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四课《胃气论》讲解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精)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10-08-08 15:57:00 ] 作者:王捷虹编辑:studa20【摘要】通过学习《伤寒论》,从书中遣方用药、治疗禁忌、煎服调护、判断预后四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保胃气思想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医治法;《伤寒论》;保胃气“胃气”一词首见于《内经》。
《素问·玉机真臧论篇》云:“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强调了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可见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何谓“胃气”?广义的胃气是指人的正气,即指后天元气。
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
本文所论胃气是指狭义的胃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发病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胃气直接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影响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内经》这种保胃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无处不重视保胃气,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这可从以下四方面得以体现。
1 遣方用药,保胃为先《伤寒论》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张仲景从理法到方药,不论补正气还是祛邪气,处处以脾胃为本,保胃气扶正的思想贯穿其中,诸般治法均无损胃气。
例如,被列为群方之冠的桂枝汤,虽然是调和营卫,治太阳表虚之方,但方中用姜、桂之辛,合草、枣之甘,则辛甘合化以生胃中之阳气;用芍药之酸,伍草、枣之甘,则酸甘合化以生胃中之阴津。
又如,小柴胡汤主治邪入少阳,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方中柴胡透半表半里之邪于外,黄芩清半表半里之热于内,生姜、半夏和胃,而加人参、大枣、甘草以益气和胃,故为保胃气、扶正祛邪的又一名方。
治阳明经证的白虎汤,用以清充斥内外之无形燥热,张仲景一方面以辛甘大寒的石膏和苦寒质润的知母清其热邪,达到清而不伤胃气,寒而不致留邪;另一方面又以炙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和中养胃,又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之弊。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56条“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
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
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
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
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了。
当即,就是必然的。
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
下利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
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
紧而有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以的。
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就能治。
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
大家要推理啊。
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
这个精神推而大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
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
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
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
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
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
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
不论见什么问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治。
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57条“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桂附理中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一、思路与方法(一)基本观点: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
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
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
故理中汤可治百病。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
彭子叫作“阳根”。
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
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
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
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破格救心汤(二)、伤寒心悟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
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
太阳病条文最多。
洖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
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
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
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
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
学伤寒要由博返约。
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
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
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要循序渐进,万不可跳跃式的浅尝辄止,务需清楚明白方好。
然后反复实践、领悟,必可成功!2、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
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
保胃气存津液—解锁伤寒论的密钥,陈修园这句话饱含深意
保胃气存津液—解锁伤寒论的密钥,陈修园这句话饱含深意临床越久,对胃气的认识越深入,就越能理解陈修园这六个字高度精炼了仲景的精神。
当学习伤寒论开始屡投屡中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医术不得了,实际上这是仲景的医术,还不是自己的医术,当临床投药开始不中的时候,这时候实际上自己的医术开始增长了,这句话有点绕。
各位可以思考下,刚开始临床的时候,是不是接诊的都是一些简单的疾病,一个小年轻刚上临床,也就是治个小感冒吧,没有人敢找你治疗什么重症吧,而恰恰仲景伤寒论治感冒,那叫一个快,稳准狠,只要看准了,一投即中,一般很多案例甚至2剂药之内就会康复,这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的医术似乎可以藐视天下大医?等过个2-3年,你的医术见长,名声也有了一些,渐渐地就会遇到一些困难的病例,这时候是不是投药有时候中,有时候不中?等你开始遇到屡投不中的案例时,你医术增长的关键点来了,如果这时候刚好看到陈修园这句话,逐步就会开始领悟仲景整个伤寒论的架构,会考虑每个方剂仲景立方的本意,等真正明白胃气的重要性的时候,就差不多临床十年了。
举个例子,同样是感冒,你会发现有的病人一投即中,甚至你可以把药开到一剂,把握度已经完全在自己把控之内,一剂之内必好,而有的病人,诊断没有问题,但是投药就是效果很差,即便你注意到了病人体虚,调整了用药,可是效果还是达不到。
为什么?无他,胃气太差。
这个问题在慢性疾病中的反应特征更加明显,比如乙肝患者的身体恢复,这类群体的用药效果普遍比其他人群差好几倍,普遍的存在:胃气弱,伤津少气,身体温热极度恶寒,乙肝携带者是有抗体的,说明身体免疫系统是可以识别乙肝病毒的,也就是说身体是可以杀死乙肝病毒,为何乙肝病人很不容易康复?胃气太差,津液还被病毒产生的热烧掉一部分,自身维持运转都困难,怎么发起剿灭病毒的战争?这就像抗日战争一样,一个农业国家的生产力,无力抵抗工业国家的侵略,而身体的生产基础是胃,胃为后天之本,你无论怎么做,身体生产不出来足够的原料,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用。
_伤寒论_胃气观点探析
论_伤寒论_顾护调养中之胃气观_杨莹
LI Bin,SUN Yu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 :In Qing Dynasty,doctor YE Tian-shi used Wei,Qi,Ying and blood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discourse in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and Nanjing as the foundation. He summarize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by the concept of Wei,Qi,Ying and blood and proposed four stage methods of treatment. Thus,he formed the science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Wei,Qi,Ying and blood.
的辨证思想,是仲师“和阴阳”、 “护胃气”之具体体
收稿日期 :2012-02-11 基金项目 :西安医学院课题(2009FZ9) 作者简介 :杨莹(1977-),女,陕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中医。
120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8 Aug .,2012
刍议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之形成
伤寒论讲义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2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5)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1)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4)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7)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1)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知生脉才知死病脉
《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知生脉才知死病脉“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
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
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
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
薄弱和缓的脉就是有胃气的脉。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
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
这十一个脏腑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
平脉篇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
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玄学。
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惰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
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比如雄黄外包白丝。
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
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
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
如果有胃气就好。
没有就不好。
所以脉以胃气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
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力。
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
阳脉主阳,邪加在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
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
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伤寒论通解》第四课:《胃气论》讲解
胃气虚证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加强锻炼以增强 体质。
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红枣 、小米等;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根据个体情况适 当进行运动锻炼,以增强脾胃功能。
PART 05
案例分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胃气虚证的典型案例
拓展应用范围
探索《胃气论》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发掘其潜在的治疗价值, 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创新研究方法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胃气论》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
1 2 3
深刻领悟中医思想
通过学习《伤寒论通解》,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 思想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了中医在维护人类健康 方面的重要作用。
《伤寒论》的现代意义
《伤寒论》所阐述的中医临床医 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普遍适用 性,对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该书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 平、推动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伤寒论》对于现代医学中感染 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研究和
治疗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PART 03
《胃气论》概述
《胃气论》的核心观点
总结词
《胃气论》的核心观点
详细描述
《胃气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胃气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胃气的强弱 是决定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键因素。同时,《胃气论》还提出了调理胃气的原则 和方法,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PART 04
《胃气论》详解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伤寒论》太阳坏病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太阳坏病调胃承气汤展开全文太阳六十四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1汗后恶寒者,汗出阳泄也,此为本气之虚故也。
而汗后恶热者,本气之盛,汗后亡阴(津)而燥盛也。
亡津伤燥,阳明阳实,胃阳外蒸,故见恶热也。
此“当”和胃者,调胃承气汤,下胃阳之偏,以和里阴之气。
2阳明为腑,阳旺于阳明,胃阳外蒸而恶热者则为实,实者必下。
调胃承气汤,下阳腑阳实,以和里阴。
按;阳虚之人,汗出亡阳,故见恶寒,阳盛之人,汗出亡阴,胃燥外蒸,故见恶热。
与五十七条汗下之后,阳虚伤阳,阳盛伤阴一理。
提纲“实也”也是本气不虚之义。
太阳六十五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者,阴弱营虚之贼风也;邪风被火热者,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者,营卫互根,风泄卫敛,中风者风泄,以火劫之而风不能泄,营卫内壅,失其循行之常度;两阳相熏灼者,营风之泄与外劫之火也,风泄卫气,而见汗出,火劫内郁,汗不能出,内郁为湿,两阳相熏,湿热内蒸,必发身黄。
阳盛则欲衄者,是表阳风盛与火邪之盛,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阳外劫,风盛内泄,相争而互搏,风强不泄火盛,营卫内壅,则欲上衄,此是阳盛而欲上衄之义。
阴虚小便难者,是表阳风虚与火邪之盛,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阳外劫,营弱风虚,相争而互搏,风虚不外火盛,营卫内陷,则小便难,此是阴弱而小便难之义。
简述;两阳相熏,则身发黄;外火逼劫,风强不泄,则欲上衄;外火逼劫,风虚不泄,则气内壅,小便为难。
在论一遍;阳盛则欲衄者,风盛外泄,泄而不能,则欲上衄也;阴虚则小便难者,风虚外泄,泄而不能,则气内壅,故小便为难。
总结;身发黄与欲上衄小便难者,总因火邪外劫也。
阴阳俱虚竭者,火邪外劫,外发身黄而阳竭,经气内壅而阴竭,故阳津阴液,俱至虚竭,身体则枯燥不润,总因中风,被火外劫而误治。
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根据中医古典文献,胃气理论由来已久,对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诊疗价值。
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综述,对于胃气理论从中医观点来看,欲察其病,必先察其气,凡治胃气者,必先顾其胃。
因此文章结合中医理论观点,针对危急重症患者对胃气理论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标签:中医;胃气理论;重症治疗;应用《皇帝内经》中提出胃气理论,这对于后世医学具有重大的影响。
《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言: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之所藏,均以养五气、气相和、津液相成。
由此可见,胃在整个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胃不仅发挥着肠胃功能,而且还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基础。
因此胃气是否充足,则关系到水谷腐熟和受纳,关系着人体脏腑生理活动以及人体生命活力和病情预后。
随着危机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在救治过程中需对胃肠进行有效保护,因此采用中医胃气理论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1胃气理论渊源1.1胃气理论内涵针对”胃气”的内涵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两种胃气,其一为狭义胃气即胃功能;其二广义胃气即脾胃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
脾胃之间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胃主纳水谷,脾则纳运协调,此二者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化生和输布。
脾胃的运动为水谷精气的化生提供动力,可通过胃气的强弱和存亡来推断脾胃运化功能衰弱[1]。
1.2胃气意义依据中医理论,胃气被认为”胃气是人之根本”,主要由于胃气在人体生理作用上具有显著效果。
胃主水谷,称为水谷之海,故具有纳腐熟、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等特性。
胃气影响着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而且与人体的营养价值来源具有密切关系。
故《内经》中强调胃气为生化之源,脉络之根,水谷之海。
另外胃气在病理上的观点提示,胃气充足则脾胃无所损伤,人体方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不足则百病生。
胃气本身较弱,饮食加倍,则脾胃之气易伤,元气不能盈、诸病不能御。
1.3胃气理论现代研究法现代临床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了各科室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成为了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的抵抗力、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中焦 ,脾主 升 , 胃主 降, 同司水 谷 的受 纳 、腐熟 、运
化 的过 程 , 以养 五脏 气 ,为气 血 生化 之源 ,共 为 后天 之 本 ,故 胃气 可认 为是 “ 胃之 气 ” 内经 》最 早提 脾 。《
再如 “ 伤寒一 日,太 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 欲 吐,若烦躁 ,脉数 急者为传 也” ,是 因太 阳风 寒之邪 不 解 ,弥漫 于胸膺 ,若其人 胃气 强, 拒不受邪 ,即不传 , ’ 若其人 胃气弱 ,胃气恶邪 ,见 欲吐烦燥 ,则为病进传入 阳 明之症 。三阳病传变致三 阴病时 ,胃气 因素 尤为重要 , 如 《 伤寒论辨少 阳病脉证 并治》 伤寒三 日,三 阳为尽 , :“ 三 阴当受邪 。其人 反能食而不 呕,此为三阴不受邪 也。 ” 此处 “ 其人 反能食而不 呕”意谓 患者 脾 胃功能健旺 ,脾 胃气和 , 自可迫邪气外 出,不传三 阴。三阴受邪可始于 脾 胃虚弱 ,素体 中阳虚 ,寒邪直 中太 阴,病属里虚寒证 。 邪气可入里传入 少阴、厥 阴,此 时病 症多虚 实夹杂 ,病 情危重 。所 论六 经病的传变主要是邪气 逐渐 入里 ,正气 与之交争 ,直到邪 去正安 的过程 。仲景在 论及传 变加重 与否及失 治误 治时,多是从脾 胃虚弱 与否,即 胃气的盛 衰来判断的 。 六经病失治 、误 治,损伤 胃气 ,也可产 生变证。如: 太阳病汗下太过伤津 ,约束脾 阴之转输 ,则 成阳明病的 脾 约证 ;若少 阳病误用 汗、吐 、下法 ,损伤 胃津 ,可致 邪 入阳 明。如太 阳病 过汗损伤脾 阳,导致 的厚朴生姜半 夏 甘草人参汤之腹满证 ;伤 寒误用吐下损伤脾 胃,致 水 饮 上逆之苓桂术甘汤证 ;误用下法损伤脾 胃,致寒 热错 杂、虚 实互见、升 降失调之泻 心汤证 。 辨太 阴病脉证 并 《 治篇 》第 2 9条 : 本太 阳病 ,医反下之 ,因尔腹满 时痛 7 “ 者,属太 阴也 ,桂枝加 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 枝加 大黄汤 主之 。 ”第 2 0条 :“ 当行大黄 、芍 药者,宜减 8 设 之 ,以其人 胃气 弱,易动 故也。 ”这两条分析 了太 阳病误 治传入 太阴时 ,当如何救 治; 胃气 弱者 ,应 当减大黄 、 芍 药等 寒凉药 的用量 ,来保 胃气 。再如 《 辨厥 阴病脉证 并治篇 》中第 3 9条: 伤寒 , 自寒下 ,医反 复吐下之 , 5 “ 本 寒格 ,更逆 吐下 ,若食入 口即吐,干 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主之 。 ”此 时,已成寒格 ,上热下寒 ,兼有食入 即吐的表 现 ,若 单用苦寒 ,必致下泄更甚 ;单 用辛热必致呕吐增 剧 ,故 只宜寒热 、苦辛并用 ,调和其 上下阴阳 以达到和 胃气 的效果 。 《 伤寒论 》论六经进退预后 ,亦 以 胃气 为依据 ,脾 胃气复 ,则正气复 ,病可 向愈 ,脾 胃衰败 ,则正气衰 , 预后多危 。第 2 8 :“ 5条 阳明少 阳合病 ,必下利,其脉不 浮者 ,为顺也 ” 。第 3 1条 “ 6 少阳趺阳脉为顺也 ” 。即 胃 气顺 ,病势亦顺 ,反之 ,胃气逆则 为逆 。第 7 7条:“ 发 汗后水 药不得 入 口为逆 ” ,第 3 3条 :“ 3 伤寒 脉迟六 七
治病,首重胃气
治病,首重胃气原创远怀中医星光片羽 2021-09-2290、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按:今天讲伤寒,直接跳到这里讲。
伤寒讲到现在都没做总结,可能有的人忘记很多了,简单讲讲。
看病首先要知道胃气,这个胃气不单独是胃,它指脾胃,胃气指脾胃化生的全身正气。
具体一点,脾胃上输津液到肺,肺输布为卫气,即胃——肺——卫。
津液化血则为营,即脾——血——营。
那么正气充足,则病止于三阳,正气不充则病患三阴,辨别三阳与三阴病,其实就是辨别脾胃之气的强弱。
比如太阳病表实与表虚的辨别,就是胃气虚弱的辨别,胃气强则卫气强,就不会得表虚,就可以用比桂枝发汗力度强的麻黄发汗。
脾胃气弱则身体机能衰,所以表证,脾胃之气强时就不能轻易用下法来误伤脾胃,那么用下法出现了阴证,就有这里的“救里宜四逆汤”。
下之后,胃气虚了,但相对于三阴证的胃气它还是充足,能阻挡疾病在三阳,但是解表不能再用发汗力度厉害的麻黄汤了,只能用桂枝汤。
但是下之后,有发展到接近三阴病的,此时不可发汗,不然会出现“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遇到此病,仲景怎么做呢——“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如果继续强行发汗则会发展到少阴病。
像90这条文,就有少阴病,也有太阴病了。
所以我们看病的时候要重视胃气。
胃是卫气之根,脾是营气之本啊!怎么判断呢?能食则胃气强,不能食则胃气弱。
回到90条文里,伤寒医下之——本汗出而反下之,此为逆,这一定伤了胃气,而且伤得特别重——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胃气不足,卫气也不足,正气一定也虚了,不能抵抗客在表的寒邪,导致——身疼痛者,所以赶紧的扶正——救里宜四逆汤。
如果伤了胃气,但是胃气还是充足的,它能使清便自调,不是胃气一虚就身疼痛,而是人体在自我调节后面,正气不足了才出现——后身疼痛,这说明正气还是足的,还能抗邪在外,但是胃气被误下所伤,只宜用桂枝汤来解外,来调和阴阳,调和营卫。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路军章;杨明会【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05(20)4【摘要】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 亦即后天元气, 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营养, 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脾胃之气运化水谷, 故言“人以胃气为本”。
在病理上, 胃气的盛衰又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胃气不伤, 人体就健康, 或少生病或不生病, 即使生病, 如果胃气不伤, 食欲不损, 病情虽重, 亦有转机; 若胃气一伤, 则容易生病或使病情加重。
因此“凡欲察病者, 必须先察胃气; 凡治病者, 必须常顾胃气。
胃气无损, 诸可无虑”。
保胃气的原则是脾胃本脏有疾时当及时调理治疗; 治疗它脏之疾时亦需时时顾护脾胃。
【总页数】3页(P201-203)【关键词】胃气理论;应用原则;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保胃气;中医理论【作者】路军章;杨明会【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相关文献】1.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卒中诊治中的应用 [J], 王澍欣;李艳慧;胡文立2."有胃气则生"理论在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J], 许晶; 侯丽; 李潇; 马薇; 陈耀国; 李冬云3."有胃气则生"理论在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J], 许晶; 侯丽; 李潇; 马薇; 陈耀国; 李冬云4.“有胃气则生”理论在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J], 许晶;侯丽;李潇;马薇;陈耀国;李冬云5.临证治病顾护胃气——《内经》胃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J], 周本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亡,治病皆以固胃气为首要!
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亡,治病皆以固胃气为首要!展开全文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谓之有胃气也。
临床常以胃气之有无而断预后之吉凶,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临证处方用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胃病者,多为外感寒邪、饮食停滞、情志不遂及脾胃平素虚弱等致胃气壅塞,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而发。
初期多为实证,久则虚实寒热错杂。
常见症状有心下疼痛或痞满不适,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呃逆打嗝或腹痛泄泻等。
胃病依其证候分类之不同,治法亦当各随其证。
如《医学正传》云:“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兰室秘藏》论“胃脘痛”之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故脾胃之病症治法各异,然其要实为一也,皆赖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使其升清降浊如常,受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而布达四肢百骸,濡养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人体气血之有无,五脏六腑之强弱皆赖脾胃之强弱。
《灵枢·玉版》言“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
故治疗百病皆以固护胃气为要。
正确辨证论治时,应视胃气之强弱,病情之轻重缓急而选方,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会伤脾碍胃,加重病情。
尤其对于肠胃机能衰弱的人在处方时要尽量避免用苦寒峻烈,有损于胃气的药物。
如《四圣心源·真藏脉义》云:“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
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
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
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
故四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元御对《伤寒论》重视胃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黄元御对《伤寒论》重视胃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冯兴志【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7)001【摘要】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清代医家黄元御从六经传变、少阴水火的胜负、“少阴负趺阳为顺”等方面对这一思想作了忠实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很大的发展,提出“泄水补火、扶阳抑阴”的临证思想,十分重视中气的盛衰.在临床实践中,绝不背离传统的辨证施治,临证立法,皆有法度.%TCM physicians of various dynastie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ei Qi in the human body. Zhang Zhongjing always would "protect Wei Qi" clinical thought in the treatise on Shang Han Lun. Huang Yuanyu of the Qi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Six Meridians changes, the outcome of the Shui and Huo in Shao Yin.and "Fu yang is better than shao yin"and so on. And on this basis he made great development.Huang Yuanyu put forward the clinical thought of'less Shui and increasing Huo, suppression Yin and assistance Yang". H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ise and fall ot Zhong Qi. In clinical practice, he never dev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clinical legislation laws.【总页数】2页(P13-14)【作者】冯兴志【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相关文献】1.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J], 朱凯媛2.从《伤寒论》“少少与”浅谈仲景“护胃气”思想 [J], 李鹏举;薛艳品3.《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价值初探 [J], 阳国彬;刘玉芳;4.《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价值初探 [J], 阳国彬;刘玉芳5.《伤寒论》三阳病"保胃气"思想探析 [J], 巩国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
13
• 人体,以“中极”为“零刻线”。 • 平衡对应: • 上下对应(头与小腹), • 同则对应(右手与右足), • 左右对应(左手与右足)。 • “脑与小腹相表里”。
14
四、胃气的判断 食欲与消化、脉象
5
• “胃气”,是“显大道,寒温制化有 道”。
• 说明具有水火双重性。
• “胃气”如“显大道”,此也是“二 合为一”。
6
• 胃气作用: • 从阴气讲,体现荣养,维持形态,也是
“阴成形”。 • 从阳气讲,体现“消谷”。 • 中焦“消谷”如同“烹饪”,也需要
“水”。化物。 • 胃中津液,是消谷的根本。
3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内经出现“胃气”这个名词达次 • 李东垣专注《脾胃论》 • 西医解剖学的出现,使得“胃气”变成“器官
化” • “胃气”,是什么? • 正所谓:大道至简,本于阴阳。
4
一、胃气的特征:津液
• “胃气”,“阴阳沖气”而成。 • “气”又是什么? • “精微物质”,非常抽象。 • 《说文解字》:“气,云气也”。 • 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气态。 • 在人体,胃气的存在形式,是津液。
饭后温服。
17
• 二诊:年月日中午 • 电话来告:患儿服药后大便已解,腹痛、
呃逆已除,食欲渐佳。
18
• 按语:临床上误区,不辨证,使用 “藿香正气水”。
• 小孩,认为积食,大山楂丸或者保和 丸之类。
• 不是盲目与经验。
19
• 发病初,与“藿香正气水”,吐止痛剧, 考虑:方证是否对应。
• 寒热辨证,仔细分清。 • 有热证,用“藿香正气水”,以热增热。 • 从病位来看,中上两焦。
• “食欲”: • 一、食欲不振 • 二、“消谷善饥” • “消化”: • 一、胃胀。 • 二、“完谷不化”,或大便不成形、溏泄 • “脉象”:考察“胃”、“神”、“根”。 • 脉无力,或脉管硬。
15
五、病案分析
• 女,岁,居北京 • 初诊:年月日 • 主诉:胃痛天 • 病史简要:患儿天前因饮食不当而出现胃脘部不
适,渐而隐痛,伴有呕吐,在某医处就诊,给予 “藿香正气水”治疗,服用之后,呕吐止,但是 胃痛加重,为求治疗,故来就诊。 • 刻诊:胃脘痛,按之甚,伴呃逆、口臭,纳差, 大便天未解,小便偏黄。 • 舌象:舌质尖偏红,苔中部厚腻而白,少津 • 脉象:脉寸关滑数,关偏弦
16
• 辨证:少阳病 • 处方:小前胡汤去生姜,加天花粉 • 前胡 黄芩 半夏 党参 • 大枣个 炙甘草 天花粉 • 剂,一剂一天,水煎取汁毫升,分成三次,
属少阳病。
22
• 少阳病,则使用和法,调和寒热为主,主方是小 前胡汤。
• 上中焦热——前胡、黄芩; • 中焦痰湿——半夏; • 胃气损耗——党参、炙甘草。 • 少阳病证候病理: • 邪结胸胁——半夏、党参。 • 上中通达,津液得下,胃气自和。 • 去生姜,热证明显; • 加天花粉,去胃中热邪,滋养胃家津液,大便自
下。 • 注意:关于用药,以《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则 能升、能散
• “金气生于西方”,“其性凉”,则 可降、可收。
• 金木二气,“一分为二”,是胃气的 运动状态。断则人死。
10
11
• 所以,胃气升降有序,是“护生之本,决不可断” • 《内经》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
气立孤危”。
12
三、胃气的立极:平衡
大家好
1
《<伤寒论>通解》 第四课:《胃气论》讲解
2
《胃气论》原文
• 胃气者,中极也,机枢之要。阴阳沖气, 沖乃和,是为动,是故木气生于东方,其 性温;金气生于西方,其性凉。金木者, 水火之变,亦其渐也,与土同居,岂能断 哉!是故,胃气者,亦显大道,寒温制化 有道也。
• 胃气者,居中而主后天,饮食入则化,有 如烹饪。土气沖,升降有序则运,故清浊 自分,出入自律,故源源不断也。此乃后 天之源,护生之本,决不可断也。
20
• 患儿表现“胃痛、呕吐、呃逆”,涉及胃 气理论。
• 病因:饮食不当。 • 胃气寒热平衡打破,多寒热错杂证候。 • 温燥药物,耗胃中津液,致使肠道津液不
足,所以“大便天未解”。
21
• 患儿已以阳热证候为主。 • 胃气生热则消谷,胃中有寒则纳差。 • “纳差”,“苔中部厚腻而白”——
“寒”。 • 此患儿是寒热错杂证,阳热证为主、明显,
7
• 胃气寒温制化失衡,多是寒热错杂的疾病。 但是,也会有纯热证,或者纯寒证。
• 例如:阳明病,“胃气生热”,则是“不 恶寒、反恶热”。
• “完谷不化”,“胃气”寒多见,但“胃 气”热,也见。最典型方证:调胃承气汤 与生姜泻心汤。
8
二、胃气的运动:升降
• 胃气论,又称为“中焦”论。 • 组成:胃中津液,“金”与“木”。 • 金木是运动方式: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