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四十课阳明病篇 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小陷胸汤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课件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课件
• 生旱半夏
• 此品,主阴湿之邪,归属太阴病、厥阴病; 三焦,主中焦病
• 腹中(பைடு நூலகம்、肠为主)寒饮最佳。
• 3、栝楼实大者一枚
• 性味:甘、苦,寒。
•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 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首先,提出问题——临床思维:对比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
利。 +“脉沉而紧”、“脉浮滑”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 此品,归属阳明病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 “心下”:胃脘部,特别是剑突下
• A、涌泄三焦湿热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 分温三服。
一、药症讲解
• 1.黄连一两 • 性味:苦,寒。 •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
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 痛。 • 入气分,归属阳明病,主三焦湿热,更善 于中下两焦。 • 热病目疾要药
• 2.半夏半升,洗
• 性味:辛,温。
•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 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 止汗。
• “按之痛”: • 部位?
• 首先:“正在心下”
• 发展:“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 病位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 +“脉沉而紧”、“脉浮滑”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十枣汤证、三物白散证。 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首先,提出问题——临床思维:对比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6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阳明病篇ppt课件

阳明病篇ppt课件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 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 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 里因阳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万物所归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二、阳明病因病机 传经而来: 三阳病误治
津液受伤 阳热亢盛
互为因果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津伤热盛)阳明悍热
亡阴三急下
三、证型 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侬—栀豉汤证

阳明病辨证并治PPT课件

阳明病辨证并治PPT课件
第2页/共18页
• 二、阳明病: • 1.定义:阳明病为病邪侵袭阳明,导致胃肠功能失常,邪气从
阳化热,形成里热里实的病变。常为外感病程中阳气亢旺、邪 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多属里热实证。 • 2.病因病机:阳明病,可由外邪侵入阳明而发,亦可从太阳病、 少阳病转属而来。形成阳明病者,多素体阳气偏亢,邪入阳明, 易于化热化燥,形成里热里实之证,以胃肠宿食粪便留滞,阻 滞腑气通降为主要病变者,为典型的阳明病,仲景称之为“胃 家实”。
证见 内实——内结成实(胃家实) 大便难——排便困难(润导法证)
诊断:此名阳明也——阳明病
第9页/共18页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均可转属阳明
• 【原文】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
[1]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 【词解】
• [1]汗出就濈濈 (音辑辑) 然:汗出连绵不绝貌。
少阳阳明 误治津伤,肠燥
暂时大便难
第4页/共18页
4.治法方药:以清、下两法为主。
阳明热证:
辛寒清热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气津两子仁丸
少阳阳明证:
导下
蜜煎、猪胆汁
第5页/共18页
• 5.预后:阳明病正盛邪实,多为里热实证,治疗及时,或清或下,可立转危局,愈于阳明。若失治误治, 津液内竭,则死于竭阴。若攻下过早或过猛,损伤中阳,又会导致下利滑泻之变,转为太阴病。
第3页/共18页
•3.分类:
阳明热证
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表里 身热、汗自出、烦渴、脉洪大
俱热。

正阳阳明
阳 明 实 证 太阳阳明
燥热之邪与胃肠中宿食粪便相 结,阻滞腑气通降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六经病之间相互的联系叫做传经,指一经的邪气传 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新的变化。
《伤寒论》传经规律,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 的邪气可以传到其它任何一经,可以传阳明,可以 传少阳,可以传太阴,也可以传少阴和厥阴。
少阳可以传阳明, 邪入阳明一般不再传其它经, 少阳之邪还可以传太阴, 太阴之邪又可以传少阴, 少阴之邪可以再传厥阴, 是一个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是脾经和脾脏的病, 阴证,涉及脾阳虚,属于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
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又以肾阳虚 衰为主,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是阴证的危重期, 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少阴病,如果不积极 的救治,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 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对于这种寒胜伤阳 的证候,只要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经过积极 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 可以自愈。
过程。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六经病的三种特殊的发病形式:合病,并病,和直 中。
合病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这种情况一般是邪 气太盛,一旦伤人,就使多个经感受了邪气而发病。
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 病有先后之分。
合病和并病,在《伤寒论》中只用于三阳经。
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
少阴直中比较严重,比如流感爆发的时候,有许 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现了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精 神萎靡不振,类似于我们少阴病所说的“脉微细, 但欲寐,四肢厥冷”的这种证候。遇到这种情况 以后,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

郝万山讲伤寒论40讲—阳明热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40讲—阳明热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40讲—阳明热证第40 讲阳明热证大家好,我们上课了。

我们上次课,把张仲景对阳明病篇的概说作了介绍,其实那些条文之中,比较重要的是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的外证也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证,表现于外的证候,那就是“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阳明病的主要脉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这三条是仲景为阳明病所写的概说中的比较重要的三条,其他的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阳明本证中的阳明热证,其中的221 条,是讲的原本是阳明经脉有热的一个证候,不能用汗法,不能用温针,提到了汗后的变证,提到了用火针后的变证,温针就是火针,最后提到阳明经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就引出了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热在上焦。

它的成因,我们刚才已经说清楚了,是阳明经脉有热,在里并没有实邪,误用下法就导致了胃中空虚,这时所说的胃就是里,里气空虚,于是乎在阳明经的邪气就趁虚内陷胸膈,客气就是外来的邪气,趁虚内陷胸膈,动者伤也。

由于误下,里气空虚,使阳明经的热邪趁虚内陷胸膈。

热陷胸膈,郁热扰心就出现了心中懊憹,所谓“舌上胎”,是指的舌上有薄黄苔,提示了里有热。

这样的特征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大家可能要问到,说太阳病篇就有一组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在阳明病篇热证又有栀子豉汤证,这算太阳病的变证呢,还算是阳明病的热证呢?实际上如果病是由太阳来的,那可以看成是太阳病误治以后的变证之一,如果病是由阳明经脉有热而来的,那可以看成是阳明的热证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不能归属于阳明热证,这个说法也可以,问题是它是写在阳明病篇的,我们把它归属于阳明热也未尝不可。

既然热在上焦,当然在治法上和治疗太阳病变证中的热郁胸膈证是一样的,用栀子豉汤来清宣郁热。

接着看228 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阳明病辨证,“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以有汗和无汗来区分的,阳明胃是主里的,阳明胃也有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是以能食和不能食来分所谓中风和伤寒,后世医家认为,这里的中风是阳邪伤阳明,这里的伤寒,是中阳不足,寒邪中焦,当然阳邪伤于中焦的话,那是有热,有热则消谷善饥,所以他能食,就把它叫做中风。

中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

寒邪伤中焦,他不能食,就把它叫做中寒。

不过今天在临床上,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在临床辨证的时候这两个名词不怎么用了,所以临床意义不是太多。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这是中阳不运,受纳无权的表现,这是中阳不足,清浊不分的表现。

能够分清浊,浊者归大肠的,清者归膀胱,小便就通畅,现在小便不利就是尿少,这是清浊不分的表现,这个溅汗出,不是热迫津液外越,而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阳明胃热盛,逼迫津液外越,也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这两者在临床症状上就是汗出。

手足汗出,怎么鉴别,手脚出汗是出热汗的,那是阳明燥热盛,手脚出汗是出冷汗的,那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出冷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凉的,出热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热的,此欲作固瘕,固瘕是个证候的名称,据注解,固瘕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大便初硬后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就叫固瘕,而现在小便不利,手脚出冷汗,还有不能食,这是将要作固瘕前驱症状,“必大便初硬后溏”,大便初硬后溏的病机,我们以前谈过了,因为中阳不足,水湿不运,大便本应当是稀溏的,中阳不足,水湿不运,清浊不分,那大便肯定是稀溏的,可是呢,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湿浊在肠道停滞过久,初头从阳明燥化,因此它是初头硬,所以初硬后溏,正是中阳不足的一种表现,张仲景进一步解释,出现大便初硬后溏的这种病机是,“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胃中虚寒,然后水谷不运,水谷不别。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资料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资料

喜润主降
胃 升降有常 津液 燥湿相济

小肠
分清泌浊
喜燥主升
大肠
传导化物
二、阳明病因病机
传经而来: 三阳病误治 津液受伤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 阳热亢盛
互为因果
(津伤热盛)阳明悍热
亡阴三急下
三、证型
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憹—栀豉汤证
阳明 胃热炽盛—大热大汗大烦渴—白虎汤证
本证
脉洪大 津伤热结于肠—潮热谵语不大便—三承气
甚则时时恶风,背微恶寒
提要:述阳明病成因及其脉证 ❖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大者病进”
病有得之一日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分析: 治法:辛寒重剂直清阳明胃热—白虎汤
提要:风寒直犯阳明之表证
提要:继221、222条述水热互结下焦证治及猪苓汤的禁忌证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原文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 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 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
原文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 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
据《内经》“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据《素问》“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 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肠主传导,变 化出焉”。
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殊系 统,实相合拍。
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 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之腑,以 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阳明胃 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通解》 第四十课:阳明病篇 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
(小陷胸汤证)
·
1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 何如?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宋128)
• 此条:“结胸”病总纲。
•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
2
• 对答简洁,结合其他条文讲解。 • 首先,提出问题——临床思维:对比 • 例如: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 知行合一
·
17
·
18
• 三邪:湿(饮)、热、瘀 • 病机:凝结中焦不散。
·
6
• 邪气偏重不一样 • 三“陷胸”证候: • 一、小陷胸汤证:湿热; • 二、大陷胸汤类证:水热 •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 三、寒实结胸:水饮与血瘀 • 十枣汤证、三物白散证。
·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宋 138)
• 医者:抵触感,甚至发硬感。
·
10
• “脉浮滑”——主要关脉——辨证要点。 • 寸脉也会有 • “脉滑”——阳明病 • 表现:胀满疼痛
• 阳明湿热证中焦证候
• “小陷胸汤主之”
·
11
【小陷胸汤】 •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 栝楼实大者一枚
•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 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生旱半夏
• 此品,主阴湿之邪,归属太阴病、厥阴病; 三焦,主中焦病
• 腹中(胃、肠为主)寒饮最佳。
·
14
• 3、栝楼实大者一枚
• 性味:甘、苦,寒。
•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 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 利。
• 此品,归属阳明病 • A、涌泄三焦湿热 • B、清胃肠积热“痼热” • C、去血中的湿热。
• 分温三服。
·
12
一、药症讲解
• 1.黄连一两 • 性味:苦,寒。
•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 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 痛。
• 入气分,归属阳明病,主三焦湿热,更善 于中下两焦。
• 热病目疾要药
·
13
• 2.半夏半升,洗
• 性味:辛,温。
•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 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 止汗。
·
15
二、煎服法
•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 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分温三服。
·
16
三、方证标准
• 1、特征症状(中焦病):心下满(甚至疼 痛),痰粘、黄。
• 2、主要症状(阳明病):心烦,身热汗出, 口干烦渴,小便黄。以上症状,但见一二 便是。
• 3、舌苔脉象(湿热证):舌红,舌苔黄腻, 脉浮滑。
·
3
• 回答:“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 结胸也”
• “按之痛”: • 部位?
• 首先:“正在心下”
• 发展:“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
4
•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 病位 • +“脉沉而紧”、“脉浮滑”
• 结胸病病位:中焦
• 波及上焦:寸浮滑。
·
5
• “名曰结胸也”:邪气凝结腹部 • “结”——凝结,聚而不散 • “胸”:训诂“腹部” • “陷胸”——疾病陷入腹中 • 邪气??????????????? • 津、血变化
• 此条“小结胸病”的脉证病治: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脉浮滑。
·
8
• “小结胸病”: • “小”,提示病情与疾病位置。 • 部位:“心下”, • 病情:不重。 • 病邪:湿热。
·
9
• “正在心下”——强调部位局限 • “心下”:胃脘部,特别是剑突下
• “按之则痛”:——鉴别“痞” • 为什么需要按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