犷的疾病分类方法,分到最后都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方证上,所以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

2太阳病桂枝汤向厥阴病方阵证的演变太阳病桂枝汤向厥阴病的演变规律,主要是桂枝汤证的基础上往津液更虚血液虚体寒方面发展。

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大法,而营血是一体的,营血问题即是津液血液虚寒的问题。

所以很多厥阴的方子是以桂枝汤来进行加减的。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更偏向于可以把桂枝汤当做是厥阴的方子来看待。

其加减主要是增加补津液的和补血的药物。

如补充津液的人参、麦冬,补充血液的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生地)以及阿胶、丹皮,温通的吴茱萸、生姜、细辛、木通等。

如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血温血的当归,温通散寒去饮的细辛和木通而成。

如果体内寒气更重,那么增加吴茱萸温通,加大生姜用量来辛散,把补充的营血往身体四肢末梢驱赶过去,自然手足厥冷的现象就解决了。

如虚劳(血虚)的当归建中汤,也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大芍药用量,增加当归来温补营血,另外加饴糖健胃补充营养物质。

厥阴缺少津液血液的,还可以增加人参、麦冬、大枣等。

如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就是桂枝去芍药汤,增加了补充津液的人参、麦冬,补充血液的生地、阿胶、大枣等。

温经汤:温经汤包含有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无大枣)),有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人参、(去大枣)),有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去生地)),有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有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丹皮、(去桃仁、茯苓))。

所以是在桂枝汤的引领下,用吴茱萸汤来温通治疗下血数十日,合用四物汤来补血活血,用桂枝茯苓丸来活血化瘀来治疗血瘀(腹痛),用麦门冬来清补津液以及丹皮来治疗血虚津液虚导致的虚热(唇口干燥、手掌烦热)等。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证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证

汗出,恶 风,鼻鸣, 干呕,脉
解肌祛 风,调 和营卫。 桂枝汤 汗出,脉浮缓。
伤 寒
内守,营卫 风 失调。 寒 袭 卫阳被遏, 表 营阴郁滞,
经气不利。
头痛, 浮缓。
发热,
恶风 身痛,腰 寒, 痛,骨节 脉浮。 疼痛,恶
寒,无汗
辛 温 解 发汗解 表 表,宣
肺平喘。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而喘,脉
浮紧。

主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不人守,营阴外泄。
证 证候
脉浮缓——卫气抗邪于外则浮,营不内守而外泄则缓
(头痛)——太阳经气不利。
副证 鼻鸣干呕——风寒外袭,肺胃不利。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灸甘草、生姜、大枣)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 利,故见鼻鸣,即鼻塞而呼吸不畅之谓。外邪 干胃,胃气上犯,则见干呕。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既可见啬啬恶寒,又可 见淅淅恶风,提示二者虽有轻重之别,又难截 然区分。前人有中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之说, 实则失之牵强。
生姜
佐桂枝散 风寒以 解肌, 且和胃 止呕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汤。”
中风、伤寒、温病证治鉴别表

Hale Waihona Puke 病机类主证
治 则 方药
鉴别要点

卫阳浮盛以

抗邪,卫外 不固,营不
风寒袭表,卫阳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见发热,即所 谓“阳浮者热自发”。

《伤寒悬解》太阳篇——桂枝汤

《伤寒悬解》太阳篇——桂枝汤

《伤寒悬解》太阳篇——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证肺通卫气,风伤于卫,行其疏泄之令,卫气不敛,是以有汗。

卫愈泄而愈闭,闭而不开,则营郁而发热。

桂枝汤所以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太阳五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头疼者,皮毛外闭,太阳经气不降而上壅也;发热者,皮毛外闭,营血内郁而发热也;营郁生风,风泄皮毛,则窍开汗出也。

恶风者,风泄卫气而表虚也。

桂枝汤,桂枝解表,通经解肌,调和营卫,白芍酸敛营风之外泄,清营血之郁热,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

中风有汗,是以皮毛窍开,故用桂枝汤解表,调和营卫之义。

区别于麻黄汤,恶寒无汗,皮毛孔窍不开,必用麻黄,以发表寒而开皮毛孔窍。

这是中风证桂枝汤与伤寒证麻黄汤,二者最大的区别。

后学麻黄汤则知。

2桂枝汤,《伤寒》排序第一方,也《伤寒金匮》治病第一方也。

即宜于外感表证的中风营卫不和,又宜于有内伤杂病的木气抑郁,后世只知其为发汗之剂,只用于太阳中风,治杂病却畏不敢用,怕有发汗之过,此为学不得要领,而毁其良方,此就是白白浪费圣人的良苦用心。

桂枝汤加人参变为双解表里之新加汤,减生姜大枣白芍,变为救逆心悸桂枝甘草汤,加饴糖变为建中,加龙骨牡蛎能治虚劳,加乌头能治中风历节,寒疝腹痛,不加不减能治妇人妊娠初证,产后中风。

一方多用,即能解表,又能补虚,千变万化,全是医理,众方之首。

外感中风,内伤杂病,仲景传世第一方,非桂枝汤莫属。

桂枝汤,疏肝第一方,后世各种疏肝方剂,千方万方,不敌桂枝汤。

3此处师解又出现;风愈泄而卫愈敛,卫欲敛而风欲泄。

此易于让人梗塞不通。

余在复解,风性疏泄,卫性收敛,风泄卫敛,营卫调和,是为平人。

伤寒之后,皮毛窍闭,二气不和,于是风愈泄而卫愈敛,风泄卫败,即是中风桂枝汤证;卫欲敛而风欲泄,卫敛寒闭,即是伤寒麻黄汤证。

风愈泄而卫欲敛,卫欲敛而风欲泄,是伤寒之后,营卫内郁,风寒互搏的一种状态。

风胜则为中风,寒胜则为伤寒。

4古方桂枝,皆言桂心,是桂枝去皮之义。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2)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

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

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

「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

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清热涤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太阳病。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者。

桂枝汤主之。

太阳受邪。

无论中风伤寒。

俱有头痛。

俱有发热。

但伤于寒。

则表实无汗。

伤于风。

则表疏自汗。

是头痛发热者。

伤寒所同。

而汗出恶风者。

中风所独也。

中风必以风剂治之。

云桂枝汤主之者。

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太阳外证。

即头痛、发热、恶风寒之属。

外证未解。

宜从汗解。

然必审其脉之强弱而施治。

若脉浮弱。

则是中风阳浮阴弱之候。

治宜桂枝汤。

助正以逐邪。

太阳病。

外证未解者。

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在表者宜汗。

在里者宜下。

此大法也。

是以外证未解者不可下。

下之是病在表而攻其里也。

故曰逆。

本论云、本发汗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此之谓也。

而欲解外。

则桂枝成法。

不可易矣。

仲景于当汗之证。

随示不可下之戒如此。

病常自汗出者。

此为营气和。

营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

以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

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此即前条阴弱者汗自出之意而发明之。

谓营未病而和。

则汗液自通。

卫中风而不谐。

则阴气失护。

宜其汗常自出也。

夫营与卫。

常相和谐者也。

营行脉中。

为卫之守。

卫行脉外。

为营之护。

何有发热恶寒之证哉。

惟卫得风而自强。

营无邪而反弱。

邪正不同。

强弱异等。

虽欲和谐。

不可得矣。

故曰营气和者外不谐。

不谐则岂特卫病而已哉。

故欲营之安。

必和其卫。

欲卫之和。

必逐其风。

是宜桂枝汤助阳取汗。

汗出则邪去而卫和。

卫和则营不受扰而愈。

病患脏无他病。

时发热。

自汗出。

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主之。

人之一身。

经络纲维于外。

脏腑传化于中。

而其为病。

从外之内者有之。

从内之外者有之。

脏无他病。

里无病也。

时发热自汗。

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

而不愈者。

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

先其时发汗则愈者。

于不热无汗之时。

而先用药取汗。

则邪去卫和而愈。

经方讲解--桂枝汤及其变法(二)

经方讲解--桂枝汤及其变法(二)

经方讲解--桂枝汤及其变法(二)桂枝汤,我们先看看《伤寒论》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条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

太阳就是说的表征,表征指的就是营卫问题。

说的是营卫,实质就是营卫的化生问题。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表证,有发热,有汗出,微微恶风,脉缓还有发热,这个象叫中风。

不少医家将这个条文理解为风性开泄,说是感受外在的风邪致病,都是同样的风,为什么有的人就感受风邪了?大部分人不得感受风邪呢?《内经》明言,邪之所奏,正气必虚。

人,感受外邪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体质虚了嘛,其本还是体虚,而不是风有多大的问题。

你自己体质虚了,对风感受比较敏感了,所以发病。

本在于体虚,为什么叫中风呢?中风,风中,风为什么中?中虚,且风为百病之长。

中虚,中焦虚了,就容易受病。

中,脾胃为中。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者,中也,中焦脾胃之气也,也叫中气,中气一虚,则百病丛生。

中气虚,首要的就是对百病之长的风敏感,所以张仲景首论中风。

接下来大家在看看《伤寒论》的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前面给大家讲了,卫气和营气的化源来于中焦脾胃,而卫气和营气有一点不同,不同于什么呢?卫气由头部敷布于体表后,有一个向内行走的过程。

而营气反其道,由内向外而滋养皮肤,且,卫气有固涩皮肤的作用,阳浮,卫阳不能内入,浮越于表,为什么会浮越于表呢?虚了,不能正常内入,卫气虚了,固涩就会失调,固涩失调,则营气就会外泻,营阴外泻的表现形式就是汗出。

卫与营的关系,就是卫气先虚,不能固涩营阴。

治疗的重点在于重点补卫气,其次补营阴。

这种情况用什么方呢?就用桂枝汤,说到桂枝汤,我们还要看看其他条文,这样更能够深入的体会一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原文和上条类似,多了一个头痛的症状。

为什么头疼呢?卫气本来就是通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不能正常向下敷布了,卫气虚了,下达的力量不够了,为什么卫气是经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呢?这种情况我们针刺有没有解决办法?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这个条文讲的是一种治则,也给出了具体方案。

治则就是:外证未解,不可下。

方案就是:宜桂枝汤下面是对条文的学习注解:1、太阳病:泛指中风、伤寒、温病。

这里并没有指出是哪种,但太阳病总的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重点是这些体征表现,核心是脉浮。

郑钦安说过:脉浮是表证的确据。

脉浮也是所有体征的第一判断要素。

2、外证未解:意思是太阳病的特征还有,“证”还在。

通俗说就是还没有好。

这里讲未解,显然其言下之意就是经过治疗了,或者是采取过一些措施的,又或者是拖了一段时间的,但病情又没好。

用未解一词,就是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意思。

3、不可下也:就是不能用下法,如使用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下利尿、泻下等方法。

4、下之为逆:意思是下法是逆着病好转的方向了,反过来的意思是顺着病坏的方向了。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下法有可能造成厥逆这种不好的情况发生。

下之为逆的机理就是,表证一段时间后,会影响到肌里,这里已经迫近阳明,如果用下法,表证不能随清下之力而扫尽,这一下之后,人的中气也受下而虚,这个时候反而造成无力推动表邪外出,就会好不了。

5、欲解外者:意思就是想要解决外证的问题。

这个外是指表证。

6、宜桂枝汤:意思是适宜使用桂枝汤来解决。

这里用“宜桂枝汤”,而不用“桂枝汤主之”,是有原因的。

“宜”与“主之”是不同的诊断程度,主之是很断定的意思。

宜是适宜使用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有更好的解表办法,也可以不用桂枝汤。

但不好判断这个外证是什么太阳病的情况下,桂枝汤因调和阴阳,而且因为外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还没好,很有可能伤到肌里了,为了既能解表,又防止邪气向阳明进一步迫近,这种情况下使用桂枝汤是最好适合的,所以“宜桂枝汤”。

虽然条文简单,但其机理却十分精妙,这就是伤寒论这经典之处。

太阳病桂枝证

太阳病桂枝证

太阳病桂枝证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起也。

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

惟其初得之时,中风、伤寒、温病,当分为三种治法耳。

为中风为伤寒之诱起,是以太阳篇开始之第一方为桂枝汤,其方原为治中风而设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缓脉与迟脉不同,脉搏以一息四至为准,脉迟者不足四至,若缓脉则至数不变似有懒动之意】,名为中风。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法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其浮脉见于关前,弱脉见于关后,浮者着手即得,弱者不任重按】。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单弱不胜寒之意】,淅淅恶风【为风所伤恒畏风声之意】,翕翕发热【其热蕴而不散之意】,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体絷絷微似有汗者宜佳,不可令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

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

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为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

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

推原其卫气不能卫护之故,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

《灵枢》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于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四)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四)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四)桂枝汤,我们前面讲过,是调和营卫的,炮附子是回阳固表的,汗流得太多了,表虚的时候就会用到炮附子来固表,总之就是脱水太严重,津液丧失得太多,这个时候就是用炮附子的时候,当然单用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要加上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皮阳振奋起来,这个时候炮附子就能到达四肢,而起到固表的作用,当然,炮附子用在其他方剂里面,那它的药性就不一样了。

所以,桂枝加附子汤这个方剂就是治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的病人。

桂枝加附子汤煮的时候,小火煮,用六碗水煮成三碗水,服一碗,汗停掉以后,就不要再吃了,汗停了以后,如果还剩下了药,千万不要觉得可惜,把他喝完,这样就太过了,你连运动都不出汗,那就不对了,毛孔闭缩。

我们人正常的情况下,走路走得快,运动啊,干活,吃饭,就会出点汗,当人禁止下来汗就停了,这是正常的,如果你剧烈运动都不出汗,这也是不对的,当然有的从北方来的病人,他不出汗,为什么?l 因为他们所生的环境不同,北方人刚好又是生在冬天,本来就很冷,人呢,他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天性,这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北方冬天生的人,生下来的时候,他的毛孔就是紧闭的,当然,现在有暖气了,这种现象就要少一些。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开发表的药,病人不出汗,但是呢小便很多,这种就是天生的皮肤腠理紧缩,这种就是把表邪从小便里排出来了。

所以,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当你遇到特殊的体质的时候,要会分辨,当然像这种是少数,当你用了发表的药,不出汗,尿多那就对了,你千万不要以为没出汗,非要把汗发出来,再用发表的药,这样就太过了我们发表的时候,发汗太过,导致汗出不止的时候,就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在临床上常用于大汗亡阳,汗出畏寒,产后伤风或者是房事伤风,但桂枝加附子加味汤对治疗气血两虚,营卫不和,阳气失固引起的崩漏,下利不止,也是有很好的效果,这个方子就是在桂枝加附子汤里增加了黄芪和白术这两味药,黄芪和白术是等量,但要大于桂枝和白芍的量,这个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的加减方了,这里就不详述了。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汤加葛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

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

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

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

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

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它冲这一段来的。

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

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

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

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

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

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

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

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证未解”: “证”,通“症”。 设问:“外证”有哪些? 有表证要解表。 “未解”,为何? “汗不得法”; 延误治疗时机。
• “外证未解”,应当如何做? • “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 枝汤”。 • 一线贯穿:“症—证—法— 方”。
• “脉浮弱者”,突出脉象? • “浮”是太阳病; • “弱”是描述脉力,表示表里的津 液不足,或者阳气亏损。有“缓” 的意思。 • 考虑:“中风证”。
• 太阳则愈。(宋24)
• 为什么“反烦、不解”? • 说明:1.此前是“伤寒证”。 • 2.如果本桂枝汤证,不按桂枝 汤法。
• “反”——“反而” • 孙本《伤寒论》“而”,表示转折。
• “刺风池、风府”,意义何在?“ • 泄邪——汗法。
《<伤寒论>通解》 第十四课:太阳病篇 桂枝汤证讲解(二)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 以汗解,宜桂枝汤。(宋42)
• 此条讲述“太阳病,外证未解”的处 理。 • “太阳病”——邪入人体,津液外聚。 • 用意: • “外证未解”,需要“随证治之”; • “中风证”与“伤寒证”相互传变。
• • • • • • •
• “己解”——症状消除。 • 证候不一定消除!! • 仲景说:“半日许复烦,脉浮数”。
• “半日许”——6小时左右; • “烦”——心烦,烦躁—— “发热”(“胡话”、高热惊 厥) • “伤寒证”! • “复”——“再”。
• “脉浮数”: • “浮”主太阳病,“数”在太阳病中 则是主发热在本条,若是从“烦”来 看,与阳明病相互鉴别! • “宜桂枝汤”——脉缓弱为主。 • 一般来讲:如果需要再次发汗解表, 则用桂枝汤发散余邪,充养津液。
“当以汗解”——汗法。 遵循桂枝汤法。
“宜桂枝汤”, “宜”——适合。
•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 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宋57) • 此条“脉浮数”,也是“宜桂枝汤”。 • “伤寒”? • 强调:证候的变化。 • 如何理解?
• 1.太阳病伤寒证; • 2.“伤”,是“受”、“负”的意思, • “寒”,以“寒”邪为主。 • “伤寒”——感受外邪,以“寒”气为 重 • 此时是太阳“伤寒证”,应当麻黄汤 “发汗”。
• 为何不用麻黄汤? • 伤津液。
• • • •
张某,男,35岁,居四川古蔺。 初诊:2011年7月18日 主诉:发热7天。 病史:7天前,患者行骨科手术后而出现发 热,体温在39度以上,随之往来寒热,使 用抗生素与小柴胡汤治疗无效,邀我视诊。 • 刻诊:往来寒热,定发于午后申时,发热 时伴有头痛、无汗。但无法作时,则汗出, 以头部为重,心烦、口干,饮水多、冷热 均可,眼睛干涩,胃不适,纳差,睡眠差 (眠浅、易醒),小便偏黄,大便偏干,1 到2天一次。 • 舌象:舌质偏红,苔腻偏黄。 • 脉象:弦中带滑、偏细而数。(发病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