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温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课件ppt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课件ppt

各地正 午时太 阳照射 情况
68° 73°
83°
89°
13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
原外) (三)温度带
14
1、温度带的划分 依据:气温差异+ 农业生产实际
2、温度带的分布:重点 (1)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结合省区、 地形区。 (2)特别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与生产生活之间关系:P34活动2,注意发散思维。15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课件 ppt
江南民居
新疆民居
2
3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
4
5
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和方法:
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 空间分布规律:由南向北递减。
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 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3)读图认识季风区分布范围
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指夏季风
(4)季风气候的功与过:活动2、3
20
四、气候复杂多样
重点:对气 温曲线、降 水柱状图和 气候类型分 布图的阅读
可用课件进 行教学.
21
谢谢!
6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
补充:
春节期间,两条旅游热线:北上哈尔滨,南 下海南岛。
7
冬至日四城市对比
哈尔滨
北京
白昼 长度
8.5小时
9.2小时
各地正 午时太 阳照射 情况
21° 27°
武汉 10.1小时
37°
广州 10.6小时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课件(共20张PP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课件(共20张PP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秦岭-淮河一线
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回答:
1.7月份,漠河、海口的
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16℃以下
28℃以上
2.7月份,我国大部分
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
度?
20℃左右
3.7月份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哪里?为什么? 青藏高原、海拔高
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
青 藏 高 原
雪 峰
地 势 是 气影 温响 由气 高温 变分 低布 的 因 素 草 地
2.夏季气温分布
(1)特点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
温。7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南北气温差异不大,例如我国领土最北端漠河 与南部海口7月平均气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差约12℃。 (2)原因
(3)我国夏季气温极值点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 ℃),而不是海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思考
根据等温线的数值计算并且比较一下冬季和夏季漠
河与海口的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漠河 -28℃
漠河 16℃
温差约44℃多
相差12℃
海口 16℃
图1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冬季南北温差大
海口 28℃
图2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夏季南北温差小
在温差一样的情况下,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气候
1.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分布、 植被。
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差异
春节时的广州 春节时的哈尔滨
一.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读我国1月平均 气温图,回答: 1.1月份,我国 南北的温差大约 多少度? 44℃以上 2. 我国1月份0℃ 等温线大致通过 什么地方?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共22张PPT)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共22张PPT)

状态 形状(固定/不固定)体积(固定/不固定)
固态
一般固定
一般固定
液态 一般不固定
一般固定
气态
物质的三态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状态 形状(固定/不固定)体积(固定/不固定)
固态
一般固定
一般固定
液态
一般不固定
一般固定
气态
一般不固定
一般不固定
物质的三态
铁水 (液态铁)
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
温度
体验: 刚才手先后触摸冰熔化前和熔化后
将装置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看 看分别有什么现象?…
温度计
100
标准大气压下纯 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 度规定为0摄氏度
0
100℃
标准
大气压下
纯净的沸
腾时的温
度规定为
100摄氏度
每一小格 表示1 ℃
0℃和 100℃之 间分成100等份,每 一等份为摄氏温度 的一个单位,叫做1 0℃ 么不一样的感觉么?
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摄氏度 ℃
(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西斯)
温度
摄氏温标(℃)
通常情况下纯净的冰水混 合物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
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水沸 腾时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
温度
读出下列温度:
1、冰熔化时的温度是0℃
0摄氏度
2、水沸腾时的温度约为100 ℃100摄氏度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物质的三态
物态变化
液态(水)
固态 (冰)
液态(水) 气态 (水蒸气)
物质的三态
仔细观察小烧杯中的冰,冰的形状和 体积有什么特征?并用手触摸烧杯壁。

八年级上 地理 第二章 第二讲 气温的分布及温度带 课件(自制)

八年级上 地理 第二章 第二讲 气温的分布及温度带 课件(自制)

黑龙江冬季景观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地点 漠河 北京 广州
纬度 53°29’N 39°54’N 23°8’N
正午太阳高度 13°14’ 26°40’ 43°25’
昼长时间 7时30分 9时12分 10时43分
我国深受季风气 候影响,冬季风到达 南方时力量大大减弱。
在中国地图中找到家 乡位置,然后根据前面所 学回答。
知识应用
这么多不同的温度 带一定会产生很多很多 不同品种的美食,我们 来看看都有什么吧!
亚热带的柑橘
温带的梨
热带的香蕉、菠萝等
课堂小结
我国气温 分布特征
冬季:南北气 温差异大
温度带
夏季:南北普 遍高温(青藏 高原除外)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高原气候区
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
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北主 要包括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 和华北平原
中温带:主要包括准噶尔盆 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寒温带:漠河附近
高原气候区:地势第一级阶梯
热 带:一年三熟 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 暖温带: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中温带: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 寒温带:一年一熟
热 带:水稻、热带经济作物 亚热带:水稻、油菜等 暖温带:棉花、花生、冬小麦等 中温带:春小麦、玉米、大豆等 寒温带:春小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青稞、豌豆等
正午太阳高度 59°58’ 73°32’ 89°41’
昼长时间 16时55分 15时1分 13时35分
青藏高原是世界 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1.我国习惯上划分几个温度带? 六个:热带、亚热带、暖
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 气候区。
2.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体温调节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体温调节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的腋窝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 ) (2)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 ) (3)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 )
(4)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 (5)男性的体温平均比女性高。( × ) (6)人的体温越高,代谢越旺盛。( × ) (7)人在高烧不退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 (8)人在寒冷时散热少于炎热时的散热量。(× )
结果。
3.主要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肝脏和 骨骼肌 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皮肤 是
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4.体温调节的机理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 冷觉感受器或温
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 体温调节 中 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1)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 收缩 ,进而减少散 热量;甲状腺 、 肾上腺 等分泌的激素量增多, 提高了 肝和骨骼肌 等细胞的代谢水平,引起机体
答案:C
3.思考探究 (1)当人处于 39 ℃高烧不退状态中,人体的 产热量和散热量呈现什么关系?
提示: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
(2) 试 分 析 在 剧 烈 运 动 后 出 现 “ 面 红 耳 赤”的原因。
提示:剧烈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多,为维持体温 恒定,机体散热也会增多,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 度加快,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
[解析] 解答该题应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 解为基础,运用整体的观点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去 分析人的体温调节。
[答案] (1)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的热量 (2)不超过 1 ℃ 产热 散热 动态平衡 (3)37 ℃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填充:①冷觉感受器 ②温觉感受器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④相对恒定

第二章 温度测量

第二章 温度测量

2020/6/11
14
第二章 温度测量——电阻温度计
半导体电阻
导电性介于金属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导电机理与材料内 价电子以及掺杂的杂质有关。
纯质半导体,其最外层价电子除围绕自身原子核运动外, 还会到相邻原子所属轨道上运动,组成价键结构,成 为共有电子。当电子脱离原轨道时,留下空位,附近 的共有电子易与填补,形成共有电子运动,犹如带正 电荷的空位在移动,称为空穴运动。自由电子和空穴 统称为载流子。
掺加杂质时,如果电子浓度增加,以电子导电,称为N
型半导体。如果电子减少,以空穴导电,称为P型半导
体。 2020/6/11
15
第二章 温度测量——电阻温度计
铂电阻温度计(PRT)
以高纯铂丝作为感温元件,特点是
1. 易提纯,质地柔软、容易加工成形、有非常稳定的物理 化学性质;
2. 电阻温度系数大,在0~100ºC间平均电阻温度系数为 3.925E-3ºC-1。比阻较大,为0.0981 Ωmm2/m;
2020/6/11
23
第二章 温度测量——电阻温度计
2020/6/11
24
第二章 温度测量——电阻温度计
半导体电阻温度计
1. 锗电阻温度计:具有很高的负温度系数,特别是掺杂 合适杂质后,可制成阻值高、体积小的感温元件。缺点 是导电机理 复杂,热电特性不能用简单的内插公式表达, 特别是杂质含量的微小变化对阻值影响很大,热电关系 的互换性差,磁阻效应大,不能在磁场中测温,具有较 高的压电电阻效应,稳定性差。测温范围0.1~300K。
2020/6/11
7
第二章 温度测量——温标
1990年国际温标(ITS-90)
热力学温度符号为T,单位为开尔文(K),定义为水 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与摄氏温度关系为:

第二章 温度

第二章  温度

重点和难点: 1、土壤的热量收支平衡方程式,影响土温 变化的因子; 2、气温的时空变化,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第一节 土壤、空气及其之间的热量交换方式
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在下垫面本身、下垫 面和空气,空气层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热量交换, 使地面温度、下层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发生变化。
主要的热量交换方式有: 一、分子热传导
一般来说,改变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
与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土壤的热容量随着土壤湿度的增
加而增大,随着土壤孔隙度增加而减少。 在自然情况下,单位体积土壤孔隙的变化并不很大, 所以热容量的改变,主要决定于土壤孔隙中水分的改变, 也就是说主要决定于土壤湿度。
土壤的孔隙度可以人为地改变。例如,翻犁中耕后的土 壤,孔隙度增大,若是土壤水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增加,则土 壤热容量必然减小。镇压以后的土壤,孔隙度减小,热容量 增加。
第二章
温度(5学时)
温度是下垫面和大气热量变化的表征值,
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变化对天气、气候以及
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本章将讨论温
度的变化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温度对农业生产
的影响。
内容提要 : 1、热量交换方式; 2、土壤的热特性和土壤的热量平衡方程; 3、土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4、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5、大气稳定度的判断依据; 6、积温的种类及计算; 7、温度与农林生产。
土壤湿度增加时,使土壤导热率变大; 土壤空气多孔隙度大,使土壤导热率变小。
另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影响导热率,有机质含量 多,导热率变小。
(三)导温率(K)
表示土壤传递温度和消除层次间温度差异的能力。
其定义为:单位体积的土壤,由于流入(或流出)数 量为λ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第二章温度详解

第二章温度详解

辐 射
凝 结



流 等
传 导
(夜间和冬季)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1、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日射型:白天和夏季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1、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1、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过渡型:上下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具有日射型和辐射性特征
2、气温的垂直分布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 要和直接热源 距地面越近,温室气 体和气溶胶越多
气温垂直梯度 = T
Z
3、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 逆温: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增加的现象
• 逆温分类 – 辐射逆温:地面强烈辐射冷却 – 平流逆温:暖空气流到冷的下垫 面产生逆温 – 混合逆温
4、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 日较差
– 表层土壤日较差大 – 地温振幅随入地深
度增加而减小
• 位相
裸地:反射率较大,热容量较小,地温 (垂直和地表)变化大
湿裸地:反射率较小,热容量较大,地温 (垂直和地表)变化平缓
沙地:反射率大,热容量小,地表和垂直 分布变化大
2、小气候的温度水平分布
土壤温度变化影响因子
太阳高度:决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土壤颜色:决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天气:影响太阳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土壤热特性:热容量和导热率大土壤日较差小 地形:凹凸地形影响湍流热交换
– 随入地深度增加, 最冷、最热出现时 间后延
4、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 年较差
– 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地面冷热源接受到 的全部热(冷)量在下 传过程中迅速衰减
• 位相
– 最冷、最热月出现 时间后延
土壤热量下传费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PPT课件,共14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PPT课件,共14页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2节 气温
学习目标
1.认识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1 天气什么
天气的概念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组成要素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A
[解析] 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逐渐增强。由于地面升温后,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即午后2时左右。
题型1 天气的识别(易错) ★★
典例3 下列形容天气的语句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题型3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
典例5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与气温变化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A.青蛙冬眠 B.小狗吐舌 C.金蝉脱壳 D.候鸟迁徙
C
[解析] 青蛙为了安全度过冬天,选择冬眠,跟气温变化有关;随着气温的升高,狗通过吐舌以及加快呼吸频率来降低自身温度;金蝉脱壳描述的是蝉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蜕皮现象,与气温无关;候鸟迁徙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跟气温变化有关。
本节知识归纳
3.气温对生命活动和人类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并伸出它的舌(如图甲);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开始进入冬眠(如图乙) 甲 乙
A
[解析] 描述的是一夜之间树枝上缀满了雪花,恰似梨花盛开,是短时间内的状况,即天气; 、 、 描述的均是某地每年这个时候的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且不是短时间内的,不是天气。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世界的气温说课课件共27张PPT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世界的气温说课课件共27张PPT

三维目标
知识与 技能
情感与 价值观
1、学会阅读世界1月、7月年平均 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掌握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 和规律。
过程与 方法
1三.1三维维目目标标
知识与 目标
情感与 价值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阅读世界1月、7月 年平均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 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 析、比较等方法,归纳世界 气温分布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 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 接受有趣的生活地理。
三、说教法学法
1、合理运用PPT 2、多提问引发思考 3、以生活实践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4、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天气预报中,各地气温差异很大(如梅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世界的气温
(中国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说课内容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 《世界的气温》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八年级 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上 半部分的内容。
• 探索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是学习世界的气候 的基础,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 教材通过“世界1月平均气温”“世界7月平均气 温”“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 温的分布规律,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 流、地形四方面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你知道洋流是什么吗? 2.寒流和暖流指的又是什么? 3.猜一猜寒流或暖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会有什么 样的影响?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农林气象学 第二章温度讲解

农林气象学 第二章温度讲解
本章内容

热量交换方式

土壤温度

水体温度

空气温度

温度与农业生产
2019/5/28 1
第一节 热量交换方式
一、辐射热交换 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通过放射和吸收辐射
而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是地面和大气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二、分子热传导
物质通过分子热运动,传导热量的方式。土壤中热量 交换的主要方式。
水汽在相态变化时所进行的热量交换称潜热交换, 它影响下垫面和大气层的温度变化,是天气演变的 主角。
☺潜热交换的热量以潜热通量LE表示,其中L为蒸发或
凝结潜热,E为蒸发或凝结的量。
2019/5/28 5
第二节 土壤温度
一、土壤表层热量收支状况
R L
E
P
ΔQs B′
LR E
P
ΔQs
B′
箭头指向地面的是 收入项,表示地面得到 热量,为正值;箭头离 开地面是支出项,表示 地面损失热量,为负值。
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2019/5/28 16
图2.3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1.地面温度日变化曲线; 2.地面热量支出日变化曲线; 3.地面热量收入日变化曲线。 Tm:地面最低温度;TM:地面最高温度
2019/5/28 17
3.日恒温层:土壤温度日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一般深度约为40~80㎝,平均为60㎝。
2019/5/28 22
定律三:温度振幅随深度衰减的速度与周期有关,若振幅 衰减同样的倍数,则相应的深度与其周期的平方根成正比。
Z1 τ 1
Z2
τ2
例3:已知某地段5cm深处温度日振幅为地面的 2 2

热学基础(第二章:温度热量和能量)2010

热学基础(第二章:温度热量和能量)2010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工程分院
第二章 温度、热量和能量
2. 1
2.2
温度和第零定律
热量和功 能量和第一定律 温度和热量的测量
内容提纲
2.3 2.4 习 题
§2.1 温度和第零定律
§2.1.1 第零定律 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 第零定律 衡(温度相同),则它们彼此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图中A、B、C为3个质量和组成固定,且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热力系统。将其中 A B C 3 的B、C用绝热壁隔开,同时使它们分别与A发生热接触。待A与B和A与C都达 到热平衡时,再使B与C发生热接触。这时B和C的热力状态不再变化,这表明 它们之间在热性质方面也已达到平衡。 这个定律给出了温度的概念:处在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的热力学系统都具 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一特征是由这些互为热平衡系统的状态所决定的 一个数值相等的状态函数,这个状态函数被定义为温度。温度相等是热平衡 温度相等是热平衡 之必要的条件。 之必要的条件 第零定律表明,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具有一个数值上相等的共同的宏观性 质──温度。温度计所以能够测定物体温度正是依据这个原理。 温度计所以能够测定物体温度正是依据这个原理 温度计所以能够测定物体温度正是依据这个原理。
§2.1.2
温度的认识和测量
法天文学家 博里奥
温度/温度计的发展历程 温度/
伽利略 费迪南二世
1593年指示热度的仪器 气体验温计 第一支水银温度计 测量气温
法国医生 让.雷伊 雷伊
注入酒精并密封 消除液体蒸发和大气压影响
第一支液体验温计
§2.1.3 温标(Temperature
Scale)
1、华氏温标(℉) 1724年,德国气象仪器制造商华伦海特。 定义水的冰点32度,沸点212度。 2、摄氏温标(℃) 标准状态下冰水混合物划一刻度; 加热水至沸腾时划一刻度; 再百等分; 3、两者关系 ℉=9/5 ℃+32 注意:以上经验温标利用了温度计中水银或酒精的热胀冷 缩特性,由于不同物质特性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各不相同, 以及非严格线性关系的影响,经验温标都不是太准确。

热工测量及仪表 ppt课件

热工测量及仪表  ppt课件

9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10

接触式测温法是使感温元件直接与被
测物体或直接与被测介质接触,感受
被测物体或被测介质的温度变化。

膨胀式、压力式、热电阻与热电偶温
度计
ppt课件 pLeabharlann t课件 ppt课件 11膨胀式温度计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12
压力式温度计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2

温度的宏观概念是建立在热平衡基础 上的。任意两个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 相互接触,它们之间必然会发生热交 换现象,热量要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 温度低的物体,直到两物体之间的温 度完全一致时,这种热传递现象才能 停止。热力学第零定律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3


2.温标 温标是温度数值化的标尺。各种温度计 的刻度数值均由温标确定。 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和国 际实用温标。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22
从以上式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热电偶回路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组成热电偶的材 料和材料两端连接点所处的温度有关,与热电 偶丝的直径、长度及沿程温度分布无关。 只有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才能组成热电偶, 相同材料组成的闭合回路不会产生热电势。 热电偶的两个热电极材料确定之后,热电势的 大小只与热电偶两端接点的温度有关。如果 T0 已知且恒定,则f(T0)为常数,回路总热电势 EAB(T,T0)只是温度T的单值函数。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17
1.接触电势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18
E AB (T)
KT NA (T) ln e NB (T)

第二章温度检测

第二章温度检测

灯丝 2500 C
沸腾的水 100 C
熔化的冰 0 C
C
太阳表面 5000 C
火焰 1000 C
人体 37 C
冷藏食品 –20 C
中新社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中国“人造太阳”EAST 物理实验获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 秒的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 列。EAST既定科学目标是实现1亿度1000秒的等离子体放电。
2020/1/30
?
14
轮机工程测试技术
2-4 电阻式温度计
电阻温度计:利用导体和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这一性质做成的温度计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升高1 C 时电阻将增加0.4%~0.6%。 半导体电阻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其灵敏度比金属高,每升高1 C ,电阻 约减小3%~6%。
一、热电阻变换器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测量压力而知道温度大小。当感温包温度上升时,
饱和蒸汽压力急剧增加,因此这种温度计灵敏度高,响应快。环境温度变化 对毛细管内的蒸汽压力无影响,其压力由感温包的温度决定。
优点:感温包较小,毛细管可较粗,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缺点:压力与温度的关系为非线性,表盘刻度不均匀,刻度误差较大,测量
t nK(t t0)
t 50 0.00016(200 80)
0.96C
式中:
△t 为温度修正值,被测温度的正确值为 t + △t
n为露出液柱所占的度数
t 50 0.00016(70 80)
t 为温度计示值或标定时露出部分的温度
0.08C
t0为辅助温度计测出的液柱露出部分的平均温度 K为工作液体的膨胀系数(水银 K≈0.00016/℃,有机液K ≈0.00124/℃)

农林气象学 第二章温度

农林气象学 第二章温度

(夜间或冬季)
图2.1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箭头指向地面的是 收入项,表示地面得到 热量,为正值;箭头离 开地面是支出项,表示 地面损失热量,为负值。
白天:ΔQs=R-P-B-LE
夜间: -ΔQs = -R+P+B′+LE
2020/4/4 6
二、地面热量平衡方程 R-P-B′-LE=ΔQs -R+P+B′+LE= -ΔQs 由此二式推出: R=(B′+Δ Qs)+P+LE
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是地面和大气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二、分子热传导
物质通过分子热运动,传导热量的方式。土壤中热量 交换的主要方式。
? 土壤表面与下层土壤间以分子热传导形式进行交换的
热量以土壤热通量B来表示。
2020/4/4 2
三 对流热交换:低层大气与高层大气热交换的主要方式 ?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根 据其形成原因,分为两种: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 ? 作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产生热量交换。 四 平流热交换:水平方向上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 大规模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称为平流。 ? 作用:缓和地区之间、纬度之间温度的差异有很大作用。
有:
2 2
A0 ?
?5
A0 e
? ??
1 2
A0
?
? Z1
A0 e
? ??
求得Z1=10cm ,则可得 到年振幅为地面1/2 的深 度为191cm 。
2020/4/4 24
四、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 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 ? 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
的增加而增加。
图2.4土壤温度垂直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分子热传导
分子热传导是土壤中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分子热传导过程的强弱对土壤层内热状况的形成 有着重要意义。
二、辐射
辐射热交换是地面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主 要方式,不同空气层之间也可以进行辐射交换。
h
5
三、对流
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大规模的,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 为对流,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如下两种:
春季时,干燥的沙质土壤,由于迅速升温, 农事活动可以相应提早九天至十几天。
h
20
(二)导热率(λ)---表示土壤传递热量的能力。 ----单位:J/m.s.℃(焦耳/米.秒.度)
导热率的大小,也决定于土壤的组分及其比例:
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 土壤固体成分------导热率最大 土壤水分------导热率居中
五、乱流(湍流)
因为地面受热不均匀,或者空气沿一粗糙不平的下 垫面移动时,常出现一种小规模的、无规则的升降 气流或空气的涡旋运动,这种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 为湍流,习惯上常叫乱流。
h
8
乱流可使空气在各个方向得到充分混合,并伴 随着热量的交换。
乱流是地面和空气、空气和空气之间热量交换 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缓和贴地气层的温度变化,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h
16
(二)土壤的热力学特性
土壤温度的升高和降低不但受地面热量收入多 少的支配,还将受到土壤本身的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土壤的热力学特性包括: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等。
(一)热容量-------表示土壤容纳热量的能力
容积热容量(CV):J/m3·℃(焦耳/米3.度) 重量热容量: J/g·℃ (焦耳/克.度)
热通量项 LE:土壤表面与空气层间以潜热形式进行交换的热通量

h
11
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h
12
可见,夜间的各项收入和支出与白天正好相反的,若 规定:地面得到热量为正,失去热量为负,则地面热
量平衡方程式可写成:
R=P+B+LE
实际上土壤和空气,土壤和下层土壤之间的能量交换 是在一定的土壤厚度间进行的。
h
2
重点和难点: 1、土壤的热量收支平衡方程式,影响土温
变化的因子; 2、气温的时空变化,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h
3
第一节 土壤、空气及其之间的 热量交换方式
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在下垫面本身、 下垫面和空气,空气层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热 量交换,使地面温度、下层土壤温度、大气温度 发生变化。
h
4
主要的热量交换方式有:
动力对流的升降速度慢,一般在0.1—10cm/s之间,
但水平范围广,可达到几百km至几千km。
大气中的对流多数是由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共同引起 的。对流运动是地面和低层大气的热量向高层传递的 重要方式。
h
7
四、平流
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平流。 平流运动是水平方向上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对缓
和地区之间和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有很大作用。
第二章 温度(4学时)
温度是下垫面和大气热量变化的表征 值,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变化对天气、气 候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本章 将讨论温度的变化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温度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h
1
内容提要 : 1、热量交换方式; 2、土壤的热特性和土壤的热量平衡方程; 3、土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4、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5、大气稳定度的判断依据; 6、积温的种类及计算; 7、温度与农林生产。
平衡,则地表面温度保持不变。
h
10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地表面热量收支差额(热量平衡)
= 地面热量收入– 地面热量支出
综合考虑,地表面的热量收入和支出项有: R:土壤表面与空气层间以辐射形式进行交换的热通量
项(辐射差额) P:土壤表面与空气间以湍流形式进行交换的热通量项 B:土壤表面与下层土壤间以分子传导形式进行交换的
故可将 R=P+B+LE 中的 B 项分解为:
QS ------- 表层土壤的热量收支 B′-----下层土壤的热量收支
h
13
地面层热量收支示意图为
QS=R – P – B – LE
式中:QS为正值时,土壤表层得热大于失热, 地面温度上升;
QS为负值时,土壤表层得热小于失热, 地面温度下降;
在自然情况下,单位体积土壤孔隙的变化并不 很大,所以热容量的改变,主要决定于土壤孔隙中 水分的改变,也就是说主要决定于土壤湿度。
h
19
土壤的孔隙度可以人为地改变。例如,翻犁中 耕后的土壤,孔隙度增大,若是土壤水分含量没有 显著的增加,则土壤热容量必然减小。镇压以后的 土壤,孔隙度减小,热容量增加。
1、热力对流(自由对流)
发生在低层气温剧烈增高或高层空气冷却时, 上下层气温差异加大,低层空气密度小,高层空气 密度大,因而产生了垂直方向的运动。
空气升降速度快,多在10m/s左右,水平尺度 小,多在0.1—50km之间,是中低纬度温暖季节经 常发生的空气运动现象。
h
6
2、动力对流(强迫对流)
常发生在空气水平流动遇到山脉,或其它外力作用 下引起的垂直运动。
QS=0时,土壤表层得热等于失热,地面 温度最高或最低。
QS--------可理解为热量的净积累(变化量)
h
15
不同的下垫面性质,地面热量差额各项大小不 同。例如,干燥疏松的沙质与潮湿紧密的粘质土壤 相比,沙质土壤的 LE 项几乎为零,B 也很小,地 面净得辐射能 R 后,主要用于 QS 和 P 的昼夜交 换,使地面和空气温度变化剧烈,相对而言,潮湿 粘性土壤的温度变化表现的和缓些。
六、潜热
水的相态变化(温度不变)引起的热量转移称 为潜热。 潜热交换不仅在地面和空气之间进行,空气之间也有。
h
9
第二节 土壤温度
一、影响地面温度变化的因子 (一)地表面热量平衡
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均是由地表面热 量收支状况决定的,白天,地表面收入的能量多于 支出的能量,地表面温度升高;夜间,地表面释放 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地表面温度降低;若收支
h
17
当土壤获得或失去相等的热量时,热容量越 大的土壤,升温或降温的幅度越小。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组成成份和组 成比例: 土壤空气-----热容量最小
土壤水分-----热容量最大
土壤固体部分------热容量居中
h
18
一般来说,改变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土 壤水分与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土壤的热容量随着土 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土壤孔隙度增加而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